閱讀屋>讀書筆記>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1

  讀完了《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一個少年形象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他是大人們眼中的壞孩子,因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話”,他的成績也是那樣的糟糕,幾乎沒有人喜歡他……他就是全書的主人公——霍爾頓。

  他的討厭周圍骯髒的世界——他討厭偽君子,討厭周圍的虛假的人,卻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討厭電影,卻不得不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去那裡消磨時間……霍爾頓沒有真正好的朋友,只有骯髒的“阿克萊”、表裡不一的斯特拉德萊塔等室友,但他又不得不跟他們交往,他厭惡他們,卻又無奈,他無法改變現狀。他不想和他們同流合汙,成績自然會很差。他看不慣周圍的世道,所以他苦悶、躊躇、彷徨,自己的心事也只能被自己扛著。

  霍爾頓一直都希望自己可以變得很勇敢,但是實際卻是他一直都很膽小,被別人欺負後只能在做白日夢的時候幻想著可以把他打敗,他連一個瘦弱的女人都制服不了,更何況別人呢?他被學校開除後,都不敢貿然回家,躡手躡腳地回去還一定要躲避著父母。他一直都在用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安慰自己,卻沒有膽量去做真正意義上的叛逆。

  他是青春期的少年代表,從他的經歷裡可以清楚的看到與家長的代溝,家長總希望他像哥哥一樣可以成為出人頭地的人,可是他的理想也只是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站在懸崖上,捉住不斷奔跑的孩子。大人總認為霍爾頓是一個敗家子,是一個不良少年。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在他那半成熟的心中還存留著點點夢想,即使它在那汙濁的世道變得那樣的細微渺小。

  霍爾頓是明智的,是聰明的,他看透了社會的本質。他的樸素和善良,是他所在的年代很少的,雖然他的有些思想還比較幼稚,雖然他有許許多多的缺點,但他反抗現實、嚮往美好世界的純潔的一面是不可忽視的。

  作者藉助筆下的霍爾頓,活靈活現的展現了自己的想法,用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的口吻講述了一個關於那所謂“叛逆”的想法,講述了成熟與不成熟之間的過渡,大人與青春期少年之間的代溝。

  霍爾頓的那個只想做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夢想,那個為了不讓小孩子掉下懸崖而站在懸崖邊救孩子的形象,那個純潔無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卻又些許成熟的心事,漸漸放大……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2

  霍爾頓如果不是個少年,而是個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煩人。《麥田守望者》裡的這位主人公,看什麼都不順眼。他厭惡學校,厭惡同學,厭惡父母。他甚至厭惡那些喜歡說“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說“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當然還厭惡數學物理地理歷史以及除了寫作之外的一切學科。一個甚至無法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可真煩人。

  關鍵是他的痛苦也沒有什麼“社會根源”。生活在他的時代和國家,他既不能抱怨“扭曲人性的專制社會”,也不能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他只是用雞毛蒜皮的方式厭惡著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能夠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說之後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是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是勇氣,懶惰是反抗,空虛是性感。有一段時光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型別名稱,叫做“殘酷青春”。簡直沒有比這更無賴的詞了:什麼叫殘酷青春?老年殘不殘酷?殘酷到人們都懶得理會它的殘酷。童年殘不殘酷?殘酷到都孩子們都無力表達它的殘酷。更不要說倒黴的中年,殘酷到所有人的殘酷都歸咎於它的殘酷。所以說到殘酷,青春哪有那麼悲壯,簡直能夠墊底。

  但也許《麥田守望者》並不僅僅僅是一部青春小說。它是關於一個人在看透人生之註定失敗後如何說服自我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說。小說裡,中學生霍爾頓想:好好學習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麼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買卡迪拉克。買卡迪拉克又是為什麼呢?天明白。

  當然他能夠追求別的:知識、文學、音樂、和心愛的人坐在床邊說話,以及思考“中央公園的鴨子冬天上哪兒去了”。但是,追求這些,他就遠離了憤怒,而憤怒——只有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應對的“社會”並沒有那麼可惡。無論是室友、女友或老師,似乎都不是什麼黑暗勢力,只是一群“不好不壞”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他們,也許會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地方,也許恰恰是它甚至不那麼糟糕——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以他們的不好不壞,無情剝奪了霍爾頓憤怒的資格,而憤怒——至少憤怒——是一個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於成為“他”。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很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並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

  所以《麥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論就是逃跑。一方面,霍爾頓渴望逃到西部,裝個聾啞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個“麥田守望者”,將那些隨時可能墜入虛無的孩子們攔住。整個小說裡,最打動我的不是關於“麥田”的那段經典談話,而是另一幕:霍爾頓經過兩天的遊蕩已經筋疲力竭,過馬路的時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無限下沉,然後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裡。他在心裡對艾裡說:親愛的艾裡,別讓我消失,別讓我消失,請別讓我消失。

  《從頭再來》裡,崔健唱道: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在同一首歌裡,他又唱到:我不願離開,我不願存在。

  我想霍爾頓也許不是真的憤怒,他只是恐懼。他只是對自我的虛空人生感到恐懼,而出於自尊心,我們總是把恐懼表達成傲慢。他還熱愛小說呢,他還熱愛音樂呢,他還熱愛小妹妹菲比臉上的笑容呢。最後霍爾頓之所以沒有去西部,也許並不是因為軟弱,因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買1塊錢3斤的土豆,身邊還是會有無數喜歡說“很高興認識你”和“祝你好運”的人。與其到遠方去投靠並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發掘生活中那尚可期盼的部分——小說音樂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為迷路而停落到自我手心的那一寸時光,等那個註定的失敗從鐵軌那頭駛來時,閉上眼睛,呼拉,乾淨利落地消失。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3

  《麥田裡的守望者》講述的是一個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從離開學校到曼哈頓遊蕩的三天時光裡發生的故事以及他詳細的心理變化。

  本書中的主人公叫霍爾頓,他是一個四門功課都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的15歲少年。他倒扣鴨舌帽,穿大號風衣,抽菸、醺酒,滿嘴"混帳"。因被開除而又不敢回家而開始了他三天的流浪生活。他厭惡這個世界,他認為大人叫他讀書就是為了以後能買輛"混帳凱迪拉克",他討厭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自己卻揮霍無度,說自己:不是把錢花了就是扔了,是個十足的敗家子。討厭別人談論酒和女人,自己卻醺酒、戀美色,並且在流浪的幾天裡糊里糊塗地找來了妓女。自己想的`和做的無法統一使他痛苦萬分。他所唯一敬愛的老師也竟是個異性戀。就在這重重矛盾中,他無法自拔,最終躺在了精神病院中。

  從主人公這一個側面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追求物質生活,而精神生活荒蕪的社會風氣,道出了資本主義的實質。

  美國的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硝煙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備背景下,過著混混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霍爾頓就是其中的一員。

  主人公霍兒頓的性格深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耳濡目染,既有醜惡的一面,也有反抗現實,追求自己理想的純潔的一面。外表上霍爾頓是個玩世不恭的壞孩子,但實際上他卻有顆汙濁、善良的心。他愛自己的妹妹,見她的那晚,霍爾頓道出了:"我只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我想像著在一大片麥田裡,幾千幾萬個小孩子在遊戲,周圍除了他沒有一個大人。他就站在麥田邊上的懸崖旁,守望著,看哪個孩子朝懸崖奔過來就捉住他,不讓他掉下懸崖。"這是他的一個美好幻想,也是他美好心靈的見證,他希望那些快樂的孩子不要跌入懸崖,而是永遠快樂的奔跑,而那麥田似乎象徵著物質世界,他希望生活在充滿物質主義精神世界的孩子不要迷失自我,走向懸崖。

  相對於他那兩個糊塗的室友,霍爾頓更清楚的認識到了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而他厭惡這一切,因為厭惡,處於青春期的他就越發的那樣做,似乎是一種反抗。很多時候,我們將自己的不滿與叛逆小心地匿藏於心中,為了迎合社會,我們學會了偽裝,欺騙。為了追名逐利,我們麻痺了自己的心,那些真實的想法漸漸被封存於心底,或許是一種自我保護,將自己完全袒露於這個陌生的世界中是不安全的。“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誌是他願意為某種事業卑賤地活著。”——這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爾頓·考爾菲德的老師,那位有異性戀之嫌的安多里尼的經驗之談。這就是理智與成熟嗎,我不敢苟同。

  但仔細想想,安多里尼的認識倒也無可非議,在這樣一個理想主義早已遠去的年代,我們多數情況下不得不帶著面具生活,不得不讓自己屈服於種種壓力,為了生存,我們必須丟掉兒時的純真和對生活的理想,在忍耐、剋制甚至卑賤中生活,這聽上去有些殘忍,但是卻又無奈。誰的願望會是去當一個麥田守望者呢?或許因為霍爾頓身為富家子弟才使他表達出了自己最真實的願望。然而現實總是現實,霍爾頓最終回到了現實世界中,外表上是因為妹妹的挽留,但事實上霍爾頓也無法離開自己所處之地,或許他自己也明白。流浪的結束也預示著青春期的他銳變的結束。“人只是在不斷地出逃和回家中艱難地長大,真實的生活就是在這過程中出現了意義。”我們是否也體會到了呢?

  想想我們生活的這個國度,這個時代正處於巨大的變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這與50年代的美國的確有些相象。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很多人開始迷茫、消沉。他們逐漸遺忘自己的理想,沒有了最初的熱情,開始嚮往平庸。

  我們是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如果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縱然生活有時也會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不斷努力!

  讀了《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確讓人感到了莫名的悲哀,進而象霍爾頓一樣,竟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的痛苦,就象一些評論家所說的那樣,這本小說"明顯地過於引人傷感",具有一種"內在的死的慾念"。當然,我們對生活的過程是充滿著熱愛的,生活中不僅僅只有痛苦和煩惱,還有許多值得去追求和奮鬥的東西,甚至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情。

  說起來讀這本書,讀的過程中心情是挺沉重的,這是一本讓人不太愉快的作品,有著陰鬱、灰暗的格調,但是書中主人公純潔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還是給了人些許慰藉。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