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惡意》讀書筆記

《惡意》讀書筆記

《惡意》讀書筆記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惡意》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惡意》讀書筆記1

  木心說:讀書是最低成本的社交。寒假,以低成本的方式再見東野圭吾。繼《白夜行》之後,翻開了久封的《惡意》。

  讀到最後一章,終於明白書名《惡意》的含義。因恨生惡,因惡劫難。你可以在書中看到惡意的執念、詭譎、偽裝、猖狂……你可能會倒吸一口冷氣,怎麼會有如此邪惡之人?可在東野圭吾的小說中,常有著對人性最深處的剖析直視。如果你承受不了小說中的這份惡,希望在現實生活中的你,只被善意溫暖。

  一直以為愛恨皆有緣由,東野卻讓我們看到這世間還有無緣無故的恨。只因看你不爽,就要暗下狠手,真是變態扭曲的人性。但這份瘋狂難道真的是無根之源嗎?不是的,小說交代了,是野野口的母親給了年幼的野野口情感偏向的引導。因為野野口的母親對日高那份不自覺流露出來的偏見和輕蔑,年幼的男孩深受母親的影響,對高日也產生了一份“沒由來”的恨。是野野口毀了日高,而野野口呢,是被她母親毀掉的,或者說是被家庭教育毀掉的孩子。他,也是家庭教育的犧牲品。所以,在年幼的心靈上,請多種下一些善意的種子吧,相信善意的根是結不出惡意的果的。

  讀東野圭吾的社會派小說,總能被獨特的解謎結構所吸引,那份意料之外的推理,不讀到最後一刻,你永遠看不到真相。讀完之後,內心又久久地難以平靜,跟隨東野獨特的敘述視角,所解的不僅是一樁案件之謎,好像,還有一些關乎人性、親情的謎團。這是他的小說區別於其他推理小說的獨特之處,不管是寫作技巧還是情感人性,都有值得讀者思考推敲和學習的地方,就像東野圭吾自己所言:“人性的獨白、社會的炎涼,這些是人類永遠需要關注的命題。”他,做到了。

《惡意》讀書筆記2

  著名作家日高邦彥被殺了。

  經過層層篩查,警方鎖定了犯罪嫌疑人就是和日高邦彥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兒童文學作家野野口修,對殺人一事,野野口修供認不諱。但是在談到殺人動機後,野野口的回答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野野口稱雖然他和日高從小一起長大,但長大後的兩人並無交集,兩人重新聯絡是從七年前野野口拜訪日高開始的。當時的日高邦彥已經在文壇小有名氣,而野野口只是一個熱愛寫作的、想以寫作為生的新人。他寫了一部作品,想讓日高邦彥幫忙引薦,但是當時的日高總是敷衍他,而且,日高又遇到了創作瓶頸,不僅不想幫忙,反而抓住他和自己妻子有染的把柄,並利用手中拍好的野野口修要殺掉自己的影片,把野野口修的作品據為己有,重新修改後出版了。意外的是,這部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日高邦彥也因為這部作品收穫了極大的榮譽,拿獎拿到手軟。從那以後,日高邦彥又繼續利用這些把柄讓野野口修當他的影子作家,替他寫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在野野口修家搜查到的筆記也顯示,野野口確實有那些作品的初稿,只是後來被日高發表的時候,稍作了改動,但故事的脈絡大體還是那樣的,種種跡象表明:日高邦彥真的剽竊了野野口修的作品。一切都昭然若揭,日高成了人人唾棄的冒牌作家,而野野口修,才是那個才華橫溢、忍辱負重的影子作家。

  輿論的風向馬上出現了逆轉:雖然日高邦彥是被害者,但是輿論一邊倒地認為野野口修是因為不堪他一次又一次的騷擾,才痛下殺機,一切都是他罪有應得,野野口修作為嫌疑人,本應被千夫所指,不料卻收穫了一大票同情,甚至沒有人來譴責他。

  兇手被緝拿歸案,案件到此也已經真相大白,按理說,法官們大可鬆一口氣了。但是,有一位法官卻憑藉對破案過程中細微的觀察,覺得案件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他——就是加賀恭一郎。

  說來也巧,加賀和野野口修多年前曾在一所學校裡供職,透過和原來學校的老師交談和他多年來對野野口的瞭解,加賀覺得野野口修並不像他自己說得那樣無辜。同時,加賀拜訪了野野口修原來的同學,在同學們的口中,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野野口修:

  野野口並不像他在獄中寫得那樣純良無害,中學時候的他,為了躲避校園暴力,曾經幫助那些施暴者欺負那些善良的孩子們,日高邦彥便是被他們欺負得最厲害的一個。而反觀日高邦彥,雖然他一直被同學欺負,但卻心懷美好,因為和野野口家離得近,每當野野口因為害怕不想上學的時候,日高總會安撫他、陪他一起去。這樣真誠善良的日高,真的很難讓人和那個剽竊朋友作品的、面目猙獰的日高聯絡在一起。

  加賀有過多年的教師從業經驗,結合日高上學時的經歷和其作品裡對校園暴力的描寫,以及無論何時都一直存在無法遏制的校園暴力事件,推測出了整個案件的前因後果。

  從小和日高一起長大的野野口,其實心底裡對日高是非常不屑的。他憎惡他的出身,厭惡他的成長環境,雖然不得已和日高生活在一個地方,但他從不覺得自己和他是一類人,他的心裡一直是有某種優越感的。當他們長大後,在他眼裡平凡無奇的日高竟然成了暢銷書作家,而自視甚高的野野口修寫作道路卻一直很坎坷,為了自身發展,野野口修找到當時已經聲名鵲起的日高邦彥,而日高雖然手中掌握著他幫別人施暴的影片,卻還是沒有怨言地把他引薦給兒童文學編輯,讓他成為了兒童文學作家,就這一點來說,日高對野野口修有著知遇之恩,野野口修應該感謝他才對。

  但實際上野野口修不僅沒有感激他,反而對日高邦彥有很多不甘的,那不甘裡,有嫉妒,也有仇恨,終於,在得知自己得了絕症後,野野口修的嫉妒之火熊熊上升,化作了無窮無盡的惡意,製造了這一場蓄謀已久的謀殺。

  憑什麼你成了暢銷書作家,有名有利,而我卻只能寫自己並不喜歡的兒童文學?

  憑什麼你的生活那麼愜意,而我卻在正當年的時候得了癌症?

  憑什麼出身如此卑微的你卻能收穫幸福,而本應過得幸福的我卻如此落魄?

  憑什麼?你憑什麼搶走本該屬於我的幸福?

  這股惡意的力量強大到驚人,因為懷著惡意和種種不甘,野野口修不惜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抄寫日高邦彥的作品,並在情節脈絡上稍作修改,讓人以為真的是日高剽竊了他的作品;為了抹黑日高邦彥,野野口修不惜編造出自己和日高已故妻子有染的事情,也不惜透過在日高寄往加拿大的行李裡做手腳,偷拍潛入日高家作案的影片和其他一件件小事證明日高是多麼地兇狠殘暴,而自己又是多麼的可憐和無辜。可以說,野野口修的手法之兇狠,心思之縝密,也是前所未有。

  我將不久於人世,既然我過不好,那我也不讓你過得好,我不光要讓你死在我前面,還要竭盡所能搞臭你,讓你死後都不能保全自己的名聲,讓人們提起你來時都是鄙視和唾棄!

  無法想象,是懷著怎樣的惡意,才能讓野野口修做出這樣違背良知又近乎瘋狂和變態的事情呢!

  野野口君,午夜夢迴時,你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東野圭吾的作品一直以情節跌宕詭異,故事架構匪夷所思著稱,尤其擅長從極不合理處寫出極合理的故事。在我看來,東野圭吾的書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讀到最後一章,你永遠無法預知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什麼。但是,一旦讀完整部書,心裡就會豁然開朗:這個世界上當真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人性也真的能惡毒到我們無法想象的程度。毫無疑問,《惡意》是對人性的拷問,也是對人性最深刻的剖析。

  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小說,是虛構出來的故事,現實生活中哪有人會狠毒到這種程度?”現實生活中確實沒有人會如此惡毒,但是,一旦人們心中被嫉妒包圍,所衍生出來的惡意的力量也是巨大的。

  朋友小蘭有一位親戚,那位親戚從來見不得別人好,但凡別人升職加薪,她就會明裡暗裡嘲諷;看到別人婆媳相處融洽她也嫉妒,經常話裡話外挑撥人家間關係;村裡的大小事務,不管懂不懂,總要插上幾句話,不管人家願不願意聽。她的一生都生活在農村,她的全部世界也僅限於村裡那巴掌點的地方,所以她的見識和她的人一樣,都很狹隘和侷促。她巴不得天下人都生活得不如她,但凡別人有一點比她好的地方就受不了,但她不知道:她只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而已,這個社會上有千千萬萬個人都過得比她好,正是因為她的狹隘和嫉妒,她的生活才越來越糟糕;正是因為每天只盯著別人看而忽略自我成長,她才一步步淪落到今天這鐘地步。

  我們家鄉有一名醫生,這個醫生醫術非常高明,收費也合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人品也非常好,他在家鄉屬於那種德高望重的人物,但是,正是這樣一位本該被人們愛戴的人,自家建的房屋剛打好地基的時候,就被人們惡意毀壞了。醫生捫心自問:自己真心實意為老百姓服務,從沒多收過一分錢,也沒怠慢過一位病人,實在想象不出到底哪裡做得不對,讓別人這樣報復他。

  直到後來我們才知道:有些人本身不學無術,在看到醫生憑自己的本事將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時候,卻又嫉妒得牙癢癢,他們不能明裡陷害醫生,就只能在暗地裡用一些別人看不到的勾當來對付他。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心態能夠平和一些。“哼,你不是過得好嗎?你過得再好,我一樣能整你,我就是見不得你好!”

  不得不承認,當一些人的心裡真的升騰起那股惡意來的時候,他們會動用自己全部的聰明才智,做一些害人又害己的事情,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讓心底的惡意消散。

  我們總在歌頌生活的幸福快樂,但是正如張愛玲說得那樣:“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我們的生命中也會不時出現一些煞風景的人,他們的出現也在無時無刻提醒著我們:這個世界上,真的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你過得好。那些見不得你好的人,就像牆上的那抹蚊子血,開始的時候是鮮紅,隨著時間的風化,慢慢褪色消散了。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提醒我們:你要努力,要做得更好,別人越是要毀滅你,你愈要過得更好。

  有時候我想,這本書為什麼不叫《嫉妒》呢?後來想著,嫉妒也只是一種貶低、排斥、敵視的心理狀態,帶著濃濃的感情色彩;而惡意,就像是一張無邊無際沒入深淵的黑色的網,你猜不透裡面到底裝著什麼,但你知道,這些東西是威力無窮的,能致人於死地,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某種感情色彩就能概括的了。

  雖然現實生活中的惡意比比皆是,但我從來沒見過像東野圭吾的《惡意》裡寫得這樣,能僅憑心中的惡意就將人置於死地,所以,這正是東野圭吾的厲害之處,他反其道而行,從別人觀察不到的地方下筆,然後步步緊逼、環環相扣,用縝密的邏輯和冷靜的頭腦策劃出一場跌宕起伏的驚天大案!

  只能說,我從沒讀過這樣的小說。

  只能說,《惡意》太可怕了,東野圭吾太可怕了。

《惡意》讀書筆記3

  放在床頭、桌上、包裡,時時惦記著,想要趕緊讀下去的,也只有東野圭吾的小說了。

  相比於很多推理小說會將筆墨著重於推理的過程、犯罪的細節,東野圭吾的小說似乎更樂於描寫嫌疑人的犯罪動機,比如這本《惡意》,在描寫犯罪心理與動機方面簡直登峰造極了。

  關上書,你覺得這結局真的太意外了。但是細思量,一切又都那麼合理。

  什麼是真相

  小說讀到三分之一處,真兇已經浮出水面,我看了看書的厚度,這後面還有三分之二,要寫什麼呢?

  沒有給讀者一點感到無趣的機會,小說繼續探索罪犯的犯罪動機。一口氣讀完兇手的獨白,似乎已真相大白了,可看看書頁,後面還有三分之一呢。

  你以為故事可以結束了,其實還沒有;你以為你已經看到真相了,其實未必。

  這本書並非單一敘述視角。用在推理小說裡,似乎非常適合。因為同一事件由不同敘述者來敘述,本就可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更不用說還存在著敘述者有意誤導讀者的情況。

  小說裡真正的兇手就利用自己的自白成功地誤導了讀者(小說的讀者與書中的警員)。當真兇以及他的“犯罪動機”付出水面,此案大可以就此了結。但是東野圭吾把這個故事繼續寫了下去。

  我覺得這是他的偉大之處。不光是作為推理小說家,他很善於運用精妙的結構,一步一步地抓住讀者的心,一層一層地剝掉兇手的偽裝,更因為他對“真相”的哲學化詮釋。

  到底什麼是真相呢?同一事件不同的目擊者可能講述出完全不同的“真相”,而我們確信不疑的真是全部的事實嗎?

  我相信小說的最後三分之一給很多讀者(例如我)上了一門生動的真相教育課。當你以為你已經獲得真相時,也許再稍微往更深處發掘,就能發現真相被反轉,三觀被顛覆。

  所以我們應該對這世界存有更多敬畏之心吧。當我們輕易對他人他事做出某種評價或判斷時,也許應該提醒自己:我們所瞭解的也許只是部分事實而已。

  人性之惡

  東野圭吾的小說,在逐漸揭開真相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對人物隱秘的情感世界的揭示。因此不同於很多推理小說只能讓讀者享受到推理的樂趣和獲知真相的快感,他的小說結局常常讓人唏噓,感慨萬千。

  本書取名“惡意”,到底是誰的惡意,是何種惡意,對讀者而言也是經歷了一番認識的深化過程。

  最初我們認定的“惡意”是日高的嫉妒,因為自己無法寫出這樣好的作品,而使手腕讓朋友夢想落空,乃至逼迫對方成為自己的影子寫手。

  這已經夠惡了。但作品最後揭示的惡意卻遠超於此。真正的惡意,可能如童話故事裡的反面人物,壞得不需要理由——惡與善,在這裡成為鮮明的對立。

  極端的惡意,是奪走你的生命之後,還要毀滅你的名譽;是不惜犧牲掉自己也要毀掉你;是所有的動機僅僅是出於對於真善美的嫉妒。

  相比之下,因為復仇而引發的謀殺故事簡直太單純與正義了。

  惡魔的養成

  兇案的動因最後竟可追究到幾位當事人少年時代遭遇的校園暴力。聯想到近年一些關於校園暴力的熱點新聞,這故事還真是發人深省、細思恐極。

  我們看到,惡魔從小就是惡魔,惡魔長大了仍是惡魔。而心理扭曲的受害者化身為了施暴者,隱藏在正常人中,伺機作惡。

  書中還暗示,兇手對他人的冷漠態度可能從小受到其母親的影響,也是一個提醒,如果父母對周圍人都採取一種冷酷、敵視的態度,一定會影響到孩子。他對他人沒有信任感,沒有接受善意的能力,卻不乏嫉妒猜忌之心。當這樣的孩子遭受到暴力,他不會去正當求助,反而為了生存而屈服於權威,甚至助紂為虐。

  至少,同樣也遭遇過校園暴力的日高,就沒有偏離人生軌跡,長成了一個健全的人。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應的法律制度,這幾點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杜絕校園暴力的發生。在這個故事裡,這幾方都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惡魔被姑息,軟弱的靈魂終被扭曲,正直良善的人卻被誣陷與謀殺。

  當惡意產生於縝密的頭腦,經過了精妙絕倫的設計,其後果真是不可想象。如果不是警官加賀超乎常人的警覺度與追根究底的毅力(而這全屬於偶然性),惡意必定得逞,好人將被蓋棺定汙名,真相將永遠埋藏。

  想到這裡,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真相,什麼是偽裝,還真的不好說。

  還是讓我們對這世界多一些敬畏吧。

《惡意》讀書筆記4

  “你製造這個陷阱的目的也就是你此次犯案的目的。你的最終目的是貶低日高的人格”

  日高像太陽,沒有他,野野口就只是生活在黑暗裡的一隻鬼,遇到日高後,野野口的黑暗無處遁形,他面對日高,就是在面對自己的懦弱。

  同樣被校園暴力,日高從始至終都不屈服,而野野口不僅迅速屈服在暴力之下,還主動做起行兇者的跟班,助紂為虐,這讓我想起《告白》的片頭,柔弱的少年被幾個同學欺負,被強者傷害的他看到飛過的,比他更弱的蝴蝶後,毫不猶豫的殺死了蝴蝶。

  真正的善良是像日高一樣,即使被邪惡傷害仍然不屈服於邪惡,野野口屈服了,在他選擇討好施暴者的時候,他殺死了內心那個站立的自己,放棄了正義和善良,保住了身體的完整,心靈卻缺失了。

  就像作者在書裡說的,“仔細一想,你當時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為那場暴行的共犯”。

  野野口嫉妒日高,嫉妒他的骨氣和堅強,只有殺死這個品格比自己高的人,盡全力貶低他的人格,才能讓跪下的自己在黑暗中得以苟活。

  把高個子砍了,讓世界只剩跟自己一樣的矮子,這樣自己就再也不矮了。

《惡意》讀書筆記5

  精彩!隨著調查的深入,案件一次次出現驚人的逆轉,讓人不禁懷疑自己的判斷,真相到底是什麼?你看到的和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犯一個錯誤,那就是輕易下結論!枉自評論他人的行為。

  文中提到了校園暴力,提到了多數校園暴力的緣由是那麼的讓人無語,“就是看他不爽”,多麼無聊的藉口,對他人深深的惡意,這是不是人性中惡的一面呢?嫉妒,自卑,不懂得從一些好的途徑中提升自己,反而透過傷害他人來證明自己的“優秀”?這或許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了吧?在青少年時期,老師們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少年時期的經歷真的會影響一生!尤其是受害者遭受身體和精神上的傷害以後所產生的心理陰影!說到這裡,突然想起,文中提到的《禁獵地》一書,屬於紀實,而非小說!日高經歷過各種虐待,多年後仍然記得那些事的細節,但是他卻沒有因此而怨恨社會,報復社會!反而用自己寬容的心接納和幫助野野口!只可惜,識人這一方面有些欠缺,幫助了一個內心陰暗的人,只差一步,就將日高帶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哪怕死後也要遭受親朋好友的質疑和唾棄!

  回想一下,確實有很多的話想說,對於國內對於青少年犯罪的寬容,對於野野口親戚索要版稅的醜陋面孔,對於日高和野野口同學們對於青少年時期所犯下錯的“年少輕狂”等等,每一個都有很多想法,在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總之,這是一本好書,雖然很短,但是很精彩,值得推薦!發人深省!

《惡意》讀書筆記6

  哇,一氣呵成的把“惡意”看完了,從昨天下午開始。

  在淘寶上看到的書籍推薦影片推薦了“惡意”,給了很高的評價,我就加入書架並買了它,還推薦給了室友。

  加入書架我並沒有立刻閱讀,總感覺沒有那個感覺,室友都看完了,我還沒開始看。昨天下午突然有了閱讀它的衝動。

  說實話,這本書很不錯,兇手是野野口不意外,一直的感覺就是野野口殺的日高。但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就是採用自述的方式把每個人的想法全部敘述出來,以至於讀的人就誤以為事實就是這樣,但還是印證那句話“惡意,最大的劇透是頁數”,看似已經結束的劇情其實才剛剛開始。

  野野口真正的動機是我沒想象到的,但並不難理解,一個人年少時的經歷是會影響他的一生的。有的人可能會想在努力下襬脫那種陰影。但大多數人還是擺脫不掉的,至多是隱藏。年少時的不好的經歷就像一個隱性染色體,表面上看風平浪靜,其實在骨子裡根深蒂固。

  日高是偉大的,但他的偉大還是沒能拯救野野口,更害了自己。我比較心疼日高,用了自己最大的關愛卻並不被人接受,反而被恩將仇報。

  最後還是希望有一天校園暴力會徹底消失吧,即使有些天方夜譚。但小花朵們一起長大一起開花不好麼?何必折損一支兩朵呢?

《惡意》讀書筆記7

  讀過幾本東野圭吾的小說,每次都能一口氣看完,大多數時候都有一種背後發涼又無可反駁感覺,只有一聲嘆息。每一個細節都安排得恰到好處,每一次轉折都讓人驚訝又不生硬。

  我以為整個故事最精妙的設計就是殺貓,也是野野口整個設計中最讓我後背發涼的地方,它在故事開頭就出現,看似不起眼,但是一開始就影響了人們的'判斷。人,對於先入為主的認識好像很難改變。

  而這個故事我最喜歡的是野野口和日高認識的人的口述,篇幅不算長,但是每一段話都精確的反應出了每個人性格,寫出了人生百態,所有人的口述又讓野野口和日高的個性慢慢浮現。以見作者功力之深厚。

  最後,故事再次反轉,野野口不惜以自己殺人入獄的代價殺害陷害的人竟然是從小到大最關心自己,被自己背叛仍然把自己當朋友的一生都無比正直的人,而設計這一切的動機竟然是自己或許都無法解釋的惡意。

  惡意的產生好像有時候真的莫名其妙,但是就是這莫名的惡意很多時候會讓人做出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事情,大概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吧,只願能夠時常自省不要讓自己後悔。

《惡意》讀書筆記8

  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我越來越支援於後者,孩子往往會有強大的破壞力,從小孩子若沒走向正途,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一生。

  所有的錯都只因邪念一起。有多大的恨,就有多大的破壞力。他的恨,從媽媽那裡傳遞給他,從小就深入骨髓,但是卻都無力改變。我希望他掙扎過,而不是一直這麼懦弱的屈服於別人的惡意和自己的惡意之下。

  校園暴力,對孩子的影響也會是一生。也許家長會認為孩子沒磕碰出現大的問題就會沒事吧。被欺負的或者欺負過別人的都或多或少都會很痛苦過,有的或許影響了別人的一生,有的或許要花一段時間才能走出來。有人任由惡意生根發芽,長成一棵樹,有人會讓惡意開出一朵花,從而告誡自己不要屈服於它。日高就在接觸它的時候透過自己的力量,讓它開成了花。猶記得小時候的我,小學時候的往事。同班同學有一個女孩老是欺負我,其實我在班級裡很低調了,不愛說話,成績下游,幾乎沒有朋友。可那個女孩還是欺負我,往我頭上滴髒水。我質問過她,為什麼欺負我,她說我擋著她的路了。我想問問那個時候的自己,為什麼就這樣忍氣吞聲了呢?為什麼沒有尋求老師的幫助呢?回到家眼淚汪汪也無濟於事,最後我也忘了怎麼解決了,可能是我媽媽給老師說了吧。現在想想,我真的不恨她,我很可憐她,可憐那個時候的她被惡意籠罩。

  我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受到過欺負,或者欺負過別人。也不是長大了,那些錯誤就過去了,我想最重要的,是再次遇到這種事情的時候,能夠好好處理。或者當自自己的下一代遇到了之後,也能夠健康的解決。

《惡意》讀書筆記9

  比起冤有頭債有主,深不見底、毫無根源的惡意更讓人覺得背脊發涼。

  看懸疑小說總是先開幾篇開頭,再去找到故事的結尾,一旦知道結尾之後,便漫不經心地細酌中間發生的故事。彷彿這篇小說,看了結尾並沒有啟發性的推理,只能猜測到殺人兇手是誰,但恰恰本書的宗旨不是誰,而是為什麼,正如推薦語提示“殺人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只要沒有看到結尾,故事的進展總在跌宕起伏,隨時都可能顛覆自我設定的認知。不同於以往的懸疑,兇手很快就被抓捕,於是分別根據兇手野野口的手記和自白以及警察加賀的記錄展開,就像是看一場精彩的拉力賽,在不同人主導的章節中,主動權不由的偏向了一方。

  在野野口的自白和手記中,日高邦彥的形象塑造的有些偏陰暗,所以因為先入為主的原因,日高在我的心中那種“殺了貓,臉上掛著一絲不可名狀的微笑”的描寫在心中刻下烙印。這一段落渲染之後,野野口的人設不由的偏向了弱勢一方。 之後,給人柔弱而謙卑感覺的野野口被捕,總覺得故事進展的有些太過順利。從讀者角度我始終認為兇手不是野野口,而另有其人。

  在野野口保持緘默的描寫中,我又認定兇手一定是野野口極端保護的女人,為這個女人而心甘情願背鍋,正如《嫌疑人X的獻身》的石神。警官加賀又挖出了死於車禍的日高前妻初美,似乎自己的論斷得到了推翻,而野野口是兇手的事實得到了證實。

  那麼,究竟是何種動機會讓野野口“失手”殺害了人氣作家日高,成為這本小說探究的匯流排。隨著初美的出現、手稿的查詢、利益的糾葛,為情所殺、為名所殺、為利所殺皆可作為控告野野口修的供詞,但是輿論的正義方卻再次偏向了野野口修,這個“感情純粹、不為名義”的弱者。而對於日高,內心再次燃起了厭惡之火——自大而自負的強勢一方因為創作進入瓶頸期而採取威脅的方式去逼迫野野口修做自己的影子作家。

  原本就這樣可以結案,野野口修因為殺人而判刑,日高因為抄襲他人作品而受到世人唾棄,但是案件又峰迴路轉的轉向了校園暴力。合著日高的《禁獵地》,校園暴力成為案件的原罪。案件中間穿插了一個由加賀警官講述的小故事,故事的大概是一個老是被人欺負的男孩最後使用加賀教他的飛刀報復了傷害他的頭目,從而因故意傷害罪入獄,即使到最後,男孩也不願意見加賀警官一面,而加賀為了逃遁自己內心的慚愧、內疚改行從老師做了警察。校園暴力,讓初中時候的野野口修成為了頭目藤尾的小嘍囉,只有順從與妥協,不然只會導致更惡劣的後果。可能這就是野野口修一直想轉校的原因,逃離這個烏煙瘴氣的學校。

  和野野口修不同,從骨子裡帶著正義感的日高從不屈服,甚至後來將校園暴力改寫了真實小說,以此種方式去警示社會不容忽視它。 野野口修的妒忌,以及傷害日高之後日高仍對自己寬容所產生的無地自容情感,加之家庭因素所導致對他人的蔑視、不信任的元素最終像亂麻一樣擰巴在一起,成為了這場看似衝動,實則精心計劃的殺人案件的導火線。加上自已身患癌症,與其這樣死去,不如設計一場既讓自己獲得名利,又可詆譭他人的殺人動機,最重要的是這次殺人可以讓《禁獵地》的秘密跟隨日高永久消失。

  看到故事結尾,不由自主的顫抖了,正如加賀所說,比起殺人,他的殺人動機更讓人發寒而充滿著無限的醜惡。故事到這個時候180度翻轉,之前的設定全部推翻,沒有所謂的純粹感情、沒有所謂的名利糾葛、沒有所謂的殺人未遂,甚至沒有所謂的殺貓事件,一切都是野野口修自編自演的騙局,而這個騙局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為了釋放從小積攢的怨恨。

  不得不佩服作家撰寫的智慧,欲抑先揚,先把野野口修弱勢形象先入為主,為人師表的老師、待人誠懇的朋友,接著將矛頭指向成功人士日高,抓住了世人所設定的成功人士形象,或者說是仇富的心裡,篤定日高即是狂妄、自大,為事業不惜喪失理智的典型。表揚和貶低不斷堆砌在兩個極端人物上,所以即使要案件快結束時,認為日高的死也是罪有應得罷了,野野口修的殺人行為值得理解和同情。如果就這樣結尾,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可以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像包容石神一樣包容修,可以像維護正義一樣維護修,即使他觸犯了法律,但也無妨。這時候,故事開始朝著反方向旋轉,野野口不僅是弱者,而且加害對自己一向關照的朋友。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封存秘密也就罷了,還不惜一切代價詆譭侮辱朋友。先前的人設頓時倒塌,野野口修罪不可赦,讓人情不自禁想到“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小人形象,陰暗而齷齪。

《惡意》讀書筆記10

  好久沒有給大家推薦過書了,似乎也沒有推薦過吧。

  那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本小說,就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東野圭吾的《惡意》。

  《惡意》這本書大概是我在兩年前看的,當時看完,我並沒有留下隻言片語,於是,對當時我的心理就無從追蹤了。

  為什麼我會想起這本書,並且向大家推薦呢?

  其實是因為我在後來寫《尋夢環遊記》的影評時,偶然的感悟,我的回憶被勾起了。

  於是便想向大家推薦這本《惡意》。

  如果說,世界上的好人都是一樣的,惡人其實也是一樣的。《解憂雜貨店》詮釋了人性的溫暖,這《惡意》則是揭示了人性的醜陋。

  該怎麼說呢。《惡意》讓我不可思議。

  書中有一大部分借用了日記的方式去記載這事情的經過,可是很可笑的是過去的日記也是會騙人的,就連錄影也是騙人的。

  有時候眼睛看見的不一定是事實。

  古人常雲:“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可是當兩者皆為虛假的時候,真相又在哪裡呢?

  當然書中不僅講了這一點,還有就是,當你處於一個高位,人們僅能仰視你的時候,可能你自以為的朋友對你有的不是豔羨也不是驕傲,而是嫉妒。

  《惡意》實在是很精髓的反映了人性,你相信的,你不相信的,書中都有描繪,讓你從不同角度去體驗你所不知道的世界。

  如果你也喜歡東野圭吾,不妨去看看這本書吧。

【《惡意》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