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清明節> 清明節大學手抄報圖片

清明節大學手抄報圖片

清明節大學手抄報圖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清明節大學手抄報的圖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一、關於清明節的作文

  清明(一)

  輕風臨清馨雨煙,

  寒銷夢迴蛙鳴田。

  望斷樓臺闌珊處,

  借酒敬花又一年。

  當輕風吹綠了江南的河岸,吹皺了滿江瑟瑟的春水,吹白了昔日紅顏的髮梢,我知道,清明又來了。清風比清明早一步降臨,一瓣瓣帶著如淚光般晶瑩水珠的雨櫻花在風中輕輕颺落,在凝濁的空氣中劃出一道道唯美的曲線。我站在青山的一頭,任風輕輕吹亂我的衣角,雨慢慢打溼我的髮梢,眼前蒙上了一層薄霧,早已分不清是雨水、汗水,還是淚水。

  輕風用雨櫻花的迷香馨透了四月的煙雨,一切都被朦朧在一片粉紅的薄霧中,寒冷早已消逝,田間的青蛙歡快地打著哈欠,準備迎接夢醒時分的第一縷春光。我站在山頭遠眺,那燈火闌珊的樓臺到底有多美呢?但於我,那只是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只能霧裡觀看,伸手觸碰卻不能及。

  現實無情砍斷了我的希望,連一跟斷藕的絲也沒有留下,只能把敬祖先的祭酒灑向那開在墳前的一撮小白菊,來祭奠祖先,也祭奠我那隨風又逝的一年光陰……

  清明的雨(二)

  清明的雨,雖然讓人感到冷,但又有那麼一點柔情。

  冷,是因為死去的人讓人感到悲傷,有人為了深情大意而死,有人為了友誼而死,有人為了親人而死,有人為了一個不相識的人而死。總之,死的人太多,給我們帶來了悲傷,但又有那麼的感動。

  感動,是那次的地震,死的人太多,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但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已經過了一年了,今年又到了清明節,不得不讓人想起地震死去的人,和我們一樣,那些曾經歡笑過的學生,大概現在在我們說的“天堂”了。

  雨又下起了,那麼多的感人情景又在我們的眼前出現,當初我並沒有感到這些,現在經過太多的事,我發現那次對我來說有多大的傷害,那次,我失去了兄弟,失去了親人,失去了朋友。我曾經站在死人堆中,想哭卻已經哭不出來了。

  雨開始下了,我的思緒又來了,回到了那天,回到了那天的雨。“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話沒有錯。

  冷,讓我的心又一次碎了,柔情讓我的心又活了過來。

  清明(三)

  清明是我國古代的傳統節日。每到這一天,也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人們都在

  這一天為自己逝去的祖先祭祖掃墓,表達後人對先輩的懷念。

  我自上學以後,經過老師的講解,我知道了清明節這個日子是我們活著的人對逝去的最可愛的人,最可敬的人哀思懷念的日子。

  清明這一天,我們同學都到烈士陵園給烈士掃墓,老師向我們講了許許多多烈士的動人事蹟。我聽了深受感動,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給我們換來的。為了報答革命先烈,珍惜美好的今天,我一定要刻苦學習溫習各科文化知識,攀登文化科學高峰,時刻準備著在未來建設和保衛祖國的大業中貢獻我的力量。

  清明節踏青(四)

  環翠峪踏青今天是清明節,爸爸說:“我們去你媽媽老家——環翠峪踏青吧!”我們舉手贊成。一家人經過一番準備之後,開車出發了。

  剛走近山谷,一股涼氣撲面而來,滿目青翠,花香怡人。我們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爬馬頭山,媽媽說這是滎陽最高的一座山。山坡上,到處都是鮮花。紅的桃花、白的梨花、金燦燦的油菜花……還有許多媽媽也不知道名字的野花,競相開放,和滿山的新綠交織在一起,真是美極了!

  走在樹林裡,很靜。忽然傳來“嘎”的一聲,一隻山雞從樹叢裡飛出來,嚇了我們一跳。

  終於登上了山頂,累了一身汗,但是我一點也不覺得累。往山下一看,哇!好深的溝呀!都不知道怎麼爬上來的。一陣風吹過,渾身都好舒服。看著遠處的群山,真是非常壯觀。

  老家的山真美呀!下次我還要來爬。

  清明節(五)

  迷濛的雨悄然間從灰濛濛的天空灑落,一陣一陣的,隨著人們對逝去的故親的愁情與思念。

  一步步的越近爺爺的墓,心裡漸落的愁情又起伏不定,說不準還沒到就開始爆發。

  爺爺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離開了,所以我對他的印象幾乎沒有,就只有在祖屋的照片上的形象。但是當筆尖在紙上“窸窸窣窣”的遊歷,內心的愁離有被撕開。

  清明——今天,我來到了墓前,卻什麼也沒做到,不知道是不曉得該做些什麼,還是在大人的面前難以表露出自己的感情。只是呆呆地在旁邊和年幼的表弟周凱玩耍,聽著他嘴裡“咿咿呀呀”喃喃的講話聲,莫名有種喜悅,但又放不下自己對爺爺的愧疚。

  當爸爸在和爺爺說些歷來都省不下的話時,我聽著酸溜溜的,這原來應該是我說的!

  我心裡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清明的斷魂,出乎往日的哀傷,哀久絕……

  冥間的幾分陰森,悄然在我淋漓的背後,“爺爺”,身卻已煙消雲散。

  “哈哈”,在雨中,在思念中,低吟……

  清明節(六)

  “沙沙沙……”聽,窗外下著雨。雨點像一顆顆晶瑩的珍珠,落在窗上,像一滴滴眼淚,掉在地上,變成水坑。今天是清明節,卻下著濛濛細雨。我.弟弟和媽媽坐著舅舅的小車,開到山腳下。下了車,大家都撐著雨傘。五彩繽紛的雨傘在雨的夢境中,顯得格外耀眼。雨點在雨傘上,又漸漸地滴在了我們的身上,手上,鞋上,全身都是水,使人感到冷颼颼的。山路上全是泥濘,每個人的鞋的表面都“包”著一層黃泥。

  來到墳墓前,雨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弟弟妹妹們也不懂事,只管自己往裡面擠,好讓自己能燒到紙錢。他們一擠,雨傘上的雨水全灑在我身上,我可真成了“落湯雞”了。終於輪到我燒紙錢,我拿起紙錢燒了起來,還沒來得及燒另一張紙錢,火早已被雨水給撲滅了。

  我生氣了,腳可真癢,真想把那一堆已燒完的紙錢給踢了。

  下山了,我一身是水,就連鞋子裡都是水。這次的清明節,缺少樂趣,缺少通衢,更缺少太陽的情趣;這次的清明節只能說“只有倒黴!”

  二、關於清明節的詩歌

  1、清明,感殤

  又是一年清明時,

  又是一年斷腸時。

  又是清明雨紛紛,

  又是感殤的清明。

  捧著寄託思念的菊花,

  站在你的桌前,

  想起我們的點點滴滴,

  想起你如畫的微笑,

  暮然瞥見手中的花,

  卻發現它有著和你

  一樣的微笑。

  風從遠方來,將我的綿綿思念傳送,

  月下花無語,守望我纏繞的心事訴說。

  你走得好乾脆

  只給我留下無盡的牽掛,

  三尺桌臺,你的笑容,

  在我記憶深處永存,

  一捧菊花,幾滴淚落,

  你是否看見?

  聲聲呼喚,句句期待,

  你是否聽見?

  今時今日,

  在你桌前,

  留下一份期待和感殤!

  2、清明的泥土

  清明時節

  雨紛紛

  望著車窗外倒退的黑白風景

  想起了已故親人的笑

  那時暖暖的笑

  現在卻如涼水般輕觸我的臉

  噢,頰上何時多出了晶瑩的露珠

  滴滴無聲無聲的落下

  望著那鼓起的座座土包

  眼淚慢慢滑落

  那下面便是我已故的親人

  他們曾幾何時也將我高高的舉起

  又輕輕的放下

  望著那鼓起的座座土包

  眼淚慢慢滑落

  總想拼命吸取著泥土的氣息

  尋找那親人的熟悉

  啊,小蟲子

  你是親人派來的天使

  想讓我不再難過嗎

  可我只想拼命吸取著泥土的氣息

  尋找那親人的熟悉

  抓一把清明的泥土

  捧在手心,讓淚去滋潤

  彷彿見了您逗弄我的情景

  親切的面容,關愛的聲音

  慈愛的那樣深沉

  抓一把清明的.泥土

  捧在手心,讓淚去滋潤

  三、關於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一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盪鞦韆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鞦韆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鞦韆。”唐代盪鞦韆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並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於清明盪鞦韆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鞦韆節,皇宮裡也安設鞦韆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裡,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蠶花會

  蠶花會“蠶花會”是蠶鄉的一種特有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其中以洲泉的馬鳴廟和青石的雙廟諸的蠶花會最為精彩隆重。馬鳴廟位於洲泉鎮西,在當地有“廟中之王”之稱,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近幾年烏鎮香市活動中的蠶花會,僅有迎蠶神、踏白船、翹高竿等幾個專案,大有潛力可挖。

  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在軍中盛行,後來流傳下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曾舉行過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 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趙之珩表示,由於全國各地的春天到來時間不一,所以踏青節也就有分前後。在農曆二月二為福建一帶的踏青節,三月三為陝西一帶的踏青節。北京、東北由於春來得特別遲,到了五月初五才開始踏青。由於踏青是一項有意義的習俗,因此代代流傳。

  四、關於清明節的詩句

  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杜牧《清明》

  2)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 顧太清《臨江仙·清明前一日種海棠》

  3)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 杜牧《清明》

  4)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 韓翃《寒食 》

  5)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 晏殊《破陣子·春景》

  6)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 韓翃《寒食 》

  7)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 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8) 淡蕩春光寒食天。 —— 李清照《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9)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 吳惟信《蘇堤清明即事》

  10)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 張先《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11)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12)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 王禹偁《清明》

  清明節美食習俗

  春風送暖,春回大地,一年一度的清明時節也到來了。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對於清明節有著不同的說法。說法一、清明節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基祭”之補。後來民間亦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個固定的風俗。說法二、由寒食節演變而來。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

  寒食節,寒食從詞面上來理解,便是吃冷食的一天。那麼寒食節有沒有吃什麼冷食的講究,在寒食節這一天裡,人們一般吃什麼呢,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令食品。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掃墓祭祖踏青之餘,能與家人一起品嚐清明的清甜與清香也是一種欣慰。我們來看看各地的清明都有那些美食,在食用清明美食時還有什麼講究?

  青團

  青團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也用來饋贈或款待親友。青團在江南一帶很受歡迎,也是安徽一些地方清明節時令性小吃。

  青團,顧名思義是青色的,用清明前後才有的一種艾草的汁拌進麵粉裡,再包裹進豆沙餡兒。那種味道,是春天的味道。綠綠的鬆軟的皮兒,不甜不膩,帶有清淡卻悠長的青草香氣,有一點兒黏,卻不粘牙齒,再加上清甜的豆沙,入口即溶,簡直讓人停不了口。

  饊子

  南北各地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大家的喜愛。

  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薺菜

  辛棄疾寫道:“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我們小學還有篇課文叫《挖薺菜》,薺菜在很多人心中並不僅僅是普通的野菜那樣簡單,它代表著童年、故鄉、舊時光。

  薺菜餛飩、薺菜黃魚羹、薺菜豆腐羹都是美味啊……

  蒿子粑粑

  蒿子粑是桐城一帶民間傳統風俗。據祖輩老人傳下來的說法“三月三”是一切亡靈的節日。這一天家家人人吃蒿子粑,為的是紀念死者,同時祝願人人健康長壽,不為邪惡所侵。如今,蒿子粑在清明期間也是十分受歡迎的小吃。

  小蒜粑

  按照安慶的習俗,各家各戶都要吃小蒜粑。將小蒜切成小節,然後用開水和麵粉,與小蒜充分攪拌成糊狀,再加入鹽等調料,搓成圓形用小火煎十分鐘,至兩面發黃完全熟透後,起鍋即可。據老年人說,因為三月三這天自古就是招魂續魄的“鬼節”,這“小蒜”米粉粑,有免災驅疫、招徠吉福、消弭兇禍、攘除疾病的功能。

【清明節大學手抄報圖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