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古代歷史皇帝故事分享

古代歷史皇帝故事分享

古代歷史皇帝故事分享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位皇帝,大家知道哪些皇帝的故事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好的古代歷史皇帝故事分享,歡迎大家閱讀參考,相信可以幫助到大家。

  桓玄的軼事典故【1】

  據說桓玄出生時,有光照亮房間,占卜者都感到奇異,故得桓玄小名靈寶。

  《異苑》則記載說桓玄出生時光芒滿室,有個善於占卜的人說:“此兒生有奇耀,宜目為天人。”並取名為“神靈寶”。桓溫嫌他取的名字有三字,便減去“神”一字,名曰“靈寶”。

  史學家週一良認為,桓玄的名字有“道”、“靈寶”等字眼,是桓氏其信奉天師道的標誌。

  忿而殺鵝

  桓玄小時,與一眾堂兄弟鬥鵝,但桓玄的鵝總是不及堂兄弟強,十分不忿。於是有一晚到鵝欄殺死了堂兄弟們的鵝。天亮後家人都驚駭不已,以為發生了怪事,向桓衝報告。桓衝心知是桓玄作的,一問,果然如此。

  地不能載

  桓玄稱帝后入宮,坐上床上,突然床破爛了,眾人見此皆失色,殷仲文奉承說:“陛下您聖德深厚,大地也不能承受了。”這話令桓玄十分高興。

  下筆成章

  桓玄擅寫文章,可從其事蹟中看到。王恭死後,桓玄曾登江陵城南樓,說:“我現在想為王孝伯作悼詞。”吟嘯良久後就下筆,很快就寫好了。

  桓玄消滅殷仲堪、楊佺期後,荊州刺史府、江州刺史府、後將軍府、七州都督府、南郡公府皆來賀,五個版牘一同進入,桓玄見版至使即答,皆美而成章,並不揉雜。

  喜好裝飾

  桓玄喜好裝飾和書畫,在擊敗司馬元顯後,桓玄遷鎮姑孰,就大築城內官府,建築物和假山水池等都十分壯麗。另又曾以輕舟載著他的書畫、服飾和玩物,有人因而勸諫他,桓玄竟說這些東西應該隨身,而且稱當時兵兇戰危,若發生問題就可以很快運走。眾人聽後都笑他。

  不設寒具

  桓玄喜歡收藏書畫,也特別珍惜書畫。每當有客人來訪時,他就出示自己收藏的書畫給他們炫耀。有客人吃了桓玄招待他們的寒具後,沒洗手就觸控這些書畫,使書畫沾了油汁。桓玄很不高興,此後會客再也不設寒具。後人遂以“桓玄寒具油”的典故代指觀賞書畫。

  好為己功

  桓玄因劉裕討伐而西走江陵時,就於道上作《起居注》,內容都是他抵抗劉裕義軍的事,自稱自己指揮各軍,算無遺策,只因諸將違反其節度才兵敗,是非戰之罪。由於桓玄專心寫《起居注》,所以都沒閒暇時間和群下商議對策。寫成後桓玄就將《起居注》宣示遠近。

  尊不及祖

  桓玄尊崇其父桓溫,故在篡位稱帝后就追尊桓溫為“宣武皇帝”,太廟都只供奉他,卻沒有追尊祖父桓彝或以上的祖宗。

  故及至桓玄遭受劉裕義軍來勢洶洶的進攻時,曹靖之稱其令晉室神主流離飄泊以及追尊不及祖父觸怒神明,令桓玄很是恐懼忿怨。

  史學家田餘慶考證認為,桓玄的祖上很可能就是三國時被司馬懿誅三族的桓範,其漏網之子孫桓楷、桓顥等到風頭過後,才出仕晉朝,“桓玄代晉之後,亦不願揭示桓氏家族歷史的真象,仍然諱莫如深”,所以才尊不及祖。

  王朝讖言

  據說,元興年間衡陽有母雞變成雄雞,八十日後雞冠卻萎縮了。後來桓玄建立楚國,衡陽郡亦在十郡以內,而自桓玄即位至敗走建康,也大約是八十日。當時亦有童謠:“長干巷,巷長幹,今年殺郎君,後年斬諸桓。”郎君即司馬元顯,司馬元顯於元興元年(402年)被殺,桓氏則於元興三年(404年)因桓玄敗死而遭誅殺。

  比桓玄還獨到的東晉女人【2】

  卻說劉裕射殺大蛇之後,便去投軍。因為作戰勇敢,不久深受重要,曾參與剿滅會稽賊孫恩的,殺的孫恩丟盔棄甲,逃奔大海。只是劉裕一走,敵人仍然橫行無忌,無奈只好再度調劉裕禦敵。不久,因因功升任下邳太守。此時劉裕的上司因為不喜歡晉安帝委派的大都督司馬元顯,而倒戈歸降桓玄。因因而本來就半壁的江山此時更加岌岌可危。桓玄乃桓溫的後人,夙有不臣之心,今見自己大權在握,於是宣佈廢掉晉朝皇帝,該改國號為楚,當時朝廷舊人怕桓玄勢大,敢怒不敢言。劉裕此時官職甚微,且寄人籬下,無無有兵士,也只得靜思對策。

  桓玄一見劉裕,格外歡喜,並且對司徒王謐說:劉裕風骨不同尋常,確是當今英雄。王謐乘機獻媚道:劉裕天下國士,既然匡扶新君,可見陛下得天地之靈氣,既是如此,不如封以高官,讓他死心塌地。桓玄大喜,自此對劉裕格外厚愛,或者宴飲之際,必定讓劉裕前去作陪,殷勤款待,賞賜豐厚。

  且說劉裕的妻子本是晉朝尚書令劉耽的女兒,小時候讀書破萬卷,很有才思。平時喜歡鑑賞人,常在帷帳後窺視桓玄手下的大臣,見一個一個都不如桓玄,知道桓玄可能江山穩固,心中大喜。可是一看到劉裕,這女子居然大驚失色,見劉裕儀表堂堂,相貌不俗,知道此人必不久居於人下,於是對夫君道:陛下,劉寄奴龍行虎步,氣度不凡,妾身以為在朝諸公,沒有一個能超過他的。這樣的人,胸有城府,腹有良謀,豈能為我所用,不如斬首以絕後患。

  桓玄一見夫人如此說,感慨道:夫人所見極是,只是目前用人之際,我覺得劉裕既然如此優秀,我一定受落在自己門下,讓他為我所用。夫人忙制止,說:劉寄奴心胸遠大,智謀高深,不是夫君能壓制住的,不如趁早殺死他。桓玄感慨道:我正想憑藉這個人的力量,掃蕩四海,削平群雄,安肯無罪殺死英雄豪傑,讓天下將士寒心。夫人道:可能既該陛下削平了群雄,劉裕早已成了氣候。桓玄不聽,仍舊讓劉裕鎮守下邳,夫人痛苦的說:劉裕一走,看來我等死無葬身之處。可惜桓玄,自以為閱人無數,能夠看清楚自己周圍這些人,又錯誤的以為某些人是錢財可以收買的,便對夫人的話語置若罔聞,哪知道會有功敗垂成的下場。

  那劉裕到了下邳,果然和一些英雄豪傑約好共同起兵討伐桓玄,劉裕指揮若定,大晉官員紛紛齊聚劉裕旗下,桓玄本來就對劉裕有所畏懼,此時一見自然更是擔心,雖然手裡握有小皇帝,仍然是驚慌失措,一路逃亡,後來死於亂軍之手,此時方知道夫人的話看起來是對的,但是此時後悔已晚,而他的夫人也命喪於此,讓人嘆惋。

  漢光武帝劉秀的早年經歷

  劉秀屬西漢皇族,文史典籍有翔實記載。《東觀漢記·帝紀一》說:“世祖光武皇帝,高祖九世孫,承文景之統。”《後漢書·光武帝紀》說:“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劉秀既然是漢高祖、文帝、景帝之後,又是怎麼與棗陽淵源至深呢?《後漢書》作了解釋,“……元帝初元四年,徙封南陽之白水鄉,猶以舂陵為國名,遂與從弟鉅鹿都尉回及其宗族往家焉。”由此可見,劉秀家族在其祖父一代已來到白水鄉。據有關部門考證,西漢末年,棗陽版圖內設有四縣,即北有湖陽縣,西北有棘陽縣,東有復陽縣,西南有蔡陽縣。關於白水鄉的方位,《水經注》記載:“光武帝舊宅在城東南40裡即白水村,又曰皇村。”李賢為《後漢書》作注道:“光武舊宅在今棗陽縣東南,宅南二里有白水焉。”明朝正德二年,河南道御史袁仕和山西道御史李幫用立皇村寺碑,碑文中稱“皇村在棗陽東南四十里,聖龍襟其左,響水潭在其右,群山在其前,白水帶其後。”據此方位看,舂陵白水鄉即在今棗陽市吳店鎮。

  據史料記載,西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東北),他父親劉欽時任濟陽縣令。劉秀出生的時代是一個矛盾叢生、動盪不安的時代,9歲時,父親去世,劉秀兄妹成了孤兒,生活無著,只好回到祖籍棗陽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劉良撫養。“光武年九歲而孤,養於叔父良。”

  在棗陽白水村,劉秀生活了近20年。在那裡,他同族人、鄉親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相親相助,“樂施愛人”,“勤於稼穡”;他還善於經營,每年夏、秋大忙以後,他便利用農閒時間,趕著毛驢把穀物等農產品運往新野、南陽銷售,增加收益。王莽天鳳年間,劉秀到當時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求學,進入太學,拜中大夫許子威為師,專門攻讀《尚書》。但他絕不固守一經,而是通覽博學

  在天下未平、戰事頻起的時代,他也力爭做到一有空閒便學習和研討儒經文藝,“經學博覽,政事文辯,前世無比”。在長安,他大大開擴了眼界,也磨鍊了心智,他非常關心時事、關心政治,“朝政每下,必先聞知,縣為同舍生解說。”(《東觀漢記》)。勤學好思,廣泛接觸社會,使劉秀在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後來因家境困難,劉秀不得不中途輟學,回到棗陽,過著他熟悉的耕讀生活。

  劉秀是怎麼擊潰百萬大軍的【3】

  昆陽之戰,號稱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典範戰例。昆陽之戰確實是影響中國歷史程序的一件大事,但以“弱”勝“強”的真相,卻是令人匪夷所思。

  為鎮壓民變主力,當時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為帥,傾其天下精銳,合兵43萬,號稱百萬,以排山倒海之勢,壓向小城昆陽。城中困守的漢軍,兵力不過數千,劉秀還被迫出城求援。而留守的頭目王鳳等人更是主動向莽軍乞降,在遭到拒絕後,個個惶惶不可終日。

  戰前態勢,總兵力50比1,一個是志在必得,一個是驚弓之鳥,似乎不戰而高下立判。

  大戰之時,劉秀從城外帶來的兵力不過區區3000人,城中則是一幫縮頭烏龜。這樣,作戰雙方的態勢是:總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勞,一方是驚疑不定,似乎不戰而成敗立知。

  但歷史的編劇能力出乎所有人的想象。

  或許是優越感太強烈了,或許是對漢軍的過度仇恨化為了蔑視,王邑、王尋這兩位三公級的人物,竟然選擇了幾乎就是江湖上單挑的做法:

  在發現劉秀的部隊後,兩人僅僅是帶了萬把人出來——巡視。以新莽特有的一貫派頭,估計這也就是個大型儀仗隊的架勢,簡單說,二王所帶的,並非正式的作戰部隊。

  兵法雲“受降如臨敵”——接受投降都要象兩軍對陣如臨大敵一樣,而這兩位將軍卻臨敵如逛街,在戰場上帶一群圍觀者出來看熱鬧,其結果可想而知。

  而沒有最要命還有更要命的是,他們還下了道死命令:“敕諸營皆按部毋得動”——其餘將士只許看、不許動。因此在整個戰役(如果這也能稱之為戰役的話)過程中,新莽的'百萬大軍既不敢、也無法出擊——因為將軍有令、因為根本就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結果就是那百萬大軍,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主帥被斬殺,然後“哄”地一聲作鳥獸散。史載“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里”,再加上天公作美,突然之間狂風暴雨、驚雷震天、飛沙走石、江河暴漲……

  結果就是那百萬大軍,奔逃一停、踩死一停、淹死一停、殺死一停——總之是徹底消停了!

  昆陽之戰,是由不明真相的兩個人發動的:他們都看不到敵人的強大和己方的弱小,他們都在打一場別無選擇的戰爭,他們都輸不起。

  最終,走投無路的戰勝了勢在必得的。是之謂“以弱勝強”。

  劉邦剪除異姓王唯有一人安然無恙【4】

  打天下和坐江山,是兩碼事。創業的時候,為君者需要部下賣命,故有求必應,大家表面上一團和氣,還說得過去;守業的時候,為君者把天下看成了自家的,外人成了潛存的隱患,能殺就殺,能除就除。劉邦就是個例子。

  稱帝前,劉邦陸續分封了幾個異姓王;稱帝后,劉邦重新敲定和分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他們分別是齊王韓信、韓王韓信(韓王信)、燕王臧荼、燕王盧綰、梁王彭越、趙王張耳、準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其中,張耳於劉邦稱帝當年去世,由其子張敖繼任趙王。那麼,這八位異姓王結局如何呢?

  韓信功高震主,先被貶為淮陰侯,後被設計殺害;韓王韓信遭到猜忌,投降匈奴;彭越、英布、臧荼因謀反被殺掉;張敖受牽連入獄,後被降為列侯;盧綰叛亂,身死匈奴。八個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因主動上交封地、,且有意提前隱退,故沒有引起劉邦的猜忌。劉邦稱“長沙王忠”,給予了高度信任。

  公元前201年秋,吳芮壽終正寢。此後,兒孫襲位,長沙國共存在了五世。對於吳芮能得以善終且存國較久,《漢書》稱“昔高祖定天下,功臣異姓而王者八國。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與兩韓信,皆徼一時之權變,以詐力成功,鹹得裂土,南面稱孤。見疑強大,懷不自安,事窮勢迫,卒謀叛逆,終於滅亡。張耳以智全,至子亦失國。唯吳芮之起,不失正道,故能傳號五世”。

  吳芮死後,葬於長沙城北,長埋地下,但他的傳奇在四百餘年後仍在上演。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鏖戰,掘墓現象也非常突出。據班固《後漢書》、郭頒《魏晉世語》以及《太平御覽》等史料記載,曹魏黃初末年(226年),東吳攻佔長沙,有人挖開了吳芮的墳墓,取其棺木為孫權的父親孫堅立廟。

  墳墓開啟後,出現驚人一幕,“芮屍容貌衣服並如故”,就像剛死了一樣,雖歷經四百餘年,仍栩栩如生,讓在場所有人驚歎不已,印象深刻。四十年後,一個當年曾參與發掘吳芮墓的老者在安徽壽春遇到一個人,頓時驚呆了,因為此人與吳芮長得一模一樣,像是吳芮“復活”,只是個頭比吳芮稍稍矮了一點。

  老者拉住此人,說你跟長沙王吳芮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你們是什麼關係?此人回答,他叫吳綱,是吳芮的後裔,吳芮是他十六世先祖。老者把當年發掘吳芮墓之事說給吳綱,吳綱一聽,連忙問是否重新安葬吳芮,老者說當時就安置好了,吳綱這才放心。人的遺傳基因究竟有多強大?吳芮就是個例項。

  秦始皇為何要鑄造十二銅人【5】

  秦始皇為一了鞏固第一個封建王朝的政權,除了在原來政權機構的基礎上調整和完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建立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機構和封建官僚制度外,還採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條就是下令收繳天下兵器,鑄成十二銅人,立於咸陽。

  據《三輔黃圖》載:“營朝宮於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萬人。車行酒,騎行炙,千人唱,萬人和,銷鋒鏑以為盎人十二,立於宮門”。又據史書記載,銅人背後銘刻著李斯篆、蒙恬書:“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樣。銅人造形之大,製作之精巧考究,為歷史上所罕見。

  令人感興趣的是,中國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這12個銅人呢?這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有一天,秦始皇夢中遇到天象大變、昏暗元光,且鬼神作怪,遂驚恐不已,在萬般元奈之際,有一道人前來指點迷津:制十二金人,方可穩坐天下,秦始皇夢醒後,即下令將全國的兵器收繳集中於咸陽,鑄成十二銅人。有的學者指出,秦始皇一生極信方士道人之言,再聯絡開國不久的擔憂心情,此說是可信的。

  另一種說法是: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關十這一點,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彩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見了,元疑觸動了心病,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訊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於是便假託徵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至於假傳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種策略,這是不少統治者所慣用的伎倆。

  今人已見不到這12個銅人的蹤影了。它們究竟去了哪裡,目前,人們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說法:

  1.有人認為,楚霸玉項羽在攻克秦都咸陽、火燒阿房宮時,連同這12個銅人也一起燒燬了。此說史元明載,贊同者甚少。

  2.有學者指出,這12個銅人毀於董卓、荷堅之手。東漢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長安,便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鑄成銅錢,剩下的兩個被他遷到長安城清門裡。至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往洛陽。當工匠運到溺城時,由於銅人太重難以搬動而終止了執行。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銅人運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堅統一北方後,再從螂城將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燬。至此,前後經歷了約600年的銅人全部都銷燬了。

  3.另有一種說法是,這12個銅人並未被毀掉。由於12個銅人是秦始皇生前的喜愛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營造好後,這12個銅人和其它精美的物品一起被當作隨葬品而葬於陵墓之中。

  胡亥的最後結局【6】

  秦朝短命的直接原因是胡亥的殘暴。他的殘暴,在歷史上赫赫有名。

  秦始皇稱帝后的第一件事是改自己的尊稱為“皇帝”,以顯示他的尊貴。與此稱鮮明對比的是,秦二世上臺後欲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極度享樂,而落實的卻是大屠殺,自毀長城。這在後世成了利用不軌手段登上帝位的“必修課”。

  冤殺蒙恬兄弟。被趙高公報私仇的蒙恬兄弟父祖三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將軍。因為扶蘇已死,開始胡亥還想放了蒙恬,不料趙高怕以後蒙恬,馬上阻止了:“以前先帝曾經想立賢明的陛下為太子,是蒙毅阻止了,他是不忠不義的人,以我之見,不如殺了他們。”趙高是個戳爛天不補的人,反正天下都是胡亥的,與他何干?

  鬼迷心竅的二世不聽兄子子嬰之言,把代秦始皇祈禱山川才回來的蒙毅囚禁在代,更改法律,按圖索驥,故意賜死。蒙毅在指責了胡亥濫殺無辜之後被殺。胡亥又遣使者到陽周連坐蒙恬,蒙恬說:“我家積功信於秦三世了。今我帶兵三十餘萬,身雖囚繫,其勢足以背叛。但是我守義不反,不敢辱先人之教,也是不忘先帝。”使者不敢轉達,蒙恬喟然嘆息曰:“我何罪於天,無過而死乎?”無奈之下吞藥自殺了。

  手足相殘。本來胡亥琢磨的第一件事是如何極盡耳目之娛的,被趙高所勸殺了蒙恬兄弟,就準備轉移方向收手了。才二十多歲的小青年,充滿對女性的好奇,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可是他似乎立志要閱盡人間春色,說:“人居於世間,就像白駒過隙。我既然已君臨天下了,欲極盡耳目之所好,窮盡心志之所樂,而且還想長有天下,終我一生,這個要求可以達到嗎?”這種玩物喪志的頹廢之語,如果是李斯或許會用周幽王和褒姒的故事勸諫。可偏偏胡亥所問的是“誨淫誨盜”的老師趙高,而趙高正唯恐天下不亂,懵懵懂懂的胡亥去問他,恰是正中下懷。

  趙高極力稱讚胡亥的想法是賢主之所能達到,而昏君所不能達到的,還出了個陰毒的主意,就是殺盡諸兄弟後,才可以高枕無憂地享樂。趙高以三寸不爛之舌輕易將胡亥說動,於是胡亥在趙高的幫助下更改法律,故意讓群臣、諸公子犯罪,一旦有罪,就讓趙高治罪。胡亥分兩批殺了所有的兄弟姐妹,第一次把十二個哥哥砍頭於咸陽的集市,十個公主在杜縣被剁成肉塊,相連坐者不可勝數;第二次在杜郵(今陝西咸陽東)又將六個兄弟和十個姐妹碾死,刑場慘不忍睹。將閭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終也被逼自盡。

  橫徵暴斂。二世的殘暴,還表現在重斂賦稅、大興徭役、揮霍無度上。這是沿襲秦始皇的做法,當時修建秦始皇陵的征夫多達70萬,胡亥出巡歸來,在基本完工後,卻不體恤百姓之苦,接著又為了滿足自己的聲色之娛,又大發徭役繼續阿房宮和直道、馳道(古代的高速公路)的修建,同時還派兵征討四夷,以顯示自己的指揮才能就像秦始皇一樣高。他選了五萬個精壯計程車兵駐守咸陽,並讓他們學習騎馬射箭,以供自己打獵之需。這時,聚集在咸陽的人數太多,糧食無法滿足所需,胡亥不想影響自己的揮霍,就下令周圍的郡縣向咸陽運送糧草,而這些應付差使的人員,不但沒有公款吃喝,還得自己負擔乾糧,也不許取用咸陽三百里以內的糧食(劉邦當“威風凜凜”的亭長,曾經送征夫到咸陽,縣裡的小小官員們都要湊份子錢給他路上用,蕭何總是多給一倍;沒有這些錢,恐怕劉邦就要在路上討飯了)。

  秦朝的徭役極其繁重,而且還有人頭稅等名目繁多的苛稅,僅田賦就“收泰(大)半之賦”,此外還有徵收飼草三石、禾杆二石等實物的附加稅;成年農民一生要服兵役一年,應役的期限也很長,從17歲到60歲,這叫“正卒”;還要戍邊一年,稱為“戍卒”;每年還要為郡縣服勞役一月。其他的各種臨時苛捐雜稅也是不計其數,窮於應付。而這些徭役一旦失期,就會被處死,百姓叫苦連天。

  秦始皇不立皇后的四大原因【7】

  秦始皇給自己定下工作量

  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均立後。立後製與儲君制相互表裡,是後宮制度乃至君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戰國時期的秦國在秦孝公(前四世紀)以後,對於立後和立太子之事便已制度化,後來各種國家制度日臻完善,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是全面建立了各種制度,並明確規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皇帝的母親為皇太后。但是秦始皇自己卻終生沒有立皇后,他也是立後製形成以來唯一沒有立皇后的皇帝,以致秦始皇陵園內一墓獨尊而沒有皇后墓,成為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秦始皇十三歲即位到二十二歲親政,中間有九年的太平天子時間,也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即位三年,他便有資格立後,但前後九年都未立後。二十二歲到三十九歲的十七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從三十九歲到五十歲時,秦始皇多在巡遊路上,但是立後以“母儀天下”也花不了多少時間。秦朝雖短,但秦始皇有充足的時間立皇后,不是他來不及立皇后,實際上是他自己不願意,更非其母親不操心,也非大臣不盡職。

  秦始皇在長達三十七年的統治時期一直沒有立皇后,其中的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但究竟是什麼決定性的原因使得他堅持不立後,史料中並未記載,我們今天也只能夠憑藉當時的點滴資料和想像進行猜測了。歸結起來,大概有四方面的影響,促使秦始皇不立皇后。

  四原因促使秦始皇不立後

  其一,最有可能也是對其影響最大的,當是其母的行為給他帶來的巨大心理創傷和心理扭曲。史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行為失檢,先是做投機商人呂不韋的小妾,懷孕兩個月(多數人認為懷的就是後來的秦始皇)後,又被呂不韋獻給秦國的王孫子楚,子楚繼位後稱莊襄王,莊襄王死後,身為太后的她仍經常與呂不韋重溫舊情。後來她又與繆毐私通,並生下兩個兒子。母親的失檢行為令秦始皇惱羞成怒,無地自容,使他心理壓抑,性格變得極為複雜。

  因母親帶來的心理上的陰影一直伴隨著秦始皇,而且由對母親的怨憤,發展和泛化成對一切女人的仇視,造成他後來在婚姻上的偏執。用今天的話來講,秦始皇已經陷入病態,需要去做心理健康諮詢了。所以說,由母親的行為而形成的心理傷害和心理扭曲,是秦始皇一直不立皇后的重要因素。

  其二,秦始皇是第一個將中國基本統一的帝王,站在後代人的立場上肯定和讚賞其歷史功績就不必說了,秦始皇當時也很自命不凡,自認功德超過了古代的聖賢——三皇五帝,對皇后的要求自然也就非常高了,高到連自己也說不清楚,於是左看右看,後宮佳麗中竟沒有一個人能符合他的標準。

  其三,由於身世及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養成了秦始皇從小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氣極高,他連年征戰,橫掃六國,撫定四方,建立起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另一方面他可能擔心立了皇后會對他有所掣肘,妨礙他實現遠大的理想。試想一個因對家庭不滿而將全部精力都轉移到政治理想上去的人,理想對他來講意味著什麼,而為了實現理想,犧牲一些個人俗念又有什麼捨不得呢?

  其四,眾所周知,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對方術、煉丹術等情有獨鍾。秦始皇曾四次巡視六國故地,其中三次都會見了徐福等方士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還派徐福率領三千名童男童女赴東海神山求藥。這種對長生不老夢想的濃厚興趣和孜孜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對其他事情的興趣,結果之一便是導致了立後這一大事卻被置之腦後。

  秦始皇沒有立皇后,倒是省了許多沉湎於後宮的時間以及麻煩。他每天日理萬機,白天審理案子,晚上批閱公文,而且給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須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除了埋頭工作以轉移注意力外,秦始皇還大造宮殿樓榭,並經常四處駕車遊玩,巡視六國故地,再不就是暴施天下,“焚書坑儒”,赭衣滿道,黑獄叢冤。

  有一件事情也許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秦始皇不立皇后的真實緣由。秦始皇對統一六國後收人後宮的眾多佳麗非常鄙視,但對守貞重節的女子卻讚賞有加。據說有一個年輕寡婦名清,她數年如一日遵守婦節,秦始皇曾賜令她“旁座”,與自己平起平坐,而秦時就連當朝丞相在皇帝面前也只能站著,少有賜座之事。秦始皇還為這名寡婦修築了一座“懷清檯”,以彰揚其事蹟。至今蜀中有一山名貞女山,便是該寡婦曾經寡居的地方。

  晉恭帝司馬德文簡介

  司馬德文(386年—421年),字德文,即晉恭帝,東晉最後一位皇帝。晉孝武帝司馬曜次子,晉安帝司馬德宗之弟,母為淑媛陳歸女。司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後歷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官職。晉安帝被桓玄所廢時,司馬德文與晉安帝都居於潯陽;桓玄敗死後被遷至江陵。元熙元年(419年)劉裕殺晉安帝,立司馬德文為帝,年號元熙。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司馬德文禪位於劉裕,東晉自此滅亡。司馬德文被廢為零陵王,同年九月,劉裕派人以棉被悶死司馬德文,時年36歲,死後葬於衝平陵。

  晉恭帝司馬德文簡介【8】

  早年經歷

  太元十一年(386年),司馬德文出生,母為淑媛陳歸女(晉安帝即位後,尊為德皇太后)。司馬德文初封琅邪王,之後歷任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侍中、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官職。元興初年,遷任車騎大將軍。

  隆安二年(398年),兗州刺史王恭和豫州刺史庾楷,因對尚書左僕射王國寶等不滿而領兵反,司馬德文不得不殺王國寶來平息這場風波。

  隆安三年(399年),王恭、庾楷協同荊州刺史殷仲堪、廣州刺史桓玄等再反,叛軍一直攻到建康附近才被抵禦,王恭被殺。與此同時,在浙江、江蘇一帶孫恩的叛軍也聲勢浩大。

  隆安四年(400年),孫恩攻會稽,隆安五年(401年)攻浹口、臨海、廣陵,晉軍多次戰敗。隆安六年(402年)孫恩直接威脅建康,建康被封鎖,城內饑荒。桓楚永始元年(403年),司馬德文親征桓玄,司馬德文數次戰敗。桓玄自封為丞相、太尉。同年孫恩為臨海太守辛景所敗,自殺身亡。桓楚天康元年(404年)一月二十九日,桓玄殺司馬道子,從此成為東晉的主宰者。他於同年秋又自號楚王、大將軍。並進封司馬德文為太宰,加兗冕之服,綠綟綬。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桓玄篡位,改國號為楚,史稱桓楚,貶晉安帝為平固王,司馬德文也被貶為石陽縣公。東晉義熙元年(405年)一月十九日,司馬德文與晉安帝都被逐出建康,居於潯陽。

  權臣當政

  義熙元年(405年)三月二十四日,劉裕舉兵攻桓玄,桓玄大敗。桓玄挾晉安帝和司馬德文逃往江陵。六月十九日,桓玄被殺,晉安帝為皇帝,復封司馬德文為琅邪王,又加封為徐州刺史、大司馬、司徒[4]。但好景不長,六月二十六日桓玄的將軍桓振又攻陷江陵,晉安帝司馬德宗被俘。

  義熙二年(406年)三月二日,晉安帝司馬德宗才再脫叛軍之手。桓玄的叛變終於摧毀了東晉的皇權,劉裕成為東晉舉足輕重的人物,為南朝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從義熙八年(412年)開始,劉裕在朝中獨掌大權,排擠和迫害與他不和的大臣,矯晉安帝詔以令外地刺史。劉裕當政之後,司馬德文知道劉裕有篡位與殺害晉安帝的企圖,而且晉安帝本人不辨飢寒,司馬德文便隨侍於晉安帝左右;後來司馬德文生病,出搬到宮外居住。

  義熙十五年(419年)一月二十八日,劉裕派王韶之殺害晉安帝。劉裕本人有意自稱皇帝,但由於圖讖所言“昌明(晉孝武帝)之後有二帝”,於是劉裕為符合圖讖所言,便於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

  禪位去世

  元熙二年六月壬戌(420年7月5日),劉裕見時機成熟,命令黨徒傅亮草擬好禪位詔書,入宮逼迫司馬德文謄抄。司馬德文欣然接受,執筆抄寫詔書,並對左右說:“桓玄篡位時,晉室已經失去天下了,因為有劉公(劉裕),才延長了將近二十年的國祚。今天做這件事,是心甘情願的。”兩天後,司馬德文退居到琅邪王府,百官向晉帝告別,東晉至此滅亡。

  劉裕登位後,降司馬德文為零陵王,把他遷到秣陵,正朔、車駕、衣服等都依晉朝規格,由冠軍將軍劉遵考帶兵看管。

  司馬德文皇后的兄長褚秀之、褚淡之,原封為晉朝的太常卿和侍中。這時見皇帝、皇后落難,他們就背主求榮,甘當劉裕的走狗,協助監視帝后。褚皇后生下一個兒子,褚秀之兄弟遵照劉裕命令,將男嬰害死。劉裕也想暗害司馬德文,司馬德文因而日夜驚恐,整天和褚皇后共處一室,一切飲食也都由褚皇后親自動手,使劉裕一時無法下手。www.gs5000.cn

  永初二年(421年)九月,劉裕命令琅琊侍中張偉攜毒酒一瓶,前去秣陵鴆殺司馬德文。張偉不忍謀害故主,回去又難以交代,就嘆道:"要毒殺主君去讓自己活下去,不如死了!"竟在路上喝下毒酒自盡。劉裕聞訊大怒。於十一月十日派褚淡之假意去探望褚皇后,命令自己的親兵暗暗跟在後面。褚皇后聽到兄長來了,出外相見。親兵乘機越牆進入司馬德文室內,將毒酒放在他面前,逼他快飲。司馬德文搖頭拒絕說:“佛教教義中說,人凡自殺,轉世不能再投人胎。”兵士便將他挾上床去,用被子矇住他臉面,用力扼死,然後跳牆而去。司馬德文被殺後,[8]諡號恭皇帝,十一月辛亥(12月16日),葬於衝平陵,劉裕帶領文武百官親臨送葬。

  家世

  曾祖父:晉元帝司馬睿

  曾祖母:簡文宣太后鄭阿春

  祖父:晉簡文帝司馬昱

  祖母:孝武文太后李陵容

  父親:晉孝武帝司馬曜

  母親:德皇太后陳歸女

  哥哥:晉安帝司馬德宗

  妻子

  恭思皇后褚靈媛,義興太守褚爽之女,初為琅邪王妃,晉恭帝即位後立為皇后,生海鹽公主司馬茂英和富陽公主。晉恭帝禪位於劉裕後,晉恭帝被降為零陵王,褚靈媛為零陵王妃。

  女兒

  司馬茂英,恭思皇后褚靈媛所生,初封海鹽公主,嫁宋少帝劉義符,為太子妃,少帝即位立為皇后。少帝被廢后降為營陽王妃。後宋文帝以劉朗為南豐王,出繼少帝后嗣,又為南豐王太妃。

  富陽公主,恭思皇后褚靈媛所生,司馬茂英妹

【古代歷史皇帝故事分享】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