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通用3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哲學與人生》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

  最近讀了傅佩榮先生的著作《哲學與人生》,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書中的很多內容都是一些我能夠模模糊糊體會到但不能很好的將其提取出來的生活哲學。在這裡,我想寫出部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並談一談我對它們的理解。

  “哲學就是練習死亡”。

  這是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說,傅先生對其作這樣的解釋:“所謂練習死亡,就是要練習減少身體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讓身體的惰性無法對個人產生影響力,就好像死亡一樣。這樣,才能讓心靈自由地追求智慧。”談到自由,我不由得想起一次一位老師讓我們每個人談談自己的人生理想,其中有一位同學的理想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理想是:追求儘可能多的自由,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想,這恐怕也是大多數人的想法吧。他之所以說“儘可能多的自由”,應該是是因為他明白要追求絕對的自由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自由既包括心靈上的,也包括物質的。人作為社會的一部分,在行動上總會受到一些約束。可是我想說的是,心靈的絕對自由卻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這種可以實現的自由,反而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它不受時間限制,不受空間限制,不受生老病死限制,它使心靈能夠如莊子筆下的大鵬鳥一樣遨遊於九天之外。

  “不要只是做一個專家,還要設法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

  人類社會從古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所留下來的知識是每一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掌握的,因此便有了許多從事某一特定領域的專家。然而近年來在,“專家”這個詞的名聲似乎不那麼好,許多所謂的專家常常犯一些低階的錯誤。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透過自己的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智慧,僅僅侷限於專業知識,被一葉所障目,殊不知知識本來就是相通的,怎麼能硬生生的將某一塊割裂開來呢?高中時的一位從事競賽教育多年的物理老師曾對我們說:“物理學到最後就是哲學。”我相信,不僅僅是物理,任何一門學科到最後都能歸結到哲學。亞里士多德,作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家,他對哲學的幾乎每個學科都作出了貢獻,他的寫作涉及倫理學、形而上學、心理學、經濟學、神學、政治學、修辭學、自然科學、教育學、詩歌風俗。與之類似的偉人還有很多,譬如達芬奇、牛頓、愛因斯坦等等。這些大師,足矣令每一位專家汗顏。聯絡自身,雖然我的專業是熱能,但如果僅僅侷限於專業,一生與鍋爐為伴,而不關注其他領域,人生豈不是失去了很多樂趣?這也許正是老師鼓勵我們多讀書,開拓視野的原因所在吧!中國不缺專家,缺大師,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太過注重專業教育而淡化了一些綜合性學科的教育。

  “把某一階段的成敗,作為整個生命的成敗,那不過是一種藉口而已”。

  人的一生會經歷無數次生活的考驗,無論成敗,它們都會成為一次次經驗沉澱下來,而且,多數時候失敗的經驗更為深刻,更為寶貴。有的人經歷某一次成功之後便覺得自己是人生贏家,這種人是無知的;有的人經歷一次失敗之後便一蹶不振,悲天憫人,這種人是無能的。對待人生,要有一種全域性觀念,一種正確看待成敗的心態,甚至有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考量,成即是敗,敗也是成。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樣想問題,才能“在面臨挫折的時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發,以及在得意的時候知所收斂”。

  最後,我想說: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熱愛哲學,做一個人生的智者!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

  最近,拜讀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一書。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開宗明義的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提供了走向哲學的途徑,揭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哲理與人生境界。個人感覺,傅先生微言大義,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講的“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重點不是普及一點哲學知識,而是引導我們審視自我、發現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為芸芸眾生中的普通一員,透過閱讀《哲學與人生》,進一步懂得了應該怎樣更好地對待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動學習。在西方流行著一條“知識折舊定律”,即:一個人一年不學習,所擁有的知識會折舊80%。當前是一個資訊化的社會,知識不斷更新,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湧現。就我們民航發展來講,持續安全、民航強國民航戰略的提出,對民航發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這些任務的探索者、實踐者只能是我們民航人,如果我們不努力學習,不及時更新知識不但不能克服缺點,改進工作,而且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所拋棄,失去任職的資格和條件。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學習當作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生活方式,帶著深厚的感情學,帶著實踐的要求學,使學習變成一種自覺的行動。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論學習的高度性,不斷提高政治理論素質,以增強工作的原則性、預見性、創造性。要注重提高業務知識學習的系統性,熟練掌握本職工作所需要的知識和技巧,研究民航發展的新情況,探討新的方式方法,不斷提工作水平。要採取多種形式提高學習的針對性,綜合運用各種有效學習載體,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學習監管知識、依法行政知識、安全知識,確保學習成效。

  二要快樂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課,人每天離不開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當作負擔,而應該快樂工作。能否快樂工作,關鍵取決於心態。要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當作對自己的獎賞;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當作一種歷練和考驗,以快樂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堅持事業為上、責任為重、工作為先,用心把簡單的、平凡的工作做紮實、做細緻。要善於創新,按照民航上級的要求,結合轄區實際,不斷創新思維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確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當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發揮和體現,得到了認可,你就會感到快樂。

  三要健康生活。樹立正確的生活觀,以寬容理解的心態面對家庭和生活,善待親友,真誠待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強健體魄,注重心理調適,保持內心和諧。要培養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斷提高文化素養,脫離低階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漸。要始終注重小節,以“螻蟻之穴,潰堤萬里”的憂患之心對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之心對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獨”、“慎終”,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爾、僥倖之心,永遠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諧相處。首先要客觀的認識自己,只有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地認識,才能和他人和諧相處。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更要了解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勇於自我剖析、自我批評,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學會對人寬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學會求大同,存小異。對大事、原則問題要一絲不苟,不能讓步,但“不讓步”需講究策略,要千方百計化解分歧達成一致;對小事、非原則問題要糊塗一些,學會讓步,學會忍耐,以誠待人,人以誠待我,營造和諧的氛圍。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3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為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捨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藉口。對於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裡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成為每一箇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於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4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北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北大學哲學系、所教授傅佩榮所著。《哲學與人生》是傅先生對於哲學真有心得,而且善於作簡潔清晰的表達。比如在講解哲學是“愛智”時,他把“愛智”定義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態度,“把“智慧”概括為“完整”和“根本”兩個特徵,又將“愛智”的“愛”解釋為溫和而理性的“友愛”,而與狂熱的“情愛”、浮泛的“博愛”相區別,令人感到既準確又頗具新意。

  重讀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讓我有種回味和共振的感覺,那種經歷後的精煉總結讓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攝的一部人生電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為有些是意氣風發,有些是衝動不顧後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樂趣,書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經歷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對未來,我也有撥雲見日的功力很多人認為哲學是一些枯燥的為什麼,看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就會發現,哲學真的距離我們很近很近,而且會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美好,像是我惡魔呢聞到了麵包的甜香味。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讀的好書。

  本書的作者不是以寫書為生的專業作家,而是臺大的一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所以此書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於它的思想性,還可看作是一本勵志書。但它與一般教材和勵志書又截然不同,因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書卻全是傅先生個人思想的結晶。對於這樣一位思想大師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評論,只能把我的一點感悟說與大家聽。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透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課;在這裡,我們不但會看到歷史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

  哲學與人生中有句話得好,對我影響很大,從中受益匪淺,例如“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帶走,故要與人分享。這種分享不單指財務,還應包括關懷,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東西,封閉自己的心靈呢?這樣或許守住了自己的財產,卻錯失了許多機會,但與人分享後也許就不同了。

  “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係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隻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耿耿於懷,又哪來的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享樂分為很多層次,若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於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後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於已,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於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於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麼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後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麼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當真正用理性思考經驗之後,就能知道自己應該如何做,知道哪一種人生更為理想,也更適合自己。理想代表針對未來,哲學的思考就是要讓人能夠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間向度中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剎那生滅的過程中而已。”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5

  對於人生,哲學的思維,是可以帶領我們的生活走向更加光明的地方;對於哲學,人生的路程是修行和體會的過程。兩者在我看來,密不可分。

  本書作者傅佩榮,哲學系教授。最早開始認識這位學者,是在網上看到他在上海圖書館的一次講座《活出入道的生命智慧》。記得當時他曾為一位觀眾解釋莊子的一句話:化無用之用為大用。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古話,教授卻能很簡單的舉例說明把它解釋的很清楚明瞭,至今記憶深刻。如果我們只把我們認為有用的東西留下,把其他認為沒有用的東西丟掉,那麼這個唯一有用的東西也會變得很無用。被人認為無用的東西,反而是很寬泛的,能帶給我們喜悅的,雖不被人們重視卻能成為大用的。雖然解釋的話語只是寥寥幾句,讓我著實非常佩服。不愧是被哲學家稱讚為:一個優秀的哲學教師的本事不在於讓學生接受他的見解,看到他多麼的有本事,而是讓學生們收到他的思想薰陶,是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

  在本書中,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他談到了儒家的風格,價值觀。提到儒家,我們的第一慣性思維肯定是會聯絡到孔孟。孔子是沒有什麼著作的,一般是他的學生去把他的話語整理出來,找出其中一貫的思想。但孔子一直覺得沒有人理解他懂他。直到第五代孟子的出現,在寫著作的時候才算是最貼近孔子的中心思想,加以自己的發揮,將其名為“仁政”。只有上面行仁政,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樂。而孔孟的核心思想,即人文主義,人與人適當的關係。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就是人可以弘揚理想,卻不是靠這裡想來弘揚人。可見我們的生活中必須要保持著始終的理想。並且是自願有這樣的理想,並且很自覺地衝著這個理想而去努力學習,生活。發自內心的去做一些為了理想的奮鬥,這樣才有意義。

  在本書中,也解釋到了人並不是本性善,而是本性向善等理論。正如善與惡,其實都是價值上的概念,而任何價值的呈現,都是自由選擇的前提。所以在我們特別小的時候,我們是沒有辦法評價理性的思維做出選擇。對於這點,性本善就無法達到。等我們長大以後,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我們會面臨著善和惡兩扇大門的選擇,所以在我們做事情時候,很可能會至善,也可能是變惡。到此能看的出本善這一點是無法得到驗證的。但是不管多麼兇惡的人,他都會有善良的一面存在心底這是我們不可否認的。人無完人,同樣的,也沒有完全惡的人。

  由此可見,哲學一個看起來枯燥無味的話題,需要充滿活力,思維跳躍有趣,才能將這些無味難懂的文字化做我們生活中的指引。而讓人產生興趣就需要對凡事保持好奇的態度。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然後來驗證真理的過程。這些理論都結合了很多實際,淺顯易懂,但卻能從中捉摸出一些人生的大道理供我們參考,同時也能感受到很多作者的思維。

  讀過這本書後,我想我能更好的為自己的人生做一些規劃和設計。把這些哲學的思維,更加實際化的運用到平日生活中。讓自己做一個很充實,有理想,有底蘊的青年,更加深刻的去體會哲學的思維。

  以上便是我的讀書感想。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6

  買到《哲學與人生》這本書已經好幾個月,一直沒有閒暇的時間再從書櫃裡拿出來,如果不是在書櫃裡找另外一本書,躺在角落裡的它不知道還要再躺多久。泛黃的書皮上印著幾個燙金的大字,作者的名字用很個性的草書書寫而成,顯得蒼勁有力。隨便翻了翻,裡邊的內容,古典中透露著著幾絲禪境,說理與智慧中透露著哲學與生命的光輝。

  目光和身心蕩漾其中,猶如一個盪漾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船伕,撥雲見霧,頓時內心敞亮許多。書中有幾個觀點值得反思和細細的品味。拿出來和所有的朋友一同分享。

  本書的作者引用德國哲學大師尼采提出精神有三變的思想較為精闢,所謂三變就是一個人的精神首先應該變成駱駝,再變成獅子,最後變成嬰兒。

  駱駝一直有“沙漠之舟”美譽,一直被認為刻苦耐勞,任勞任怨的代名詞。意味著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應該經受社會、自然、或者外界一切的磨練。要承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打擊。無論我們是否願意,或者是被動的接受,這種淬鍊只會讓我們的身體,品格,思想或者能力愈加的強大。

  很多時候,我們會身不由己,比方討厭學習,我們卻要依然要一如既往的學習,這是生存之本,也是立足之本。小學6年,中學3年,高中3年,我們每個人像駱駝一樣,按照生命既定的軌跡一級級艱難的攀爬。其實我們並沒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像一條蛇一樣在蛻變,或者像一隻蝴蝶一樣在破繭中掙扎,其實這種難受,折磨,無奈,和痛苦本質上是一種能量的積蓄。

  默默的進化,在這個過程中,有一部分人會進化成牛、馬、甚至是羊,但有一種人最終會變成獅子。獅子與駱駝最大的差別是,駱駝總是按照別人的指令在行事。最初這些實施者會是父母老師,他們要我們怎樣,我們就的怎樣,我們常常無法反駁,這常常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而一旦變成獅子,很多事情就會自然而然的擺在面前,要我們自己做決定,自己選擇。常常是走對了,就會信心百倍的繼續下去。一旦出現選擇上的錯誤,很多糟糕麻煩的結果要自己承受,同時也就失去尋找藉口和抱怨別人的權利。

  比方說,考上大學後選擇上什麼專業,畢業後選擇什麼職業,上班後選擇什麼樣的戀人,創業後選擇什麼專案,選擇什麼樣的合作伙伴。其實每一步都充滿艱險,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負責,選擇錯了必須自己承受。我們其實沒有退路,因為已經找不到任何可以逃避的藉口。

  這時候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我們具有了攻擊性,一種是我們擁有了“全能型”自戀。就像古代那些攻破城池的王候,會站在高高的城牆上大放厥詞“順我者倡,逆我者亡。這時候,一旦那種野性釋放出來,要麼會傷害到別人,甚至毀滅世界。如果這種力量能被接住,能被化解,就會產生無法估計的價值或者意義。

  另一種“全能型”自戀,就會覺得自己會是這個世界的主宰,甚至覺得是世界圍繞自己在轉動。有一部電視劇《笑傲江湖》,裡邊就有兩位武功狂人,一位叫“任我行”,一位叫“東方不敗”,自恃武藝高強,要統治整個江湖,或者掃平天下英雄,最終都落個自我毀滅的下場。

  但“全能型”自戀在某些方面,有時會是一種人性的釋放,或者天分的迸發,像喬布斯,像埃隆馬斯克,像馬雲馬化騰。正是因為他們擁有全能型自戀,才有了特立獨行且正確的做事方式。在我們普通人的眼裡,如果自己冒然闖入一條車道,看見對面開來的車輛,而只有自己一輛車在朝相反的方向行駛,一定會懷疑自己逆行。如果是他們那些天才,他們會以為所有的車都在逆行,而唯獨他們自己正確。

  而要從獅子達到嬰兒的階段,就意味著一個“完美的開始”。所以當我們很小的時候,還在襁褓裡整天沉睡對的時候,父母其實已經懷著無限的遐想,給我們設定了許多不同的人生。比如將來當個科學家、歌唱家、軍官、教授。他們會把他們未完成的許多東西,以另一種形式轉嫁到我們身上,他們希望我們超越他們,實現他們沒有實現的夢想。

  要從一隻強悍兇猛的獅子,變成一個擁有全新開始,全新生命,全新夢想的人真的很難。特別是當獅子擁有一定的權威,擁有一定的地位,擁有一定的財富時,難免會目空一切、高傲自大、甚至自我感覺已經是功成名就的人物,被並不存在的浮華世界拖著前行。

  嬰兒,恰恰是拋開所有的身外之物,以一種大徹大悟的心態重新開始一段無法確定,也無法預測的未來。嬰兒本身就象徵著未來,或者是活在未來的代名詞。甚至財富,甚至富貴,甚至權利最終成為身後事。《白鹿原》中土匪黑娃,最後竟然從零開始學習識字,被押上刑場的時候,也是一臉從容單純的笑,那一刻,死對於他,也許是另外一種開始。

  所以從駱駝變成獅子,從獅子最後變成嬰兒,是心靈迴歸原點的寧靜,當然不是終點,它只是生命的一個里程碑,一種新的開始。

  對生活有特別體驗的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因為患有先天的心臟病,從小就時時受到死亡的威脅。他對生命有過更多的深入的思考,所以從人生的意義以及人生的問題對人生進行了三種界限的分析,他認為,只有當一個人的身體界限、心理界限、靈魂界限出現時,常常才是一個人不得不思考、做出選擇的時候,也只有這個時候,一個人也才算真正的從脆弱到成熟的過程。

  所謂的身體界限,往往是在我們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比如離婚、衰老,意外的橫禍。那幾年因為身體不是很好,常常會想到死亡,那種巨大的恐懼就像一張無形的網,讓生命之火奄奄一息。當一位朋友車禍去世後,除了悲痛,也曾有一種無力的挫敗感,深深的折磨過我。

  只有生命到了臨界的時候,才會重新思考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金錢重要嗎?重要,但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比如時間,健康,和生命。集體和工作重要嗎?重要,但還有更重要的東西,比方家人和親情。生命重要嗎?重要,但還有比生命更重的東西,比如活著的意義和價值。

  當這些都想明白的時候,有時會有想哭的感覺。原來自己大半輩子都是為別人而活,沒有一次為自己活過。結婚後為孩子為家人活著,在單位為企業為社會活著,即就是普普通通一生,最終也還是為了基因的傳播活著。什麼時候,我們為自己活過一次?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為自己痛痛快快瀟瀟灑灑活上一次。

  所謂的心理界線,其實就是我們一直把自己對外界的感知,當成外界的真實反饋,當成別人的真實感受。很多時候,因為有心理界限的存在,我們甚至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別人的身上,認為別人也會像我們一樣熱烈的接受。甚至把自己對別人感受,關注,或者讚美當成真相,我們也會因為得不到,沒有被認可而覺得難過、失落和痛苦。這都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聰明和愚蠢,理智和浮躁,成熟和幼稚最大的區別,莫過於龐辱不驚、坐懷不亂、聞過則喜。就像我們年輕的時候都喜歡吃甜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更喜歡那些苦澀的真實。學英語的時候,有兩句英文雞湯讀後很是充血“Challenges are not threatening-they are opportunities to acquire new skills.Mistakes dont mean you are stupid-they are full of information that can help you to learn.(挑戰不是威脅,挑戰是獲取新技能的機會。錯誤不是代表你愚蠢,錯誤充滿幫助你成長的資訊。

  存在心理的困境,是因為我們首先沒有打破自己心理的壁壘,情緒上的衝動,失控,往往會讓我們感覺到其實自己並非完美無缺而是殘缺不全。打破這種心理壁壘或者心理界限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他們往往把別人的關注和讚美當成一種額外的贈送,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向和目標繼續努力。

  而所謂靈魂界限其實就代表了一個人的“精神”,它往往會和意義聯絡在一起。當一個人身體健康,心理正常,而他並不快樂。其實就是這個人的思想已經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就像榮格提出的九級人生。最高層次的追求,就已經脫離金錢,名譽,地位這些低層次追求,而開始嚮往那些看似縹緲虛無,卻有著偉大意義的人生。比方樂善好施,比方迴歸自然,比方釋放自由,他們總希望把自己身上的某一些東西長久的留下。

  我們常常所說的精神領袖,其實就是我們渴望透過他們的指引,能開啟那道靈魂的大門。雅斯貝爾斯認為這個世界充滿密碼,笑來老師也說過,鑰匙一定不再鎖孔裡,一定在別的什麼地方。有時一句話,幾個字,一個場景,都會刺激我們的神經,讓我們發現那些開啟靈魂大門的鑰匙。

  馬丁.路德有一天他在《聖經》中讀到一句話:“我相信罪過可以得到赦免。”在那一刻他突然頓悟。相同的經文以前讀過不知道多少次,一直沒有頓悟,那一天,在那個時刻,在那樣的場景裡,就能豁然開朗。就像好多次聽笑來老師說:他要改變這個世界。就只當隨口說說並沒有當真。當自己像另外一種生物,用完全不同的視角審視這個世界,做出一些令自己無法相信的事情時,才相信一個人完全可以間接的改變一些人的思想來改變外在的真實世界。

  每一個人都有一口屬於自己的井,井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舒適感和安全感。很多困惑其實來自我們自身侷限的認識,侷限的視角,侷限的疆界,以及並不成熟的認知和體驗。其實除了井口,井裡還有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的大門,鑰匙就在我們心裡。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7

  看完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我對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覺人生的幸福指數是由哲學的價值所產生的。人生要是沒有哲學,那這一生差不多就是虛度,沒有任何價值。哲學是人生的精華。人生其實就意味著哲學。一個人,不論他是聲名顯赫還是平凡如一粒不起眼的灰塵,當生命到達終點時,總能或多或少的有些對人生的感悟,而這,大概就可以被叫做哲學吧。

  或許,討論哲學,討論人生意義這題目起得太大,大到我稚嫩而單薄的雙肩擔不起來的地步,但是,我還是想試一試,不論結果如何。泰戈爾曾經說過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而我已經飛過。是啊,我們所謂的人生,其實就是一段軌跡,一個過程,既如此,又何必在乎結果呢?而我們所要的其實也就是一個過程。流星劃過天際,或許未到地面就已銷聲匿跡,但那剎那間的美麗就能夠震撼一顆心,就能震撼整個宇宙。

  時常想到宇宙的起源問題。霍金說,宇宙其實與大爆炸,而且將終結與黑洞,那時整個宇宙的毀滅還是重生呢?空間是不是物質,如果不是物質,又能叫什麼?如果宇宙真地歸結為一點,那麼一點外是否存在空間呢?這些問題,正是體現出人生離不開哲學,只有哲學,才讓我們想著如此多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發現,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正是哲學給了我們的生活這麼多美好。

  時常考慮人為什麼要思考,為什麼不簡簡單單的生活,為什麼要有競爭,或許,這是天性,快樂就是要建立在痛苦之上才能顯出快樂吧。只有思考,只有競爭,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水平提上去,才能讓我們慢慢進入生活真實的節奏,才能讓我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人生就是有快樂和痛苦。這其中快樂和痛苦也是相對的,沒有慾望,又何來痛,何來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是一種境界,讓自己的生命填充了痛苦與快樂之後,死去。儘管如此,我仍對他充滿敬佩之情,雖然沒有了境界,但是卻有了過程,這過程雖然充滿了辛酸,充滿了心力交瘁,但畢竟或過,在世上留下了自己的軌跡,在青史上銘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什麼比將自己的生命填滿更有意義呢?

  可以說每個人都有理想,理想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人生態度吧。可是,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作為承載理想的個體,又將何去何從?是否我們可以攬起千年的纖繩,衝破重重阻礙,無悔追求自己的理想,就如夸父追日一樣?是否我們可以穿越時空的隧道,始終不渝的追尋著我們心中的伊甸園,我們的樂園!

  當現實的壓力向我們逼近時,我們是否依然可以找一塊海灘上青色的礁石,悠然的彈奏我們褪了色的吉他,用心去詮釋人生?

  托爾斯泰死後未立墓碑,但這卻使墓地成為最偉大的墓地;拿破崙躺在水晶棺中,他的人生耀眼的足可以和水晶的光彩相媲美;他們正是因為生活中有了哲學,才能被後人所銘記,被後人所仰望。他們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完美的人生。

  我也已經生活了22年,回想起它,有的時候確實有一點哲學的意思,但大多數時候還是為了生活而生活。我希望我今後的人生中多閃現出哲學,讓哲學讓我的人生更加完美,更加幸福。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8

  在讀《哲學與人生》之前,看過一段傅先生給臺大新生講課的影片,就覺得傅先生講的特別平和,但內容的確讓人觸動。也許草草聽一聽覺得沒什麼,很快就從思緒中划走;但如果深思,卻覺得有很多令人深省的問題,不得不讓人越發思考。所以讀這本書的目的,也是想能從本書中找到更多的問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心靈答案。

  當開啟這本書,發現好像內容和書名有些不搭,更像是一本關於哲學史的書,像是傅先生將一幅長長的人物畫卷慢慢的在你眼前開啟,讓總多的哲學大師(熟知的中國哲學家和不太熟知的西方哲學家)從你面前緩緩走過。當你已經習慣,沉浸在這幅畫卷中的時候,突然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古人已經一一走過,只留下若隱若現的背影,最後是傅先生在講他的“多元與融合”,在講他的“身·心·靈”。

  哲學,讓我這個理科生也能看得懂,把思維的模式和心裡的感受寫的讓大家可以簡單的體會,這種哲學是我第一次遇到的。

  正如書中所言,我一直以為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拗口的長句加上難懂的邏輯,是“哲人之學”。哲學,與我等凡人何干?

  看完這本《哲學與人生》,才知道我的粗淺,也才痛恨眾多所謂的哲學人士的誤人子弟。

  其實哲學是“哲人解讀凡人感受之學”,而這種感受只是略略高於生活,能給凡人深思和啟示,能讓凡人帶著思考和追求活在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的一生都帶著哲學,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哲學,自己所生活世界的哲學。人為何而活,哲學給出很多答案,本書沒有給出答案,傅先生卻一直在用行動證明著什麼。也許,每個人在即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才會有頓悟的感覺,但那時已無法交流。

  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而言,都只不過是哲學通知教育中的一朵浪花,但這朵浪花卻讓我產生了對哲學的濃濃興趣,也許這就是這朵浪花起到的作用。

  天空中雖不曾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9

  “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一個有名的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絕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很欣賞馬克思的這個觀點,人活著的意義在於拓展生命的深度與寬度的同時,不應是一葉孤舟,而是要與周邊、社會有所關聯,帶給他們正能量。在《哲學與人生》第十五章中探討了人生的意義。

  無疑,這是一個大的命題,有人終其一生也得不到一個確定的答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奧斯特洛夫斯基借保爾柯察金的事蹟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是那個時代裡最樸實而偉大的精神,這個答案激勵了無數的人。作為21世紀的我們,面對人生這一重大考題時,又該如何面對呢?

  書中從三個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參考答案,在人生這張畫卷中,要肯定其意義,相信美好的存在。具體些,無外乎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人生的齒輪終會停止轉動,那時擁有的一切都不再擁有。記得曾經愛過、珍惜過、快樂過,追求真理、追求自我,主宰自己的內心,給他人帶來愉悅,為了世界的點滴美好而默默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使微不足道也甘之若飴。

  人無法預知未來,不知道明天和災難哪一個先到來,惟有珍惜好當下,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腳踏實地呀。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如果你視工作是一種樂趣,人生就天堂。如果你視工作是一種義務,人生就是地獄”。我們從事的工作是單調乏味,還是充實有趣,往往取決於我們對待它的心境。既來之則安之,我覺得選擇了“傳道受業解惑”這個行業是幸運的',因為自己面對的是世界上最單純的心靈,每當看到孩子們真誠、求知、澄澈的眼眸,看到他們因一點收穫而快樂,一點點進步時,內心的歡樂無法言喻。只能心裡默默地告誡自己,一定要好好備課,對得起這群小可愛啊。

  “理解生活還要熱愛生活”,這是一代大師羅曼羅蘭給我們的忠告。熱愛,何談容易?當面對堆積如山未批閱的試題時,面對一堆催著要的材料時,花費時間面對一些覺得沒有意義卻必須要完成的形式化的表格時,內心是崩潰的。但,很多事情換個角度去思考,就變了。樂觀一點,陽光一些,去做這些事情時何嘗不是在考驗你自身的專注力、耐心、意志力呢?更高一個層次是,當習慣於這些,並且在某一個清晨或午後,你突然意識到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向更好的自己邁進。

  苦難也是人生的必修課。孟子有云“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定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勇敢堅強地面對生活的一切。

  因為看一個人讀此書,而知道此書;因為聽到一個人說書好,而想擁有此書;因為特殊的機緣,而擁有此書。

  其實,這本書在我這已經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了。原因有三:一是買書不如借書,陸續看了很多別人的書,這種富有是自家書不能給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選擇的書太多,挑來選去中,它總會成為捨去的;三是覺得深奧,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讀,過早接觸怕是打擊了剛剛建立的讀書信心。

  其實,這些也都是藉口。對於哲學,我是頗有“慧根”的。在唐山師院兩年的脫職進修中,“邏輯學”這門課程考試全年級只有兩個滿分,我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成績恐怕也是不多見的吧,惹得苑老師親自到班裡來非要親眼見一見如此通靈的學生。這足足讓我美了一個學年。

  但是將哲學與人生放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當決定捧起《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時,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決心。人到四十,真是該思考人生的時候了。

  就是懷揣著這樣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學與人生之旅。走進去,才發覺這是一片綠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隨著閱歷的增長和心態的成熟,感覺這樣的一本書應該成為每一箇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課。此時的我們,工作、生活都處於一個“瓶頸期”,不談家庭,不論孩子,我們還有沒有自己呢?

  “人活著,就是要以身體作為基礎,開出心智的花朵,結成靈性的善果。”這是我聽到的最直白的將“身心靈”和諧共一的話。身體健康是必要的,心智成長是需要的,靈性修養是重要的。對人、對物,忍受、接受都不是我們的初衷,享受才是我們追求的境地。

  讀畢,掩卷而思,由衷折服於先哲。是他們讓我們歎為觀止的同時,開始不停地追問與思索:人,應該怎樣活著。

  人生,於我們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麼”事,而是你“如何”做這件事。

  《哲學與人生》這本書,一路讀過來雖然是懵懵懂懂,但思考已開始,並將永不停歇。他時定會再來細細研讀、細細品味。但“善度一生”的航向已清晰,並激勵我不斷向前……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0

  最近剛看完一本名為《哲學與人生》的書,這是一位臺灣作者寫的書,這本書被列為“高等學校哲學通識教學指導專家推薦用書”,本書集作者數十年授課之精華,開宗明義地講述了哲學的有關知識,通俗易懂,無半點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許會問,“學哲學有什麼用?又不能當飯吃。”的確,學哲學是不能當飯吃,但學了後卻能知道“吃飯是為了什麼?”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說,“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脫離哲學是盲目的。”因此,看此書與其說是學點哲學知識,不如說是透過它來審視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語言將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精髓提煉了出來,並貫之以自己的思想,給我們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動、精深的哲學課。在這裡,我們得到的不僅是哲學的全部精華,更重要的是生命的本質和意義;在這裡,我們不但會看到歷代哲學大師的思想,而且會感悟到許多以前從未想過的東西。相信看過此書的人肯定能看透人生許多事情,看淡人生許多名利和挫折。在此,我僅舉幾句我略有所悟的話與大家分享。

  談到分享,傅先生有句話說得好,“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帶走,故要與人分享。這種分享不單指財務,還應包括關懷、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條條地來又赤條條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東西,封閉自己的心靈呢?這樣或許守

  住了自己的財產,卻錯失了許多機會,但與人分享後也許就不同了。這就算是我舉的第一句話吧。

  我想舉的第二句話是,“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後,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去做。”這句話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的確,人生可做的事實在太多,其中有關係自己前途和生計的大事,比如學習、工作,也有隻涉及當前蠅頭小利的小事,比如丟了一塊錢,被人罵了一句等,如果把這些小事都耿耿於懷,又哪來時間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第三句話是,“享樂分為很多層次,若只把享樂定位在身體的、官能的需要,是屬於較低的層次,這種享樂的背後實際上是痛苦。較高境界的享樂是內求於己,而非依賴其他因素,因為越是依賴外部條件,這種享樂就越沒有保障。”對於這句話,我也是深有感觸的。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為了追求一時的感官滿足不惜花大量金錢蹦迪廳、泡酒吧、參加演唱會,但很少有人從自己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出一點快樂,這樣,當他們蹦完迪、泡完吧、鬧完會回來從事自己賴以生存的工作時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臉了,以至於許多人因此丟了飯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閉甚至自殺,這又何苦呢?

  第四句話是,“人類的典範,應該是那些讓你我這般平凡的,有著許多煩惱的人都能效法的。他們讓我們懂得:煩惱

  不值得擔心,因為能磨練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為何而死。”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現在人們多把擁有大量金錢和物質的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以至於許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其實擁有越多並不見得就越快樂,傅先生在介紹存在主義時就說,“一個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為擁有越多,越沒有時間做自己。”在介紹道家思想時又說,“一個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樂,因為慾望沒有滿足會痛苦,一旦滿足之後,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細細想來,這些話句句皆是真理。此外,還有許多讓我有所感悟的話,比如“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麼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人生態度有二: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壓力之中,後者則可自得其樂。”“如果一個人表現不好就怨天尤人,那麼當新的機會來到時,反而容易錯過。”等等。這些話無一不能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

  從書中可以看出,傅先生是位唯心主義者,而我是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者。也許有人說,我們的思想基礎都不同,又怎麼會有共鳴呢?其實不然。正如周國平在推薦語中所說,“人們是否同意書中的某些觀點,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由此受到啟發,思想始終處於活躍的狀態。”對於作者的某些觀點或許我不盡贊同,但由於此書談論的是人生,對於人生,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

  愛因斯坦的話說,“一個人對於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為其中充滿了許多奧秘,而這些奧秘永遠不能被解釋清楚。”既然是奧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動,更何況傅先生說的許多東西又是那麼正確呢?

  這本書我已經看了好幾遍了,但總是百看不厭,而且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收穫。每當我遇到什麼煩心事而又無法與身邊的人訴說時,每當我心中充滿太多欲望而又無法實現時,我都會找出它來看一看。看著看著,心情就舒暢了,慾望也消失了。所以它對我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副心靈的淨化劑啊。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1

  讀了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人類天性都渴望心靈的自由,能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和壓力,越來越感受到做一個人的喜悅。愛智慧,愛哲學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該往哪裡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芸芸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麼,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統都成了行屍走肉。哲學讓我們去思考這些人生問題,並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何謂哲學,傅先生首先用三句話來描述:(一)哲學就是培養智慧;(二)哲學就是發現真理;(三)哲學就是印證價值。接著他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所謂“培養智慧”是指人們超越感性的限制,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達到完整和根本的境界;所謂“發現真理”是指人們去掉重重遮蔽,發現客觀事物的真相;所謂“印證價值”是指人們憑藉自身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印證真理的價值所在。最後他指出,為了提升哲學素養,我們必須樹立四個基本觀點: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確立價值取向,力求知行合一

  首先要培養思考習慣,大家對此會不以為然。難道我們不會思考?可是生活中許多人在發生事情時往往憑本能的感覺作出反映,並且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這可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如何培養思考習慣?就是“要在不疑處有疑”——在沒有任何懷疑的地方產生懷疑。牛頓坐在蘋果樹下,一顆蘋果掉下來打在他頭上,於是他開始思考,最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養成思考的習慣,讀書時也應該有這種態度,讀到一段話時,不要立刻信以為真。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

  其次,要掌握整體觀點,這點大家不會反對。所謂掌握整體觀點,就是要求我們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就更為圓融。我們平時和別人打交道時,不喜歡聽到反面意見,譬如開會時,我提議某種方案,如果有人與我意見相左,我會覺得他故意找麻煩,而忽略了他可能看到的某些我所忽略的部分。生活當中,許多年輕人喜歡有個性,不喜歡說話四平八穩、面面俱到,容易偏激。然而,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我們會發現,人生許多問題的確應該從各個方面來考慮,才不至於鑽牛角尖。

  再次,要確立價值取向。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或做人處世的風格,不過,經由學習與成長,我們可以進行修正及調整,然後選擇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叫做價值取向。價值取向既然是一種選擇,就一定要有所取捨,如果我選擇了某些價值,那麼勢必要放棄另外一些。由此可知,選擇價值時是需要勇氣的,人不可能什麼都要,也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人。現在一些年輕人盲目崇拜偶像,只看到偶像正面、展示給公眾的一面,而看不到他作為普通人,也有我們百姓身上都有的毛病和缺點的一面,這種想法有很大的問題。知道自己的價值觀是正確的,就應該堅持到底,不輕易改變,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如果一個人什麼代價都不願付出,隨便放棄自己的價值觀,他的一生想要快樂的活著,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後,要力求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說說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實際上,

  知行合一是人一生都要努力去追求的。當然,我們不必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因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所有他聽到過的德行,那豈不是滿街都是聖人了嗎?人都會犯錯誤,因此只能努力追求知行合一,選擇一種價值之後不斷地印證,讓自己對自己越來越滿意。知識的範圍是無限的,即使你皓首窮經,一輩子也無法把天地下的書讀完,人一生所能學到的只是很少一部分知識。並且,如果你學到一些知識,卻不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麼就算學的再多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我們學習知識後,就要懂得消化,並融會貫通才是“知”“行”合一。

  寫到這裡,我想用傅先生的一句話來作個小結:離開人生,哲學是空洞的;離開哲學,人生是盲目的。哲學決非一種枯燥的東西,它可以引人入勝,就象人生的照明燈,讓我們知道該往哪裡走。所以讀一點哲學書對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是大有好處的。

  感謝傅先生在讓我領略到哲學風采的同時為我指明瞭清晰的道路:我需要提升自己的哲學素養。以正確的價值取向為指導,將思考變成自己的一種習慣,做事從多方面考慮,運用所學。我想,那樣的生活會很有意義的。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2

  暑假拜讀了臺灣傅佩榮先生的《哲學與人生》,這本書是傅先生的講義,被評為“最佳通識課程”,我讀了以後覺得實至名歸。書中從古至今,兼顧中西方的主要哲學家的主要觀點,側重於人生與文化,以哲學的思辨方法貫穿其間,引經據典,可讀性很強,語言通俗。整日奔波於家庭、學校之間的我們,在假期裡,借這本書靜靜地審視一番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一直以來,覺得人生就是一場現場直播,自己描繪的是自己的生活。殊不知,在不經意的生活中包含著如此多的哲學。哲學脫離人生是空洞的,人生缺少哲學,將是盲目的。學哲學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更快樂,傅佩榮先生認為幸福、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有工作可以做,有人可以關懷,有痛苦可以受。

  首先,現在就業壓力很大,相對於那些奔波於求職而不得的人,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愛自己的人,有熱愛自己的學生,有志同道合的同事,我內心感覺很幸福。

  工作能激發活力,養老院將老人分為兩組,一組每人負責照顧一盆花,另一組的老人什麼事都不做,純粹是休息養老。在身體狀況相似的前提下,第一組老人比第二組老人,平均多活兩年。由此可知,有工作可以做,哪怕是照顧一盆花,也會激發更強的生命力,活得更久。這個調查研究結果,讓我深深體味“工作”的重要。

  由此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今年77歲,四年前,父親因為身體多方面的疾病,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我很擔心,年邁的母親也會因為照顧父親而病倒,但是,我發現,每次回家,母親像以前一樣,不斷地告訴父親家裡的變化,給他一日三餐,體檢顯示:母親的身體很健康。在父親過完百日後,我把母親接到了濟南,我不忍心讓操勞了一輩子的母親再為我做什麼,我在心裡說,讓母親好好休養。一日,小哥來電話稱,小妹你的想法太奇怪了,千萬別讓母親什麼事都不做,母親身體力行可以做的,都讓母親去做。如果她一旦發現自己什麼也不能做,會加快母親的衰老。果然,母親第一次獨自在院裡遛彎回來,開不了門,站在門外怎麼也打不開。雖然之前,我們已經演練過很多次,但還是過了很久才打開。母親自言自語,說,哎,老了,連門也打不開。我聽到了,母親內心的失望。相對於父親在世時,母親在家一日三餐,洗洗涮涮,猶能自理。開學後,七點半,我和老公上班,孩子上學,家裡幾乎全天只有母親一人,我得想辦法讓母親覺得自己可以做些什麼,讓她有點成就感。我就讓母親負責照顧家裡的小魚和花花草草,每天給他們餵食和澆水,自己操作按摩墊,不幾天,母親欣喜地告訴我,小魚長大了,因為堅持按摩,自己的身體很舒服,在花園裡遛彎時,看到了藤上掛著幾個南瓜,哪裡的石榴長得很好……

  我想,母親在這幾年裡,保持很好的食慾,身體依然健康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和自己相濡以沫了一輩子的人需要自己,不管年輕時有多少次爭吵,現在,他需要自己,這是支撐母親的強大支柱。

  本學期的毛概課,孫老師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議閱讀的書目。原本對這些書籍並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經度過的書目,完成作業並不是難事。但是作業並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學,另一方面想透過閱讀書籍引發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學就是要我們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思考的時期”。其實,本身對於這本書並沒有太大的期望,畢竟提起哲學,大家的反應總是很木訥。但是當我深入閱讀時發現,作為哲學通識讀物,這本書的內容還是相當不錯的,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無盡的思考與遐想。

  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帶著一個這樣的疑問:哲學的本質是什麼,它究竟有什麼含義?可以說這是一個永遠無法解答的問題,我們只能向“真理”無限靠近。自從新文明誕生,無數的思想家都在找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在我看來,思考哲學,不妨從人類文明開始。人類比起動物,最有控制力的一點就是人類有著發達的大腦,可以對世界進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們會思考自己的起源,《聖經》就是代表作之一;當今的人們會思考如何改造世界,會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後進行不斷地探索,也就有了現在各個“謎題”的學派。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的一個共同點,用一個詞概括的話,我們可以稱之為“思考”。或許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們當今稱之為哲學的事物,但從古到今,人們的不斷思索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來,哲學常討論最根本的問題,雖然諸如“: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人是否有罪。”這些問題看來沒有定論,但不能因為沒有定論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為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我們的“人生應該如何”的問題就無法說得清,而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則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會覺得無聊。

  傅教授對於哲學,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當他描述哲學時,我們可以看出:人生的意義正是在於不斷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也就是說,人生這場“旅行”的過程無異於詢問的過程。哲學發展的過程也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的過程。只有不斷去思考,不斷去體會人生的哲學,才會讓人生更有意義,更為明確,讓生活更有色彩,更有價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現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對人生的猜想,跟別人的交流和將對未來的創造等,可以用一句話歸結:人生是快樂的。當我第一次步入大學校園,對未知的生活充滿了嚮往,但是當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樂時,卻遇到了很多的煩惱。這也讓我真正意識到,當一個人刻意地追求快樂時,他永遠都得不到真正地快樂的。道理很簡單,追求是因為缺乏,說明我們缺乏快樂。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尋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難找到;但是也許在某個時候你不經意的一次回頭,就可以看到最絢麗的畫面。這都不是我們能夠強求的。因此,我們的快樂是由內而發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謂的幸福,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透過閱讀《哲學與人生》,我也懂得了孫老師為什麼會將“推薦書目”作為我們的彈性作業。記得上大學前曾經看到周國平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道:“我舉得大部分中國當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們不閱讀,或是閱讀非常有限,尤其對於哲學,所以他們的作品很少能觀照到人類的基本問題,大都浮在表面。”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多瞭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實踐才可以豐富我們的生活,提高我們的科學文化素養,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思想的大學生。也希望能借傅佩榮老師的《哲學與人生》,能夠為自己翻開嶄新的一頁,走向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3

  《哲學與人生》探討的,正是哲學與人生的關係。那麼,什麼是哲學?什麼是人生?人為什麼要學習哲學?

  談及哲學,首先應該明瞭的,不是為什麼要學哲學,而是什麼是哲學。只有清楚哲學的含義,才能進一步去學習它,去理解它,去運用它,從而讓它與人生達到融合。

  什麼是哲學呢?

  傅佩榮在《哲學與人生》中所解釋道,哲學的含義,是“愛智”,即愛好智慧。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愛,是指溫和而理性愛。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以溫和且理性的態度去思考哲學,這樣才能更清晰地明白和體會到哲學的含義。

  與此同時,愛好智慧的含義,也應當重視。愛好智慧強調的是追求智慧的過程,而並非擁有智慧。希臘社會有一句話,“哲學起源於驚訝。”哲學所重視的,是不斷思考,不斷追求的過程,“愛智”,要求我們不停地質疑餘詢問,永遠等待著接受驚訝。追求智慧是個提升自我而使人滿足的過程,那麼,本身是否是一個智者,也沒那麼重要了。

  進一步思考,如何去追求智慧呢?《哲學與人生》告訴我們,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是保持好奇。人從出生開始就處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難免受到周圍文化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被灌輸各種意識,因此,我們對美醜的評價,對事物的認知,思維方式基本是一樣的。當所有都一樣的時候,如何創新?社會如何發展?這個時候,哲學的作用便能顯現出來了。哲學讓人保持好奇,去思考,那些我們所習以為常的事物,是否真的就應該如此?是否還可以改變?是否還可以更好?

  追求智慧的思維方式應當是理性的反省。周圍環境和過去的歲月所帶給我們的經驗,是豐富的,同時也是泥沙俱下的。我們不能對外界所有的一切信以為真,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質疑自己的一些不知何時就已經被固化的觀念。理性反省最好的方式,是要有整體觀點。在日常交談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觀點相同交談甚歡,觀點相悖終止話題,或者背地裡相互使絆。

  奇葩說是近年來很火的辯論類的綜藝節目。辯題是抽籤決定的,很多時候辯手需要捍衛的,是自己原本並不認可的觀點。陳銘說:“辯論最有意思的,是需要不斷地切換,不斷地放下過去,把那個最認真堅定的東西換到一個新的領域中,然後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世界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天空打開了。”精神世界,價值世界的追求,永遠是百花齊放的。改變固化的思維,用理性的反省去追求智慧,這就是哲學。

  哲學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它不同於一般的學科有明確的知識點和運用方法,但它以具體學科為基礎,是具體學科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推動哲學發展,反過來,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由此,哲學的含義和重要性便清晰起來。由此,人為什麼要學習哲學,也就不言而喻了。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4

  哲學的本質是什麼?哲學的本質是思考和學習學。學習是主動與知識互動的結果。學習只能由自己完成,老師沒有辦法把知識塞進學生的腦子裡。學習不是單純的被動接收、學習不是簡單機械的記錄、學習不是資訊和資料的堆砌。學習就是"煉製新概念"的過程。學習就是自我發問、學習就是和現實對質、學習就是與他人對質、學習就是自我表達、學習就是辯論、學習就是建立網路。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衝突、質疑、爭論和接受的過程。學習就是改變自己的先有概念,形成新的概念。學習就是一個"解構"和"重構"的過程。解構並摧毀"錯誤的舊概念",重構並形成"正確的新概念"。學習就是學習者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接納新的知識,鞏固或者改變原有的認知,形成新的認知的過程。學習的最終目的在於應用。

  學習的本質就是解決自己的內心困惑,人都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就是在不斷的學習中解決自己一個個內在的困惑和迷茫,每個人小時候都是好學的,為什麼長大了不愛學習了,其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當教育不在以解惑為單一目的時,摻雜了太多的功利主義時,此教育已不再是彼教育,此學習也不再是彼學習,教育的目的變成了培養學習機器,孩子也就失去了自己的本心,學習的目的也不在是解惑,學習的目的是現在考更好的成績,將來如何掙更多錢,當一切教育偏離了其本心,只會讓孩子更累更迷茫,學習也不再是一件快樂的事,學習中也逐步喪失了深度思考,只是透過學習讓自己成為一個知識的積累加工機器,如果我們的教育不在是心靈的解惑者,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如果我們不能潛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處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們就永遠找不到教育的力量。最終的結果就是逃離,也就是學習己不在是快樂,而是成為一件讓孩子痛苦的事。

  我們研究哲學和人生是為了什麼?我們做什麼工作就研究什麼樣的哲學人生。最終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5

  《哲學與人生》是傅佩榮所著。本書是集傅教授數十年授課之精華所成就的作品,前半段以西方為焦點,探討“思想方法”、“人性的真相”、“神話與悲劇”、“蘇格拉底”、“存在主義”、“荒謬之超越”等知識背景,提供由人生省思走向哲學的途徑。後半段則以“中國哲學的起源與特質”、“儒家的風格”與“道家的智慧”為主題,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體大思精的人生哲理與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全書的結論放在“文化的視野”,有助於拓展人們的眼界與心胸,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讀這本書,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收穫。

  “哲學”到底揭示了什麼?不同的哲學流派以不同的方式描述解釋了世界的本質屬性和客觀規律,進而思考人生。“哲學”出現在西方古希臘時代,它的定義是“愛智”。“哲學”作為一門學問,原來只是一種生活態度,就是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尋一切事物的真相。這種態度成為“愛智”。作者同時指出“愛智”的原則:擁有智慧不等於愛好智慧。“愛智”代表的是一種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靈的開放。所強調的是過程,要不停地質疑與詢問,永遠在等待著接受驚訝。

  關於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不停地追求,追求自我的完善,外部和內部的自我實現。我們都在下意識地追求自我的實現,卻忘記了去思考人生是什麼,當有一天我們累了,我們不得不停下腳步來去思索。我們困惑了,當我們得到了很多,我們也失去了很多。真正讓我們開心的是什麼?得到了,卻沒有想象中的欣喜若狂;失去了,也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忐忑不安。真正的原因是:我們往往實現了外在的自我,卻失去了內心的平靜和坦然。因此我們應永遠記住:內外兼修是最重要的。這個世界會促使你外部自我實現的發生,而內部的自我實現卻必須依靠你自己,在這一點上,沒有人能幫得了你。真正地做到了自我實現,你的人生才是最幸福的。

  哲學是對人生經驗的全面反省。哲學與人生有什麼關係?蘇格拉底曾說:“沒有經過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人生猶如航海,如果你沒有羅盤,就不知道方向。羅盤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對人生經驗做全面的反省。人們可以向哲學家借這樣一個羅盤或指南針,參考他們思考後的見解,也可以在自己內心裡面啟發這樣的智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他的羅盤,只不過他不一定經過嚴格的訓練或者適當地去反省而找到。所以離開了人生,哲學是空洞的,它沒有內容;如果離開了哲學,人生是盲目的,人生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裡走。

  讀《哲學與人生》,由此喜歡上了哲學,感悟著人生;喜歡上了哲學,懂得了笑看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6

  說來慚愧,自高中以來,就沒有真正靜下心來去讀一本好書。在毛概課上,聽了孫老師的教誨,就決心讀一點書。以前總是讀很多文學作品和歷史傳記,所以便買來《哲學與人生》,透過讀哲,也確實讓我收穫了很多,領會了很多。

  西方有句諺語:“哲學不能烘麵包,但是哲學能使麵包增加甜味。哲學就好比蜂蜜,可以調味人生。我覺得,人生數十載,若沒有哲學,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學,我們才能像海德格爾說的那樣“詩意的棲居”。傅佩榮老師說:“如果不談哲學,則人生不限於盲目瞎闖或隨俗沉浮者不多啊!”確實,哲學使我們活的有意義,活的有方向。

  讀了《哲學與人生》,受益匪淺,現從三個方面淺談下自己的讀後感悟。

  傅佩榮老師說“哲學是必需的”。我們人類天性之中都有哲學的傾向,每個人內心都希望自由,能夠做自己,擺脫各種限制與壓力,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喜悅。而要達到這種境界就需要愛好智慧。愛好智慧就需要我們超越感性限制,發現真理,並積極印證,而這些的首要基礎就是培養思考習慣。我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穫之一就是明白了培養思考習慣的重要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思考的習慣是絕對不可能具有獨立的個性。遇到事情都喜歡憑著本能的感覺立即反應,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我以前就是一個極不愛思考的人,懶惰喜歡依賴別人。從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時候,同學問我為什麼我如此努力第學習,我才醒悟我學習只是因為我習慣地認為努力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我應該走的路,但是從來沒思考我能用學到的去做什麼。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發生了事情總是潛意識裡看被別人的反應,讀書時也總是立刻信以為真。而現在我明白沒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學會思考,遇事冷靜下來想清楚並在無疑處有疑才能有所發現和收穫。

  只是會思考也是不夠的,人生的問題是需要我們去印證的。正如傅佩榮老師所言,人生是需要體驗的。如果光是敘述各種道理與格言,而沒有自己去體驗的話,到了最後還是隻能在知識的迷霧中打轉。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7

  今天讀完了《哲學與人生》,有一些感想。人生最大最根本的問題是什麼,就是人怎樣生活在這世界上,以什麼態度面對這世界。這也是哲學的根本問題,哲學是一門可以提高人生境界的學問,哲學賦予我們智慧,哲學有兩大領域,一個是對世界的思考,一個是對人生的思考。

  哲學是什麼,哲學是一個深奧的問題,我從幾個方面來理解。

  (一)哲學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根本觀點的體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一樣,有那麼多的世界觀就肯定有對也有錯,那怎麼判斷對錯呢,這就需要透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加以總結,然後把這些加以理論化和系統化,就形成了一種體系,這就是哲學。

  (二)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所以這個統一就是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世界的改造的方法,有什麼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它們是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它們的統一就形成了哲學。

  (三)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一仁為核心的哲學思想,他們注重個人的修養,主張經世致用,推崇教化。道家思想是以自然為本的哲學思想,道家創始人老子將自然和無為作為哲學體系的非常重要的範疇。墨家思想是經驗論,就是判斷言論的標準是歷史經驗、耳聞目睹和社會功利。

  那麼人是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就要認自己。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才可能會獲得成功的人生,而認識自己,卻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人作為個體的人,就是說人們都是以自己的直覺、看法作為衡量世界的尺度。人是一個“政治的動物”,人天生要過共同的生活,由於人不能單個獨自生活,只有和集體在一起生活,才能滿足各自的需求,不僅在痛苦中需要朋友,在快樂時也需要朋友來分享你的快樂。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過程上要細細體會和玩味這過程的每一個細節,充分認識人生的意義,人生的豐富就是經驗的豐富,人生的過程是積極的方面。

  怎麼理解人生與哲學的關係呢,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哲學可以引領你通往快樂與幸福的人生,人生活在世界中就要做到頂天立地,要處理好人與他人、人與社會和 人與自己的關係。人的一生是充滿矛盾鬥爭和痛苦的過程,哲學就是教人經得起痛苦和磨難的人生態度學問。透過對人生的思考,在人生歷程中獲取無限的人生價值和意義,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要有合適的人生定位。人如果有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會發現自己的舞臺很廣闊,要揚長避短,把自己的精神都用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中去,才會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人要有愛心,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一個懂得人生道理的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總是有愛心的,在處世上寧靜而淡泊。人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心態。人的認識都受制於當時的心態,要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首先要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有積極的人生心態才有積極的人生。我們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從古到今,人際關係的處理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人與人之間難免會有矛盾,人生哲學就必須正視人生過程中的歡笑和眼淚,有成功之時也有失敗之時,有順境也有逆境,要透過對人生與哲學的學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還需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分為四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是一個上升的過程,一個理性程度不斷提高的過程,一個不斷地有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過程。不斷培養精神境界,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變得有意義起來,努力達到王國維先生劃分的人生境界中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8

  讀完這厚厚的第二本,感覺生命之域如此深廣,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該是何等重要之事。本書猶如一方甘泉,透過對西方二十四位哲學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們闡述了這些先哲們偉大的思想後面所給予的人生哲理,值得每個人懷抱虔誠的心,品味西方偉大思想家不凡的心靈,進而探索人生的經緯,尋找生命的定位。這時我才覺得,哲學的魅力就是思考。不斷的思考,才是發現真理的本質所在。我感覺興奮的時這句話:“哲學脫離人生,將成玄虛;人生脫離哲學,將無定位”。這個哲理啟發尤甚。年輕時,一提到哲學就覺得枯燥無味。前半句,年少輕狂,不懂世界的複雜,根本沒體驗什麼人生,我們以為的哲學都沒有跟人生聯絡,所以我覺得空。回味這幾年來的我生活,跟人生與哲學結合起來,才發現哲學實實在在,並不玄虛。而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所以對於後半句,我還需慢慢品味。

  大師作品,就是精煉提要,一語道破。而細讀此書之下,我覺得作者是深味哲學的樂趣的,本身也是身體力行,在日常貫穿哲學的思考並且運用自如的。一個教師本身需要充滿活躍的思維活潑有趣,能夠登高而臨下舉重若輕,才能讓學生有喜歡學習的魅力。作者在文中提到研究哲學的基本習慣就是凡事保持好奇。哲學就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而智慧有兩點:“完整”與“根本”。在此基礎上,透過培養思考習慣、力求知行合一,我們即可慢慢提升哲學素養。由於每個人都必經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時間緯度,因此哲學的思考就是要將三個緯度連貫起來,讓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活在當下那片片斷斷、即生即滅的過程之中而已。即有一個動態的昇華過程,不斷回望及展望。在文本當中,談到西方的神話和悲劇,以及一些代表性哲學人物,能夠抓住其最核心的部分,深入淺出進行生動講述。如講到蘇格拉底,不是大幅描寫他的辯論,智慧的閃光或者蘇格拉底的趣事,而是選擇講述蘇格拉底為堅持真理放棄逃跑機會,面對死亡的從容。蘇格拉底喝下毒酒,交代朋友幫他獻一隻雞給醫神,就離開了人間。在希臘時代,若人久病而愈須獻一隻雞給醫神,即蘇格拉底將死亡當作痊癒。作者講到存在人物的先驅人物克爾凱郭爾,指出克爾凱郭爾的重要貢獻在於將“存在”從名詞變為動詞,凸顯人的自由選擇的內涵。在介紹尼采時,作者談到尼采提出人的精神有三變:駱駝、獅子、嬰兒。駱駝代表聽從他人指導、刻苦磨練,而獅子代表由自己負責、自己作出決定,嬰兒代表心靈重新回到原點,可以重新出發。雅思貝爾斯則指出:人生的三大界限是身體、心理、靈魂。講到加繆,作者選取了他的作品:《異鄉人》、《西西弗的神話》、《誤會》、《瘟疫》。

  [而談到中國哲學,作者借用其師東方美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哲學以生命為中心的宇宙觀,以《尚書·洪範》為永恆哲學的代表,而《周易》為變化哲學代表。這樣的雙軌配合,既可以因為永恆信念而安身立命,又可因為變化之理而用於創新。讀到這裡之時,我想起政治裡的“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頗有共通之處,又想到一輪明月依舊普照,長江和黃河從上古川流不息生機勃勃。中國哲學在動與靜、收與斂之際,著眼於在每個當下都有充實之樂。這與加繆的一些觀點也是相通的。]

  加繆指出:不要只注意到別人也共同注意到的事情,我們固然與他人有一些共同的關懷,但不要忽略生命中最特別的部分。一個人越是能夠注意到生命的每一個細節,就能夠活得越充實。在講到儒家的風格之時,作者也是批判人性“本善”而倡導“向善”,而所謂善,是指人與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即康德所言:“不能只以別人為手段,而不同時也以別人為目的。”堅持擇善固善論。擇善須考慮三因素:①自己內心感受;②對方期望;③社會規範。隨擇善而來的要求有兩個:

  (一)經常反思自己與別人之間的適當關係;

  (二)經常以行動保持人我之間的適當關係。

  喜歡哲學那靜靜的思考,有了過硬的哲學思想指導人生,則更能明辨是非,減少煩惱,幸福生活,才可以做真人;指導課題,則能不違背自然規律,做真課題,課題研究之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即便人生道路上充滿荊棘,當走過那一切的時候,就會擁有那閃閃發光的思想,收穫不喜不悲的人生“大氣”。

  謝謝大家,懇請批評指正!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19

  剛看了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咱也活學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隻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

  記憶中,高二時,我還當了一年的政治課代表。這門學科我沒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語課代表的職務於心不忍,還是有別的激勵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沒找我談一句話,我那時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師為什麼只照顧到急於在英語學科上要進步的同學她呢?老師有沒有想到我的感受?後來,也在一直假設,要是老師那時找我們多談談心,也許……學生時代的我多麼渴望老師給予的言或行的鼓勵啊。而今,我當老師了,我當然知道孩子們在心智上需要什麼。於是我毫不吝嗇,該付出的絕不佔有著。“生命是豐富的,但對每個人來說,都只能活在當下。”

  今天讀了第十三章,《教育與自我》,收穫頗豐。

  主要內容是:

  教育是風格的培養:教育的三階段:

  1、浪漫期——小學階段;

  2、精密期——初中高中的6年;

  3、展望期——上了大學以後。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領域:群體、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與自我生命的發展: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自我成長、自我超越

  我認為值得回味的語錄現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們常說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個需要靠自己去承擔的責任。

  小孩子在尚未準備好接受現實世界之前,必須先以這些浪漫題材所提供的故事情節作為他所相信的世界,然後再慢慢成長,接受真實的挑戰。若是忽略此一階段的需求,幼小的心靈將會受到傷害。

  如果在中學階段沒有好好努力,那麼這一生在知識的領域中,恐怕必須放棄許多權利了。

  “很多人不快樂,就是因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然而,人生的意義又是什麼?一個人在唸中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是要考大學;念大學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則是要順利畢業或繼續深造。這樣的意義一直往後推延,最後總是要碰到結束,而在這個關卡上,不能在以一個具體的東西作為意義了(如賺到多少錢、當到什麼官)。這個意義是一個人在生命過程中無法達成的,因此不能向外探求,只能內向尋找,也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要求,要求自己達成一種最高的、圓滿的境界。”

  與別人相處的時候,如果發現別人的意見和我們不同,不但不要生氣,反而要借這個機會反省。

  所謂“最好總是要碰到結束”那就是死亡吧。一個人一生中會完成一件件有意義的事,難道當他死了後,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沒意義了麼?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你既然問了,那就一定有意義。很少人能達到圓滿的境界,但生命的意義不就是在追求圓滿的過程中麼!只有人才會有這樣的提問,才會有這樣的終極思考,動物不會,這就是動物與人最根本的區別。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0

  學生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老師答:“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可以不斷地詢問‘人生有什麼意義?’”

  開篇這個對話勾起了我對此書的興趣,這樣的回答真是有意思,不是確切的從正面來回答學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其實這個回答等於沒有回答,可正是這個回答,顯示出老師的智慧所在。

  翻開此書前,一直覺得“哲學”這門學科永遠和我沾不上邊際,覺得這種書中充滿著奧妙和深不可測的智慧。可是翻閱完後,我的思想有了180度大轉彎。原來,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套哲學理念,和哲學家們的區別在於,他們將他們的所思所為系統的呈現給了眾人,讓大家明白他的做人道理;而我,盲目的在成長中成長著,此刻,藉助一張張紙上的字,來認識自己,分析自己,從而做好自己。

  哲學源自希臘的“愛智”,不是擁有智慧,而是熱愛智慧。透過此書認識了柏拉圖、蘇格拉底、孔子、老子等哲學家及他們的哲學思想,說真的,傅佩榮老師的文字很吸引人,覺得句句都很有必要讀下去,對應著他的分析,將自己的行為與之對應比較,讓我發現原來自己的人生理念是偏向孔子的儒家風格,原來自己和哲學的關係這麼密切。

  閱讀時感受頗深,還不時告訴自己,這麼一本充滿著哲學知識和智慧的書,只讀一遍是沒法消化的,以後有時間就應該翻開看看,慢慢的徹底將裡面的內容吸收消化掉。也許遠大的人生目標還沒有在心中成形,可是具體的生活態度應該很明確,就是讓自己每一天都過的很踏實,也讓親人和朋友對自己感到踏實,堅實走好每一步,人生就會邁一大步。

  這本書包含的內容太多,以至於翻到最後一頁,我就將書中的一切忘得乾乾淨淨,可是,它明明影響著我。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1

  人生就像比賽,勝出的人可以“觀戰”,其餘的人只能繼續在這場比賽當中努力。毫無意外,李嘉誠就是那個先於我們勝出的人。透過《李嘉誠的人生哲學》,讓我們一起學習勝出者的人生哲學,讓我們在人生這場賽事上能夠勝出。

  眾所周知,李嘉誠是位及其成功的典範任務,他創造了白手起家的神話,一個年輕人,赤手空拳,毫無背景,就是憑著一股幹勁,透過自己的努力,從一個小小的銷售員,創造了自己的事業王國。並且在短短的十年內成為了亞洲首富。對我們這些正在努力的年輕一代,李嘉誠無疑是我們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李嘉誠曾經說過:“每一個人都有巨大的夢想和高遠的理想,有的人會成功,有的人卻失敗。差別就在於如何讓成功能夠更上一層樓,如何在失敗中反思自我,在逆境中轉敗為勝。”不瞭解李嘉誠的人,只看到了他的財富,但是我們更應該深入的瞭解的,李嘉誠在商海的幾十年沉浮中,積累的不止是財富,還有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精神世界。

  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只是教你如何獲得財富,我覺得你就錯了。財富只是人透過努力得來的成就,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如何像李嘉誠一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李嘉誠曾經說過:“百年之後,我不想帶走什麼,但我一定要留下一些東西”。他想留下的究竟是什麼,我想只有李嘉誠自己知道。但是如果我是李嘉誠,那麼我想留下的就是我這一生的閱歷,經驗以及正能量。李嘉誠的經驗告訴我們,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志。你要知道你想做什麼,達成什麼效果,才能想辦法去開始做些什麼。其實,志向就是人生的一個精神寄託,當你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能夠支援你不放棄,走下去的原動力就是你的目標。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在通往我們成功的路上,必然有許許多多的困難險阻,那麼我們一定要吃苦,還要會吃苦。老人們經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每一份成功的來之不易,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磨難。這個世界上,凡是能獲得成功的人都是能吃苦的人。所以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不應該害怕吃苦,更不能改拒絕吃苦。吃苦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磨難,是一種考驗,更是一種提升。

  為了夢想,為了成功,一定要拼!上帝創造人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我們一輩子追求的就是使自己更加完美的過程。俗話說: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每一個人在人生當中都遇到過困境,也會遇到機遇,成功者克服困境,抓住機遇。失敗者放棄機會,錯失機遇。亞洲首富李嘉誠也成就碰到過很多問題,我想之所以他能成功,不是他有多強,有多好運。而是當他面對問題的時候,他選擇了和我們不一樣的處理方法,所以他成功了。

  有這樣一件事情,李嘉誠還在開塑膠花廠的時候,有位歐洲批發商看中了李嘉誠的企業,想大量收購,可這時剛好李的企業資金髮生了問題,所以那位批發商在和李做生意之前附帶一個條件,那就是找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或個人做擔保。李嘉誠在找不到擔保人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去開發新產品,結果他通宵趕出了9款樣品。第二天連忙去和那個批發商交涉,他用自信而執著的口氣說:”請相信我的信譽和能力,我的原則是做長生意,做大生意,薄利多銷,互利互惠”。批發商微笑的說:”我早已找好一個擔保人了,那個人就是你,你的真誠和信用就是最好的擔保”。此次生意的成功更使長江公司實力上了一個臺階。

  這個事件當中,也許很多人會因為找不到擔保人而放棄了這樣的合作機會。而李嘉誠偏偏不認命,他抓住了客戶的心理,給出了一個很好了結論:“我的信譽和能力就是最好的擔保人”。這麼有想法,肯努力的年輕人,我相信任何人都會給他一個機會的。

  李嘉誠的勤奮好學,深深觸動了我。人家工作8小時,李嘉誠就工作16小時,賺到錢就買書來學習,不懂的東西就一個勁地探究。李嘉誠曾做過茶樓跑堂,鐘錶小工,也做過推銷員。李嘉誠每天都把鬧鐘調快10分鐘響鈴,最早一個趕到茶樓。調快時間的習慣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時間的前面。

  李嘉誠的經歷堪稱傳奇,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他的成功?這與他的勤奮,責任感和誠信

  是分不開的。正如李嘉誠自己所說:“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完全是靠勤奮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階段,雖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可見勤奮在每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關鍵所在。

  雖然李嘉誠勤奮,好學,但是在他商海的幾十年,我們也應該看到他良好的心態。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任何事情隨時發生,面對福禍的時候,一定要泰然自若。一個良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樂觀豁達,一個良好的心態,可以使你戰勝苦難,一個良好的心態,可以使你的事業免去了很多人為的障礙!正視自己,正視困難,這樣才能在逆境中轉危為安。

  李嘉誠先生十分喜歡打高爾夫球,曾經有人問他,為什麼喜歡打高爾夫球?他是這樣回答的:人生就像打高爾夫一樣,如果第一杆打的不好,在打第二杆的時候就一定要保持鎮定,做好計劃,一杆的好壞雖然對結果有影響,但並不決定結果。人生亦是如此,有高有低,身處逆境的時候,更要學會思考和應對。

  從李嘉誠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可以看出,環境的作用確實是巨大的,因此不斷學習以適應環境,進而創造新的環境,是一種最重要的能力。李嘉誠能夠在艱苦的環境面前,面對現實,轉變觀念,懂得拋棄自己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吸收新環境中優秀的東西,這才適應了陌生的環境並在其中建功立業,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香港改寫了李嘉誠的人生之路,造就了一代商界俊傑李嘉誠,不如說是李嘉誠適應了香港、戰勝了香港。

  不要抱怨你的生活有多麼的辛苦,不斷地適應環境,才能征服環境!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2

  馬雲是一個成功的理想主義者。他在構建一個龐大的事業,計劃一個長遠的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的藍圖,然而他所說的經驗、給年輕人的提示確是最簡單不過。

  正如《我的人生哲學》這本書,不論他說“像堅持初戀一樣堅持理想”,還是說“痛苦地堅持,快樂地死去”,抑或是“小聰明不如傻堅持”,變換的詞語句式再多,也不過堅持兩字;同樣,他說了“可以懷疑自己,但不要懷疑信念”,也說了“請創業者不要低下高貴的頭”,雖然很狗血,但他要強調的也不過夢想兩字。就馬雲看來,他成功的根本在於他堅持了他的夢想。這個夢想順應資料時代、電子技術發展的潮流,在一個有潛力的夢想的基礎上,馬雲堅持了,再外加各種超前眼光、管理技術、個人魅力等重要因素的加持,他成為今天的馬雲。

  一個獨屬於你的夢想,或者說理想、信念,尤其是有潛力的、順應時代潮流、社會發展方向,是你人生事業發展的根本所在,它能激發你向上的熱情,它能讓你在呼吸、飲食等生存行為中享受更有質感的快樂。堅持的持久度就是我們這條路的長度,一切技能如超前的眼光、管理技術、個人魅力都是路上重要的加分項,能幫我們走得更快,卻不一定能幫助我們到達終點。

  我們都想過著幸福快樂而不後悔的一生,快樂的形式、途經當然有很多種。當高曉松提出詩和遠方時,社會上就有人質疑,日常生活、按部就班的生活不等於苟且。的確,快樂的來源並不唯一,愛情友情、家庭、人生信條、日常生活都可以產生快樂、幸福。然而,在種種人際關係中所塑造的自己是社會中的自己,從中所享受到的快樂更側重於由外而內的牽絆和安全感,感悟生活享受的是生理的舒適、心靈的平靜,而在實現事業或者夢想的路途上所塑造的自己,享受的是另一種挑戰自我、成就自我的暢快淋漓之感,是一種由內而外的享受。

  馬雲一向被視為各種成功學、職場學的範本,而我從這本極具實用性的《我的人生哲學》中看到的,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富有傳奇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如何拒絕成為一個屌絲,而是做自己,用細節去完善事業,用心用毅力去堅持去實現。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3

  剛看了傅佩榮的《哲學與人生》,如何提升哲學素養?培養思考習慣、掌握整體觀點……咱也活學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對任何事情都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見,思想也將更為圓融。”

  哲學,高中時學了一點點理論,到底是該如何定義,恐怕要對不起老師了。當年的老師是個魁梧的老師,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總是用兩隻熊掌一樣的手在頭頂上比劃,“哲學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動,小數點也在教室橫飛。一上課就很忘我的老師,是個好老師,只可惜,我的智商實在不高,無法理解老師的許多話。記憶中,高二時,我還當了一年的政治課代表。這門學科我沒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語課代表的職務於心不忍,還是有別的激勵的意思?不清楚,班主任沒找我談一句話,我那時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師為什麼只照顧到急於在英語學科上要進步的同學她呢?老師有沒有想到我的感受?後來,也在一直假設,要是老師那時找我們多談談心,也許……學生時代的我多麼渴望老師給予的言或行的鼓勵啊。而今,我當老師了,我當然知道孩子們在心智上需要什麼。於是我毫不吝嗇,該付出的絕不佔有著。“生命是豐富的,但對每個人來說,都只能活在當下。”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4

  一、我以樸素為美

  季羨林先生曾經驕傲地說:“我以樸素為美”,看似簡單的句子確對映著如今社會中最珍貴的品格。現在人們的生活裡,充滿了太多的浮躁、奢華,“樸素”一詞似乎不再是美好品格的象徵,反到多了份揶揄和輕視,人們心中的那份淡泊和樸實已被商品社會大背景下的功利之心所取代。成長在新時代下的年輕人未曾經歷過建國初期三年自然災害,更無法想象父輩口中描述的“糧票”配給,尤其是大城市裡的年輕人從小過著豐衣足食的日子,不難產生互相攀比之心,追求名牌、奢侈品、網紅打卡,不僅造成了物質上的鋪張浪費,更重要的是無法讓人的心沉靜下來,也就無法成就大事。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志行高潔,安貧樂道,沉下心來,專心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情,掃去內心的雜念,摒棄浮華和虛榮。如今國家倡導勤儉節約,更應該以簡樸的態度去追求更有價值的東西。

  二、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書中道:“感恩圖報是做人的根本準則之一。”感恩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感恩更是一種大智慧,對長輩、對親人、對身邊的人都應該心懷感恩。

  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成人,我們最應該感恩的就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生命,感恩贈予。隨著我們的長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老去,他們可能不需要兒女給他們買多少的物質商品,陪伴就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當我們還在呀呀學語、跌跌撞撞學走路的時候,他們不厭其煩的教導著我們;當他們有一天步履蹣跚,我們能否耐心的和他們交談,有朝一日成為父母的避風港?“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養育之恩是人一生當中最需要學會的一種情感。

  我們每個人都會步入社會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曲折,當我們遇到困難有人給我們雪中送炭的時候,我們一定心懷感恩,感恩老師、感恩同事、感恩朋友。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應該對誰好,也沒有誰必須要幫助誰,年輕人更應該學會感恩,剛步入社會的新人,磕磕碰碰可能走了很多彎路,如果能遇到前輩溫暖耐心的給予我們幫助,一定要將他們的恩惠銘記於心。懂得感恩和回報的人,心理裝著芸芸眾生,一定是大氣和包容的,常懷感恩之心,才能擁抱生活。

  三、壓力,拼搏的動力

  季羨林告訴我們:“雖然壓力會越來越大,但是千萬不要被壓力所擊垮,要正確的面對壓力,把它變成動力”。現如今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對人各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不免會產生畏難的情緒。但人如果沒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奮鬥的動力,人生的價值是在奮鬥中實現的,“溫水煮蛙”的日子只會讓人變得弱不禁風,當真正的大風大浪來臨的時候,卻沒有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苦難和磨練,所以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去奮鬥,對社會對家庭有一份擔當和責任感,而不是養尊處優做一名“啃老族”,奮鬥的過程中不免會遇到困難和壓力,就需要我們正確的面對他,將這種壓力轉換成奮鬥的動力,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季羨林談人生哲學》一書中涵蓋了做人、說話、成功、時間等九個方面,我選擇了幾個感悟較深的方面進行了分享,讓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更加有紀念意義。資訊科技的發展開拓了人們的視野,人們可以在網路上查資料,看電影,聊天,書本可能不是人們工作之餘的首選。但書籍可以讓我們沉下心來,讀書可以明智,可以知理,讓我們在迷茫中找到方向,讓我們的格局變得更加寬廣,尤其是紙質的書籍,捧在手裡更增添了些閱讀的雅興和氛圍,最後再次感謝醫院工會提供給我們的書籍,讓我在這樣一個秋日的午後感悟頗深,收穫滿滿。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5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為《我的人生哲學:馬雲獻給年輕人的12堂人生智慧課》。拿到這本書後,我開始細細品讀,並進一步瞭解馬雲本人。

  馬雲,大家都知道,他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被全球讚譽,被認為最後可能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他身形瘦小,長相奇特,高考兩次落榜,考進大學後,卻不安於現狀,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了電腦,瞭解了網際網路,便毅然辭職下海,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商業網站------中國網頁。他是一個電腦盲,卻締造出了中國電子商務的神話。

  50載人生沉浮,20年創業精髓,馬雲首度直面過往,直抒心路。《我的人生哲學:馬雲獻給年輕人的12堂人生智慧課》結合馬雲的傳奇經歷,首次毫無保留地深刻剖析人生的各個環節,講述成就事業之道、為人處世之道。全書文筆誠懇真摯,樸實無華,寥寥數語就讓你豁然開朗,直達成功的本質。書中涵蓋馬雲的經營哲學、領導哲學、管理哲學、戰略哲學、生活哲學等12個方面,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娓娓道來,不經意間,恍如與馬雲傾心面談。 翻開《我的人生哲學:馬雲獻給年輕人的12堂人生智慧課》這本書,體悟馬雲的成功之道;反覆閱讀,吸收馬雲的人生智慧。

  那麼馬雲為什麼會這麼成功呢?我們又能在馬雲身上學到什麼呢?透過自己的粗淺閱讀總結了以下幾條學習心得。

  一、 學會先做人,再做事。

  馬雲最大的財富是做人,人格的魅力是馬雲走到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不為個人的得失而憤憤不平,也不會對一些人情世故上的小事斤斤計較。當初他決定從北京回杭州創業時,身邊的10幾個朋友考慮了不到5分鐘就達成了一致意見,而且這18個人至今追隨著他。馬雲坦言,自己從來都對的起朋友,而且朋友也從來沒有背叛過他,他說這是最讓他驕傲的一點!

  其次,是馬雲的遠見和膽略。阿里巴巴在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確的定位,天下沒有做不成的生意,讓阿里巴巴為全球商人開啟財富之門。阿里巴巴的騰飛是因為卓越的追求,不斷的創新,機遇與智慧的完美結合。第三是馬雲做事的態度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自始至終堅守著這種危機意識,激勵著阿里人不斷打造一個又一個不可能,邁向一個又一個輝煌,總之,真實馬雲既平凡又偉大,祝福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他的哲學人生我還在閱讀中,一點點小小的體會與大家共勉,學習他的精髓,不斷進步。

  二、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馬雲認為做工作,幹事業,應當選擇自己快樂的事情來做,這樣做起來才會熱情高漲,有效率。阿里巴巴的宗旨就是"快樂工作,快樂生活".輕鬆的工作環境,更能讓員工發揮自己的潛能,提高工作效率。

  我們教師,雖然職業已經確定,無法改變。但我們仍然在日常工作之餘,可以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一些事情。比如,看看書,學習一些電腦技能等。我從加入書社之後,就喜歡上了看書,並且寫寫讀書心得和體會。慢慢地,自己的心境就開朗了,而且,工作壓力大時,或者煩惱時,只要看看書,就會平靜下來。現在,寫通訊報道也成為了我的興趣。雖然,有時語言水平不好,但只要自己喜歡,願意去做,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三、滴水恩情當湧泉相報。

  馬雲之所以成功,不僅靠的是他自己的堅持和努力,還有那些曾經給予馬雲支援的人。假如沒有投資者的信任和幫助,僅憑自己的力量,阿里巴巴不可能一路成長起來。在今日輝煌的背後,曾經也有困難和風浪。當淘寶網處於舉步維艱的狀態時,眾多中小網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這樣的恩情,馬雲沒有忘記。為了支援讓他"起死回生"的中小網站,誕生了阿里媽媽。阿里媽媽建立的是一種合理的盈利模式,很多中小網站因此獲利。"記得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壞。"這是馬雲一生堅持的座右銘,也是鑄成他今日成就的品格之一。

  四、堅持是成功的基石。

  在理想面前,馬雲抱著無畏的精神,創辦了中國網頁。雖然當時無人支援,但他還是四處借債,加上壓箱底的積蓄,用2萬多塊錢,創辦起了這個網站。網站創辦以後,馬雲就開始每天出門推銷他的網站,說服那些企業心甘情願付錢把資料放到他的網站上去。可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馬雲所講的網際網路是什麼東西,所以,馬雲張嘴推銷自己的網站時,人們都用異樣的目光看著他,他的一言一行就像天方夜譚,大家覺得這個小個子太不靠譜了,簡直是滿嘴跑火車。憶起當年的歲月,馬雲不無感慨地說道:"那時候真可以說是慘不忍睹啊,就跟騙子似的。我們當時跟所有人都說,有這麼一個東西,然後如何如何做。"馬雲先從朋友開始勸說起,因為多年的信任基礎,一些朋友也就真的將自己的企業資料放在了馬雲的網頁上。當然,這其中歷經的艱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不管怎樣,馬雲一步步將業務做起來了。終於,在成功釋出了北京國安足球俱樂部等中國第一批網際網路主頁後,中國網頁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和關注,到了1997年年底的時候,中國網頁的營業額做到了700萬元,馬雲的網際網路之旅就此越走越暢通了。

  五、學會放手,把機會留給別人。

  "如果交給別人,你的時間多出來,別人機會也多了,全留在這兒全廢在你手上。"馬雲如是說。馬雲曾透過內部郵件方式,向外界傳遞了將於5月10日從阿里巴巴集團CEO卸任一事,並隨後宣佈任命陸兆禧為新一任阿里集團CEO.對於新老更迭,馬雲表示,自己沒有離別,而是相信其他人可以做的更好,因此給予別人機會去犯錯,去嘗試。而自己也由此獲得另一番天地和人生。

  馬雲是一個高調的英雄,在我眼裡。以前我總是很好奇他為什麼如此之高調,如此願意吸引眾人的眼球。現在漸漸明白,他的用意。因為馬雲是一個擁有使命感的人,他的使命是為世界,是為幫助千千萬萬的人實現就業,是為創造出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我覺得馬雲的潛力是不可限量的,他總是帶給我們那麼多無法想象的東西。

  馬雲,一個能力和外貌相反的人,一個,我心目中的偶像!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6

  僅僅是個小人物

  大塊頭有大智慧,小人物有小生活。

  馬雲,商業巨賈,當看見簡介時,整整兩頁紙的榮譽頭銜,不得不驚歎"此乃神人也"……

  他,一路高唱凱歌,已無敵天下之勢縱橫網路世界,卻在鮮花與掌聲最多的時刻掩飾自己的輝煌,悄然退下戎裝,隨心所欲,笑傲江湖。

  而我,僅僅是個小人物。就是兩頁紙寫個簡歷,半天后依舊空空如也的那種。

  馬雲是成功的,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作為一個知名度很高的成功企業家,馬雲自始自終都認為:"做人"遠比"做事"重要的多。他覺得要想把企業做好,首先要學會做人,把基本的禮節、敬業精神、待人接物都學得恰到好處,不要一上任就想顯示自己的本事。不要先學做事,要先學做人。對我們醫務工作者來說,這尤為重要。現在的社會風氣,醫患矛盾等等。世界上有很多令人不滿的事情,你改變不了多少,改變自己才能改變未來。不管外面多麼麻煩,你改變了,世界才會改變。馬雲尚且如此,更何況我這小人物。須記住"胸懷是被冤枉撐大的".現在想工作中所受的那些氣,這個病號催,那個家屬嚷,有的起鬨,更甚者動手……如果還沒有撐船的度量,那麼下一個氣死的不是周瑜,而是你。"工作那麼久了,還為這種事生氣,真是一點長進都沒有"……只有心中充滿美好的東西時。人才能活得開心和精彩。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釋懷,多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壞。

  小人物,更當如此。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卻見不到後天的太陽,所以我們幹什麼都要堅持。

  馬雲說:"你不要看我今天的風光,我前面犯了很多錯誤,今後也會犯很多錯誤。成功不在於你做成了多少,而在於你做了什麼,經歷了什麼。"失敗,不是停滯的理由,不甘平凡,挑戰自我,下定決心,在該出手時就鐵了心去做,你可能會面對與之前所想完全不同的局面,無論人生走到哪一種境地,只要你還有勇氣,那就是成功的資本。小人物當如此,堅持。放棄,就是最大的失敗。要像持初戀一樣堅持理想。奇蹟只會降臨在不言放棄的人身上,別小看奇蹟。

  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夢想。

  當今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女性之一奧普拉·溫弗瑞說:"一個人可以非常清貧、困頓、低微,但是不可以沒有夢想。只要夢想存在就可以改變自己的處境。""每個人都有夢想,只有那些為實現夢想不斷追求、永不言棄的人才可能登上成功的舞臺。創業的過程都會經歷挫折,堅持對夢想的追求,成功便會指日可待。"馬雲這樣說。

  人可以懷疑自己,但不要懷疑信念。懷疑自己可以改變自身,不斷進取,但是懷疑信念,則會讓你對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不再執著。所以,不要在猶豫,不要再迷茫,朝著偉大的南丁格爾,起航。小人物,終究也要出海遠航。就像路飛一樣,"我是要成為海賊王的男人!"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小人物也要會生活。

  "小狗問媽媽,幸福在哪裡?媽媽說在你的尾巴上,小狗就用嘴咬它的尾巴,卻總咬不到,它沮喪地告訴媽媽自己總抓不住幸福,媽媽笑笑說只要你往前走幸福會一直跟著你……"其實,生活也是這樣,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會跟著你。

  "用左手溫暖右手,這並不是一句空談,能夠懂得活在當下,享受幸福的人,必然能夠大步前行,擁有明天的美好。"對冬天要預先準備和堅持。馬雲,如是說。這世界上有很多事,我們做不了,這世界就一個,但是太多的人把自己當看,這世界每個人做好自己那份工作,做好自己微不足道的那份工作,已經很了不起。你要記住,你僅僅是個小人物,要學習,要成長,要生活,更要做好自己。

  人要學會自己成長,把成長作為人生目標去完成,就離成功不遠了。將過去和羈絆全部丟棄,不要吝惜那為了夢想流下的淚水。要記住,自己僅僅是個小人物,為了生活,努力吧。"永遠不羨慕別人的好運,如果你趕在死刑臺上露出笑容,幸運的閃電也會落在你的頭上。"

  小人物,小生活。安安穩穩生活,踏踏實實工作,朝著自己的方向,迎接勝利的曙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最後,願此書,能有更多的人讀到。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7

  某種情況下,我甚至要說,恰恰是在身處逆境之時,學習的條件最好,心最專,效果最好。順境時人容易浮躁,周圍常常會有各種朋友、跟隨者、慕名者、請教者;順境時你常常忙於說話、寫字、發意見、教授旁人、好為人師;順境時常常自我感覺良好,志得意滿,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順境時你必須滿足社會與眾人對你的期待,你必須花費大量時間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動、儀式而目的僅僅是為了表示你確已出席。而逆境時、被晾到一邊時、“不可接觸”時、“不準革命”時,正是不受干擾地求學的良機、深思的良機、總結經驗教訓的良機,是嚴格地清醒地審視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機,是補充自己、壯大自身、使自身成長、使自身更新的良機,是學大知識、獲大本領、得大徹大悟的最好契機。

  王老這篇文章雖有些囉嗦,可也寫的其實。人總是這樣,順境時看自己看不深遠,逆境時看自己才夠真實。不過我卻認為,即使在順境時,只要謙虛、心靜,因為接觸不明瞭事情的機會多些,反而更有機會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時,心恰恰靜不下來!總結經驗解刨教訓時,往往會怨會悔會空想,心思不能專於當下事!與其顛來覆去的讓錯誤折磨自己,倒不如拋空一切曾經擁有的,看準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給我們重新分析的機會並不多,我認識的很多身在順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將錯就錯著,這是種無奈,更是等待。他們無時不刻的在學習如何規避風險,卻永遠跳不出圈外重新再來。因為他們害怕逆境,所以才這樣捱著。畢竟失去與獲得永遠不能成絕對的正比,雖說高處不勝寒,卻好歹也能捱住,畢竟低處難行那是寸步難行啊!

  我現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確確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認境遇,不求上進;不認錯誤,不求改變。我感謝人生給我重新分析的機會。可認了的同時也讓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個路口才是最正確的出路?這些天似乎越想越亂,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麼選擇都像錯。這樣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靜下來了,聽天命盡人事吧!總之等待、尋覓著全勝的機會。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8

  首先,馬雲最大的財富是做人,人格的魅力是馬雲走到今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記得馬雲說過當初他決定從北京回杭州創業時,身邊的10幾個朋友考慮了不到5分鐘就達成了一致意見,而且這18個人至今追隨著他。馬雲坦言,自己從來都對的起朋友,而且朋友也從來沒有背叛過他,他說這是最讓他驕傲的一點!

  其次,是馬雲的遠見和膽略。阿里巴巴在成立之日起就有明確的定位,天下沒有做不成的生意,讓阿里巴巴為全球商人開啟財富之門。阿里巴巴的騰飛是因為卓越的追求,不斷的創新,機遇與智慧的完美結合。

  第三是馬雲做事的態度,“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自始至終堅守著這種危機意識,激勵著阿里人不斷打造一個又一個不可能,邁向一個又一個輝煌,

  總之,真實馬雲既平凡又偉大,祝福馬雲和他的阿里巴巴,他的哲學人生我還在閱讀中,一點點小小的體會與大家共勉,學習他的精髓,不斷進步。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29

  人生總有失望迷茫時,意志消沉時,這個時候不妨多留意身邊,看看碧藍的天空,清澈的流水還有樸實生活的人們,以前不曾在意的細節,可能都會讓你覺得非常美好,特別的感動,當然,如果這個時候可以讀到一本勵志的好書,那不僅豁然開朗,幫助你走出困境,而且教會你積極的生活態度,《我的人生哲學》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書,是經歷曲折的經驗之書,也是給我們年輕人的啟示之書,充滿了真誠坦白和哲學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講故事的形式,節奏緩慢的講述了他的生活經歷和人生哲學。正如此書前言中所說的只有走過人生廣闊領土的人,才有資格談人生的真諦;只有滿懷坦誠的成功者,才會給我們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親歷過人生苦難的人,才能跳出苦難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憚躬耕實踐的人,才能講出人生的理性。

  我很大的收穫就是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並不是讀書才是學習,一切經驗體驗都是學習。“我是學生”並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話、大話,這是他平時實際生活的行為準則,又是對自己一生的客觀評價。

  書中用雜文隨筆的藝術形式從各種角度感悟人生的藝術,詮釋道與德,誠與詐,智與愚,真與偽。談人生哲學,其實不容易。而王蒙卻從其歷盡滄桑之後道出了“無術、無謀、無名、無功”的真諦。作者完全充當了一個普通的人來分析,讓我們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敘述這些人生哲學時,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而是以親身經歷現身講法,一切從面對人生不可迴避的實際問題闡述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實的力量透徹紙背,發人深思。

  王蒙是譽滿天下的著名作家、詩人,卻以平等的心態在與讀者傾心交流,在娓娓而談中講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實。他絕不放棄人生的哲學睿智與理想境界,但亦絕不高談闊論,無論小事、大道,都說的是人生至理。這種細膩,周到的人生哲學就像大海捲起層層疊疊的浪花來擁抱著我們的思想靈魂。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30

  一代大師王蒙,雖年逾七旬,但卻是“心兒不曾老”的老人,歷四年之功,以雄健的筆觸、淵博的文化修養、深邃的人生底蘊,去總結、回味、反思自己的人生經驗與感悟,去探索提示人生苦樂的大道至理,在自己的人生金秋為我們奉上了力作——《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學》。這是一本坎坷人生的智慧之書,是經歷曲折的經驗之書,也是給我們的啟示之書。筆者在細細品味、慢慢回味這本書後,感慨萬千。書中用雜文隨筆的藝術形式從各種角度感悟人生的藝術,詮釋道與德,誠與詐,智與愚,真與偽。談人生哲學,其實不容易。而王蒙卻從其歷盡滄桑之後道出了“無術、無謀、無名、無功”的真諦。作者完全充當了一個普通的人來分析,讓我們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敘述這些人生哲學時,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而是以親身經歷現身講法,一切從面對人生不可迴避的實際問題闡述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實的力量透徹紙背,發人深思。

  王蒙先生14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歲寫出成名作《青春萬歲》。他的人生經歷過大起大落,走過了中國發生大變革的時期,嘗過酸甜苦辣種種人生滋味,而他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他的人生也是一本耐人尋味的書。他將自己近70年人生經歷積澱下來的真實情感,經歷種種磨難而又超越苦難的人生經驗和感悟,在順境和逆境中的為人處世之道,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透過伴隨終身的孜孜不倦的學習成為學養豐富的人,談自己如何迎接人生的種種挑戰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態……而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學”的實質,卻是低調、寬容、學習、有為無為……說不上石破天驚,說不上深不見底。這些道理,沒有多少人完全不懂,但能體味頗深且付諸實踐者也確實不多。究其原因,說到底還是一個學習不夠、修養不到的問題。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學”為解決這個問題開了一劑良方:在逆境中,在幾乎什麼事都做不成的條件下,你至少可以學習;在順境時,在一片頌揚聲中,你千萬不要忘了學習。將這劑良方換句話表達就是:學習不僅是謀生的技能,更是人生的享受。要說王蒙先生的“人生哲學”有什麼深奧,我想恰在於此。

  正如本書前言中所說的“只有走過人生廣闊領土的人,才有資格談人生的真諦;只有滿懷坦誠的成功者,才會給我們以真正的人生教益;只有親歷過人生苦難的人,才能跳出苦難看人生;只有用理性知道自己人生而又不憚躬耕實踐的人,才能講出人生的理性。”這段話我也是作為警句勉勵自己。王蒙作為一個領域中屈指可數的領導性人物,沒有誇誇其談對人生的大徹大悟,也沒有以經歷坎坷人生標榜自己的偉大,而是以非常謙卑的態度,以:我是學生來自居,強調學習是生命的主線。這讓我非常羞愧,雖然近幾年來我也為了工作看過很多類的書籍,卻沒有真正做到以讀書為樂,不知其所以為樂,也談不上學以致用。現在讀了此書方有豁然開朗之感,進一步提升了對讀書的認識。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並不是讀書才是學習,一切經驗體驗都是學習。學習是一種不知不覺的生活方式。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你的老師。也許是一個政府官員,一個小商販,一個農民,甚至一個罪犯,你或者認為他們是庸俗低下的,但是,很可能他們身上會有某種閃光的東西,是你所不具備的。從他們身上我得到了知識,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我是學生”並不是作者的一句空話、大話,這是他平時實際生活的行為準則,又是對自己一生的客觀評價。書中,作者運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佛學禪理,寓言故事等一些寓含哲理的寓言小品來闡述讀書,學習的重要性。可以說,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在順境時,不斷的學習讓王蒙保持清醒的頭腦,即使有所建樹,也不自命精英,自我膨脹。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生都以謙卑的態度,在讀書中,生活中,把每個人當作老師,每個地方當作課堂,每個時間當作學期。在逆境中,不斷的學習給予他力量,自尊,快樂,生的希望。王蒙在上世紀那場浩劫中,也從未停止過對新知識的追求,充分利用發配邊疆16年時間讀了個“博士後”。“你可以不准我寫作,不准我吃肉……然而你無法禁止我學習。”越是逆境,越要沉下去,越要戒浮躁,越要踏踏實實。在逆境中學習,更要頂得住壓力,抗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對自己、對生活充滿信心,持之以恆,必將水滴石穿。

  王蒙是譽滿天下的著名作家、詩人,卻以平等的心態在與讀者傾心交流,在娓娓而談中講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實。他絕不放棄人生的哲學睿智與理想境界,但亦絕不高談闊論,無論小事、大道,都說的是人生至理。這種細膩,周到的人生哲學就像大海捲起層層疊疊的浪花來擁抱著我們的思想靈魂。現在社會生活的瑣碎,工作的緊張,常使人感覺壓力巨大,精神緊繃。然而精神極度緊繃之後常感覺空虛無聊。而讀了這本書,正如一場及時雨驚醒我塵封已久的求知慾。感佩王蒙學習識見之餘,我將重新調適自己的“精氣神”,多一些“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緊迫感,惜時敏學,在無為與有為之間成就自強不息的人生路。讀這本書,在你我的人生之旅中,在不斷創新的前進道路上,有一個信念的支撐,找一個傾訴的知己,寫就一個異彩紛呈的人生。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31

  最近,又讀了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長王蒙《我的人生哲學》一書,與其中許多內容觀點產生了較強的共鳴,感觸很深,寫下送於大家交流共勉。

  從生命的個體來說,我們能夠經歷的不過幾十年,然後再無第二次機會。對於人的一生來講,這才真叫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個人丟了一百元錢都會心疼,丟失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每一次機會更應心疼。

  青年時代誰都願意投入生活,投入學習,投入事業,投入社會,投入人間,此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有的有所作為,有的光陰虛度,有的渾渾噩噩,有的奮鬥不止,有的怨天尤人,有的胡作非為。

  我覺得既使生活還相當艱難,學習的道路還相當長,社會還會明明暗暗,人間還有許多不如意、不走運,你也要投入,你也要盡力、盡情、盡興,盡一切可能去努力爭取,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和事業。

  因為你積極,你還可以改變現狀,可以更好的享受成功和快樂。因為你消極,你能得到什麼?只能更不快樂。

  也許你不能名垂青史,但你至少對得起自己這幾十年;也許你未立功、立言、立德,但你至少發掘了自己一生的能力;也許你教書未成才,學業未成名,但最後你“結帳”的那一天,你至少可以說我盡力了,你的失敗如楚霸王垓下之戰,“非我之罪也”。

  我始終不贊成以成敗論英雄,但我的心裡至少認為,你已選擇了正確的道路,終因條件不具備,機遇不夠是一回事;你上來就不成樣子,無志氣,無作為,不學習,不努力,不操心,意志薄弱,心胸狹窄,企圖僥倖,卻憤憤不平,終一事無成,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你是前者,你無悔,人有情,世有眼。如果你是後者,誰能糾正,誰能彌補,誰能同情。

  也許你愛教育幹了這一行,也許你幹了這一行才愛這一行,也許你現在還不願從事這一行,我都希望你努力,你只要盡力了,你就會享受到盡力本身帶來的樂趣,得到一種充實感、成就感,你也就贏得了,必然贏得了,首先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的自尊、自信和滿意,即使沒有達到目標,也有一種“天亡我也,非我之罪”的悲壯感、英雄主義。

  人生是一個過程,人生的價值就在於過程。教育事業發展,教育質量提高也是一個過程。我願大家都能用心投入這一事業,為自己,為家庭,為孩子,也為縣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教育局一班人,將盡力為大家提供創造更多的競爭平臺。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32

  《我的人生哲學》一書充滿了真誠坦白和哲學的睿智。作者王蒙以講故事的形式,節奏緩慢的講述了他的不平凡的生活經歷和人生哲學。他的人生坎坷而輝煌,平凡而高尚。

  開啟書本,彷彿走進偉人的內心世界。經過人生廣闊的領土,王蒙無疑是有資格談人生真諦的。王蒙一生大起大落,親身經歷了中20世紀後半世紀的風波和動,在最灰暗的時刻,也沒有停止對美好理想的夢想。他的生活經歷,使他從許多不同的角度觀察發生在身邊的事情。經歷了人生苦難,然後跳出苦難來了解社會,研究人性然後將自己的思索和感悟表達在文字中。就是這樣一個大師級的偉人,經歷坎坷,經歷風浪。不到14歲就參加地下組織,在中文壇裡馳騁了半個世紀。他的一生也和我們一樣,只是他對生活,對工作有著更深的理解。

  作者在近乎閒聊中,談到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存和學習,但學習卻始終貫穿在生命運動中。詳實寫著內心的真實感受,當寫到“可以剝奪我控制我的人身,卻無法限制在閉目養神背誦唐詩宋詞英語十四行。”既使是在彷徨而無助時而對學習表示疑惑,也會變得豁然明瞭。他認為,只有學習才不至於使人自吹自擂,勇於自查自律,不僅僅關注一時一地的得失成敗,只是將這種失敗看作是一個學習的契機,學習是漫長過程的一個環節。這種無限延伸的學習概念,糾正了有些人一談學習就講條件講環境的錯誤思想,使學習者有了更靈活的獲取知識的渠道,有了更寬泛的求知空間。

  王蒙以其滿懷坦誠的懷,給我們以真實的人生教益。他在書中將自已定位為學生,說的很真實,很切要。說的很坦誠,這種謙遜好學的態度,無疑給那些有了稍許成績就關在小屋裡稱王稱霸的人一個警示,讓他們無地自容。想到我們身邊有些同志在休閒時間的喝喝應酬,醉生夢死,看到此書後,定會感到惋惜,感到痛心。其實換個思路在思考,社會進步了,住房可以拿貸款,買車可以取現金,試問青春和生命可以透支嗎?

  王蒙的“無為”境界讀完後,由仰幕變成敬佩。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有所不為。在人際關係上,不搞結盟,不要投靠某位領導,而不奴顏婢膝溜鬚拍馬,其實這是哲學中道德範疇,有時高尚是無需有所為的。這裡不僅僅是作者在寫作了,而是用生命,用思辯,用心血在打造我們人類的靈魂。過高的估計自已而低估別人,知人之明知已實屬不易,因而有所行動的求別人的真經,不如自已在思量自已的過錯。無為而無不為是一種高智商,一種理想化境。當我們遇到一些待遇不公,苦差或上司故意刁難時不如言傳身教,意在大,以實際成績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而不是搞無謂的洩憤、表白和發威。這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感的履踐。

  用雜文隨筆的藝術形式從各種角度感悟人生的藝術,詮釋道與德,誠與詐,智與愚,真與偽。談人生哲學,其實不容易。而王蒙卻從其歷盡滄桑之後道出了“無術、無謀、無名、無功”的真諦,讓我們耳目一新。在為自已的工作,職位,職稱,住房等活動中,爭取有影響力的人支援自已,結果遠遠勝過有真才實學但羞於活動羞於為自已啟齒的人,這樣的事例作者對其作出了深刻的區別分析,活動也是有高尚與你下的區別,而正是有這些別,才體現噁心與鮮花的區別。在這裡,作者完全充當了一個普通的人來分析,讓我們通俗易懂,新意昂然。在敘述這些人生哲學時,沒有空洞的說教,也沒有不著邊際的高談闊論,而是以親身經歷現身講法,一切從面對人生不可迴避的實際問題闡述自己對生活的看法,真實的力量透徹紙背,發人深思。

  王蒙是譽滿天下的著名作家、詩人,卻以平等的心態在與讀者傾心交流,在娓娓而談中講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悟的真實。他絕不放棄人生的哲學睿智與理想境界,但亦絕不高談闊論,無論小事、大道,都說的是人生至理。這種細膩,周到的人生哲學就像大海捲起層層疊疊的浪花來擁抱著我們的思想靈魂。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33

  你也許沒聽說過馬化騰,但一定聽說過QQ;你也許沒聽說過QQ,但一定見過那隻胖兮兮的小企鵝。顯然,馬化騰遠沒有QQ或是小企鵝圖示的名氣大,雖然這些都是他和騰訊公司的得意之作。現在在中國的國土上,網民上網第一件事就是開啟QQ,但有誰想過是誰締造了這一切?

  在《馬化騰的人生哲學》這本書中,筆者周義博以騰訊的企業發展史為主軸,將馬化騰的成功哲學一一加以剖析展示,以讓讀者全面瞭解他是如何修身、用人、經營、創新、開拓、競爭、打造品牌的。

  馬化騰——讓QQ登上網路舞臺的人,他悄無聲地把QQ打入到站、網路遊戲、電子商務和搜尋引擎等領域,他帶領他的創業團隊在短短10幾年的時間內從一個五個年輕人幾百萬元人民幣註冊的小公司,成長為市值超過 100億美元的企業集團,締造了一個行業傳奇。

  冰心的詩中寫道: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是的,馬化騰的成功也是同他當初的奮鬥史是分不開的。

  騰訊在創立之初面臨著重重的困難,在那個網際網路尚未普及的時代事事都是難以預料的。QQ最初發展時,新浪等一些站已經佔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騰訊在他們面前簡直不值一提。而且那時,資金和技術是騰訊最大的問題。馬化騰不知道QQ的贏利點到底在哪裡?有一段時間,申請QQ號要收費,QQ最艱難的見證。後來,資金有了軟體又跟不上。隨著使用者的增多,騰訊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伺服器用。面臨連續不斷的困難,他始終沒有放棄。為了他的事業,他幾乎傾盡所有。他始終堅信機遇與挑戰並存,大膽地在探索中前進。他私下裡有一個理想,就是讓上網的使用者在開啟電腦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QQ,的確現在馬總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這一理想。

  就是馬化騰這種對事業的堅持,成就了他的今天與QQ時代。他把堅持作為騰訊的一種標誌,這讓我知道堅持是一種可怕的且強大的力量,它可以很容易地把一個企業從低谷拽向高峰,只要堅持下去,猶如“滴水穿石”一樣,再堅硬的東西也能被他穿透,堅持做自己擅長的事,成功就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希望為創業者、管理者和職場經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個樣本,並讓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禮、思想得到昇華、境界得到提升。

  我們很多大學生畢業後選擇了創業,創業固然偉大,但創業的前提條件也是相當苛刻的。很多人在創業初期信誓旦旦,但在遇到困難時就開始害怕、退縮。沒能堅持下去,於是夢想便被膽怯扼殺在搖籃裡了。如果你即將開啟創業之路,那就以馬化騰作為榜樣吧,學習他的堅持,學習他那敬業的精神,說不定今後的風雲人物就是你了!

  這本書為創業者、管理者和職場經理人走向成功提供一個樣本,並讓自己的理念得到洗禮、思想得到昇華、境界得到提升。此書值得一讀!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34

  11月1日把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幹法》看完了。是繼《活法》、《心法》的最後一本。三本書很好地教會了為人處世的道理,怎麼樣工作,如果更好的成功。

  《幹法》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關於工作的。要熱愛工作,畢竟工作才有錢賺;要投入的工作,而不是混日子,畢竟混來混去是自己的人生;要持續的工作,要珍惜時間,要出色地完成工作,儘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創新更好地完成工作。

  生活中,要定個高目標,向著目標不斷努力。始終保持正能量的心態,專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堅持下去。剩下的交給時間,時間會給出答案,自己想要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一切都會成為現實。

  書中講了很多道理,的確是這樣的。有個朋友,他專注善於鑽研,心態而且好。在當業務員的時候,就頗受領導器重,當了主任以後,更是善於鑽研。很多人不懂的問題,其他主任可能不知,但是他總是可以信手拈來,可見專注精神多麼的可貴啊。

  讀書是為了明事理,是為了豐富自己的經驗或經歷,讀得多了,懂得多了,看待問題角度就不同了,就更全面了,解決問題就相對簡單了。

  希望每個人都能更好地做自己,並能更好地生活。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 篇35

  史玉柱之所以人生成功有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具有一個企業家應有的擔當和責任。第二、無人能敵的營銷意識。第三、重執行和結果的管理方式。

  所有成功的人都是隻做一件事情的,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史玉柱東山再起這20年,就只做,了兩個產品,腦白金和征途。真是專注到了極致,對於普通人來說,成功之道無他,專注,專注,在專注,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面,那麼自然就可以比那些分散精力的人走的更遠。

  我很喜歡史玉柱的這樣一句話,初中水平跟博士後沒啥區別。只要能幹就行,我一直是這個觀點,不在乎學歷,只要能幹能做出貢獻就行

  對於新時代國家政策給予多項優惠的大學生創業而言,無疑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機遇總是給有準備人,不在機遇中橫空出世,就會再錯過機會中沉沒或者被淘汰。創業,你準備好了嗎?如果你創業者必須善於發現新生事物,並對新生事物有強烈的探求欲;必須敢於冒險,即使沒有十足把握,也應果斷地嘗試。已經走在路上的我們,要相信自己,相信我們的每一步只要走的堅實、人生終將會精彩。

【《哲學與人生》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