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機械/重工/工業自動化>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通用3篇)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機械效率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1

  一、教材分析

  1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2機械效率;○3實驗探究滑輪組本節主要包括“○

  的機械效率”三大方面的內容,它是學生在學習了“功”和“功的原理”的基礎上進行的,同時“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以及“機械效率”這兩大內容又是“實驗探究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的基礎,因此本節既是前面知識的延伸,又是功的知識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機械效率的學習也為學生在初三學習熱機效率和電機效率打下伏筆,所以本節內容在本章教材乃至整個初中物理教材中都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學生今後參加社會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學情分析

  從知識與技能方面分析,學生在前面幾節課已經學習了功的計算為本節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在初二上學期學習速度概念時學生經歷了利用比值的思維去解決兩個相關變數的關係為本節引入機械效率概念做了鋪墊。

  從心理發展階段分析,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邏輯思維初級發展階段,教學設計主要從學生已學知識出發,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進行研究。

  從非智力因素分析,劃片招生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基本素質有著較大差別,從而導致他們對學習的需要、興趣、動機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有的放矢,儘可能照顧到大多數群體,力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其中,並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其學習物理的信心與興趣。

  三、教學目標

  1、透過自主合作學習過程,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2、透過討論法,體驗引入機械效率的完整過程、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

  3、在小組合作展示環節中,學會利用機械效率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4、透過小組討論交流,瞭解如何提高機械效率,並逐步養成用機械效率評價機械的意識。

  四、教法學法

  1、教法:講授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法、任務驅動法

  2、學法:自主學習法、觀察比較法、討論法、理解記憶法、聯絡學習法等

  五、教學用具

  水桶、沙子、礦泉水瓶子、單個滑輪、滑輪組。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及三者的關係。

  2、理解機械效率的概念,並能計算簡單機械的效率。

  3、培養學生對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學態度。

  過程與方法:

  透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使學生加深對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認識;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難點: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學儀器】

  電腦教學平臺一套,滑輪組、鐵架臺、彈簧秤、刻度尺、相同木塊和細線各20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師:我們學校旁有一座私人住宅正在建造中,現在需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在投影儀上映出下圖:引導學生先觀察圖片,一分鐘後,教師:你們體會到了什麼呢?

  學生:第三種方法最省力。

  教師:如果從功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會怎樣呢?

  首先,讓學生一起分析,這三種工作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目的:把重100牛的沙子從地面運到三樓,這是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同學們計算一下,單純完成此任務,需要做多少功呢?

  根據學生的計算結果,板書:W1=G沙·h=600J

  第三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3)W2=G總·h=690J

  第二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2)W2=G總·h=780J

  第一種方式,人做的功是多少呢?

  1)W2=G總·h=3120J(此處學生遇到了困難,這也是安排上面計算順序的目的。困惑一:需要計算樓梯的長度嗎?提示學生: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可以分解成先水平移動不做功,再豎直升高做功。困惑二:人的體重該不該算上?)

  學生分析計算結果:三種方式做的功都比W1多,額外多做的功不一樣,可見第三種方式最好。

  設計意圖:充分利用課本資源,讓學生透過計算,比較,在腦中初步形成有用功、額外功的概念,為新課講授做好充足準備。

  師:我們的目的是把砂子運上樓,所以把100N重的砂子運到6m高的樓上,無論採取哪種方法都必須做的功,這是有用的功。用滑輪組將砂子運上去,在完成運砂子的同時,還不得不對桶和動滑輪也做了功,此外還要克服各種摩擦做功,這部分對砂子提上樓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是額外功。

  板書:

  (一)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在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

  額外功:在工作時,對於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的和。

  典型練習:

  用桶從井中提水的時候,對做的功是有用功,對做的功是額外功。

  如果桶掉到井裡,從井裡撈桶時,撈上來的桶帶有一些水,這時對桶做的功是功,對水做的功是功。

  設計意圖:首先透過搬沙子明確“有用功、額外功、總功”,然後透過典型習題練習讓學生進一步熟悉三個概念。

  二、引入機械效率

  1、學生分組實驗(共20個小組,分2個內容,每10個小組做1個內容,2個實驗並進。)

  測定:把重G=1、5N的木塊,提高到h=0、2m的高度時,

  ①透過一定一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②透過兩定兩動滑輪組所做的有用功、總功。

  每個實驗的記錄結果選1~2組,在投影儀上映出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透過做實驗,既能增強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同時又為引出機械效率做好鋪墊。

  2、討論與分析

  教師提問:(1)有沒有一種簡單機械只做有用功,不做額外功?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提問:(2)使用不同的簡單機械做功,完成相同的有用功時,所做的總功是否相同?這說明什麼?

  學生回答:(不同)(這說明額外功不同)

  教師提問:(3)額外功在總功中佔的比例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學生回答:(越少越好)

  教師提問:一定的.總功中,額外功少意味著什麼?

  學生回答:有用功多。

  教師提問:在使用機械時我們最關心的是所做的這些總功中,有用功究竟佔了多少。為此我們引入一個新的物理量,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二)機械效率的定義

  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

  板書:

  (三)機械效率的公式:

  練習:

  1、計算課本例題中起重機的機械效率。

  2、計算學生分組實驗中所用的簡單機械效率。

  師:由計算結果推知。

  板書:

  (四)機械效率η是個百分數,一定小於100%,沒有單位。

  三、小結

  師:以上我們討論了機械的效率,其實在日常的生產、生活中,“效率”的含義很廣泛。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效率問題。我們生活的社會是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是講效率的社會,時時、事事、處處都要求高效率,以儘可能少的消耗去取得儘可能多的效益。我們在學習中,也應注意學習的效率,特別是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效率,這是我們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

  設計意圖:把機械效率和學習效率進行類比,促進學生理解概念,同時還滲透學習要講究效率的方法。

  四、內容深化:

  老師適當指導討論如下問題:

  1、功率大的機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於提高效率?

  2、機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機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總功是否即可提高機械效率?

  設計意圖:透過對上述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初步區別功、功率、機械效率這三個不同的物理概念,從而對全章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

  四、佈置作業

  1、認真複習課文。

  2、預習下節教材,做好分組實驗準備。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3

  一、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不僅屬於《機械與人》章節的重點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整個八年級(初二)物理學習的集大成章節。其內容包含本章節機械功能特點、功、功率等相關知識,還囊括了多種受力分析、判斷和物體運動、平衡等眾多知識。可以這樣說,本節內容基本上把一本書大部分知識都融匯交織於此。因此不僅是一堂新課,而且還是一堂涵蓋面非常廣的總結課,當然也是一堂很具有難度的挑戰課。

  2、本節課不僅學習新的物理概念“機械效率”,能夠對於機械效率進行分析和計算,而且還需要讓學生能夠在學習和生活當中真正的理解”效率”的切實意義,能夠在生產實際中解決實際問題,達到人文和科學的高度結合。

  3、本節內容基本上可以認為是8年級物理學習一年以來的收關之課,透過本節的學習能夠把學生對於物理學科的認識和理解水平提升一定的層次和高度。

  4、本節教學不能停留在簡單的理論分析上,更重要的是結合實驗讓學生真切的理解機械效率的意義。考驗學生的實驗探究,創造性、歸納總結、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學生分析

  透過一年以來的學習,同學們儲備了一定量的物理基本知識,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學習方法和具有一定的實驗、實踐方法和能力。大部分同學能夠適應本節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應當主意少數同學學習能力不足的現象。所以本節課的學習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少一些高難度的理論分析和複雜的多步驟計算,儘量把抽象的知識生活化和形象化,讓學生透過生活來理解知識,同時利用知識來解釋、指導生產、生活。

  2、適當的梯度和坡度,照顧不同學習能力層次的同學,()讓所有同學都能夠參與學習和思考,有收穫。

  3、讓學習走向生活,給學生預留一定的不同難度的課後實踐探究問題,培養實踐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反思,提升知識和能力的高度。

  5、根據本地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本節內容分為兩部分,兩個教學時進行。第一部分讓學生透過簡單的實驗理解機械效率,能夠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和計算,達到對機械效率的切實理解,掌握實驗探究各種機械效率的方法,為下一節實踐探究各種機械效率做好充分準備。第二部分為實踐探究課,同學們應用上節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及要求探究不同機械在多種情況之下的機械效率,並且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對機械效率的認識理解,同時能夠利用所掌握和發現的知識去解決生產生活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目標

  ①理解有用功,額外功,總功,以及三者之間的區別、來源、聯絡等關係。

  ②掌握機械效率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③掌握透過實驗、實踐探究、測量和分析計算各種機械的機械效率的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透過實驗採集資料和分析,初步形象的理解機械效率,然後能夠在理論分析的層次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機械效率以及影響機械效率的各種因素。並且最終能夠從理論走向生活和生產。

  3、情感和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合作的團隊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理論實踐相結合,主動探究尋求真理的科學精神。

  四、重難點:

  重點:透過實驗探究初步理解機械效率,能夠進行簡單的計算分析。

  難點:對機械效率深入分析,掌握機械效率的影響因素,能夠區分功、功率、機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意識。掌握實驗探究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五、教學裝置和教輔工具

  多媒體投影儀、滑輪、細線、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鉤碼等

  六、設計思想

  本堂課應該有以下幾點突出表現:

  1、教師成為學生們學習的引導者,巧妙和高效的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應該成為知識的灌輸者,甚至教師要學會裝“不懂”讓學生教老師,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培養自我學習的能力。

  2、實驗、實踐和理論相結合,首先由生活發現問題,透過實驗探究歸納總結,解決問題。然後上升到高層次的理論分析,最後又迴歸到生產生活中。切實的體現物理科技知識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3、師生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教師能夠切實的掌握學生對於知識和能力的把握程度,能夠隨機應變,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及內容。

  4、巧妙鋪墊,預留學習內容,為下節實驗探究做好充分的準備。

  七、教學流程

  1、學生課前預習

  2、課堂用簡明、形象的問題引入新課題

  3、實驗探究,歸納總結

  4、小習題訓練,檢查知識掌握程度

  5、對機械效率深層次,高高度的理論分析,掌握測量機械效率的基本方法

  6、安排課後作業,以及下節學習內容

  7、總結

  八、教學詳細環節以及學生活動

  (一)引入新課,簡單的知識構建

  1、讓學生選擇搬運磚塊的方式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抽點學生回答,讓其說明理由

  2、分析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有用功:為了達到目的必須做的功。

  額外功: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阻礙因素所做的功。

  總功:使用機械時所做的功,等於有用功和額外功的總和。

  學生活動:教師引導示例,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學生分析運送磚頭時的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引導學生分析:在實際使用機械的時候,總功總是大於有用功,不得不做額外功。

  3、引導分析機械效率

  分析引入原因

  ①定義:有用功和總功的比值

  ②表示式:

  ③說明:<1>:數值用百分數表示,沒有單位

  學生活動:翻看書本,找出答案回答。並且對知識點加強記憶。

  (二)實驗探究,切實體驗實際,測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1、向提問如何進行實驗體驗和測量滑輪組機械效率機械

  學生活動:思考,討論和回答,教師引導

  2、學生分組實驗,採集資料,分析計算,並且把各組資料公佈於黑板之上。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進行評估。

【機械效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