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

《朗讀者》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朗讀者》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朗讀者》觀後感1

  對於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並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並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絃。

  這是繼詩詞大會後,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週日晚央視三套、於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衝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採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紮紮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1年主持人,而今彷彿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於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於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裡默默地由衷讚歎!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裡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 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誰人可知濮存昕小時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痺症,不能參加各種文體活動,同學曾叫他“濮瘸子”。自卑和無自信如陰霾籠罩著幼小的心靈。是積水潭醫院、榮國威醫生治癒了他的腿,使他從此走上`正常人的生活道路。他朗讀老舍作品,其實也是要感恩可敬的榮國威醫生,是這位醫生使他重獲新生。

  她和丈夫林鏡冰,今年結婚已經五十週年。沒想到幾個月前,林鏡冰出了車禍,躺在濱江的浙二醫院重症監護室,胸部以下癱瘓,喉嚨上了呼吸機,不能說話。2月17日是他們的結婚紀念日。病床上的林鏡冰用唯一能動的手,把圓珠筆綁在手臂上,給妻子寫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書,用了近兩個小時,一生相濡以沫、催人淚下。

  我覺得,董卿的《朗讀者》最打動人的,是幫觀眾又找了一回“初心”。董卿的解釋是,“《朗讀者》與大家的遇見,能夠讓我們彼此之間感受到更多的美好。”是的,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無情的現實社會,難尋那份值得珍惜的“初心”。

《朗讀者》觀後感2

  說。晴天“茶語咖啡”第二期電影觀後感交流活動,活動主題:《朗讀者》,於20xx年12月23日在舊天堂書屋順利舉行!感謝各位的熱情參與!

  這兩天因央視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第二期的熱播,老夫接到來自四面八方發自內心的熱烈祝賀,我的粉絲也漲到四十四萬以上,我對方方面面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謝,感謝大家對我與吾兒淵潔的支援鼓勵和厚愛。今天我提供的成語是:

  (一)金馬玉堂;(二)知恩報恩;(三)忠心赤膽。

  《"朗讀者"不僅是一檔新欄目,而是提倡什麼風氣的大問題》

  央視由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首播後,我寫了一篇感想,竟有66萬多朋友閱讀。這不能說明我的文章寫的好,而是說明這檔欄目,順民心,得民意,接地氣。

  今天晚上看了《朗讀者》第二期之後,對吾兒淵潔對我的讚揚,我受之有愧。我朗讀的水平南腔北調、山西話與河北話的"混血"也太難聽,比人家濮存昕和喬秦的朗讀水平,那簡直不在一個檔次。可是竟有不少朋友打來電話,說我朗讀得有氣勢,連我孫女也說,我爺爺朗讀得真棒!其實,在我家除我之外,都說北京話。只有我頑固的鄉音不改。我已經這把年紀,想改也難了,只好當個"死不悔改"的分子吧。

  看了第二期《朗讀者》後,我不想從微觀上評價某個人的表現,我想從宏觀上對《朗讀者》這檔節目發表點意見。

  央視的節目應多樣化,百花齊放。但它應有紅花與綠葉之別。紅花就是主打節目,就是正能量,就是方向。打打鬧鬧,說說唱唱的娛樂節目要有,但是大型文化情感性的節目要佔主導地位。透過這種型別的節目,把我們社會各階層的人,引導到閱讀中去,從而提高我們國民的文化素質。

  從來閱讀有兩種,一種是默讀;另種是朗讀,也就是讀出聲來。《朗讀者》這檔節目的起名、物色物件、朗讀內容的選擇,不由得使我聯想到無錫東林書院那副有名的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不能不承認,這些年讀書之聲太少了,我們急需閱讀,急需向全世界的名人借腦子,急需朗讀者。

  我們國家朗讀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上上下下形成一股濃厚的朗讀空氣,在經濟雄厚的基礎上,我國人民的文化素質隨之提高,我們就會成為物質極大豐富,而文化素質極大提高的人。就會無敵於天下。

  以上就是我對央視董卿主持的《朗讀者》這一新欄目的總看法。

  央視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北汔集團毅然贊助這檔節目,功不可沒。

《朗讀者》觀後感3

  葉嘉瑩與小朋友們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央視《朗讀者》將以味

  史鐵生在《我與地壇》裡寫道:味道甚至是難於記憶的,只有你又聞到它你才能記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蘊。或許因為它只存在於心裡,所以提起味道這個詞,伴隨的往往都是記憶。央視《朗讀者》將以味道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著名導演張艾嘉、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得主葉錦添、都市愛情小說掌門人張小嫻、杭幫菜掌門人胡忠英、青年鋼琴演奏家吳純等嘉賓一起在朗讀中分享記憶中與味道有關的故事。

  古詩詞大師葉嘉瑩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從第一期節目中的中國英法翻譯第一人許淵衝到後來的敦煌女兒樊錦詩、中國焊接學科奠基人潘際鑾,《朗讀者》的舞臺上時常會出現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師。本期節目中,又有一位這樣的大師登臺,她就是已經93歲高齡的中國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師葉嘉瑩。

  葉嘉瑩出生於書香世家,自幼飽讀詩書,後師從於古典詩詞名家顧隨教授學習,深得老師的賞識。1945年大學畢業後,葉嘉瑩便開始了自己的教學生涯,先後於多所世界著名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化,去年還獲頒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生成就獎。她一生致力於古典詩詞的教學,獲得了使古典詩詞於當代「再生」的讚譽。

  葉嘉瑩曾說過:我以為中國古典詩歌之生命,原是伴隨著吟誦之傳統而成長起來的。古典詩歌中的興發感動之特質,也是與吟誦之傳統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對於吟誦詩詞這一活動,葉嘉瑩一直十分倡導。而吟誦,其實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讀。在本期節目中,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師將在《朗讀者》中暢談古典詩詞文化對自己人生的影響,併為中華文化而吟誦。

  歲月女神張艾嘉分享女人的故事與味道

  提起張艾嘉,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都是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女人。而對於女人來說,故事幾乎就等同於她的味道。

  作為一個明星,張艾嘉從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齡。在節目中,當被問到如何界定年齡的味道時,她坦言:一切都來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對於女人的味道,張艾嘉也用自然來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嚐的,我相信味道是來自於你自己人生的態度,你怎麼看待自己,那你散發出來的東西是自然的,那個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經,李宗盛為張艾嘉寫的一首《愛的代價》被無數人奉為最能代表愛戀成長的經典。但在當時,張艾嘉還覺得這首歌的名字有點土。而前兩年再唱這首歌的時候,張艾嘉卻發現自己的心與這首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個心經歷過更多的事情了,就覺得歌裡面幾乎每一句都是一個畫面和故事,所以特別感傷。

《朗讀者》觀後感4

  央視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上週六播出第九期節目,主持人董卿邀請到潘際鑾、趙文瑄、畢飛宇、梁曉聲、冉瑩穎、王耀慶等嘉賓以"家"為主題詞,一同朗讀並分享各自的故事。而最令人觸動的.無疑是以90歲的"中國焊接第一人"潘際鑾院士與近十位清華校友共同朗讀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另外還邀請了91歲的音樂家茅沅、95歲的歷史學者胡邦定、97歲的詩人鄭敏、91歲的航天科學家林宗棠等當年西南聯大的清華老校友在場外一同朗讀。這些耄耋老人,朗讀時字正腔圓,激情澎湃,讓聽者熱血沸騰、感慨萬千。節目播出後,觀眾和網友激動不已,紛紛表示,"超喜歡這個節目,給人滿滿的正能量。讓我們年輕一代瞭解為祖國貢獻的科學家們的人生經歷,從此把他們當做偶像,科學家們才是最美麗的人。""這一段《告全國民眾書》有朗讀者的抱負,也是老者們對年輕一輩學子最殷切的希望!這段超過1200歲的朗讀才是真正的“燃”!"

  作為我國焊接科學的奠基者、學術權威、清華大學焊接專業的創始人,潘際鑾為中國高鐵以及中國核電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節目中,他講述自己在槍林彈雨的年代艱苦求學、立志報效祖國的信念和決心。本期節目的主題詞是"家",在潘際鑾眼中,當時的"國"就是"家","我們唸書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國,回家。"

  潘際鑾在為祖國科學發展奮鬥終身的背後,他的愛人,北大才女李世豫默默付出了許多。說起老伴,潘老的臉上就笑開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從沒有怨過,就算我因為大專案而錯過孩子出生的時刻也沒埋怨。六十多年來,我的每個決定,她都支援,從沒拌過嘴。"節目中,兩人透露每天仍會手牽手在清華園裡遛彎,像年輕時候一樣。

  《朗讀者》開播以來口碑和收視一路走高,這檔豆瓣評分8.7、堪稱走心的文化綜藝節目受到觀眾和網友的熱議。《朗讀者》每期節目的最後一位朗讀者大多是我國各個領域中功勳卓著的專家和學者,從第一期裡著名翻譯家許淵衝,到第九期我國焊接科學奠基人潘際鑾,他們的登臺朗讀讓觀眾領略了為國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貢獻的匠人的風采。正如網友所說,"《朗讀者》節目更大的看點不在於朗讀了什麼,而是透過節目,我們見到了普通百姓幾乎不可能見到的人,他們是為祖國奉獻畢生精力的前輩,是真正的學者、科學家、藝術家,他們多數雖然年事已高,但目光炯炯有神,渾身散發著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情與神情,這種精神激勵著後輩,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朗讀者》觀後感5

  關於《朗讀者》,先了解的是電影。看完了這部讓女主角問鼎奧斯卡的電影后,我卻對其中很多很多細節產生了疑問,於是便對原著產生了興趣。

  書並不厚,可是故事卻很厚重,也許應該說莊重更確切些。

  印 象最深的當然是女主人公漢娜每天都會要求男主人公米夏為她朗讀,當時的米夏還只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學生。他在人生的低谷中遇見並深深地愛上了成熟美麗的漢娜,也由此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朗讀,對於米夏來說,是讓他深愛的人開心的一種簡單的方式,是他表達愛意的一種婉轉的方式,同時他也在朗讀中得到了另外一些東西,漸漸地他也愛上了朗讀;可是在米夏眼中,聆聽朗讀對漢娜來說,卻是源於一種莫名而盲目的渴求,她瘋狂地熱愛聆聽朗讀,甚至到了一種病態的地步。

  對於漢娜的不告而別,米夏感到彷徨、無助、不解卻又無可奈何。漢娜毫無徵兆地從他的生活中消失的無影無蹤,他只有接受,只有封閉自己接受現實。他徹底地改變了自己,變成了一個只專心研究法律的高材生,並且封存了關於漢娜的所有記憶,不讓任何人觸及,包括他自己。

  他永遠都不會想到,正當漢娜的身影與現實漸行漸遠時,漢娜卻又那樣活生生地闖入了他的生活中,把他一切的努力擊得粉碎。

  此時的漢娜已經成了一個囚犯,並且面臨殘酷的審判。看著眼前的漢娜,米夏有千萬個疑問糾結在心頭(讀者又何嘗不是?),卻也只能讓自己變成一個局外人,只關心審判的本身。當審判長要求漢娜提供筆跡來鑑定那一紙關鍵的檔案的真偽時,漢娜拿著筆猶豫了片刻,最後卻又放下了筆,無條件地承認了莫須有的罪行。

  正是這片刻的猶豫,讓米夏明白了一切。回憶的大門開啟,星星點點的片段傾斜而出,他重新拼湊起那些細節,終於找到了所有疑問的答案。

  她不告而別的原因,她所有的偏執和堅持,她所有的秘密,只為了——她是個文盲。她那樣瘋狂地迷戀聆聽朗讀,只是源於一個文盲對於文字的渴望。她在文字面前極度自卑同時卻又深深被文字吸引,於是她選擇了聆聽朗讀,選擇了用這種迂迴的方式來宣洩和滿足自己對文字的渴望。

  故事講到這裡便是它最精彩的地方。這突然的真相也讓讀它的人恍然大悟,感慨萬千。

  這就是漢娜。

  我想這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女人。她的一生只為守住一個秘密,一個她視為比其生命還重要的秘密,一個關乎其所有尊嚴所在的秘密。為了守住這個秘密,她捨棄了前途光明的工作,離開了愛她勝過一切的米夏,在戰爭的環境下做了納粹的監獄看守,在兵荒馬亂中成為很多俘虜眼中的死神召喚者,卻又在納粹被粉碎時成為階下囚,在眾人唾罵的審判中甘願被人誣陷卻選擇了放棄反抗。

  讀完了《朗讀者》,不能不為漢娜的執著與勇氣所折服,同時也讓人自嘆不如。在信念面前,漢娜保有最珍貴的堅持,這份堅持是如此地驚天動地,蕩氣迴腸。

  朗讀者,朗讀自己的心。只願這份堅持能在每個人心中。

《朗讀者》觀後感6

  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為生命裡不可複製的那一天。如果說時光的藤蔓攀爬著光陰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迴百轉的一枝。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29日(週六)晚播出了第十一期節目。節目中,《朗讀者》以"那一天"為主題,邀請到中國南極科考奠基人郭琨、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安文彬、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士傑、特級攝影師姚建中、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其中,那些令人驚奇感動的細節讓無數網友在感嘆的同時忍不住為之點贊。

  郭琨曝南極科考站勵志建站史獲網友致敬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591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奔赴南極。他們的任務,是建設我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其中的領頭人,就是後來的長城站站長,科學家郭琨。

  為了這次建站行動,郭琨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在1983年9月的第十二次南極協商國會議上,由於中國當時還未在南極建立考察站,因此在表決環節,以郭琨為首的代表團被委婉地請出了現場。這件事給了郭琨極大的刺激--祖國已經開始走向富強,卻連在南極會議上發聲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他不能允許的。

  為了民族榮譽和國家尊嚴,中國第一座南極考察站的建設緊鑼密鼓地展開。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幾乎零經驗的考察隊僅用40天就建成了長城站。那一天,所有人都無比激動,接連去敲銅鑼,居然把那個鑼敲出一個大洞。節目中,郭琨頗為感慨地表示:"當時我們一般四五點就起來幹活,連軸幹,很多人因此都受傷了。前蘇聯站站長知道說不可能,親自看到後特別驚訝,還問我們隊員一天能拿多少錢,我們說不給錢也幹,你給我們一天一萬也不幹。"

  1988年,國家又決定在南極圈內建立第二座科考站中山站,當時郭琨得又到了不少外國同行的警告,表示想要達成這個目標肯定會困難重重。果然,在去建站點的路途中,郭琨等人就遇上了罕見的特大冰崩,當時翻下來的冰川距離船大概只有2到3米,船上的不少人已經穿起西裝,刮上鬍子,把皮鞋擦亮,以為船毀人亡,甚至還有船員已經開始寫遺書準備後事了。所幸的是,在船的前頭髮現了大約30米寬的裂縫,大傢伙下定決心往前衝,終於死裡逃生,就連在一旁的主持人董卿也不禁說道:"上天還是眷戀咱們這條科學考察船隊啊!"這段驚險的口述歷史也讓觀眾們對這些無私無畏的開拓者充滿了敬意,有網友直言:"為了科學,為了國家,為了人類,正是有像郭老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南極科考人員,在那個冰封雪埋的世界裡艱苦奮鬥,默默奉獻著自己的青春,才有了從1984年中國第一次登上南極喬治王島,到現在中國在南極建成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的偉大成就。"

《朗讀者》觀後感7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還未散去,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製作人、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承擔製作的文化情感類綜藝節目《朗讀者》,於2月18日晚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

  《朗讀者》是一檔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節目,來自各行各業、有一定生活閱歷的人用深情朗讀這一極具中國風的方式,來分享一段詩篇或者一個段落對他人生的積極影響。這檔節目既有接地氣的人情味表達,也有引發人們共鳴的故事分享,而最讓人無法忘懷的,是“朗讀者”們在故事分享前所經歷的真實人生經歷。每一個朗讀者都在行走中感悟人生,聆聽和觀察他人帶給自己的感動,繼而將這份感動透過朗誦這一方式分享給更多人。

  朗讀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會經歷的學習方式,學生時代中,每一個人都在校園朗讀中感悟文字表達的力量和魅力。但是限於當時人生閱歷尚淺,朗讀顯得較為功利,年輕的學生們更習慣用背誦一詞,來替換“朗讀”這一概念。其實,朗讀是一種和文字的互動,更是一種讀書人和作者的內心交流,朗讀若到情深處,時時刻刻會牽引情感,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在朗讀過程中放緩速度,甚至乾脆停下來,用心品味作者在寫下這段文字時的心情。而背誦更像是一種走馬觀花的體驗,即便耗費了時間,卻無法讓人產生足夠共鳴。因此,當有了一定閱歷的人們邂逅牽引回憶的綜藝節目《朗讀者》時,對詩篇和文章會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會隨著朗讀者的表達產生更多思考和共鳴。

  朗讀是一種重新講述故事的溫情方法中學生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後感中學生綜藝節目朗讀者觀後感。在這樣一款主打朗讀的綜藝節目中,我們不但能看到名人、長者偏愛的詩篇和文章型別,還可以透過他們走心的分享來走近他們的內心世界,瞭解他們曾經面對的抉擇和掙扎。這些都是讀者們期盼多時的寶貴的人生財富,不同年齡的人看待人生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但是卻可以在和他人互動交流中感受不同的思考方式,提前為自己可能會面對的人和事打好鋪墊。以後再遇到這樣的事情時,處理起來也會更加從容。每一個人的人生,或者說每一個人的成功,其實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但是在這些長者的故事分享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真實人生故事的魅力。我們透過這些長者的故事去發現世界,重新看待父子情、友情、愛情,告別稚嫩和執拗,用更加包容的態度去面對感情,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人生體驗。它透過朗讀被傳達,透過故事分享而影響更多人。

  《朗讀者》看上去像一個靜態表達的節目,但是當人們透過朗讀這種形式進入到講述者的人生意境中後,能夠發現不同的講述者呈現的是不同的人生見解和人生表達,他們為我們的全新思考提供了多種可能!。我們能夠藉助他們的故事擴大視野,隨他們的故事去感受發現的力量、行走的力量,而這些正是《朗讀者》這個節目真正要賦予我們的內心滋養。

《朗讀者》觀後感8

  書聲琅琅,且讀且行。

  朗讀者第二季第一集,我看的很匆忙,趕著ddl一邊寫論文一邊放直播,還用另一個手機在刷著微博話題跟著動態。但看著那熟悉的舞臺熟悉的燈光和熟悉的她,我彷彿又回到節目的現場,門開,燈亮,聲響,她款款走出,我自內心深處爆發出一聲尖叫,世間美好,匯聚一人,不負如來不負卿。

  從第一季到第二季,從初生牛犢到稍涉人世,董老師將朗讀者比喻為自己的孩子,而作為觀眾的我們更是這個孩子成長的見證人。閱讀是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朗讀不是,現在的人們已經少有時間和精力會去停下來認真的將書本上的文字朗讀出來,而朗讀者要做的就是喚醒我們讀書的意識。第一季的問世,激發了多少人迴歸書本的慾望,第二季捲土重來,文化底蘊更增,涉及書本更深,面向群體更廣,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堅守朗讀者節目的初心和目標,堅守董老師的一個夢和一份執著。

  我不太愛去宣揚董老師為了這個節目付出了多少,熬了多少夜,或者說長了多少白髮,因為這一切都是她的事業和責任,她在這其中證明著自己的價值和品質,她也從中獲得了滿足和快樂。但是我們依舊不得不說,董老師很辛苦,每一位工作人員都很辛苦,做電視的艱難不是我們可以想象的,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最終只被部分人檢驗,而電視節目面向的卻是數十萬的挑剔的、風格迥異、審美不一的觀眾們,得到大家的認可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朗讀者第二季開播前一天的宣傳海報,董老師的眼角多了的幾條皺紋,眼下的發烏的眼袋,她曾累到流淚,這些我們應該看見。

  第一季正趕上我高三,每週的朗讀者便成為我一週的作文素材,我已經不記得我的作文裡出現過多少次許淵衝先生,出現過多少次胡瑋煒,朗讀者於我,是快速獲取文學新知的好途徑,是快速瞭解名人大家的好途徑。

  第二季播出此時,我已經來到大學,我不再急功近利的為考試而讀書,我已經擁有了慢慢讀書的時間和精力,此時我將朗讀者視作志同道合的好友,我將與他一起品味文字的魅力,這期間我還會有很多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會認識賈先生,我會與姚明一起讀海明威,我會同更多更有趣更有閱歷的人同行,他們在指引著我,以朗讀者的身份,以朗讀的方式。

  朗讀有力量,魔力魅力生命力。

  它讓過路人駐足,它讓旁觀者傾耳;它讓古老的文字復活,它讓厚重的書本起舞;它讓現場的人凝神,它讓熒屏前的你我靜氣。

  神秘的力量,讓人心動。

  朗讀者第二季,初心不改,朗讀依舊。

  朗讀者第二季,書聲琅琅,且讀且行。

《朗讀者》觀後感9

  時光快速流逝,眨眼間《朗讀者》已經播到第八期了,本期節目主題詞選擇的是“勇氣”,我自身就對於這個詞有著不一樣的情感,因而當我全情的看完這一起節目之後更是迸發出難以抑制的感情。

  在我的認知中,勇氣從來都不是向著光亮的遠方闊步前行,而是在你明知前方迷濛灰暗依舊堅持勇往直前。

  她是閃閃亮的大明星江一燕,她亦是大山中孩子們喜愛的小江老師。支教是一項偉大光榮的事情,但同時也意味著這是一件不那麼容易的事情,要去往祖國最艱苦、最需要的地方,自己也曾想過投身其中,但我卻從來不敢想象我可以堅持多久,但是江一燕在這條路上堅持了近十年的時間。當董卿問是什麼給了她這麼大的勇氣,她說是她的舞蹈老師,也同時是促使她能考上舞蹈學院的人。在她三四年沒有跳舞、並且大家都不認為她能夠考上的情況下,為了圓老師的一個夢想,堅定的考上了北京舞蹈學院,這在當時看來也不失為一種莫大的勇氣。

  有的時候我們並非害怕選擇,往往最令人恐懼的是選擇背後所要付出的勇氣,因為無論做出怎樣的選擇,那麼導致的結果都需要我們懷抱勇氣去承擔。人生不就是在權衡利弊中做著選擇罷了,算一算你的勇氣夠不夠支撐你選擇的道路。

  汪明荃和羅家英夫婦,在相識二十幾年之後六十幾歲終於決定走進婚姻的殿堂,成為在婚齡史上當之無愧的“高齡”,在花甲之年還可以做出如此勇敢的選擇,怎麼能不需要足夠的勇氣呢?試問你我平凡之人誰可以如羅家英一般在自己六十幾歲才開啟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大多數人終究還是會走在人潮擁擠的大路上。正如我從來都沒有承擔遺憾的勇氣,我無比希望可以在恰好的年紀遇見恰好的人,那麼你會不會也有這樣的認為呢?

  李寧說:“無知者無畏”,對啊,沒有被燙過,怎知水熱;沒有被摔過,又怎知地面比頭硬。沒有體驗過,自然不會存在畏懼,可是當我們有了一定的認知,這個時候再去做就需要一定的勇氣了,你要有面對失敗承擔後果的勇氣,實踐表明這絕非一件易事。這自然說回到了選擇。

  樊錦詩老人她一生最大的勇氣就用在為莫高窟永續利用、永久儲存奉獻一生的這樣一個選擇上了。說起敦煌莫高窟,它是中國古絲綢之路上的歷史文化寶庫,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現如今它正在以一種非常緩慢的但確實是不可逆轉的態勢消逝之中,正是這位老人從青春年少到滿頭華髮,用五十四年的堅守,改變著歷史也創造著奇蹟同時守護著這座“永遠的敦煌”,可謂當之無愧的“敦煌的女兒”。

  向這世上所有的勇氣致敬,也願你我都胸懷勇氣,過好今天,明天,未來的每一天!

《朗讀者》觀後感10

  很喜歡董卿創辦的《朗讀者》,開播以來每期必看。《朗讀者》的主題是“選擇”,徐靜蕾朗讀的是史鐵生的《奶奶的星星》,徐一直泣不成聲,電視機前的我喉頭噎得我喘不過氣。

  自從有了妹妹,我好像一直跟奶奶睡,雖然不是奶奶帶大的,但我對奶奶爺爺一直很有感情。奶奶總是把好吃的悄悄藏到晚上,在我睡前給我吃,夜裡我愛蹬被子,奶奶說不知給我蓋多少回。我小時候愛畫畫,奶奶床頭的牆面上全是我用鉛筆畫的各種小人兒和小花,奶奶還誇我畫的好看。我趴在奶奶的箱子上寫作業,幾次不小心把煤油燈弄翻了,燒著了箱子的面,還浸上了煤油,奶奶也不打我。那時我愛上踢毽子,悄悄把奶奶箱子上所有釦環嵌著的銅錢弄下來縫了毽子,奶奶也沒怎麼抱怨我。我上高中時,每次經過奶奶門口,奶奶從來少不了悄悄塞給我幾十元零花錢,囑咐我要吃飽。我後來出嫁了,婆家離我家很遠,奶奶一直想看看我的家到底是什麼樣子的,等我生孩子時,奶奶都近八十歲了,還是不怕顛簸坐著當時的大篷車來看我和孩子,並親自為我的孩子打出一對銀手鐲,樂呵呵的說,我這輩子想著喝不上你家的水哩。奶奶去我家總共兩次,另外一次是看我生病的老公,奶奶怕我受委屈。

  轉眼間奶奶今年已是九十二歲了,奶奶經常說,活的夠本了。去年奶奶還能自己拄著柺棍走出院子曬太陽,但今年卻起不來了。我由於當時妊娠反應太厲害,今年沒回去過年,只能打電話問候。奶奶是靠著我父親和三叔輪流照顧。近期聽母親說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了,都犯迷糊了,整體躺在床上吃飯都不清楚是哪一頓的,有時候人也認不清了。生活也不能自理了,所以也更招人嫌棄了,聽說小孩子都不願意去她的房間,因為氣味太難聞。我透過電話叮囑母親,盡力把奶奶伺候乾淨點,多買點尿不溼用,要幫奶奶經常翻身子,千萬別生了褥瘡,說不定奶奶的日子不會太多了,能做的就盡力做吧,別再計較多少年前的問題了,人老了,不容易,您可是為自己的孩子們做榜樣呢。可是,母親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我自己不能常去盡點兒孝心,只能在自家微信圈裡暗示其他幾個妹妹弟弟要常去看看奶奶,我怕奶奶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在看完那期《朗讀者》後,我對妹妹說,我老做夢夢見奶奶,我想給奶奶買一個輪椅,馬上天氣暖和了,讓奶奶出來曬曬太陽,看看莊稼。不料妹妹說,即使有輪椅,誰來推呢?你以為家裡人都閒著沒事?正好當時妹妹在母親那裡,她立即去後院三叔家錄了一段影片給我,奶奶只能倚著被子坐著,眼神也迷離了,一個勁的問妹妹:“你弄啥哩?”我眼淚嘩嘩的流,打給妹妹一行字:能去多去看幾趟吧,奶奶的好日子沒了。

  我覺得我很對不起爺爺奶奶,爺爺那麼疼我,爺爺去世很突然,我沒在跟前。現在奶奶需要人的時候,我仍然不能在身邊,“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盡孝談何容易啊!

《朗讀者》觀後感11

  人的一生,總是在經歷“遇見”與“告別”,這是我們成長必經的道路。繼首期以“遇見”作為主題詞之後,本週日晚,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又將上演以“告別”為核心主題的朗讀。節目中,董卿邀請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群、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著名作家王蒙、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

  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告別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與至親的告別。但對於姚晨來說,提起“告別”,她首先想到的卻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歲那年,姚晨就獨自一人北上來到北京求學。二十多年來,在火車旅途中、在小影樓勤工儉學的過程中、在剛生完孩的那段時光裡,姚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遇見與告別,結識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暫出現的面孔到現在都時常出現在她的腦海中,現場姚晨坦言:“我覺得可能沒有這些人,我的人生軌跡會被改寫,會是另一番景象。”

  當年報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時間無處可去,好在之前勤工儉學時認識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現在,姚晨還記得那個名叫王棟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環外的一個遠郊小村裡,當時一進門,姚晨直接嚇了一跳,“我覺得那個房間的寬度可能就這一張沙發這麼寬吧,擺了一個木板,下面用一些東西墊起來,就是一張床。”在那個現在看來甚至“不太適合人居住”的小屋裡,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擠了一個月,“基本她睡就佔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後我佔了三分之一,趴在牆上睡。”雖然時隔多年,但談起那段經歷姚晨依然記憶猶新。對於這些雖是萍水相逢但卻給她過無數溫暖的陌生人,姚晨會選擇為他們朗讀怎樣的文字呢?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兩種告別無可迴避,那就是離開故鄉和與至親的生離死別。節目中,著名演員李立群坦言自己之所以常來內地拍戲,就是因為母親的故鄉在北京,那種對故鄉的情節對自己影響很深。

  而回憶起已故的母親,身為老戲骨的李立群笑言自己的表演其實很大程度上受了不是演員的母親的影響。1984年,李立群與賴聲川一同成立“表演工作坊”,先後推出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以及單口相聲《臺灣怪譚》,全新相聲表演方式在臺灣風靡一時。而李立群對於相聲的最初啟蒙就是來自於母親,他說:“因為我媽媽說個事,常像是在說相聲,生動,準確,哪怕是用錯了字,都錯得無與倫比。我的相聲段子裡,內容到表演,有太多無形的她在裡面,在裡面影響著我的思想,感情和語言。我無法舉例,也舉不全,因為那往往就是一段即興的‘相聲’,只可當時意會,無法事後言傳。”。

【《朗讀者》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