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五蓮山神茶的歷史傳說

五蓮山神茶的歷史傳說

五蓮山神茶的歷史傳說

  五蓮山神茶的傳說

  在魯東南中部綿延的群山眾巔間,有五座相連的大山,這就是五蓮山。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五蓮山叫五朵山。

  一時,過海八仙路過五朵山,但見山高入雲,千奇百怪,然不見半點綠草,經向山神詢問。知此處有火龍作孽,五朵山周圍天旱地裂,草死木枯,顆粒無收。百姓無以度日,遠走他鄉。八仙聞聽此言,決計除怪治山,造福生靈。經過八仙們努力,五朵山上便山花爛漫,草木叢生,碩果累累,鳥語花香。

  八仙走後,山神便歡喜地滿山巡視,行至五蓮山頂,他望望一塊直插雲霄名叫天竺峰的巨石,便沿石向上攀去。行至天竺峰腰際,一低頭,發現一粒核桃般大小的種籽裸露在石縫,未見發芽。山神想把這粒種子拿出來種到別處,可他的手伸進石逢,離那粒種籽總差半指,無論如何也拿不出種籽。無奈何,山神只得到別處捧來一些黃土,將種籽埋了,又巡山去了。

  八十年後,這粒種籽破土發芽,從天竺峰半山腰的石逢裡鑽出來,長成一株碗口粗的野茶樹。遙望此樹枝繁葉茂,近聞此樹清香撲鼻。當地人稱其為“神茶”。山神為了防止神茶倒下,就用土石仿照自己的手重塑了一隻“手掌”。手掌的二指與三指將神茶樹牢牢箍住。人們為紀念山神,就將此掌稱為“仙人掌”。幾千年過去了,這隻手掌依然還清晰地留在樹下託著神茶呢!

  到了明代萬曆年間,四川高僧心空和尚雲遊五朵山,只見五朵山水秀山明,峰峙壁立,禁不住驚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讚不絕口“天賜我風水寶地也!”因而造廟定居下來。

  不久,萬曆皇帝(明英宗)的母親李皇后因患眼疾,雙目失明,湯水不進。宮中御醫看遍,卻無人能治。神宗心急如焚,張榜天下:有能治癒者,賞黃金萬兩,賜官一品。心空久研醫道,精通醫術,雲遊中曾治好不少疑難病症。他早知道神茶來歷,於是冒險攀上懸崖,採來幾枚葉片,配成藥方,帶著藥方趕赴京城,為皇后治疾。一劑藥服下,李皇后便覺胸闊氣暢,食慾大振,雙目發癢。三劑過後,李皇后盲眼復明,顧盼自如。神宗大喜,傳下旨意:耗銀萬兩,敕建五蓮山護國萬壽光明寺。一慶母親眼見光明,二祝母親長壽萬年,三求明代江山永固,四改五朵山為五蓮山。

  寺院建成後,心空不願為官,便留在寺中當了主持。心空廣收門徒五百名,整日梵香誦經。五蓮山上香霧繚繞,好不興旺。數年後心空圓寂,後世寺院主持立有規矩:每日採神茶一片,熬製成湯,供奉心空。他人未經許可,不得采摘,否則寺規處置。眾僧每次聞其清香,無不垂涎。由於神茶不僅有三德:“坐禪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且不發”,而且祛肺痢、保健康、護齒明目、 解渴生津, 增長善根。因此飲茶便成為禪門修道的最好輔助。後僧人廣泛引種,精心栽培後,採擷嫩芽炒制禪茶,既可供寺院僧人飲用,又可招待施主或做為結緣禮品。一時間人們爭相到寺院求取禪茶。

  勐臘易武貢茶的典故傳說

  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講說講說勐臘易武貢茶的傳說。這還要說道勐臘的茶葉興盛時期。回到清朝當時雍正當道第二年。大量的茶葉傳流進了易武,形成茶林查寨相連的格局。當時的茶山上禍事不斷以至於官方嚴禁客商入山做茶,直到雍正上位第十三年的才開始恢復茶商引茶的現象。

  當時的官員們將名滿天下的普洱茶仙進了宮中。備受皇親們的喜愛至此被列為貢品之一。乾隆上位第九年的時候普洱茶正式被列為入了貢茶的案冊當中。

  易武對於貢茶極為有考究。在當時的茶農民間就流傳這這麼一句話:採辦貢茶是最大的事情,但自己的事情再怎麼忙也要放棄。以採辦貢茶為主要。也只有貢茶的事情做完後,老百姓們才能開始上市賣茶。

  林鳳池趕考得香茗

  據說臺灣凍頂烏龍茶是一位叫林鳳池的臺灣人從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帶到臺灣種植而發展起來的。林鳳池祖籍福建。

  相傳,清咸豐五年(公元一八五五年),林鳳池聽說福建要舉行科舉考試,心想去參加,可是家窮沒路費。鄉親們紛紛捐款。臨行時,鄉親們對他說:“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鄉親們問好呀,說咱們臺灣鄉親十分懷念他們。”林鳳池考中了舉人,幾年後,決定要回臺灣探親,順便帶了36棵烏龍茶苗回臺灣,種在了南投鹿谷鄉的凍頂山上。經過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園,所採製之茶清香可口。後來林鳳池奉旨進京,他把這種茶獻給了道光皇帝,皇帝飲後稱讚好茶。因這茶是臺灣凍頂山採製的,就叫作凍頂茶。從此臺灣烏龍茶也叫“凍頂烏龍茶”。

  相關連結:

  時隔二百五十二年後,“遊子”回鄉,問祖尋根。2007年9月19日晚,首屆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節“和之夜”晚會上,取自臺灣南投縣鹿谷鄉的山泉水與汲自福建武夷山的山泉水交融一處,共同沖泡由臺灣凍頂烏龍與福建武夷山大紅袍拼配而成的烏龍茶,再續茶緣。兩種茶葉水乳相融,其高香醇厚瀰漫現場,令人難忘。

  福建武夷山是烏龍茶的發源地,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則是大紅袍的祖庭,而臺灣名茶凍頂烏龍就源自該處。臺南人林鳳池來閩考試,攜苗而歸後,在臺灣凍頂山引種成功,並逐漸被移苗廣植,成為今日的凍頂名茶,武夷茶也就成為臺灣名茶凍頂烏龍的“祖先”。

  在當晚首屆武夷山國際禪茶文化節“和之夜”晚會上,在梵音禪唱的背景音樂中,經過一道道禪茶的程式,沖泡出一杯杯湯色金黃、色澤鮮亮的茶湯敬獻給在場嘉賓,大家飲後回味無窮,連聲稱好,臺灣“慈航菩薩聖像護送團”名譽副團長真華長老則細品慢啜,不捨放下這凝聚兩岸茶情的杯盞。參加文化節的四百多名兩岸僧侶共同見證了這一茶情、茶緣。

  白雞冠得名的由來

  不知道白雞冠大家聽說過沒有呢?這是什麼的名字呢?不會是茶名吧。沒錯這就是茶名,白雞冠是武夷山四大名叢之一,其它三個為大紅袍、鐵羅漢、水金龜。不過相對於其它三種茶白雞冠顯得不是很出名,之所以叫做白雞冠是因為它的茶芽兒形態像白錦雞頭上的雞冠,所以才取名白雞冠。

  不過白雞冠得名還有事因為傳說故事而來的哦,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吧。

  相傳白雞冠是宋代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發現並培育的'茶種,白玉蟾當時是武夷山止止庵道觀的主持,而白雞冠的原產地就在武夷山大王峰下止止庵道觀白蛇洞。“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這是八百年前白玉蟾發現培植出武夷名樅白雞冠,並在武夷山止止庵內暢飲後寫下的佳句。

  還有一個是說在明朝年間,武夷山慧苑寺有一位僧人,名圓慧,笑臉羅漢除了唸經參禪外,還管理著一片茶園。一天清晨,笑臉羅漢早課完畢,突然從山崗上傳來一陣錦雞慘叫的聲。一隻老鷹要捕捉幼小的錦雞,一隻母白錦雞正與它捨命對抗,後來母白錦雞幾經死了。他順手把母白錦雞埋在一株茶樹下。第二年春天,一株茶樹長得與眾不同。形似雞冠,葉片採下,精製成茶葉,飲後更是滿口生津,回味有餘香。有一年夏天,建寧知府帶著眷屬來武夷山遊覽,公子腹痛,請笑臉羅漢診病。取出少許白雞冠沖泡,公子服下,病癒,知府大人詢問是何神丹妙藥?答道:“白雞冠茶。”知府奏獻此茶,皇帝嘗後認為白雞冠是茶中上品,每年封制進貢,一直延續至清代,從此白雞冠茶名聞遐邇。

  上面就是為什麼此茶叫做白雞冠的由來了,大家想要了解更多可以閱讀以下內容。

 茶葉的傳說

  茶葉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飲茶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茶葉的由來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有關茶葉的傳說吧。

  傳說在三皇五帝時代,神農上山採藥,那天我們的醫藥祖先邊採邊嘗,不知不覺中已嚐了近72種中草藥。草藥中的毒性令他覺得口乾舌燥,渾身非常的不舒服,於是便坐在樹下休息,正在這時,幾片樹葉飄落在他面前,憑著往常的習慣,他又撿起樹葉放入口中嘗試,可是令他驚奇的是,過了一會兒神農開始覺得身體舒暢起來,口也不渴了,渾身好像一下子輕鬆了下來,而口中的樹葉還留給他了一口的清香,神農覺得這種樹葉對於解渴很有效果,還很清香,越是就帶回去,泡著喝,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茶葉了。

  今天,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了茶葉的健康價值。茶的飲料的附帶品也越來越多,茶與人們的生活也更加的密不可分了。

  端茶送客

  自古就有端茶送客這麼一個傳統習俗。客來獻茶,當主人認為事情都談完以後便會端起茶杯請客人用茶,帶客人泯一口茶水後便喊僕役送客。主人起身相送,客人也自覺告辭這樣一個慣例。其避免了主人想結束談何卻不方便開口,客人想告辭又不好意思出口這麼一個尷尬處境。

  要說端茶送客的由來,必須要提提清代末期的時候一位剛上任的縣令在炎夏時刻去拜訪謁巡撫大人。按照禮節本應該是不能帶扇子但是這位縣令去手持摺扇而入。巡撫大人見此人如此不知禮數。於是便藉著請他脫帽寬衣的禮節把茶杯端了起來。侍者見狀便高喊送客。縣令連忙拿著帽子及衣服狼狽的退了出門。這便是當時官場上最為盛行的風俗——端茶送客。

  現如今端茶送客這一風俗也只能在電視螢幕上才能看到。這種古人遺留下來送客方式,在許多社交場合當中也比較含蓄的運用到了。

【五蓮山神茶的歷史傳說】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