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抽屜原理》評課稿

《抽屜原理》評課稿

《抽屜原理》評課稿

《抽屜原理》評課稿1

  今天上午第三節課,代老師執教的《抽屜原理》一課,給我整體的感覺是教師教得紮實,學生學得有效。抽屜原理很抽象,依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教學,對於師生而言,這節課比較難上。數學廣角主要是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提升思維水平。雖然小學階段的抽屜原理的內容比較簡單,但是學生建立抽屜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是比較困難的。

  本節課代老師充分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採用自己的方法“證明” 。 本課最大的亮點是簡化了知識結構,梳理了教學內容。教師首先出示:“把3本書放進兩個抽屜裡,可以怎樣放?”讓學生敘述分法,感知:不管怎麼放,至少有兩本書在同一個抽屜裡。本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初步感知抽屜原理的特點,至少等關鍵詞非常重要,同時也滲透了解決抽屜原理的可行性方法——列舉法。本環節初步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接著出示:“把4枝鉛筆放入3個文具盒中,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文具盒裡至少放進2枝鉛筆”這正是本課的難點內容。代老師用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和理解“抽屜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然後交流展示,為後面開展教與學的活動做了鋪墊。此處設計注意了從最簡單的資料開始擺放,有利於學生觀察、理解,有利於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在有趣的`類推活動中,引導學生得出一般性的結論:當物體個數大於抽屜個數時,一定有一個抽屜中放進了至少2個 物體。這樣的教學過程,從方法層面和知識層面上對學生進行了提升,有助於發展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在評價學生各種“證明”方法,針對學生的不同方法教師給予針對性的鼓勵和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體驗成功,獲得發展。在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比較最佳化,讓學生逐步學會運用一般性的數學方法來思考問題。

《抽屜原理》評課稿2

  上午,再一次聽了明敏的課,總體來說,她的課有了很大的進步。不管是教態、教法、評價語言還是對整堂課的流程設計,進步還是滿喜人的。因為我從來沒有上過高段,對高段知識不是太瞭解,所以昨天問來了上課內容後,臨陣磨槍找來教本和教師用書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屜原理》一課,是六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本課與課前後知識點沒有聯絡,比較孤立,惟一可以聯絡的是有餘數的除法。抽屜原理很抽象,依靠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教學,對於師生而言,這節課比較難上。雖然不是很瞭解內容但是整體上說明敏的課在以下幾方面做的很好。

  1、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課始明敏透過學生比較熟知的撲克牌入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明敏說如果我拿出5張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兩張牌的花色是一樣的,其實這個對於學生來說也是有經驗的只是無法用數學的語言來描述罷了,這個時候明敏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王老師為什麼能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道理是什麼?這其中是不是蘊含著一個有趣的數學原理?引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慾,為學生學習抽屜原理作了很好的鋪墊。

  2、用具體的操作,將抽象變為直觀。

  本節課明敏組織的教學結構緊湊,實施過程層層推進上的紮實有效,教師透過4支鉛筆3個杯子,先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把所有情況擺出來,運用直觀的方式,發現並描述:理解最簡單的“抽屜原理”,舉例後學生感知理解“鉛筆比杯子多1時,不管怎麼放,總有一個杯子至少有2支鉛筆”。再讓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簡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這節課中,由於明敏提拱的資料較小,為學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屜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特別是教師設問:到底是“至少數=商1”還是“商餘數”?引發學生思維步步深入,並透過討論,說理等活動,得出“至少數=商1”。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初步的數學證明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在活動中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魅力。

  “抽屜原理”這一知識點,明敏讓學生透過實驗操作、觀察、思考、推理的基礎上理解和發現的,整堂課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導下,學生學的積極主動,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當然,不管是誰上的課總是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更何況是一個剛走上工作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師。整堂課下來,看起來氣氛非常的好,學生討論積極,發言大膽似乎都已經理解了這個抽屜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難發現其實這堂課的難點還是沒有突破。學生對“至少”一詞的理解還顯得有些欠缺,學生僅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對“至少”一詞的指向性還不明確,就我理解,“至少”應該是指的在每一種情況中出現的最大數中的最小數,而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覺孩子們對所學的知識像是沒有根的浮萍不是很紮實,那麼如何讓學生的理解更準確,更深刻,還需要我們共同去探究的。

【《抽屜原理》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