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共享文化發展的淺析

共享文化發展的淺析

關於共享文化發展的淺析

  摘 要:博物館作為城市文化的綠洲歷來都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從城市規劃與管理的視野研究這一課題還比較薄弱。透過對廣東省推行博 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後的調查研究,特別關注參觀者的遊覽行為、時空分佈以及與博物館之間 的互動關係,以期對城市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提供建設性路徑。

  Abstract: City museum as a cultural oasi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 study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 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s free museum policy, especially the visitors’ behavior, the places they visited, the time sp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museum,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 d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for the sharing of urban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博物館承載著紀錄文化的社會功能,其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已成社會共 識,並 且被國際博物館協會明確地寫進了章程。博物館對公眾免費開放已成為世界博物館發展的一 大趨勢,在不少國家已成慣例。2008年3月,我國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試點 後,受到公眾普遍歡迎,廣東省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但由於免費開放的“非日常化”和人 數限定等制約,節假日觀眾量激增,平時卻門庭冷落,而且雖“免費”開放但“從沒進去” 的人還和過去一樣“在門外”。免費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設施怎麼才能真正 讓公眾共享?筆者透過調查分析,為將來在全國大範圍推行博物館免費開放提供一些實證依 據和建議。

  一、“免費”後的普惠:

  參與主體行為的“樣態”解讀

  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作為公共資源對公眾免費開放後,人們開始關注 博物館的參觀主體——人,而非參觀客體——館體建設、館藏品(物),這是對過去公共文化 設施規劃設計與建設中忽略主體意識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普羅泰 戈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從“以人為本”的尺度來考量公共文化設施功能,從免費開放博 物館中參觀主體數量與質量的羅列分析,是對公眾“共享”公共資源內涵的本質迴歸。

  1.參觀人群類別變化

  免費政策始行前,廣東省博物館的客流承載力長期處於富餘水平,參觀量因為“票”的門檻 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為例,每天參觀人數最小值僅為18人,最大值亦不過750人,日人均 流量為111人。免費開放後,人流量態呈跨越式擴張。3月30日博物館觀眾近4000人 ,遠高於3000人/天的限制標準,公眾強勁的文化渴求因“免費”得以有效釋放。 “免費”舉措的實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資源的閒置與浪費現象得到極大改觀,也能充 分體現博物館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眾的參與性等基本原則。

  同時,免費開放前後廣東省博物館的參觀人次亦隨節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異。在日均人 流量總體增加的同時,週末人流增加更明顯。

  ①年齡結構。免費後,18~45歲年齡段的遊客成為博物館參觀的主體力量,比例高達67.8% ,約為次主體——18歲以下中小學生年齡段人數的4倍多。由於參觀主體文化素養較高,大 量的集體訪談資料顯示這一人群對於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高度讚許。

  ②收入水平。調查顯示,免費後的廣東省博物館受到中下收入階層的積極響應,50 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調查者已佔總人數的88.3%,低層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 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顯。

  ③受惠範圍。因廣東省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其吸引範圍表現出以所在區為生源點的圈 層式距離衰減,是典型的傳染擴散形式[1]。誠然,廣東省博物館的受惠人群為廣州 市市民,且滲透於管轄範圍內的所有片區。相當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館免費,我吾 捧場邊個捧”(自己家門的博物館免費了,作為市民的一分子應有義務支援),彰顯了他們 的區域認同感與歸宿感。

  2.參與行為時空分析

  ①時間分佈。參觀者的訪館時間反映了博物館內一天的人流節奏與規律[2]。根據 廣東省博物館分別在工作日、節假日8小時開放時間參觀人次的資料彙總,較之尚未免費開 放的廣州市南嶽王墓博物館,其人流量體現均衡態勢。透過實地觀測,節假日上午及下午參 觀的主體人群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覽;中午則以三兩成行的大中學生居多,而相 當部分的被採訪者將博物館看作鬧市氛圍的休憩場所。工作日前來的主力軍為成群結隊的朋 友以及晨練、午睡過後順路參觀的老年人。

  ②參觀形式。國外相關研究表明,社會交往是博物館遊客潛在而重要的動機之一[3] 。相當數量仍未實行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的遊覽主體單元仍是旅遊團與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 ,成員可能僅僅處於服從導遊或者上級領導的安排,參觀願望並不強烈。自免費大門開啟後 ,廣東省博物館則呈現與其他收費博物館截然迥異的繁榮景象。局外觀測資料的威弗指數量 度與抽樣調查進行的資料分析有效證明,遊客已把參觀博物館看作是增進與家庭或朋友交往 的一種方式,調查結果顯示,47.4%的遊客選擇與朋友同行,23.7%的遊客與家人一道前來 參觀遊覽,其中絕大部分是父母帶孩子觀賞,藉此增長見識,寓教於遊。較小群體的組織形 式更能激發公眾個體的遊覽意願,他們在“免費”契機引導下表現出積極的學習慾望。

  ③交通方式。“免費”後,廣東省博物館的參觀群眾大多選擇公交車或地鐵為交通方式,兩 者使用比例分別為50.7%和29.3%,凸顯使用主體低收入性。這些方式的高頻率使用,與省 會城市市內發達的公共交通網路不可分離。以廣東省博物館所在區域為例,正門毗鄰的越秀 中路承載6條公交線;其5分鐘步行半徑內設有三元里——萬勝圍段的地鐵2號線。經濟水平 並不富裕的普通大眾因這類“親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參觀意願與出行次數增加,進而 成為主導參觀群體。

  廣東省博物館免費後的參觀人群類別具有以下特徵:因免費時間的突變增長,多元主體獲得 文化資源共享。其中,省城廣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學生群體成為參觀者結構的新生力量。 他們處於中下收入階層,但依然存在潛意識文化訴求。相對免費前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較 高的參觀者,他們的行為更多體現為休閒娛樂場所的模式,具有較高的隨意性。因此,免費 後的省博物館的人群結構已從“倒金字塔型”轉變為“橄欖型”,富裕階層已逐漸向中下階 層過渡,“共享”初衷得以體現。

  二、“免費”後的忽略:

  1.殘障人士

  在對廣東省博物館主體建築無障礙通道的設計考察後發現:其坡道、樓梯、電梯3個重點都 符 合建築設計規範的要求,充分體現了對殘疾人和老人的關懷與尊重。以廣東省博物館主要樓 梯的設計為例,對照《城市道路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可以發現,除扶手直徑為7cm, 這一項略超過了規範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質載體的完備卻不能成為殘障人士在“免費”後走進博物館的媒介,5月2日前來參觀的唯 一一位肢體殘障者在接受調查時說:“來這裡是要有勇氣的,因為周圍正常人總是用異樣的 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會來的”。可見,除硬體設施完善,人性化的軟體服務跟上 才能逐步消除這一群體的參觀焦慮[4]。

  2.打工者(新市民階層)

  廣東省博物館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裝修工地,有眾多外來務工人員。本調查選取了11個深度訪 談樣本,職業類別為保安、裝修工人、施工人員等,藉此試圖解釋“博物館打工者罕至”現 象的深層原因。

  ①博物館認知度。社會距離量表(又稱鮑格達斯量表)分析顯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館的`認 知度分佈於“毫無知曉”與“初步嘗試”兩大階段,而後者的行為實現根究於工地與博物館 的鄰近效應。相當比例被採訪者對廣東省博物館一無所知,絕大部分的務工人員從未有廣州 市內其他博物館的參觀經歷,僅有一人曾到過廣州南嶽王墓博物館。

  ②自我休閒意願。打工者的工作強度較普通職業更大,他們每天僅有晚上的2~3小時為自由 支配時間,而廣東省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時間為9:00~17:00,需求與供給時間產生強 烈錯 位。與此同時,他們主要以逛街、打麻將等藍領普遍喜好的活動為自我消遣方式,並認為這 些活動既經濟又適合。可見,他們的訴求僅停留於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愛與歸屬需要階段 ,每天極度辛苦而單調的工作狀態迫使他們急需尋求簡易的社會群體生活實現壓力緩解。更 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足,生理需要還未得以有效解決,參觀博物館等文化消費 自然被排除於需求邊界之外。

  ③教育文化程度。務工人員受教育程度少部分為高中或中專水平,更多的只具有初中或更低 文化水平,教育素養的不足、個體自卑感被激發、潛在的自我認知約束等因素,使他們對博 物館等文化殿堂望而卻步。

  實行“免費”政策後,參觀者主體在數量上大規模增長,在質量上型別相應變廣,由此實現 了“共享”初衷由量態到質態的初步飛躍。然而,某些弱勢群體——殘疾人士與打工者(新 市民階層)的守望,仍是人人“共享”公共文化資源終極目標達成的阻礙因子。

  三、“共享”的終極目標:

  1.博物館設施服務環境分析

  為探知“免費”開放廣東省博物館後服務環境是否保持舒適性與遊客滿意度,本調查立足參 觀者對周邊各細微配置構件的感知體驗,以“5 非常滿意”、“4 比較滿意”、“3 說不清 ”、“2 不大滿意”、“1 很不滿意”為度量層次,尋求各因素所表徵的參觀者服務環境質 量評價。調查顯示,廣東省博物館總體設施建設廣受遊客好評,各項滿意度平均值皆在“比 較滿意”之上,且無任何“很不滿意”的評價。其中,參觀者對展覽種類、展廳環境舒適度 、展品質量、展廳整潔程度、展覽形式等體現博物館主體硬體風貌的因子評價最高,對館內 工作人員服務態度以及講解質量等兩項評價較低。

  2.滿意度影響因子聚類剖析

  參觀者對服務環境的評價約束於其對博物館內不同領域設施的認知程度。然而,主觀評價最 高的因素並非意味其與參觀者感知服務環境質量呈高度相關。根據調查,有以下5種因素影 響博物館參觀者的滿意程度。

  ①形象宣傳。包括宣傳資料、工作人員服務質量、專供特殊人群的設施、展品質量等,這些 皆為廣東省博物館體現自身風貌的重要元素,是群眾瞭解本館形象的直接視窗,因此,免費 政策實施後的博物館應借鑑企業形象設計及顧客滿意戰略的經驗,根據自身的特點,樹立自 身良好的形象,並加大在形象塑造方面的投資,尋找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形象建設的管理策略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服務隊伍,訓練員工在思想上要牢固樹立觀眾滿意度是衡量博物館形象 的唯一標準[5]。

  ②展品詮釋。包括展覽種類、展品更新度和講解質量等,它們成為增強博物館免費開放後眾 多初次參觀者對文物、展品興趣的關鍵渠道;免費開放後的博物館除了專業人員對知識的詮 釋之外,應該尋找並多引入貼近觀眾生活經驗,奠基在不同文化層面的展示元素作為展覽起 點,拋棄以往說教的色彩,向著親和、人本、交流的方向發展,使博物館如春風化雨,潤物 無聲。同時,博物館要強調觀眾的參與意識,大眾的參與對博物館的生存是最重要的。免費 政策實施後的博物館更應該藉助高科技手段,廣泛採用聲、光、電及多媒體新技術,使廣大 觀眾產生全身心的感覺和體驗。

  ③展覽空間。包括展廳環境展覽形式和休息場所等,它們都是影響博物館觀眾心裡容量的重 要因子;免費後的博物館應在宜人的展覽空間中使觀眾獲得從耳目到心靈的審美愉悅,它不 僅讓歷史與文明相遇成為可能,還是一個創造未來與釋放無限活力的處所,也是一個與美麗 對話的場所[6]。

  ④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完備與否,應該作為一個博物館是否真正實現文化資源共 享的標誌。其實,任何一項公共服務設施都應以人性化的設計為本,要想不斷提升觀眾的滿 意度,博物館就必須滿足公眾對公共服務設施越來越高的訴求;必須加強博物館導覽服務優 化標誌系統,引導觀眾儘快實現目標發現與定位,使他們不致因迷失方向而困擾。

  ⑤配套服務。包括紀念品、小賣部、飲水設施、衛生間以及雙語文字註解等,這些配套服務 設施是群眾參觀行為中輔助的遊覽節點,也是博物館是否以人為本盡善盡美實現免費共享的 細節體現。

  3.合理承載量分析

  以上5大影響參觀者滿意度因素的提出是廣東省博物館服務環境作為真正“共享”載體的必 要條件,可是,所有因子仍約束於整館建築承載量的合理控制。廣東省博物館現實行“免費 不免票”的措施,即規定每天參觀人數上限為3000人。因失去價格機制約束,博物 館“價格排他”的特性亦不復存在,並從價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屬性更變為擁擠性公共物品的 屬性[7]。因此,從擁擠臨界點視角探討廣東省博物館的合理容量是公眾滿意度的 前提。陳列區是博物館建築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大致可分為觀賞空間、休息空間和交通空間 3部分。博物館合理觀眾人數應為3部分參觀人數之和。遵循國內已有計算博物館人均面積的 合理方法,筆者據調查及一些實際量算得出理論上博物館在單位時間內的最大合理參觀者的 人數為1478人。而據前文所述,3月30日免費開放後的廣東省博物館有近4 000名訪客,按照觀測高峰時段人數佔全天總人數比例(40%)計算,不難發現博物館若不實 行限票政策就會超負荷運營。

  總之,“免費不免票”的措施應該在即將大面積實行免費政策的博物館中推廣與實施,同時 博物館應從影響參觀者滿意度的5大因子對其進行全面提升。只有這樣,無論參觀者特徵行 為還是博物館服務環境,才能有效呈現順應“共享”潮流的強烈態勢,互為需要,互相作用 ,促進城市公共文化資源“共享時代”的到來。

【共享文化發展的淺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