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師>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1

  一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閱讀後闡發的感受。

  常龍生10年來堅持每週閱讀一本書並寫一篇讀後感,十年如一日。本書是在500多本書500多篇讀後感中挑選出來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

  一、教師離不開閱讀,讀什麼書很重要。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穫多多。

  回憶自己的閱讀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局長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裡的選書作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於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於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雲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於自然出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紮實。作者從於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範”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裡的電影院》是課程開發層面的,《教室怎樣與學生說話》是師生溝通層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是教學方式層面的……多角度闡釋了“教學即創造”的現代教學觀。

  二、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並不是人人都會。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裡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於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著一點距離;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透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瞭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透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願。誠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樑了罷。

  三、“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並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於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鑽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於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

  很幸運地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2

  當捧起常生龍《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時心中不禁感慨,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讀書的境界提高了,把讀書的目標確定了。讀書是必要的,是長期的,是讓人思考的。從目錄上可以看出本書分為五個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作者的厚重,領略閱讀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第67—74頁的兩個板塊:(閱讀,是為了活著),(名師成長之路)。書中提到:“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一個教師之所以稱得上名師是因為他始終能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並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實踐。作為一名剛任職的語文教師經常會覺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來閱讀。其實都不過是把讀書當做是一種負擔的由頭罷了。就連薛瑞萍老師都說過:“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在我的身上一直缺少的都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堅持。這讓我不禁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僅僅依賴教材、教參等去“教”學生,而更應該抽出時間“多讀書”以積澱自己的文化功底,讓讀書如同吃飯一樣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啊!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我經常會羨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樂梅姐的文采。她們的腦容量似乎很大,無論你問到哪方面的知識她們都能張口就來,並且來有所依。之所以“羨慕”的原因無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說出來也不及她們的一半好。這其實就是因為她們在平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書本上的知識永遠處於一種較“飢餓”狀態,時不時去汲取一些營養和精華更好的去沉澱自己。這也正是她們在公開課上能遊刃有餘並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怎樣提及都不為過,單從部編版一年級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親子閱讀欄目就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了,從孩子都開始抓起了,更何況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呢!

  作為語文老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總是由於這樣那樣的藉口將閱讀拋諸腦後。寒假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還以為是寫讀書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的書,讀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的一些讀後感。都說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裡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樂事了。他將閱讀當作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自己的精神樣貌裡,從而讓自己心靈成長。

  這本書有一個標題最讓我銘記於心,就是第75—78頁的《教師要挺直腰板兒》。是啊,教師只有挺直腰板兒,做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可是能挺直腰板並非易事,這需要我們有淵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日積月累去沉澱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閱讀。其次需要的是“愛”,只有真正的用心去愛學生的人,學生才會去愛你。發自內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夠讓自己真正強大。最後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讓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型。讓孩子不僅喜歡上課更愛老師這個人。讓自己在課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兒熠熠生輝,也只有這樣堅持做自己才能在這個人云亦云的複雜社會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其實閱讀的過程,就是要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讀者。作為一名剛步入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更是要堅持閱讀,並在書中進行圈點勾畫,及時將所思所悟表達出來,做一名上進的好青年!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老師要多一點書卷氣,少一點菸酒味。多一點書香氣,少一點胭脂氣。”所以,書還是一定要讀的,並且要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讀下去。只有這樣,才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唯一路徑和最好的路徑!所以,好好閱讀,堅持閱讀,享受閱讀吧!新的學年,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3

  天氣一天天變得涼爽起來,暑假很快要過去了,我的散漫享樂的假期生活很快就要結束了,想起了領導放假時佈置的任務:本假期要讀一本和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不要讀那些和自己工作無關的消遣類的文學書籍。

  說實在的,我是不愛讀書的人,最確切的說是根本安不下心讀書,內心浮躁的我翻開書籍剛看幾頁,就想翻翻後面,想想這麼多頁的書,什麼時間才能看完呀,內心有一種恐懼感,其實是自己對於閱讀還是沒有真正的熱愛起來。一想起不愛閱讀的人就是精神殘疾這句話,我就覺得自己真的是一個精神殘疾的人,這樣的人,如果還不從書中尋找答案,怎麼能治癒自己的疾病呢?

  對我來說,讀完一本書,只是簡單的瞭解了書中的一些大致情節,並不能系統的認識整本書的結構,所以很多次翻開書,基本沒有完整的耐著性子讀完的。但是我的內心卻又非常羨慕那些知識淵博的愛讀書者,為他們那妙趣橫生的語言折服,為他們筆下流淌的精美絕倫的文字而驚歎!看到一篇篇優美動情的文章,彷彿聞到了作者那豐富高貴的靈魂散發出來的香氣。我認識到,我的內心還是喜歡文字的!或者說還是應該有內驅力的吧!

  從舊書網上淘到《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選這本書的原因是想了解讀書怎麼會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因為我聽說過《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一書,感覺很親切。一位漂泊異鄉的人能夠成為教育局長,一定是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大咖!

  翻開作者的後記,知道了本書是一位特級教師十年來每週閱讀一本書後撰寫的500篇讀有感中的其中50篇編輯而成的,我霎時就為作者這種閱讀精神所感動。每週閱讀一本書,撰寫一篇讀後感,這樣的習慣已經堅持了整整十年,即使是出差過節,他也從沒有懈怠過一次。一位局長,日常事務繁忙,沒有整塊的讀書時間,每一本書都是在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後、睡覺之前的瑣碎時間見縫插針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裡11點鐘,他的讀書計劃沒有完成時也不會躺下疲憊的身子休息,他從沒有對自己放鬆過要求一次,這樣一做就是十年,讀書寫作像呼吸一樣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了,別說裡面的讀後感內容了,這後記裡的幾句話已經足以讓常人驚歎!

  時間是海綿裡的水,要是擠總是有的,對自己來說,有很多大片的時間都被自己白白的浪費了,曾經為一點點的失敗而自暴自棄,深度的反思過自己失敗的原因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出了問題,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駕馭不了自己情緒的烈馬,心緒胡亂的飄蕩,不切實際的想法冒出來,再沒有詳細的下一步行動下,執行力很快就消失殆盡,總是說要是當初自己不怎麼就可以了,幻想著總有一天會怎麼怎麼樣?其實那一天永遠也不會到來,因為我原諒了一次一次下決心的自己,擔心恐懼前行的路上有石頭!而搬開石頭的力氣或者繞過石頭的方法我怎麼就不知道從書中尋找呢?

  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絕大多數的問題從書中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和途徑!書籍是良師益友,書籍是一劑治病的良藥!這本書不但有作者閱讀教育名著與自己工作實踐的感悟總結出的教育教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每輯後還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閱讀書目,讓讀者可以從更多的優秀教育書籍中獲取很多的方法和途徑,可以說作者不僅授人於魚還授人於漁。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4

  利用暑假讀完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和王定華先生的《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兩本書。綜合二書與自身經驗,也想聊聊自己對完美教育的想象,再一併將自己所產生的策略做一個記錄。

  在我粗淺的理解裡,教育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涉及的人物主要有學生、教師、家長,以此建立的人物關係為師生關係、生生關係、家校關係、親子關係;涉及的場所包括教室、校園、家庭、社會;涉及的具體事件則是教、學和實踐的形式。至於教育的目的,我十分認可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所提出的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下面我具體談談教育過程的各個要素。

  一、教育的關鍵是人

  一直以來,在教育環節中到底是以教師為主體,還是以學生為主體,各學派各有各的理論和事實支撐。從當下的教改形勢來看,以學生為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等傾向於以學生為中心的呼聲越來越高。但一直以來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卻一直未變。那麼,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教師的位置。

  在我看來,教師不該是簡單的人類知識和經驗的傳遞者,教師應該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給予學生探究慾望的“催化劑”。打一個比方來說,就好像春節時一個孩子拿到了鞭炮就想辦法找火器燃放一樣,教師就是點燃學生自己去嘗試和體驗的引導者和激發者。所以,教師不該將自己的學識複製貼上給學生(滿堂灌),而是想辦法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殿堂歡快的翱翔。再用一個比喻來描述,教師就如一位廚師,其作用就是拿出更多更豐富的菜目給學生,讓學生享受饕餮盛宴。

  無論是如送鞭炮的激發者還是提供大餐的服務者,教師自身的學識與素養、能力與眼界都必須達到一定高度。美國教師弗蘭克·邁考特所著《教書匠》裡描述的那個為人誠實、勇於創新、崇山自由的邁考特老師是我所推崇的教師模樣。

  學生的位置。

  學生代表的是一個民族乃至整個世界的未來,自然是教育環節中最受“保護”的一方,繼往開來就是他們的使命。學生對於接受教育這件事要有清醒的認識,無論是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布魯納的結構主義理論,還是皮亞傑的建構主義理論,其理論的提出都是基於時代的發展需要。因此,學生要明確接受教育是生存需要,也是進化需要。

  家長的位置。

  無論是基於對人自身發展的需要的認識,還是功利主義的追求,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將孩子送到學校那樣簡單,而是應該承擔起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的家庭教育的責任。家長不斷的最佳化自身,是促進學生成長不可或缺的因素。所以,在整個教育環節中,家長依然要主動接受終生教育。

  當教師、學生、家長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師生關係、生生關係、親子關係和家校關係的處理就會變得更為和諧。

  二、教育依託在教育的場所

  教育的發生必然有一定的情境和場地,自基礎教育創立以來,學校就成為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是組成了學生校園生活的全部,而以班級為組織結構的學校,教室又成為教學最主要的場所。此外,家庭和社會則構成教育的輔助場所。

  美國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讓人意識到教室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教室文化的打造。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室佈置如張貼標語、圖片均是統一樣式,有的學校為追求一致性,不允許班級有特殊的裝飾與改造。可以說學生從讀書到畢業,教室永遠都是一個模樣。當然,如果說外在的裝飾不能代表教室文化,那麼又有多少學校真正重視班級管理的文化建設呢?沒有一個穩定的、鮮活的、可持續的教室文化支撐教室這一教育的重要場所,那麼學生不免會因缺乏歸屬感和安全感而激發不了學習的慾望。

  除了教室外,家庭和社會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場所和輔助場所。當學生在學校裡所學的價值觀與家庭和社會想違背,那麼學生會疑惑、會迷茫,甚至會放棄學業。因此,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場所在培養學生方面需達成一致。

  三、教育的形式宜多樣

  關於這一層次的分析,有許多教育專家都有過清晰的闡釋,筆者囿於能力限制,暫時提不出更為進步的理念。在此,就援引《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中關於美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部分,談談自己的理解。

  美國教育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與時俱進,相容幷蓄”。在教、學、實踐三個環節中,環環相扣,理論跟得上實踐,實踐服務著發展,發展定位於國際。例如“在家上學”這一領域,由起初既不扶持也不反對,到後來社群出面協同發展,做到“不放棄每一個孩子”,讀書筆記、讓在家上學的'孩子一樣去社群學校參與公共事務,給予在家上學的孩子實踐的機會,且由當地教育部門出面對在家上學的孩子進行階段性考核。這一系列的舉措,讓人豔羨!而反觀我們國家,目前在家上學的現象並不是不存在,但是在家上學並沒有被先關部門所承認或協助。

  四、我所想到的一些教學與管理策略

  在閱讀王定華和常生龍兩位專家的著作後,我結合所在學校、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身語文教師和班主任的雙重角色的反思,記錄和制定出以下幾種教學與管理策略。

  第一,從傾聽到表達,杜絕“我不知道”的課堂。

  《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11法》的作者對教師提出的“兩個希望”“一個變化”讓我印象深刻。“兩個希望”是希望教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說出教師所提問題的答案,把回答的權利交給學生;希望教師要求學生有問題時才舉手,而不是想回答問題時才舉手。“一個變化”指教師不能只讓舉手的人回答問題,而是隨即抽取學生,以保證每個學生都積極準備回答。《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中“杜絕退出”是我在課堂上不夠重視的教學技巧。“杜絕退出”的目標就是要把“我不知道”這句話驅逐出課堂,讓每一個學生始終保持注意力,無法逃不提問。《教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一書中“學會傾聽”部分的案例值得我貫徹:每個人在發表自己的看法之前,必須先複述前面一位同學的講話內容,知道對方滿意為止。這樣就會有效的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若將以上四個策略連線起來使用,讓學生從傾聽到表達都會有明顯的提高。

  第二,樹立“閱讀是為了活著”意識。

  土耳其小說家歐漢·帕姆克在其作品《白色城堡》裡有這樣一段話:“人生猶如單趟車旅,一旦結束,你就不能重來一次了。但是假如你有一卷在握,不管那本書是多麼複雜和艱澀,假如你願意的話,當你讀完它時,你可以回到開頭處,再讀一遍,如此一來就可以對艱澀之處有進一步瞭解,也會對生命有進一步感悟。”

  所以,我要讓自己閱讀的習慣感染給學生,隨時隨地的分享閱讀的快樂。

  具體的實施辦法就是開展一一系列的閱讀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第一個行動就是打造班級讀書角,第二個就是每天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給學生自由閱讀,第三就是開展“書香月”活動,第四讀寫結合,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選平臺。

  第三,以身示範,師生共寫。

  我一向注重學生的寫作訓練,但卻在堅持讓學生每天寫隨筆以外就很少有比較系統的寫作指導。蘇明進老師的《懂你的孩子:喚醒潛能的秘密》一書中的“聯絡簿的作用”激發我改進了我們隨筆隨意些的舊模式。蘇老師學生的聯絡簿除了讓學生記作業之外,還要求學生每天寫兩篇短文。第一篇是“每日創意短文寫作”。週一記錄當天或者上週最快樂的一件事;週二用三個以上的成語創作一個故事;週三是“寫信給老蘇”;週四是“創意急轉彎”,用幾個天馬行空的詞語創作精彩的故事;週五是“新聞新知”,剪一篇報紙新聞並做評論。第二篇是“每日行善日記”。或觀察身邊的人對自己做了什麼好事,用感恩的心情將其描述出來;或寫下自己每天幫助別人做了什麼好事;或反省自己每天要修正的地方,並提出改進方案。 在仿照蘇老師的寫作訓練外,我會增加我與學生一起寫這一環節。讓學生看到老師(班主任)和我一起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這無形中就增進了師生、同學間的感情,影響整個班風。

  第四,班級不是班主任的。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一書中陶行知說:“看學校的標準,不是校舍如何,裝置如何,乃是學生的活力豐富不豐富。”這一百年前的教育之聲,在今天依然是那樣的振聾發聵。我在反思自己身為班主任,何嘗不是講教室把控的嚴嚴實實。

  因此,我要借鑑書中的管理班級的策略,設定“三權分立”,成立立法委員會、司法委員會和行政委員會。明確各委員會的職責,彼此監督,自我管理。

  五、小結

  《美國基礎教育:觀察與研究》一書,為我開眼看見區別於自己熟識的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則為我的教師信念增加一份力量。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5

  冬日的暖陽透過窗梗投射在書桌上,寂靜的暖意挑逗著房間的寒氣,我觸控著、溫暖著、盡情的享受著這“幸福”的週末時光,窗外不是飄來熱鬧的說笑聲,打破這周圍的寂靜。寂寞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寂寞。我獨坐在窗臺,凝望著手機群中的寫作通知發呆。書桌上透過書頁,一行小字映入眼簾:“堅持不懈的閱讀,就是與最美景緻的一次次的邂逅。”是啊,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摸成巨大享受的時刻。”我再次翻開了那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

  開啟浸著墨香的書籍,發現這些似曾相識而今又經推敲修訂過的文字,在作者親切的“讓我們讀書吧”的自序中,瀏覽了被作者精心架構的五個小專輯,分別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既有課堂教學和學生成長的研討,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啟迪與喚醒,更有世界頂級國家教育成功的秘訣。足見作者的用心。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內在有著嚴密邏輯聯絡的教師閱讀圖譜。每當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那裡等著我,給我啟迪,讓我豁然開朗。現將閱讀感受總結如下:

  一、閱讀激發了我的教育夢想

  如何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這是應當是我們所有當教師最美的夢想,於永正老師《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告訴我們:當師生融為一體時,教育真的是一種幸福,教育真的會變得簡單、輕鬆而有效。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我們必得會變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追求分數至上的現實,微薄的工資收入,高強度的壓力,職業倦怠也越來越明顯,固然與收入和壓力有關,更主要的原因在於很多教師在工作中喪失了真我,像是一個裝在套子裡的人,天天帶著面具生活,何言快樂?

  在許多師生共處的日子裡,自己也曾在課堂之外,經歷過帶著學生去野炊、去參觀實踐園等實踐活動,活動後我立即整理拍照文字,記錄活動專輯在教室裡展示交流。一次有意義的活動習作也取得來前所未有的成功。幾年的時光過去了,學生們每次提起那段難忘的經歷都激動和興奮好久!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們也曾有過像於永正老師那樣,在自己或長或短的教學生涯內,有過留給學生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動的難忘痕跡,也曾有過充當童心未泯教師的幸福體驗。教育生活原來可以這麼幸福的過,沉澱許久的教育夢想再閱讀的體驗中再次被點燃!

  二、閱讀重新整理了我的課堂教育觀

  教學是一門充滿藝術的創新科學,對教學技術的研究,對教學方法的探討,對學困生的轉化,對提升教學質量策略,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給我啟發最大的是教學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走動技巧”。

  期中考試前,各級各班在授課完畢都在做試卷刷題,辦公室內琳琅滿目的各科試卷像小山似的排滿了課桌,不得不感嘆:真有點高考加工廠的硝煙瀰漫!我也加入這場刷題的“戰役”,生怕自己跟上步伐而影響全域性,又到了評講試卷時間,讀後感()學生等著公佈答案,往試卷上填寫,密密麻麻的蠅頭小字,剛剛講過的內容,依舊是錯誤百出,給答案,被動接受,再糾錯,再出錯,更過的時候抱怨學生怎麼沒記性!何曾想過,對於那些淺顯易懂的內容,並沒有注意教給學生理解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流程。也難怪學生看似在課堂上似乎聽明白了,等到動手時又無從下手。在閱讀中,我注意到了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的技巧:“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前提是讓他們把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流程,在此基礎上再去自由發揮。如果把複雜的技能分解為若干任務,把複雜的技能分解為可以操作若干步驟,這樣遇到問題時學生能在這個過程就會逐步提升。”按照這種方法的思路,我分專題製作了課件,透過大量例項讓學生鞏固此類賞析的答題思路和方法,學生的準確率有了很大提高。原來課堂教學充滿了挑戰,技巧和藝術無處不在!

  在三尺講臺耕耘,支點在哪裡?如何再能讓教室裡每一個學生真切的感受到你擁有整個教室?往日上課的情景又浮現在眼前:“七八十人的教學大班,擁擠的座位,狹窄的過道,側著身子勉強透過的尷尬,讓我時常把講臺作為支點,是不是的畫弧線運動。視野的限制讓教室裡學生的動態不能及時盡收眼底。每次轉身板書或低頭伏案寫字,總聽到臺下竊竊私語聲,抬頭凝視或剛做邁下腳步的動作,頓時鴉雀無聲。我在心暗暗發誓:“看我逮著機會怎麼收拾你們!”困惑了許久,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直到我有一天帶著讀書任務閱讀到《閱讀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中國萊莫夫在《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中提到的“走動技巧”,才恍然大悟:“教師要在上課開始的前五分鐘內,讓學生意識到你已經擁有了整個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來的課堂上,我拉開了教室的座位,從講臺的踱步到臺下的關注,不時在後排座位處停留,俯下身子點點學生的書寫,鼓勵的伸伸大拇指,做一個加油的鼓勵!或在想要開口說話的男生旁邊做一個禁止說話的暗示。隨著關注度的提升,教室裡竊竊私語聲消失了,我心裡掠過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三、閱讀完善著我的師德素養

  “用柔軟的眼睛看待孩子,願意為了孩子而改變,找出任何一種和他深層對話的可能,那麼您會發現您身邊的孩子,正在開始學會微笑,那潛藏在內心的熱情,也即將會大大地發光,大大地發熱。”

  沒有了解,就沒有有效溝通,沒有有效溝通,就沒有理解,沒有理解,就沒有教育。教師和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是相影響的夥伴,是共同成長的朋友。教師蹲下身子,就像一堵牆,為學生遮擋風雨;教師彎下腰來,就像一座橋,引領學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師挺直腰板兒,就像一把梯子,引導學生攀登科學高峰。

  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餘力地以“愛”為核心,生髮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於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群魔亂舞的“文革”時期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於家境拮据,她依然沒有後悔——“這樣做圖的什麼?

  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的點點滴滴自己也許做的還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生所言:“教師有沒有文化主要不在於教師的職稱、職位,而在於教師有沒有高尚的師德、豐富的學識、生動的個性、感人的故事在學校流傳。”

  在此書的閱讀中我的師德修養也在完善。

  費爾巴哈曾經說過:“你的第一責任便是使自己幸福,一個使自己幸福的人,也就能使別人幸福。”閱讀之美,美在感悟;閱讀之美,美在積累;閱讀之美,美在常讀常新。閱讀能夠促使教師的自身成長,豐富教師的教育智慧,使教師享受教育成功帶來的幸福。做一個幸福樂教的園丁,做一個自己幸福,也能給別人帶來幸福的人,那就好還是讓我們來讀書吧!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6

  讀完了常生龍先生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之後,閉上眼,腦子裡會閃現出無數的經典話語,以及很多部教育著作。所以,在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已經深深體會到閱讀對於一位教師的重要性了。對於廣大教師而言,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是教師成長為名師的秘訣。

  對於讀書為什麼對教師的成長如此重要,各位名家都為我們做以解答,王崧舟認為讀書是“讀書_底蘊_教學”的轉化過程。於永正說,從讀書中獲得更多知識,從讀書中找到迅速提取資訊的方法。近些年,大家已經越來越重視閱讀了,為了讓老師,讓學生保持閱讀,學校也是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最終也是隻取得短期的效果。而真正的閱讀應該像閆學老師說的,是一種生活方式,像呼吸一樣自然。我們應該把閱讀當做一種享受,而不是一種額外的勞逸。

  愛看書的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妙語連珠,也能夠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遠。很多老師總是疲於工作,覺得自己沒有時間閱讀,但其實,當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時點滴時間都可以被利用,而且,閱讀對我們的工作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以轉化成我們的內在修養,在課堂中取得成效。

  當教師真正的走進閱讀,那麼孩子們也會跟隨著老師的步伐,走上閱讀的道路。而如何能讓孩子完全的愛上閱讀,這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現在,很多學校確實是很重視閱讀,為了讓孩子能夠閱讀,學校精心為孩子設計了閱讀檢測,閱讀試卷,閱讀展示……等等一系列的活動。

  這些活動確實會督促孩子當下進行閱讀,但這樣的閱讀是不會長久的,孩子只是為了完成任務,或者說為了得到大人獎賞,這是功利性的閱讀,而不是自發的,長久的閱讀。要想讓孩子愛上閱讀,那就要讓閱讀內化成孩子的一種習慣。習慣是在環境中培養的,當孩子在家裡,看到父母總是在捧書閱讀時,久而久之,孩子肯定也會捧起書開始閱讀。當孩子在學校,聽到老師在課堂上,各種知識,各種文化信口拈來時,孩子肯定會嚮往從書中學到這些知識。長此以往,孩子自然而然會愛上閱讀。

  正如書的題目所說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教師修煉到境界了,才能去感染學生,感染身邊的同行者,才能豐富自己的教育事業。養成了閱讀的習慣,我們的人生之旅自然會更加充實和豐富。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6

  寒假裡讀了常生龍先生的一本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詩意的文字:“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緻一次次的邂逅。”打動我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

  當我拜讀常生龍先生所著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心儀之感油然而生。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裡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於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著一點距離。

  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透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瞭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透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願。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樑了罷。

  我以為,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另一個難得之處,就在於作者的閱讀與感悟並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彙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後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著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

  我想,自己在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後感”打動之餘,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後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為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著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以及“教育效能感”這三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大略可說是我與本書的真誠致敬了罷。

  第一,應努力完善師德素養。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並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於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鑽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於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

  在我讀過的許多書裡,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彙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餘力地以“愛”為核心,生髮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

  又如於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群魔亂舞的“文革”時期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於家境拮据,她依然沒有後悔,“這樣做圖的什麼?我從未張揚過,也從未想到要得到什麼,只不過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這些孩子那麼困難,我心裡難過,故而想方設法幫助。”這雖不是在課堂上授課,但我相信這實實在在給那些受助的學生們上了關愛這一課,在人情淡漠的冰窟裡投進了一束溫暖的光芒。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第二,應加強教學專業化的研究。

  眾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們處在一個知識迅速增加、不斷更新的資訊時代,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開闊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已經變化的學生。今天的學生已經不是你給他買頓飯、送他個筆記本就能讓他感到的時代了,變化的學生迫使我們也要變化,而這種變化的核心就是我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

  首先,必須加強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今天的中學生面對著網路、媒體、廣播、電視等這些更具吸引力的媒介,我們如何把他們吸引到課堂上,讓他們喜歡歷史課,觀念在於我們如何呈現給他們更加專業的精彩的課堂。

  因此,在工作中我加強學習,不斷地豐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意識,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歷史學科課程標準。嚴肅學風,指導學法,力爭創出本人的教學特色。呈現給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堂。同時在教學形式上多樣化,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始終採用一種教學形式,這樣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全班分為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每課都繪製思維導圖,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知識。教學經驗證明,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用心性和學習效率。

  同時要加強對現代教育理論、相關法律法規、資訊科技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自身的知識領域。加強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考和實踐上下功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把認真學習和勤于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工作的能力。

  第三,應重視教育效能感的提升。

  什麼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編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讀本》一書中援引了辛濤發表於1996年第二期《應用心理學》上《論教師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義——“教師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說得再通俗些,李譁、劉華山發表於20xx年第一期《教育研究與實驗》上的《教師效能感及其對教學行為的影響》一文中提到,“‘教師效能感’是指‘教師相信自己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師效能感是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的預測變數。

  而教師效能感很可能是透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來影響學生的。”我認為,教學效能感不僅展現了“以情傳情”、“以情動人”的感性一面,而且還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師於教法等種種方面打磨與改進,以求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改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這樣看來,之前所提到的“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此外,還有一些書中的具體思考與做法,值得細細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編的《問道課堂》中對於“導學案設計與使用”的點撥,細到趙國忠所著的《透視名師課堂管理——名師課堂管理的66個經典細節》中對於各種課堂教學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風”》中對於顛覆性的教學模式的展示與評價……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問題,為實現教學有效性提供了寶貴的借鑑與建議。

  上述關於我讀過的部分教育書籍內容的梳理,便是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後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後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後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與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後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穫。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裡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快事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閱讀者。開啟視野,博覽教育經典,對教育的理解更為透徹通達,應了那句話: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閱讀猶如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一個人的精神樣貌裡,終會助力於一個人的心靈成長。閱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為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7

  有一本書,你讀了後,會有讀過50本書的收穫,那就是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有一個人,你瞭解後,會不由自主地從他身上汲取力量,讓你找到前進的方向,那就是此書的作者常生龍。很多年前,偶然的機會,在新浪部落格讀到了他的文章,知道了他是一位日理萬機的教育局局長,卻每天更新部落格,每週讀一本書寫一篇讀後感,每月做個總結,每年做個回顧。博友們都尊稱他為船長,覺得是他在引領著大家航行。船長在此書的後記中寫道:“我將書放在自己的手提包裡,將旅途、會議間隙、飯前飯後、睡覺之前等各種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見縫插針就讀上幾頁。

  有一次到韓國出訪,一整天的任務都安排得滿滿的,等回到房間放下行李時已經是夜裡11點了,可一本書的讀後感還沒有完成,怎麼辦?簡單地洗漱後,坐在地板上,將電腦放在腿上,熬夜趕寫文章。我心裡明白,只要對自己放鬆一下要求,所有的堅持都會泡湯。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了讀後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相信讀到這段文字的每一個人都會對船長的這份堅持和毅力而肅然起敬!那麼,這本書,就是從500多篇讀後感、200多萬字中挑選出來的50篇讀後感、20萬字!這是怎樣的精選,怎樣的精華?做為讀者,能讀到這本書,是多麼的幸運,多麼的幸福!尤其是教師,因為船長就是以一名老師的身份去讀書,去思考,去撰寫。

  他把這本書分為五個專輯: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還沒真正走進書本,我就被這五個觀點吸引:正如船長所說,“教師是改變課堂、提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以,教學,靠我們老師去研究,去探討,去探索,必定是創造;教育是為了人們生活得更美好,是要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日常生活中的親子關係、家校關係、閱讀與寫作的關係等”,讓人們“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一所學校就是孩子的社會,“讓學生愛上學校,在其中健康、快樂地成長”,所以學校即社會;做為教育的實踐者,我們需要掌握教育原則,需要歸納教育策略,我們需要理論做支撐,所以,理論是我們的支點;慕課、微課、翻轉課堂……教育的變革,一股腦兒地衝刷著我們的思想,這就是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去接受。

  這本書中呈現的太多方面我都非常喜歡和認同,比如:第2至5頁於永正老師寫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我的為師之道》中的訣竅一“自己先變成孩子”;第27至30頁道格·萊莫夫著的《教無不勝:卓越教師的49個秘訣》中的“設定高的學習期望”和“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第31至34頁海姆·吉諾特著的《老師怎樣和學生說話》中的“防止暴力”、“善用鼓勵”、“學會傾聽”、“拒絕偽善”;第67至70頁張貴勇著的《讀書成就名師——12位傑出教師的故事》中的“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閱讀有方法,成效見課堂”、第79至82頁蔡興蓉著的《下輩子還教書》中的“語文教師的使命”;第105至108頁羅恩·克拉克著的《羅恩老師的奇蹟教育:點燃孩子的學習激情》中的“給予高期待,收穫大進步”、“信任添力量,細節顯功夫”;第138至141頁蘇霍姆林斯基著的“把了解學生的工作落在實處”、“像醫生了解病人那樣去了解學生”;第142至145頁金林祥等著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中的“新教育”、“新學校”、“新學生”、“新教師”等等。

  我特別有感觸的是船長在第52至55頁蘇珊·佩羅著的《故事知道怎麼辦:如何讓孩子有令人驚喜的改變》一書中的觀點:要善於講故事。我記得在幾年前和科組老師備課時,老師們都反映這屆五年級學生屬虎,調皮得很,學習習慣差,語言不文明,行為習慣也不好,想要針對這些問題開個級會教育學生。我想到了一個關於蘇東坡和佛印大師的故事,於是,這次級會,全級五百多學生就聽我講故事,學生們專注的眼神,我至今都無法忘記,他們被故事中蘇東坡的暗自得意和被蘇小妹點醒後的啞然深深吸引,在他們的心中,蘇東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個大文學家,居然也會有語言不文明的時候。

  然而,透過才華出眾的蘇小妹說的“佛印大師心中如佛,說出來的是美言;蘇東坡心中有屎,吐出來的是粗話”時,學生們都會聯想到自己和身邊的同學而自慚形穢;但是當自己發現能和大文學家一樣犯錯誤時,內心不但沒有受到打擊,反而增添了自信:我是可以像蘇東坡一樣改正的。正如船長在文中所說,“故事可以滋養想象力”,“故事具有治療作用”。書中引用的愛因斯坦的話,相信每位老師或家長都認同:“如果想讓孩子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想讓他有智慧,就講更多的故事。為孩子唱歌、念童謠、講故事是父母和教師能給予孩子的禮物。”因為,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透過故事,可以讓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透過故事,可以讓孩子健康成長;透過故事,可以帶給孩子諸多力量……

  另外,我還想特別說明的是120至123頁高萬祥著的《學校裡沒有講的教育》中,船長告訴我們“學校教育要關注的三個方面”:一是閱讀習慣;二是滿腔熱忱;三是人文關懷。“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而要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必須要求老師自身擁有閱讀的習慣。一是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二是透過閱讀,能“讓老師擁有思想”,“獲得更多的愛心、良心和責任心”,“收穫詩意和創造情懷”。作者還告訴我們,老師要“像寫情書那樣寫日記、隨筆”。熱忱,也是我一貫推崇的思想。我認為,一個老師,必須熱愛自己的事業,將自己滿腔的熱忱投入到教育當中來,才會不知疲倦、不計較得失、全心全意、發自內心的去愛學生,愛教學。船長在此文中,也強烈地表達他的觀點:“熱忱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熱忱是行動的動力”,“一個充滿熱忱的人,不管他從事什麼工作,都會認為自己的工作是一項神聖的事業,並有著濃厚的工作興趣;不論工作有多麼艱辛,歷經多少磨難,或者需要多少訓練,都會用一種不急不躁的態度去認真執行”。

  “讓我們都來讀書吧!”船長在自序中向大家呼籲。感謝船長付出的辛勤勞動,讓老師們擁有了一本智慧書——教學中發現了問題可以隨時到書中找到答案;讓老師們擁有了一本動力書——每天可以翻翻,洗滌自己心中的塵埃。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8

  開啟常生龍編寫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第一輯“教學即創造”,就被書中介紹的名人教育理念所吸引。這一輯一共介紹十位中外教育界的名人,他們無論在教育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創造。教學工作是最有創造性的工作,是我讀完這一輯後最深的感悟。

  在教學工作上,最容易做的是照本宣科。課堂上,按部就班地按照課本來上,不會有錯,但如何把課本上的知識融會貫通,讓孩子們喜歡上你的課,卻需要老師的創造性。

  學生為何喜歡多才多藝的老師?因多才多藝的老師的課堂是豐富的,是靈動的,老師自身的知識的博大和自身素養會影響到孩子。孩子欣賞博學多才的老師,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記得讀師範時,“文選與寫作”課是比較枯燥的課,而那位老師,每節課都是很快講完課本上的知識,就會給我們講他心中的《紅樓夢》,講細節,講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就是因老師的講解,才讓我用心去讀這部經典鉅作,注重書中的細節部分,甚至跑到圖書室尋找關於解讀《紅樓夢》的一些刊物和文章。看評論,會讓我讀得更深一些。寫作課成了我的最愛,我喜歡老師的博學,期待他能給我們介紹更多的名著經典。

  如果僅僅是照本宣科,那些課文沒有多少吸引力。這位老師把文選課上得豐富多彩,激發了我們去讀經典名著的熱情。也是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愛上閱讀與寫作。

  第一輯中寫到夏昆老師,他不甘於每天對字詞句篇的分析,想在常態化的教學之外,提供一些更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課程內容。於是他開始了語文、詩歌鑑賞、音樂鑑賞、電影鑑賞等四門課程的教學探索。在高中繁重的學科學習任務之中,給學生們送上了一份份心靈雞湯。看似夏老師在不務正業,其實如果學生學會了鑑賞,從電影中,從歌曲中,從詩歌中體悟到不同的美感,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養,學生們的語文素養自然提升,我相信語文成績也會自然提高的。

  特別是語文教學工作,如果僅僅抱著課本在教,那孩子們不會走得高遠,也不過是做題的機器而已。如果從多方面入手,逐步培養孩子們的讀寫習慣,看似老師在做與教學無用的事,甚至是多受累的事,但走到一定階段,你就會發現,所有的“無用”變得那麼“有用”,甚至讓孩子的語文素養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教學工作的創造性至關重要,它會讓孩子們看到不一樣的天空。在一堂看似平淡的課堂上,老師的引領和發散思維,會讓孩子們看到更廣袤的世界。我喜歡多彩的課堂,喜歡看似天馬行空,實則老師把手中的線收放自如,讓孩子們在蔚藍的天空上翱翔的課堂。課堂雖小,但我們的思維不能狹隘。老師在課堂上的創造性就尤為重要了。

  在剛剛接觸孤獨症譜系的孩子後,我有一段時間很是迷茫,後來因閱讀了一些理論專著,我突然領悟到,他們更需要靈動的課堂。雖然是個訓課,他們也需要豐富一些的語言訓練。本身孩子們就有刻板行為,如果僅僅運用ABA訓練方式,孩子們更是呆板。但運用VB進行語言訓練,就靈動了許多。每一節的個訓課,我都設定了多方面的訓練形式,即便是接受性指令這一個環節,我也要設定多方面的訓練內容,既有身體部位識別,也有繪畫和粗大動作訓練。特別是手指謠,邊做動作邊填詞,孩子們很是喜歡。有時會根據孩子的情緒,調整課程,只有讓孩子喜歡上我的個訓課,我才能給予最佳的康復。

  我們的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史沃普這位童書作家,僅僅是輔導孩子十天的寫作課後,就愛上了孩子們,堅持為孩子輔導寫作,陪伴小學畢業。他用滿腔的熱情對待所教的孩子,做出了與眾不同的成就。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愛,是前提,重要的是要有智慧,也就是要有創造性。麥考特、雷夫、鍾傑就是這樣的老師。麥考特能讓最調皮搗蛋的孩子認可是最好的老師,雷夫能讓56號教室裡的每個孩子愛上閱讀,並在m、教室裡建立起世界上最小的經濟體,讓每個孩子學會遠足前做好準備。雷夫的56號教室充滿了魔力,我很早就買過這本書,讀了一遍又一遍,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啟發,佩服雷夫的創造性教學模式。鍾傑在轉化問題生上有自己獨創的方法,僅僅靠愛是不夠的,關鍵是老師的智慧,有了教育智慧,才會讓愛變得有價值,有意義。

  吉諾特所說的這句話,對老師而言是一定要牢記心中的:“語言既能使人文明,也能詩人野蠻;既能使人受傷,也能使人得救。”說出去的話,如潑出去的水。常言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最為老師,說話的方式尤為重要,罵人和訓話是語言暴力常見的表現方式,侵犯隱私是語言暴力的一種體現,但質問也是一種語言暴力。

  原來我們教聾孩子,因手語的限制,可能老師的話語不能完全傳遞給學生,即便是有語言暴力,學生僅從表情和動作上也感受不那麼真切。而如今我們學校已經轉型,面對新的群體,我們真的要在說話藝術上下點功夫,如何把話說好,讓孩子們接納,讓家長們接受,這是需要下功夫的。孩子們需要我們鼓勵,家長們需要我們去傾聽。鼓勵,讓孩子們更加自信;傾聽,讓我們理解家長們的內心痛苦。理解、包容,接納,慢慢地我們會發現,他們也是一群可愛的孩子們。

  “當教育不是發自內心的時候,當教育的語言不帶著為善的情感的時候,教師那偽善的眼神和牽強的微笑就會很快被學生感受到。”這句話是不是在提醒我們,老師的語言至關重要?

  老師的認可,是一縷陽光,會讓孩子感到溫暖,會催孩子們上進。我們都從孩童走過,回想過去的時光,能讓我們深記心中的老師,往往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給予關愛的老師。特別是那真誠的善意的話語,讓人牢記一生。

  特殊教育的教學工作是更需要有創造性的工作,一堂課,不再是單一的課程,需要多方面訓練融合在一起,語文課中融合著動作康復,體育課中也滲透著語言康復。孩子們千差萬別,對孩子的要求也變得有梯度,需要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給孩子最適合的康復教育。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9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感悟。讀完《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後,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新的感悟。

  一、學會讀什麼書重要。

  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穫多多。回憶自己的閱讀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裡的選書都是作者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於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於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雲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於自然處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紮實。作者從於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範”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

  二、看書更要學會如何閱讀。

  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著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從“要讀書”這一原視角出發,透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瞭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透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

  三、懂得從書中找到解決辦法。

  教學中既要做到了解、信任學生,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又要以身作則做好示範作用,是師生“教學相長”的和睦共進關係。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並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樑了吧。但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教師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知道學生真正需要什麼。學生只有認同教師,信服教師了,才會效仿教師的做法,才會接納教師的建議。

  讀書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兩個方向不斷探索的過程。一個方向是向內,一個方向是向外,教師的教育教學、專業發展離不開大量的閱讀。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當然,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黃金屋”和“顏如玉”,但書籍確實能給我們生活所需要的物質和內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說,閱讀能夠讓我們活得更好。

  讀完了《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更加懂得了我們要給自己閱讀的時間,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個閱讀是深度的。只有深層的閱讀,讓靈魂完全與哲人對話,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是精神的滋養與洗禮,讓自己不斷的獲得丟棄再獲得再丟棄的過程。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