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等待戈多讀後感

等待戈多讀後感

等待戈多讀後感(精選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等待戈多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大家分享。

  等待戈多讀後感1

  重讀《等待戈多》,一部不長的荒誕戲劇,卻很費腦筋。這部戲劇的魅力在於,本身就是一個謎。每個人都在問,戈多是誰?他代表什麼?象徵什麼?有人求疑於作者貝克特,他很高明地繼續玩捉迷藏:“我要是知道,早在戲裡說出來了。”

  春天的陽光很柔和,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走在大街上,瞧著無暇享受陽光的各色人等,突然想到,這個世界上其實有三種人。當搜腸刮肚為這三種人找代表人物時,想起了《等待戈多》。這部劇只有五個角色,兩個流浪漢戈戈和狄狄,主僕二人波卓和幸運兒,還有一個替戈多送信的小孩,至於戈多這個被等待的人,自始至終沒有出現。用這幾個人為三種人佐證,再合適不過了。

  第一種人,打著遮陽傘曬太陽的人。聽起來很有閒、很小資。不過,小資只是一種情調,那些光顧必勝客、上島、兩岸、避風塘、蘭桂坊、seven(怎麼象在做廣告?)喝一杯拿鐵、卡布其諾、龍舌蘭、朗姆酒,來一隻哈根達斯(又有廣告的嫌疑!)的人,未必能夠入列。還是看一看波卓的派頭,這位爺一出場,就拿著一根鞭子,用繩子拴住幸運兒的脖子,趕著他往前走。幸運兒兩手提著一隻沉重的口袋、一個折凳、一隻野餐籃和一件大衣。幸運兒開啟折凳,波卓坐下,開啟籃子,取出一隻筍雞、一塊麵包和一瓶酒,大口地吃起來不想再描述了,這就是第一種人。

  第二種人,在陽光下忙碌的人。波卓在曬太陽,幸運兒在勞作。他是幸運的,因為他能得到主人啃剩下的骨頭。當流浪漢戈戈向波卓討要骨頭時,波卓說這通常是屬於幸運兒的。得到骨頭的代價不菲,要停止思想,或者按照波卓的指揮思想。在波卓的要求下,幸運兒發表了長篇演說。很佩服作者的獨到之處,這篇上千字的演說沒有一個詞是連著的,沒有一句話是完整的。那個送信的小孩,是戈多身邊的人。如果戈多是一種拯救力量,那麼小孩無疑也是個幸運兒,但是從小孩的表述中,他似乎也不夠“幸運”。在陽光下忙碌的人,即便獲得命運的垂青,又能如何?

  第三種人,追趕太陽的人。夸父逐日的結局是,他渴死了。夸父逐日的現代版是,很多人為了追逐夢想而倒在路上。戈戈和狄狄兩個流浪漢,曾經也非常體面,曾經也有一雙合腳的靴子,曾經也有過一點兒思想。他們最終淪落了,無力再追求,只能把希望寄託於戈多,他們不認識戈多,不知道戈多是誰,甚至搞不清究竟要戈多給他們做什麼,他們沒有明確的要求,只是一種祈禱、一種泛泛的要求。戈戈和狄狄的不同是,雖然都喪失了追逐夢想的能力,但狄狄沒有放棄自尊,沒有失去生存的能力,他還能為自己找到蘿蔔。而戈戈已經喪失了羞恥心,他天天捱打,但是抱怨保護他的人;他搞不到蘿蔔,還嫌蘿蔔不好吃;他厚著臉皮討要波卓吃剩下的骨頭,他為了金錢與需要幫助的人討價還價。

  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寓言。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夢想,追逐希望,追逐光明。當耀眼的太陽照射在頭頂,都想觸手而及,讓思想的光芒照射人生,讓精神的勝利愉悅生命。可是,我們並不能主宰靈魂,並不能左右命運。當夢想無情破滅,我們是選擇做一個精神的流浪漢,還是思想的臣服者?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抑鬱寡歡的大有人在,放浪形骸的不在少數,愁腸百結的經常碰到,撕心裂肺的也不少見,這些都是精神的流浪漢。他們看似是精神的獨立者,其實也會為了一根剩骨頭低下高昂的頭。有雄心追逐夢想,就要有勇氣接受失敗。第一種人未必高貴,第二種人未必低賤,第三種人未必超脫。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荒謬的,不必為了所謂的價值、意義而背上枷鎖。

  戈多沒有等來,波卓瞎了眼睛,幸運兒成了啞巴,戈戈和狄狄想上吊,但是他們找不到繩子……這就是生活!

  等待戈多讀後感2

  《等待戈多》以文字和舞臺表演的方式延長了讀者和觀者對"等待"這一抽象事物的感覺,這種"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實地存在於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中,卻往往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們的思考,思考自身與生活本身。

  "沒什麼事發生,沒有人來,沒有人去,真可怕"①,整個劇情用劇中的這句臺詞來概括再恰當不過。就是這樣一部看似重複和無聊至極的戲劇,卻是貝克特荒誕派戲劇的經典之作。大凡經典,必有其典經之處。也只有經典才能被人反覆剖析並不斷解讀卻始終不會過期。某種程度上看,經典之為經典更在乎其中蘊含著某種普遍而恆久的價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貫穿於人類文明的整個程序。那麼,回到《等待戈多》,它的價值批判和人文反思體現在哪裡呢?換句話說,它憑藉什麼而立於經典之林呢?

  時間無法減淡這部作品的價值,相反,時間增加了它的`價值重量和批判力度。等待,當人們說出這個詞並用它指代一個具體事件的時候,好像並不能達到完全意義上的出離時間。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這一點上對傳統的"等待"給與了批判並提出了挑戰。在這裡,我想對"等待"做一個個人的理解和區分。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內,正是時間讓我們感覺到我們在等待;也有一種"等待"在時間之外,這種出離並非絕對超脫我們所在的時空之緯,它依然在我們所在的時空之內發生,卻早已抵達另一個終極意義。是的,我想說《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終極意義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質的困惑,因而它也越發能凸顯出我們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虛單調,機械壓抑,仍然不願意也不能夠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滿了遙不可及的距離。有一些距離是本質上的距離,與時間與空間都無多大關聯。

  等待戈多讀後感3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等待,是花兒的綻放;等待,是夢想的啟航。但很多時候,等待卻是一種迷茫。”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貝克特,他曾寫過一部有趣且無厘頭的荒誕劇《等待戈多》。

  劇中描寫了兩個人在等待戈多的過程中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來打發無聊時光,時間一天天過去,直到劇的結尾,他們要等待的戈多也沒有來。那麼戈多是誰?為什麼要等待他?這部荒誕離奇的戲劇起初並不被人所接受。但後來,人們慢慢領會到這部看似離奇、不知所云的戲劇主旨之一便是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無謂等待而進行的辛辣諷刺。

  初讀此文時,我甚至懷疑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審們是不是一個個腦袋發熱,不開竅所至的呢!漸漸地,發現好像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沒有明確地披露戈多的身份恰巧是貝克特的高明之處!可是一直都有人在探尋著戈多究竟是誰…為此,貝克特給了一個解釋:“我們如果知道戈多是誰,那早就在劇本中寫出來了。”

  而今,越來越多的人讀懂了《等待戈多》,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等待戈多》。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正是因為耽於無聊的等待而錯了許多寶貴的機會。要知道,命運給予每個人的機會都是均等的,但幸運女神往往只眷顧那些有充分準備的人,只是坐著靜靜等待而不去積極爭取的人能輕易成功嗎?簡直就是天方夜潭!

  “毛遂自薦”的故事是老調重彈。它之所以能得以流傳千古,必有其予以世人某種程度的影響。眾所周知,毛遂不僅是一個有膽識、有才華的人,他還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勇於進取的人。試想,如果毛遂只是一昧消極地等待,而不去積極地推薦自己,縱然他滿腹才華,也不會得到平原君的重用,哪能為國家出力?哪還會有“毛遂自薦”的美名流芳百世?

  再者,如果趙匡胤在黃袍加身後稍做等待,必將以篡君謀權之罪而被誅殺;如果李世民在玄武門前稍做等待,恐怕“貞觀之治”也就成了水月鏡花做事並非不需要耐心的等待,但無謂的盲目的等待卻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態度,不免會讓人錯失良機,導致失敗。

  說到這裡,如果你正為自己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而懊惱,請不要等待,馬上拿起書本,奮發苦讀,因為青春經不起等待;如果你為自己即將畢業卻無從就業而茫然,請不要等待,馬上帶上簡歷,整裝出發,因為年輕經得起失敗!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朋友們,你我如果是那靜臥馬廄的千里馬,與其等待伯樂的賞識,不如勇敢地馳騁賽馬場,讓人們驚歎你的英姿,讓自己勇敢地對伯樂說:“伯樂,我們無需等待!”

【等待戈多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