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報告範文> 高三語文教研活動聽課報告

高三語文教研活動聽課報告

高三語文教研活動聽課報告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聽課能讓我們學到很多教學技巧,寫一篇聽課報告,記錄下來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三語文教研活動聽課報告,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當下的作文教學有種種毛病、不足,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具體體現為:作文教學虛無化、邊緣化、私人化、無序化。這應該是作文教學之病,其發病原因很多,診斷起來頗為複雜,難以判斷,基本可以歸屬為疑難雜症之類。於是,作為醫治或解救這一病症的醫者——老師——大概有這樣三種態度:作文不可教,作文屬於天賦異稟的事情,是學生自己語文發育的事情,作文教學無可為;作文教了也沒用也無效,不如不教,君不見高中三年的作文教下來依然如故,甚至還不如不教,高中生寫作還不如初中生寫得有靈性有質感,這是高中語文老師經常感嘆的事情,作文不用教;作文教學畢竟還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很多努力著的語文教師還在頑強地憑藉著私人的寫作經驗“胡亂”地教著,不成系統,難成序列,無法學科,故稱之為“胡亂教”。概而言之,作文,不可教,不用教,“胡亂教”。如何突圍?如何打破困境?如何走向學科?

  束手無策之策

  當我們面對一個束手無策的問題時,就如同身處暗夜之中,茫然不知所措。這時,如果能有一個“策”,就會找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的小孔,就能把一米陽光牽引進來。紀中郭躍輝老師的《議論文段深刻技術》一課,就是當下高考作文備考暗夜下的束手無策之“策”。

  高考議論文備考教學,有太多的審題指導、立意指導、結構指導、素材指導、結尾指導等指導,但都停留在宏觀的指導層面,少有細緻的可操作的“策”。因為這些指導大多是對學生的要求、目標、規定,而不是能解決其面對問題的“策”,這其中最主要的區別是,這些所謂的“指導”缺少寫作的可操作的技術,就好比教一個學徒開啟一把鎖一樣,單單講如何開啟、怎樣把握開啟的姿勢、開啟之後怎樣結束等等要領,其實是不得要領的,給其一把藥匙,兩難自解,豁然開朗。

  郭躍輝老師這一節課就交給了學生一把藥匙,一把如何把議論文段寫深刻的藥匙。從班主任如何說服一位遲到的學生匯入,從學生身邊生活常見之景,把問題引入正題,有立場;重現期末考試作文題,再一次強調“如何開展,寫什麼內容才能說服別人”,繼續撕扯著這樣一個讓學生長期困惑束手無策的問題,有氣場;當投影上給出“是什麼”(定義分析)“為什麼”(因果分析)“怎麼辦”(措施分析)等字樣時,可以看到,那些平時面對考場作文束手無策的學生,精神為之一振。接下來的因果分析,從三個維度“原因分析技術”“背景分析技術”“價值分析技術”依次展開,案例與分析結合,分析與指導結合,指導與技術結合,精細入微,鞭辟入裡,把議論文文段如何進行深刻寫作的“策”一一呈現出來,一路下來,氣韻流暢,淋漓盡致,有一種“提刀而立”解完牛般的快感,有技場。

  技術改變生活。這樣的議論文文段寫作之“策”也一定會改變考場議論文寫作之現狀。

  黔驢技窮之技

  在進行考場議論文備考時,學生自己私下裡會如何準備?尤其是那些想寫高分作文的同學,我曾經私下裡在學生當中調查過這一事情。很多同學給我的回答是:積累素材。這個回答,既在我的意料之中,又出乎我的意料。確實,除了積累一些素材,學生還能做一些什麼事情?甚至連老師都黔驢技窮。那麼,問題來了!學生如何把積累的素材運用到考場寫作當中?在調查中我也發現,很多同學也認同,平時自己積累了很多素材結果到考試時忘了,不會用、用不上,白費了很多寶貴的學習理科、英語的時間。如果教師能在這樣地方進行給予學生一些寫作技術,那將解決不少同學黔驢技窮般尷尬的境況。

  龔瑞峰老師的《論證舉例:回扣關鍵詞》一課,估計會亮瞎不少有這方面困惑的學生。把素材的積累與考場寫作掛鉤,讓素材的使用與段落寫作溝通,這是一個比較有趣、有用的話題,而且極具技術性。龔瑞峰老師一上來就展示了幾個素材,以“哪一個素材更適合”已給出的觀點為思考抓手,一下子把問題推了出來,直切,刺激。接著得出結論:素材使用要回扣關鍵詞。接著繼續把兩段文字進行比較,分析扣題與不扣題的區別,感知在考場作文中一些材料的使用常常“似是而非”的失分現狀。課堂的高潮在“用‘負荊請罪’的事例來例證觀點,不寫主體段”環節中迎來。不少同學的試筆,已體現出技術的重要性來,當老師總結出這樣的技術步驟時:①關鍵詞②分解③對應④呼應。這一刻,技術與方法的魅力,綻放在課堂中。接著的總結:技術原理與操作步驟,進一步提升、強調、突出,把課堂內容固化,算是一次集中精力的突圍,制服黔驢、打死猛虎的最重的一拳。

  “見識”“技術”“素材”,這是我對這一節課的概括。培養了的學生的觀點意識,強化了素材與論點的結合意識,給出瞭如何把觀點和素材這兩者結合的技術,可謂是突破了我在調查中很多同學所面臨的黔驢技窮般的素材積累困境。

  不得其法之法

  大人物,大英雄,總是最後一個出場,而且出場的方式也常常是較為特別、壯觀,看看周潤發早期出演的《賭神》就可以體會到這種場面的氣勢。《雅句的技術生成與運用》,夠壯觀,多大氣,考生們很需要。張華老師教學語言新穎的生成性、豐富的生產性,永遠是其語文課堂的一大亮點,幽默,情趣,處處顯擺著其對語言的敏感與機智,很讓人嫉妒,用一位資深語文教師的話說,“他(張華)對現實的語言轉化能力非常強”,今天這一節作文課又一次證明,誠哉斯言。

  考場作文的指導,難在對語言的指導,而學生的失分問題也恰恰就在語言層面,如何針對語句寫作這一問題進行指導,語言能力不強的語文老師還真不敢“沾染”,否則自取其辱不說,還誤人子弟。但總有藝高的`人,比如張華老師。“雅句”,一個極細小極模糊的句子統稱,該如何看待?如何寫作?具體的技術是什麼?這些得語言句子寫作之法的備考指導,處處放射著技術的理性之光與技術的思維之美,讓不得其法的考場作文句子寫作教學找到了一個“山上小孔”。課堂從“雅人”“俗人”之辯、“雅句”與“俗句”之辯開始,匯入對教師“雅”另闢蹊徑的理解,其實是強調了一個寫作意識——要有意識地雅化句子。這一點非常關鍵,寫作只要有“雅”的慾望,才有“雅”的可能,可以說張華老師的言語挑逗能力的施展在這裡就已經開始抑制不住了。技術,只有技術才是最美的,技術改變言語的生產,技術改變寫作的信念,技術改變寫作的狀態,最終技術了改變寫作的質量。“造境技術”,真敢命名,虧他名得出來,讓人信服、歎服的技術展示,體現了一位開宗立派的創始人風範,像俞敏洪,又有點像馬雲。“自然”,“人化自然”,“製造出富有雅意的自然”,“自然的都是雅的”,一句句技術性的話語牽引著每個聽課者的思維,“他是怎麼想的?”旁邊的一位聽課老師感嘆道。但,這還都是鋪墊,更精彩的“選景”“著色”“組合”“調適”等階梯型的步驟,展示出了“雅句技術”的美麗面龐,驚豔,實用。

  接下來的技術練習,證明了這一技術指導的有效性,一些同學寫出了一些讀起來確實很文雅的句子,這不能不說是這一技術的功勞。緊跟著的“湊句技術”應該是在“造境技術”的基礎上更具體化地發展出來的,特別提出了三種句式,“四字句式”“之字句式”“而字句式”,四個操作步驟:確定句式,生成一句,擴充套件完成,調適句群。知行合一,體用合一,把句子的寫作秘密透過手把手地教給了學生,元金聖嘆有一句詩,“鴛鴦繡成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而張華老師不僅把針給了學生給了現場的聽課老師,更是把語文的美用技術形式的展示了出來。這不正是處在寫作備考教學困境當中的,技術的勝利?

【高三語文教研活動聽課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