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教有所思》讀後感

《教有所思》讀後感

《教有所思》讀後感(精選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有所思》讀後感(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有所思》讀後感1

  假期,我拜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教有所思》。李老師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師。同樣,我也想成為一名成功的教師。在書中,我慢慢思索,慢慢探尋,慢慢尋找答案。他之所以成功,在他身上一定有獨特的東西。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是學生願意接近你、信賴你、被你感染、被你影響的重要條件。書中講到,教師應具有三顆心:童心、愛心、責任心。我想,這也應該是李老師成功的魅力所在吧!

  永葆童心之人,可以永遠健康、陽光、永遠年輕,擁有更多的朋友,更何況是天天與孩子打交道的老師呢?回憶教過自己的老師,我喜歡那些和我們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做遊戲、一起歡呼、一起流淚的老師,他釋放自己的情感,直率而不虛偽;喜歡那個在我們面前不知為不知,有錯就認錯的老師,他真誠而不深沉;……

  有童心的老師,意味著我們可以和他開開玩笑,在愚人節那天讓他跑東跑西,而他絕不會生氣;意味著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他,將自己的煩惱向他傾訴,而他絕不會一本正經、板著臉教訓我們;……

  要怎樣才能保持童心呢?我把童心看成是教書的藝術,既是藝術,就帶有一定的天賦性。我想,童心還體現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即尊重和相信學生。書中,李老師談到了葉聖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而真正要做到不需要教,我們做教師的是應該有放手的勇氣和信心的,多給學生自我教育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機會中,學生會成長得更快,會越來越自信、自尊、自愛,會越來越不需要教。我們只需要保持著一顆童心與他們共同體味著成長的煩惱與快樂。

  享有童心,方得學生之心。做一位有童心的教師,才能做一位成功的教師。

  《教有所思》讀後感2

  讀李鎮西的《教有所思》讓我感動,感動的是:“愛是教育的前提,但遠不是教育的全部。由愛而昇華為責任——對孩子的一生負責,這才是教育的真諦”。讀張文質的《教育的十字路口》讓我激動,激動的是:“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彼、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讀朱永新的《新教育之夢》讓我感嘆,感嘆的是“現實存在的教育與理想意義的教育差距竟如此大!”讀蘇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學》讓我醒悟,醒悟的是:“難怪我們現實的教育在學生成長中顯得那麼蒼白無力!”

  透過讀書,終於讓我明白: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這種規範、狹隘、重複、忙碌的生活狀態,要改變這種生存狀態,使教師對教育永遠充滿一種吸引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浮躁;讀書會讓我們教師更加富有教育的智慧,領略教育的真諦;讀書會讓我們的教育更加美麗。

  教師,歷來被人稱為知識分子。讀書,在教師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僅是知識數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內涵、素養品質的提升。教師讀書的根本目的在於發現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教師只有透過讀書才能讓自己豐富起來、深刻起來、精神起來。

  《教有所思》讀後感3

  看到全國名師李鎮西的《教有所思》時,我也在思索。一個學期又一次畫下句號,作為教師,我的生命歷程又刻寫了許多或難忘或短暫,或明晰或困惑,或開心或鬱悶的痕。我用了一天的時間總結整理下來,我認為這遠遠不夠。借到書後,我沒有像看其他書一樣一睹為快,而是把它輕輕地擱置到書架的最頂層,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教有所思”這四個字。我想激勵自己利用假期這段寶貴的時間來反思自己的教學。於是,有了很多更明朗積極的想法、更客觀理智的評價。

  當思緒處於“山窮水復疑無路”時,我捧起了《教有所思》。

  剛開始,我還有空閒將書中精美的語句抄下來,後來,幾乎忘記了做筆記。因為李老師的文字如一塊神奇的魔石引領我忘情地讀著,二十一萬字的書竟然只用了五天全部讀完。當讀完最後一篇時,心中生出些許遺憾。合上書靜靜思索,竟有口留餘香、餘音繞樑之感。

  全書分為六輯:邊教邊想、胡言亂語、師恩難忘、心動時刻、說語論文、凝望窗外。分別從語文教學、教育現象、與名師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語言文字、時事評論等方面,選取不同的觀察點進行闡述。有的文章清秀雋永,如海面上一朵輕盈的浪花;有的文章熱情澎湃,如熊熊燃燒著的烈焰;有的文章慷慨激昂,如那隻與暴風雨搏鬥的海燕;有的文章發人深省,如一支穿透腐朽思想的利箭……李老師熟讀各種教育經典,與葉聖陶、蘇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大師對話,很多文章引用大師的名言幾乎是信手拈來;他尋找各種機會學習、寫作,提高自己的水平,拓展自己的視野,增強自己的領悟力。因此,書中文字讀來甘之如飴。

  李老師選了這樣一段話放在書的封面,十分鮮明地表明自己對教育的認識,也是他整個教育思想的濃縮:今天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我認為,需要一種把人當成人的教育!我們嚮往併為之奮鬥的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充滿著民主精神,散發著科學芬芳,閃爍著個性光芒的教育!

  在教學中,他也是這樣執著地實踐著,並且時時自省著。李老師由向學生借筆,發現學生爭先恐後地雙手奉送,反思作為老師的自己沒有親自將水杯送到學生手中,而深深地自責源於自己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師生是不平等的。又從五千年的封建意識挖掘開去,呼籲大家(包括學生、家長和同行們)摒棄“師道尊嚴”的落後思想,追求師生在人格和感情上的天然平等。試想,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被學生尊崇?這樣的老師,怎能不使家長感動?這樣的老師,怎能不被同行敬佩?由此,我想到自己,作為一名有良知的教師,自認為做得很好了。可是與李老師卻有天壤之別。

  “我從來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特質是思考,是批判,是創造。因此,我從來認為,作為知識分子的教師,同時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應該站在人類精神文明的制高點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課,他的心中應該裝著整個世界——國際風雲、時代變化、社會焦點……”正是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已經身居名師之位的`他,時時牽掛著那些邊遠地區的普通教師,為千千萬萬的普通教師吶喊呼籲;使已經身居名師之位的他,常常回到零出發點上思考當今社會對教育的關注、對教師的重視程度;使已經身居名師之位的他,敢於發現教育的弊病,並很尖銳地提出“萬炮齊轟假教育”,教育科研:警惕‘偽科學’”,大聲地質疑“儒學”能夠“救中國”,十分堅決地反對從上到下“表演”公開課的做法。

  寫到這裡,我不禁汗顏。我在教育教學崗位上已經兢兢業業地工作了二十幾年,與李老師的成就相比簡直是自慚形穢。李老師的著作幾乎等身,而我卻沾沾自喜於得過獎的幾篇拙文;李老師語文造詣和工作成就已經很高了,仍然攻讀教育哲學博士學位,而我卻時常陶醉於讀幾本書或寫點小片段,還以年已不惑為由勸慰自己別累壞了身體;李老師主動請纓,擔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而我卻時常因為自己班裡有幾個比較特殊的學生而大呼不幸……

  班裡有一個小女孩,入學的第一天是爸爸抱著送到教室的,家長如此嬌慣孩子,讓我大跌眼鏡。後來的表現更讓我連連叫苦。上課三心二意,下課卻生龍活虎;學習起來心猿意馬,對同位漂亮的鋼筆卻幾次據為己有;家庭作業幾乎不做,但說起謊話來一點不臉紅。家長對老師的要求表現出極端的不配合,每每強調自己的工作忙,甚至還認為自己身居官位女兒的各種表現給自己丟人。這樣的一個學生,幾次三番的教育引導都沒有丁點進步,從一年級到三年級的每一次考試語文和數學都穩居最後一名。學校考核班級成績時每次都會把她的成績取消,如此一來,更縱容了我對她的放任。上課時,她的作業沒完成,我會很“寬容”地讓她下課補上,至於補上還是沒補上根本沒有去看;早晨,她遲到了,我也會很“和氣”地讓她回位上坐,而沒有進一步詢問遲到的原因;晚上的作業又沒做,我會在第二天晚上適量地給她減些作業,美其名曰“非同步作業”,實際上實在不願意與她多生氣。

  看李老師的書,我很慶幸還能感受到自己的面頰滾熱、心跳加快。李老師專門申請將全年級最差的學生集中到一個班,由他來帶。他與學生朝夕相處,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將自己的教育隨筆集結成書,《愛心與教育》《走近心靈》《心靈寫詩》《民主與教育》……一本本凝結著愛與責任、付出與汗水的著作給了多少人以智慧的點撥和實踐的證明?我不可能與這樣的名師相提並論,但我可以以他為榜樣,向他學習一種精神——對學生充滿著人性化的關懷和愛護,對教育充滿著昂揚的熱情和理想,對社會充滿著強烈的責任和使命感。

  學生,首先是一個享有平等教育權利的人,而教育首先是教學生做人的教育。像我這樣做,是多麼自私和不負責啊!今後,我會想辦法將過去遺失的找回來。如果她再不完成作業,我會摟過她來輕輕地詢問她:“為什麼不做完?有什麼困難需要老師幫忙?”然後針對她的情況幫助她。如果她再一次遲到了,我會了解情況後,和她約好老師會一直關注她,期待她的進步;如果……是啊,一定會出現許多許多種令我想不到又心煩意亂的情況,我會記住李老師的叮嚀,用愛心和耐心,用寬容和責任。我也能把這些比較特殊的孩子當成一種幸運的教育資源,把我的關愛、理解和寬容給他們,讓他們和我相伴的日子成為一生寶貴的財富。

  寫這些時,我接到學生的一個電話:“老師,我們小組明天到商場門口賣報紙,您會來支援我們嗎?”怎麼會拒絕呢?和學生們討論研究社會實踐活動時,很多學生選擇較難的“賣報紙”。我感到欣慰,孩子們在我的潛移默化下,喜歡挑戰,喜歡實踐,喜歡從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上學期,學校安排我參加“送課下鄉”活動,課已經準備好了,為了挑戰自我,又調整教案,分別在四個班進行“一課多教”,到其他班級試課過程中進行橫向比較。儘管很累,但自己在教學方法和課堂駕馭能力等方面更上一層樓。尋找到差距,又有了很多新的感悟,並寫下教學反思。另外,我設計了一次和沐浴店中心小學學生的聯誼活動,每一個學生都準備了一封信或小卡片進行交換,使學生有了一次新的體驗,在這次體驗中增加了對農村教育和同齡學生的瞭解,從而加深了對自我的認識和感知。這是一節課帶給我和孩子們的新體驗和新超越,也是在讀《教有所思》時,能想到的為自己驕傲的一點。

  “多年來,正是抱著這種信念,我一邊教書,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寫作。教育與文學共進,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為伴,生命與使命同行。”這是我讀書時一直在默記的一段話,也是李老師教育思想的精髓。我會銘記心中,將生命與使命同行,使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有意義,讓我及與我共度時光的孩子們的生命綻放更多絢麗光彩。

【《教有所思》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