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

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

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

  《樹和喜鵲》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學生,每個人都需要朋友,有朋友才會快樂。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 篇1

  3月16日,有幸觀摩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那種春風化雨般的教學設計、行雲流水般的教學過程、務實質樸的教學風格,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將聽課感受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形散而神不散。

  聽王老師的課,如同品味一篇精美的散文,既讓人陶醉,又不會忘記初心。看起來洋洋灑灑,其實僅僅圍繞著具體的目標有序推進。這個“形”,就是王老師對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藝術化處理;這個“神”,就是體現課堂生命的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

  用哲學的觀點來分析,王老師在課堂上始終堅持了“形式服從內容”的基本原則,堅持內容在先,形式在後,形式為內容而服務。那麼這個“內容”,就是課程標準,就是課堂教學目標;而“形式”,就是王老師對教學過程的藝術化處理。正因為王老師的課堂,自始至終體現著小學低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任務,自始至終落實著識字、寫字的教學重點,充分體現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所以課堂很實在、有底氣、富有生命力、經得起所有人的推敲。

  當然,王老師課堂的精妙之處還在於,他沒有因為“神不散”而限制了“形散”。相反,因為有高超的駕馭小學低段課堂的水平,王老師的課堂讓人感覺很隨意、很自然、很輕鬆,具有很強的帶入感,收放自如。課堂上,王老師從課題的“鵲”字入手,既有單字識字教學,也有歸類識字引導;既有多音字的理解組詞,也有筆畫指導上的細緻入微;既有隨文識字的過程,也有識字方法上的遷移;既引導學生“看一看”,又提示學生“辨一辨”。整節課的識字寫字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方法簡單有效,值得我們探究和學習的細節很多。

  二、讓學生站在最高處。

  反覆品味王老師的《樹和喜鵲》課堂教學,我們就會發現,王老師在設計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選用教學方法時,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學生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服從於“學”,“教”服務於“學”,因“學”定“教”,絲毫沒有為了展示自己而做出的獨特設計。

  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科學的學生觀。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是對教學規律的深刻認識,也是對生本地位的堅持與維護。“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王老師始終讓學生站在最高處,一切為了學生,所以才能把自己的教“化有形為無形”,把“教”融合在“學”的過程中,以至於讓我們感覺不到教的痕跡,但又驚歎教的精妙。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科學的學生觀,所以王老師的課堂才能顯著地塑造著富有個性的靈魂,才能有效地培養著學生健全的個性。讓學生站在最高處,因為揭示並遵循了教育規律,所以這幾乎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識,也應該是王老師課堂之所以精彩的又一個奧秘。

  從王老師《樹和喜鵲》一課教學,我們會發現,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至少有9次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獨立思考問題,而且都是開放性、個性化的問題,從而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和自主表達。有的老師面對生本課堂要求,常常覺得無法下手。那麼今天,王老師課堂上的9次發現,就非常直觀生動地給大家展示了生本課堂的範例。

  三、廣闊的大語文教學觀。

  王老師的課堂視野寬廣,既立足教材,又超越了教材;既忠於文字,又密切聯絡學生實際;既能敏銳捕捉教學資源,又能恰當運用教學資源。在王老師的眼中,隨時隨處都有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他把語文教學帶出了課堂的有限空間,帶進了學生豐富的生活世界。

  綜觀教學論的發展歷史,無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張的“教育即生活”,還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張的“生活即教育”,都在探索著教育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密切關係,都在擴張著教學內容與教學資源的視野。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於永正先生就強調說,語文課堂要生活化。竇桂梅老師更加明確地倡導,語文教學要整合閱讀資源和生活資源,密切聯絡兒童的社會生活和情感體驗,實現課堂的整體構建。大家發現,王老師的大語文教學觀,恰好就體現了這些思想。

  課堂上,王老師總是從教材出發,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生活,讓學生聯絡生活思考,聯絡生活表達。例如把樹與喜鵲的“孤單”,設身處地地遷移到學生的情感世界;把樹與喜鵲的關係,換位到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周圍親朋好友的關係上,從而讓文字學習根植在學生的生活體驗之中,讓課堂教學建立在學生的生活實際之上,使語文課堂更接地氣,更加具有生活氣息。這既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

  《樹和喜鵲》課文原文

  從前,這裡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裡只有一隻喜鵲。

  樹很孤單,喜鵲也很孤單。

  後來,這裡種了好多好多樹,每棵樹上都有鳥窩,每個鳥窩裡都有喜鵲。

  樹有了鄰居,喜鵲也有了鄰居。

  每天天一亮,喜鵲們嘰嘰喳喳叫幾聲,打著招呼一起飛出去了。天一黑,他們又嘰嘰喳喳地一起飛回窩裡,安安靜靜地睡覺了。

  樹很快樂,喜鵲也很快樂。

  課文學習

  1. 朗讀指導。

  本課的朗讀,讀正確是首要任務,要讀準“一”的變調。“一”的變調在一年級上冊已經出現多次,在這篇課文中出現頻次很高,要鞏固讀法。可以先讓學生畫出所有帶有“一”的詞語——“一棵樹、一個鳥窩、一隻喜鵲、天一亮,天一黑、一起”,自己嘗試讀一讀,然後把詞語放在句子中讀準確。這些詞語主要集中在課文的第1、5 自然段,可以採用指名讀段,同桌互讀這兩段等形式檢測並鞏固“一”的不同讀音。

  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能隨著課文情感的變化而有所感悟,讀出自己的感受。可以採用想象畫面、創設情境、體會心理等策略進行朗讀指導。

  (1)朗讀第1、2 自然段,要指導讀好“只有一棵樹、只有一個鳥窩、只有一隻喜鵲”,在這樣的語言反覆中想象畫面,感受一棵樹、一個鳥窩、一隻喜鵲的孤單,與第2自然段的“孤單”相呼應,把朗讀與理解、體會情感融於一體。

  (2)第3、4 自然段的朗讀,可以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作適當的遷移,讓學生在整齊的語言形式中感受語言的節奏感:每棵樹上都有鳥窩,每個鳥窩裡都有喜鵲。從而為讀好、理解“樹有了鄰居,喜鵲也有了鄰居”作鋪墊,同時在朗讀的過程中體會到課文情感的變化。

  (3)朗讀第5、6 自然段,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化身喜鵲進入這個熱鬧的場景中,天亮時相互打招呼,天黑時聊一天的收穫。在指名說、小組合作說中體會“嘰嘰喳喳”,感受“熱熱鬧鬧”,讀出自己心中的“快快樂樂”。只要學生能有所感悟,朗讀時有所體會即可,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

  2. 理解運用。

  這篇課文的脈絡非常清楚,透過樹和喜鵲由單個變成群體,折射出樹和喜鵲心情的變化,這種變化就藏在課文的第2、4、6 自然段中。建議在教學中找讀這些寫變化的句子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課文第2 自然段有一個小泡泡提示學法:讀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單”的意思。學習課文第1、2 自然段時,要引導學生聯絡上文了解詞語的意思。可以這樣進行:

  (1)找出“孤單”一詞,試著說一說“孤單”是什麼意思;

  (2)引導學生讀第1自然段,聯絡“ 一棵樹、一個鳥窩、一隻喜鵲”,瞭解“孤單”表示只有一個;

  (3)透過讀句子,抓住連續三個“只有”,把“只有”換成“有”進行句子比較,讓學生想象喜鵲的'心理,感受無人陪伴的“孤單”。

  從前,這裡只有一棵樹,樹上只有一個鳥窩,鳥窩裡只有一隻喜鵲。

  從前,這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個鳥窩,鳥窩裡有一隻喜鵲。

  這種學習詞語的方法遷移運用於後面課文的學習中,第4自然段“鄰居”一詞,也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學習過的“聯絡上文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來理解。

  “也”的用法在前一課《小公雞和小鴨子》中進行了學習,在本課中的用法基本相同,建議隨句子的學習而進行,聯絡自己的生活嘗試運用。

  3. 課後練習。

  本課的課後練習除識字寫字外,還有“朗讀課文。想一想樹和喜鵲後來為什麼很快樂”和“讀一讀,記一記”兩題。

  “ 朗讀課文。想一想樹和喜鵲後來為什麼很快樂”是對文章內容和人文情感的探索。在閱讀理解層面是對學生進行“找出課文中的資訊,根據資訊作出推斷”的能力訓練。從一年級上冊開始就對學生有“能找出課文中明顯的資訊”的閱讀要求,而本課的要求是對

  一上冊和本冊第二單元要求的深化和提高,需要學生對找出的資訊進行再加工,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整合表達。建議在教學中要求不能太高,不要過分糾結於內容,要著力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的方法,並進行有序地表達。在評價時多關注學生找出相關資訊的方法,思考的角度等。

  “讀一讀,記一記”是詞語積累的內容,旁邊還用泡泡的形式提出要求“像安安靜靜這樣的詞語我還能說幾個”。這一題要求學生讀準詞語,瞭解意思,並能積累下來,還要積累AABB結構的詞語。建議瞭解詞語的意思隨課文學習進行。積累詞語可以單獨放一個環節,可以先讀讀詞語,橫著讀,讀好詞語,豎著讀,可以引導學生髮現兩個詞語的特點——意思相對;還可以選用其中的詞語說一說課文相關的內容;最後可以積累一些AABB結構的詞語。

【部編版一年級《樹和喜鵲》評課稿】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