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1

  這段時間我不僅在為畢業設計想方案,同時也閱讀了《設計中的設計》這本書,讀了這麼久,突然發現 就像原研哉在開篇的自序中所說的一樣,自己越來越不懂設計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對於設計的認知倒退了,而是證明你在設計的世界裡又往更深處邁進了一步”,所以 歸根結底,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是因為我對設計這個異彩紛呈的世界越來越高漲的熱情,以及對設計的意義更加深刻的思考與感知。

  設計是什麼?在我離設計很遠很遠的時候,我一直以為他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名詞。而如今作為一個初學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麗,又有點包羅永珍,意蘊複雜。 對於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原研哉並沒有在這本書中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但他給了我們彌足寶貴的啟示。透過創新與交流來認識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這是我在第一章“設計到底是什麼”中所認識的設計。

  “設計的時代將要來臨”。當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設計發展前景,二戰後的日本產品設計高速成長,並且對質量的追求為規模化、量化的生產提供了品質保證。日本設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是因為,對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思想的思索,在於 反思什麼樣的東西才是“日本的”,在於將 現代主義的感覺浸潤並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設計不是工業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的東西。真正的設計應該不受教條、規則的束縛,充滿想象力, 永遠在尋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遺忘的創意。試著透過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才可以尋求新突破。每個人也要有自己的邏輯體系,不人云亦云。

  設計在哪裡? 設計已經深深的紮根在生活當中,最令我們視而不見、習而不察,而恰恰又離不開的大概就是設計了。因為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每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都是設計。設計也為原本普通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溫馨與驚喜,讓生活變美、變放鬆。“生活本身,就是設計的起源地;而設計,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對生活的發言。”

  什麼才是好的設計?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哪有那麼多好與不好,只要它足夠有趣、足夠有新意;只要你喜歡,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將不好變成好,給你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讓你怦然而心動。

  在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如何退去浮華、迴歸自我,保持一顆平靜寬容的心越來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也不僅僅限於好用,他們更願意選擇那些能夠觸動心靈的設計產品。

  正如原研哉寫在最後:“我想邀請那些對設計有興趣,在設計入口觀望的人一起來閱讀。設計世界看起來門檻很高,不會讓人將其與流行或者潮流聯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對

  設計有興趣也不一定會真的認為自己可以進入設計界,但我認為,只要腳踏實地,就能走好設計這條路。我期待那些對設計有興趣的人能夠堅定地進入設計界”。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2

  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一直是我很想讀的一本書,但讀完這本書後,說實話,我不是很明白,也許是對裡面的內容理解得不夠透徹吧,因此這本書包含的內容都不是很明白,懵懵懂懂的.。

  設計源於生活,在生活中很多方面都與設計有密切相關的聯絡,是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

  原研哉回顧了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並且策劃了“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再設計”展覽,透過與許多設計師的互動,共同思考設計與日常生活的聯絡。然而,在設計實踐中,原研哉師試圖建立一種資訊建築的思維方式,讓平面設計不僅能作用於人的視覺,而且能夠觸動人的所有感官,設計其實是我們觀察和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但如果設計師能夠以一個動態的眼光,去判斷所面臨的專案,或許會生出一些更具生命力,更具開創性的想法,去指導設計的行為,其結果會更好。而在這物慾橫流的社會上,很多人和書都在提醒著我們,人應當保持一種純潔的心境。設計其實也一樣,雖然常常不可避免地與商業相關,卻不能成為市場利潤的奴隸。因為只有這樣,設計才能積極地影響社會和人們的生活,設計中的設計才不會失去它原本的意義。

  因此,設計無處不在,時時刻刻地與我們的生活相互聯絡。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3

  曾經看過一本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後來在圖書館看見一本叫《設計中的設計(全本)》的書,書的容量較之前者多了兩倍,增加了很多新的章節,書名由design of design變成了designing design,反映了作者在重新編排此書時思想上的波動。原研哉是為平面設計大師,卻對我們已然習慣了的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做了大量再設計課題,書中收錄了他策劃的再設計的很多精彩作品展,當然其目的並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人類自古以來積累起來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產品是多麼的“錯”,他的研究告訴了熱愛設計的人們不要被束縛於日常生活的高牆中,“從‘無’開始固然是一種創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變得陌生則更是一種創造。”他想傳播的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設計思想。

  夏日炎炎,讀這本從封面到內頁都是純白的書讓人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有一股清涼感,第一章RE-DESIGN——二十一世紀的日常用品是舊內容,坂茂的方形衛生紙筒,佐藤雅彥的出入境章,隈研吾的捕蟑盒,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作品,“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似乎到處手抖充斥著設計,地板,書籍,燈具,啤酒瓶。這些的確都是設計的產物,將這些東西陌生化,再進一步捕捉到新鮮感進行再設計,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一個真正的設計師。”

  Haptic——無感的覺醒,人有五感;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這個策劃中原研哉要求設計師們不許畫草圖直接受“觸覺”來激發出物體。Haptic的展覽中有兩個作品我十分喜歡,深澤直人——果汁的肌膚,看到這一系列的作品時頓覺內心一陣清涼,甚至一個荒唐的理念從腦海中飄過:要是能進他的設計公司做設計跟大師一起做設計這輩子就完滿了,好好練口語吧!如同作者所寫,這一系列最出彩是香蕉汁盒,讓人看到後會有從盒子口撕開紙盒大口喝的衝動,因為那裡有一處香蕉蒂的設計,這樣就會聯想到撕開香蕉的動作,於是讓人不自覺的想要撕開紙盒,我的感觸是不是太大,不知不覺就掉入了設計師的陷阱裡,這就是他的設計哲學“no thought”;草莓汁盒的外部肌理處理的和真實的草莓完全一樣,有讓人想伸手觸控的衝動,彷彿盒蓋未啟草莓的香甜已經撲面而來,可恨那只是張圖片。夏天光著腳丫漫步是我們這代人童年的回憶,當我們一天天長大越來越追求奢華品質的皮鞋不惜把腳磨的傷痕累累時,是否還記得當年夏天走在草地,踩在泥土上的觸感呢Haptic展上的木屐我很喜歡,因為直到現在無論春夏秋冬不在特別的公共場合我都有赤腳的習慣,作品在傳統的木屐上有些植入了青苔,有些植入了松樹林葉或是水泥石板,就如裡特維爾德的《紅藍椅》一樣,這樣的鞋子穿在腳上未必舒服,這樣的設計向人們傳達的是釋放腳底的自由,釋放設計師內心的自由。

  六月份去了一趟北京看原研哉的設計中的設計展,親眼看見大師作品感覺心潮澎湃,白菜葉的果盤、深澤直人的果汁的肌膚,senseware的水滴設計,去無印良品店看到了直人先生的天圓地方的CD盒,才發現原來開關和電源是連到一起的,拉下電源線CD盒啟動,和想象中不一樣的開啟方式,帶來別樣的觸感,試想這樣一個CD盒,如果掛在家裡玄關換鞋的地方的牆壁上,走進家門順手一拉音樂響起,是多麼愜意的享受。良品的店裡真的有很多設計巧妙的小東西,抽拉試的菸灰盒課放在汽車裡使用,還有一把圓規與尺子二和一的產品是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怎麼去實現的東西,什麼時候在國內也可以有這樣一種型別的店子,可以在擺放

  《設計中的設計(全本)》從人的五感方面談論了設計的意圖,更多的是從人的本源出發來考慮設計,原先生的思想對我以後的設計會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設計中的設計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