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通用3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總結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1

  “文”在這裡指的並不是文章,文學之類,而是指原始儀式中的人,而文的本意是文身,儀式中的人就是在儀式中或為了儀式而文身的人。現在的人們出席一些重要的儀式時,會根據不同的服飾來穿,但是在遠古時期,人們並沒有衣服,於是文身也就起到了衣服的作用,與現代服飾不同的是,遠古時候文身之人既是人也是神。

  問,從神的功能來說,是“巫”,從其社會角色來說,是“王”,從其“形象”來說,是“文”。因而用文來指儀式之人,表明中國文化對人在儀式中的重要性的重視和對人的美學外觀的重要性的重視。

  作者在書中書寫,文在社會中的普遍化,其實質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文化化。因此文就有了狹義與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文既儀式的人(文身之人);廣義的文一是一種禮的外觀,二是社會的外觀,這樣文就有了兩條發展之線:一是人之文的發展,一是整個文化之“文”的發展。

  演化的核心和主題,這就是儀式中的文飾的發展。而中國式的寬大服飾則以改變人的自然形體,從以自文的本意是文身,作為人之文的然形體為主到以非自然形體為主,這是一個質的改變。

  在原始時期,雖然不同的階段之“文”在美學上和意義上有差別,但又有其共同點,這就是“文”的目的都要使人成為儀式中神,文是為了人的神性華、神秘化、神力化、透過一種原始觀念和巫術力量來達到文化的現實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論從電視還是書籍等上面都會看到古代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生錄—龍。不僅在服飾上,就是在書籍上我們也會得知,有著四個面孔的皇帝本身就是龍,而突出人的力量的夏王朝建設者夏啟則自己乘龍。龍是帝王的象徵。同時象徵方式的不同使得在作為儀式之人的“文”遠古演變中,有了兩個飛躍:

  一是由文身到服飾。

  二是由神的服飾到王的服飾。

  而作為朝廷之王的冕服體系奠定了中國文化服飾的基本文化則和美學原則。

  從文發展的三個階段可以看出中國對人重視的是外觀和修飾的美麗,而外觀和修飾的美麗又與社會的秩序和宇宙的象徵緊密相連,這是中國人體美區別於其他文化的特色。而儀式中紋文身之人的發展,同時就是與人的外觀形式相連的整個儀式外觀的發展,也是儀式四素在美學外觀形式反方面的發展。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2

  文學是最美的語言,從古至今不同的文人墨客都用文字記錄了不同的事物,因而我們可以從他們的文字中見證中國文化的特有的美。如孔子說堯舜“煥乎有文章”,贊西周“鬱郁乎,之哉”,而時代的宋濂則說:“天地之間,萬物有條理而弗紊者,莫非文”······總之,文成了中國審美物件的總稱,文就是美,而且是一種中國文化特有的美。

  而冕服作為中國文化的服飾的表徵,它服從和體現文化的兩個要求:

  一是服飾如何將人的自然形體轉變為文化的本質,使人成為高階的人還是低階的人。

  二是服飾如何將等級不同,從而性質不同的人清楚明白地區分開來。

  朝廷冕服體系由於要突出這這兩個文化要求,而具有了三大美學特徵。

  首先,服飾本質原則要求服飾能對自然人體進行加工修飾,這就決定了中國服飾的寬大性,寬大才能產生掩蓋人的自然形體,而具有自由變換的功能,其次符號區別原則決定了色彩、圖案、佩飾在服飾中的重要性。左後,服飾本質和符號區分都是為突出等級中的權利。中國服飾潛在的多樣性不靠形體,而靠服飾本身就可以發揮的淋漓盡致。

  文在遠古的演變有這樣的三個實質:

  一是從原始儀式之文為主的原始美學體系到朝廷冕服為主的朝廷美學體系的演變。

  二是從原始的圖騰宇宙之美到理性的天下王朝的宇宙之美的演變。

  三是原始儀式之巫到朝廷之王的演變。

  從中國的文既是美,可以體現中國美區別於其他文化之美的特色,而文在中國美學理論中的整體性,就從一系列的概念表現出來:

  1、文質,表現了文與內質的關係,文是內質的外顯。

  2、文飾,文就是飾,一切文化的外觀都是文化的彰顯,文化中最重要的東西“字”就成了文字。

  3、文字,文字之“文”就是強調字的美麗。中國文化對士人的首要要求,就是成為文人。

  人要有文,才是一個受人尊敬計程車人,而在這一系列文化的關聯中,我們可以悟到:文體現了中國之美的特色。

  中國美學史有著很長的發展歷程,當我懷著好奇的心理開啟它時,我才發現它是一個多麼美好的東西。到目前為止我僅僅讀了第一章的前兩節,雖然篇幅沒有特別長,但作者優美的語言和嚴謹的邏輯思維使我對他有了一種敬佩,美學對我而言再沒有想象中的簡單,僅從這兩小節來說,禮和文就夠每一個人拿來品味很久。我想這品味的過程也需要豐富的閱歷和足夠多的'文化內涵。

  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之中有許多的驚豔,許多的燦爛,也有許多的感動。我想,如果我們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就這兩節的內容而言,我們要做一個有禮之人,懂得什麼地點行何種之禮,同時更要有厚重的文化修養,做一個有文之人。這是我們的中國所特有的燦爛文化,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有義務去用更多的知識武裝自己,進而做一名合格的文化傳承者。

  美學史僅僅是從一方面介紹了我們的文化,但這總讓我們去細細地品味一生,因為這些都是我們值得驕傲和自豪的資本,都是我們的祖先穿越時空給我們的饋贈。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3

  對於中國美學史的物件和範圍的這種看法,我以為太狹窄了。

  這涉及對美學物件的看法。美學不限於研究“美”。美學研究的物件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本質、特點和規律。隨著社會的發展,美學的範圍日益擴大,美學的分支學科越來越多。現代美學的體系,不僅包括哲學美學(基礎科學),而且包括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審美髮生學、審美文藝學以及審美應用科學。美學的這些分支學科,有的在古代就已得到相當的發展,有的在古代僅僅有某種萌芽。我們研究美學史,應該站在現代的高度,把自己的視野放寬一些。

  中國古典美學體系是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它也包含有哲學美學、審美心理學、審美社會學、審美文藝學、審美教育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而以審美文藝學(文藝美學)的內容佔的比重最大。在中國古典美學體系中,“美”並不是中心的範疇,也不是最高層次的範疇。“美”這個範疇在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地位遠不如在西方美學中那樣重要。如果僅僅抓住“美”字來研究中國美學史,或者以“美”這個範疇為中心來研究中國美學史,那麼一部中國美學史就將變得十分單調、貧乏,索然無味。

  關於中國美學史的物件和範圍的另一種看法,認為中國美學史是研究中國人的審美意識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歷史。因此,中國美學史不僅要研究歷史上那些美學理論著作,而且要研究歷史上各個時代的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等等)。

  後記在結束本書的時候,我想對本書的體例以及有關的幾個問題作一些說明。

  中國美學史上下兩千多年,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內容極為豐富。但是一本書的篇幅終究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一個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對每個時代的每一個美學思想家(或每一本有關美學的著作),不分大小主次地排列起來,一一加以簡略的介紹。這種方法容易把歷史變成流水賬。我覺得不很可取。另一種方法是突出重點,。抓住每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學思想家和美學著作,儘量把它們講充分一點。對於那些次要的、二三流的思想家,或者略去,或者附在重點人物的前後作簡略的介紹,或者作為背景材料來處理。這就是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說的“略小而存大,舉重以明輕”的方法。我決定採用這種方法。我覺得這種處理方法,比那種不分輕重主次,把大大小小的人物、著作並列起來介紹的方法,更能顯示中國美學遺產的精華和價值,也更便於我們把握中國古典美學的體系和中國美學史的發展規律。因為如本書《緒論》所說的,每個時代的美學思潮,總是集中地反映在那個時代最有代表性的美學思想家的著作當中。

  當然,採用這種方法,要注意處理好點和麵、點和線的關係。所謂點和麵的關係,就是一個時代的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和這個時代的美學思潮的關係。

【中國美學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