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科普知識> 案例分析:不同層次高三生的備考秘籍

案例分析:不同層次高三生的備考秘籍

案例分析:不同層次高三生的備考秘籍

  高三如戰場,如何應戰?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案例分析:不同層次高三生的備考秘籍,歡迎閱讀!

  尖子生:向複習要效率

  案例一:踏實”型尖子

  “我不覺得自己特別聰明,踏實一點的方法可能更適合我。”清華大學的肇嘉輝說起自己的備考過程,最強調的還是“踏踏實實往前走”。他畢業於一個市級重點中學,在年級裡排名基本都在前十位,一直髮揮很穩定。在複習過程中,他從不盲目求快,而是堅持“跟著老師的步伐走”。“這不是說不發揮主觀能動性,而是說各科的老師都有豐富的教學經驗,給我們做的題目都是精心研究、精心挑選的。”課堂上,老師講解的題目很多都是他已經掌握的,肇嘉輝卻沒有因為自己是優等生就輕視它們。“關鍵是聽思路,可能你覺得這個題我會做,那就要思考它背後的思路是什麼樣的,這種解題的思路在其他型別的題目裡有沒有出現?”在聽課過程中,尖子生注意的應該是方法上的探索,而不是單純地看一個個步驟和最終的結果。“這樣可以把聽講解的過程,變成自己清晰地整理知識體系的過程,很有價值。”如果漫不經心地對待這些課堂內容,自己一味去鑽怪題、難題、偏題,將是得不償失的。

  對於尖子生在高考競爭中的優勢,肇嘉輝有自己的看法。愛琢磨的他從進入高三就經常鑽研往屆高考題,他發現,尖子生之所以能和其他考生拉開距離,可能不是因為尖子生解題能力特別高,而是因為他們基礎紮實,能夠有效避免錯誤。正因為如此,肇嘉輝才成為了老師們的“忠實跟隨者”,他對要面臨高考的尖子生們說:“試試看用我的方法去聽複習課,邊聽邊思考,絕對很有效率。”

  案例二:“和自己的腦子玩遊戲”

  張子涵考上覆旦大學,老師和家長都不感到驚訝,不只是因為她的成績向來排在文科班前五名,還由於她在複習過程中的高度自覺性和主觀能動性。張子涵所在的高中是全縣最好的高中,在這裡,她已經算得上是一個很“Top”的學生,但從客觀條件來說,她所在的高中師資條件和教學方法都比不上地區重點高中,更不要談省級重點高中了。不過也正因為這樣,她在學校裡得到了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更多的關注。根據文科生考試的特點,她給自己找到的方法是“聯想式系統複習”。

  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的張子涵自幼在父母的培養下,文史功底紮實。“文科生的學習是比較強調積累和領悟的,所以我和個別同學能比大家走得快,也是正常的。”升到高三後,她發現老師設定的階段性複習計劃對她來說節奏太慢,課堂講解的內容都是自己所熟悉的,於是,她額外給自己提出“系統複習”的要求,主要是歸納知識系統,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在父母和老師的支援下,她動手梳理了語文、英語、歷史、政治這幾科高中三年的知識體系,從大格局上作了整體的把握,以實現知識的貫通,並且檢查是否有忽視與遺漏的部分,她在高三上學期期末就完成了這個工作。她說,這種個性化的方法極大地調動了積極性。在課堂上,老師講解的時候,張子涵就開始了自己“聯想式的系統複習”,老師每解釋一個知識點,她就去回憶該知識點在體系中的位置和相關的內容,“一聯想就是一大片”,然後對著整理好的文字來驗證是否正確,講解的過程,就變成了她與自己的腦子“玩遊戲”的過程,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鍛鍊了綜合記憶和表達能力。

  尖子生在複習的時候通常會遇到同一個問題——表面上看,老師的授課和講解太“淺”了。作為在知識儲備、解決問題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的優等生,必須意識到這樣的授課內容和方式並不是“雞肋”。“聽講”的意義在於必須突破“聽”,要把這個過程變成考驗基礎與思維能力的“演練場”,利用老師談到的內容來實現知識的深度貫通,變被動為主動,找準自己在方法上的特點,在注重基礎的同時,追求更高的複習效率。

  中等生:在被“忽視”中自我突圍

  案例一:期待突破

  “我這樣的中等生在學校裡很沒話題——在我們學校,中等生基本上都只能考個二本,一本挺難的。上大學容易,要進名校卻機會渺茫。我們有點像‘雞肋’。”盧俊升在學校裡是個“不上不下”的中等生,這讓他覺得有些“沒勁”:“老師盯著尖子生肯定多一點,都想多幾個人考上清華、北大這種‘牛校’。另外,考不上大學的同學得到的注意也比我們多一點,怕他們洩氣唄。”盧俊升一方面希望自己能進重點,另一方面又覺得沒有把握,“你說,要是我去找老師談,他會不會用心幫我分析?畢竟老師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談到未來一年的複習衝刺,盧俊升打算以老師的授課和複習進度為準。他是這樣分析的:自己本身沒有很強的挑戰難題的能力,基礎知識過關,但不是特別紮實,還是跟隨老師好。“都說高考時,難題只佔總題量的20%。突破中等題,拿好中等題的分數,保證考個過得去的大學吧。”盧俊升的目標很謹慎,但他表示特別渴望能有機會和老師溝通,想知道老師怎麼看中等生的潛力和上升空間。“我自己當然要努力的,一旦老師肯定我的後勁,多告訴我一些突破自己的方法,我肯定會更努力。”

  案例二:重視雙基,重點專練

  吳章輝拿到廈門大學的通知書後,他的父母特意把家教老師請到家裡小聚慶祝。對於這個讓父母有些意外的好成績,吳章輝自己並不覺得驚異,他認為這是由合適的計劃帶來的必然結果。“我的個性就是這樣,雖然成績中不溜秋,但老師還是沒辦法忽視我,我有衝勁。”吳章輝理解中等生身份的“尷尬”——忽略並不代表老師不關愛中等生,往好的地方想,“老師對我們應該還是挺放心的”。回顧自己的高三生活,吳章輝給像他一樣的中等生支了一招:“激勵自己,樹立目標,讓自己興奮起來。”中等生在班級裡容易感覺什麼都很“平”,備考的心態沒有起伏,平淡無奇,默認了自己相對被忽視的境地。吳章輝覺得,這是中等生複習最大的瓶頸。“中等生也可以培養好的狀態,你就想,我把基礎鞏固了,分數就有了保證。在這個基礎上重點突破,增加自己的得分點,可守可攻,一旦攻出去贏了,自己就賺了。”吳章輝的學習方法很明確——重視雙基、淡化偏怪、針對訓練、重點專練、掌握紮實的解題技巧。同時,吳章輝還有自己獨特的一招:他分科目列表,將自己最有把握的知識、基本掌握的部分以及最薄弱的環節都陳列在表格上,不斷髮現不斷補充,形成一個個性化的表格。“然後加強優勢,爭取拉分。最欠缺的部分,從基礎補起,爭取拉高到一定程度。”例如,吳章輝“最不保險”的作文部分,從高一上學期開始,吳章輝就請父母為自己找了一個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每週一次補習,分析自己寫過的作文,系統地強化訓練。“以前寫作文經常離題,只得十幾分,半年多以後慢慢提到中等偏上的分數。”高考時,作文果然沒有拖他的後腿。

  面對幾十名學生,高三任課老師縱然想密切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階段性進展,也是相當有難度的。這樣的情況下,位於中間層的學生相對容易被“忽視”。這對於處於青春期,渴望得到注意,也渴望得到老師幫助的中等生來說,可能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缺乏強烈的突破精神,比如尋找學習方法時的困惑等等。我們給中等生的建議是,要鼓舞自己的鬥志、增強個性力量,揚長補短。在複習過程中,中等生可以適當向家庭尋求幫助,讓父母起到激勵和配合的作用,共同來尋求突破。

  學困生:態度決定你的`一切

  案例一:學習興趣在於培養

  “我的成績太差了,現在對我來說,最渴望的就是能考上一個好點的專科學校。”周正是個外表看起來大大咧咧的孩子,雖然成績不好,但他其實很在乎高考,也在乎高三複習,想給爸爸媽媽一個意外的驚喜。高三衝刺複習直接決定後進生能否“脫後而優”,可以說是“最後的一根救命稻草”,誰不想牢牢抓住呢?周正為了提高成績,買了很多參考書、習題集,可就是不見起色。他也專門找老師談過幾次心,老師給他的建議是:精選精練,要以中低難度的題目為主,不要把過多時間放在高難題目上,有時要捨得放棄。對做過的題目,一定要及時整理,進行總結、反思、歸類、查漏補缺、舉一反三。

  周正和很多男孩子一樣喜歡足球,米盧倡導快樂足球,堅信“態度決定一切!”周正現在對於高考,也是這種心態。“我現在就是按別人介紹的學習經驗,經常地給自己積極的暗示,告訴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做到’;在複習中,從可以看懂的、有能力做的開始,逐步提高難度,培養學習的興趣。我知道,高考的成敗,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態度嘛。”

  案例二:放棄高難題目

  餘婷婷不喜歡她的班主任老師,總覺得老師歧視她,“老師經常說我們這些成績差的學生,參加高考也是拉低學校的升學率,還不如不考。哼,我就是不讓她稱心如意,我偏要考。再說,我還想繼續讀書呢。”不喜歡老師的她,聽課積極性比起其他同學來大打折扣,課堂效率自然也不高,不過她暗暗制定了一套自學計劃,並有條不紊地實施著。餘婷婷最近在研究近幾年的考試大綱,確定各科的考試範圍、題型、難度和重點。根據考綱,她準備在複習中有所取捨,那些比較難的部分,她要暫時擱在一邊,還是先從基礎做起,她的口號是,把能拿到的分全部拿到,不能拿到的,不去奢望。“反正我的水平有限,我想考取的,也不過是很普通的學校,那些難題,就留給尖子生去解答吧!”

  對於後進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信心。“兩軍對壘,勇者勝”。這裡的勇,不是魯莽,是自信、勇敢。學習,就是人和知識的對壘,你怕了,敗下陣來了,知識就不會向你稱臣。高考,與其說是和其他考生對壘,不如說是和知識對壘,和自己對壘。而對壘中,完勝的最首要條件就是自信。然後,需要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習慣。假設你的學習態度非常被動,對生活悲觀失望,那等待你的將是什麼呢?不用說,那將是一個非常恐怖黑暗的世界。所以,現在從改變態度開始,明確自己的學習動機和目標,變被動為主動。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控能力,讓自己保持在一種愉悅、積極、穩定的良好情緒中。平時課堂內外學習討論,要積極主動地融入,丟掉所謂的“面子”,虛心求學,爭取更多地動腦、動口、動手,促成良好習慣的形成。記住,高考中最美的弧線不是優等生們劃出的,而是你們!

  偏科生:各科複習講究均衡

  案例一:找準敵人,逐個擊破

  李強在他們班裡有“理科小王子”之稱,同時,他還有個綽號叫“英語小跛子”,足見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偏科生。他憤憤地說:“這完全不是智商問題,做數學物理,我就是有興趣、有動力去探究問題。但是要我背單詞、練聽力,我再怎麼強迫自己,也效果不大。最害怕的是英語老師的提問,因為我總回答不正確。”李強認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偏科的情況,應該鼓勵學生髮展自己的特長,那些怎麼學也學不好的科目,乾脆別學。他最認同的是韓寒的一句話:“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是全面的平庸。”可牢騷歸牢騷,高考卻是不能馬虎的,英語也是無法忽視的。

  李強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這可是全國重點,要是英語成績差了,怎麼考得上? 因此,進入高三後,李強請了一個英語家教,是外國語學校的大學生,每週來給他補習兩次英語。家教老師為他制定的複習計劃是:每次補習只抓兩個知識點。要求李強在補習之前把自己從前與之相關的錯題找出來,再好好想想,為什麼錯?現在做這題目還會不會出錯?用老師的話說,這叫“找準敵人,逐個擊破”。

  案例二:一科也不能少

  “我本來都打算放棄數學了,我想的是,在可支配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再多花時間去複習數學是一種對資源的浪費。再說了,還不見得有用處呢。可就在我決心放棄的時候,我們數學老師好像看出來了,他專門把我抓到辦公室去‘批’了一頓,讓我很受感動。”秦嘉嘉現在回想起自己的高三,可謂感慨萬千。她是個文科生,和很多文科生一樣,數學成績不好,高二下期開始,一直在及格線徘徊。就在高三上學期,她認定了自己不是學數學的料,想要放棄數學,把時間用來鞏固自己的優勢學科。就在這時候,她的數學老師找上門來。老師說,他認為秦嘉嘉是個很聰明、很有潛力的學生,數學成績不好,那只是暫時的,千萬不要放棄數學,要想考上好大學,一定要各科均衡發展,一科也不能少。老師建議她只買一本參考書,多做典型試題,在複習的起始階段,放慢做題的速度,一邊做一邊想,解答這道題還有別的方法嗎?這道題所涉及的內容還會較多地出現在哪些題型裡呢?這樣一邊做題,一邊累積成就感,對數學的興趣就會不知不覺加強……秦嘉嘉按老師教的去做,果然很有成效。她現在已經把數學老師當成自己的好朋友了,還時常寫信向老師彙報大學生活呢。

  對於偏科生來說,首先要樹立信心,減少因偏科帶來的心理壓力,克服對較弱科目的恐懼,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有人說偏科就是“木桶原理”,於是有不少同學盯著這塊“短板”惶惶不可終日。但其實這個比喻並不恰當,因為我們手頭的優勢科目並不會像木桶“長板”那樣沒有作為,他們也是總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住自己的優勢,做到萬無一失,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立於不敗之地,因為如果偏科生連原有的陣地都失去了,那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在鞏固陣地的同時,我們應該合理使用複習方法,最佳化各個學科的複習時間。倘若理科強文科弱,那麼可採用每天做適量練習題的辦法來保持解題狀態,不必再大量操練,以節省時間多背單詞、片語、語法以及語文名句,多做古文閱讀,提高這種長線科目當中能夠相對快速見效的題型的水平。如果是文科強理科弱,那麼在衝刺階段更應注意對文科知識結構系統的梳理,保持穩定性。對理科的攻堅切記不可盲目多做題,這樣會導致知識系統的混亂。偏科生可多做些典型試題,牢固掌握學科知識的規律和原理,把主幹摸清摸熟,從對知識“點”、“線”的鞏固拓展到“面”,那麼在遇到較新較靈活的題目時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不是手忙腳亂、心驚膽戰。

  來源於新浪教育

【案例分析:不同層次高三生的備考秘籍】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