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精選3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1

  一、教學要求

  1、讓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證實”的科學探究過程。

  2、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引導他們在課外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3、讓學生透過控制變數來探究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二、教學準備

  1、教師用: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一杯鹽水,一杯清水;一塊橡皮。

  2、學生用(4人一組):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大燒杯一隻;酒精燈一盞,火柴一盒,不鏽鋼湯匙一個;玻璃棒一根,鹽、糖、味精各一包,一次性杯子若干;橡皮一塊。

  三、教學活動過程

  (一)、觀察馬鈴薯沉與浮的現象,發現問題。

  1、教師出示兩個一大一小的馬鈴薯。

  師:這是什麼?

  生:土豆——洋芋——馬鈴薯。

  2、教師拿出兩個同樣大的杯,分別裝同樣體積的鹽水和清水。

  師:如果把馬鈴薯放進杯子裡,你認為馬鈴薯是沉還是浮?

  生:沉的——浮的——大的沉小的浮。

  師:到底會這樣,我們一起來實驗一下。

  3、教師把大的馬鈴薯放在清水中讓它沉,小的馬鈴薯放在鹽水中讓它浮。

  師:你們看到什麼現象?

  生:大的沉,小的浮。

  (板書:大的沉,小的浮)

  師:為什麼?

  生:因為大的重,小的輕。

  師:好,現在你們來做一下這實驗。

  4、學生用教師提供學生兩杯清水做實驗,結果是大小都沉,學生奇怪了。

  師:你們的實驗結果是怎樣的?

  生:大小馬鈴薯都沉下去了。

  師:這是怎麼回事呀?說說。

  生:……

  5、老師順便從杯子拿出兩個馬鈴薯,擦乾。

  師:現在老師再來做這個實驗,你認為會怎樣?

  生:……

  6、老師把大的放在鹽水中讓它浮,小的放在清水中讓它沉。

  師:你看到了什麼?

  生:大的浮,小的沉!

  (板書:大的浮,小的沉)

  7、引導學生髮現問題。

  師:現在,你說說,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生:沉——浮——有時候沉有時候浮

  師:從黑板上的記錄上看,你認為馬鈴薯的沉浮和大小有沒有關係?

  (附板書集合:大的沉,小的浮

  大的浮,小的沉)

  生:沒有關係。

  師:那麼,馬鈴薯的沉與浮到底與什麼因素有關呢?

  (二)、探究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

  1、引導學生對兩杯水進行分析。

  生:會不會是水有問題?也許這兩杯水不一樣吧?

  師:好,讓我們看看這兩杯水有什麼奧秘!你有什麼辦法?

  生:用嘴嘗。

  師:這是個好辦法,但是對陌生的液體,我們能不能隨便嘗呢?有沒有別的方法?

  生:用太陽曬。

  師:真聰明,但是讓太陽來的話時間太長久了,能不能讓它快點?

  生:用火燒。

  2、讓學生拿出老師事先放在抽屜裡的酒精燈、火柴和不鏽鋼湯匙。

  師:小組討論一下,你準備怎樣用這些材料做實驗?

  生:……

  3、教師提供兩種水樣,學生實驗加熱水,發現有晶狀透明物。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

  生:有一杯水加熱後有東西。

  師:這是怎樣的東西?

  生:透明的——像鹽——像糖

  (三)、製作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

  1、提供學生實驗需要的玻璃棒一根,鹽、糖、味精各一包,一次性杯子若干。

  師:現在老師給你這些東西,你能想辦法弄出能使馬鈴薯浮起來的液體嗎?說說你準備怎樣做。

  生:……

  師:同學說了很多方法,很好。我建議大家最好把自己的實驗過程進行記錄,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這樣一張表格。

  加多少加什麼馬鈴薯在水中的情況(沉用×表示,浮用√表示)

  ( )匙沉浮( )匙沉浮( )匙沉浮( )匙沉浮

  加( )

  加( )

  加( )

  加( )

  2、學生分組嘗試,教師巡迴指導,然後組織交流。

  師:從上面的實驗中你發現了什麼?

  生:……

  師:對,加鹽、糖、味精都可以讓馬鈴薯浮起來,但是,是不是隨便加一點就可以達到目的?

  生:不是,需要加足夠的數量。

  (四)、進一步探究如何使橡皮也浮起來。

  1、教師出示橡皮。

  師:你們猜測一下,橡皮放入鹽水杯中是沉還是浮?

  生:沉——浮

  師:到底怎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橡皮放進去看看——看見什麼?

  生:橡皮沉入鹽水杯底部。

  師:你有什麼辦法使橡皮也能浮起來呢?

  2、學生設計並進行探究—實驗。成功的小組進行展示。

  (五)、總結延伸。

  1、引導學生小結。

  師:同學們,這樣的探究活動,你們喜歡嗎?那今天我們探究了哪些問題呢?

  生:……

  2、引導學生自我評價。

  師:在今天的探究活動中,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為什麼?

  生:……

  3、師:對於今天研究的.主題,你還有什麼新的問題或想法?

  4、學生回答後,教師鼓勵學生開展課後探究。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2

  教學要求:

  1、讓學生經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2、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透過探究,初步研究出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因素。

  教學重點難點:

  經歷透過控制變數進行歸因研究的活動過程。

  教學準備:

  教師:清水、鹽水各一杯,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橡皮一塊。

  學生(每組):蠟燭、鐵皮、木夾各一個,鹽、糖、味精各一包,燒杯若干只,攪拌捧一根。

  教學過程:

  (一)觀察馬鈴薯的沉浮。

  師出示一大一小的馬鈴薯,並試問:把大的馬鈴薯放入小杯中(清水),把小的馬鈴薯放入大杯中(鹽水),是沉還是浮?

  學生紛紛猜測。

  教師演示。(大的沉,小的浮)

  師問:那麼,你認為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各種引起馬鈴薯在水中沉與浮的各種原因。

  (二)探究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

  根據板書,分組討論,確定本組的研究主題。

  討論、設計研究方案。

  學生自行探究影響馬鈴薯沉與浮的原因,教師巡視、指導。

  分組彙報探究結果,對板書的幾種原因進行排除和歸納。

  師生共同歸納出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與水質有關。

  (三)探究老師演示實驗中大杯子中的水。

  師問:根據我們的推判,這水裡老師可能放了什麼?

  怎樣來證明?

  指名學生上臺取水樣,並實驗證明:水中放了鹽。

  (四)體驗鹽水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分發材料,學生自行調製一杯鹽水,使馬鈴薯浮起來,成功的小組展示在講臺上。

  請多組談談實驗過程及感受,如有不成功的小組,請成功小組介紹實驗的注意點。

  不成功的小組再做一遍。

  (五)探究其他液體是否能使馬鈴薯浮起來。

  師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和鹽差不多能溶在水中?(味精、糖)

  試猜:味精、糖等物體溶在水中能否使馬鈴薯浮起來?

  學生猜完後,師分發材料,學生動手實驗驗證。

  彙報實驗結果。

  (六)延伸

  師出示橡皮一塊,試問:橡皮放在鹽水中是沉還是浮?

  學生猜測,教師實驗。(沉)

  有沒有辦法使橡皮能浮起來?留到課後去進一步探究。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這節課的教材選自教科版的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沉和浮》單元中的第三課。它是繼“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之後從另一個角度探究影響物體沉浮因素的一課。本課使學生經歷了一個十分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教材的編排思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馬鈴薯的沉浮。透過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對沉浮條件的深入思考。第二部分: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透過實驗驗證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第三部分:推測與驗證。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讓學生理解物體沉浮與液體密切相關。最後是對本課的擴充套件。

  2、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①透過實驗探究發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②讓學生體驗“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

  情感態度目標:

  在活動中,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讓學生髮現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知道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難點:推測及驗證清水、鹽水的過程;引導學生自行設計驗證實驗。

  二、說教學物件

  三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對實驗很感興趣,而且對物體沉浮的因素已經有了一些知識基礎,他們還有一些生活經驗,對於物體的沉浮有一定的聯想。在以往的實驗中,他們還積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維方法。

  三、說教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但學生不能自己盲目地過河,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探究-研討”的教學方法,透過讓學生對水槽裡的馬鈴薯進行觀察、研討、推測、驗證,以及進一步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為了能使本課的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發現法、實驗法、演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透過多種感官對物體的沉浮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

  四、說教學程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

  1、準備兩個的水槽,教師拿起一大、一小的兩個馬鈴薯,問:“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學生討論、猜測,教師動手演示實驗。

  3、學生交流發現:水槽中的液體也是也是影響物體沉浮的因素。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

  (1)觀察比較兩個水槽的液體。

  1、鼓勵學生討論研究:用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它們是不同的液體。

  2、引導學生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

  3、驗證實驗:在清水中慢慢加鹽。

  4、透過實驗得出結論:馬鈴薯可以上浮是因為在水中溶入了鹽。

  (2)尋找鹽水浮力大的原因。

  1、學生產生疑問:為什麼在水中溶入了鹽就可以使馬鈴薯上浮呢?

  2、用量筒分別從兩個水槽中取出同量的液體,放在天平上比較,結果發現同體積的鹽水比清水重,因而鹽水比清水浮力大,可以使馬鈴薯浮起來。

  3、透過不斷的探究實驗,推理出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的浮力越大,越輕的浮力越小。

  此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學生不易想到用火烤的方法來檢驗水,因此,我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去猜一猜,動一動手。在這一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都能獲得一個發現的“經歷”,他們的科學素養在這個過程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科學》是一門強調“做”的學科,在這一探究活動中,我讓學生透過“做”去獲得要掌握的知識,從中體會到,科學並不神秘,動手“做”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同時,我還對教材進行了挖深研究,引導學生推理出另一個重要的結論。從而進一步豐富了學生的學習內涵,深化了他們的探究活動,達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三)擴充套件探究活動,培養學科學、用科學熱情。

  1、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分層漂浮實驗、銅砝碼在水銀中漂浮的實驗。

  2、師生共同介紹死海的有關奇特現象。

  3、利用“加鹽可以增大水的浮力”的道理,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事情?

  師生一起做有趣的實驗,進一步擴充套件了學生的探究活動。利用多媒體,把死海的奇特現象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看到這一奇觀之後,萌發用科學的熱情。接著讓學生課後思考,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板書設計: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相同體積時:鹽水重 浮力大

  清水輕 浮力小

  相同體積的液體越重浮力越大,越輕浮力越小。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以下的板書,簡潔明瞭地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說教學評價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所以評價時,我不是過於看重學生所獲得的知識的多少及作品的優劣,而是特別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關注學習的過程和方法,關注交流與合作,關注動手實踐以及所獲得的經驗與教訓。本節課的評價方式是靈活多樣的,各種評價方式有機結合。例如:在“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這個環節中我採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組織探究活動,得出探究結論”這個環節中我採取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的口頭報告、活動、展示所作出的評價相結合;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學會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回放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我們可以感受到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中時,給科學教學活動帶來無限生機,更可以感受到小組合作在解決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也許,這就是新科學課程的魅力!

【《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