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

  一向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裡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但是看過之後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於能看多少,在於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裡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應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應對苦,應對餓,應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於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於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應對這麼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盼成長就要應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應對,然後理解。

  作者說過,放下人生的某些東西,必須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應對死亡。任何的放下在必須高度上說都是放下自我--放下速度、放下情感、放下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己、自己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能夠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應對放下,應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說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說青春期叛逆,但是隻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一一光青春然後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應對問題,並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著於痛苦,而是微笑,應對然後理解,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並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忙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溫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一溫一暖的名字,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塗上幸福的顏色,應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應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溫一暖的一一光下。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瞭解愛,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應對,才能夠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必須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2

  《少有人走的路》是傑出的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編寫,它是一本關於心智成熟的心理學著作。派克運用大量的心理學治療案例來啟發讀者學習愛、學習獨立,讓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成為一個更完善、更好的自己。

  書中開篇就是以"人生苦難重重"最為闡述的根本,人們只有瞭解到這點,並接受這點,才能從苦難中解脫出來。遇到困難,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叫苦連天,也不是希望拖延時間,希望問題自行消失,人生本就是困難的、坎坷的,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這樣心靈就會得到真正的成長。自律和隨心所欲之間是以相互矛盾的,隨心所欲的結果常常是苦果,後悔過後又忘記,再次品嚐苦果,直到懂得自律,承擔起責任,然後才獲得相對的自由。

  在自律部分,有講到父母的過錯,父母的關注與重視,將給予孩子自尊自愛,也就是建立良好的價值感。一個有強烈價值感的人才會去更好的約束自我,實現自律。

  忽視問題的存在,反映出人們不願推遲滿足感的心理。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只有透過我們從小培養的好的自律方式去解決。

  很多人都有書中所提到的輕微神經宮能症和人格失調,所謂神經宮能症就是把問題都歸結於自身,而人格失調者則把問題都推到別人或者其他環境等等上面。這裡面還提到了,缺少關愛的孩子自慚形愧,認為自己不夠可愛、缺點大於優點,他們從來不會想到,這是根源於父母缺乏愛和照顧。人人都需要多年的經驗,讓心智不斷成熟,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定自己和他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神經宮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我們越是瞭解事實,處理問題就越是得心應手;對現實瞭解得越少,思維就越是混亂。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一張地圖,而我們需要不斷修正自己的地圖,才能循地圖找到自己的位置。自我反省和自我審視,對於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反省內心世界的痛苦,往往大於觀察外在世界的痛苦,所以,很多人逃避前者而選擇後者。人不僅對別人撒謊,也對自己說謊。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需要限制性地表達個人意見。

  自律本身也需要平衡。一味的自律,其實也就成了壓抑,所謂自律其實是一種彈性的應對方式,正如對孩子的教育,懲罰性引導和關注同樣重要,這樣才可以建立正確的規則。萬物無不是一種柔性平衡。也許《道德經》中的無為才是一種最高境界,沒有控制與被控制,不強加個人的偏見,這才是最好的方式。

  正如很多人一直宣揚要過簡單的生活,但是,你體味過什麼是複雜,什麼是簡單麼?這種無思考的吃飯、睡覺、上班的生活,是不是一種無知呢?你無知,又怎知這種簡單生活是最快樂的呢?這種選擇僅僅表明你沒有選擇罷了。

  人生是一場艱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當漫長。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讀《少有人走的路》,一起踏上成熟之旅。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3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一溫一飽問題,那麼這天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例項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洩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只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己的事以及有選取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同,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就應勇敢滴應對自己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4

  我想我恐怕患了拖沓症,買了很多的書,下載了很多的資料,可是時間和精力都沒有完全用在書上,我想也算是一種心理疾病吧,只是有這種毛病的人多些罷了,所以在20xx即將來臨的時刻,好好的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一年來哪些習慣是值得堅持發揚的,哪些習慣是必須摒棄改變的。我想在一年間把買的書收集的資料好好的消化掉是最應該做的事情,20xx年我讀了很多書進步很大,後來就差勁很多,這個讀書還是要堅持好的。

  《少有人走的路》是08年買的書,也是看了很多遍都沒有看完的書,主觀原因是做事情缺乏堅持,虎頭蛇尾,淺嘗輒止。客觀原因是因為心理學的著作讀到後面,難免枯燥,學術詞過多,抑制閱讀樂趣,然而就如同偏食不利於身體成長,偏學也不利於一個人整個知識體系的建立,所以第一本必須拿下的書就是《少有人走的路》。

  之前我讀了《金字塔原理》學習了金字塔寫作邏輯,也希望用這種思維邏輯去寫寫讀後感,看看效果如何。

  “問題與痛苦”這個話題作為該書之作多少讓人有些詫異,畢竟在這個世界中,大部分宣揚的都是美好的積極的向上的,給讀者帶來美好的憧憬,催人上進,諸如什麼偉大的復興之類的,而這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卻是不多的,然而細細讀來卻是茅塞頓開,有種醍醐灌頂的大悟。

  當今國人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中,人人都渴望成功,卻又找不到成功的真諦,相反一些所謂中國特色式的成功經驗卻被人們傳頌,卻不知這些所謂的經驗與普世價值相距深遠,格格不入。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給我們指出一條成功的正確的方向--自律。

  人生中兩點之間直線未必最短,同樣人生中不可能靠投機取得一切,面對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唯一可以依賴的方法就是自律,自己去管理自己,自己帶領自己走向未來。

  做管理的三年中,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就是想成長的不用你去管理,不想成長的你管理也用處不大,一切都看自己,看自律。自我成長也看自律,別人終究是外人,如果內心深處不去改變,則一切外力都是徒勞的,甚至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壞了大事。

  曾經的我非常的痛恨源源不斷的問題,就比如工作,一個問題去掉後一個又接踵而至,讓人心煩不已,所以我經常自嘲,男人也總有那麼幾天不舒服,心情煩躁,食慾下降。自律可以讓我們對問題有新的認識,看問題的眼界與眾不同,我們可以發發牢騷,但是我們知道那只是讓我們發洩的一種小手段,不會因為問題和痛苦讓我們沉淪,不會破罐子破摔,去樂觀面對問題和痛苦,擁有一顆強大的心。

  現在看來既然人生苦難重重,所以心態也就順了很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一切都會不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5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於心智成熟的心理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而看了本書我確實有很多的收穫。

  人生苦難重重,而只有真正理解並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我們才會釋然,也不會再對人生的苦難耿耿於懷。苦難,是可以開啟人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的。

  有許多家長,學生,甚至我自己,也曾經埋怨過,小學階段學生學的東西是不是太難了,我認為小學應該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地方,不應該讓學生過早的接觸太難的問題。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其實小學階段的問題與難易是沒有關係的,我們會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照樣有學生不會,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差異,在於學生有沒有主動的去面對學校為孩子們設計的各種問題,學生有沒有動腦筋,沒有想辦法解決問題。正常情況下,正如富蘭克林說的: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其實,如果深入到學生中去,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後進生,只不過是面對問題不停的拖延時間,或者視而不見,希望問題自己消失。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大都喜歡玩遊戲,甚至沉迷於遊戲?也許就是為了躲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自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擔痛苦,解決問題。而自律則源於愛,後進生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師的關愛。富有愛心的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要給學生一種意識或者提示:“爸爸媽媽,老師都願意陪我忍受困難,困難也沒有那麼可怕。”當然父母的愛必須是表裡如一持之以恆的。

  對愛的理解其實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我們都不太懂什麼是愛,作為老師,我時常反思自己,質問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我的學生。

  我們學校有愛心義賣,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實在我的意識層面我深刻的知道,應該把愛心義賣交給學生全權負責,我只需要從旁協助就可以,但是,出於某種擔憂,我幾乎包辦了愛心義賣的許多事情,在班級義賣上是獲得了成功,但是對於學生而言,我的做法是愛他們,幫助他們嗎?他們需要的是這樣的老師嗎?這個活動對學生有什麼幫助呢?他們體會到愛心義賣的意義了嗎?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愛,應該是傾聽學生的需求,該放手時就放手。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紀伯倫的詩句: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首詩對老師也適用,我們應該時刻警惕。

  其實讀了這本書收穫很多,可以說是這本書是開啟人心靈的實操書,能夠點亮我們內心的黑暗,正視自己的問題。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6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麼今日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餘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例項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後甜固然比先甜後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嚐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洩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於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症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歡樂地成長。當然忙於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僅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一樣,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儘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麼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瞭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願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當勇敢滴應對自我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7

  一直都沒有好好地看完這本書,總是覺得好像書裡的文字認識我我卻不認識他。但是看過之後有一種淺嘗輒止的感覺。一本書文字不在於能看多少,在於你理解了認識了多少!其實它裡面所謂的各種心理問題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面對和勇氣。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面對苦,面對餓,面對困境,巴爾扎克有句名言:“困難,對於弱者來說是一個萬丈深淵,對於強者來說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面對這麼一個巨大的財富,我們當然要撿起來,人生就是積累的過程嘛。期待成長就要面對所謂的生活煩惱,看過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面對,然後接受。

  作者說過,放棄人生的某些東西,一定會給心靈帶來痛苦,而其劇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對死亡。任何的放棄在一定高度上說都是放棄自我——放棄速度、放棄情感、放棄根深蒂固的行為模式甚至個人人生理念,這種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經歷這種痛苦,我們就無法超越自己、自己的靈魂。可為何要追求這種自我精神的發展呢?作者坦言,“或許你可以找到答案,或許怎樣努力,你都與最終的答案無緣。”面對放棄,面對痛苦,其實人生重要的不是行為,重要的是態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氣,所謂勇者無敵,好多人都說年紀越大膽子越小啦。還是懵懂的小孩的時候,心懷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說青春期叛逆,但是隻有在青春期我們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陽光青春然後無畏。

  作者首先讓我們認識到問題,面對問題,並研究問題的根源,慢慢地教會我們愛的方式,鼓勵我們堅定信仰,真正的愛,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執著於痛苦,而是微笑,面對然後接受,樹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難,戰勝自我。(觀後感)生活就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教會我們讓心靈成長,讓心智成熟。並且處處透露出溝通與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時代限制,幫助我們探索愛的本質,引導我們過上嶄新,寧靜而豐富的生活。歸根到底,它告訴我們怎樣找到真正的自我。

  從明天起做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和每一個親人通訊,告訴他們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閃電告訴我的,我將告訴每一個人,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願你有一個燦爛前程,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個溫暖的名字,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願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願面朝大海春暖花。讀《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覺就想起這樣的詩文,做一個幸福的人其實很簡單,給我們的心塗上幸福的顏色,面對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樣的胸懷,面對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溫暖的陽光下。

  書中反覆強調真正的愛,我們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一樣,有過愛才能瞭解愛,有過執著才能放下執著,有過面對,才可以真正無畏。

  少有人走的路並不一定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條充滿幸福快樂充滿愛的指引人心靈的道路。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8

  我終於看完了《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感覺作者派克先生還真是很了不起啊,這個系列寫得很深刻透徹,也很有趣,竟然可以讓人在覺得釋懷的同時又感覺到壓力。就好像派克所說的,精神的追求大家知道是相似的,可是個人卻可能以為自己的心靈旅程是獨一無二的,而派克告訴我們,其實這依然是雷同的,自我所感受到的,其實他人亦然;沒有絕對幸福的童年,把一切歸咎於童年受到的傷害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謂人性,並不是指一成不變的某種特質,其實是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的;人們會覺得始終保持思考太累人,因此往往更容易追求精神而忽視心靈;而當心靈被忽視壓抑得太久,就會透過別的症候表現出來.人生苦難重重,人生錯綜複雜,幾乎所有人的心理都會出現問題,或者說我們的心靈總會面對天性中的弱點,比如只顧當下,比如懶惰。讓我覺得釋懷的是,知道人類都是如此,都面對著如此的命運,這讓我知道自己的問題是不足為奇的了。這也解釋了我之前的迷惑,就是看到某些眾人所謂的優秀成功人士,為何我卻總覺得他們有所欠缺。之前我以為這是和人格的高尚是否有關,現在我覺得說人格這樣的格調太高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未必能追求高尚的人格(當然包括我),就好像當年金大俠對人類寄予厚望的結果多半是失望。其實我們未必需要擁有那樣高尚的人格,就好像孫未說“英雄和暴君一樣,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要的人”,我們所應該做的,其實是追求我們心靈的開闊和富足。然而,“少有人走的路”,從書名可以看出思考、反思、追求心靈的健全的人是很少的,我當然沒權利做出這樣的結論,不過派克就比我有資格多了吧,呵呵。因為這條路很難,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不斷地學習,如此種種也讓我感覺到壓力,而且因為多數人都不走,所以走的人就會感覺到寂寞。

  我覺得派克很了不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他非常睿智豁達,也非常平和包容,他說過其實人未必一定要去找心理醫生,某些心理醫生其實只是把你改造成社會所接受的模式,而讓你徹底失去了自己——這個例子在亦舒的一部小說中已經表現過了——“現代心理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正常’,用統一標準規範人們的生活,結果只能令個性萎縮,變得淺薄而蒼白。”而且心理健康也並非總是陽光活潑,毫無陰影。事實上,“抑鬱造成的空虛,乃是思緒和情感的溫床;年齡的增長和衰老,可以促使我們關注心靈;死亡讓人更強烈的瞭解到生命的意義;深刻體會眼前生活的空虛,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純真,這對心靈也是有好處的。”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9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是客觀存在,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練就一個強大的內心是我們唯一可選的路。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麼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後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並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後,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後都獲得了成功,成為傑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後的成長中會給他很大的助力。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願處於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甘願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的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要經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說,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在一位將軍眼裡,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的工具,他們個個都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麼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經歷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生在企業主、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願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學會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定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10

  很少有書,我看了之後會寫讀後感的。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讀了之後感覺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寫得很好,對將來會有所幫助,因此寫下讀後感,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這是一本心理醫生寫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書,其中有詳細的邏輯分析,也舉了很多病例解釋它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須要有“自律”,遇到問題時能直面問題並解決它。我身邊就有一個人,天天過得渾渾噩噩的,放縱自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盡情享樂。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懂得愛自己和周圍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周圍的人的成長,促進他們心智的成熟。

  隨著自律的不斷加強,愛和人生經驗一併增長,我們會越來越瞭解自身成長的世界,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這裡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將要承擔很多的責任,但內心還是很幼稚,這對他們的下一代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或者一些上級領導,心智同樣需要成熟,這對下級的發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是“懶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懶惰的特殊形式“邪惡”則是指主動捍衛自己的懶惰,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著。(這下知道“邪惡”的另一種定義和本質。)書中同時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經意流露出的“潛意識”解決病人遇到的問題——因為心理疾病就是由於我們自己的意識抗拒潛意識而產生。這是一個獨特的理念,對於很多人包括心理有問題的人都有幫助。我們要善於發現和傾聽自己的潛意識,雖然很多時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後,心智成熟的最終意義何在?我們在心智逐漸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斷自我糾正和自我調整,最終我們瞭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我們將擁有駕馭人生的強大力量,我們就會感覺舒適而愉快。這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在其他方面是很難體會到的,而那些不瞭解這些真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的人也是很難體會到的。當然,我們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們到達了頂峰,周圍有很少人和我們在一起,前面也沒人帶路,我們不知道前面的路接著怎麼走,這時我們可能會難以採取行動,同時我們會產生孤獨感。

【少有人走的路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