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繪畫/書法> 《中國書法》的讀後感

《中國書法》的讀後感

《中國書法》的讀後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國書法》的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書法》的讀後感1

  我在現代教師讀本中看到一篇《中國書法》的文章使我感到受益匪淺。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中國書法是"書寫的藝術"。"書寫"之所以在中國能成為真正的藝術,乃植根於中國傳統之思維方式。

  在文學史上,題材決定論曾盛行一時,其偏頗乖謬終致遭到今人貶斥唾棄。然而,題材在創作中的重要性仍然堅硬地存在。它是作者觀察歷史與現實所選取的一種視角,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作者的生活閱歷,知識素養和藝術眼光,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讀者的閱讀興趣。

  《中國書法》對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整體考察。而這樣的自覺意識,在這篇文章裡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讀者既可看到周代是"篆書",對王羲之,王獻之,張旭,顏真卿,僧懷素,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蘇軾,黃庭堅等書法大家的解讀,也可看到對蘇軾等詩人的闡釋,容納了更為廣闊的歷史與文化意蘊。這一串長長的名單,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解讀為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一種符號。中唐的顏真卿顏體端莊雄偉,大家大概都很喜歡吧顏體就是顏真卿經過老師指點長期揣摩,臨摹,並大膽修改創造出來的。

  顏真卿學書法時,刻苦,認真,雖然他也懇求過老師教他訣竅,但是張旭教師的一席話卻令他明白只有苦學才有成就。這是張旭老師對顏真卿的啟示,也是張旭老師對我們大家的啟示。可以說,顏真卿的成就離不開張旭老師。如果沒有張旭老師的"訣竅",那顏真卿可能就不會認認真真地學書法了,也許到現在也沒有顏體呢!

  對這些或居廟堂,或隱於市,或遁山林的古代書家及其書藝的圈點,其實也是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一種剔爬梳理。這些書家的命運際遇,人生憂歡,與一段段歷史的華彩與悲歌交融。中國書畫重人格,道德與學問修養,認為習藝者人格高邁,識見宏遠方能霞想雲思,興會標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慮,方能腕下呈縱橫萬里之勢。清人松年曾雲:"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嵩,爵位尊崇,書法文學皆臻高品,何以後人吐棄之,湮沒不傳實因其人大節已虧,其餘技更一錢不值矣。"中國古代書家身上太多地濃縮了民族傳統文化與價值精神取向,因而使得系統的鑑識成為一種高難動作,對鑑識者的審美能力與歷史洞察力均是一種嚴格的考驗。

  《中國書法》的作者不僅深研書法作品,而且參究百科群書。《平復帖》:"從文字處理到書寫,都是極其隨意而且質樸無華的。字形的大小傾側,筆畫的粗放,流露著他未經雕琢的急切情緒,與《文賦》的精心和華麗相比,簡直判若兩人。或者說,隨心而出與深思熟慮是完全不同的。生命中,存在著類似這樣的無數的可能性。"他解說黃道周之書法精神:"書法是處於誕生狀態的語言,自由的語言——所謂以筆墨悟道,它是以一個人的生命內動力為根本的。它不為金錢而誕生,也不為謀取一官半職而誕生,只為自由的語言而誕生。"……一篇篇美文,亦一篇篇論文,那些評述裡,有藝術的鑑賞,有道德的揚抑,有歷史的反思,美學的,道德的與歷史的'批判統一於作者的筆下。

  《中國書法》所書寫的那些人物已離我們遠去,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土民族文化的珍貴价值更為彰顯。他寫的那些人物"就凝結於這些筆墨之中,凝結於這些線條的時空之間",從中尋找他們,辨認他們,就可以留住文化,記住歷史。多年前,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胡適曾有論詩名句"醉過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以此形容劉長春的書法散文寫作,我以為亦頗切近。

  《中國書法》的讀後感2

  小時候我就跟隨著爺爺學習書法,兒時的我並不懂得什麼是書法,它是用來做什麼的,我一無所知。我清晰的記得爺爺教我橫、撇、豎、捺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地書寫;但我大部分時間都在偷懶塗鴉鴉,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今,在圖書館工作之餘拿起《中國書法》一書來閱讀感慨萬千!

  首先說說遺憾。人的一生充滿遺憾,書沒寫成是遺憾,官沒當成也是遺憾,錢沒賺到更是遺憾……由於人為了避免遺憾,於是就拼命寫拼命爬拼命賺,前者是雅事,拼一下千古流芳,後者是俗事,但為了好好地和更好地活著,於是拼命地爬和撈,這情景有點像螞蟻爬樹和過江之鯽;我呢?沒有好好聽爺爺的教誨而遺憾,沒有認認真真跟隨著名書法家鄒永遠、許正波、康建勳老師學習書法而遺憾,沒有信心參加全國書法大賽錯失良機而遺憾。二十多歲的我,現在想想孔子的話很有道理,三十而立。什麼是而立?就是有成功的事業和完美的家庭。

  崔健在歌裡面曾經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這世界變化快,所以,我們要讓眼睛慢下來,細細的揣摩揣摩王羲之的傳本墨跡,聊聊章草大家王遽常的生平故事,聽聽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經驗之談,想想劉炳森先生對我們的啟示……加之弄風研墨,輕舟飛閣,並以疏花瘦竹,墨池中泛花香,竹重秋蔭訪蘭亭,所以,習書也是一種修行,只有懂得書法和人生的方圓變化,才能做到筆無常法出新機。這是何等快樂之事?其實,現在許多現代的東西都在尋求古代的營養,像周杰倫的歌要放進京劇的曲調,衣服要弄些唐裝穿穿,中國武術風靡世界,書法元素都放進張藝謀的電影等等,時代在變,那麼書法的活動方式的變化也就勢在必然,書法的隊伍壯大了,其成分也就變化了。

  書法作品和文學作品一樣,與作者書寫時的心情有著密切的聯絡,它的藝術風格常隨作者的年齡和心情的變化而變化。同一個書法家可以由於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心情而寫出不盡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來,如顏真卿中期寫的《多寶塔碑》,是在和平環境的得意之中寫就的,字勢端重渾厚,清晰悅目,成為楷書中的代表作;他晚期寫的《祭侄文稿》則是在朝廷岌岌可危,侄兒不幸身亡之中寫就的,悲憤之情奪腔而出,於是,出現了筆畫濃淡、疏密、大小不一,甚至塗塗改改的粗獷、瀟灑的風格,成為行書中的代表作。因此,一定要把作品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評論和欣賞,才有可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中國書法》的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