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設計> 鴻門宴教學設計

鴻門宴教學設計

鴻門宴教學設計範文(精選4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教學設計範文(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鴻門宴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詞語

  2、瞭解劉邦、項羽楚漢相爭的基本史實

  3、嘗試評析劉邦、項羽等歷史人物

  【教學重點】

  1、文言基礎知識

  2、歷史人物評價

  【教學安排】

  三課時(或四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匯入

  1、教師課前板書劉邦《大風歌》: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教師作簡要講析,並指導背誦。

  二、學生自讀課文,不少於五遍。時間不足時,可在課後擠時間

  1、讀通句子,初識文意。

  2、標註重要的實詞虛詞。

  3、對疑難問題作上記號。

  第二課時

  一、齊背《大風歌》進入本課

  二、強調本堂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強化理解課文的重要實詞、虛詞和句式

  方法:教師在範讀過程中提醒學生註釋、標記,並作必要的解析。

  1、通假字:

  距──拒

  內──納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則

  郤──隙

  2、重要虛詞:

  於;之;為;乃;以;因。

  3、句式:

  使人言於項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來何操?

  因擊沛公於坐

  第三課時

  一、引入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由生活中人們常用“鴻門宴”一詞來稱呼某類宴會匯入。

  二、根據問題串講文意

  1、曹無傷為什麼會派人向項羽告密?這說明什麼?(在當時的情形下,你會這麼做嗎?)

  參考結論:

  項強劉弱,劉邦理所當然應該居於項羽之下。劉邦違背這條規則,我不告密,將來又怎樣保全自己?

  通常情況下,面對如此複雜的政治局勢,告密應在情理之中。

  2、項羽得到密報後,第一反應時什麼?這能看出項羽當時是怎樣一種心理狀態?

  參考結論: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注:適當關注范增的進諫,順便談及范增的政治敏銳性)

  3、關鍵時刻,項伯向張良洩漏了項羽的機密。我們應該怎樣評價項伯其人?

  參考結論:多江湖義氣,少政治眼光。(與范增不同)

  4、面對危急,劉邦採取了哪幾項應對措施?

  ⑴要項伯,以兄事之。

  ⑵約為婚姻。

  ⑶慷慨激昂說假話。

  ⑷旦日從百餘騎見項王

  ⑸敘舊,示弱,說假話,歸咎小人之言

  提醒學生注意:項羽設“鴻門宴”,一開始並無惡意(因留項王與飲),是范增使鴻門宴的性質發生了改變(兩個成語: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⑹三十六計走為上:如廁;間至軍中(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⑺令張良留謝,巧言獻禮

  ⑻立誅殺曹無傷

  第四課時

  一、讓學生嘗試評析劉邦、項羽為人

  (教師可先簡評項伯、范增、張良等人。項伯、范增一帶而過,張良其人頗為傳奇,可引入“張良拾履”故事以激趣)。

  1、學生評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教師歸總,簡單總結

  二、問題

  對劉邦、項羽二人,你更欣賞、肯定誰?

  1、學生髮言,各抒己見。

  2、教師引入李清照詩: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結合史實,重點解析“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兩句。

  相關史料:

  ①“破釜沉舟”的典故(對聯:鹿野舟沉王業兆;鴻門斗碎霸圖空)

  ②楚河漢界(教師可帶一張棋盤作教具)

  ③乘勝追擊(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④烏江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

  3、引入唐代杜牧的《題烏江亭》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包羞忍恥:可聯絡韓信受“胯下之辱”、勾踐“臥薪嚐膽”兩件史事。

  三、教師結合史料評價劉邦的善於用人

  1、劉邦論得天下原因: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2、劉邦與韓信:

  ⑴蕭何月下追韓信。

  ⑵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⑶假王真王。

  ⑷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3、《垓下歌》:

  四、作業

  1、課後練習三。

  2、課外閱讀:《高祖還鄉》。

  鴻門宴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言常識;

  2、瞭解鴻門宴過程;

  3、學習透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個性特徵的寫作方法;

  4、科學評價相關人物。

  【教學重點】

  目標1、3

  【教學方法】

  誦讀法、串講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3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由象棋的楚河漢界引出楚漢爭霸,從而匯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司馬遷及《史記》。

  (師生共同回憶。)

  2、相關背景。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劉邦、項羽也起兵江東。項梁擁立老楚懷王之孫為楚懷王,召集諸將結成反秦聯盟,命主力軍劉、項分南北兩部,合力西擊秦軍,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劉邦率先入關破咸陽,退駐霸上。後項羽率軍西來屯軍新豐鴻門,揚言同劉邦交戰。當時劉弱項強,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豐鴻門舉行宴會。課文以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為主要矛盾展開。

  3、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心中的項羽、劉邦形象。

  4、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正音正字。

  5、學生看《鴻門宴》錄影片斷,引起興趣,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6、學生朗讀課文,疏通字詞。

  7、學生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初知文意。

  8、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在滅秦之後進行的長達五年的楚漢鬥爭的開端,本篇課文透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鬥爭和會後餘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劉邦和項羽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所表現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運籌謀略,使楚漢之爭的結局初露端倪。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合作探究

  1、鴻門宴的鬥爭具有怎樣的深層背景?

  明確:劉邦、項羽都有南面稱孤的野心。當年劉邦看見秦始皇,曾十分羨慕地說:大丈夫當如此也!項羽也曾自負地說:彼可取而代之!秦王朝覆滅後,劉、項矛盾日趨激化,對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則拼死相爭。

  2、鴻門宴上雙方的形勢關係是如何轉換的?

  明確:宴前(非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兩告兩定。曹無傷告密是導火線,戰雲密佈;項伯夜告卻是一個轉折點,緩和氣氛。項羽攻劉的決定是一時之氣,不久風正雲散;劉邦見項羽的決定卻是深思熟慮之舉,次日即成行。

  宴中(正面交鋒)劉被動項主動,三起三落。范增數目舉玦,一起;召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二起;樊噲闖帳,項羽按劍而跽,三起。真是黑雲壓城城欲摧,似乎一場血肉橫飛的爭鬥不可避免。但樊噲受賜、慷慨陳詞竟讓項羽不忍之心陡起,英雄相惜之念生,劉邦的藉故逃席更是將危險消彌於無形。

  宴後(非正面交鋒)劉主動項被動,兩毀兩受。藉故離席畢竟是權宜之計,毀約逃席脫身回營則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項羽受璧既預示了情節的徹底緩和,也更強烈地體現了項羽的悲劇性格。至於張良受託,是其忠心之舉,范增毀玉,則為憤怒之為。

  3、感受人物形象。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1)項羽

  明確: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驕矜自負,不聽人言,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優柔寡斷,沽名釣譽,缺乏深謀遠慮。

  (2)劉邦

  明確:出身農家,不務正業,貪財好色,一心稱王。

  有膽量有氣魄,而又卑躬屈節。

  善聽人言,有心計,處事果斷。

  (3)范增

  明確:根據劉邦入關前後的變化,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提出了策略;說明範增對項羽的思想還不甚瞭解。有遠見卓識,老謀深算,但處事浮躁,不該把矛盾暴露給敵方,其後果是被劉邦利用。

  (4)張良

  明確:對劉邦忠誠,運籌帷幄,沉著冷靜,深謀遠慮,能夠提出正確的策略。

  (5)項伯

  明確:講哥們義氣,為救友不顧失節。

  (6)曹無傷

  明確:項強劉弱,密報項王,暗中投托,欲以求封。投機未成丟了小命。

  (7)項莊

  明確:沒有頭腦,劍術不佳,刺殺劉邦未成,笨拙無能。

  (8)樊噲

  明確:忠誠,勇猛。

  4、司馬遷是怎樣描寫人物的?

  明確:(1)作者善於在矛盾衝突中刻畫人物形象。(2)另一方面,善用對比烘托刻畫人物。

  5、鴻門宴上的座次是怎樣安排的?這樣安排說明了什麼?

  明確: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範増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按古代禮儀,宴會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為侍坐。可見在鴻門宴中,項王、項伯是首席,範増第二位,再次是劉邦,張良則是侍坐。

  宴設於項羽帳中,劉邦雖為賓客,卻得不到尊位,可見項羽目中無人,自高自大,也可見雙方力量對比的懸殊,劉邦處境堪虞,但劉邦卻能泰然處之,可見起能屈能伸。而項氏集團內部,謀士範増的地位還不及告密的項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謀,已初見端倪。

  6、課文中劉邦對張良、項羽稱謂的變化體現了說話人怎樣的心理動態?體現了人物間怎樣的關係?

  明確:在古代,一般士大夫除姓名外,還有字、號、齋名等等,還由於不同的關係和場合,另有不同的稱謂。透過某些稱謂,我們就可以窺探說話人的心理狀態,看出人物間微妙而複雜的關係。

  文中劉邦對張良稱呼了五次,三次在宴會前,兩次在宴會後。

  宴前,項羽即將大軍壓境,三次稱張良為君。君是對對方尊敬的稱呼,且常常用於平輩之間。而劉邦是主,張良是僕。很顯然,這裡的稱呼是極盡屈身拉攏之能事,降低身價,進一步密切雙方關係,以求得張良獻計為目的。

  宴後,經歷了鴻門宴上的驚心動魄,心有餘悸,但還未脫離虎口,想借故逃脫。若不留下張良搪塞,恐難如願以償,而留下張良,張良可能要冒殺頭危險的,不好好相求,誰願留在這是非之地?故而劉邦改換以前稱謂,兩呼張良為公。公也是尊敬稱呼,且往往用於尊長者,很明顯,再降身價,語氣近乎哀求,是為了活命要緊。

  再看劉邦對項羽的稱謂,本來兩人同為反秦大將,地位本無大的差異;再者,懷王曾與諸將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今劉邦先入關,即便王關中也無可厚非。可如今,項羽兵四十萬,而己十萬,即使想王關中,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忍氣吞聲方為上策。

  在文中,稱項羽,一連幾次將軍,稱自己,口口聲聲臣下,甜言蜜語,一副小人嘴臉。

  對張良,用尊稱,是為了問計,是為了活命;對項羽,用尊稱,貶自己,是抓住項羽沽名釣譽的心理,摧垮其思想防線。不同的人,不同的稱謂,可謂八面玲瓏,圓滑之極。

  7、討論:你如何看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人?

  (教師引導:人物性格、品質、身份地位等。)

  四、梳理積累

  1、一詞多義。

  (1)如

  殺人如不能舉(好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到去)

  (2)舉

  殺人如不能舉(全、盡)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舉起)

  舉大計亦死(發動)

  (3)謝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感謝)

  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道歉)

  乃令張良留謝(兼道歉和告辭義)

  使君謝羅敷(告訴)

  (4)意

  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圖)

  然不自意先入關破秦(料想)

  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態)

  (5)為

  使子嬰為相(動詞:做)

  為擊破沛公軍(介詞:替、給)

  約為婚姻(動詞:成為)

  竊為大王不取也(動詞:認為)

  客何為者?(動詞:幹、做)

  人為刀俎(動詞:是)

  何辭為?(語氣助詞:表疑問語氣)

  吾屬今為之虜矣(介詞:表被動)

  (6)以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介詞:把)

  軍中無以為樂(介詞:用來)

  樊噲側其盾以撞(連詞:而)

  以待大王來(動詞:來)

  (7)因

  因擊沛公於坐(介詞:趁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副詞:於是、就)

  2、通假字。

  成五采(採同彩,是彩色的意思)

  距關,毋內諸侯(距通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不可不蚤來(蚤通早)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因擊沛公於坐(坐通座,座位)

  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具通俱,都)

  不者(不通否)

  沛公奉卮酒為壽(奉通捧)

  3、古今異義。

  沛公居山東時(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指山東省)

  約為婚姻(婚姻:古義:結為兒女親家,今義:由結婚而形成的夫妻關係)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非常:古義:不同一般的事,今義:副詞,很、非常)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南,黃河以北,今義:河南省,河北省)

  4、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動詞

  沛公軍霸上(駐軍)

  籍吏民(造戶籍冊或登記)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數目項王(使眼色)

  若入前為壽(上前)

  刑人如恐不勝(用刀割刺)

  道芷陽間行(取道)

  沛公欲王關中(稱王)

  (2)名詞用狀語

  於是項伯復夜去(連夜)

  吾得兄事之(象對待兄長那樣)

  日夜望將軍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樣)

  頭髮上指(向上)

  道芷陽間行(從小路)

  (3)動詞使動用法

  項伯殺人,臣活之(使活)

  從百餘騎(使跟從)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使進來)

  拔劍撞而破之(使破)

  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使回去)

  樊噲側其盾以撞(使側過來)

  (4)形容詞用作動詞

  素善留侯張良(交好)

  秋豪不敢有所近(接近)

  (5)形容詞用作名詞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急事)

  君安與項伯有故(老交情)

  5、文言句式。

  (1)判斷句

  ①用也表示判斷

  此天子氣也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斷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

  亞父者,范增也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③用也表示判斷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④無標記表示判斷

  此亡秦之續耳

  (2)倒裝句

  ①賓語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來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詞結構後置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貪於財貨

  具告以事

  長於臣

  因擊沛公於坐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得復見將軍於此

  (3)被動句

  ①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若屬皆且為所虜

  吾屬今為之虜矣

  ②無標記

  珍寶盡有之

  (4)省略句

  為擊(省介詞賓語之)破沛公軍

  加彘肩(省略狀語於盾)上

  (5)固定結構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無所,無所,即沒有被,沒有被其中無所還可以換作有所)

  孰與君少長(孰與,表選擇問的句式,可譯作比較哪一個)

  何辭為(何為,表反問的句式,可譯作為什麼呢,為是語氣詞)

  五、作業

  1、熟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課後瞭解楚漢爭霸,從中汲取古人智慧。

  鴻門宴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整理積累文中出現的重點字詞句,把握特徵,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2、透過表演、討論和分析,對文學形象或歷史人物作出自己的評價,積極思考人生,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3、加強合作學習,養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字詞句的落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和思考。

  【授課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感知文章內容,落實重點字詞句,概括《鴻門宴》一文的故事情節。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先請大家猜一個謎語,謎面是“剛直不阿,留將正氣衝霄漢;憂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大家猜,這是說得誰?對,是司馬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選自其“信史”的《鴻門宴》,由此來領略司馬遷用生命鑄就的《史記》的藝術魅力。

  二、整體感知,疏通文字和文意

  1、聽《鴻門宴》一文的朗讀,整體把握文意。

  2、默讀課文,結合註釋進一步疏通文字和文意。

  注意解決兩個問題:

  ⑴識記文中出現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

  ⑵概括本文的故事情節。(在一百個字以內)。

  三、研讀課文,解決重點、難點

  1、概括《鴻門宴》一文的故事情節。(此題開放性較大,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附本案設計者看法:

  宴前:欲殺劉邦斷絕後患;鴻門營中戰雲密佈。

  宴中;殺劉保劉險象環生;鴻門筵席刀光劍影。宴後:劉邦逃脫後患無窮;鴻門營帳空餘怒恨。

  2、檢查重點字詞句的落實。

  多媒體展示:

  1、下列各句加橫線的字讀音、意義有錯誤的是:(CE)

  A、如今人為刀俎(wéi,是)

  B、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wéi,做)

  C、為擊破沛公軍(wéi,替)

  D、大王為人不忍(wéi,做)

  E、且為之奈何(wéi,對待)

  F、吾屬今為之虜矣(wéi,被動)

  G、若屬皆且為所虜(wéi,被動)

  2、加橫線詞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D)

  A、沛公軍霸上,沛公欲王關中

  B、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道芷陽間行

  C、項伯殺人,臣活之,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D、素善留候張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3、屬賓語前置句的是:(A)

  A、大王來何操

  B、亞父者,范增也

  C、貪於財貨

  D、若屬皆且為所虜

  4、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本字:

  ①距關,勿內諸侯納

  ②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背

  ③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早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隙

  ⑤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座

  ⑤張良出,要項伯邀

  5、辨析下列加橫線詞的古今含義:

  ①約為婚姻

  古義:古:兒女親家。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產生的夫妻關係。

  ②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崤山以東,也就是函谷關以東的地方。今義:山東省。

  ③將軍戰河南

  古義:黃河今義:泛指河流。

  ④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古義:意外變故。今義:程度副詞

  6、找出文中的成語:

  附學生回答: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四、佈置作業

  1、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和成語六個個方面來整理本課重點的字詞句。

  2、查詢相關材料,瞭解課本劇的寫法,將史記中的《鴻門宴》改寫成話劇《鴻門宴》。(注:必須是古文版,不允許戲說)

  3、透過網路等方式蒐集關於劉邦、項羽的詩詞名句和評價。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評論英雄人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音樂背景下,迴圈播放關於鴻門宴的故事情節的圖片。

  二、匯入

  鏗鏘有力的琵琶曲讓我們彷彿置身於四面楚歌中,英雄仰天長嘯、拔劍自刎的古戰場。下面,再讓我們跟著由本班同學改編、表演的課本劇《鴻門宴》,走入刀光劍影、險象環生的鴻門筵席,重溫楚漢相爭時,那驚心動魄的一幕。

  三、學生觀看自編自演的課本劇《鴻門宴》;直觀感知主要人物的形象。

  四、分析討論主要人物的形象。

  1、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關於劉邦、項羽兩個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寫,並在旁邊做點評。

  2、老師引導學生評價:演員表演是否準確表現了人物的性格?

  3、學生暢所欲言。

  (注:此步驟目標,在於透過對演員所表現的人物性格的分析評價,進一步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當然,此題時間可長可短,如果時間允許,可讓評價學生把認為演員演的不好的地方用自己認為應該有的方式來表達一下,從而達到文學作品欣賞中“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默雷特”的效果。當然,人物形象也越讀越鮮明。即本部分要儘量引導學生回到課本,反覆品味。)

  4、“演員”與學生一起探討他所表演的人物性格。(還是要結合課本,具體到每一句話來分析評價)。

  附最後基本達成的共識:

  劉邦:是一個善於用人;善於應變;敢於決斷;能屈能伸的智慧君王形象。

  項羽:是一個年輕氣盛;驕傲自滿;寡謀輕信;不善用人的勇武英雄形象。

  五、學生討論關於英雄的話題

  1、分別調查一下認為劉邦是英雄的人數和認為項羽是英雄的人數。

  雙方就劉邦和項羽誰是真正的英雄展開辯論。(注:可結合提前發放的史實資料。)

  3、給心目中的英雄說一句最想說的話、

  投影提示:

  可以是對英雄的欽敬之情;

  可以是對英雄美中不足的惋惜;

  可以是對英雄進行富有創意的個人評價等。

  六、結合新時代,老師進一步補充英雄內涵

  魯迅在七十年前就曾說過,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不乏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和捨身求法的人,而他們正是我們民族歷經磨難而不滅的“脊樑”。

  歷史上我們有許多“脊樑”;新時代,英雄人物亦是層出不窮、,在抗非典戰役中譜寫了華美生命樂章眾多醫護人員;剛剛駕駛神州一號成功返航,創造了國家航天史上新紀元的楊利偉;除惡愛民的任長霞;在雅典屢屢讓國旗升起的奧運健兒……哪一個不讓我們心生崇敬?哪一個不是我們時代的英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了”多少英雄,又衝來了多少英雄?誰才是彪炳史冊的真正英雄?只能留於後人評說。但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英雄,每個階級有每個階級的英雄,每個人有每個人心中的英雄……就讓我們努力做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吧!

  【設計說明】

  本案設計集中體現的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的新教改理念。

  首先,我把這篇文章的整體學習,用改編《鴻門宴》,表演《鴻門宴》,觀看《鴻門宴》和評論《鴻門宴》的人物的一系列學生活動穿起來。從而實現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語文,在活動中求發展”的山東版教材教改的`理念。

  其次,文言文知識點的落實,我也擯棄傳統的串講法,而是把大量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在讀中獲得認識。老師只是精心設計練習和課後作業。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獨立獨立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另外,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設計中我也有意識擯棄傳統的灌輸法,而是把更多的材料提供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評點,去判斷,去爭論,去思考。在討論探究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總之,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是本案設計的總的指導思想。

  【教學反思】

  在新課標“把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自主參與的一個個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的理論指導方針下的課堂教學,最大優勢在於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具體表現在:

  學生在演完《鴻門宴》的課本劇後,主動要求再改編《赤壁之戰》。由此可見,課本劇這種直觀的解讀經典的方式學生還是樂於接受。

  文言字詞句的落實也不錯,也就是說,我們可以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代替傳統的填鴨式灌輸。但在一些規律性指導上,老師必須高屋建瓴。從練習的設計,到最後規律的歸納,到作業的佈置,老師的指導必須到位,思考必須全面,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文言閱讀能力。

  此外,本案在實施過程中,有一點處理的不夠恰當。就是對英雄的定義講的不清楚;未能講出時代英雄的侷限性;結合現實進一步談英雄又結束的太倉促。致使聽課者最終也未能明白是麼是真正的英雄。

  鴻門宴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掌握司馬遷和《史記》的知識,瞭解相關背景。

  2、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的知識。

  3、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透過個性

  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反覆誦讀,探討研究,賞析人物性格特點。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客觀評價項羽,探究其悲劇結局的原因。

  [教學重點]

  1、分析“項羽”這個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誦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學難點]

  1、瞭解和掌握文言實詞活用的一些規律和有關特殊句式的知識。

  2、學習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並透過個性化的語言和動作予以刻畫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提問、講解、質疑、討論、探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要求: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注意點讀。

  2、藉助工具書,結合註釋,翻譯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並提出疑問。

  3、瞭解故事情節,整體把握,注意刻畫人物形象的語言。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範讀正音。

  三、疏通文意,落實實詞、虛詞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以學生解讀為主,教師點撥為輔,掌握以下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異體字

  1、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2、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

  3、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4、倍─背: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5、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6、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7、桮─杯:

  8、杓─勺: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9、坐─座:置之坐上。

  (二)古今異義

  1、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2、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3、北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4、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5、壽古:敬酒。今:長壽。

  6、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

  (三)一詞多義

  1、謝謝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感謝:噲拜謝,起,立而飲之。辭謝、告別:乃令張良留謝。

  2、辭推辭: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3、故舊、交情:君安與項伯有故?固此:故聽之。特意: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

  4、將:且為之奈何?況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辭!

  5、幸寵幸、親近:婦女無所幸。幸虧、幸而:故幸來告良。

  6、之到: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代詞,這:為之奈何?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結構助詞,的:今者有小人之言。助詞,襯字,無義:珍寶盡有之。

  7、去距離:相去四十里。離去,離開:脫身獨去。

  8、於向,對: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比:長於臣。在:復得見將軍於此。

  9、因就此:不如因善遇之。就、於是:項王即日固留沛公與飲。趁勢、趁機:固擊沛公於坐,殺之。

  10、為任,做:使子嬰為相。替,給: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被: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作為:軍中無以為樂。是: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句末語氣詞:何辭為?

  (四)詞類活用

  1、名詞用如動詞:沛公軍(駐軍,動詞)霸上。沛公左司馬使人言(告訴,動詞)項羽曰:……沛公欲王(為王、稱王,動詞)關中。不可不語(告訴,動詞)。吾得兄事(做事、侍奉,動詞)之。籍(登記,動詞)吏民。范增數目(使眼色,動詞)項王。刑(施加肉刑,動詞)人如恐不勝。道(取道,動詞)芷陽。

  2、形容詞用如動詞:素善(友善、交好,動詞)留侯張良。

  3、意動、使動: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以之為王,稱王,意動)。項伯殺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動)。沛公旦日從(使……跟從,意即帶領,使動)百餘騎來見項王。交戟之衛士欲止(使之止,制止,使動)不內。

  4。名詞作狀語:君為我呼入,吾得兄(用對侍兄長的禮節)事之。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像鳥用翅膀)蔽沛公。

  (五)句式

  1、數詞作謂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賓語前置:客何為者?(何為——為何)大王來何操?(何操——操何)沛公安在?(安在─在安)

  3。判斷句: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4、省略句:欲呼張良與(省略“之”)俱去。毋從(省略“之”)俱死也。奉厄酒為(省略“之”)壽。旦日(省略主語“沛公”)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將軍戰(省略“於”)河北,臣戰(省略“於”)河南。加彘肩(省略“於其”)上。

  (六)成語凝集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四、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把握故事情節。完成“研討與練習”第一題。

  2、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第二題。

  3、找出有關人物描寫的文字。

  第二課時

  一、抽查部分學生,看文言知識掌握情況。

  二、分析鑑賞,合作探究

  提問三個學生,讓他們梳理本文的結構,概況各部分的內容。

  明確: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鴻門宴”的前後過程,分為宴前、宴會上與宴會後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宴前。寫宴會前劉、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後活動。

  第二部分(第3、4段)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鬥爭。這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情節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宴後。寫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與劉邦誅殺內奸。這是情節的結束與尾聲。

  三、能力提升(教師質疑,學生解答)

  宴會上的鬥爭是故事的高潮,試作具體分析,表現何在?(分組討論,集思廣益,代表作答)

  明確:這一部分是課文重點,情節高潮所在。名為宴會,實為一場變幻莫測的心智較量。宴會上的情節可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開始很和平,劉邦卑詞“謝罪”,項羽說出告密人,可見怒氣全消,有和解意,且設宴招待劉邦。但范增蓄意殺死劉邦,於是氣氛陡然緊張,“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決心除掉劉邦,這是一起;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怕失去時機,乃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宴席間充滿殺機,形勢極為嚴峻,這是二起;樊噲持劍盾闖帳,怒視項羽,並予以斥責,情節發展到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這是三起。

  三落:一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二落是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樊斥責一頓後還賜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脫身回本營,項羽並沒有追究。

  這一部分共寫了四件事: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帳。這些事既反映了劉項雙方的矛盾,又反映了劉邦集團能上下一心,共同應對危機。矛盾錯綜交織,有張有弛,波瀾起伏,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四、合作探究

  從文中找出有關項羽和劉邦的描寫片段,先反覆朗讀,然後討論:兩人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並作具體分析。

  項羽的性格特點是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他聽到曹無傷密報與范增的勸說後,大怒,決心消滅劉邦。可是聽到項伯說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等話後,又改變了主意,答應項伯“善遇之”。等到劉邦到鴻門,說了一番謊話後,他聽了洋洋得意,不僅原諒了劉邦,請他喝酒,而且把自己所得情報的來源也說了出來,以表明自己原來對劉邦並無成見。宴會上范增多次示意殺劉,他都置之不理;項莊舞劍,項伯護衛劉邦,他也熟視無睹。到了樊噲闖帳,怒目而視,將他訓斥了一番,他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賜酒,賜彘肩,賜坐。其實樊噲的話是劉邦前邊說的話的重複與補充,只是換了一個角度來說而已。而他在這些虛偽的言辭面前,卻感到劉邦與樊噲的話全是對的,自己反而有內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以致劉邦脫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劉邦逃後,張良奉璧給他,他隨手置於座上,沒有什麼反應。文章寫他的細節與對話雖不多,卻很能表現他的性格特點。

  劉邦的性格特點是善於用人,能言善辯,善於應變。他入關後即“籍吏民封府庫”“遣將守關”“欲王關中”。而當他聽到項羽要擊破他時,既驚呼“為之奈何”,虛心向張良請教,又將自己的錯誤推到別人頭上。接著又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又是祝酒,又是“約為婚姻”,使項伯為他所用。到鴻門後,他抓住項羽的心理,用甜言蜜語來哄騙項羽,說自己和項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又說自己“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以表明自己力量不如項羽,以滿足項羽“自高自大”的心理;接著又把項羽要“擊破”他的事,轉到“小人之言”上去。他既稱臣謝罪,又把欲王關中的野心否認得乾乾淨淨,從而得到了項羽的好感,於是在危機四伏的鴻門宴上躲過殺身之禍,趁機逃脫了。

  第三課時

  一、抽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二、分析鑑賞

  1、具體對比分析張良和范增、項伯和項莊的性格特點

  張良和范增都是眼光銳利的謀臣,但性格也有差別。張良深知劉邦肺腑,提出見解,能夠剖析利害,啟發劉邦醒悟而予以採納。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針對項羽心理狀態為之出謀劃策,因而即使有正確的主張,也難以實現。一旦計謀不成,徒作憤激譏誚之言,不但於事無補,反而觸犯了項羽的忌諱。樊噲粗獷而又機智,宴會上的一番慷慨陳辭,似乎義正辭嚴,實際上是隱瞞真相,巧言善辯。表面上聲色俱厲,嚴加指責,暗中卻把項羽抬舉到了至尊的高位,迎合了項羽驕橫自大的心理,所以能為項羽所賞識,從而緩和了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又如項伯、項莊,都是項羽的部將,一個徇私情洩露機密,保護劉邦,反以為是在成全項羽有度量的美名;一個執行任務時,遇到干擾就放棄鬥爭,毫不覺察問題的嚴重性。

  2、具體分析樊噲的性格特點。

  忠誠。知道今日之事甚急,立即表示“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勇武。“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目真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一個威風凜凜的武士。難怪項王都得“按劍而跽”,驚呼:“壯士!”大斗飲酒,大塊吃肉,粗獷,真乃英雄本色。能言善辯,慷慨陳詞,痛責項王,說來頭頭是道。有勇有智。罵得項羽,“未有以應”,只好賜坐。

  三、拓展探究

  分組討論:本文人物描寫生動形象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或教師作結)

  明確:

  (1)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透過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例如對樊噲的刻畫,他在危急關頭,不顧衛士阻攔,闖入中軍帳,表現了極大的勇氣。但入帳後的種種行為都是有理有節的。“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以引起項羽注意;項羽賜酒,他先拜謝,然後站著喝下,隨後連生彘肩也吃了;他藉機譏諷項羽,卻又替劉邦求賞,暗寓尊崇項王之意,很投項羽居功自傲的脾氣。在極緊張的矛盾衝突中刻畫了樊噲勇猛、豪爽、粗中有細的性格。

  (2)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點更加鮮明、突出。例如項羽在優勢下恃勇驕橫,毫無遠慮;劉邦則在劣勢下能忍辱負重,善於儲存自己。項羽剛愎自用,粗疏麻痺,拙於應變;劉邦則善於採納意見,心眼很多,能隨機應變。項羽任人惟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謀,將士不能效其力;劉邦則知人善任,謀臣能從容定計,將士能見危受命。項羽養奸貽患,又自絕敵營內應;劉邦則有奸必肅,又能爭取敵營的人為自己效勞。這樣的對比、映襯,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並揭示了劉勝、項敗的必然趨勢。

  四、課堂小結

  作者善於把人物放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透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動作來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語言精練生動,寥寥數語就能突出地刻畫人物個性,我們應認真學習。

  五、作業設計

  我心目中的項羽(角度自選,字數3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性格對比:

  [主要人物]

  項羽:直率,自大輕敵,剛愎自用,不善用人

  劉邦:謹慎,慮事周密,虛心下問,多謀機詐

  [次要人物]

  范增:老練而兇狠

  張良:圓滑而多智

  項伯:忠厚而老實

  項莊:粗直而笨拙

  樊噲:魯莽而能言

【鴻門宴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