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練習題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練習題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練習題

  一、選擇題

  《呂氏春秋·不二》篇宣稱“聽眾人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下列與材料觀點相符的思想或主張是

  A.百家爭鳴,思想自由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D.君權神授,君主專制

  漢武帝以前的丞相,多為功臣或功臣子弟;漢武帝之後,丞相中出身於齊魯地區的人開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兩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來自上述地區。這反映出漢代

  A.君主專制的加強

  B.儒學地位的提升

  C.中央集權的強化

  D.政治中心的轉移

  先秦時期,墨家學派與儒家學派並稱“顯學”。秦漢之際,墨家急趨衰微,最終於西漢中期淡出歷史舞臺。墨家學派淡出歷史舞臺的最可能因素是

  A.小生產者大規模減少

  B.墨家學派背離了傳統思想

  C.主流意識形態的確立

  D.因秦始皇焚書而遭到斷絕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中寫道:“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都一樣。”文中的“動機”主要指

  A.統一思想,鞏固中央集權制度

  B.唯我獨尊,樹立皇帝的權威

  C.消滅異端學說

  D.繁榮學術文化

  漢代有一典型案例:父親和別人因口角發生鬥毆,對方用刀刺父親,兒子持棍相救,結果誤傷了父親。依據漢律,子傷其父,應論死罪。但最終判決認為,“父子至親”,兒子出於孝心持棍救助,應當無罪免刑。這一判決反映了漢代

  A.儒家倫理道德影響司法

  B.司法審判標準極度混亂

  C.儒學成為唯一司法依據

  D.孝治天下儒家獨尊觀念

  西漢初統治者認為“刑法不能治人心,法度過密,君主用刑雖重,而民亦無畏刑之心”,漢武帝以儒家經典著作《春秋》義理解釋法律,東漢光武帝劉秀以行德政作為治平天下的主要政策而曾先後七次頒佈輕刑和赦罪詔令。這反映出

  A.儒家思想成為正統

  B.禮法並舉的治國模式形成

  C.儒道思想逐漸融合

  D.一直奉行刑法的慎刑主義

  董仲舒聲稱,他的學說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發現的原理推匯出來。他說的許多道理是因襲傳統的:道之具是仁、義、禮和樂。這反映出董仲舒的學說

  A.將《春秋》之說發展至完善

  B.是專業性和雜糅性的結合體

  C.迎合儒學傳統和新時代需要

  D.對傳統經典的基礎性較凸顯

  漢代司法中有“親親得相首匿”原則,指在一定範圍內的親屬之間可以首謀藏匿犯罪而不負刑事責任,或減輕刑事責任,曾有父親藏匿了犯了殺人罪的義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對此問題的正確理解是

  A.普遍存在司法權力濫用現象

  B.儒家倫理在司法實踐中強化

  C.司法過程中法律與道德兼顧

  D.儒家經典成為法律基本原則

  據李約瑟《中華科學文明史》記載:“(中國古代)統治者殘暴,記載的日食現象就多;統治者開明,日食便很少發生”。導致中國古代天文記載呈現這一特點的思想是

  A.人定勝天

  B.天人感應

  C.道法自然

  D.相生相剋

  自漢武帝開始使用“建元”年號後,漢代年號大量出現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謂“與民更始”就是說從頭重來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樂乎。此年號現象說明漢代

  A.確立了“民本”治國原則

  B.新儒學影響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勢長期動盪

  D.崇尚重農抑商經濟政策

  東漢時期,引經注律極為興盛,如叔孫宣、郭令卿、馬融等儒學大師透過釋字求義把儒家思想灌輸到法律之中,使漢律的概念更為準確。這反映了當時

  A.法律走向儒家化

  B.實行外儒內法的統治方式

  C.儒法已合為一家

  D.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與李斯比較,董仲舒要高明得多,他以‘六經為指標,尋找到了與地主制經濟、宗法專制君主政體比較相吻合的文化形態。”董仲舒“高明”在

  A.鼓吹“以吏為師”

  B.倡導“儒法結合”

  C.高舉“崇儒更化”

  D.抨擊“無為而治”

  二、連線題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倫理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等道德規範。董仲舒按陽尊陰卑理論,提出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主從關係,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朱熹進一步闡釋“君為臣綱”就是臣下對君主盡心竭力,臣下做好“忠”的角色是天下太平的關鍵;“父為子綱”就是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對父母的行孝延伸出弟對兄的“悌”,孝悌是子、弟的責任和使命。“夫為妻綱”的關鍵是“節”,它用於規範夫妻構成的家庭式人倫關係,正所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極力貶斥夫喪改嫁的做法。“三綱”是“天理”在人倫道德中的表現。

  ——據徐廣東《三綱五常的形成和確立》等整編

  根據材料一,簡述中國古代“三綱”之說的發展歷程。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後代的'人們,由其現實的利益和要求出發,各取所需,或誇揚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強調其合理的因素,來重新解說、建造和評價他們,以服務於當時階級的、時代的需要。於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選自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孔子思想“保守方面”的主要表現。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加強君主專制措施方面的思想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各家對教育有著不同的主張。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三在董仲舒看來,老天生民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就設立君王以使民善之。因為民性不善,才有立王的必要。民得之於天的未善的性,要接受君王的教化才能變善,君王的天職就是透過教化使民性成善。

  ——摘編自曹影《“性三品”:董仲舒社會教化的理論根據》

  請回答:

  據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基本主張及理由。為此,漢朝統治者採取了什麼措施?綜合以上材料,指出古代中國教育的特點。

  儒學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髮展。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二(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裝進陰陽的框架,加上一個最高的主宰“天”,成為一種神秘的天人感應論。他所強調的不是從道德倫理意義上探討人格的完善,而是著重論證君臣父子、夫妻之間“三綱”論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學領域,他的大一統思想卻有利於國家的鞏固,而且適應於歷史發展的潮流。

  ——張豈之《儒學思想的歷史演變及其特點》

  請回答:

  根據材料二,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點及其政治影響。

  古代儒學家一直關注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的關係,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二陛下發德音,下明詔,求天命與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強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請回答:

  據材料二,歸納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及其目的,並辯證認識董仲舒與荀子思想的關係。

【高中歷史必修三第一單元第2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練習題】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