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調查報告>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範文(精選3篇)

  當不太瞭解,又想弄清某一情況或事件時,我們要透過科學的方法去研究,最後基於取得的調查材料匯成調查報告。但是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的狀態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1

  一、調查目的:

  理解幼兒自理能力

  二、調查時間:

  20xx年4月

  三、調查地點:

  成都市快樂寶貝早教中心

  四、調查物件:

  幼兒、老師、家長

  五、調查方法:

  訪談

  我們都知道,兒童是祖國的未來,但是由於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忽視了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為了提高幼兒自理能力,我在20xx年4月對成都市快樂寶貝幼兒園的幼兒、老師及家長,採用訪談的方式,對該園幼兒的生活自理情況作了調查。

  六、調查的基本情況:

  針對幼兒自理能力較差的情況,我分別從小、中、大及學前班各抽出十多位家長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來調查。如幼兒在家是自己吃飯還是由父母來喂,早上是自己穿衣穿鞋還是由父母幫穿,自己洗臉還是父母幫洗,回家寫作業是自己主動寫還是要靠父母督促才寫。

  小朋友去幼兒園第一要做的就是自己會吃飯、喝水,如果小朋友還是一直習慣用奶瓶喝水,就必須馬上訓練會用杯子喝水。第二要學會和別人交流,特別是向成人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他想上廁所,他要會說;渴了、餓了也要懂得說;還有冷了熱了都要會表達。如果小朋友不會說,老師可能會照顧不到,畢竟一個班的小朋友至少也得有二十來個,這樣小朋友就越發會感到失落,如果這些方面能表達得很好,受到的老師的關注也會多一些。另外,現在的小朋友都需要在幼兒園午睡,這就必須要學會穿脫鞋子和外衣,開始幾天老師可能會幫忙,但肯定要過渡到自己會穿脫的。這個時間也是我們家長在家裡也是要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兒童從依賴到獨立的過程,即兒童從依賴成人的幫助,學習認知照顧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歷程,簡單的說,就是自己照顧自己。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產生深遠的意義,但現在大部分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差,以致不能很好的適應新環境,所以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致關重要。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2

  一、調查結果分析:

  (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情況。

  由調查問卷表中看:

  1、大班年齡的幼兒自理能力的總體水平發展還是比較好的,除了“安靜入睡”“正確睡姿”“安靜進餐”三項“不會的”超過50%以外,其餘專案“不會的”都在30%以下。這說明當前幼兒家長還是比較重視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的。

  2、大班年齡的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與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是相吻合的。

  3、大班年齡的幼兒男、女幼兒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各專案中都存在著差異。總體情況是女幼兒“會的”百分比要比男幼兒高。男、女幼兒的家長在對自己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家長對女孩子一般要求比較嚴,也能有意識地放手讓她們做一些自理的事情。而男孩子的家長則願意更多地為孩子“代勞”。如在問及“孩子能否保持地面、桌面的整潔和衣物的整潔?”時,男孩子的家長回答“不能”的佔45.7%,而女孩子的家長問答“不能”的則只有10.1%。在“您的孩子能否正確洗臉、刷牙?”、“您的孩子能否正確使用毛巾”時,男孩子的家長回答“不能”的分別佔65.6%和74.5%,而女孩子的家長回答“不能”的則分別佔45.8%和37.4%,兩者具有較為明顯的差距。這與我們的社會對男、女幼兒的傳統教育有關係。從我們與家長平時的交談中也可以驗證這一點。

  (二)父母學歷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水平之間的關係。(百分比)

  由調查問卷表可以看出,父母學歷不同與其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不同專案上存在著相關聯絡,具體表現在:

  1、在“自理物品”方面:出現隨父母學歷的提高幼兒能力相應提高的現象。如在“摺疊衣服”這一項,父母“雙方均在中專以上”、“一方在中專以上”、“雙方均在中專以下”他們的孩子在“摺疊衣服”這一項“會的”分別是58.26%、29.13%、10.12%。其餘各項也存在著類似的情況。

  2、在“進餐”方面:出現父母雙方學歷較高與較低幼兒比父母一方學歷較低幼兒能力高的現象。表中所列“吃飯”和“使用筷子”兩項,父母雙方學歷較高或較低的幼兒,其“會的”分別佔88.20%、86.40%和68.43%、61.50%,而父母雙方學歷一方高一方低的幼兒,其“會的”則只有78.20%和42.28%。

  3、在“盥洗”方面:出現父母雙方學歷在中專以下,其子女的能力比父母雙方學歷高的子女高的現象。其“洗臉”、“洗腳”兩項“會的”均為86.50%。

  4、在“穿、脫衣服”方面:父母學歷均為中專(高中)以上的子女,在這一方面能力總體發展較好。可見,父母的學歷與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水平無規律可循,應依據不同的自理專案進行具體的分析,以便有針對性地採取靈活的措施,對不同孩子、不同家庭進行教育及輔導。

  (三)父母職業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關係。(百分比)

  從調查問卷表可以看出:父母經商的子女其生活能力總體上比父母是其他職業的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低。表中各專案“會的”百分比“父母是經商”都比其它兩種要低得多,而父母是“公職的”和“其它的”則沒有明顯的差異。有職業的家長和做生意的家長,因急於上班或料理生意,他們沒有時間等孩子自己慢慢自理,覺得這是在浪費時間,因此孩子所有生活上的事項都在他們匆忙中被包辦了。而平時又抽不出時間專門教孩子,使得孩子在某些方面不能自理。

  (四)家庭屬性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之間的關係。(百分比)

  由調查問卷表可以看出:傳統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單親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水平較差。表中所列各項“會的”百分比均低於其他兩類家庭的孩子。而單親家庭和核心家庭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水平無明顯差別。原因一是在傳統家庭中,祖輩因為“隔代親”的影響重養輕教,什麼都包辦代替,有的父母想讓孩子自己動手,但長輩捨不得,百般阻攔,兩代人教育觀念、方法不一致使孩子養成任性、嬌氣、依賴心理,從而影響自理能力的發展。原因二是在傳統家庭中,有較多的成人圍繞一個孩子轉,孩子的事情都可以由家長“代勞”,長久下來,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不會做,等待家長幫忙成為他們的習慣。

  二、透過這次調查問卷及分析瞭解到家庭教育對幼兒自理能力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1、家庭成員的溺愛包辦

  現在家庭中,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覺得自己就這麼一個孩子,從小讓他幹這幹那,於心不忍。一切的替代,使得幼兒從小就有一種依賴的思想和行為以至於孩子養成沒人喂就不肯吃飯,沒人陪就不肯入睡,尤其是家中的爺爺奶奶更是溺愛孩子,怕孩子自己吃不飽或太慢而喂他,使孩子養成一切生活全部由成人包攬,養成孩子事事依賴成人的壞習慣。

  2、孩子沒有掌握自理方法和技能

  孩子因年齡小,在自理時常不懂程式和方法,碰到實際困難,父母不是教會孩子怎麼去做,而是採取代替的方法,使孩子總也學不會自理方面的技能,這也是導致孩子不會自理的重要因素。

  3、缺少必要的反覆練習機會

  當孩子剛學會穿脫衣服時興致很高,且常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表揚,但學會後孩子便失去興趣而不願再做,父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子失去了一次反覆鍛鍊的的機會。

  4、沒有給孩子提供鍛鍊的機會

  “孩子太小、動作太慢,反而添亂,還不如自己幹。”這種思想的家長為數不少,他們總是不願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束縛孩子的雙手、雙腳。那麼,孩子什麼時候才能學會呢?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做,多給鍛鍊的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出本領,也就制止了孩子什麼都不會的現象。

  5、家庭要求沒有做到一致性

  家庭成員的一致性,也就是幼兒在家中做事時,家庭中的成員必須對他做的事要求一致。而我們調查統計中顯示,有爺爺奶奶的傳統家庭中,孩子的自理能力較差,我們都知道,爺爺奶奶親孩子,真是比父母都要親,所以家庭裡經常會有這樣的事情,媽媽想讓孩子學會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服,孩子慢悠悠地笨手笨腳地穿,奶奶看見了,怕孩子受涼感冒表示反對,爸爸怕孩子耽誤自己上班的時間,就親自動手替孩子穿起衣服來。一個是要培養,一個是怕孩子做不好,自己代勞,可想而之,這們的教育不一致,不統一,孩子什麼時候也學不會自理的。

  三、幾點建議

  (一)改變家長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觀念

  此次調查顯示,影響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因素有年齡、父母職業、家庭屬性、家長態度等,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教育觀念。因此,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關鍵在於轉變家長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不科學的觀念。如:孩子太小,不會做,長大再學也不遲等方面。當然,家長觀念的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兒園應透過家長學校、家長講座、家教園地等多種途徑向家長宣傳,提高家長對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重要性的認識,同時,還應讓家長意識到他們在對待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所存在的一些不良做法和思想,幫助他們努力進行改變。只有家長充分認識到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並努力改變自己不科學的做法和思想,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所做的一切努力才能有效。

  (二)教給家長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

  在調查中有的家長說不會教或教了孩子不聽、效果不好,這與家長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有關。因此,讓家長掌握有效的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應該成為提高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工作。從以往的經驗看,我們認為可以教給家長以下幾種教育方法。

  1、榜樣法:俗話說身教勝於言教,家長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著孩子。但我們的不少家長要求孩子的是一套,而自己做的又是一套,因此對孩子的正確要求被自己的反向行為所抵消,達不到教育的效果。為此,我們要求家長應該為孩子做個好榜樣。要求孩子物品要有序擺放,自己的物品、脫下來的衣服首先要擺放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2、兒歌、故事法:兒歌、故事是幼兒喜歡的教育內容和形式。把生活自理能力的教育滲透於兒歌、故事中,可以使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師可以收集具有教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兒歌、故事,讓家長教孩子邊念兒歌邊學習生活技能。如教幼兒漱口,可以邊教邊說兒歌:“手拿花花杯,含口清清水,抬起頭,閉著眼,咕嚕咕嚕吐出水”。這樣簡單通俗易懂的兒歌能幫助幼兒記住漱口的順序,使幼兒在愉悅的兒歌裡輕鬆自主地學習。同時生動形象的故事、歌曲也能幫助幼兒更好地學習自理。如故事《三隻小豬》、歌曲《我有一雙小小手》都是家長進行教育的好素材。

  3、鼓勵法:成就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動力。當孩子取得點滴進步時,家長不要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詞,如“你真棒”“你是個能幹的孩子”,讓孩子體驗到進行生活自理的成就感。要求孩子進行自理活動時,多鼓勵他們“你行的”“我相信你一定會做好的”,使孩子在家長的鼓勵下克服困難,努力學習生活自理,追求成功和進步。

  4、示範法:幼兒在做每一件事情時,家長不能光看見孩子能做就行了,還要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如整理床鋪,家長一邊示範一邊講解,並指導孩子疊一疊,家長千萬不能急於求成,孩子一次做不好就不讓他做了,家長要對孩子一點一滴的進步給予鼓勵,讓孩子對做事情有信心。

  5、糾錯法:幼兒能力低,生活經驗有限,他們對生活技能的掌握需要經歷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因此,家長應允許孩子在學習自理能力時出現錯誤,並且耐心地給予糾正,使孩子在糾錯的過程中掌握正確的方法。如孩子在穿衣的過程中常出現穿反、釦子扣不整齊等錯誤,此時家長就應幫助孩子分析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錯誤,並指導他們應該怎樣做才能穿得又快又準。

  (三)探索多樣化的家長指導形式

  不同的家長、孩子在家中不同的自理表現,要求教師必須探索多樣化的指導形式,發揮各指導形式在指導家長教育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優勢,才能取得良好的指導效果。

  1、家長會:即把家長集中起來,就孩子共同存在的問題向家長彙報,也可以向家長傳授一些具有共性的指導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可以是全班幼兒的家長會,也可以是存在共同問題的幼兒的家長會。這種形式的效率比較高,它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發現班級孩子在自理能力方面存在的共同問題。

  2、家訪調查法:即教師根據幼兒的表現對個別幼兒、特殊幼兒採取的一種方法,利用家訪中與家長的交談訪問。它可以使教師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可以使教師更加深入地瞭解幼兒及其家庭的情況,但往往需要花費教師較多的時間。

  3、借鑑有經驗家長的方法:家長中也不乏具有高水平的素質,對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有很好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利用這部分家長的親身經驗,為家長們宣傳教育孩子的經驗,一般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4、利用家園聯絡冊:即教師以家園聯絡冊的形式向家長彙報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自理情況,或就有關需要家長配合的幼兒生活自理事項反映於家園聯絡冊中。這種形式方便、快捷,特別適用於因事務繁忙而難於與教師直接見面家長。

  此次調查,讓我瞭解到幼兒家庭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存在著較為複雜的情況,作為教師應依據幼兒及其家庭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輔導,同時注意加強家園的聯絡,以使我們的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自理習慣和自理能力,為其學習、遊戲以及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3

  問題的提出:

  習慣是人生之基,好的習慣可以逐漸形成好的人格,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活、學習、工作等方方面面的人生表現。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經講過:“教育的實質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幼兒期是人的一生身心發展尤其大腦結構和機能發展最為旺盛的時期,更是良好生活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兒童極易接受外界刺激,而且形成的一切是非常牢固的,並將成為人的第二天性。俗話說:“五歲成習,六十亦然”。這句話雖有點誇張,但也說明了幼兒期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這是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這一時期一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確實能讓孩子終生受益。具備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對孩子的體力、智力、良好的個性形成和為今後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對他們的社會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然而,片面的教育觀念導致許多家長一味地望子成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培養,熱衷於各種特長教育,忽視對孩子健康成長更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養,使孩子不具備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他們自幼受寵,依賴性強,獨立意識差,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不利。

  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幼兒園,老師從小班開始就注重孩子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許多孩子在幼兒園能自己吃飯,自己穿衣,可回到家後,由於家長們思想上任其自然,教養態度不合理,使孩子已初步建立的生活自理習慣不能鞏固,造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行為。由此看來,家長的教養態度與孩子的自理能力發展存在著內在的聯絡。為此,我開展了幼兒自理能力發展與家長教養態度之關係得調查研究,目的是進一步瞭解在家庭中影響幼兒自理能力發展的因素,從而採取相應的對策,為我們正確指導家庭教育,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提供依據。

  調查的方法

  調查問卷法

  調查的物件

  大二班全體幼兒(共42人)

  調查的目的

  為了讓孩子全面發展,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激發幼兒愛勞動的情感,幼兒園設計了此次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問卷,通過了解幼兒自理能力的基本現狀,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有目的進行教育,有針對性地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的培養,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自我服務的意識。

  情況分析

  有些家長工作忙,時間緊,不願讓孩子在自己練習的過程中浪費時間。孩子能完成的事,家長寧願自己在匆忙中代勞。這種不明智的做法剝奪了幼兒早日獲得自理能力的機會。其實孩子從小就喜歡自己動手,大人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能夠完成的任務,併為自己能夠完成任務而自豪。這是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成功感、獨立性、意志力的有效前提。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苦受累,什麼都想到了,做好了。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和周圍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與人分享,不懂得謙讓和寬容,不愛勞動。這些對形成幼兒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須切實加以糾正。

  結果與分析

  透過此次調查問卷,我們發現班上大部分的孩子在園的能力都很強,但是在家裡都還是不大會主動的做事情,在全班的調查問卷中,班上能力強的孩子,家長在問卷中也選擇了不會做,其中整理自己的小床或玩具等有71%,餐後能主動擦嘴巴、漱口、洗手有71%,餐後會整理桌面的只有38%,在以後的活動中,我們將重點關注孩子這方面,我們在以後的工作中還從以下幾方面重點進行教育:

  1、讓家長放手,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們透過開展正面與反面教育等形式,讓家長明白,幼兒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辦。我們鼓勵家長採取正面教育方式,增強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開展“我是乖寶寶”、“我長大了”、“我學會了……”等談話活動,利用提問、討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幼兒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併為自己所幹的事情而感到自豪,享受成功的喜悅。再如在語言活動(詩歌、故事、看圖講述等)中,幫助幼兒充分理解作品內涵,透過作品中角色的行為,使幼兒受到感染、教育。另外一方面,透過分辨不同行為(能自理的與不能自理的),鞏固幼兒的生活自理意識。為幼兒準備不同行為表現的各種圖片、錄影帶等等,讓幼兒在對比、比較中提高增強對生活自理行為的認識。

  2、注重方法,家園共育。

  家長怕孩子吃苦受累,什麼都想到了,做好了。長此以往,培養出來的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和周圍的人,不懂得珍惜和付出,性格自私,以自我為中心,不會與人分享,不懂得謙讓和寬容,不愛勞動。這些對形成幼兒健康人格是非常不利的,必須切實加以糾正。要讓幼兒做到生活自理,必須讓其明確生活自理的方法。幼兒沒學會繫鞋帶的方法,就談不上繫鞋帶;幼兒不會洗臉,就談不上把臉洗乾淨;幼兒不知把玩具放到哪裡,就談不上把玩具物歸原處……也就是說,即使幼兒有了自理意識,如果缺少自理的技巧,就是想做也做不好。所以,我們還要要求家長教幼兒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方法。

  (1)分類指導法。由於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對於自理能力較強的幼兒,以較高水平來要求;對於自理能力較差的幼兒,相對降低要求的標準。如在指導穿鞋的過程中,小班幼兒中要求在區分左右腳的基礎上把鞋穿好;大班幼兒不僅要正確區分左右腳,還要求正確繫好鞋帶。對於那些動手能力是弱項的幼兒,給予更加耐心細緻地指導,確保掌握要領。

  (2)循序漸進法。在幼兒都獲得了初步的生活自理技巧之後,要求家長關注提高幼兒做事情的速度、質量等。比如,吃飯方面,針對小班幼兒吃飯,開始可能會撒飯粒的情況,加強培養和練習,多一些擬人化遊戲的口吻,讓幼兒從興趣著手,逐漸正確掌握吃飯的技巧,少撒飯粒或不撒飯粒。

  (3)適時鼓勵法。

  獲得成功的愉快感是推動幼兒生活自理的動力。當幼兒取得點滴進步時,要求家長用“你真棒”、“你真能幹”等肯定性話語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成為激勵幼兒自覺掌握自理能力的強大推動力,促進幼兒更好地模仿學習,提高自理能力。

  3、是創設競爭環境。

  孩子活潑好動,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以激起他的好勝心,躍躍欲試。我們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點,和家長一起設計了一些有趣的比賽活動,以幼兒之間的良性競爭促發展,促進幼兒自理能力的提高。如舉行“穿衣、疊被比賽”等。積極創設相關生活主題詞環境:用你問我答的形式來提高家長管理孩子自理生活的水平。

  4、搭建為他人服務平臺。

  每天安排值日生,為他人擺餐具、發餐巾等。不僅讓幼兒學會生活自理,還能為集體服務、為家人服務,在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時也塑造了幼兒優良的品質。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加入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內容,透過示範講解、學兒歌、做遊戲、講故事等方法,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逐步掌握穿衣穿鞋等技巧,學會初步自我服務技能。教育幼兒只有自己動手,才是最能幹的,讓幼兒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以競賽形式鞏固訓練,定期檢查評價,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能力差的幼兒加強幫教,並讓幼兒間互相幫助。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調查報告】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