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高中歷史選修1第四單元第1課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曆新政練習

高中歷史選修1第四單元第1課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曆新政練習

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1第四單元第1課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曆新政練習

  一、單選題

  《宋史·食貨志》載:“(北宋)勢官富姓,佔田無限,兼併冒偽,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 宋初冗官,吏治腐敗 B. 戰事不斷,農民破產

  C. 鞏固政權,不抑兼併 D. 佛教寺院強佔民田

  《宋代官職大辭典》中寫道:“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轉運使,總一道之財賦。”這一舉措在政治方面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A. 保證了地方的財政收入,穩定了地方安定局面

  B. 加強了對地方財政的管理,從而加強對人民統治

  C. 導致對人民掠奪更加殘酷,加劇了社會的矛盾

  D. 削弱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

  北宋初年出現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軍隊戰鬥力大為削弱。造成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在於統治者實行

  A. 養兵政策

  B. 守內虛外政策

  C. 經常換防各地駐屯軍隊

  D. 一職多官

  北宋詩人蘇舜卿曾這樣描述:“遊嬉於廛市間,以鬻巧繡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說:“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臨哪一社會問題

  A. 冗官

  B. 冗兵

  C. 積貧

  D. 積弱

  宋太祖下列改革措施中因果關係不正確的是

  A. 行政權改革——機構重疊——財政困難

  B. 財政權改革——機構臃腫——財政困難

  C. 軍權改革——兵將不識——戰鬥力削弱

  D. 軍權改革——藩鎮消失——外部威脅消失

  “慶曆新政”的措施中直接限制官僚特權的是( )

  A.定期考核官員 B.嚴格“恩蔭”制 C.改革貢舉制 D.慎選地方官吏

  當時北宋的都城東京流傳著這樣的`歌謠:“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句歌謠稱讚的人主持了什麼改革

  A. 商鞅變法

  B. 慶曆新政

  C. 王安石變法

  D. 孝文帝改革

  范仲淹在《鑑於詔條部東十事》說:“官壅於天下,民困於外,夷狄驕盛,寇盜橫熾,不可不更張以救之。”結合材料判斷王安石變法的主要目的是

  A.緩解國家財政危機,促使人民生活富裕

  B.緩解國家財政危機,富國強兵,維護北宋封建統治

  C.增加政府收人,增強軍隊勢力

  D.財政危機日益嚴重,適應士大夫呼籲改革的要求

  慶曆新政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說明

  A. 北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

  B. 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 變法內容不盡合理

  D. 變法沒有順應歷史潮流

  二、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則西戎已叛,屢喪邊兵;北虜愈強,且增歲幣。國用殫竭,民力空虛,徭役日繁,率斂日重。官吏猥濫,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嘗省察。百姓無告,朝廷不與為主,不使叛而為寇,復何為哉?……

  ——樞密副使富弼的上疏

  材料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資,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治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回答,北宋中期面臨哪些社會危機。

  (2)材料二出自什麼盟約?盟約的基本內容是什麼?應怎樣評價這一盟約的簽訂?

  (3)綜合分析出現這些危機的原因。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慶曆新政”主要從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覃恩信、重命令、減徭役等十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改革治理措施。這些改革措施出臺以後,短短几個月時間,成效驟然顯現,政治面貌煥然一新,臃腫的官僚機構開始消腫,權勢官員中無能的紈絝子弟從政升遷受到嚴格限制,憑資歷晉升的官員與業績品德掛鉤,才幹突出者予以破格提拔。

  ——杜書文《“慶曆新政”何以夭折》

  材料二慶曆新政失敗是必然的,是北宋政府體制決定的。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是要富國強兵。但是,如果以犧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來實現富國強兵,專制帝王當然不能答應。後來王夫之總結“慶曆新政”得失,說仁宗性格上有毛病,耳根子太軟,從善如流,從惡也如流。

  ——馬立誠《范仲淹“慶曆新政”是怎樣失敗的?》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慶曆新政”的目的是什麼。其核心是什麼?改革取得了哪些成效?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

【高中歷史選修1第四單元第1課社會危機四伏和慶曆新政練習】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