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山東省-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每週一練歷史試卷

山東省-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每週一練歷史試卷

山東省2017-2018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每週一練歷史試卷

  一、單選題

  學者金庸說:“我們民族由於有了嚴密的繼承製度,從而避免了內部的爭鬥和戰爭。一些遊牧民族本來很強盛,但往往在關鍵的時候鬧分裂。父親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或者三個兒子搶父親位子,羅馬也有這種情況。一搶位子,就要打架,就要內亂。”金庸的觀點是

  A、宗法制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

  B、宗法制有其積極的歷史作用

  C、分封制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

  D、分封制有其積極的歷史作用

  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國君往往有許多兒子,理論上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然而國君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挑選他們認為合適的庶子做維承人,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親詭計百出,以求恩寵。這實質上

  A、否認了嫡長子繼承製的合法性

  B、論證了商周時期宗法制的混亂

  C、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王權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清代史學家趙翼說:“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後積弊日甚……其勢不得不變。……於是先從在下者起……開後世布衣將相之例……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體制建構的本質含義是(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屬民

  B、由血緣政治轉向地緣政治

  C、中央集權政治開始出現

  D、由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

  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漢代出現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權

  B、“家天下”觀念根深蒂固

  C、母族親屬關係受到重視

  D、劉氏同姓諸侯王勢力強大

  在中國古代,褒揚官員德行和政績,往往稱其人為“民之父母”,官員亦以“為民父母”“愛民如子”作為執政的理想境界。這一現象反映出

  A、宗族關係已成為執政的基礎

  B、“家天下”觀念的政治影響

  C、官員考核主要依據民本思想

  D、官民之間具有共同政治訴求

  “至於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異乎前軌,然亦事勢推遷所必至,非秦君臣處心積慮欲為此以便專制也。秦廷有集議之制……君臣集議,猶與春秋列國貴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權專制獨伸之象。”材料認為秦朝政治制度

  A、強化了君主個人獨裁

  B、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C、承繼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權力

  漢宣帝曾稱:“與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後來的帝王反覆重申上述觀念。這主要體現了

  A、地方吏治是國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矛盾

  C、漢代地方行政制度為後代所沿用

  D、歷代帝王將漢宣帝作為治國榜樣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說:“蕭何入秦,收拾文書(國家檔案文獻),漢所以能制九州者,文書之力也。”其意在說明,西漢成功地實現對全國的統治,是因為漢初。

  A、實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發揮文書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據以下表格不能得出的認識是

  A、縣是中國歷史上最穩定的一級政區

  B、州的地位呈現出由高到低的演進趨勢

  C、政區層級的調整提高了地方自主性

  D、二級制和三級制是古代政區層級的主體

  中國社科院知名學者白鋼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中說:“元朝的行省實際上是封建中央集權分寄於地方……它負責處理境內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類事務。此外行省還有一個重要職能是聚集境內財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這種職能的‘中轉站’。”對材料理解準確的是

  A、行省制必然導致地方勢力膨脹

  B、行省制下地方權力相對較大

  C、行省制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中央行政機構

  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為自由投考、差額錄用的.科舉制。科舉制更有利於

  A、選拔最優秀的官吏

  B、鑑別官員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

  “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採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A、考試程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

  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

  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

  “對君主來說,有效控制政治資訊通道,是分官設職的目的所在,也是維護並強化君權的基本手段。”下列各項,最能印證這一觀點的是

  A、軍機處的設立

  B、刺史的委派

  C、三省六部制的完善

  D、科舉制的創立

  紳士是大一統的專制皇權確立之後,中國傳統社會中所特具的一種人物。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下紳權和皇權是共存的。宋代官爵恩澤出於皇帝,共存談不上,共治也將就了。元明清三代連共治也說不上……紳權成為皇權的奴役了。這主要說明

  A、紳士權威的衰弱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C、紳權是皇權的重要補充

  D、紳權與皇權相互依存

  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廢中書省,置“四輔官”。《通紀》載:“九月丙午,置四輔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襲斆為春官,杜斆、趙民望、吳源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攝之,位列都督之次。敕以協贊政事,均調四時。月分三旬,人各司之。”這表明

  A、朱元璋重視基層制度建設

  B、洪武年間官僚機構臃腫

  C、“四輔官”是重要決策機關

  D、機構改革為加強皇權服務

  明成祖時,“特簡(選拔)解縉、胡廣、楊榮等直文淵閣,參預機務。閣臣之預機務自此始然其時,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嘉靖以後,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據此,對明代內閣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開闢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徑??? B、自設立起即為朝廷決策機構

  C、地位上升但職能基本未變??? D、六部逐漸成為內閣下屬機構

  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紐西海戰勝利,但也造成了數千士兵因船破沉沒溺水身亡。在隨後的公民大會上,指揮這次戰役的6位將軍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沒有聽取6位將軍個人申辯的情況下,就將他們判處死刑。這反映了當時雅典

  A、公民大會掌握城邦司法權

  B、公民大會的決定具有至上權威

  C、被告人沒有法庭申辯權利

  D、軍隊與公民大會之間存在衝突

  亞里士多德認為:“當一人或若干人所組成的一個團體,勢力增長得過大,以至於凌駕整個公民團體……這樣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專制政治或門閥寡頭政治。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爾咯斯和雅典,制訂了陶片放逐的政策。但,容許這種特殊人物產生以後方才加以補救總不能算是一個良好的政策。”這表明

  A、公民團體渴望社會地位平等

  B、防止集權政治應當未雨綢繆

  C、雅典民主容易導致政治動亂

  D、特權階層是城邦制必然產物

  有學者認為,古希臘人的心目中,法律生活是屬於城邦文明的公共生活的象徵和城邦共同體與周邊的蠻族區別開來的標誌,所以寧願以武力維持對於屬地的霸權地位而不屑以公民權的方式去管理城邦界限之外的蠻地,構造起在人口眾多、疆域廣大的殖民條件下的合法而有效的“國際”法治秩序。上述觀點主要說明了

  A、古希臘的直接民主是近代西方民主憲政的源頭

  B、古希臘的城邦政治實質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統治

  C、希臘法律適用於其統治範圍內的一切自由民

  D、雅典直接民主的根本弱點在於“大眾的無能”

  柏拉圖評論雅典民主制度說:“……只要有誰建議要稍加約束,他們(指公民)就會覺得受不了,就要大發雷霆。到最後像你所知道的,他們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連法律也不放在心上……”。這表明(???? )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臨制度性的危機

  B.當時雅典尚無法律來約束公民

  C.柏拉圖因為恩師蘇格拉底被判有罪而詆譭雅典民主政治

  D.柏拉圖時代的雅典公民充滿了自由精神

  德國文學家歌德說,羅馬法“如同潛入水下的一隻鴨子,雖然一次次將自己隱藏於波光水影之下,但卻從來沒有消失,而且總是一次次抖擻精神更=飽滿地重新出現”,對此的正確理解應是,羅馬法

  A、是近代歐洲大陸國家法律的基礎

  B、為歐洲近代社會確立了行為規範

  C、所維護的民主制度歷史影響深遠

  D、不斷地改變了歐洲歷史發展方向

  羅馬法規定結婚的方式分為“有夫權”(包括買賣婚等)和“無夫權”兩類。結婚的條件如下:男女雙方必須有結婚權;雙方達到適婚年齡;須當事人同意;家長的允諾;結婚證書。這說明羅馬法

  A、體現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規定嚴密且實用有效

  C、是最為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D、平衡貴族和平民利益

  《十二銅表法》規定:“凡依‘現金借貸’的方式締結契約的,其所用的語言即為當事人的法律……債務人在拘禁期間,得自備伙食,如無力自備,則債權人應每日供給穀物粉一磅,願多給者聽便。”由此可見,上述規定體現出

  A、《十二銅表法》實際是習慣法

  B、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債務人的利益

  C、《十二銅表法》兼顧奴隸利益

  D、債權人的利益受到嚴格的限制

  二、null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羅馬人那裡,私有制和私法的發展沒有在工業和貿易方面引起進一步的後果,因為他們的生產方式沒有改變,但當資本主義經濟在封建社會內部逐漸發展起來時,詳細擬定的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並重新取得威信。“羅馬法便立即得到恢復並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是羅馬法

  A、蘊含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精神

  B、直接奠定了資本主義的法治基礎

  C、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

  D、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非選擇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漢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又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佈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後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必得中書.門下二省共同認可,那道敕書才算合法。

  ——錢穆《國史新論》

  材料二唐太宗發現有一人詐偽做官,便下令處死。但負責審理此案的官員戴胄說:“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際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如不可置之於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對他說:“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

  ——引自朱紹侯主編《中國古代史》

  材料三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於事穩便,方可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貞觀政要·論政體》

  材料四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實錄》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權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約?據此概括唐初的君主專制制度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三.四,指出唐太宗與明太祖就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變革對中國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有什麼不一致的地方?

  近代平等思想發端於古希臘和羅馬,而追求民權平等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矢志一生的奮鬥目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公元前5世圮,雅典民主制達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於政治領域,公民不分貧富和出身均有參與政治生活的同等權利。後來,平等觀念隨著羅馬法的實施而傳播開來。西塞羅在《論共和國》中進一步論迷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確的理性,與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對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師和統帥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聯盟的紐帶,由法律確定的權利是平等的,那麼當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時……作為同一個國家的公民起碼應該在權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羅《論共和國》、王樂理《美德與國家》

  材料二“人與人之間本來都是平等的……人類主要的天然稟賦,生命和自由……人人可以享受”;“自從人們覺察到一個人據有兩個人食糧的好處的時候起,平等就消失了、私有制就出現了。”

  ——摘自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材料三孫中山一生奉行“天下為公”。“既知民為邦本,一國之內人人平等,君主何復有存在之餘地!”從組織興中會起,就把“創立合眾政府”懸為鵠的。同盟會成立後,他提出“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其後又發明“五權分立”的憲法,在西方三權分立基礎上,參照傳統的考試權和監察權而成,以保障民權的落實。民國肇造,約法頒佈,民權平等曙光初現,旋為復辟勢力所斷。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於三民主義的新生,認為法國革命的“平等”和“民權主義”相同。

  ——據李華興《評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思想》等整理

  總結孫中山的民權平等思想,有以下兩種認識可供討論:①它是順應革命實踐發展需要、與時俱進的產物;②它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產物。

  (1)根據材樹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雅典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同等權利”的方式體現在哪裡?概括材料一西塞羅的思想主張並分析其歷史意義。

  (2)概括材料二中盧梭的主要觀點。結合所學指出,為了維護和保障人類的“天然稟賦”,盧梭在政治理論層面又作了怎樣的探索?

  (3)閱讀材料三,對孫中山的民權平等思想,您側重於哪一種認識?試結合相關史實扼要闡述。(只列觀點,不說理由不得分)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早期國家的官制是建立在親貴合一的基礎上的,血緣親族是任官的先決條件,世襲罔替,代代相承。在那種貴族參政、議政、輔政的情況下,官的權力界限也不分明。如西周主管政務的卿事寮可以輔政,也可以將兵作戰,也可以主持重要的祭祀大典;而太史寮也可以輔政、將兵。官有一定的分工,但不夠清晰嚴格,這是貴族政治的必然現象。

  ——韋慶遠《中國官制史》

  材料二朱元璋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訓》)他進一步說,丞相“病及於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而致是歟?抑君怠政而有此歟?”(《敕問文學之士》)而黃宗羲則認為,明朝“無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罷丞相始也”。

  材料三19世紀60年代,地方督撫以平亂起家,較早接觸到西方文明,對內外局勢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強烈的危機意識與變局思想。認識到自強求富及引進西器、設局製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撫開始實現思想行為觀念上的現代化轉變。當傳統體制需要變通而中央體制不願變通之際,改革先從地方做起。晚清督撫勢力的興起,打破了清政府的傳統政局,政治權力由中央向地方轉移,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

  ——李綺《晚清督撫勢力與中國早期現代化程序》

  (1)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秦朝的中央官制與西周相比發生的變化。

  (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朱元璋和黃宗羲對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別說明他們持這種看法的原因。

  (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明晚清地方督撫勢力崛起的影響。

【山東省-學年度下學期高二每週一練歷史試卷】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