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絲綢之路讀後感

絲綢之路讀後感

絲綢之路讀後感(精選12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絲綢之路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1

  《絲綢之路》這本書是由於中華書局於2010年3月出版發行的,大概書本目錄分為十二章節,講述的張騫出使西域,之後經歷的許許多多的事情,最終開闢出了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

  大家知道古代的人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正因為科學技術的缺乏,人們對於這個世界根本是未知的,更不曾知道人類原來是生存在地球之上。而我們的國家是在亞洲的東邊,再往東就是浩瀚渺茫的太平洋,古代的人們只能夠往西去探索。

  《絲綢之路》恰恰就是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先河,故事隨著張騫的西行而展開,一路上遭遇坎坷挫折,經歷各種各樣的境遇,最終開闢了一條絲綢之路。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恰恰是古代中國人創造的一個奇蹟,標誌著古代中國人與外界的聯絡與文化交流。

  閱讀了《絲綢之路》之後,我感嘆到古代人們就這樣渴望著與世界交流,當今的人們更不應該不懂交流,我們應該敞開懷抱與世界各地的優良文化進行交流,相互學習先進文化經驗,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2

  近日有幸閱讀了《絲綢之路》這篇文章,瞭解到了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輝煌的一部分,再這條漫漫長路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絲綢之路”也因此得名。絲綢之路講述了我國與其他國家貿易交流的過程,這代表了民族和諧共處,也因此讓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他們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從那以後,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繅絲、制鐵、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帶向中西亞和歐州,將那裡的葡萄、石榴、蠶豆、黃瓜、芝麻、無花果等食品帶到了我國,還有獅子、良馬等動物,也傳進了我國。我國音樂、舞蹈、繪畫、雕刻,由於吸收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美輪美奐。

  此時此刻,我對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此文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綵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友誼和文化付出的艱辛,正向文中寫的:望著這群石雕,就彷彿看到了當年的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飄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透過閱讀此文,我知道了絲綢之路是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透過這條慢慢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為“絲綢之路”。在這條路上發生的故事不計其數。我印象最深的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歐內陸交通要道,於西域各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成了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也就是現在的陝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在這條路上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為主,這就是“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而且還有許多名人的故事都與這條路有關: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我真敬佩感到這條路真是條偉大的路呀!

  我感到這條路傳承了無數的駱駝商旅,他們越過崇山峻嶺,將中國的絲綢運往亞歐,將那裡的食品帶回中國,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等由於吸收了西方文化的長處而變得美輪美奐……正是這條路傳播了東西方的古老文化;正是這條路傳承了亞歐的文化與友誼-----它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啊!亞歐各國的人們能這樣友好相處,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古代中、外人民的智慧和才智;因為他們知道友好相處;因為大家懂得互幫互利!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3

  我學過《絲綢之路》這篇課文後,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榮,人們交易全靠這條偉大的“絲綢之路”。這條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張騫開闢的,它東起我國今陝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羅馬。

  本文講的是張騫出使西域的一個情節。張騫到了安息國,把我國當時有名的絲綢贈送給了他們,而安息國也拿了一個非常大了鳥蛋給了我們,每個足有斤把重,這就是中國當時沒有的鴕鳥蛋。

  透過這次交易,不僅促進了與各國的友誼,還得到了自己沒有的東西,真是一舉兩得。

  於是,中國更加頻繁的與各國交易。將中國的養蠶、繅絲、冶金、造紙、鑿井、灌溉等技術傳向各國。並將那裡的食物、動物、藝術等引進我國。我國因為吸引了外來文化的長處,變的更加強大。

  現在的社會也是這樣,要和各國之間增加友誼,相互交易,相互取長補短。如果你永遠不把自己的長處展現出來,那你永遠也不可能發展。

  每當想起“絲綢之路”,都會想起古代商貿的繁榮和開闢“絲綢之路”的張騫。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4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主要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故都長安,往昔一直延伸到羅馬。

  在透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絲綢最具代表性,所以"絲綢之路"因此而得名。張騫在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在此,我十分敬佩張騫,他真是一個愛國愛民,堅韌不拔,開拓進取的人,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絲綢之路"著走群獨傲是歷史的濃縮,也是昔日輝煌,繁華的見證。

  讀了這篇課文後,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展。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5

  我讀了一片課文叫《絲綢之路》,我大致給大家講講。

  有一次古羅馬的凱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的袍子很漂亮,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聽說美麗的長袍是用中國的絲綢做的,那時沒有飛機、汽車是怎樣把中國絲綢送到遙遠的羅馬的呢?

  在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在“西域”共同抗擊匈奴。但是在路上就遇到了匈奴兵,張騫一行人死的死,傷的傷,活的也被當成了俘虜。

  張騫被軟禁後,一舉一動都受人監視。一轉眼十一年過去了,在一天夜裡逃了。張騫等人馬不停蹄的到了西域各國,並瞭解了哪裡的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然後一起打敗了匈奴,打出了一條路。

  張騫用了一生的精力打通了這條路,表現了我們中國人是很厲害的!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6

  《絲綢之路》這篇文章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生動一幕,展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絲綢之路的貿易給東西方帶來的巨大影響,讓人驚歎。

  “絲綢之路”,一條貫穿東西方貿易的交流之路,從兩千多年前到現在,絲綢之路一直擔任著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讓文明上升了一個新的高度,在現代,像絲綢之路一樣的開放之路也讓世界變得更加繁榮。我國的改革開放就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好處。

  在遙遠的西方,大量的中國商品湧向國外市場,隨處可見:“made in china”。在中國,文化交流,商品貿易也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比如電腦、電影、汽車等各種商品貿易,都為中國人民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總而言之,無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現代的改革開放所獲得的成就,都是各國人民溝通、來往、貿易的功勞,可見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開放交流之路都是社會進步必不可少的。

  透過這篇課文,我知道了國家之間只有互相交流,取長補短,才能互相發展,,吸收豐富的文化長處,讓國家強大起來,如果你把自己的長處藏起來,不跟別人交流,那你永遠也不會發展。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7

  來來回回在飛機上把這本大部頭啃完了。雖然後面近代史與現代史的部分大多草草略過,古代史我還是認認真真地看完了。

  書的一開頭,作者就說“數千年來,連線著歐洲和太平洋、坐落在東西方之間的那塊區域,才是地球運轉的軸心。”很明顯,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是要扭轉世界史一如既往的"西方中心論"。且不說他這個企圖有沒有成功,我認為他還是起到了科普"東方中心論"的作用,也即人類歷史起源於東方,一切大事件都與東方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書中有關"絲綢之路"這個概念,比我們通常認為的狹義的絲綢之路(也即從長安出發,通往南亞中亞的貿易道路)。作者所說的絲綢之路,幾乎可以囊括整個亞歐大陸——世界的中心從兩河流域逐漸向歐洲轉移,這一歷時幾千年的過程,也是全球融合的過程。全球化比我們意識到的開始要早得多得多。

  這本書並不晦澀難懂,可以說是一本全球史的科普著作。假如提前熟悉一下世界地圖,閱讀體驗會更順暢。作者書寫的筆法也很有趣,每一章的過渡處會有一種"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的章回體小說之感。比如這段:"十字軍所面臨的,也是歐洲所面臨的,並不是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反而似乎是一條地獄之路。馳騁在這條路上的,是蒙古人。"

  總體來說,假如你想了解一個大致的世界史,這本書確實是不錯的選擇,會讓你更細緻地瞭解到東方在世界歷史中發揮的重大作用。對我來說,不同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真的很迷人。我們今天所安身立命的一切,有可能是從幾千年前的異域傳過來的。在現今的世界,每一個民族與文化,都應該意識到自己不可能獨善其身。全球化的過程是不可逆轉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為什麼如此熱愛絲路歷史——因為它本身就是一部全球史。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8

  《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這本書前段時間蹭上了“一帶一路”的熱點,曝光率很高,也想看很久了。書名說是絲綢之路,其實書中介紹的`範圍包括中亞、南亞、西亞、北非、東歐,介紹了介於西歐與東亞之間這廣大區域範圍內的文明發展過程。

  傳統上對歐亞大陸的歷史介紹都是從南歐、西歐或者東亞視角出發的。介紹羅馬歷史時會順帶提一下波斯、帕提亞;介紹漢朝時會提一下西域諸國。但這樣的方式是破碎的,不連貫的。這本書的突破就是將這個區域範圍內的文明作為中心來介紹,講了宗教、文化、貿易等方面是怎麼交流的。

  全書很明顯的以地理大發現為轉折點,在此之前絲綢之路是溝通的紐帶,在此之後就是外部大國爭奪資源和地理優勢的戰場。這也側面反映了地理大發現對世界格局帶來巨大影響。

  要說這本書有啥不足的話,個人感覺還是對中國的情況不熟,很多內容沒寫到。另外大博弈之後的部分沒啥新意。當然想入門瞭解,看看還是不錯的。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9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公元前11世紀,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連線歐亞大陸的偉大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西安,終點是天山天池,一路上會穿過很多的高山和文化遺址,還有大沙漠,絲路全長約1.2萬米,真是嚇死人的長度啊!

  我從書中瞭解到:全世界每年約有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變成沙漠,如果照這種速度發展下去,200年後,地球上所有的綠地將會完全消失……

  有調查結果顯示,全球沙漠總量的87%是由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和濫用資源造成的,氣候或氣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只佔13%!

  我覺得如果我們人類再不停止公害汙染,就會得到大自然的報復的!地球是我們大家的,我們要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人人都要儘自己的一份力,對不對,同學們?

  這本書還有很多關於山地車的知識,我最喜歡半光滑輪胎了,嘻嘻!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10

  說到絲綢之路,人們一定會聯想到那一峰峰駱駝,一個個硬漢,是啊,就是他們,打開了中西商貿、文化交流的陸上通道,給中西雙方帶來了繁榮。

  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付出多少鮮血和汗水啊!他們被匈奴追殺,死的死、傷的傷,但是我們偉大祖先沒有向困難低頭,沒有向失敗讓路,他們忍受著乾咳、冷凍和炎熱的煎熬,穿越沙漠戈壁,翻過草原高山,邁著頑強的步伐,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戰勝了一切困難,來到了西域,為中西方開闢了一個新天地。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11

  我為什麼要寫這一篇讀書筆記呢?因為我讀完這本書之後,覺得這是一部基於出土的各種貼近現實生活的古代官私文書等等進行的邏輯分析的著作,是基於古代社會生活與物質文化史的角度來進行的研究;與以往基於經史子集之類的官方史學文獻的建構史學有所區隔,因為建構史學往往是政治史、斷代史,一板一眼的論述很多,貼近生活的描寫則少了許多。

  從古到今,歷史著作都有一個不能說好、也不能說不好的傳統,那就是往往著重描繪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而非貼近古代現實的社會生活。往往讀者們在讀這一類史學著作的時候,雖然也能瞭解古代社會的整體情況,卻很難對古代社會的細節描寫感同身受,因為歷史著作並不十分重視這一點。最終知識性的體驗有餘,而生活性的體驗則不足的情況。

  這本書之所以讓筆者印象深刻,就是因為這本書主要是基於絲綢之路沿線的敦煌等地出土的各種並非史學典籍而是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各種官方的、私人的文書為脈絡試圖對當時絲路沿線城鎮人們的生活風貌展開研究。這種給予讀者一定生活性體驗的著作,給人的感覺總比那些一板一眼對古代某些人、某些事進行論述的著作,讀者讀起來更溫情一些,想象古代社會生活更容易一些。至少,我是這麼想的。

  絲綢之路讀後感 篇12

  此書是由國外的作者編著,中國人學者翻譯,一本關於絲綢之路的帶有一定學術性的書籍。初讀下來,前半部分感覺比較專業,晦澀難懂,涉及到大量的地名、語言、地名,後續到國內敦煌和西安部分才有點感覺。文章是透過絲綢之路的路上各個結點發現的考古材料進行大量的描述,借用材料得出分析的結論,這種方法理論上是可行的,但也不夠嚴謹,一是我們發現的未必是事實的全貌,二是作者知曉的材料也未必就是考古材料的全貌;

  透過此書,側面印證了我國最偉大的歷史朝代乃是漢唐,漢唐對西域文化的影響久遠,也感謝清朝為我們保留下了這麼大的疆域面積;漢唐對西域的影響以軍事實力為先導和實力,再以文化滲透為主流,輔以經濟影響;任何時候,如果沒有了軍事實力,那麼就是喪失了地區影響力,就會被更強的軍事組織所替代。

  透過大量考古材料顛覆我們對絲綢之路的傳統印象,但正值我國大力推廣以對外貿易為目的的“一路一帶”關鍵時期,如無其他目的,純屬學術討論範疇亦無矛盾。絲綢之路概念源於西方德國學者,新史也來源於西方,望我國學者多有建樹,多做這方面的貢獻。

  本書展現的多民族融合、歷史的變遷還是值得深思的。不管歷史如何已不再重要,更多的是現在的人和未來的人如何去繼續創造歷史,遵循歷史的規律,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點點東西。作者:王者之道

【絲綢之路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