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

《影響力》讀後感(精選18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影響力》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影響力》讀後感 篇1

  《影響力》一書從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六個原則全面闡述了人的社會心理行徑,從而為我們平常的一些“一按就播放”的無意識行為和買賣博弈,政商常用伎倆等行為作了很好的闡述。以下我分別從這六個原則來陳述自己的學習心得!

  一、互惠原則

  “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可以說古今中外這種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的觀念已深深的銘刻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甚至中國儒教倡導的以德報怨更是深化了這種意識!當然好的傳統美德,仍需繼續發揚光大。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有效武器可以被別人加以利用,用於商道政道。若在不傷害他人利益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好辦法!

  互惠原理適用於強加的恩惠,一個人靠著硬塞給我們的一些好處就能觸發我們的虧欠感,甚至可以觸發不對等交換,因為虧欠感讓人掛懷而且違背互惠原理,接受而試圖不回報他人善舉的人是不受社會群體歡迎的!這很容易給人得寸進尺的機會!現在“服務至上”,這背後就是運用了“互惠原理”人類這一感性的情愫,以至於最後都不好意思拒絕商家推薦的東西和服務了。

  每個人都是消費者,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有時候也要懂得拒絕對自己無關緊要的東西和服務,果斷地說“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做到倘若別人的提議我們確實贊同就不妨接受它;倘若這一提議別有企圖就置之不理。特別是面對互惠式讓步時,別人一開始可能對你提出一個你無法接受的請求,當你拒絕時他再提出一個小的請求,你會因為之前的拒絕而感到有所虧欠,轉而從不順從變成了順從,須謹防這樣的坑!不過大部分人對這些沒有免疫力,有時加以利用可以成就自己的願望!

  二、承諾和一致

  “言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言行一致大多跟個性堅強,智力出眾掛鉤,它是邏輯性、穩定性和誠實感的核心,反之則被看成是腦筋混亂、表裡不一,甚至是精神有毛病的。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選擇或採取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來壓力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下我們會想方設法以行動證明之前的決定是正確的。正如之前在電視劇中出現的場景一樣,經常會看到女主角要求男主角對天發誓,這樣雖然在觀眾看來很可笑,但是當你身處發誓一方的立場時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因為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

  當我們一旦做出艱難的選擇,我們自然就會去捍衛這種選擇,堅信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也為向大家證明自己做的沒錯。所以有時候重要的並不是選擇本身,而是你為了這份選擇而去奮鬥並最終取得的成績。人具有惰性,在面對抉擇時經常像鴕鳥一樣想盡快把腦袋埋進土裡,再也不動腦筋了。所以人們這種不假思索的機械反應常常為某些人所利用,他們可以慢慢從你身邊的人入手,讓你做出對他們的承諾,再以他們的需求來向你們索取利益。

  承諾可以改變一個人,我們可以用筆寫下甚至向眾人承諾的方式來逼著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比如戒菸戒酒等。承諾會影響行為,相反行為也會影響承諾,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對承諾者的影響也就越大。就比如書中講到的美國學生加入學校兄弟會所需要的地獄周式的嚴苛入會儀式。雖然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詬病但還是深得會員的認同。能夠成功入會的學生對兄弟會有著深深的認同感和惺惺相惜感。畢竟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所以想想有些公司招聘弄那麼多招聘環節和花樣也是很好地運用了這個道理,讓新進員工更具凝聚力和珍惜來之不易的東西!

  三、社會認同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因為對多數人來說,很多意見都是人云亦云,抱著從眾心理把跟自己相似人的意見作為自己的意見而沒有深入的去思考,而那些另類卻很容易受到排擠,他們因為能看透真相而與眾不同,這也成為了招封殺的理由!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尤其當我們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是否正確時。如果看到別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我們就會判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現在社會上很多別人有難無人幫忙甚至圍觀的事件都是因為大家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下,特別是在陌生人堆裡,由於人多而使責任分散,大家見機行事,都不想做出頭鳥而導致多元無知效應,最後落得見死不救的悲劇。向相似的人看齊造就了著名的“維特效應”(“維特效應”指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因此得名。),這是社會認同原理的一個病態例證。這些人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而決定自己怎麼做。這也是導致自殺事件遭媒體曝光後,死亡事件增加的原因。包括搞笑片的“罐頭笑聲”,選秀節目可以買到的“煽情”觀眾都是社會認同原理的體現。

  弄清楚原理後,我們可以反過來為之所用。比如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可以直呼某個人幫忙,這樣可以減少不確定性,為自己贏得時間!基於交通自殺事故曝光後,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出行方式,讓自己乘坐的交通工具跟當地自殺人的交通工具不一樣。領導要善於安排群體內部條件等。

  四、喜好

  “愛屋及烏”,現在很多公司藉助鋪天蓋地的名人營銷而賺得盆滿缽滿。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

  在決定是否購買該產品時,社會紐帶的影響要比消費者對產品本身好惡強兩倍!服務的宗旨就是讓消費者喜歡上你這個人,而不只是產品本身,這是粉絲經濟和發燒營銷的根本。當然讓人喜歡你的理由有很多,比如說外表魅力,與他人的相似性,善於恭維,接觸與合作等。研究表明我們會自動給長得好看的人新增一些正面的特點,比如有才華,善良,誠實和聰明等。我們也總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處是在觀點、個性、背景還是生活方式上,我們會下意識地向相似的人做出正面的回應。有時甚至誇張到我們在不認識選舉人時會選擇名字熟悉的人。

  同樣的,根據條件反射和關聯原理,愛屋及烏的反面是糟糕的訊息會讓報信人也染上不祥。人總是自然而然地討厭帶來壞訊息的人,哪怕報訊息跟壞訊息一點關係也沒有。天氣預報員就經常成了氣候變幻莫測的替罪羊。

  包括飯桌談生意,體育粉絲關聯,把自己的形象跟某些光彩的事蹟地方相連等都是希望藉助這種積極的聯絡來提高自己的公共形象,進而達成自己的目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儘量讓身邊正能量的東西多起來,因為大家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五、權威

  “跟著權威走”,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權威可以從一個人的頭銜,衣著,身份標誌如名車名牌等來展示。畢竟,服從權威人物的命令,總是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實際的好處。很多情況下,只要有正統的權威說了話,其他本來應該考慮的事情就變得不相關了。

  文中講到一位教授去酒吧餐館和陌生人閒聊,每當他一說自己是教授,人際交流的氣氛馬上就變了。前半個小時風趣自然的聊友就像換了個人:他們對他畢恭畢敬,言聽計從,乏味透頂。他的看法,先前可能引出一場激烈的討論,現在卻只能帶來一串文縐縐的附和。確實頭銜除了能讓陌生人表現得更恭敬,還能讓有頭銜的那個人在旁人眼裡顯得更高大。這也是喜好原理的體現吧,頭銜越大感覺長得越高大威猛。也難怪那些行騙之人總是把自己打扮的很乾淨和得體!

  因此,要辨別真正的權威,不要被外在的這些矇蔽了雙眼,要學會以知識辨知識,透過自己實踐檢驗來看清本質,況且現在很多磚家經常被拍磚!在還沒確定事情真相之前不要盲目跟風!

  六、稀缺

  “機會越少見,價值似乎就越高”的稀缺原理會對我們行為的方方面面造成影響,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倘若瑕疵把一樣東西變得稀缺了,垃圾也能化身成值錢的寶貝。

  商家很會玩弄這種手法,經常人為地製造缺貨的現象製造稀缺騙局來使消費者入網。什麼大甩賣之類的很多都是噱頭而已!究其深層原因,“物以稀為貴”的原理背後是人們自由選擇權的減少。人類追求自由有很久的歷史了,當很多事物還在的時候並不會去珍惜,只有失去了才覺得可貴!最能說明這一原理的是經典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這對年輕人感情和行為的強烈程度令人迷惑不解!如果聽憑這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他們的濃情蜜意說不定只是初戀時短暫的衝動罷了。正是兩個家族設定的龐大障礙激發了他們強烈的逆反心理和對即將失去的愛情的追求,自由愛情變得稀缺使情侶雙方覺得彼此更加相愛,更想結婚了。這同時也有承諾和一致原理的體現!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從前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們就越發地想要得到它。因此想讓資訊變得可貴,不一定非要封殺它,只要把它變得稀缺就行了。這也是人們對得不到的資訊變得更接受和包容的原因,或許這也是很多色情資訊屢禁不止的原因吧。

  為了避免在賣場或者在拍賣會上頭腦發熱,我們必須做到一旦在順從環境下體驗到高漲的情緒,我們就可以提醒自己:說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的手法,必須謹慎行事。我們務必記住: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更好聽、更好看、更好用了。

  總體讀下來,感覺真的是“世事洞察皆學問”,跟《牛奶可樂經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還需要自己對身邊的世界多思考和觀察,做一個理性的人!

  《影響力》讀後感 篇2

  這本書包括影響力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與短缺。論點是人是社會性動物,希求用自己能夠發射的最大影響力將利益最大化。我覺得這本書主要用七章來說明為什麼有些事情對群眾的影響力巨大以及個體可以如何拒絕花裡胡哨的營銷或者他人請求。

  《影響力》希冀讀者學會一些基本方法來擴大自己對於他人的影響力。第二章介紹了‘拒絕——後撤術’,大意是要實現一個大的要求首先提出小要求。破這個術的方法是認真識別使用這個技巧後面的意圖,如果是銷售直接拒絕。如果是善意的給予,那就大大方方接受。在日後需要付出的時候,及時回報即可。這也就是許多街上的銷售會給予一個小禮物的由來?女孩子要是接受了男生買單,也就意味著這個女孩子想要和男生那啥。顛撲不破的真理?第三章承諾和一致描寫了慈善機構會讓客戶先答應一個小請求,那樣就把這個人開始往預先設立的形象裡面開始套。一個人一旦答應了一件事情,就希望言行一致。

  社會認同這個章節與不確定性密切相關,人們在不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覺得別人的行為正確不過。也就是說為什麼鬧市裡的案件反倒沒有人出手相救。在大街上遭遇侵害的時候,要學會像其中一個具體的人求救。迷信權威是不同人類社會都存在的突出效應,成熟社會結構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而短缺最容易被商家應用,這件商品馬上下架、聯名款、獨一無二最能受到人的追捧。

  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寫下來總非易事。羅伯特.西奧迪尼將一個個商家經常使用的招數一一拆解並給出應付招數。這是一個心理學家能給社會不同個體帶來的巨大影響力。我們在生活中都需要何必人打交道,影響或者被影響同時存在。於我而言,對他人產生影響力在於塑造自己的權威感。學會用小事情去影響他人,也就是為他人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形象。

  如沐春風也是一種無形的影響力,擁有影響力也並不意味著就要去用到他人身上。身上有力量,才能不被他人控制。

  《影響力》讀後感 篇3

  《影響力》被某位我不曾聽說過的著名營銷專家推薦為從事營銷、銷售工作的人必讀的五本書之首,讀完之後,確實有一種茅塞頓開、醍醐灌頂的感覺。原先,很多時候我們不是被別人算計了,而是被自己的思維侷限或者是來自社會的強大影響力操作而做出了違背內心真實想法的決定。

  一向對心理學和社會學感興趣,這本書用一種簡單平實的語言和生動又有說明力的故事或者實驗向我們證明了這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或者壓根兒沒意識到的原理在生活中有著多麼巨大的影響力。

  順從原理———機械反應與固定思維模式: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那我們得到別人幫忙的可能性就更大。

  比較原理———經常看嘔吐劇的人總是覺得生活中的人長得都難看。當你買下一大件昂貴的東西時,總覺得原本比較貴的配件顯得不那麼貴了,有時候衝動消費就是這樣產生的。

  互惠———給別人一點好處,別人也會幫你。社會中的人大多在仁義道德、正人君子的束縛中會不知不覺的做些自己原本不想做的事。互惠是一把雙刃劍,被好心的人用了是福祉,被心黑的人利用則會讓很多人成為冤大頭。我向來屬於被人騙了還不覺察的那種人,只有用吃虧是福這種阿q精神來平衡自己了。這個原理能夠很好的運用於買東西跟人砍價的狀況,尤其是金五星那種漫天亂要價的地方。先使勁兒砍,再適當讓步,買東西的人必須算但是賣東西的,但至少不會損失太多。

  承諾和一致原理———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取了某種立場,就會應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持續一致。和社會認同原理一樣,我們常常會由此做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情。這個原理讓我最為之一驚,回想過去和此刻的一些選取,我明白了命運的推手其實是自己不理性的大腦和有限的閱歷和知識。高中老師曾說就應改命運為運命,但多少人又有如此的潛力和資源呢一旦我們在內心不堅定的狀況下選取了某種東西,就會構成一套自我的支援系統,每個人都免不了有社會稱許性,於是總是執著的要自己相信,我的選取是對的,哪怕我自己也不確定。真正可怕的可能不是外部的壓力,而是來自自我內心的支援系統,自己欺騙自己的人是最無可救藥的。看完這一章之後,我開始懷疑自己的很多選取和想法了,不明白這是一種收穫還是一種干擾,總之,認清內心的想法是最重要的。

  社會認同原理的兩個前提:不確定性和相似性。對自己的不自信或是對狀況的不瞭解總是讓我們盲從那些和自己有著相似稟賦、處境或經歷的人。其實,大多數人也是都處在一種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之中,隨著社會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五花八門的資訊和誘惑充斥著我們的雙眼。而這些資訊抑或是選取在我們的內心裡不停的盤旋,從一開始,也許我們所聞所見就讓一切變得混亂而不夠明朗,所以除非我們在龐雜的資訊中持續一顆純粹的心或是清醒而足夠理性的頭腦,否則我們的決定要麼是社會認同效應的產物,要麼就是一個荒謬的決定。但是沒辦法,有時候,聽不見自己的心聲時,最好的選取就是盲從。只是,期望在我們某一刻猛然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我們還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去挽回。

  作者在最後闡述避免受社會認同影響的兩種方法:環顧左右之後,別急著往前衝,向前看;抬頭跑。這讓我想起了不明白出自誰的一句話:在埋頭苦幹的同時,別忘了抬頭看看方向是否是正確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我相信很多時候,從眾是人們所避免不了的狀況,但偶爾,在決定自己命運的選取面前,必須要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影響力》讀後感 篇4

  每次讀心理學著作,都會引起自己很多的共鳴。一些習以為常的事情不被關注,而它恰恰是很重要的。讀《影響力》,學會了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也感悟了許多道理。

  書中曾講到這樣一段話:從某種意義上說,當一種機會變得越來越難得時,我們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經獲得的自由是讓我們深惡痛絕的事。人們都有一種維護既得利益的強烈願望,基於這種願望,可以提出“心理抗拒”理論:當人們的自由選擇受到限制或威脅時,維護這種自由的願望就會使我們更想擁有這種自由(以及與之相關的商品和服務)。因此,當越來越嚴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們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時,我們就會透過更卓絕的努力對這種妨礙做出反抗。

  在教育教學中如果能夠了解“心理抗拒”理論,就會盡可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搭建更多的發展平臺,不讓發展成為緊缺的資源,大家就能夠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而非急功近利。所以為孩子搭建平臺設立機制是很關鍵的,雖然孩子的發展不均衡,每個人的長處也不一樣,但當機會多到可以充分選擇的時候,每個孩子都會找到成功的點。每一個孩子都是待開發的寶藏,關鍵就看我們是不是掘寶人。

  當我們遇到很緊急的情況時,越急躁做出的決定就越容易偏激,往往會說出一些不負責任的話,做出讓人難以置信的事。而我們若採用“心理抗拒”原理,在最緊急的情況下能靜下心來對前因後果做一個梳理,相信此時的發言和表態就會慎重得多。管理大師德魯克以及斯隆都說過,在面臨人事決策時,即使時間再緊張,立刻決策的要求再緊迫,也同樣要冷靜24個小時,往往24小時以後,氣象就大不一樣了。

  在承諾和一致一章中說道:一旦我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選擇了某種立場,就會面對來自個人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我們會採取某種行為以證明我們之前所做的決策。如果讓孩子將自己承諾要做的事情寫下來,那麼他做到的可能性比他不寫下來要大很多。在教育管理中,學生的一句承諾可能就是對自己的一種約束,當然承諾若是在學生自願的情況下提出那約束力就更強。

  在公開場合的承諾不僅會對承諾人一種無形的監督,還會影響到參加的每一個人。教育中我們要善於使用承諾和一致的原理,創設莊嚴的氛圍,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行為承諾並記錄下來,或許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當然,寫給自己一封信是對自己的承諾,告訴他人自己要做什麼,也是一種承諾,把承諾變成一種激勵,就會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

  靜心品讀,相信還有新的收穫。

  《影響力》讀後感 篇5

  這本書談到了潛藏在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雖然只是講到了互惠、喜好、承諾與一致、權威、稀缺、社會認同等六條常見的心裡學原理,但是已經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如果能夠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兩條的話,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讀老外的書,最大的感覺就是寫得很詳細,細節很充分,而且還有大量的案例支撐,具有很大的說服力。這本書也不例外,每一條原理說得極為詳細,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較多,而且大多數例子都是作者在社會上親身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使讀者不得不信。

  本書的前面就專門設定有一頁內容結構圖,在閱讀之前瞧一眼,可以減少閱讀過程中迷航的麻煩,當然我們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時間來整理內容結構。首先來解釋下書名,如果不仔細閱讀書裡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想到作者談的主題的是社會心理學。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都是受到了心理的驅使,而我們渾然不知,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就是一件強大的武器,對社會有著很大的衝擊力和影響力,這些武器即可以給我們思考問題帶來捷徑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聰明人利用謀取私利。作者總共用了六章來講述這六條心理學原理,每一章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心理基礎、案例、應用和對策。書中的內容都讓人信服,上面已經說過了。這本書彌補了我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欠缺,讓我明白了為何我要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決定等等。閱讀一本書最大的滿足感,就是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帶給你不同以往的結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質,我想這本書給予了我這種感受。

  閱讀《影響力》一書過程中,它不斷地在提醒著我,每一個人是整個社會活動的一份子,必須學會思考自己,思考他人。

  如果說,愛是人類永遠的話題,那麼,影響力也可說是人類恆久的追求。世上的每個人都想擁有影響力。可以用來改變他人,也可以用來扭轉自己。而絕大多數人缺乏的並不是改變事物的勇氣,而是改變事物的技巧。作者試圖告訴我們,世界上最不為人所知的秘密之一就是。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一小部分行為科學理論家和實踐者已經發現了一種幾乎可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影響力。我們沒有意識到,穿越成功和失敗的線索就是我們缺乏影響力。如果我們早就意識到這點,就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尋求更新、更好的方法來提高影響力。而這個很好的方法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缺乏勇氣,實際是改變事物的技巧。

  書中拿出了很多社會現象進行解說,並將少數傑出的影響力大師經常運用的原則和技巧與讀者分享,從而讓我們有更多的方法來儘可能的施展我們自己的影響力,並使個人生活、家庭、伴侶甚至鄰里間的關係發生重大的變化。書中運用了大量貼近生活的社會現象和事實作為案例來分析。作者每提出一個觀點就會佐以大量事例來講解說明。這是我感覺到本書的最大特點。

  全書共講了六個影響人的武器:“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短缺”。仔細理解下這幾個詞語,每種武器都指向了我們非常平常的特點,而這恰恰是我們的弱點,而且可怕的是通常我們是沒有察覺的。就拿社會認同來說吧。中國有古話:“三人成虎”“眾口礫金”,大概講的就是這麼回事。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不是依照理性思考所作出的,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人云亦云。在他們的強大的影響力面前失去了自身應該有的自我認知和自己的判斷力,做出了一個可能不太合理,卻滿足了自身追求社會認同感的需求的選擇。

  我在想,這對於我這樣的司法工作人員來說,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力、判斷力,從而形成自己的影響力尤其顯得重要。法不容情,以事實為依據,當有更多的非理性因素干擾了你的判斷、當有更多的人的言行思維成為了“三人成虎”的影響力的時候,我能以自己的影響力來抵禦他人的影響力,從而作出自己應有的正確判斷嗎?

  《影響力》讀後感 篇6

  社會認同原理幾乎是《影響力》一書中講的依從策略裡最常見的,它的意思是: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是怎麼想的,尤其是當我們要決定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時候。

  同樣的,社會認同原理一方面給予了我們思考和行動的捷徑,另一方面也使得有心之人以此從我們身上牟利成為可能。社會認同原理最讓人痛心的一個例子就是,遇到有人在大街上發生突然發病或者被搶劫這類突發狀況,周圍有很多路人看到,卻無人伸出援手。每每出現這種報道,都有很多人感慨現代人太冷漠人心不古什麼的。

  可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真實的原因並不是現代人在變壞,那真相是什麼呢?首先,當現場有幾個可能幫忙的人時,每一個人的責任感便降低了,每一個人都以為其它人會幫忙甚至已經有人幫了忙,結果卻是沒有一個人幫忙。其次呢,在碰到一件突發事件時,我們很自然地會先看其它人的反應再對這件事的緊急程度做出判斷。可是,其它的目擊者也在從其它人那尋找判斷依據。而我們都喜歡在他人面前表現得沉著穩定,因此尋找證據的過程也是不動聲色的。於是,每個人都是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這件事情就被解釋成了一個非緊急事件。

  那麼,面對突發狀況時應該如何自救呢?首先我們應該明白旁觀者並非冷漠,只是不瞭解情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責任給予幫助。此刻,你應該做的是,在旁觀者中尋找一個看上去更有能力和意願給予幫助的人,看著他、指著他說:那位穿XX顏色衣服的先生(女士),請幫我......這一條技巧是《影響力》的作者認為這本書裡介紹的技巧中我們最應該記住的。

  而要避免機械化地依從於社會認同,方法是注意區分外界給我們傳遞的我們想依從的資訊的真偽,這一般是很容易區分的。

  最後,再分享一個小技巧:與我們類似的人的行為對我們最有影響力,所以啊,想要教會家裡的小朋友某件事情,讓他的小夥伴來教或許比父母教的效率高好幾倍哦。

  《影響力》讀後感 篇7

  買這本書已經很久了,一直塞在書架上。直到在另一些書上不斷看到這本書的名字,這才發現自己錯漏了一顆明珠。

  昨天晚上,乘著大家外出散步,我一個人靜靜地坐下來看了第一章。有點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的感覺。

  第一章講的是互惠原則。互惠原則真是應用廣泛,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互惠原則的存在。互惠原則是社會關係存系的重要紐帶。基本每個人都被納入到了這個關係網路中,不遵從這種原則的人往往會被社會職責,甚至唾棄。所以,重要性可見一斑。

  小到鄰里之間、朋友之間,今天你給送我一根絲瓜,明天我幫你打個水,今天你請我吃飯,明天我幫你貸個款。大到國家之間貿易往來。一方施惠,另一方接受。接受的一方就會產生歉疚感,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有類似“還恩”的義務。故而,超市裡免費試吃,網路購物裡的免費試用,都是利用了互惠原則,希望引發潛在購買者的歉疚感,讓你不好意思只吃不買,從而成為真正的購買者。

  書中還指出,哪怕是被強塞的恩惠,也能帶來接受方的報恩心理。所以說,即使一開始是不情願的互惠關係,後來也會產生互惠原則帶來的應有效應。

  互惠原則裡還有一把利劍叫“互惠式讓步”。簡而言之,先退讓的一方會讓另一方產生歉疚感,從而也做出相應的讓步。所以,由此產生了一個絕招,叫“先提大要求再提小要求”。先提一個較大的要求,待對方拒絕後,再提出小要求,就很容易成功。比如你希望領導能給你批一個假期,但是怕不成功,那麼在和領導談的時候,可以先提一個較高的要求,比如表示自己工作非常繁忙,希望領導能夠給你加薪。加薪沒這麼容易啊,一般領導是不會同意的。當然,如果同意了那就賺到了,如果不同意,也是意料中的,那麼你就可以退而求其次,希望領導批個假期,這時候就很容易成功了。大家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肯定都有過類似的感受,只是對這種現象沒有歸納總結過。而這本書把我們日常的這種感受歸納總結出來,並用科學的依據進行解釋,故而看完之後會讓人恍然大悟,有了原來如此的想法。

  《影響力》讀後感 篇8

  《影響力》這本書所提到的觀點都指向了人們非理性的弱點,而這種非理性通常是被我們給忽視的。

  首先作者提出的互惠原理,就是我們應該儘量以類似的方式報答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簡單地說,就是對他人的某種行為,我們要以一種類似的行為去加以回報。商業中的免費試用就是互惠原理最簡單的運用。其次,承諾與一致原理,一旦作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立刻碰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樣的壓力之下,我們想法設法地以行動證明自己先前的決定是正確的。再者,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依照理性思考出發,而是從社會大眾的普遍選擇出發。

  然後,喜好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對於這一點,恐怕不會有人感到吃驚。令人吃驚的是,有些我們完全不認識的人卻想出了上百種方法利用這條簡單的原理,讓我們順從他們的要求。比如,審訊嫌疑犯的過程中“好警察”、“壞警察”搭檔的方法巧妙地運用了喜好原理。還有,就是權威在人們心理的根深蒂固。權威所具有的強大力量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即使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會為了服從權威的命令而作出一些完全喪失理智的事情來。最後,就是稀缺,人們心中“物以稀為貴”的思想一直激發著人們的好奇心,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

  在正常情況下,促使我們作出順從決策的幾個最常用的資訊,都可以引導我們作出正確的決策。每個原理本身都能夠極為可靠地提示我們,什麼時候說“是”比說“不”更加有利。告誡我們靈活應用上述原則,不被別人利用,成為真正有影響力的人。

  《影響力》讀後感 篇9

  在寫這篇讀後感的開始我要感謝喬老師將這本影響力借給我,讓我能夠更仔細地去品味書中所講的各種原理,而不是簡單的在網路上或者其它一些電子工具上隔著一層螢幕的泛讀。在我而言,閱讀的一大樂趣在於能夠切切實實地直接與書籍接觸去獲取裡面的養分,這樣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前後翻閱,能夠更好更系統的把握書中所講的核心內容。

  《影響力》這本書作為斯坦福大學的權威教材、有史以來發行量最高的書。美國相關評論曾說到:這是一本同領域無爭的、最好的書,是營銷心理學的奠基之作。究竟是怎麼樣的一本書竟然獲得瞭如此之多的榮譽和稱讚呢?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有點懷疑的態度開始了閱讀之旅。沒有接觸之前我想《影響力》這本書應該是生澀難懂、純學術性的,然而事實確讓我很驚訝。不得不說,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愛不釋手。以至於我都想去購買一本以便以後細細琢磨,有內涵的書總是能夠經得起推敲、值得深入思考的,我花了大概一週的課餘時間終於將書通讀了一遍,內容肯定是會遺忘一些,但是那些生動形象的案例和現實實驗讓我獲益匪淺。下面我來談談我閱讀的一些內容和感受:

  總的來說這本書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僅從營銷心理的角度來進行分析,它更是以點帶面的用大量生動活潑的事例簡單明瞭的揭示了日常生活在許多被人忽略的現象的本質,教會了讀者去思考、解決問題。毫無疑問,這本書是迷人、永恆、切入要害的。整本書一共分為八個大的章節來敘述,分別是:

  一、影響的武器

  二、互惠

  三、承諾和一致

  四、社會認同

  五、喜好

  六、權威

  七、短缺

  八、立即生效的影響力。

  書的作者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與上至高階政客,下至騙子打交道,總結得出:儘管使人服從的策略五花八門,但都可以歸結到六條基本的心理學原理中去:互惠、投入和一致、社會認可、喜好、權威、匱乏。營銷人員往往就是有意識的利用了這些原理中的一條或幾條使你心甘情願的與其達成交易,而對於一般人而言,若是能夠火眼金睛清楚地識破營銷者的花言巧語、陰謀詭計,大概很多時候就不會後悔不已的為自己稀裡糊塗莫名其妙所做的決定懊惱了。

  這本書所講的內容與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學課堂上老師講授的具體細微理論性比較強的營銷心理學教材不同,它摒棄了各種純理論行的知識點的講解,站在一個更高更廣闊的視角來闡明人們之所以會採取某種行為的原因。這種講解並不是枯燥無味的大道理的講解,而是在大量實驗資料資料和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各種鮮活的事例的背景下,積極地來引導我們讀者去思索其本質的原因及內涵。與其說是作者在給我們講解他個人透過長時期的觀察實驗的結論,不如說這本書本身就是一個指南針,給我們自己親身體驗探究奧秘指明瞭方向。

  書中涉及到的內容很多每一點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內容,我粗略的講講前面兩章的心得體會:影響的武器講述了存在在各種生物體內的“咔噠、譁”反應的巨大威力,這種下意識的自覺反應和人們習慣性的根據原來的經驗走捷徑的思維方式解釋了在很多場合的不可思議的舉措。而營銷人員都很善於啟動人體內的“咔噠、譁”反應按鈕,誘導消費者走所謂的捷徑,加之巧妙的運用對比原理等方法,給消費者造成表面上的巨大落差,一步步的帶領消費者調入他們提前設計好的圈套。互惠原理作為一個古老的原則:給予、索取、……再索取。我們可以看到互惠原理以及與之形影相隨的負債感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感恩圖報的意識使互惠原理的影響力有了壓倒性的力量,因此它也被營銷人員運用成為非常有效的說服他人的工具,在它的影響下人們很輕易的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一定會拒絕的請求。

  互惠原理也廣泛的活躍在政治舞臺和商業層面上,在最上層的政界,政客們都念念不忘地相互提攜和吹捧自己的議事日程,各種稀奇古怪的攻守同盟更是司空見慣,這裡我們應該注意的是營銷人員巧妙的利用互惠原理往往引起的是不公平的交換,這種不公平來自於消費者自身獲得了一點恩惠之後發自內心的強烈不安,另一方面是來自外部的巨大羞辱,兩者結合在一起就給消費者造成了十分沉重的心裡負擔,正是因為這樣,人們在互惠的名義向會心甘情願的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東西作為回報。營銷人員往往會利用這樣的一種心理讓消費者付出更大的購買行動。

  無論是書中講到的哪一種原理,作者都給我們指出了它的關鍵所在,這些無非都是銷售者從心理方面誘導消費者或者說實驗者為了證明自己的猜測假設推斷的正確與否和實驗物件之間的一場心理大戰,前者都是清醒明白的,而後者則多數情況下處於猶豫不決或者被忽悠的狀態。消費者的整個決策過程受到了各種心理策略的干擾的,倘若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要想不被這些強大的心理依從策略的無形力量所控制,我們就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哪些場合哪些人有可能正在對我們實施依從策略,企圖把我們變成他們的客戶。

  有了基本的心理防禦之後,我們就可以在現實中很果斷堅決的對他們採取的一些策略說不,讓那些心裡打著壞主意的營銷者的策略無處可施。讀完這樣一本營銷心理學方面的著作,讓我對生活中所遇到的營銷人員的行為都找到了相應的合理解釋,我想在今後的生活中,我肯定還會繼續和這些有趣又邪惡的原理的使用者打交道,但我相信,讀過這本書之後我一定會在今後的消費過程中更加理性。只要我們知道什麼是自己需要的、哪些是可有可無的,這樣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一定不會讓他們從我們的身上獲取額外的利益。

  你為什麼會說是?那是因為你不清楚自己正在被一些依從原理所左右,所以,請回頭好好審視自己的內心,它會告訴你答案。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簡單的想法和領悟,思維比較跳躍,西西,還請老師指導。

  《影響力》讀後感 篇10

  讀了此書,對有些商業活動和社會現象作了一個分析,發現其實很多人都成了影響力的受害者,當然也有些人是影響力的受益者,因為他們早就瞭解了影響力的魅力,並且運用了一種或者多種影響力,從而達到自己的目標。什麼是影響力?就是抓住人的心理特點說服別人,使人順從,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本書列舉了六種影響力:

  1、互惠;

  2、承諾和一致;

  3、社會認同;

  4、喜好;

  5、權威;

  6、短缺;其實我覺得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還有另外的一些影響力被使用到,比如:同情。書中用了大量的實驗和案例來分析這六種影響力,其實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也頻繁地接觸到影響力。接下來說說各種影響力的特點:

  1、互惠:互惠原理指的是,一旦你接受了別人的恩惠,就會想以同樣的方式去回報對方,而不會無動於衷,更不能以怨報德。如果不能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對方,心理上就會有一種負債感,或者就會得出一個結論:對方真是個好人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負債感或結論會越來越深刻。那麼,一旦某天,對方需要你回報的時候,即使遠遠超越了當初他給你的恩惠,你也同樣樂意付出。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了。

  2、承諾和一致:陳安之的成功秘訣中有一條:在公眾面前許下承諾。承諾是指導一個人行為的航標。如果一個人的行為違背了自己承諾,他就會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通常這種情況下,會跟自己找一個平衡點。

  3、社會認同:如果一個交警闖紅燈,估計後面所有過馬路的人都會跟著闖紅燈,但是如果一個渾身充滿叛逆氣息的小青年闖紅燈,會有幾個人跟他一起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認同原理的影響力。被社會所認同的,就意味著是正確的。

  4、喜好:人往往會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提出的要求。

  5、權威:因為專業,所以權威。因為不專業,所以要相信權威。

  6、短缺:商場打折促銷的時候,某種商品每人限購四套和每人限購兩套,哪一種更讓有購買慾?事實證明,一個人害怕失去某種東西比希望得到同等價值東西的心理更加強烈。

  7、同情:看看街邊的職業乞丐,是否正是利用了這種影響力呢?

  關於影響力的案例,第一個反應在我腦海裡的是:傳銷。我猜傳銷組織的頭目絕對是一個非常善於利用心理學知識的人。傳銷組織者至少會運用到四種以上的影響力:互惠原理、社會認同原理、喜好原理以及承諾和一致原理。

  第一步:利用喜好原理。透過熟人(往往是最好的朋友最值得依賴的朋友)把被害者騙進傳銷組織。

  第二步:利用互惠原理,熟人及他的"同事"會對被害者特別好,這時即便受害者知道自己被騙了,很生氣,他們也能讓你的火發不出來。

  第三步就是利用社會認同原理,此時熟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地介紹組織裡的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如教授,傳統行業中的富翁等等為社會認同的成功者)給被害者認識。這時,受害者的心理是:他們比我成功,他們都來做傳銷,那麼說明這個行業可能是正確的;

  第四步就是利用承諾和一致的原理,此時受害者會有一種心理壓力:我當初出來的時候告訴了家人朋友自己是出來掙大錢的,是最好信賴的人介紹的,如果此時回去,一定會被大家看到自己的失敗,一定會很沒面子,何況此時根本走不了,與此同時,其他成員會跟他介紹自己當初是被哪個最值得信賴的人"騙"來的,這時候受害者會從這些成員的相同經歷上找到一個平衡點,於是既來之則安之,一步一步地聽從傳銷組織者的擺步。

  透過對影響力的瞭解,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某些行為,減少被騙的機會,同時對於銷售員來講,這也是一本銷售心理學的教材,若能深刻地學習並加以利用,將其發揮到極致,必能對贏得訂單有很大的幫助。

  《影響力》讀後感 篇11

  《影響力》這本書以通俗易懂的例子,妙趣橫生的語言向我們傳達能包羅永珍的六條基本心理學原理: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心理學原理就像物理學中的萬有引力定理和經濟學中的看不見的手一樣,悄無聲息的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只是我一直沒有看到而已。這種規律來自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該儘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們感到自己有義務在將來回報已收到的恩惠。因為這一類東西的接受往往與償還的義務緊緊聯絡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與之行影相隨的負債感,它在人類文明中幾乎無處不在。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如此有效的說服他人,主要原因在於:人們很輕易地就會答應一個在沒有負債心理時會拒絕的請求。即使是一些平時頗具影響力的因素,與它一比也會相形見絀。

  互惠原理常常會把償還的義務強加到我們頭上,但我們從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時候還是佔多數的。正因為如此,篤信並且服從這個原理也就成了我們生活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行為規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凡是有人敢違背它,必然要受到社會的制裁和嘲笑。由於普通人大多討厭一味索取、從不回報的傢伙,我們往往會想方設法地避免被別人看成揩油鬼、忘恩負義的王八蛋,或者不勞而獲的懶蟲。”

  記得上初中的時候,因為一些小摩擦而和同學大打出手,之後老師讓我們相互道歉,握手言和。當時的自己心理並沒有釋懷這件事,但之後竟然會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兄弟,我一直認為是不打不相識的緣故。但讀到互惠原理時,我在思考也許是放學路上的一句簡單問候,也許是學校裡的一次不經意幫忙,也許正是這互惠原理,才使得我們的關係越來越好。

  現在,我似乎明白這本書為什麼要用“蒙娜麗莎的微笑”作為封面,也許它意味心理學的神秘源自於人豐富的內心;也許,它預示著當“心理學”與“經濟學”相遇就變得微妙迷離卻又兩者相宜,而這二者的結合,恰恰成就了《影響力》。

  《影響力》讀後感 篇12

  任何人都無時不刻被環境和他人影響,如果我們能理解影響力的內在機制,我們就能成為一個更有影響力的人,讓我們變得更有魅力,更成功,書名叫做《影響力》,這是百年商業類必讀的經典書籍之一。互惠原理就是這樣發揮作用的,只要你接受了禮物,就啟動了一個開關,哪怕這個禮物不是你喜歡的,是被別人強塞進來的,也會發生同樣的效果,如果過路人不做出任何感謝回饋就走掉的話,愧疚感就會一直跟著他,為了消除虧欠他人的感覺,過路人寧願掏出二塊錢讓自己輕鬆,所以我們懂了,為什麼過了半個世紀,一個窮國還要向曾經幫助過他的國家感恩,因為互惠原理的強大力量一直在讓他們產生虧欠感,如果不回饋就會產生一直存在,只有最後回報了才能消除。承諾與一致是影響力的第二個原理,什麼叫做承諾與一致?就是人們會盡量保持言行一致,說過的話和做過的事情要保持前後一致,否則,很容易被人指責言行不一,善變,不守承諾,不值得信任,會被人瞧不起,會面臨極大的社會壓力,而那些言行一致的人,說到做到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第一,當我們做出了承諾後,就做出了選擇,這樣就不用再面對紛紛擾擾的資訊了,不用在為某件事情左思右想,費勁心思了,這是我們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保持簡單有效的重要方法,讓我們更加有效的面對複雜的生活。

  第二,一旦你做出了一個選擇,就可以堅守,哪怕這個堅守是錯誤的,這樣可以幫助人們逃避現實,對於一些煩惱的事情選擇視而不見,這樣的生活更加輕鬆。作者就親自經歷了一個這樣的事件,他和一個教授朋友去參加一個關於冥想的講座,講座是二個年輕人主持,聲稱冥想能治癒人的所有煩惱,給人內心平靜,甚至高階階段可以獲得飛翔或者穿牆而過的特異功能,但其主要目標是招募會員。這個教授在聽的過程中發現講座漏洞百出,所以在聽完後的提問環節,他站起來準確的指出了講座自相矛盾,不合邏輯和缺乏論據的地方,辯駁的二個主持人啞口無言,只好承認教授講的有道理,需要再進一步研究一下。但想不到的事情之後發生了,聽講座的人隨後把二個主持人包圍的水洩不通,不是攻擊他們二個人,而是爭先恐後的交錢入會,作者和這個教授非常困惑,以為這些聽眾沒有聽清楚,散會之後他們和三個聽眾單獨聊了一會兒,才發現聽眾不是沒有聽清楚,反而是聽的太清楚了,所以爭先恐後的交錢入會,這三個人都有自己遇到的大麻煩,一個是演員,希望透過冥想增強自己的演技,第二個是患了失眠症,希望冥想可以改善他的睡眠,第三個剛好相反,希望透過冥想少睡一點,這樣有更多的時間工作。他們之所以加入就是因為聽了這個教授的話,其中一個說,我本來今天不想加入,但聽了你的話之後,決定馬上加入,因為如果回家之後慢慢琢磨我就永遠不會加入了。作者明白了,簡單的說就是他們面臨著非常大的麻煩,現實中難以找到解決辦法,而這個冥想會給了他們希望,但教授朋友說的這麼有理有據,他們就慌了,因為這意味著他們又要面對那些困擾他們的大麻煩,所以他們趕緊加入,這樣就不用理性思考來面對他們的麻煩了,所以這是透過一致性承諾來逃避現實。影響力的第三個武器是社會認同,什麼叫做社會認同?就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會被他人影響,人類是一種群體動物,我們潛意識都會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所以他人的行為會對我們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力大到不可思議的地步,那麼如何才能讓人喜歡自己呢?主要有以下幾點:

  1外表吸引力。

  那些外表英俊的男人,漂亮的女人都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喜歡,這就是“光環效應”,因為在我們潛意識裡,有吸引力外表的人等於好人,誠實,善良的人,看到好看外表的人就會自動這樣聯想。

  那些外表好看的人在應聘的時候有更多優勢,成功的機率更高;在尋求他人幫助的時候,漂亮的男人和女人會得到更多的幫助,幼兒園那些長的漂亮的小孩會得到更多的關愛和照顧,所以我們要儘量讓自己看上去更有魅力

  2相似性。

  那些長相一般的人不用擔心,得到他人喜歡還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相似性,人的天性都喜歡和自己類似的人,所以做生意的人都會在聊天是時候先問你老家哪裡,哪裡畢業的,“同學,同鄉”更好做生意,這就是尋找相似性。

  相似性包括穿著,教育背景,居住地,興趣愛好等,這樣的人自然會讓你更有好感。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某個人的喜歡,就要尋找和對方的相似性,拉近和對方的距離。

  二權威

  這是第四個影響力原理。

  人類作為群體動物,天生容易被權威影響,我們對權威有不假思索的信任,順從,所以像馬雲這樣的成功人士說的話很容易流行,研究發現,我們對權威人士的意見天生會更加順從。

  國外有個著名的實驗,他們招募了一些志願者,對志願者說實驗的目的是為了研究“懲罰對人們學習和記憶能力有什麼影響”,實驗分為學習者,他被綁在通電的椅子上,另一個是被招募來的志願者,問學習者問題,這些問題是研究員留在清單上的,如果學習者回答錯誤,就要通一次電懲罰一次,當然綁在椅子上的實驗者是由實驗室的人扮演,椅子也沒有真正被通電,實驗的真實目的是為了看人們對權威的順從程度。

  《影響力》讀後感 篇13

  不可否認,這是我看過的又一本經典的書,對得起我兩天的伙食費了。這本書談到了潛藏在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社會心理學原理,雖然只是講到了互惠、喜好、承諾與一致、、稀缺、社會認同等六條常見的心裡學原理,但是已經足以讓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如果能夠在生活中用上其中一兩條的話,那就更加不得了了。讀老外的書,的感覺就是寫得很詳細,細節很充分,而且還有大量的案例支撐,具有很大的說服力。這本書也不例外,每一條原理說得極為詳細,每章中穿插的案例也比較多,而且大多數例子都是作者在社會上親身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也有過相似的經歷,、使讀者不得不信。

  本書的前面就專門設定有一頁內容結構圖,在閱讀之前瞧一眼,可以減少閱讀過程中迷航的麻煩,當然我們也不必再花另外的時間來整理內容結構。首先來解釋下書名,如果不仔細閱讀書裡的內容,很少有人會想到作者談的主題的是社會心理學。大多數時候我們的行為都是收到了心理的驅使,而我們渾然不知,隱藏在行為背後的心理學原理就是一件強大的武器,對社會有著很大的衝擊力和影響力,這些武器即可以給我們思考問題帶來捷徑和便利,也可以被商家、政治家或者聰明人利用謀取私利。作者總共用了六章來講述這六條心理學原理,每一章均從四個方面展開,分別是心理基礎、案例、應用和對策。書中的內容都讓人信服,上面已經說過了。這本書彌補了我心理學知識方面的欠缺,讓我明白了為何我要做出這樣或者那樣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我如何避免做出一些不好的決定等等。閱讀一本書的滿足感,就是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帶給你不同以往的結果,提升和改善生活的品質,我想這本書給予了我這種感受。

  現在用社會認同原理來解釋下我為什麼買下了這本書。社會認同原理指出,在判斷很為正確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形式,它尤其適用於我們對正確行為的判斷,在特定情形下判斷某一行為正確與否時,我們的看法撒於其他人是怎麼做的。在噹噹網上瀏覽這本書時,光看標題的話我是不能確定是否買這本書的,這就是不確定性的表現,一般說來,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時候,我們最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在這種猶豫不定的狀況之下,我就去看關於別人對於這本書寫的評價和評分,如果得到的評價高的話,我就可能買,這就是在為自己的行為尋找社會證據,想要看下其他人的意見,是不是應該要買。這個過程就體現出了社會認同原理另外一個條件——相似性,當我們覺得其他人跟我們相似的時候,我們就會根據他們的行為來判斷自己應該怎麼做才合適。因此,作為噹噹網的網友,我有理由相信他們的評論,因為給這本書的評價很高的網友很多,所以我就決定把它買下來。當然,我們得考慮下可能偽造的證據,也許這些評價是專門的託寫的呢?那麼,我們覺得是不是上當了呢。還好,我沒有掉入這個陷阱,沒有被人騙。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行為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因為水平問題,只能講下個人的簡單行為。

  在看這本書以前,總認為影響力就是自己影響別人的能力,現在看了影響力的一小部分,第二章的互惠,作者把它剖析得很透徹,我覺得該書寫得非常專業,裡面的一些字句也不是很容易理解,還需要我慢慢去細讀,下面是我的一點讀書心得。

  我認為影響力就是過去事情的印象,這種印象在左右著我們今天、明天的行為,也許是正面的影響,也許是負面的影響。總爾言之,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昨天的、過去的事情的影響。該書將這種規律系統的揭示了出來,它來自於我們所受的教育和生活環境,以及人們共有(或者是固有)的觀念和生活經驗。影印紙

  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太複雜了,而我們接受到的資訊也太複雜,要想自由自在的活下去真的不太容易。有時看似我們是自由的作出抉擇,其實早已身不由己。善於利用這種規律的人輕鬆的掌握著他人的動向,透過人們內心的負債感(互惠原理)或是文化上的觀念給人以壓力,迫使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從這個方面來看,人們要想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清晰的判斷力,或者說不被人欺騙,實在是有些困難,因為有時候就算知道自己會被騙,人們還是會踏進這個圈套,僅僅是因為希望遵守承諾,被人尊重,或是為了償還一點點小小的人情,文化的習慣要求我們這麼做,於是我們這麼做了,可是卻被騙了,但是沒有辦法,我們必須這麼做,否則就將面臨自我巨大的心理壓力。更有趣的是,我們在實施互惠的同時,有時免不了自己也會變成互惠的“獵物”。影印紙

  書越讀越有意思,我一定會好好讀完這本書。邊讀邊反觀生活中的現象,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穫,以此來更好的改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互惠是人們身邊一種有效的影響力的武器,就是看你如何去利用它,或者說如何去應用它,關鍵是如何創造性地應用它,因為很多人都在用它來謀取利益。

  《影響力》讀後感 篇14

  當時看介紹時說,《影響力》這本書是《財富》雜誌鼎力推薦的75本商業必讀書之一,還說是風靡全球20多年,不過我看一般,廢話過多,這大概就是外國人的寫作方式吧!呵呵,也許是我的水平不到,還欣賞不了!

  書中主要講的是怎樣能對他人有更強的影響力!主要談到了幾個方面:知覺對比、互惠、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稀缺,七個方面,影響力讀後感——讀後,更懂得你自己和他人。

  ⑴知覺對比原理

  人總是根據之前發生的事情作為參照物,來比較判斷現在的事情!最簡單的例子:服裝店裡,銷售員總會先拿出昂貴的東西,再拿出便宜的東西,這樣會讓人感覺東西更便宜;相反,如果店員先讓顧客看便宜的東西,再讓顧客看貴的東西,會使昂貴的東西顯得更貴!這也是為什麼房地產銷售員總是先帶顧客去看幾套不甚合意的房子(墊底貨,公司壓根就沒打算賣),再給顧客看他們真正想賣的房子,這時顧客會“眼睛一亮”!

  ⑵互惠原理

  所謂互惠原理,第一層意思是,先給予他人恩惠,再索求回報;第二層,也更為有效的,是自己率先讓步,從而讓對方覺得有義務也作出讓步!

  第一層:當我們接受了別人給予的好處時,我們就會有虧欠感,想要回報對方!最典型常見的就是人情債!林登·約翰遜剛當上總統時,他提出的議題在國會里總是能輕輕鬆鬆就透過,連照理來說應該強烈反對這些議案的議員們也投了贊成票!政治學家們認真研究後發現,與其說是約翰遜長袖善舞,不如說是他常年在眾議院和參議院摸爬滾打,幫了其他議員的很多忙!當上總統後,議員們紛紛償還從前欠下的人情債!

  給我們的啟示是:熱心助人!很多時間,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為自己鋪路!助人就是助己!

  第二層意思,互惠式讓步!就是“拒絕---後撤”手法:先提出較大的要求,遭到拒絕後再提出較小的要求(其實這個較小的要求才是真正想要的)。這讓對方看起來顯得是一種讓步!

  真正有天分的談判員會把最初的立場稍作誇張,夠他討價還價、來上一連串的小小讓步;而對方會認為既然人家都讓步了,自己也應該讓讓步,於是,就順從了你的要求。而這個結果就是談判員真正想要的結果!

  “拒絕---後撤”手法不僅僅能刺激受試者答應請求,還能激勵他們切身實踐承諾!因為受試者覺得是自己讓對手改變主意、作出讓步的,自己要對最終的協議負責,對最終的結果也最滿意!

  ⑶承諾和一致

  承諾和一致原理認為,一旦做出了一個選擇或採取了某種立場,我們就會感受到來自內心和外部的壓力,這種壓力會迫使我們的言行與它保持一致。在這種壓力下,我們也會找出一大堆新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另外,周圍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會促使我們朝著這個方面努力!人們會努力把自己的形象調整的和周圍人口中說的一致!

  案例分析:

  ① 玩具商的把戲:聖誕節前,他們會在電視上做一些特別好玩的玩具的廣告,當然,孩子們會特別想要這樣的玩具,於是纏著父母在聖誕節時買來作為禮物送給自己;但是玩具商卻故意不給商店提供足夠的貨物,這樣,當父母去買玩具時發現這些玩具都已經賣光了,他們只好買下其他等值的玩具充數;過完聖誕節,玩具商又在電視上為那些特別的玩具大打廣告,這使得孩子們更想要了,他們跑去哭訴:“你答應過的,你答應過的…”(迫使父母兌現承諾)

  ② 書面承諾的力量:比賽徵文!寶潔這樣的一些大公司,會設立豐厚的獎品,邀請讀者親筆寫下該產品令人喜愛的特徵!那些讀者為了獲獎,就必須尋找該產品值得稱道的地方,並在文章里加以描述。成千上萬的人以書面形式表明了該產品具有這樣那樣的優點,在書面文字的神奇推動下,他們真正相信了自己寫下的東西!(人會更忠於自己的公開決定,更不願去改變)

  為一個承諾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對承諾者的影響就越大!換句話說,費盡周折才得到某樣東西的人,比輕輕鬆鬆就得到的人,對這件東西往往更為珍視!就像一些組織堅持要有嚴格的、困難重重的入會儀式(大多是對新人的摧殘和折磨),就是為了強化新成員對團體的承諾感,這樣能極大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和卓越感!

  另外,個人承諾能建立起一套自圓其說的系統,能為最初的承諾找到更多新的理由!案例分析:汽車經銷商就經常採用這樣的手法,經銷商常對某些客戶報出比競爭對手低上400美元的報價(沒打算兌現,只是為了讓潛在客戶決定就在本店買車)。一旦客戶作出了決定,經銷商就會採取一系列的活動,培養客戶的個人承諾感----填寫一大堆的購車表,安排各方面的貸款條件,有時,還鼓勵客戶試駕一整天的車,之後再籤合同…經銷商知道,這期間,客戶一般會找出大把的新理由來支援自己的選擇,證明自己的投資很划算!隨後,經銷商會出一系列差錯(如少算了空調價格,或者是老闆嫌價格過低不同意…)巧妙地把400美元的優惠抽調!這時客戶會想:買一輛車要幾萬美金,多上400美元似乎不是多大的事情,再說了,價格跟競爭對手是一樣的,這可是自己選的車,都不會很在意,因為還有那麼多上佳的理由支援自己的購買決定!其實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不是最初先做了選擇,這些額外的理由根本不會出現!

  這種“拋低球”的手法順序是:先給人一個甜頭,誘使人作出有利的購買決定,而後,等決定做好了,交易卻還沒有最終拍板,賣方巧妙地取消了最初的甜頭!但是買方卻為最初的承諾找到更多新的理由來支援自己的購買決定!

  ⑷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什麼是正確選擇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觀察周圍人群的選擇,認為做該選擇的人越多,就越證明了該選擇的正確性!尤其是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朗、意外性太大的情況下,我們更有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其實,在局面模糊不清的時候,人人都傾向於觀察別人在做什麼,他們也在尋找社會證據!他們會更傾向於模仿跟自己相似的人的做法!所以,商家在做銷售時,不需要說服客戶認可自家產品有多好,只需要告訴客戶有多少多少人已經購買了這個產品;慈善捐款時會不斷播出已經認捐的觀眾名單,給人一種印象:“看,所有人都要捐錢了,這肯定是一件正確的事,應該做”!

  正如有人所說:“95%的人都愛模仿別人,只有5%的人能首先發起行動,所以,要想把人說服,我們提供任何證據的效果都比不上別人的行動”

  ⑸喜好

  喜好原理認為,我們大多數人總是更容易答應自己認識和喜愛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讓人喜歡的幾個理由:

  ①外表魅力

  ②相似性(我們會下意識地向跟自己相似的人作出正面反應)

  ③恭維

  ④接觸與合作。最後一方面值得深探討,其實我們自己對某種東西的態度是受了先前接觸它次數多少的影響,我們總是偏好自己接觸過的東西,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就像很多選民在投票站只是因為候選人的名字看著眼熟,就作出了選擇!

  啟示:在做營銷和管理時,想辦法儘量多跟客戶交流接觸幾次,儘量多次地重複宣傳理念,逐漸地,對方就會慢慢接受!

  ⑹權威

  實驗證明,人們傾向於服從權威而放棄獨立思考!

  人們都嚴重低估了權威的影響力,頭銜、衣著、代表身份地位象徵的汽車等等,都會讓人感覺對方是權威!

  我們一般更願意聽從那些看似公正的專家權威。但是小心:順從專業人士經常會使用一些策略,例如:偶爾說些有違自己利益的話,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點,來讓我們感覺他們真誠可靠!

  ⑺稀缺

  人們對失去某種東西的恐懼似乎要比對獲得某種東西的渴望,更能激發人們的行動力!換句話說,人們更害怕失去某種東西!企業管理者更重視潛在的損失!(啟示:做宣傳要更側重於不行動的話,會損失什麼)

  每當有東西獲取起來比以前更加困難,我們擁有它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我們就會越發地想要得到它了!比如,某類資訊遭到禁止後,我們會更想得到這些資訊,而且對這些資訊變得更能接受也更包容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因為家族製造出來的障礙,使得他們的愛情迅速升溫,發展到離不開的程度(俗語說的,你越不想讓他幹啥,他越是想幹啥,逆反心理)

  較之於一貫短缺,人們更珍視新近變得短缺的東西!就像各國的革命,最容易起義的,不是那些傳統上一直深受壓迫的底層人們(這些人已經把自己的貧困潦倒看成自然了),而是曾經生活的很美好,現在失去了的人!

  案例分析:理查德買賣二手車,故意把所有想上門看車的人安排在同一時間看,創造出一種競爭有限資源的氛圍。(啟示:想要銷售做好,也需要創造出這樣一種氛圍)

  渴望擁有一件眾人爭搶的東西,幾乎是出於本能的反應!但是我們要提醒自己,稀缺的東西並不因為難以弄到手,就變得更好吃了,更好聽了或者是更好看好用了!

  《影響力》讀後感 篇15

  本來以為讀這些理論的著作會有點枯燥,但是隨著深入閱讀,我被書中那一個個生動的案例深深地吸引了,這些例子很能引起我的共鳴。從這本書中,我覺得自己有以下收穫:

  1、讓我避免今後再上一些小商小販,傳銷者的當,學到了一些對付他們的技巧。

  書中銷售商、募捐者的一個個技巧真是令我瞠目結舌,眼界大開。從這些案

  例中忽然發現自己是一個很容易上當的人。例如,每次買衣服,總是大包小包的回來。主要原因就是經受不住商家諸如這件衣服很合身之類的勸說;或者在買了外套以後被要求再搭配一件毛衣。想想貴很多的外套都買了,也就不在乎多買一件毛衣了。這些例子在書中的第一章——影響力的武器中就可以找到。我們不必動腦筋去權衡利弊,更不必再做任何困難的決定。讀了這本書以後,不敢說以後再也不會上當了。但我想一定程度上能讓自己更理性的消費,每次消費之前能讓自己更好的思考。

  2、學到了增進與同事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技巧。

  與同事的相處與溝通方面,我覺得書中的第二章——互惠對我的啟發比較大。

  事實上,我發現身邊的很多同事都已經在用這種與人相處的技巧了。比如,辦公室中的同事經常會互相幫忙。在對那個同事建立起好感的同時,當他真有什麼事情請你幫忙的時候,你也不好意思再拒絕了。書中有很多技巧都能幫助自己與學生更好的溝通。其中最有用的,我覺得還是和學生保持一致。例如要批評孩子之前,先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我知道你也不想這樣的……你現在一定也很難過、後悔……,然後讓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然在於孩子交談之前,也可以和傳銷人員一樣,先問上一句:你今天感覺好嗎?高興嗎?以消除孩子的緊張感。這些技巧似乎跟暑假教師培訓的技巧有異曲同工之妙。

  3、一定程度上學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是邊讀邊想讀後感該從哪個角度入手,總是想把書中的內容與教育聯絡起來,但似乎總也聯絡不上。但最後,還是從書中找到了一些與教育沾邊的片斷。例如在第三章——承諾和一致中,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四年級的小男孩不玩一個很誘人的玩具。他發現,要讓一個小男孩暫時順從是很容易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威脅孩子們說,只要玩這個玩具的孩子被抓住,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如果弗雷德曼在的時候,沒有一個小孩子敢去玩。但6個星期之後,當他不在的時候,他的威脅就失去了效果。第二次試驗,他只是對孩子說當他暫時離開房間時不要玩這個玩具,因為玩這個玩具是不對的,並沒有威脅孩子。6個星期之後,三分之二的孩子都沒有玩這個玩具。當然,我對這個結果並不是很相信,第二次試驗中,弗雷德曼這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居然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但是有一點我還是贊同的,去威脅孩子,只能得到暫時的順從,最後效果肯定是不佳的,特別是當孩子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書中還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樣對我又啟示。例如進行行為規範教育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利用社會認同感的原理,給孩子看一些同類孩子正確的行為規範的錄影,而不是純粹文字的說要怎麼做,或者背行為規範。

  總之,讀這本書對我來說還是很有用的,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多看看這些教育類的著作,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用理論去指導實踐,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影響力》讀後感 篇16

  查理·芒格是股神巴菲特的合夥人,兩個人一起創造了投資界的神話。當查理·芒格第一次讀到這本《影響力》時,他非常欣賞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於是送給作者價值22萬美元的股票作為學費。

  這是一本經典的心理學著作,作者重點圍繞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相信素不相識的人甚至是騙子,接受他們的要求?

  作者的結論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大腦天然形成了許多思維定勢,很像是汽車的自動駕駛或是自動執行的電腦程式,可以減少我們的計算量,簡化我們的生活。但是在溝通中,一旦有人有意識地去觸發這些思維定勢,我們就會不自覺地進入到他們設計好的套路中,也就更願意相信他們,聽從他們。

  作者經過30年的研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跟蹤調查,總結出了六個可以觸發我們思維定勢的關鍵開關,並且藉助大量的例子,說明了人們如何在政治上、商業上、平時生活中和在騙術中利用這些開關影響他人的。

  更難得的是作者還針對每一個開關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幫助我們利用一些技巧遠離奸商和騙子。總之,這是一本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好書。

  這是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作者是羅博特·西奧迪尼講述的社會一些成功的社會心理學現象,透過大量的資料和實驗解釋了這一現象,並從中找到了成功的因素並告訴我們該如何應用和堤防。

  作者從影響力的武器、互惠原則、承諾和一致、社會認同感、個人的喜好、權威以及事物的稀缺性來詳細介紹。從中我們可學習到如何讓更多的人接受我們的觀點和想法,讓你不知不覺的按照對方的意圖來走。

  說白了,就是套路。也能讓我們知道,有沒有掉入對方的陷阱。如果我們瞭解這些,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當我們遇見事情能夠從容一些。這本書比較適合剛出社會不久的年輕人看。老油條其實對這些都知道,只是沒有作者系統的研究和總結。這本書我給3.5星吧。就寫這麼多吧!

  持倉沒有變動,沒有任何交易,有點牙膏錢加倉了中國平安,分眾傳媒。持有的另外加一個格力電器,目前持倉2年。我是一個賴散的價值投資者。股票買完,該吃吃該喝喝,哈哈!世上沒有什麼新鮮事,太陽不久後會繼續升起。

  《影響力》讀後感 篇17

  《影響力》從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等角度總結了“拒絕—後撤原理”、“對比原理”、“互惠原理”、“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短缺”等一系列的影響力工具,並透過諸多的案例進行詳盡的闡釋。影響力工具就像是一把雙刃劍,擁有正反兩面,關鍵在於用劍之人。於我們而言,看完這本書應該清楚兩點。

  (1)清楚每個影響力工具背後的邏輯,以防被別有用心的人暗箭所傷。

  (2)運用影響力工具在生活和工作中,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拒絕—後撤原理

  簡言之,就是為了使自己原有目標不變,故意在目標基礎上給對方留有拒絕的餘地,最終恰好達成期望目標。就像旅遊景點銷售商品一樣,賣家明知遊客會討價還價,故意報高一點價格,然後在買家還價時降低一點。

  拒絕—後撤原理的背後還潛藏著對比原則,需要我們根據實際情況為自己的目標做一定的鋪墊。比如管理者在公司遇到極端市場行情時必須採取減薪措施,不用想員工肯定會跳起來反對。你原定的方案是每月每人減薪1000元,為了最終推行這個方案,管理者需要前期做個鋪墊,放出風聲每人每月減薪2000元,員工聽到訊息後肯定暴跳如雷,兩方勢力周旋過後,再進行正式的通知:基於某某情況(站在對方角度考慮),減薪制度調整到每人每月1000元。基於2000元減薪的鋪墊,員工對於降低後的減薪基數的接受度會大大提高。

  二、互惠原理

  古人言: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正因為互惠原則的存在才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步拉近。當然也有部分人利用互惠心理,採取四兩撥千斤的柔道手法施以詭計,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在車站被塞禮物要錢的事情,很多人都碰到,我也不例外。起初會因為不好意思而為突如其來的禮物買單,碰到的次數多了對此心生厭惡,也會堅決以冷漠回應。互惠原理應該是善意回報善意,而不是用善意回報詭計。

  在社交方面,我一直是一個很被動運用互惠原理的人。就拿簡單的請客吃飯來說,回想起來過去的無數次飯局,大抵是我的朋友們率先發起的,我請他們吃飯更多的是扮演回饋他們之前好意的角色。到達一個陌生的圈子時,發現自己很難去快速融入。反思之後,覺得癥結在於自己在社交方面過於被動,其實我也可以主動先成為先施惠於他人的人,從而得到更多的反饋。當我留心主動去幫別人一些小忙之後,發現彼此間的關係慢慢拉近,而且遇到需要請教他人的問題時我心理上會輕鬆很多。

  三、承諾與一致

  在人格同一性的約束下,透過語言、特別是行動表達的承諾會迫使我們做出與之相一致的事情,甚至改變我們的自我形象。公開的、尤其是艱難的承諾更加有效。一旦主動做出承諾,自我形象就要承受來自內外兩方面的一致性壓力。一方面,是人們心裡有的壓力要把自我形象調整得與行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還存在一種更為鬼祟的壓力,人們會按照他人對自己的感知來調整形象。比如玩具商為提高淡季銷售量,先是打各種吸引小孩的廣告,讓父母對孩子做出購買的承諾,又刻意減少該爆款玩具的供應量,讓父母在買不到該款玩具時先以其他玩具作為替代,等到淡季來臨時重新增加爆款玩具的供應,父母為遵守對孩子的承諾,不得不再購買該爆款玩具給孩子。還有,戰俘營政治徵文比賽,以及寶潔宣傳徵文比賽等都是運用了承諾與一致的影響力工具,潛移默化地影響對方的行為。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兩種情況:一種是負面情形,有時明知自己錯了,卻因自己起初的決定不願被推翻而緊牙冠不去承認錯誤,還反反覆覆找理由和介面讓自己更接近於錯的承諾。另一種是正面情形,經常看到朋友圈有人曬讀書、健身等各類打卡,其實相當於是做一個公開的承諾,反向逼迫自己為了面子要將最初的承諾堅持下去,保持行動的一致性。為了更好的達成目標,有時我們需要主動地為自己構建這種承諾與一致的氛圍,作為對自己的約束與鼓勵。

  四、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是不確定性導致的“多元無知”,會使人們更加依賴社會認同。比如,配音笑聲、買稱、周迅的糖果廣告等,反映了人們普遍存在的從眾心理。

  像大眾點評這類評分機制的app,也是利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一般外出就餐,我會不自覺的開啟大眾點評,篩選出評分最高的餐廳,減少思考和時間成本。但其實一年前的我,還不怎麼熱衷於看大眾點評,更傾向於直接根據自己的喜好做選擇。來上海後,發現各類餐廳紛繁複雜,選擇太多,反而不知該如何決定。用了一次大眾點評發現跟著大眾的腳步,犯錯的機率減少很多,而且方便快捷,此後便依賴上了這個軟體。後來慢慢發現,其實和5分餐廳同等就餐環境和口感的餐廳也不少,有時或許是這些5分餐廳運用了這種從眾心理和平臺一起搞得營銷策略,捧起來了市面上的網紅店。

  五、喜好

  說起投其所好,不得不提的就是和珅了。精準把握乾隆皇帝的喜好,言談舉止近乎百分之百的契合皇帝的胃口,贏得皇帝的喜歡和信任,從而為自己謀得私利。

  還有一個現象,我們會發現和我們走得近的人往往是那些與我們有某些相似的人,不管他們是在觀點上、個性上、背景上,還是生活方式上與我們相似,都會使我們對他們產生好感。

  特百惠公司家庭聚會的案例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這個聚會使用到了幾乎所有影響力的武器:互惠、社會認同。透過朋友間的家庭聚會,為特百惠打開了一條暢銷之路。

  六、權威

  “權威”這個名詞,自小就播種在我們的腦海裡,小時候父母是我們的權威,上學後老師是我們的權威,工作後業界的大佬們又漸漸成了我們的權威。這種意識無處不在,但是能夠善用它的卻不多。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權威的信服,使他們慢慢地變成了盲目地自動順從。因為他們覺得根據以往的經驗在權威期面前思考或是質疑幾乎成為一件多餘的事情,因此漸漸放棄了獨立思考,習慣了機械式的反應。

  來自權威的分享或者告誡,確實能夠指引我們少走彎路,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尋找到達成目標的捷徑。但是凡事過呦則不及,過度的依賴權威,會讓我們丟失自己,永遠的生活在權威的天花板下,很難有突破,甚至受權威所累。比如,工作中如果你永遠以老闆的要求為準繩,百分之百和順從和照做,那麼你的老闆就是你的天花板。但如果你在老闆要求的基礎上,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見解,你的成長會加速,你的天花板也就掌握在了自己的手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何利用“權威”這一影響力工具,達成自己的目標呢?比如,代銷金融產品需要去其他金融機構做委託人及金融產品的盡職調查,去之前我會做詳細的準備,瞭解他們公司及產品以及市場上同類產品的情況,並特意設計好幾個問題。第一次做這件事其實我的內心是有幾分膽怯和擔憂的,但是為了達成合作以及爭取到有利於我方的條件,初次的見面我必須想方設法樹立自己專業懂行的形象,而不是一副稚嫩新手的樣子。因為大家普遍的心態是願意認可專業與權威。

  七、短缺

  “物以稀為貴”因短缺而有價值。收藏家透過創造短缺效應而使自身獲益,企業家利用短缺創造需求。

  生活中越是禁止的事情越能勾起人們的好奇心和興趣。父母越限制孩子做某件事,孩子短期內或許妥協,但是長期總會抓住機會報以強烈的反抗。限制個人支配權而產生的“心理抗拒”是短缺心理來源之一。

  得而復失比一直沒有得到更能刺激慾望。這點我是親身經歷過,曾經一直嚮往的東西得而復失帶來的強烈遺憾,成為了我心裡的一個結,在之後的生活中一直想法設法地去彌補那個遺憾,那種執著和慾望遠遠超過沒有得到之前。

  《影響力》讀後感 篇18

  第一次讀《影響力》,之前便聽過市營專業的學長說過,雖然到現在電商的知識早已更新迭代,但是這也不失為經典讀物。

  何為影響力?是使順從的力量。"影響力”有多奇妙?善用你的影響力,使你更有魅力;運用你的影響力,使你擁有權力;尋找你的影響力,讓你展現實力;控制你的影響力,讓你隨心所欲。如何擁有影響力?

  互惠,善於互相付出和讓步。在需要適當的付出和退讓的時機,率先讓步掌握主動權,啟動有益的交換過程。也啟示我們日常用善意回報善意,而非回報詭計。善良,而非回報詭計。

  承諾和一致。個人承諾能建立起一套自圓其說的系統,為最初的承諾找到新的理由。承諾一旦做出,便可以自己長出腿來支撐自己,也啟示了我們警惕保持一致的後果。社會認同。面對明顯是偽造的社會證據,要多一點警惕;其次,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的決定不應該建立在“其他人怎麼做”的基礎上,尤其是事情很重要,我們必須權衡優劣得失的時候。喜好、權威和稀缺。人們總對個人喜好或稀缺一本挺有意思的心理書籍,分析了很多社會現象和實驗結果,揭露了對比原理、互惠原理、喜好原理、承諾和一致原理、權威原理和稀缺原理,講述順從業者或者別有用心的人是如何使用這些影響力武器去使人產生一種"一點就播放按鍵"的反應,當然,無論使用什麼方法,都要常問自己為什麼?心中一旦有疑問時要引起警覺,不要立刻做決定。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切都應儘可能的簡單,但不能太簡單。”成功的人總是那些懂得利用規律的人,我們做事情從簡單入手,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的做好每一件事情,懂得遵循規律並且利用好規律就能取得成功。

  最後我想說的是讀了這本書,我認為我們自己本身就應該學會散發影響力,讓自己成為一個能影響他人的人,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誠實勇敢正直的做事是很大的影響力,當大家覺得你有足夠好的品質時,在這種心理下你會有最大的影響力。所謂大巧不工正是如此。我們內心應該追求和維護優秀的品質,在優秀品質的基礎下去努力工作,一定會取得一番成就。

  影響力無處不在,聰明的人往往會有意識地使用影響力的武器,學習優良品質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能被別人利用人性的弱點,並且要學會理性的看待問題,在提升自己影響力的同時也要不斷學習。

【《影響力》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