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育與人生》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1

  當《教育與人生》放到我的手裡時,我就認定它是我長久的手邊書。書中葉聖陶先生的話就像是一股力量,能夠推動我走進真正的教育中,這股力量將我以前對教育的簡單想法一一擊破,同時細膩地指點著。這本書將讓我受益無窮!

  在《今日中國的小學教育》中,葉聖陶先生說道: “小學教育是為著小學生的,小學教師是栽培小學生的。原來人之所以可貴,並不在他既已為人,乃在他將進而為更高尚的人。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如果能參加正人人類的進化歷程,便算是個有價值的人。”學會做人,是最根本的。在學校中,學習知識固然是一種培養學生的途徑,但無法將所學的融入到生活中,學生得到的僅僅是知識,而不是智慧和人生。

  在我直面41個孩子的時候,我比他們更緊張。很多慌亂的時刻會出現在自己身上,我曾用嚴厲的語氣責怪過他們,但第二天再見面,他們依然真誠地對著我笑,我便開始想該怎麼做才是真的對他們負責。

  面對這群天真的孩子,沒有人會喜歡將他們埋進無邊的題海里,當他們在奔跑的時候,我能被他們努力的表情所感動。而成為一個教師後的我,對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是為了讓孩子不會對我感到失望,更不會讓他們自己在困難中失去前進的信心。

  不知不覺已經過了一個多月,和學生的相處也開始熟悉。孩子就像魔術師,他們每天都在變,我每天都能感受得到。他們會幫助別人,積極地伸出手,不僅僅是借與還,還懂得了與他人的分享;有人看到地上有垃圾,拿起掃把就掃,其他的人便會迫不及待地加入進去,即使握著掃把的手還不夠靈活。見到老師會微笑著問好,放學時記得向老師告別。

  其實我喜歡摸摸他們的頭,或是拉拉他們的小手,可同時我也明白與學生太親近,會有反效果,於是我常常板住臉。回想一下,板著臉的表情一定太難看了,孩子們接受不了,都離我遠遠的。“如果有一面鏡子在前面,也許自己看了也會嫌得可厭。”先生的這句話就是對我說的,現在的我正在改變,我有更多的耐心走近孩子們,仔細地幫助他們改正作業直到真的弄懂為止,心平氣和地處理學生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也學會和身邊的人相互友愛。

  以前的我並沒真正懂得如何與兒童相處,如果接受他們的情緒,如果處理他們的想法。直到現在才知道,原來用輕聲細語更容易貼近學生,用溫柔更容易說服孩子的小脾氣,用一點細微的關心可以把他們的“不聽話”趕走!而正是老師的態度引導了學生的態度,老師的脾氣改變了學生的脾氣,老師的為人影響了學生的為人。

  這些點點滴滴也許只是我看到的一小部分,而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就是用來“成為一個高尚的人”的,時間越長,積累得越多。我的學生讓我懂得了更多,我也希望我的付出能讓他們真的得到收穫。我想看到他們不論在快樂與難過中,還是在成功與失敗中,都能不停地學習,不停地長大!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2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教育與人生》這本書精選了四十八篇葉老的教育論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值得一讀。

  有幸捧讀這本教育專著,真可謂受益匪淺,下面就教師怎樣來教學生的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針對教師怎樣來教學生的問題,葉老先生提到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是我國教育者的優良傳統。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提出教者必以正,重視以身作則的原則。西漢教育家董仲舒說:善為人師,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意思是說,要當一名好老師,既要有淵博的知識,正確的教育方法,又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動。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是教師道德的特徵,是人民教師必備的德行。

  葉老在他的論著中將教師的講法分為兩種:一種是開門見山,一種是先引起動機再講,以後者為最有效,在學生接觸後想知道的時候才講,更會使學生豁然開朗,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要注意引導學生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求創新、善創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一點在教育學生環節中體現更為明顯,教給學生行為規範和道德的標準,不僅要用語言講明,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因為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標準和規範,也是一種有效的不言之教。關於這一點葉老講: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樣,而‘身教為先’總歸是最重要的一條。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能否做到以身作則,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愛戴。反之,如果教師只是說得好聽,而在行動上卻是另外一種樣子,學生就會不聽教師的話,有的學生還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為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我們教師在這一方面要注意和學生溝通,真正地瞭解學生,應該和他們成為朋友,這樣才會更順利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讀完《教育與人生》,我深深地感受到葉老對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在當今社會,說白了其實就是人才競爭的社會,是教育競爭的社會。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穩固的專業思想和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要有某一學科專業的科學知識和教育理論素養,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學與藝術修養,而且還必須具備教育教學的實際能力,掌握科學的、發展的融技術與感情為一體的教師職業技能。我們要不斷地充電,只有以為人師表的姿態展示人生的道路,以高尚的情操鼓舞學生,用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才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健康地成長,使自己不愧對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3

  上一次我寫了一篇《哲學與人生》,寫完之後很想再一下《教育與人生》。為什麼這樣想呢?因為哲學是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如何更好的思考人生?如何更好的走好人生路?只有藉助教育這個工具。

  今天讀了葉聖陶老先生寫的《教育與人生》,葉老說:“教育是人類獲得生存資料和經營生活的一種工具。教育本身並非目的,而是工具。這種工具,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國家社會,小而言之可以指導個人,改造個人的錯誤,實現個人的本能,它的作用是很大的。”

  葉老還指出教育與人生的三種關係:以教育認識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

  關於教育對人生的作用,我還是比較認同盧俊提出的:教育即生長。我覺得人生就像一粒種子,教育就像是陽光雨露。教育就是用來促進人的全面生長的。教育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面的東西灌輸進一個容器。如果要是按照孫瑞雪的說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教育的作用就是幫助這個“精神胚胎”完整的成長,長成一個完整的自我。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認為:教育是“風格之培養”。風格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思想及行為有了一定的要求。一個人受過教育之後,最大的特色是:對於許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於做。通俗的講就是一個人接受了教育後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更加嚴格自律了,更加有原則了。

  總之,我覺得教育能促進人的全面生長,能讓一個人形成自己的風格。這就是教育對人生的作用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4

  《教育與人生》中用了比較小的一篇幅說道“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為人師表”!這看似一句連“外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我卻思考了很久——因為它“實在,樸實”!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離這一句話的要求還有多遠?

  通常說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為貴。個人認為,老師其實是“語言器官”比較發達的高階動物,“言教”可謂是時刻都在進行的,經常嘴巴一張就會停不下來,反正我是這樣的人,所以講的'話多了,難免重複的也多,但是又並不是每句話都是重點,學生很多時候就搞不清楚我的要求了。拿最近的課本劇排練來說,學生甲飾演后羿,其中有一段情景是后羿登上崑崙山頂拉弓射下九個太陽,排練時我是用我的嘴巴把情景描繪了不知道多少遍,我讓學生自己先理解后羿這一人物,依照人物特點想像他登山的步伐該怎樣?拉弓時的表情又該怎樣等等。可是任憑我描述學生的表演還是不盡人意,結果我實在不滿意,一著急自己上去演了,學生也緊接著模仿了起來,效果好極了,其實當時我是“愣”了,進步太快了,後來我反思後,明白了其中收效快的原因了,那就是“身教”!

  《教育與人生》一書我還需要時間仔細揣摩,葉老的超凡智慧和偉大的教育思想不是我短短一個月看完他的一本書就可以學習好的,我還需要不斷的充電,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和各方面,也讓我將來的“教育人生”盛開出一朵美麗燦爛的小花!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5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教育與人生》這本書精選了四十八篇葉老的教育論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值得一讀。有幸捧讀這本教育專著,真可謂受益匪淺。下面就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感受。

  熱愛學生。教育學生是個艱鉅的靈魂、性格塑造工程,作為一名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在培養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應該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也應該像斯大林所說:要小心翼翼地培養人,就要像園丁栽培心愛的花木一樣。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真誠的師愛是促進學生上進的動力。曾經有一位學生,因父母工作均在外地,無暇照顧他,他便自我放縱,學習不認真,作業不做,和同學打架。當了解到這情況後,我立即向他伸出關愛之手,找機會與他談心,時常撫摸著他的小腦袋問寒問暖,鼓勵他學習。慢慢的,他對學習不再馬馬虎虎了,一天天進步起來。

  以教育成就自己。由認識自己而革新自己,由革新自己而成就自己,是一種自然的步驟。如何才能達到成就自己的目的呢?葉老認為,應當按照自己的所長和所好去成就自己。譬如愛好理科的,就可以在理科方面努力;愛好文學或者政治經濟的,就可以在文學或政治經濟方面努力。這樣,是很容易成功的。要使人們都能夠成就自己,非藉助於教育不可。可見,教育對於人生所負的責任,真是不小。

  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一點在教育學生環節中體現更為明顯,教給學生行為規範和道德的標準,不僅要用語言講明,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因為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標準和規範,也是一種有效的不言之教。關於這一點葉老講: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樣,而‘身教為先’總歸是最重要的一條。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教師能否做到以身作則,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要觀其行,教師只有以身作則,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愛戴。反之,如果教師只是說得好聽,而在行動上卻是另外一種樣子,學生就會不聽教師的話,有的學生還可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成為說話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我們教師在這一方面要注意和學生溝通,真正地瞭解學生,應該和他們成為朋友,這樣才會更順利更有效的教書育人。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從書上我們能知道更多故事,更多知識。我們要多讀好書,用知識來塑造你自己,不斷進步!書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書,讀好書,同時倡導並支援我的學生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6

  “教育與人生”,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教育對於一個人一生的影響作用,也可以看出教育是伴隨我們一生的。世界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每一分每一秒我們都在學習,可能你沒有坐在課堂上,可能你不是學生,可能你正在學習一項新的技術,可能你正在瀏覽網頁,哪怕可能你正在看路牌,摸索前進,又哪怕是小孩在學習走路,這些都是學習。教育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而不只是指讀書。用葉老一句簡單的話來講,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的習慣其實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當孩子具備了良好的習慣,也就意味著他們具備了學習的能力,當他們能自主學習的時候,那教育的目的也就實現了。

  看著《教育與人生》,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我究竟應該怎樣才能把書中的思想轉變成自己的思想,怎樣把書中的思想運用到幼兒園的活動中。因為這本書基本上是針對小學教育來寫的,很多方面在幼兒園裡是不可能實現的。我一直思考著……

  後來,我想到我們幼兒園的課程實施過程中,主要是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是作為幼兒掌握知識的媒介,起主導作用,在幼兒園的活動中,幼兒能充分行使主動權,為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而努力。所以,我覺得在幼兒園最主要的就是養成教育,也就是葉老的那句話“養成良好的習慣”。

  跟著這一條原則,我不斷地摸索,希望能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路。由於幼兒園的孩子有向師性,他們把老師對他們的看法比父母對他們的看法看得更重。他們特別希望能夠得到老師的認可和讚揚。而每一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特點,每一個孩子都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他們各方面的發展肯定也是參差不齊的,像我們班,查小朋友語言、行為、習慣等各方面都很優秀,不需要老師阿姨多費心,還能幫助老師做一些小事情。我們班還有一個小年齡的小朋友,每次遊戲的時候,她都能開心參加,但每次上課的時候,就不肯舉手。為了鍛鍊她的膽量和大膽舉手的習慣,在一次語言課上,我特別注意她,在請幼兒表演兒歌的時候,又沒看到她舉手,於是,我試探性地問:“XXX,你願意表演給小朋友看嗎?”她點點頭。可當其他幾個小朋友都上來的時候,她卻沒有動,我鼓勵地說:“XXX,很勇敢的,老師相信你的。”於是,我把她請了上來。明顯可以看到她臉上的笑容,但第一遍表演的時候,她只是跟著我做動作,嘴裡沒有念兒歌。於是,我又引導說:“XXX,剛才一遍你做得很好,願意跟著老師,跟著小朋友一起把兒歌念出來。”她很乾脆地說“願意。”於是,我蹲下來,跟她面對面,用眼神、動作感染她、引導她,終於,她開心地念起了兒歌,終於在課上開了第一次口。其實這只是初步的引導,相信在不斷的正面誘導之下,XXX會逐漸主動舉起小手的。

  而習慣也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形成的,就像教育不是今天教了就可以了,它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對孩子的細微的進步進行表揚,對孩子的錯誤的行為進行糾正,一起探討正確的途徑。

  不,教育還不止這些,其實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充滿了教育的契機,教育也離不開豐富多彩的生活。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7

  曾經讀過一句話:“改變人生的方法 聖賢教育”,當初不以為然。在讀了葉聖陶老先生的《教育與人生》後,才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會。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值得我們去閱讀、研究。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師者前進的方向;它又像一本字典,能讓人查到自己原本不懂得問題;它更像是一位長者,在告訴你經驗和方法。它語言簡練、易懂,能激發讀者的種種思考。葉老的教育理念中滲透的“人性化教育”思想給了我很深的觸動。葉老強調: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養“自覺的,自動的,發展的,創造的,社會的”人,是“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

  人性化教育要以人為本,具體說要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發展為本,以學生的人格和諧發展為本。學生是我們的教育物件,他們是教育的主體,是發展中的,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能動性。在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實施人性化教育的良好時機。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強調學生死讀書,高強度地訓練,課業負擔過重,引起學生恐學、厭學甚至逃學、輟學,學生產生普遍的逆反心理。課堂上採用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通過接受教師所提示的資訊進行學習,作為教學受與者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其主動性和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並且,由於教學質量的好壞通常是用學生的成績來評估,因而造成了過分看重分數,只注意少數成績拔尖學生的教育而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形成明顯的教育不平等,也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些做法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發生扭曲。葉聖陶在談到中國教育改革時提出:“教育本質的改革尤其緊要。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作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選手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收授眾人的供養。”

  書是一盞明燈,它照亮了我們的人生道路,讓我們在前進的路上有了明確的目標。所以我以後還要讀書,讀好書,同時倡導並支援我的學生讀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做一個稱職的教師。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8

  葉聖陶老先生是一代教育名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他《教育與人生》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對我們教師的教育工作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值得我們去閱讀、研究。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師者前進的方向;它又像一本字典,能讓人查到自己原本不懂得問題;它更像是一位長者,在告訴你經驗和方法。它語言簡練、易懂,能激發讀者的種種思考。

  寒假裡我拜讀了葉老的《教育與人生》一書,葉老的教育理念中滲透的人性化教育思想給了我很深的觸動。葉老強調:教育的根本價值和目的是育人,是培養自覺的,自動的,發展的,創造的,社會的人,是使學生能做人,能做事,成為健全的公民。

  人性化教育要以人為本,具體說要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以學生的個性、創造性發展為本,以學生的人格和諧發展為本。學生是我們的教育物件,他們是教育的主體,是整體的、發展中的,具有巨大的潛力和能動性。在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是實施人性化教育的良好時機。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強調學生死讀書,高強度地訓練,課業負擔過重,引起學生恐學、厭學甚至逃學、輟學,學生產生普遍的逆反心理。課堂上採用單一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通過接受教師所提示的資訊進行學習,作為教學受與者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處於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其主動性和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扼殺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能力。並且,由於教學質量的好壞通常是用學生的成績來評估,因而造成了過分看重分數,只注意少數成績拔尖學生的教育而傷害了大多數學生的自尊心,忽視了對大多數學生能力的開發和培養,形成明顯的教育不平等,也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些做法違背了教育發展規律,導致學生在心理上發生扭曲。葉聖陶在談到中國教育改革時提出:教育本質的改革尤其緊要。教育要為全社會而設計,要為訓練成對社會作點事的人而設計;教育決不能為挑選少數選手而設計,結果使這些選手光榮顯耀,站在眾人的頭頂上,伸出手來,收授眾人的供養。

  作為當代教師,應當從傳統的落後的思想中擺脫出來,轉變教育教學理念。針對教師怎樣來教學生的問題,書中提到最關鍵的就是要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葉老在他的論著中將教師的講法分為兩種:一種是開門見山,一種是先引起動機再講,以後者為最有效,在學生接觸後想知道的時候才講,更會使學生豁然開朗,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要注意引導學生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求創新、善創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這一點在教育學生環節中體現更為明顯,教給學生行為規範和道德的標準,不僅要用語言講明,更重要的是教師要以身作則,因為教師本身的行為就是標準和規範,也是一種有效的不言之教。關於這一點葉老講:教育的道理多端,教育的方法各式各樣,而‘身教為先’總歸是最重要的一條。當然,教師在這一方面要注意和學生溝通,真正的瞭解學生,應該和他們成為朋友,這樣才會更順利更有效的教書育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創造一種積極、活潑、興奮、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擁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教師的任務是要以學生為中心,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慾,促使學生的學習動力從外部轉向內部,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做到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的轉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培養學生探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的作用是指導、監督,他的任務是培養學生自己做的能力,就像義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每次演講時總要強調的一句話: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去做。要讓學生的學成為一種自主行為,把課堂建設成為一個學生樂於展現自己,樂於發展自己的舞臺。全方位地營造一個學生的身心可以健康合理發展的空間。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敬業精神和淵博的知識把學生培養成能對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的人,使他們認識自己的價值並願意將其體現在社會的發展中。

  在《教育與人生》一文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葉老對新一代教育工作者所寄予的深切厚望。品味葉老的教育思想精髓,我也充分感受到了活到老,學到老這句古訓的分量,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把最新鮮的知識灌輸給自己的學生,有義務教會他們走出學校後如何適應環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有義務將做人的道理傳授給他們,這要求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高尚的道德操。不僅如此,時代飛速前進的步伐也已經不容許我們留給自己停滯的理由,所以我們必須要不間斷地學習,在學習中發展完善自己。

【《教育與人生》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