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兒童教育讀後感

兒童教育讀後感

兒童教育讀後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兒童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兒童教育讀後感1

  蒙田,在他的《自畫像》中是這樣描述的:“身材矮小粗壯,面部豐滿而不臃腫。性情嘛,半開朗,半憂鬱,合乎多血質與激動之間。”他的外貌普通,不能夠引起人們對他的留戀,而他的《隨筆集》卻成為了世界名著,這位懷疑論者也成為了舉世聞名的哲人。批評他的人卻說,書中談論自己不多,借用了一些不常用的詞語,文章缺乏條理,粗野生硬,鄉里鄉氣等等。在崇拜與批判的兩種聲音下,我揭開了《隨筆集》的第一頁“致讀者”,其中寫道:“你不應該把閒暇時間浪費在這樣一部毫無價值的書上,再見!”真逗,不讓讀者讀,那又為何出版呢?又在一篇《雷蒙塞邦贊》中寫道:“我知道什麼?”奇怪,既然不知道什麼,又為何寫上堂堂的幾本書?他如魚得水地穿梭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在現實與理想的門檻上來來回回,將自己與世界結合的完美無暇,這個歷史老頭著實引起了我的興趣。那就來看看他究竟知道些什麼吧!他知道“危險的談判時機”、“堅毅”、“友誼”,還知道“良心”、“兒童教育”、“想象力”、“衣著習慣”……芸芸眾生,林林總總,包羅永珍,無所不知,他從一個智者的目光觀察和思考大千世界,從古希臘到十六世紀,從古埃及到法國,波瀾壯闊,旁徵博引。

  教育問題在《隨筆集》中佔有重要地位,他批評了經院教育對兒童身心的摧殘,反對純粹書本教育,主張以世界為書;反對過度記憶,主張兒童在教育中學習;反對給兒童灌輸現成的概念,主張他們智力的充分發展,要讓學生先說,讓學生自由判斷;反對學生盲從,主張直接經驗,在同各種人的談話和旅行中獲得知識。他還強調學生要愛勞動,沉默與謙遜地與人交往,不要好為人師,過分張揚。在《論兒童教育》中,蒙田詳盡地從各個角度聯絡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了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親便是他筆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導孩子讀書的好老師,父親對他獨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國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以至於,讓我們今天能夠看到一個自如地應用荷馬和奧維德作品的作家;一個從法語跳到羅馬人或雅典人的語言,再回到母語,用難懂的拉丁語和人們輕鬆交流的語言學家。他對教育的看法,在當時,無疑是獨領風騷,他成為了“那個時代的現代人”。

  我反覆讀了幾遍談及教育的文章,他先進的思想,獨特的見解,讓我禁不住肅然起敬。兒童教育實際上並不象人們想象中的那樣簡單,一成不變。其中至少有三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從小便給孩子提供學習外語的環境。蒙田回憶說:“父親給我找了一個不懂法語,稍通拉丁語的德國人……父親本人,以及我的母親,僕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時,儘量用他們現學的拉丁語同我說話。”現在許多家長將孩子送往國外,也許他們的初衷並非如此,但結果卻往往是造就了一個“中西結合”的人,這就是語言環境下的產物吧。而一些小學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礎上,還聘請了外籍教師,在愉快自然的氣氛下教學,孩子們一定會有不少收穫。二是當兒童在汲取知識的同時,他們過多的依賴父母,可這是最要不得的。學校培養的是能文能武,全面發展的人。蒙田說:“讓他生活在野外,擔驚受怕。”聽起來,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驚無險,看看他本人能瀟灑的活著,便不用擔心了。至於第三點,即今天社會普遍呼籲的“反對體罰”,顯然這是針對教書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師隊伍中的部分人對學生大呼小叫,拳腳相加,在這麼稚嫩的身子上進行摧殘,不覺得有愧嗎?難怪蒙田認為“學校象座監獄”,看來沒有聳人聽聞,可那是幾百年前的法國呀,中國的教育水平難道還只停留在那個階段嗎?當然不是了,現在的老師都能做到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和關心,老師不再僅僅是教書育人,更要對學生美好靈魂進行塑造。作為剛上任的副班主任我已充分體會到只有真正從內心對每個學生充滿愛,才能給予他們最好的教育和影響。從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啟發,只要有適當的教育方法和獨特的教育技巧,要對學生進行成功的素質教育並不是紙上談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讓我在實踐中去試一試吧。

兒童教育讀後感2

  在寒假中,我閱讀了《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書中“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是成人之師”的說法吸引了我。我們成人,比兒童高、比兒童大,而且,兒童在許多方面確實又需要我們的關心和幫助,所以我們往往看不起兒童。然而,兒童也確實有許多東西值得成人學習,與兒童接觸能夠表現我們最高尚的一面,兒童的生活裡蘊藏著人生的種種真趣、真諦。

  記得有一次,我在佈置活動室,牆面上有一根很細很細的透明膠,於是我將它撕了下來,因為手邊沒有垃圾桶,於是,我想,就將它貼在邊上的櫃子上,而像芝麻一樣大小的一點點紙頭,我卻直接將它用指甲刮在了地上,我想,貼完以後,我應該就不管這些,去做其他的事情了吧。而這些,被邊上的小朋友看見了,一個小朋友馬上過來說,老師,要不要幫你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去,我卻一愣,忘了哪裡有垃圾?小朋友能深深記得,保護環境,保持整潔,有垃圾就一定要扔進垃圾桶的道理,而我,作為一個大人,作為一個老師,卻因為垃圾小,而想“矇混過關”,“放”在地上後就置之不理了,這一點,真的值得我學習。而還有一次,午睡的時間到了,一個小朋友由於洗的被子沒有幹,所以沒有帶來幼兒園,本想讓他借邊上小朋友的一起睡,但考慮到其他小朋友可能不樂意的話,回去告訴家長後,家長也會有意見,所以還在猶豫是讓他坐著還是讓他睡,結果,有小朋友問,“他為什麼不休息?”我說,“他沒有被子,沒地方睡了吧。”剛說完,幾個幼兒都表示可以把自己的床借他們一起睡,我們在想幫助別人時,總是考慮這個考慮那個,反而幫不成別人,我又從幼兒身上學到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幫助別人其實很簡單,給別人帶來了方便,解決了別人的困難就行,自己做出點犧牲也是沒關係的。

  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也曾說過,說母親和父親創造了他們的孩子,那是不對的,相反的,我們應該說,兒童是成人之父,是兒童創造了成人,不經歷童年,不經過兒童的創造,就不存在成人,母親帶來的只是嬰兒,是嬰兒創造了成人。是嬰兒吸收了周圍的材料,並將其塑造成未來的人。我們要放下架子,謙遜地面對兒童,我們將在兒童那裡發現一個清新的世界。

兒童教育讀後感3

  剛拿到這本書,透過目錄我瞭解到孩子最愛聽的100句話,我發現其中有很多話,我也經常對孩子說,可是效果並不明顯,細細讀來,我發現,雖然是同樣的一句話,當你的表達方式和時機不一樣,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很早就借閱了《孩子最愛聽的100句話》這本書,由於我看書超級慢,到現在才看了一大半,但其中有一些章節對我觸動過還是很大的。下面與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一篇《太好了》。

  首先應該明確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當孩子很認真地在做事或完成某件事情的時候要及時鼓勵他說:“太好了!”

  作為老師和家長,我們也要學會用這句話來激勵孩子。表揚的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好的,以增強孩子好的行為。所以表揚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針對孩子對某一件事情付出努力取得的效果,而不要針對孩子的性格和本人。如在孩子把玩過的玩具整理好後,我們若說:“你真是個好孩子”,這樣孩子可能弄不清家長是表揚他玩具收拾得好,還是讚揚他不再玩玩具了。而家長若說:“你把玩具收拾得這麼得當,真是太好了”這樣孩子就會明白這種行為是好的,以後還要這樣做,並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年輕的父母常常有這樣的苦惱:自己的小孩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每天回家時常常把衣服亂扔亂甩,還常常把與乾淨的衣服放在一起。對此,說教、打罵都不管用。

  其實,解決這種問題是需要策略的。不妨去超市買一個顏色漂亮的盛衣服的籃子,因為小朋友都喜歡漂亮新奇的東西,然後就可以告訴孩子將髒衣服放在籃子裡。可以提醒孩子,當一件衣服脫下來,要麼放在衣櫥裡,要麼放在籃子裡。當孩子初步養成愛秩序放衣服的習慣後,你應該說:“太好了,我們的寶貝兒現在養成好習慣了!”“太好了”這句話,對於有些馬虎的孩子來說,更具有鼓勵孩子繼續堅持養成一種良好習慣的作用。

兒童教育讀後感4

  在拿起放下,放下拿起的過程中,慢慢品味著《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一書中深刻道理。文中提到了蒙臺梭利的觀點,她認為:“與兒童接近能夠表現我們最高尚的一面”,“兒童喚醒了成人的觀念、犧牲的觀念、無私的觀念”。我覺得很有道理,不管是做家長的還是我們做教師的都要善於向孩子學習,教學相長,主動走進孩子的世界,與兒童手牽手,心連心,為他們提供符合其本性的食糧,讓他們在成長中體驗到自由和快樂。

  記得曾經教過的一個孩子佳佳,6歲的她乖巧懂事。有一次和她媽媽閒聊中,她媽媽說:“在培養和教育佳佳的過程中,自己好像也經歷了一個學習成長的過程。比如:現在的孩子都是家裡的獨苗苗,倍加寵愛,萬分呵護,很容易養成自私自利,缺少愛心,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的驕傲性格,在我們周圍不乏這樣的例子。所以在佳佳出生不到一歲的時候,我就注意有任何好吃的東西,必定要讓她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分享,有時候,家裡的老人不願意配合,我就給他們講道理,統一認識,一致行動,漸漸地佳佳就知道有吃的就要給大人留點。”她還說:“有時在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佳佳就會問我為什麼?我就給他講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人行動不方便,我們應該愛護他們,有人給我們讓座,我也告訴佳佳一定要對讓座的叔叔阿姨說“謝謝”。以後再坐公交車,孩子一看到有老人就會對我說“媽媽我們讓老爺爺坐吧”。時常在公交車上看到不少年輕人見到有老人或幼兒上車依然穩坐泰山,我就慶幸我的孩子沒有成為他們這樣的無“愛”一族。我要讓我的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也要學會去愛別人,體貼別人。我就是這樣,在教佳佳怎麼做的同時,非常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帶動孩子,所以,在佳佳成長的過程中,我也學到了不少。”

  正是如此,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除了對孩子言傳身教,更要掌握教育孩子的多種方式方法。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成人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過程。

  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與孩子一起成長,讀讀兒童文化書籍,瞭解孩子的遊戲,走進兒童的世界。看到孩子的略些進步,要鼓勵和放大,看到集體的進步,及時鼓舞,為大家凝聚一種動力。少一些硬生生的莫名言語,少一些乾巴巴的表情,少一些躊躇的憂心,少一些“不留情”的訓斥,少一些挺起腰板地否定,多一些心靈的呵護,多一些善意的安慰,多一些彎腰撫摸,多一些共同的興趣話題,多一些謙虛,“謝謝你給老師指出的問題”、“你真能幹”“我要向你學習”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

兒童教育讀後感5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阿德勒的教學理論著作,這本書可以說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

  在本書中,提到了小學生一個重要的表現,那就是情感表現。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情感變化比較明顯,喜怒哀樂往往表現在臉部,同時又具有不穩定性,情感容易轉換。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意志力比較薄弱,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退縮。我們平時總說老天爺的臉就像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這充分說明小孩子的情感容易轉換。剛剛和別人吵了一架,正哭的厲害,一會不知道為什麼又笑了。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容易接受別人的影響。但是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又比較差,因此,既容易接受積極的影響,又容易接受消極的影響。現在,是個資訊化的時代,獲得資訊的渠道很多,學生接受不良影響的機會也比較多。雖然在學校學生接受了正規的教育,但是從社會中他們可以看到和老師講的不一樣的行為,比如:老師說不能亂扔垃圾,可是還是有人扔垃圾;老師教育我們在車上要學會把座位讓給老人,可還是有許多人會視而不見。這時,他們心理自然會想:為什麼和老師教育的不一樣呢?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會客觀的看待這個世界和人性。但是,在他們眼裡,老師還是有很高的威信的,根據這些特點,在教育工作中,我們就要和兒童建立親密的關係,多鼓勵,少批評;要耐心細緻,循循善誘,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切忌要求過高過急,簡單粗暴。

  總而言之,《兒童教育心理學》從兒童心理、成長環境的各方面,為我們揭示了各種因素如何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以及我們如何來培養健全人格的兒童,是全世界教師和父母的必讀書目。

兒童教育讀後感6

  自打上了大學後,每天都被各種有的沒的活動或被觀眾充斥著我的大學生活,我就再沒有像高中那樣拾起一本書在某個角落細細品味的習慣,總感覺生活上缺少了什麼,直到老師用作業的形式要求我們看書,我才又重新奔返在圖書館裡,捧起那久違的書本,開始在書海里遨遊的生活,彌補我空虛的心靈。

  這次我讀的是一本既和教育學有關也和心理學專業課有關的書—《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這本書一共有十四章,每一章都有條不絮地向我們講述不一樣的內容,環環相扣,讓人看的過程中深思,聯絡,受益匪淺。

  書本的第一章就向我們強調了有良好的習慣才會有良好素質的重要性。從問題的提出、研究的意義、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主要目標這四個方面拉開本書的序幕。

  第二章引古據今,概述了古代、近現代和現代思想家,教育家關於習慣的思想、論述的研究。

  第三第四章主要講述了當前少年兒童的一些主要良好習慣和不良習慣。

  第五章講到了習慣培養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健康人格。

  第六章:習慣養成要符合自身特點。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第七章,環境對習慣的重要性。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

  第八第九章為結論章,論述了習慣培養的四個重要原則和習慣與發展的四隊關係。

  第十章為實踐建議篇,也是我最喜歡的幾章。詳細了向我們講述了兒童行為習慣的塑造與矯正的12個方法,感覺都很實用和切合實際。

  第十一章,給學生父母的17條建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這17條建議值得父母們好好接納。

  第十二章,是與我們教育學最密切相關的一章,因為它列出了給教師的11條建議,尊重學生、重視學生、公正、不要忽略孩子的天性、引導孩子學會互相欣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營造良好的環境等等。

  第十三章和十四章則是從社會環境方面進行討論和小結。全書完。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需要我們用愛去培養才能健長。習慣的重要性是巨大的,習慣是人格特質所體現出來的自動化了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特徵。它是組成人格特質的重要基礎。良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終身受用,成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不進步的動力源泉,不良習慣會禁錮人的進步,甚至使其受害一生。所以兒童教育在我看來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從而拓展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個有用出色人。孩子的教育離不開父母、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忽略一些細節,而這些細節而往往會對孩子的行為習慣造成影響。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之態度、習慣、傾向,皆在幼稚時代立一適當基礎。本書中對每一個觀點都會列舉適當的例子說明,使文章的可讀性和生動性變得更強。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因忙於生計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就想我的外甥,今年5歲了,因為父母平時上班都比較忙,很少有時間陪他玩,所以一有空跟他玩的時候為了使他開心,父母們都會盡滿足他的要求,儘管有些要求是不合理的,我覺得這樣做是不好的,會讓孩子形成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對他的縱容和嬌慣使得孩子現在的脾氣越來越暴躁,稍有點不滿意就會發脾氣,讓人很是頭疼。父母既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也要有自己的原則。在細節中愛每一個孩子,也要從自身做好榜樣作用,保持言行的一致性,獎罰分明,和孩子打成一片也要樹立該有的威信。

  儘管本專業以後出來當老師的機率不大,但這本書李給老師的建議也讓為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比如說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孩子們有時候出的一些在你看來是“不可思議”的錯誤行為或許只是出於一種童真的愛心。我還記得去年三下鄉在一所小學支教的時候,一個小男孩居然在一棵樹木旁邊小便,我很生氣,走上去跟他說:“你怎麼能夠隨便小便呢?”小男孩聽後疑惑地看著我:“姐姐,我只是想給小樹一點有營養的水,讓它可以更健康地成長起來···”聽完,我就呆住了,原來他只是出於一種愛心,而我卻···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要做好與孩子的溝通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行為的動機,從而更好地引導他們。溝通,讓心靈靠得更近!

  以愛為素材,用心去編寫,給孩子們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兒童教育讀後感7

  那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我有幸拜讀了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伍劍老師的作品《外婆,生命的光亮兒童教育小說 》。

  在《外婆,生命的兒童教育小說》這本書裡,我知道了那個久遠時代,幼時離開父母的伍老師與年邁的外婆生活在一起的艱辛歲月。他們雖然生活在僻遠落後的山村,但外婆慈愛、勤勞、簡樸、樂觀卻又無畏艱難,以苦為樂的個性,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正應了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訓而在於實行。”她常鼓勵“我”努力讀書,讓“我”笑對艱難,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做人······

  在當時落後而貧窮的時代,外婆依舊是以微笑樂觀面對生活。“外婆”失業以後,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她卻堅定地告訴“我”:“沒事,活人不會被尿憋死”“車到山前必有路······”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些人就因為遇到生活中的一點點困難,就退縮,難道他們不明白,在前進的路上,沒有任何一條路是一帆風順的,只有在風雨中不怕失敗的打拼才會看到最美的彩虹。

  我們現在的生活與他們那時候相對比,各個方面都要好很多,豐衣足食,幸福滿滿。所以,我們更加要珍惜所擁有的生活,即使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也要努力克服困難,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做一代新人。

  讀完這本書讓我終身受益,使我明白了:追夢的路上,除了要堅持,肯努力外,還得要勇敢無畏,才扛得起沉重的的夢想。

兒童教育讀後感8

  《家庭和兒童教育》是馬卡連柯的一本關於家庭教育方面的一本著作。馬卡連柯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在他剛剛參加工作不久就被評為小學高階教師,足見他的才能早就被人們刮目相看了,他的教育生涯被分為三個階段,前後兩個16年。

  第一個16年,他一直工作於一所鐵路小學,在這所學校裡他從教師很快就做到了校長,而且在這一時期裡,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尤其是高爾基的作品。他把高爾基看做自己人生的第一位導師和行為的典範,把高爾基的人道主義思想作為自己處理教育問題的出發點之一和重要的思想基礎,這一切都對馬卡連柯的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個16年的開始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白匪的叛亂造成戰火連綿不斷,使許多青少年成了孤兒,流落街頭。他們沒有正確的人生觀,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目不識丁,毫無責任感,以乞討、偷竊、暴力甚至賣淫為生。就是這些孤兒,沒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沒有一定的正確引導。就是在那個艱難的情況下,馬卡連柯創造了工學團,當時國內的整個情況都非常艱苦,很多人都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馬可連柯所到工學團時,這裡的一切全都是破爛不堪的,所有的裝置都被破壞了,甚至連果樹都已被挖走,生活和教學用品一無所有。第一排學員都是犯過刑事案件的少年。馬卡連柯一方面既要解決學員的吃、住、穿問題,另一方面又要同他們身上存在的懶惰、偷盜、破壞紀律等惡習做鬥爭,但是馬可連柯以自己輝煌的教育實踐表現出了一位進步教育家的膽略和大無畏精神。正是馬卡連柯的這種始終如一的樂觀精神,堅定了他的獻身精神。他與學員們一起忍飢挨凍,喝一樣的稀飯,穿同樣的破衣爛鞋,有一段時間甚至領不到分文薪資,但是他依然樂觀地和大家吃住在一起,表現出了非凡的吃苦耐勞精神。馬卡連柯身體力行地實踐自己關於“要按新方法造就新人”的諾言,全身心地投入集體的建設中,每天工作長達十五六個小時,幾乎放棄了所有的假日。

  16年的嘔心瀝血,馬卡連柯在蘇聯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他把三千多名流浪漢和少年違法者進行教育改造。教育成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保衛者,其中不乏優秀的工程師、教師、醫生、科學家,有的成了英雄和模範。學員們把馬可連柯看作自己最敬重的師長,最親愛的兄長、父親,最親密的朋友,看作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就是從這些孩子們的身上,他想到了孩子成長離不開的環境——家庭。

  馬卡連柯尖銳地指出,“這是家長所能給予自己的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關於這種可怕的禮物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想毒死孩子,給他大劑量地喝您自己的幸福吧,他就會被毒死。”這本書中馬卡連柯用生動的事實說明盲目的母愛是把母親變成孩子們的女僕,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正在把孩子變成家庭的暴君。家長應該培養孩子去追求為父母帶來幸福,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應首先有權享受幸福。馬卡連柯說:“必須教育孩子關心父母,培養孩子產生一種純樸的自然的願望,讓他們在父親或母親的願望沒有得到滿足之前自願放棄自己的慾望。”

  家長一定要寬嚴有度地對待自己的孩子,幫助孩子制定一定的紀律,然後讓孩子們一定要嚴格認真執行這些制度,做錯了事情就要受到懲罰。這樣孩子才能夠養成一定的紀律性,總而言之家長一定要有一定的原則,才能夠不至於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廢品。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家庭是孩子們永遠的成長基礎,所以家長對於孩子們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引導者和領路人。

兒童教育讀後感9

  當英國的資本主義革命迅猛發展之時,18世紀的法國正處於封建專制的統治之下,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推翻封建專制制度,發動了法國的啟蒙運動。盧梭是這場運動的弄潮兒,《愛彌兒》這本著作中正是啟蒙運動的產物。盧梭在這本書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展現了當時人文主義的特點,是對封建專制下教育思想的批判與更符合人的發展規律的教育思想的開創。他掀起了教育領域“哥白尼式”的革命。

  盧梭的教育思想核心是自然教育理論,目的是培養自然天性充分得到發展的“自然人”。他寫道:“出自造物者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他反對傳統的不顧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壓抑兒童天性的古典教育,強調教育必須順應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歷程。其中他提出的消極教育、自然後果法直觀教育,對於兒童發展的幫助使我感受很深。

  消極教育就是設法避免環境的不良影響,讓自然說話,讓兒童自然成長的教育。《愛彌兒》中寫道:“在萬物的秩序中,人類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這一點與我國清代教育家王陽明的觀點頗為相像。王陽明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雨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發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要尊重兒童玩耍的權利,讓他們創造並享受自己美好的童年。

  對於每個人而言,未來總是無法預料和遙遙無期的。因此教育者不要為了那虛無縹緲的未來而毀掉孩子的童年,這樣的兒童只是成為教育者希望他成為的樣子,而不是孩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邁克爾·傑克遜童年的悲劇造就了他,也毀滅了他。邁克爾一直認為自己那段童年往事不堪回首,他八歲時開始與成年樂手合作排練,父親非常嚴厲,在他犯錯誤時或者表演未達到預期時就會用剝了皮的電線抽打他;為了懲罰他的扭捏,把他扔進女生的化妝間。殊不知這些都是對年幼的邁克爾的侮辱。一代巨星根本沒有童年,很明顯他的人生是殘缺的,他本人是不快樂的,所以他才要把賺來的錢給孩子們建樂園,想把自己童年所缺失的東西都彌補回來,卻也因此惹上了官司,最終伴著遺憾而死。可見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何等的重要!作為教育者,沒有任何理由去剝奪孩子享受童年的權利,無論出自何種冠冕堂皇的理由。

  在當今的應試教育中,我們更應該看到這一觀念的現實意義。有多少孩子在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奔跑,玩耍的年紀被送去了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培訓班、輔導班。孩子們被困在一方小小的房間裡,卻無比嚮往窗外的蝴蝶和盛開的花朵。這些最終都可能導致孩子們厭學,反感父親,甚至討厭這個世界,以至於小小年紀便跳樓自殺的現象早已屢見不鮮,這不正是“多少少年郎,不到白頭死。”的悲劇嗎?所以請不要再以所謂的“為他們好”的理由而給他們套上枷鎖了。教育者要尊重童權,釋放兒童的天性,還給他們一個自由自在,天真爛漫的童年。

  自然後果法是讓兒童自己透過切身體驗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和現象,認識活動和活動結果的意義。自然後果法是盧梭提出的一種道德教育方法。基於少年兒童的理智尚處於所謂“睡眠”狀態的觀點,盧梭反對對這一年齡時期的兒童進行說理教育,也反對對他們施以嚴酷的紀律和懲罰,主張讓兒童透過體驗其過失的不良後果去認識錯誤,吸取教訓,學會服從“自然法則”,從而自行改正。兒童畢竟是兒童,他沒有像成人一樣的理解力,當他做錯事時,他也許連自己錯在哪裡都不知道。當父母或他人教給他道理時,他們不但不會理解,可能還會產生對這一事物的謬誤。成長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父母可以代勞的。自然後果法強調“自然”,讓孩子順應自然規律去成長,當然就是做得好有好結果,做的不對,要承擔後果。這就是成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遇到的困難往往都是小小的困難,這個時候讓孩子摔幾跤,是為了在孩子長大以後能更順利的應對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孩子不吃飯,父母圍著轉”的現象。孩子不愛吃飯,父母總是耐心的這麼哄那麼勸,企圖讓孩子吃飯,無意識地把孩子吃飯的事情外化到了父母身上,不是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了。這樣父母就要承擔一個後果:孩子吃不吃飯,由我來承擔!孩子也會養成一個觀念:我吃飯是為了父母吃的,我很不喜歡吃飯。若是採用自然後果法,孩子到飯點不肯吃飯,還拿零食當飯吃。父母首先要用平和的語氣告知孩子:“寶貝,現在你不吃飯,那麼等飯點兒過了,你會覺得餓,那個時候想吃就沒人給你做飯吃了。”還有:“不吃飯的孩子是不能吃零食的。”然後詢問孩子:“你聽懂了嗎?現在你要好好吃飯,一會兒不餓,還有零食吃。你選擇哪一個呢?”如果孩子仍然不吃飯,媽媽就把他的飯碗收起來,不再去理睬孩子。等孩子餓了要吃零食,父母要無奈地對他表達遺憾的心情說:“怎麼辦?沒有飯了,而且不吃飯是不能吃零食的。”但這個時候,孩子一般會選擇哭鬧來使父母妥協,父母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一定要讓孩子自己體會到不吃飯所帶來的後果,這樣下次他就會知道原來我不吃飯,是要自己來承擔“餓”這個後果的。那麼他就會明白自己應該在吃飯的時候好好吃飯這個道理。我想也許這個做法會比父母苦心講大道理所起到的效果更加好。

  盧梭認為兒童的自然天性,應該讓他們直接面對自然這一本書。在教育兒童過程中,直觀教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直觀教育是運用演示具體事實和人物事蹟的方法對受教者進行教育。直觀教育包括實踐教育和圖象演示教育,它們的共同特點是,使教育物件獲得感性認識,在大腦中留有生動、具體和直接的形象。這對於當今的教學也有重要的意義。相信《變形記》這個節目很多人都看過。這個節目組就是運用了“直觀教育”這一理念直接將城市裡擁有某些不良習性的孩子和農村裡麵條件艱苦,卻擁有著美好品德的孩子相交換去體驗各自的生活。城市裡的孩子可能因為從小擁有著優越的生活環境,而不知生活的艱苦,不珍惜當下的生活和時光,甚至染上很多不良的習慣。當他們去到農村,親眼看到那裡的生活是如何的,那裡的孩子是怎樣生活,讀書的。他們自己親身去體驗,去做一下農活,去靠著自己的力氣生活,才會體會到原來他們幸福的生活並不是白白得來的,而是父母一點一點辛苦為他們創造的。他們才會心存感恩,從而轉變自己的觀念,去改掉他們自身不好的習慣。

  在一期節目中,城市主人公李宏毅曾是一個揮霍無度的深度宅男,雖擁有俊朗的外表,優越的嗓音條件,但他就是吃不了苦。曾經在韓國試訓過三個月,但由於種種原因,選擇放棄了韓國繼續深造的機會。到了農村之後,他反而顯得很懂事,可能是懂了原來其他人的生活條件如此惡劣,自己所受的苦也許根本不值一提,在結束節目後,他去參加了藝考,如今已經有多部作品。如今,李宏毅已經成為了新生代偶像的儲備力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標。

  讓兒童多多參加社會活動,迴歸自然,自己去學習和鍛鍊,去獲得更加直觀的,感性的認識,從而改變自己,這就是“直觀教育”的強大力量。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強調教育要順應兒童自然天性,要充分尊重兒童身心發展的自然規律,要崇尚自然、平等、自由。這不僅是對當時的腐朽的教育的批判,開創了一個教育的新時代,而且對當今的社會也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

兒童教育讀後感10

  蒙臺梭利有一個十分明確的主導教育思想--尊重孩子。她認為:兒童具有人類所未知的能力,能夠把人們引向光輝燦爛的未來。如果我們想建立一個嶄新的世界,那就應當把發展這些隱藏的潛能視為教育目標,兒童是人類的創造者,社會必須重視兒童,承認兒童的權利,滿足兒童的需求。

  大部分人的兒童觀,沿襲了幾千年來根深蒂固的觀念,它看不起兒童,認為兒童與成人相比,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無知。於是,需要不辭辛苦地把成人世界的知識、技能教給兒童,必然使兒童過一種小大人的生活,很有趕魚出水,趕鴨子上架的味道。這是對兒童的無理催逼,儘管成人可能是出於愛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辦壞事,是揠苗助長。於是相應的教育便是,成人自居為真理的擁有者、價值的評判者,因而他也是治理上的獨cai者。他可以操縱與左右兒童,可以對兒童頤指氣使,甚至可以體罰兒童,強行把成人世界的東西搬到兒童腦瓜裡去。由於不瞭解兒童,只是將成人的東西硬塞給兒童。成人看似積極的、忙碌的,但實際上收效甚微,甚至破壞了兒童的發展潛能。兒童被迫記誦不感興趣的東西,他是被動的沮喪的學習者。

  但是,成人並沒有意識到是他們的盲目無知導致了兒童跟成人的衝突,從而阻礙了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蒙臺梭利曾這樣指出"成人"發現自己陷入了一個迷宮般的困境之中,但沒有一個出口,因為他不知道迷路的原因,即他的錯誤在於他自身。有的成人會說他們熱愛自己的兒女,為了兒女已經犧牲了自己;有的成人會說他們為了兒童已經做了他們所能做的一切;有的成人會說他們的做法完全是為了幫助兒童更好地發展。然而,成人並不會輕易地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反而會本能地尋找藉口以力圖挽回面子,所以,兒童跟成人的衝突仍不斷地發生。儘管成人充滿著激情、愛和為兒童的犧牲精神,但他們會無意識地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設定兒童心理發展的障礙。

  因此,蒙臺梭利認為,要消除兒童跟成人的衝突,促使兒童心理的正常發展,就必須在成人中進行一次劇烈的變革。成人必須從自己身上找到導致壓抑兒童的那些無意的錯誤,並對兒童採取一種新的態度。成人應該認識到"兒童是成人之父";成人自己的智慧透過精神的征服而變得豐富起來,並閃爍著精神的光芒,完全是由於他們曾經是一個兒童。蒙臺梭利強調指出冒號我們必須"根除潛藏在我們心中的偏見。…我們必須抑制可能會阻礙我們理解兒童的那種成人所特有的思想觀念。"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必須意識到自然託付給他們的使命。就父母賦予自己孩子的生命而言,他們對社會有一個基本的職責,並掌握著人類的未來。"所以,父母不僅應該注意兒童身體發育的需要,更應該關心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他們應該淨化自然已移植在他們心中的愛,以完成自己的崇高使命。他們應該關心世界上為承認兒童權利而進行的鬥爭,為建設一個適宜於兒童需要的世界而不斷努力。

  對於教師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去了解這個尚未被認識的兒童,並把他從所有的障礙物中解放出來"。為了完成這個任務,教師必須去掉自己內心的傲慢和發怒等壞脾性,使自己沉靜、謙虛和慈愛。他們應該尊重兒童,理解兒童,與兒童建立一種新的關係,引導兒童自己去進行活動。他們應該對兒童進行觀察,對兒童的困境進行反思,並提供必不可少的幫助和指導。他們應該接受專門的訓練和指導,從精神上作好準備,理解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發現和解放兒童,並掌握教育的方法,成為有效的教師。但是,蒙臺梭利指出"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必須完全避免評價兒童,或者我們必須贊成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者我們可以忽視他心理和情感的發展。相反,教師永遠不能忘記他是一位教師以及他的使命就是教育。"

  教師的任務不是口授言傳,而是為兒童準備與安排一系列特定的環境,從中激發兒童開展文化的動機。

  在蒙臺梭利教學思想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們有良好的學習紀律。孩子們應該是自由的,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內容,決定自己的工作時間。但,這並不表示孩子們是自由散漫的。蒙臺梭利認為:"紀律須來自自由"。

  這與我們在以往教學模式中所談到的紀律是不一樣的。過去,我們認為所謂的讓孩子遵守紀律就是培養一套軍事化的常規:教師請小朋友坐的時候,大家都坐好,沒有聲音,手腳放好,似乎這就算是有紀律;教師請小朋友睡覺的時候,強制性地不許發出聲音,這也算是有紀律;甚至,老師規定不許小朋友怎麼做,而小朋友只要聽從了,都可以稱之為守紀律。可在蒙臺梭利的教育理論中,這種孩子只是個徹底喪失本性的人,不是有紀律的。當一個人擁有自主的能力,能夠調整自己的行為,遵守生活上某些必須的規則時,我們說他是個受過紀律訓練的人。其實,我們老師應該讓孩子學習怎樣活動而不是靜靜坐著。由於習慣和練習,他能很輕易而正確地表達在社會或社交生活上必須具備的言行舉止。在幼兒園,我們所培養孩子具有這些特點是讓他能有一種好的習慣,不只適用於學校環境,更要延伸到社會生活。

  蒙臺梭利教育中雖然十分重視"紀律",同時更重視"自由",她的教法是以"自由"為基礎的教法。她提出:"協助孩子獲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發性的活動。"但是蒙臺梭利的自由性,並不是對孩子的放縱,而是對孩子的教育;並不是取消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強調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兒童在教育環境中的"自由",可以由以下教育活動的內涵來表達:

  1.讓孩子自由選擇"學習或遊戲"的物件物;

  2.讓孩子自由決定"學習或遊戲"的程度。

  3.讓孩子順從其內在的生命法則,在自由教育活動中得到發展。

【兒童教育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