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電影> 電影《人生》觀後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寫一份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人生》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人生》觀後感1

  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天輪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馬雲

  30年閱讀史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是路遙的《人生》。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個上中學的孩子。這麼多年我看過很多作品,都對我的電影創作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對我幫助最大的反而是這本《人生》,它讓我開始對社會有了新的認識,開始思考我的人生。——賈樟柯

  1984年7月高中畢業後,我獨自外出闖蕩江湖,先去北京,又去保定。正好電影《人生》首映式,我有幸最先看了這電影,當時很受啟發,感觸很深。昨晚我從網上搜索,又看電影《人生》,又又很多啟迪,值得深思和借鑑。“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雖然時代不同,但發生在高加林身上的事,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在經歷著呢?每個人的人生總是在經歷著這樣那樣的意外,有喜有悲,不能叫你處處滿意,但我們還是要熱情的生活下去。

  《人生》是路遙的一部中篇小說,發表於1982年,它以改革時期陝北高原的城鄉生活為時空背景,敘述了高中畢業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離開土地,再回到土地這樣人生的變化過程。高加林同農村姑娘劉巧珍、城市姑娘黃亞萍之間的感情糾葛構成了故事發展的矛盾,也正是體現那種艱難選擇的悲劇。主人公是高加林,他高中畢業回到村裡後當上了民辦小學的教師,很滿足這個既能體現他的才能而又對他充滿希望的職業,但是好景不長,他就被有權有勢的大隊書記高明樓的兒子頂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當他失意無奈,甚至有些絕望的時候,善良美麗的農村姑娘劉巧珍闖進了他的生活,劉巧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卻真心真意地愛上了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她的愛質樸純真,她以她的那種充滿激情而又實際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熾烈的愛。而實際上她所得到的愛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對於高加林來說只是在他失意時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當機遇再次降臨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終於抓住了這次機會,重新回到了城市。

  人生,好像一片海,時而波濤洶湧,叫囂著彷彿要吞噬整個世界;時而又平靜死板,似乎星球毀滅也打不破它的安寧。也許有時,平靜的海面下卻暗暗蘊藏了兇猛的海嘯;也許有時,狂暴的風雨卻預示著和平的訊息……當高加林的民辦教師工作被村裡一把手明樓的兒子三星給無理的頂了,他對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說是捱了一巴掌的話,那下崗無疑是一悶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碼還當上個民辦教師,也算是生活補償自己一個甜棗,心裡不至於太絕望。況且這兩年自己一邊認真教學,一邊刻苦學習,既贏得了學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愛戴,又給自己繼續上進打下了堅實的鋪墊。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時候,偏出了這麼一擋子事兒,心裡能不難受麼!可是生活好像永遠會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於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終於給了這受傷的心靈一塊靈異的膏藥,況且這膏藥的癒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讓高加林放棄曾經的理想,甘願作一個農民。在此時,生活似乎又歸到了平靜,卻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發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鄉當了領導,村裡幹部為了巴結他,走後門給加林謀了個城裡記者的職位。高加林曾經的已經變灰色的夢想,又鮮活的閃在眼前了!這先抑後揚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對生活感恩戴德了,並且拼盡全力,很快闖出了一番事業,成了小鎮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讓他們在縹緲的夢境中忘了自我,開始追求空中的樓閣。加林不就是這樣嗎?經歷一番掙扎,他最終辜負了對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裡姑娘黃亞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異常的圓滿,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種“中和”,不讓苦命的人太悲慘”,它也決不讓幸運的人太圓滿。一紙狀子,剝奪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轉了一個圈子後,又回到了農村。好像黃粱一夢,虛幻一場,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經失去了巧珍,那最可愛的姑娘,擁有金子般心靈的姑娘。

  人生,無非短短几十年。靜心冥想,百分之幾的生命贏得了快樂與精彩,百分之幾的生命耗費在患得患失的恐懼中?生活是充實的感恩,還是不滿的惶恐?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當我們旅途不順時應該怎樣調節?當我們面對這一系列的艱難抉擇時,該怎麼辦?在一些誘惑面前,我們是否能夠把握好自己?人生這條路曲曲折折,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電影《人生》觀後感2

  整部紀錄片分8集。每隔七年採訪一次,直到他們56歲。節目組片頭介紹,”七歲看老,20xx年的工人與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這是英國社會的一瞥”。雖然他們大部人在56歲時概括此節目有一定的侷限性,每個年齡段短短的一週生活剪輯,並不足以反映他們的全部感受。但我們仍試圖從中找出一點點生活的規律,藉此反思自己。

  每個小孩都天真無邪,那麼可愛,共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他們本該享受一樣的幸福快樂。然而,他所在的階層已經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各自的命運。他父母現在的積累,就是他們成長的土壤。這14位小孩的階層主要根據他們就讀學校,以及生活的區域劃分,但因為我並不瞭解英國的背景,只能大概介紹一下。6位私立學校:約翰,安德魯,查爾斯,尼爾,彼特,布魯斯(私立寄宿),4位公立學校:保羅和西蒙(公立寄宿)。託尼(平民區),尼古拉斯(鄉村)。4位女孩:蘇西(富裕家庭)傑基,琳恩,蘇珊(平民區)。PS英國的私立學校昂貴,教育資源好。

  關於階層:一切都大致如節目組預想的那樣,他們父母是什麼階層,他們也大概是同一階層,並且一代代傳承。只有2個例外,尼爾和尼古拉斯。6個私立學校的男孩除了尼爾變落魄,除了查爾斯加入了BBC不再參加錄製,其中的4個都畢業牛津大學,性格迥異,但都是中產階層,家庭和諧,無離婚現象,普遍生育較晚,並且都是生育2個以內,子女都上了大學。富裕家庭的女孩蘇西,也仍然在此階層。4個公立學校的男孩和3個平民區女孩除了尼古拉斯突破了階層進入中產,其它的仍然普通的平民階層,無穩定的工作收入,工作可替代性強,生活拮据,家庭氛圍因人而異。總之,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說說生活

  關於普通人的”不幸”生活:3個寄宿學校的小朋友,從小就皺著眉頭,得到的關愛很少,與父母的關係不親密,這也導致他們自己的婚姻生活困難重重。例如保羅小時父母離婚,他內向自卑不善表達,並且和老婆吵架時,總讓老婆離開他,還好他老婆是個愛笑開朗熱情的妹子,不然離開了他,估計他就要沉淪了,他們相互陪伴,一起開房車環遊了澳洲(我和男票一起看的紀錄片,我便問他覺得哪對感情最好,他是個明眼人,他說從2個細節可以看出這對夫妻感情最好,男人搭帳篷時,女人便過去幫忙一起搭。另外女人說她看到男人小時皺著眉頭的樣子很是可憐他,母愛氾濫)。例如西蒙,他是私生子,他母親的情緒就常常不穩定,他自己結婚後生了5個,然後離婚,與1個帶有女兒的女人重組家庭,又再生了1個,也就是說他家有7個小孩。他說他離婚後,自己的小孩很長一段時間都和他無任何聯絡,現在也只有3個和他聯絡,由此可見,他在婚姻中做的很差勁,他不是一個壞人,但他肯定沒有承擔應盡的家庭責任,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再例如布魯斯,他博愛優秀,事業穩定,但是他42歲才結婚,這與他不會處理親密關係,不能吸引異性有關,還好他善良可愛,運氣也不會差,遇到了一個同樣受過高等教育的大齡女青年,能撫慰可能的精神寂寞。他們三個男孩,父母都是離異狀態,而且布魯斯和保羅總是被其它小朋友欺負(圖片為證,哈哈,讓人母愛氾濫的小可憐們,我想家長有必要告訴孩子們應付暴力)。一直覺得普通人的生活,一家人每天可以見面一起吃飯,是最大的幸福。

  其它3個平民區女孩,傑西21結婚,結婚2次,以離婚2次,生育3個孩子(她的母親生了5個女孩)。有風溼病,生活主要靠婆婆的幫助和領救助金14年。她的兒子一個是助理廚師,一個是超市警衛員,一個要去當兵。琳恩19歲結婚,在流動圖書館工作多年,中年失業,家庭拮据,2個女兒都未上大學,並且女兒也早婚早育。蘇珊24歲結婚,生育2個,35歲離婚,做兼職,42歲戀愛,並且進入大學行政部門做課程管理,49歲伴侶固定不再婚,工作穩定,並且一直在大學工作,成為了行政主任,並一直聲稱自己很幸運。

  普通的家庭就不要作了,安穩同心,共同努力,不要生2個以上的孩子。家和萬事興,要學會怎麼和另一半相處,要全心全意為有愛的家庭付出。女孩不要太早結婚,在你連自己都找不到的時候,你認為你有能力承擔一個家庭嗎?如果不能改變了,就要安於普通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工作,退休了雖然錢不多,無法環遊世界,那麼就把家裡弄的舒服,多關愛家人,共同健康的生活就很好了。(託尼曾出軌,因為他不是一個特別有自己堅定原則的人,但他老婆選擇原諒他,在35歲時,他並沒有太多的懺悔,可是到56歲時,他卻坦誠自己錯了,非常後悔,並覺得自己虧欠老婆太多,因為她無論好與壞都陪在他身邊支援他。

  說說成長

  關於教育:那些從小就知道自己方向的,也大多朝著規劃的方向前進。這個規劃,需要父母有遠見,以及對孩子的耐心觀察,從而幫助他更好的前進。成長的路上教育是重中之重,他們的受教育經歷程度,已經決定了他們的生活質量。讀過大學的',他們的子女依舊在學業上有成。因為父母自己有學習方法,所以也能很好的教育子女。教育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幫助,學到的東西,永遠是孩子自己的,可以伴隨他一生。成長的途中小孩需要愛與支援以陪伴,而不是隻冰冷的規劃,以此來滿足你自己的虛榮心。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如你我一樣,必須得到尊重,而且自願給予他愛與關懷,畢竟他們最純潔無暇的年代給你帶來太多快樂,他們可不欠你的,你一廂情願的把他帶來這個世界,讓他歷經了各種生活磨礪。當然,成熟善良的人,一定會知道感恩,他們不會自私的與你一筆勾銷。如果只有強迫與規劃,恐怕會適得其反,就如尼爾一樣。有思想的家長希望孩子均衡發展,會害怕孩子沒有充分發揮潛力,或是迷失了方向,結果後悔自己沒有好好努力。(圖片釋義,以下是他們小時候的夢想,選圖片有偏見,首選顏值高的和我最欣賞的兩個人,他們都很可愛,可是是不是已經可以看出端倪,例如他們接觸的世界)

  關於成長:成長很難,並不是一帆風順,從紀錄片總結原因,是父母沒有給予正確的關愛,才會使孩子產生心理疾病。其實父母付出那麼多,肯定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就如蘇西父親會帶去旅行,讓她學舞蹈,但青年的蘇西並不能get到父親的愛護。蘇西青少年時父母離異,16歲輟學,對學校沒有興趣,只想遠走高飛,21歲時上了巴黎的秘書學院,世界旅遊過好些地方,但她21歲時一直抽菸,非常焦慮,非常迷茫,一副生無可戀的樣子。(想起自己上大學時,也是想跑的遠遠的,然而並沒有出省)當27歲再採訪時,她已經結婚生子,她說是她丈夫的陪伴改變了她。

  例如,尼爾家庭條件良好,父母是教師,而他卻落魄流浪,紀錄片中也沒有出現過他家人,在21歲採訪時瞭解到尼爾對於父母的看法,想必是因為青少年時期家長給予過多的學業壓力,致使思維豐富的他16歲開始焦慮抑鬱,只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學,並且在一學期後就輟學。未能上牛津大學,對他打擊很大,從此一蹶不振。尼爾父母可能對他要求很嚴格,給予的人性關懷比較少,尼爾性格也很倔強、憤世嫉俗,他們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可能彼此誤會吧。其實焦慮抑鬱的人大多敏感善良、思想深刻,不然也不會這麼和自己過不去。每個人都需要鼓勵和陪伴,愛是能量來源,好像說的很空~就例如以上兩位吧,蘇西在她老公的陪伴下,不再焦慮了。尼爾在布魯斯的幫助下重新站了起來。(布魯斯真是個值得欽佩的人。整部紀錄片裡最喜歡他和尼古拉斯)他曾有過伴侶,卻因為包容心不夠,難以長久維持。抑鬱症初期,大多是內向型性格的人,他們小心翼翼的接觸這個世界,常常沒什麼原因非常沮喪,但發展到後期,情緒不穩定常常憤怒。長期的心理疾病,消耗尼爾的大量能量,陷入了虛無的思考,如果說21歲的他思想與同齡人比還算深刻獨特,那麼到28歲時,思考是沒有進步的,因為這段時間是黃金行動期,他仍然在思考中掙扎,錯過了太多,耗費了生命。很多問題想明白了,就得趕緊行動!(圖片釋義,尼爾14歲時就有黑眼圈,看來學業壓力真的太大了,如果他後來做了旅遊車司機,只過上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該有多好)

電影《人生》觀後感3

  一條有一千六百個彎道的山路,一條連綿蜿蜒的比賽道,一輛又一輛賽車從這裡駛過,塵土飛揚。這是巴音布魯克賽道,有賽車在這裡突破極限,也有賽車手在這裡喪命。

  《飛馳人生》中沈騰飾演的角色張馳曾經是個五連冠的賽車手,現在是個炒飯攤老闆,被禁賽五年,決定重返車壇,卻遭遇眾多困難。順便說一句,這部電影的評分高達8.4,。

  張馳為什麼會被禁賽?因為有人對他說,如果張馳賭車贏了,就給他兒子上戶口(孩子是撿來的)。這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一切閃爍的燈光灰飛煙滅,一切讚歎聲化為烏有。五年的禁賽期,一輩子的記憶。曾經把張馳捧上天的人已狠狠將他踩在了腳底下,各種負面新聞在這時鬧得人盡皆知。五年禁賽期中,有一個人稱霸車壇,他就是富二代——林臻東。林臻東13歲開始學賽車,18歲找出老式賽車的不足,無疑是個有力的競爭對手。

  張馳五年禁賽期已過,想重返賽場,但此時,他遇到了最大的問題——沒錢。他四處借錢,與曾經自己的領航員孫宇強相遇,兩人再度聯手,解決了資金問題,還找到了以前的賽車維修師。三人終於造出了一臺賽車,擁有最好配置的林臻東說張馳的賽車已經過時。張馳說了一句話:“當一個人對自己失去信心的時候,他才是真的過時了。”要知道,張馳的賽車每公里比林臻東的賽車落後0.18秒,整場比賽下來,要落後80秒。

  終於,兩人在賽場上見了。林臻東幫張馳修好了在運輸途中受損的賽車。為什麼他要這麼幫助張馳?甚至在張馳資金有問題的時候,他也提出幫張馳找贊助?是因為林臻東奪冠的五年時間正好是張馳被禁賽的五年,有人質疑他,所以林臻東想證明自己。而張馳也想證明自己。兩強相遇,精彩無限!

  比賽過程中,狀況百出:有撞樹上的,有掉懸崖裡的,還有被羊群圍追堵截的。張馳又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比賽場上,不過是比誰的錯誤少。”之前,有人問張馳一招致勝的秘訣,他說:“練!”五年禁賽期中,他每天20遍在腦海中模擬巴音布魯克賽道,拿著鍋蓋開、拿著椅子開……毫無疑問,他為此付出的努力是巨大的。

  在駛過終點的那一刻,在他與賽車一起飛出懸崖、掉進大海的那一刻,夕陽很美!張馳贏了林臻東,更贏了自己。天空中的夕陽就是張馳,總會在閃亮的時候,歸為黑暗。

  Heroes are never died!

電影《人生》觀後感4

 由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出品,博納影業集團投資,邁克爾·格雷西執導,“狼叔”休·傑克曼、扎克·埃夫隆、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米歇爾·威廉姆斯、麗貝卡·弗格森、贊達亞出演的電影《馬戲之王》,榮獲第75屆金球獎電影類最佳原創歌曲獎。電影將於2月1日在永恆晶鑽IMAX影城上映!

  This Is Me是電影《馬戲之王》最重要的一首歌,從演唱者Keala飾演的鬍子女士和不合群者的角度出發,她找到了自己的力量之源和自豪感,勇敢地認同和接受自己的身份。Keala發自肺腑的深情演唱給這首歌帶來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

  除了這首感人而驚豔的主題曲

  這部年度最佳歌舞片《馬戲之王》

  還有更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劇情簡介

  《馬戲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休·傑克曼在片中飾演美國馬戲界傳奇人物P.T. 巴納姆。故事講述了巴納姆傳奇的人生,他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將歡樂與勇氣融入至表演中,將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夢大師!

  “狼叔”演繹雙重人生 從無到有妙夢成真

  《馬戲之王》取材自真人真事,休·傑克曼在片中飾演美國馬戲界傳奇人物P.T.巴納姆。故事講述了巴納姆傳奇的人生,他從一個無名小卒,變成將歡樂與勇氣融入至表演中,將希望散播至全世界的玩夢大師。最新曝光的海報被上下分割,灰暗與明亮相對,空蕩和華麗碰撞。上半部分,巴納姆身著素裝,站在空無一人的戲場中央振臂高揮,一束微光打下,照亮他腳下的地板;水面映射出馬戲演出的奇幻美景,巴納姆身穿紅色華服,觀眾們鼓掌歡呼。

  聯絡之前首款預告片,我們可以一窺這款海報背後的意義。海報上方的P.T.巴納姆,是一無所有的失業職員,下方則是走向傳奇的馬戲界大亨,宣傳語“妙想成真”似乎一語雙關,既是指馬戲表演的造夢魔力,也呼應了P.T.巴納姆從無到有的追夢之路。

  實力大咖加盟 歌舞生平打造視覺奇觀

  《馬戲之王》是休·傑克曼繼《悲慘世界》之後,時隔5年再次出演歌舞電影,因此從開拍以來就備受關注。除此之外,本片還匯聚了眾多實力演員,扮演馬戲團合作伙伴的扎克·埃夫隆曾主演《歌舞青春》系列、《髮膠》等歌舞片;女主角米歇爾·威廉姆斯飾演P.T.巴納姆妻子,她曾以《我與夢露的一週》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同時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而出演《碟中諜5》的麗貝卡·弗格森,在影片中飾演有“瑞典夜鶯”之稱的女歌手珍妮·琳德。

  主演們過硬的歌舞功底,讓P.T.巴納姆的傳奇人生更顯濃墨重彩,極具奇觀性的歌舞表演和與眾不同的馬戲團演員,也讓《馬戲之王》染上了一層神秘新奇之感。

電影《人生》觀後感5

  《美麗人生》是一部相當浪漫的電影,基度與多拉終成眷屬,他們從房間裡追著他們的兒子來到院子裡,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羨慕,基度用腳踏車載著美麗的妻子,車框裡坐著機靈的兒子,他們飛馳而過,而街道上,卻已經出現了納粹的鐵絲網。

  沒有什麼比快樂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當基度的幸福生活剛剛開始之時,他的猶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營,而他的妻子,本來並不用去集中營,卻毅然的隨他們跳上了火車。最真摯的愛情,有時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語,連執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縱身一躍,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當中,演多拉的演員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種很剋制的平靜,當她在集中營裡聽到孩子將要被殺掉的訊息時,她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樓梯上,由著後面的人群在她身上衝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遠。後來,她被派去挑揀死難者的衣服,那種小心翼翼,不敢也不願發現兒子衣服的感覺很到位。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一個人最深沉的愛,其實,是很平靜的,能夠撕心裂肺哭出來的,往往也是釋然的開始。

  就在基度生命的最後一晚,他將兒子安頓在一個鐵箱子裡,然後,去尋找他的妻子。當他被捕之後,路過那個鐵箱子時,他知道他的兒子正注視著他,於是,他裝出一副滑稽的模樣,惹得兒子笑出聲,他仍然堅持著,堅持著使兒子相信這一切都只是一個遊戲,千萬不要害怕,永遠要微笑而樂觀地去面對。最後,基度的兒子和多拉在陽光下抱在一起,他大聲喊叫著,我們贏了。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父親已經死去。電影響起旁白,以基度兒子的語氣,聽聲音,他也已經步入老年,那麼,這部電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憶。在他的回憶裡,他的父親,依舊是那樣鮮活,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活著。槍炮、炸藥、毒氣、死亡、飢餓,這些東西看似強大,最後的勝利者,卻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兒子眨眼的那一剎那,意思是,無論怎樣,只要我們不害怕,堅強、快樂、盼望,人生終究美麗,於是,我們總會贏。

電影《人生》觀後感6

  義大利電影《燦爛人生》一共6個小時,從1960年的羅馬一直演到20xx年。好事多磨,好電影多漫長。

  如果你不是一個耐心的小孩。不推薦觀看。如果你在看《美國往事》的時候哈欠連連。推薦你直接去睡覺並做個好夢。

  看完後,我的視覺感受是:義大利真是藏匿在人間的天堂。即便沒有一處有霓虹燈和高樓大廈,有的僅是斑駁的磚塊壘成的高牆,小石子鋪成的鄉村路,白色油漆掛出的真正的平房,當你看到一個普通的人家能擁有藍色絲絨一般漂亮而耀眼的大海圍繞的居住環境,娛樂生活是在極具質感的圖書館裡進行閱讀,年輕人的理想不是買車買房而是探求人生真正的意義和如何貢獻,教授對學生的評判標準不是分數而是對人類富有多少同情心,每個個體即便道路坎坷崎嶇但依然能夠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時,你就意識到,那裡為什麼美好。為什麼比這裡美好。只是教授對A等生尼古拉說:如果將來有機會,請一定要離開義大利。這裡很美,但沒有希望。

  馬迪奧自殺了。在新年之夜。在漫天煙花綻放的一瞬間。自殺的姿勢就像在熟睡中翻滾了一次身體。他作為哥哥尼古拉的對立面和相似面,作為一個疑似同性戀患者,作為一個失敗的治亂警察,作為精神病少女左珍的初戀情人,作為社會變革的犧牲品和祭祀品,平靜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馬迪奧以及羅馬的終點,都是尼古拉,也只能是尼古拉。尼古拉就像一個可以變形的紳士,可成方可成圓,但最終還是一個紳士。馬迪奧不同,他只有一種形狀。敏感而暴力。他順應一切規則,又拒絕一切強加。他如此冷酷卻熱愛閱讀,隨時丟下書本又隨時撿起,隨時爆發又隨時平靜。但你能說他不夠浪漫嗎?他教萍水相逢的女攝影師去打保齡球,送她他從脖子上取下來的項鍊,在下雨天的汽車裡讓她後來甘願為他生養了一個孩子。

  他就是這麼神奇。分裂成兩個人。作為虛幻尼古拉的時候,選擇去戀愛和做工程師。作為真實馬迪奧的時候,選擇拒絕所有無論正面或者反面力量。他的身體裡不斷分泌著瘋狂的激素。一面灰暗一面彩色。一面湖泊一面寒山。一面尼古拉一面馬迪奧。而無論哪邊爆發和變形,他都只能選擇去努力平衡。而平衡的不僅僅是他自己的身體,也是整個義大利。

  電影《燦爛人生》觀後感【4】

  昨晚把《燦爛人生》看完了。看完的時候已近凌晨四點,總覺得還有很多東西值得回味。我想,好的電影不會讓人有看一遍就覺得足夠的感覺,它應該還有許多的餘味,給人以未完成之感。當然,這樣的作品並不多見,《燦爛人生》是罕見之一。

  作品穿越的時空較大,幾乎可以看到人的一生。馬迪奧,尼古拉是兩兄弟,但性格卻很不相同。馬迪奧倔強,做事衝動,性格顯得比較古怪;尼古拉則顯得隨和,沉穩,堅強,遇事鎮定自若。兩人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不一樣的命運。看完這一部電影,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性格決定命運。

  最難忘的一個場景是:聖誕節之夜,當外面熱鬧非凡之時,馬迪奧在住宅的陽臺縱身一躍……在家裡的時候,他給女友美拉莉電話,沒人接,從家裡回到住宅的時候,他再給女友電話,還是沒人接,他想留言,住了口,當美拉莉要接的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在最熱鬧的時候,馬迪奧的心是孤獨的,這種反差之大絕非平常時候所能相比。也許他那時也有“熱鬧的是他們,我什麼也沒有”之感吧?如果有什麼可以挽救馬迪奧,我想唯一的就只能是美拉莉的愛。

  電影中有一句話(出自馬迪奧之子安祖之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It is great doing things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跟心愛的人在一起是很開心的事。)當有一個可以與你攜手並肩走遍天涯海角的人出現,你便遠離了孤單,當兩人心靈的距離越來越近,你便越快樂!

電影《人生》觀後感7

  講得是早幾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種扼殺人們生命強手的疾病:“非典”,內容講的就是關於疾病的傳播和麵對這種疾病時醫護人員的各種心理。

  這種疾病不但傳播速度快且範圍廣,因此受到這種疾病感染的人逐漸增多,死於這種疾病的人也不少,包括醫院裡的醫護人員,使得醫護人員對此產生了恐懼感,在抗非典期間,有幾名醫護人員相繼倒下,有名醫生見狀,怕自己被感染所以申請調職,但遭拒絕,最後他也真的被感染了,另一名護士在照顧他時,他叫護士在未被感染之前去辭職,以免造成同樣的後果,在醫生的勸告下和在非點面前,她有點猶豫不決,是否真的應該辭職呢?如果每個醫護人員都像她一樣在病人急需時辭職的話,誰來搶救病人呢?

  最後她沒有辭職,而是選擇與非典對抗下去,因為她明白,作為醫護人員就要為病人服務,與病人共存亡,是啊!人是有血有肉的,更是有感情的,包括醫護人員,別的不說就說在非點期間吧,當病人躺在病床上呻吟時,何不擔心自己再也不能站起來與家人朋友團聚?

  正因為這樣,為了能讓病人重新站起來,醫護人員才日以繼夜地為病人解除痛苦此時,你又何曾想到其實醫護人員也是想家的,他們也有親人也要團聚,因為責任的存在,使得他們沒有因此而放棄救護工作,寧願用自己離開親人的痛苦來換取病人的健康,這是何等的偉大?

  在這裡我開始自問,自己讀的護理專業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我們都知道,作為一名醫護人員,危險的潛在性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更應該明白,無論幹什麼都是有危險的,視情節的輕重罷了,既然這樣,與其埋怨自己錯誤的選擇,不如努力幹下去,堅持到底,勝利始終都是屬於自己的,遇到困難,臨陣退縮,在醫學方面就等於扼殺了他人生命的同時也扼殺了自己的生命,作為醫護人員就有救護病人的責任,並不能為了儲存自己而去扼殺他人的生命,最後,在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戰勝了非典,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附:電影的觀後感怎麼寫

  要“會看”電影

  要寫觀後感,首先要“會看”電影。也許有人會發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聾,誰不會看電影?可是為什麼許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說寫出感想了。因此,老師在此提醒各位同學在看電影時要“投入”,要讓自己沉浸在影片所營造的情感世界裡,與主人公同悲歡、共休慼。同時,還要並用眼、耳、腦各種感官,留意細節。

  所謂細節,就是影片畫面中對錶現物件的區域性或細微的變化進行精要細緻的描繪。細節包括人物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道具的運用,色彩的排程,聲音的變化等。典型的細節對展現人物性格、設定懸念、推動情節發展都起著積極作用。觀眾觀看影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視聽享受的過程,既是視覺美感逐漸積累的過程,也是情感刺激不斷深化的過程。只有聚“睛”會神,我們在觀看時獲得的感受才能愈豐富、強烈,對影片內涵的理解也就愈深刻、透徹,寫觀後感就更有基礎。

  要將重點放在一個“感”字上

  寫觀後感,要從自己觀賞影片的感受出發。可是,不少同學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應強調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佔影片主要內容的五六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

  感”是重點,不等於離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觀了《火燒圓明園》,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絡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絡,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個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捱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彷彿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捱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捱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要聯絡實際而“感”

  要寫好觀後感,就該聯絡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這裡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觀後感屬於評析性的議論文一類。電影觀後感,即對影片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它又有別於影評:影評--重在“評”,在挖掘了主題之後,應當對主題的成功與否、主題的表現所依賴的環境是否真實,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現實生活以及電影語言的運用是否成功等方面展開評價與論述;觀後感--重在“感”,表達方式以抒情、敘述為主,內容多為電影對觀眾的啟發,觀眾看了影片後的感想等。

電影《人生》觀後感8

  觀影過程中真心說,笑料還是密集的,特效也值五塊,畢竟片子定位是奇幻喜劇,夏雨飾演馬奮鬥,他依舊像那個夏天中的馬小軍一樣無所事事,整天抱怨。只不過這次馬奮鬥青春時的荷爾蒙理想不再靠一腔熱血去實現,它們有預謀的被編成了十九個願望,由土地婆幫他實現。

  這次實現的過程很順利,偶像,超能力,金錢,小想法都成功反轉,最後不出所料撂下一切願望,完成“育人”般的所謂珍惜現在的結局。

  只是我還是懷念當年那個馬小軍哬。

  他用起鬨、打架、鬧事、拍婆子等方式揮霍自己過量的荷爾蒙,他逞能,好強,只為那個他一直鐘意的女神米蘭,在她面前,他表現得似乎無所不能,儘管實際上一塌糊塗,可也是他盡力去愛的一種表現。

  在《反轉人生》裡,我沒有看到馬奮鬥對前女友的奮鬥,只是看到他在失去後的掙扎表現。結局彩蛋著實生硬。

  馬奮鬥重逢陳老師,

  夏雨重逢寧靜,

  馬小軍重逢米蘭。

  耳邊放著陳明章《歲月的船》,倏忽間已經二十二年了,馬小軍那麼刻意追求的米蘭,現在分外妖嬈的陳老師對馬奮鬥的摸頭殺,也是反轉人生了。

  有人對我說:“我曾經喜歡夏天熱風颳人的感覺”。

  我曾經無言以對。

  現在只是想著沉默不語了。

  有人說影片內容,思想隨時代變化,而情感不會變。可是現在情感也會反轉的,樂不樂意已經不重要了。

  寫到這裡我又想到《反轉人生》的定位,對啊,它是奇幻喜劇+愛情片。這樣又合情合理了,大家看完開心一笑,吃好睡好多好。

電影《人生》觀後感9

  影片《人生》以它濃厚的鄉土氣息,逼真的生活畫面,活生生的人情世態,主人公對理想、愛情的追求和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贏得了觀眾。尤其是男主人公高加林的形象,令人回味不已。

  影片中的高加林,有他自己的感情、思想和人生觀。他不願像他的父輩們那樣,為了溫飽,一輩子匍匐在黃土地上。他有知識、有文化,想發揮自己的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渴求一種新的人生。就這點來說,高加林具有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和氣質——創造開拓,不滿足於現實。然而,高加林並沒能主宰命運,他反倒被現實“嘲弄”了。在那個偏遠的小山村裡,他的民辦教師地位被無端擠掉了,他唯一能夠發揮才幹的機會被剝奪了。他痛苦、傷心、憤懣。新一代農村青年形象的高加林,與高家莊這個落後、愚昧、閉塞的小山村格格不入。因此,高加林離開農村,進入城市的願望成為必然。一個偶然的機會,高加林一腳踏進了城裡,來到了一個嶄新的天地,一個使他能施展才幹、盡情揮灑才華的天地。生活的召喚、理想的憧憬,使他幹勁倍增:深夜冒雨搶險救災;不顧疲勞連夜改寫報道,他為新的人生進取著,努力著。

  影片中高加林的蔑視世俗、自強不息以及不安於現狀的闖勁和幹勁讓人感動。然而高加林也有他的弱點。當他看到家鄉貧窮、愚昧、落後時,為什麼不想方設法去改變,而要逃避現實呢?他以為,擺脫了家鄉小山村的羈絆,就可以一顯身手了,可正是由於他的軟弱自私,才使他走過了一段遺憾的人生。

  影片中另一個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就是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糾葛,有人認為高加林是現代生活中的“陳世美”,而我卻不這樣看,我認為他們的分手是現實的必然。現代青年對愛情的追求,大多是以志同道合、有共同語言為基礎的,劉巧珍雖然有中國農村婦女的傳統美德:溫柔、善良、勤勞賢惠、通情達理,而且長得也很美,然而她沒有文化,沒有知識,與高加林缺少共同語言,更談不上志同道合。他們的愛情沒有堅實的基礎,是不牢固的,所以在愛情和事業的選擇上,高加林選擇了後者,這是必然的。而最終他和黃亞萍不得不分手,家鄉那個曾愛他如痴如狂,卻又被他拋棄的姑娘巧珍也已被廹另嫁了。在這雙重打擊下,高加林幾乎絕望了,他揹著鋪蓋卷,灰心喪氣,滿腹辛酸地回到家鄉。山依舊,水依舊,橋還是那座橋,一樣的景,兩樣的情。一曲《叫聲哥哥,你快回來》蕩氣迴腸,令人肝腸寸斷。得到的失去了,失去的卻永遠不能再得到。那悲痛的哭聲,傾訴了高加林多少的委屈、懊悔和辛酸啊!此時,一條彎曲的路在他腳下延伸,這是一條漫漫的人生路啊!他該怎樣去走呢?

  世上每個人的人生路都會有曲折和坎坷,在這條路上,我們該怎樣留下自己的腳印呢?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深思,都要嚴肅對待的問題。

電影《人生》觀後感10

  事實證明,編舞水平高不代表導演水平高,《舞出我人生》的賣點之一就是它乃著名編舞安妮·弗萊徹首次執導的舞蹈題材電影。理論上,本身就是舞蹈的行家,導舞蹈電影那還不是手到擒來嗎?可惜事與願違,居然整出這樣一部平淡無奇的電影。

  在許多舞蹈電影裡,舞蹈型別也是一種劃分階級的符號,比如芭蕾、社交舞,通常代表中產階級的趣味,狂放自由的街舞則往往和不良青少年有更密切的聯絡,《舞出我人生》亦未免俗,家世良好的女主角諾拉就是芭蕾舞學校的高年級學生,而男主角泰勒則是典型的不良少年,從未學過舞蹈的他卻是街舞高手。

  好了,不用我再多說,熟悉這種題材的人基本都會猜到,這兩個人一定會因為某些原因走到一起互相學習對方的舞步,並且毫不奇怪地戀愛上。然後一定會有一個重要表演或者比賽,在比賽前他們一定會鬧翻,但是在比賽開始前最後一分鐘他們又一定會言歸於好重新搭檔舞驚四座。

  其實這都不打緊,每一種型別的電影都有自己固有的套路,這些套路是為了展現這一型別的主要賣點而產生的。舞蹈電影中常見套路的存在主要是方便一開始主角們各自展示不同風格的舞蹈,然後他們開始接近,舞蹈的風格就會產生融合,最後的攜手合作則是展示完全不同風格的舞步在融合之後的成果。將這種套路玩得出神入化的舞蹈電影有很多,比如在中國大陸掀起過霹靂舞風潮的《Breakin'》(霹靂舞)、以及《獨領風潮》結尾的三人探戈就是代表。

  情節簡單沒關係,舞蹈才是重點,就像上湯白菜,普通的白菜澆上精心煉製的高湯,才成為美味,舞蹈電影裡,簡單的情節是通街賣的白菜,舞蹈是獨家煉製的高湯,高湯如果不到家,那這道菜就成了淡而無味的白開水煮白菜了。

  《舞出我人生》最讓人不滿的就是它枉自由一個著名編舞當導演,可是舞蹈完全沒有高湯的韻味,除了最後一場舞蹈尚可一看之外,其他的舞蹈編排了無新意。女主角諾拉學的是芭蕾,但絕大多數時候她只是動動手臂、旋轉幾圈、以及和男伴配合時有比較驚險的託舉,但是卻沒有一段體現芭蕾舞者身份和氣質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完整舞蹈,反倒是泰勒的街舞小子氣質影片裡不惜筆墨,給了他不少表現的機會。

  諾拉和泰勒在港口邊的陽臺上共舞,在逆光裡兩人越靠越近,給人看到的只是少年男女自然的彼此傾慕---如果這是普通言情片,已可算及格。但這是舞蹈題材的電影,在這個電影型別裡,舞蹈是無聲的對白,導演如果只是像其他型別的電影那樣動用光線、音樂和氣氛渲染來敘事而不是讓舞蹈說話,那是非常遺憾的。這一段男女主角的肢體語言和舞步編排沒有給人留下任何印象,其他的很多場次裡舞蹈語言的表達力也很薄弱,至少不像《獨領風潮》裡幾場舞蹈的激情四射,情緒飽滿。

  《舞出我人生》唯一可看的最後一場舞其實編排上比重也有些失衡,重點完全是放在泰勒身上---也許是為了說明舞蹈終於讓一個混日子的不良少年有了追求?但是劇情一開始就說明了,這場演出對諾拉的舞蹈事業才是至關重要的,要突出泰勒沒關係,不能在諾拉的身上偷工減料啊。臺下坐的演藝經紀人居然就能從一場主次不分的表演裡看出諾拉的水平(欣賞泰勒倒不稀奇),然後邀請她到自己公司工作,也許專業人士眼光獨到吧,但對大多數普通的電影觀眾而言,要在這場表演裡對諾拉的舞技驚豔實在困難,說服力太弱。

  這部電影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扮演男主角泰勒的查寧·塔圖姆 (Channing Tatum),這是他繼《足球尤物》(She's the Man)之後在電影方面又一個比較重要的演出,據說安妮·弗萊徹拒絕用替身,所以查寧·塔圖姆的的確確本身就是會跳街舞的,而至少最後一場舞蹈確實能看出是他本人在跳,而且跳得很不錯,怪不得今年的“年度突破性表演獎”(Hollywood Life's 6th Annual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Awards)獲獎名單裡也有他。

  PS:這個片子,如果不是看帥哥,基本可以只看看快結束的那場舞蹈表演,然後看看它的主題歌MV就行了,主題歌MV倒是不錯的。

【電影《人生》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