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11篇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的課堂設計更應該關注“漁”而不是隻關注“魚”。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1

  日本東京大學佐藤學教授撰寫的著作《靜悄悄的革命》倍受我們廣大一線教師的關注。此書封面設計簡單素淡,正如書名一般“靜悄悄”,毫不張揚。輕輕開啟書本,靜靜地閱讀,更感覺平靜、淡定,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和讀者交流著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著自己的教育理想。靜靜讀來,收穫頗豐。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由“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教室裡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改變教學——學校改變”;“設計課程”;“學校改革的挑戰——中小學的實踐”五部分構成。佐藤學博士從觀察者、推動者、研究者的角度,對這場自下而上的,由學生、教師、校長、家長和社群共同參與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總結和介紹,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借鑑的觀點和做法。

  日本的文化傳統和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這本書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也很契合。當今社會大環境的急劇變化正在引發著日本的教育的“靜悄悄的革命”。佐藤學教授指出:“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了這些話,我理解了這本書命名的原因。認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的觀點。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2

  在校長的推薦下,假期中認真研讀了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不僅被書中那些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態度深深感動,更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及教育理想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裡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美好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裡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美好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待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後來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提供的錄影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著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必須從改變自身開始。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應該說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現在關注每天40分鐘的集體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說,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裡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麼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可以說,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意義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努力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努力!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3

  世紀老人冰心說過:"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這句至理名言告訴我們,讀一本好書,可以使人心靈充實,眼界開拓。讀著日本佐滕學先生的作品《靜悄悄的革命》,就感覺好像一位智者站在面前,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和鼓勵,讓我充滿信心……

  一、教學中要學會關注"服裝裁剪"及"交響樂"。

  在《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中,佐滕學先生對"學習"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認為學習是"在教師的介入下,學生自立地、合作地進行的活動,這才是學習的本質"。並且認為學習是人與人的交往。我們現在講的"自主性學習"絕不等於讓學生"自學自習",是把"學"置於教學的中心,是學生之間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是"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是讓那種與物與教材的對話,與學生與教師的對話,與自身與自我對話的學習成為教學的中心。在這種教學中,他把教師的活動形象地比喻為"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兩類。所以,佐藤學先生談及的"服裝裁剪"和"交響樂團"其實就是兩種比較理想的教學活動:"服裝裁剪"就是我們古語中的因材施教;"交響樂團"則是主張重視學生的各種看法與交流。

  他說:學生的學習乃是不斷地從個體出發,又迴歸到個體的,因此,教師的活動也應當從對應學生個體出發,又迴歸到學生個體上去。即使在各種聲音迴響混合的"交響樂團"式的活動中,"量體裁衣"的意識也是教師必須一直保持的。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洞察其差異之間相互學習的可能性,是課堂上每個學生之間富有內涵的相互學習能否開展起來的重要因素。

  對照我的體育課堂,有時也安排所謂的自主及探究學習,給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空間"……但學生的身體基本素質,運動能力,遺傳的原因,存在每個個體的差異,同一教材的實施與練習,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各不相同。讀看此書,與此對照,我所缺少的恰恰是"量體裁衣"式的教學,只能與學生群體相呼應,而不能與每一個個體對話,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交往互動"還沒有開展起來,或許還沒有開展好。以後的教學中,怎樣做一個"服裝裁剪師"式的教師是我應該努力追求和奮鬥的目標。

  二、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在交響樂團的聲音交往中,佐藤學先生認為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尤其重要。他指出在臺上授課時,教師總是容易按教師的思路來聽學生的意見,與教師思路岔開的"異向交往"由於是教師難以瞭解的發言,所以特別容易被忽視。這真是一語言中。往往我們教師在提問時,心中已有了自己的答案,教學的過程變成了在尋找一個個學生說出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當孩子說出的不是教師想要的,老師心裡可能是有些著急與惱怒的,教學任務那麼重,你怎麼還說出些不著邊際的話啊,你聽講沒啊……此外,在教室裡把探究學生自身的"邏輯世界"加以重視,的確可能讓交往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但是如果教師的指導與引導能力不高,那麼我們雖然避免了教學能順著教師的路數進行下去,但可能交往膚淺的局面同樣面臨交流的散亂,出現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

  所以,學會相互傾聽,是課堂教學的首要條件,師生間、生生間的相互傾聽,更有利於開展教學活動。在我們的平時課堂教學中,也安排探究式的學習與交流,學生髮言熱烈,一個問題出來,學生展開思索、討論,然後爭先恐後的回答,在反饋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腦子裡裝著自己的見解,而沒有用心傾聽同學的回答,這樣的學習,就顯得片面、欠主動。課堂中的熱烈發言固然重要,但傾聽是前提。

  其實,我的課堂中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班級孩子們研究問題或是討論問題看似異常激烈,而實際上學生學習的內容雜亂、學習的質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淺薄與貧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學生要學會相互傾聽,我認為我們的教師更要學會傾聽,不但要會傾聽學生的發言內容,更要會傾聽學生的心情與想法,與學生產生共鳴,作孩子的最佳聽眾。如前一段時期我在組織學生學習雙手頭後向前拋實心球時,看到學生只注意追求遠度時,只注意拼命向前拋,(教師提醒向前上方拋時)有學生回應"幹嘛向前上方拋?",對於學生的片面的錯誤回答,做到不輕易下結論(如:回答錯誤、不當等),以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宜用委婉的語氣,因勢利導的開導與糾正(說明向前上方拋,拋物線大才能拋的遠的道理拋)。

  同時,讓每個孩子也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與結論,觀察優秀學生的動作,這樣能使每個孩子都能開啟心扉,讓他們的差異得到關注,因為交響樂團要想演奏成功,需要一個高超的指揮,而我們的老師在這一點上還要多學習如何調動大家的發言,形成和諧的旋律,最終這個旋律還要為交響樂的主題服務。

  《靜悄悄的革命》乃是震撼人心的教育革命!它把一些教育現象像庖丁解牛那樣一一剖析,使我們很快認識到現行教育的弊端,並指明改進的方式——行動研究!

  "開始行動吧!"在看這本書時,心中一直催促著自己……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4

  校長佈置我們讀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本來我向來對含日本二字的一切都有牴觸情緒,但細細讀後,卻被佐藤學的那種務實、求真的精神和日本教師的敬業精神所深深地感動。

  《靜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書,在文中欣喜讀到佐滕先生的許多精闢之言,對照日常教學,有許多共鳴之處,淺談自己的體會,發表自己的見解。

  一、建立“靜悄悄”而又不乏活力的課堂

  現在我們所欣賞的一些名優課,都是以“熱熱鬧鬧”的課堂為主。學生當然喜歡輕鬆活潑的學習環境,但作為教師,我想,我們更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安安靜靜,能夠讓他們真正靜下心來學習的空間。佐藤學教授筆下的“靜”是指這一場教學改革並不是一場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革命,而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發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靜悄悄的革命”。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地滲入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工作中去。“靜悄悄”和“活力”這一對詞彙看似相反,其實並不然。“靜悄悄”是一種學習環境,是教學改革發生過程的一種狀態;而“活力”指的是學生學習和教師工作的一種狀態。如果我們能很好的將之聯絡起來,一定能在課程改革之路上取得收穫。

  二、學會傾聽

  教師要用心傾聽學生的各種語言,包括身體所發出的無聲語言,感受學生在課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動與學生的想象產生共鳴,從而共同走向創造性的學習。我們現在都提倡要尊重學生的個性,首先就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聲音,瞭解孩子的需要,接納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語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們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那麼你必須改變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覺者的姿態,走到學生中去,蹲下身來,與孩子的雙眸對視,學會傾聽,學會理解。

  真正的傾聽其實就是理解,不要只看學生髮言的表面意思,而要認真仔細地去傾聽他們的發言,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對此,佐藤學教授的比喻非常有趣而又恰當,他把學生髮言和教師傾聽比喻成投球手和接球手的關係,如果教師能準確無誤的“接住”每個學生的發言,並能與那些傾心“投球”的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那麼,教室裡的“投球”將成為一件愉快的事情,學生也會因此更深入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學校是培養人、塑造人的地方,是傳承文明和創造文明的場所;教師的勞動是集體性的勞動,是創造性的勞動;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使學生、老師、家長市民在這個“學習共同體”裡共同成長。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5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運動,革命烈士的壯舉,可是這裡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麼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認真讀完書後,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鑽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並且,也為現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小學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建議。我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小學,正如書中所說“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可是,作者卻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教室裡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現在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而這些質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可以說是很有幫助的。

  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別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佔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透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溫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隻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6

  "革命"?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為什麼又是靜悄悄的?剛拿到這本書時不僅讓我產生這樣的疑問。是教學的改革?是教師的改革?是課堂的改革?怎麼樣的改革?這一些列的假設開始埋藏於我的心間,也埋藏於這本神秘的書名後。帶著這樣的好奇我翻開了第一頁。在書的序中寫到:現在正在進行的這場教育改革稱之為"靜悄悄的革命"。本書的作者佐藤極其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簡潔的文字解釋了這本書名背後的含義,也粗略的對我的疑問作了一些解釋。但這樣的一個改革過程它又是如何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又如何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更深層次的探究與疑慮使我開始往下翻閱。

  作者提到要改革必須深入底線,觸及最原始"動力"即教師、學生!作者在書中這樣寫到:"在想觀察什麼之前,先把自己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教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當我看到這些句子時,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和慚愧幾乎同時產生。我禁不住問自己:我該怎樣做教師?我做稱職了嗎?

  作者還提到課堂追求的是"用心地相互聆聽的教室"而不是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回想起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追求孩子們熱烈的回應,如果大家沒有回應便會覺得制定的目標沒有完成,便會直接給予提示或者答案,隨後加上一句"聽明白了嗎?""知道了嗎?"以此繼續下一環節。久而久之這樣的回應造成孩子們不管有沒有在聆聽,不管是在聽還是不在聽全然慣性的回答"是""明白了""知道了"的局面。這不由的讓我開始深思這個問題。

  ,這樣的做法毫無疑問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們思考的時間和創新的機會。因此要創設一個每個學生都安心發言的環境氛圍是多麼的重要。在《綱要》語言領域中也這樣提到:創設一個幼兒想說願意說的氛圍與意境。讓幼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現在回想作為教師就必須自始自終保持願意傾聽的態度,學會等待,學會給學生時間,並及時給予回應。以保護幼兒自尊心和培養自信心。

  書中還提到:"教學是多種思考相互呼應的活動,同時也是對應每一個學生的活動。分組活動時,教師要走到需要幫助的學生前,傾聽他的想法和了解他的思想。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體學生為物件講話時,也必須從心底裡意識到,存在的是每個學生個體的關係。教師和學生在同一視線上互動目光的關係是教育的基本。"在幼兒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貫穿了師幼互動這一教育的基本形態,它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因素,也是教師內在教育觀念、教育能力和外顯教育手段於教育行為相結合的綜合表現。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還有許多觀點和案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小林老師開始了在教室裡構築相互學習的實踐的案例,原田老師,——從蒲公英的學習開始,與學生的氣息絕妙地息息相通的案例,一個個都是那樣的鮮活生動、引人入勝。然而,案例中作為代課教師的原田老師,只能偷偷地與學生進行那種心靈的溝通,她與學生、家長息息相通的交往結晶——蒲公英,還沒等到開花,就通通被校長拔掉了的結局,使我深刻感受到改革的艱難。

  在看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後,鼓舞著我促使我開始行動,就從最基本的傾聽出發,從和幼兒建立同一視線上互動目光的關係出發,在班級中也來開展一場"靜悄悄的革命",以積極探索幼兒教育的新路。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7

  佐藤學先生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了“潤澤”的教室,聽上去好像是很容易理解的,不就是教室裡的氣氛要恰到好處,可要是仔細琢磨,卻沒那麼簡單就可以達成的效果。一個潤澤的教室,如走進一個周圍環繞著柔和的輕音樂,到處擺放著古樸、典雅的傢俱的咖啡屋,人坐在那裡,再火熱的心情也會平靜下來。沉浸在一個心情舒暢的氣氛中,學生和老師都超越了“主體性”神話,可以自由地發展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使課堂教學變為大家主動性的課堂。這時候,課堂上上的對話也會加深每位學生的印象。課堂上的傾聽也會如願地實現。如果老師能蹲下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和他們平起平坐,用一個平視的目光來打量學生,那麼和他們的溝通也會暢通無阻,這就要求老師要學會傾聽,聽學生的,聽自己的,聽課堂的。學生的內心在想什麼,老師自己是不是在合理引導學生,課堂的氣氛如何等等,都在傾聽中得以釋然。

  在《靜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學先生以一種務實的精神,從老師到學生,到學校行政整個流程都注入了自己在實踐中總結的經驗。書中的每個觀點都是精華,有些觀念不是第一眼看上去就能馬上理解,但經過多次琢磨後會發現是你在教學中確實的那些內容。開啟自己的課堂,走入別的老師的課堂,和同事之間開展合作,在共同的成長中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看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彷彿置身於一個教育花園的夢幻世界裡,到處都是思想的芳香嫋嫋升起,醉人心脾。現在說是讀完了,那是囫圇吞棗,書中的很多精闢論述只是被舌尖觸摸了一下,有一點點的味道,但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味道,還需要細嚼慢嚥地細細體會。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8

  最近,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讀過之後,我靜下心來想想,對我們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認為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學校如何實際而有效地幫助教師成長?怎樣把學校變成"學習的共同體"等等。

  首先,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教師不再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課程中那種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兒童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包括遊戲和討論的發起者。"特別是"每個"學生,我們誰能夠達到"每個"學生的這一要求?通常是極少數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難以或者說難以自始至終地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的學習。我們常常批評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何談"潤澤的教室"?

  現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教師要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以讓學習活動更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各種引發‘交往’和‘聯絡’的活動構成了教師工作的中軸。"我們既要追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還不僅僅只是這些,作為一種普遍情形,原因有哪些呢?如學生不能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或者回答不上老師的提問;學生膽小,不敢發言,久而久之就養成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在自己的心裡說了;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的批評了,無形中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我們首先要理解這種拒絕發言的情形,其次,重新喚回學生髮言、表達自己的願望和需要,這種表達應該是真實的表達,我們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傾聽"是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學生"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於那些上課發言不積極的現象,我們或許多一些理解。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我認為首先思想上要有這種"傾聽"的認識,其次要有過硬的業務水平,還要有靈活的教學機智。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地進行活動,使得"各種讓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裡的"交響樂團"。

  我想作為老師吧,多年來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的倦怠,不願意去研究教學,不想上公開課,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教研似乎也只是一種形式,走走過場,要是有上級領導檢查工作,學校也只是安排年輕的、聽話的教師去應付。作為教師,這樣想,危害的只是自己,沒有提升的只是自我。而作為一個學校的領導,沒有創新教研的想法,沒有看過上面的文字,甚至自己都不願意參加課堂教學的評論,不願意充實改革學校的教研活動,真是學校、學生的悲哀!

  我想作為教師就應該做敢於開放課堂的老師,向自己挑戰。作為學校的領導,就要勇於帶領學校,使教師成為最好的教師,使學校成為最好的學校!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9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有深刻的理論積澱,說理透徹,通俗易懂,立足於真實的課堂實踐研究,具有明確的指向性。書中對許多教育例項的剖析和論述對我國現行的教育改革、一線教育工作者頗有啟示。書中深入淺出地闡述的課程觀、教學觀、教師觀、師生互動觀等讓我深受啟迪,作者對教學中形式主義鞭辟入裡的批判令我受益匪淺,佐藤學先生平易、深刻、務實的工作態度,講究實效、不懈探索的研究精神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以下是我對書中關於課堂教學的一些感想。

  一、還課堂於學生,關注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性。這是課程改革的要求,同樣也是廣大教師需要追求並達到的目標。但是,這並不是一句口號,不是喊得越響效果越好,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和形式上的轉變。

  佐藤學先生在他書中給我們提到了“日本小學教室裡的特徵是‘鬧哄哄’(發言過剩),而初中、高中教室裡的特徵是‘靜悄悄’(拒絕發言)。”這是什麼原因呢?其實這就是典型的追求虛假主體性教學中的形式主義。中國的課堂裡也同樣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有的班級上課,僅僅是白熱化的發言競爭,學生表面活躍地不斷叫著“是的”“是的”,時刻不住地點頭,高高地舉手。有的班級上課,空氣沉悶,學生的身體坐得筆直,而思維卻是僵化的。這兩種型別在佐藤學先生看來同樣是硬邦邦、乾巴巴的關係而構成的課堂,它們都是主體性的假象,是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真正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中展現其主體性,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也不是保持身體端坐,而是要給學生營造一種課堂學習和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盡情地釋放自己,調動自己的各個思維感官,把自己融入整個課堂,融入整個群體,透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相互呼應、相互應答。以此來實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地位,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

  二、課堂需要傾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談到傾聽這一話題時,一位參與調研的教師發表了自己的見解:“當學生髮言時,教師需要面對著學生,專心地全部接納一個一個學生的發言,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聽到學生精彩的問題回答,而且還能夠感受到學生用言語無法表達的想法和情感。”這是教師傾聽的意義,有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和學生思維情感的發展。如果把教師傾聽學生的發言打一形象的比喻,好比教師和學生進行棒球投球練習。學生的發言好比投球,教師傾聽好比接球,不管學生投的球如何,教師都能夠認真對待,力求準確接住球,學生投球的興致便會高漲。這樣的快感會促進師生更好地玩好這次投球練習。課堂教學亦是如此,當學生髮言時,無論答案正確與否,教師的傾聽至關重要,它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傾聽,不僅僅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產生共感共鳴。傾聽,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態度,它是架起師生之間友好溝通與交流的橋樑。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需要傾聽,師生之間的傾聽,生生之間的傾聽,以傾聽這種方式來傳遞相互間的尊重,促進各自的成長。

  課堂教學的革命早已靜悄悄地打響,身處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懷著對教育的憧憬與希望,投身於這場革命。佐藤學教授的觀點給我們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引領著課堂教學變革的潮流。對教學的反思和經驗的交流成了每位教師成長的精神食糧。課堂教學革命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學會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一條改變課堂,改變學校的道路。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10

  光陰似箭,不知不覺間工作已13個年頭,作為低年級的班主任,工作忙而雜,很難靜下來看看書或寫寫東西,而心裡的愧疚也被“我工作很忙”的理由漸漸消融,心安理得地原諒自己在專業研究上的停步不前。慢慢的,剛工作時的那種對自己未來教師生涯的完美理想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然而,就在這個暑假,就在我靜靜感悟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之後,佐藤學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地深入教學一線開展教學研究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佐藤學先生作為一名“付諸行動的研究者”,幾十年裡走訪了全日本各地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一線教師共同嘗試從學校內部對教育科研和學校管理進行改革,他的敬業精神讓我深深感動,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工作歷程,從對自己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而對未來充滿無數完美的憧憬,到如今漸漸被日益繁雜的日常工作所淹沒,這其中,正是缺乏了佐藤學先生和他的日本同行所具有的對教育、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菜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盼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在之後開展的研討活動中,小林老師帶給的錄影讓每一位參與研討的教師心靈受到震撼,充分感受到了小林老師當時所作改變的正確及其價值。這是多麼可喜的、必要的改變啊,而在我們周圍,安於現狀的老師比比皆是,有時就連自己也會被暫時獲得的成績、遇到的困難矇蔽雙眼,失去改變的動力和勇氣,佐藤學先生以他豐富的經驗、執著的追求和獲得的成功再次提醒了我們,要改變教育,務必從改變自身開始。關愛留守兒童標語

  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這一章中,小林老師從關注“法國大菜”般的教學轉而關注“最樸素的如醬湯般香味的日常教學”又一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們的周圍,關注日常教學就應說是我們在幾年前就達成的共識,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們所關注的日常教學更多的體此刻關注每一天40分鐘的群眾教學活動上,有多少時候正真如關注教學活動般的去關注教師每一天的晨間接待、生活活動、遊戲活動以及自由活動?同樣在“前言——改變教學的教師們”章節中,佐藤學先生寫到:小林老師常常說,要充分地重視“開頭”,這是寶貴的經驗之談。而差的教師往往只關注“結果”,常常草率地、馬虎地“開頭”。小林老師常常仔細地觀察、注意學生“從哪裡開始,怎樣開始”,他認為“結果”怎樣都行,“開頭”決定了一切。能夠說,創造性教師的工作常常是從“開頭”展開的。小林老師充分重視“開頭”的做法我覺得十分可取。

  這本《靜悄悄的革命》確實是一本能給人啟發、令人深思的好書,學習的感悟和思考還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講來。教師生涯是一個好處深長的生涯,我們的理想、我們的生命將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付出、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奮中獲得成長,從而實現和獲得真正的人生幸福。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我將為之而發奮!

  精選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篇11

  最近,閱讀了《靜悄悄的革命》一書,這本書是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2002年的著作,十一年後的今天我們再去讀它仍然為時不晚。

  讀過之後,我靜下來想想,對我們有哪些幫助和啟發呢?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研究,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去理解學生?怎樣去傾聽學生?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

  首先,讓教室的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的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教師不再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扮演三個重要的角色:學習環境的組織者、學生思維的評價者、小組活動的發起者。”特別是“每個學生”,而實際上通常是極少數的學生得到了尊重、打開了自己的心扉、得到了關注。因此,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不應該再出現“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好好聽講”、“不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等等對學生的評價。

  現在以生為本,以學為中心,這並非否定教師的積極作用,反而更重要,更需要專業素養。我們既要求“發言熱鬧的教室”,又要追求“用心的相互傾聽的教師”。我們對課堂上學生不愛發言的這種狀況也十分苦惱,認為是學生基礎差,自己的教學設計有問題,沒有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等等,其實問題的癥結不僅僅是這些,我認為還可能有這些原因:學生不夠明白老師提問的意思,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學生膽小,不敢回答,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發言的習慣、明明知道答案懶得發言、或者是某一次回答錯了,老師不經意的批評了,無形中給打擊了他的自信心等等。

  第二,傾聽是重點。我們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聽講,其實是要求傾聽老師的講。教師首先不去傾聽學生,如何要求學生來聽講呢?教師逼近邀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出的內在的聲音,“教師便於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只要我們教師學會了傾聽,對那些課上不發言的現象就會多一些理解了。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傾聽呢?教師的愛崗敬業、對學生的愛心、靈活的教法就要體現在和學生的交往互動上,體現到“傾聽”得到學生髮出的和未發出的聲音,體現在讓學生自立、合作的進行活動,使得“學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形成教室裡的“交響樂團”。

【佐藤學教授著作《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