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範文(通用17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

  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並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成為研製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核心素養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今年寒假拿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的這本書時,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讀起來。什麼是核心素養?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形成的機制和路徑是什麼?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了系統回應。

  餘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絡,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餘教授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那麼學科核心素養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形成,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載體,而學科活動則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擁有什麼,才能夠給予學生什麼。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啟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育素養。學科老師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要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教師必須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素養型教師。這樣,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就要重建,餘教授認為:觀念是行動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從觀念開始的,教學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改革首先必須確立以素養為導向的教學觀念。

  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是就教學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老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基於課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是就教學內容而言,課程意識本質上就是課程觀,教師的課程意識就是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課程觀決定教學觀,教師怎麼理解課程會從根本上決定怎麼理解教學。也就是說,教師不能就教學論教學,就教學談教學,而一定要有課程的高度、課程的視野,即課程的意識,否則,教學就會陷入就事論事的弊病。

  從學科教學的角度講,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科表層”(現象),而應進入“學科深層”(本質)。惟其如此,學科教學才能有效地促成學科素養的形成。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是就教學主體而言。學是教學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教學應該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素養的必然要求。我收穫最大並認為最有價值的是本書提出了核心素養背景下,六項基本策略一一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策略是從觀念走向行動、從理論走向實際的路徑和方法。有了正確的教學觀念,還得進一步把觀念轉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簡單的對應關係,而是複雜的多向關係。可以說,任何一項好的策略都同時體現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條好的理念也同時需要多項策略去落實。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於我們去實踐和研究。藉助網際網路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養。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並付諸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2

  2014年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並被置於深化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核心素養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

  那麼,究竟什麼叫素養?什麼叫核心素養?什麼叫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這些問題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我想可以從《核心素養導向的堂教學》這本書中找到答案。

  作者簡介

  餘森,教育學博士,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育部福建師範大學基礎教育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國家基礎教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中程標準修訂綜合組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育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中小學名師培養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等社會職務。

  書籍內容摘要

  就一門學科而言,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任何一門學科的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都要從素養的高度進行。

  從學校教育說,一方面我們要從學校整體教育的高度界定和確認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及其內涵,另一方面也要從具體學科的角度研製和確立各學科的核心素養及其內涵。兩者要保持有機聯絡和銜接,既要把普適性的核心素養落實到具體的學科素養當中,也要把學科素養提煉到一般素養中去。

  第一部分:核心素養的內含----核心素養是關鍵能力+必備品格。

  第二部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構-----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基於程意識和學科本質的教學;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

  第三部分: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整體化策略。

  語句摘錄精彩分享

  1素養:簡單地說,素養指的是沉澱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素養有別於素質,"素質"就其本義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備的東西。按照《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解釋:"素",即本色;"素質",即事物本的性質、特點或人的生理上的先天特點。當我們區分素質和素養時,我們強調前者是先天的稟賦,後者是後天的產物。這一點尤其表現在生理方面。我們講生理素質而不講生理素養,就是因為兩者存在先天和後天的差別。從廣義角度講,素質是素養的上位概念。

  素養和教養:從學理角度說,教養即教育出的素養。一個人的天賦如果得不到適合的教育和訓練,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尤其不能發展成為專業性的素養。不過,我們平常所說的教養,強調的不是"教",而是"養",廣義上指的是人的整體的全部素養,狹義上指的是人的道德品質。

  素養的構成: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素養是一個人的"人格";素養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素養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2核心素養

  素養滲透於人的整個心靈,涵蓋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它的形成是多種複雜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從教育的角度講,我們必須凸顯素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核心素養,它是學校教育的聚焦點和著力點。

  核心素養是其他素養髮展的基礎,是個人縱身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它會生長出其他素養,就像受精卵一樣,不斷透過細胞分裂,形成一個鮮活的生命。

  核心素養是每個人必備的素養。它不只歸屬特定的人群,而是人之為人的"最大公因數",是合格公民、優秀公民的共同基因,是每個人參與社會生活的必備條;它也是人生髮展、人生幸福的"最大公因數",是所有人終身發展的共同的必備要素。

  粗淺翻了翻本書,下面就要細細研讀。因為基於核心素養的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我覺得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我們數學教師要抓住知識的本質,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掌握所學知識技能的同時,感悟知識的本質,積累思維和實踐的經驗,形成和發展核心素養。一堂數學的成功與否,應看自已的教學是否真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3

  學校教育不是給人生畫上一個句號,而是給人生準備好必要的槳。

  一個嶄新的概念——"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國家檔案中。在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它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也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那麼,作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蕩起核心素養的新槳來?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等系列問題。

  這個寒假,在浙江省張作仁名師工作室倡行的"春節51科研力量共讀一本書"活動中,我遇見了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透過對本書的整體瀏覽,瞭解到本書的基本邏輯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並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並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整本書自成系統,條理清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特別注重理論聯絡實際,既有詳盡的論述,又有課堂教學的具體案例,便於讀者理解作者,是一線教師必看的好書。

  基於本工作室宗旨——用科研思維照進工作、學習、生活。本次閱讀,我們採用拆書方式進行深度研讀,即各學員在自主選擇的基礎上確定重點研讀章節並作線上線下分享交流。我重點研讀分享的是第十一章意義化策略。

  本章節組織闡述的邏輯框架同前五大策略,也是從概念的意蘊和具體策略兩大章節展開,其中意蘊從有意義學習的淵源和意義化教學的理論依據展開闡述。具體策略從意義化教學案例和意義化教學改革的案例展開闡述。意義化策略的核心概要既可以從學習論的角度理解,又可以從人生哲學的角度理解。從學習論的角度來說,有意義學習是奧蘇泊爾最為倡導的,他認為學習就是透過同化的方式和已知的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絡;從人生哲學的角度來理解,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還有情感的陶冶、價值的形成、思想的啟蒙、道德的養成,從這個角度上說,教學也是和學生精神上相遇的過程。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基於此,羅傑斯提出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基於意義化策略的課堂主要是指向人的精神層面的,是對人的價值的足夠尊重,余文森教授提到了三種課堂:道德課堂、生命課堂、幸福課堂。這些課堂立足生命的終極意義,實現了從知識教學到精神意義層面教學的提升與飛躍。

  教學的最終目的指向人,指向人的精神世界的發展。有句常被引用的話:學校教育給你的知識忘掉後,剩下的東西就叫素質。那麼剩下的東西究竟是指什麼?

  縱觀本書論述,我們不難發現答案,核心是指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是知識更為隱性,更為重要的內在東西,是影響一生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這也是意義化策略重點闡明的價值所在。

  愛因斯坦說,教育所提供的東西,應當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領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去完成。禮物,字典上解釋,禮物是在社會交往中,是送禮者向受禮者傳遞資訊、情感、意願的一種載體。由此聯想,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不也正是倡行一種師生建構性的交往,那麼,作為學科教師(送禮者)如果能研究如何為受禮者(學生)傳遞資訊(本學科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情感、意願(本學科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的思維方式來關照自己的課堂,那麼,無論是課程內容確定、活動方式選擇以及教育教學時空的拓展等,都將發生質的變化。也只要這樣的課堂交往過程,我們才可以說也將知識及其教學真正成為學生的生命得以涵養、心靈得以淨化、情感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啟發、價值得以形成的過程。

  教育不能填滿學生生活的空間,要留有閒暇。蕩起核心素養的新槳來,實現知識對學生個體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指導功能,助力學生成為自主發展的自由人。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4

  2021年11月我參加了廣東省楊昌彪名師工作室與湛江市袁燕青名師工作室聯合開展學員跟崗研修活動,“核心素養”一詞貫穿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更深入、更透徹的瞭解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我專心研讀了由教育部課程改革專家余文森教授撰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

  該書共分為三個篇章,分別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部分對教師進行了專業理論及實際操作上的指導,是一本既注重理論內涵的深度剖析,又注重實踐應用的策略介紹的全國中小學教師培訓用書。

  從書中,我瞭解到“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2014年3月的《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

  餘教授在書中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絡,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餘教授還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書中第一章第四節“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係”中提到“核心素養來自於三維目標又高於三維目標”,且指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三維目標中最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目標”,“要體現並聚焦於學科的精神、意義、文化,反應學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韻、之神”,與“學科知識”、“學科活動”融為一體,才能逐步形成學科核心素養。且“要在內化,上下功夫,只有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品格,轉化為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成為一個精神豐富的人、有品位的人”,這一維度的目標才能實現。

  可見,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學科核心素養緊密不可分割,要在把握這一維度的目標,注重巧妙融合與真切落實,才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具體到某學科的具有學科特點的素養體系。結合高中物理學科來分析,物理教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中,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興趣,對物理文化內涵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規律,發現物理之美,感悟物理魅力,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度,具有科學的精神和價值觀。

  透過閱讀《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我初步解決了近期教學工作實踐上的一些疑惑,找到了理論指導方向,使我課堂教學得到改進。在今後的教育、教學道路上,我將追隨教育改革的腳步,不斷學習與探索,不斷改革與實踐,希冀做好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優質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人。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5

  核心素養進入課程,走進中小學已經有幾個年頭,但是對於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如何落地?課堂上怎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很多老師其實是比較模糊的,去年我有幸加入了袁燕青名師工作室,在跟隨名師學習的過程中,核心素養一詞貫穿著整個培訓的過程,讓我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在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教育教學中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思考。書中內容分為三大篇幅,從核心素養的意義談到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最後對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做了詳細的闡述說明。

  書中提到核心素養為“學生具備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備的品格和能力”,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類災難的兩大根源。

  首先談到能力,現在的教育中經常把學生的智力發展看成主要的能力,老師、家長、學生、社會都為學生的智力發展做出過很多努力,然而這是一種狹義的能力,那真正的能力又是什麼呢?我們的學生在走出校園以後會慢慢忘記曾經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忘記了公式,忘記題目怎麼做,但是透過學校的教育學生在以後的生活中具備了閱讀、書寫、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的話,將是一生中受用不盡的無價之寶。現階段由於中高考的指揮棒的作用,很多學校和老師還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傳授知識上,而忽視了學生能力的培養,以至於很容易培養出“高分低能”的書呆子,這樣不利於為國家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很多用人單位在招聘剛畢業的大學生的時候,都有著這樣的抱怨,“現在的大學生怎麼什麼都不會做啊”,然後還要花時間和金錢重新對剛畢業的學生進行培訓和指導。曾經有個醫學院的學生跟我講,他在實習的時候發現他自己什麼都不會,連醫院的護士都不如,明明在學校考試的時候也都通過了,書也背的不錯,當實際操作的時候發現自己一片空白,讓他很焦慮,覺得自己很沒用。我們的學校是為了社會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地方,培養有能力的學生不僅要抓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培養讓學生受用一生的能力。

  其次談到了品格,韓愈在《師說》一書中說道老師的作用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其中傳道就是我們當下說的“思想教育”,德育是教育的基礎,德為先,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是不可成才的。一名記者採訪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問:“您在哪所大學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那位諾貝爾獲獎者說:“幼兒園。”記者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呢?”諾貝爾獲獎者說:“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要誠實,不撒謊;打擾了別人要道歉;做錯了事要改正;大自然很美,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一直是按幼兒園老師教的去做的。”這位諾貝爾獲獎者的回答告訴我們良好的品行和習慣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條件,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對人終身發展的作用很大,這些都是學校,家庭必須重視的問題。

  在這次北京冬奧會上有一位日本的花滑選手羽生結弦獲得了眾多中國網友的喜愛,大家喜歡他的原因用一句話來形容“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羽生結弦獲獎無數,在這眾多獎項的背後是他自律、認真的品格在支援著他把花滑事業做到了極致,還有他的人品,在失敗的時候不會為自己找藉口,懂得尊重他人,在自己受傷嚴重的情況下還在關心他人的傷勢,尊重我們的國家,在釋出會結束時,向著我們的國旗深深的鞠躬。我想他能圈粉無數的原因不僅是因為他的顏值和才華,還有他那美好的品格。

  反觀在這次冬奧會上的韓國運動員,雖然韓國運動員的短道速滑是非常的厲害的,但是因為他們低劣的人品和卑劣的手段,一直為全世界人民所不齒,失敗了就會找各種原因賴上,從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我想這種運動員也不會有什奧林匹克的精神,終將不會成為短道速滑的一代宗師。

  羅曼。羅蘭曾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好的行為品格是受用一生的財富,其價值遠超海量的知識和高分數。我們的學校不僅要培養有能力的學生,更要培養有德的學生,如果只重視能力的培養,忽視品德的培養,終將會培養出一批精緻利己主義者,這對我們的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要培養出有品德的學生,老師要加強自我修煉,努力做一名有人格魅力的老師,言傳身教,塑造學生的品格。

  以上是我對書中的一小點談了下自己的感受,書中還有很多非常豐富的內容值得我去學習和探索。希望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能逐步落實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6

  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使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認識。

  一、概念內涵

  素養,指的是沉澱在人身上的對人的發展、生活、學習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作者用了9內容詳細闡述了素養與素質、教養、修養、涵養之間的關係,這幾者之間有共通之處,涵養與修養可以說是素養的一個體現,素養是積澱下來的東西,素養跟人的關採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為一體,素養可以說是一種習慣一種氣質、一種性格。

  核心素養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裡很明確也指出了,核心素養的兩個重要表現方面: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

  二、核心素養的培養

  每個學科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採和思維方式,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與學科知識相伴隨的內在特徵,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所以,學科教學“最大的道德教育資源就是學科知識本身。”對此,我有深切體會,不管是哪一學科的教師,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時時踐行“立德樹人”。每門學科都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把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課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並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教育意味著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光趣與選擇;意味著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

  德才兼備才能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為習慣,例如:在課堂上專心聽講積極思考與發言,放學排隊不喧譁,能和同學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等等,都是一種品格。能力就是學習之後剩下的東西,“高分低能的現象,就是隻關注了知識,而忽視了能力,用知識教識才培養出了“書呆子”,我們儒要在教學中把課內與課、知識與生活、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學生能靈活、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發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隨時能生長出知識。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7

  假期我讀了一本有關課堂教學的書籍,書名是《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數圍繞核心素養展開。剛開始對核心素養這個名詞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書的作者余文森老師用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方式,幫我理清什麼是核心素養,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基於立德樹人的教學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老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教人。

  書中的第二章提到:“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樂學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導學生感受其中的情緒、速度等各種音樂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讓我們理解的背景、價值觀,更是透過歌曲對學生進行感性教育。比如:《小烏鴉愛媽媽》這首歌曲,它讓學生了解烏鴉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讓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書難。

  除了閱讀了教育書籍,在假期中,我還聆聽了三場音樂講座,也是讓我受益匪淺。首先是朱曉老師的《評價促成長,學生穩步前進》,她提出課堂評價的目的在於幫助師生在課堂上提高學習質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加強學生學習的動機。但需要注意的是,進行評價時要遵循學生年齡的特點,注重評價的內外全面融合,適合主體發展。然後是繆海雲老師帶來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這堂課為我們帶來了一個新鮮的名詞——沉浸式教學,簡單來說是一種追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學方式,學生“沉浸”在教學環境中,達到積極、高效的學習體驗,並能貫穿整個學習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課堂的學習目標,還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給學生審美上的沉浸。最後是高誼老師提出的《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從中我瞭解到教學的前提是教師預設,而生成基於預設,是預設的提高和創造過程,預設是根本,生成是靈魂,只有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成長。這就對我們老師要有較高的要求,要深入鑽研音樂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氣,還要確立“為學習而設計”“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預設觀,當然,老師的綜合素養也要過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開學之後我要繼續珍惜悅讀會的寶貴機會,從書中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不斷的充實自己,夯實基礎。最後引用繆老師說的一段話:“教師自己認知和體驗的提升沒有捷徑可走,只有不斷學習,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樂中去體驗,這是教師的辛苦,也是教師的幸運。”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8

  自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應具備的六大核心素養。“核心素養”便上了教育界的熱搜榜。核心素養的提出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而每一個一線教師更關心的卻是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核心素養的意義及“在我的課堂上該如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呢?”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深入淺出,簡明扼要,既注重理論的剖析又注重實踐運用的策略介紹。細讀之對我們的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餘教授指出: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所以在研讀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區別及聯絡,明晰了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品質及關鍵能力的內涵。餘教授告訴我們,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那麼學科核心素養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科核心素養不可能憑空形成,學科知識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載體,而學科活動則是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素養只有在需要素養的活動中才能形成。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必須教會少年閱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小學中就應該使閱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閱讀……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今後的工作中定將在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同時努力提升作為教師的核心素養,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9

  長達近兩個月的讀書活動——《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的閱讀已經結束。回顧兩月的讀書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忙碌並收穫著。

  該書作者余文森,教育學博士,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教師教育學學院院長,兼任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早在十年前,就從一些資料上看到過他的文章,他以嚴密的邏輯,準確的語言,大量的事例將一些生澀的東西講得通俗易懂,讓人從中受到教益。

  此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什麼,為什麼要關注這些等等。其目標指向一點,那就是:以素養為核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中“學會”一詞很重要。而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要做些什麼呢?

  一、弄清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這個詞,我們常聽到,但它具體指什麼,卻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指自律、尊重、認真。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這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麼

  教育到底是什麼呢?書中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為快樂人。而讓學生成為快樂人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他又如何去尋找快樂呢?所以,讓學生“樂學”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在我們的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這個過程所帶給他們的情緒體驗,否則會有“捨本求末”之嫌。

  三、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上來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後把任務完成,再在作業、評講時查缺補漏。至於學生怎麼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解題就行,能做那一類題就好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是否真的在討論,是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並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還發現了什麼新問題。

  四、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讓學生主動參與

  在這本書裡,我還了解到一種閱讀教學模式及情境化的具體策略。本書系統而明確地提出閱讀教學模式的步驟是:讀一讀,聽一聽,想一想,說一說,背一背,做一做,寫一寫,講一講。這種教學模式挺適合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且全是學生的活動。學生的學習就是在活動中發生的,他們在做中學,也在學中做,這是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的。

  創設情境,對於小學生來說很重要,許多名師都提出情境化教學策略,但具體怎麼操作,還似是而非。透過學習情境化教學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幾種方式:聯絡生活實際、實物、影象、動作、語言(朗讀,描述,比喻)、新舊知識和觀念、背景知識和場景、問題等。

  總之,餘老師這本書不僅讓我知道了核心素養是什麼,還知道了為什麼要培養核心素養,也知道怎麼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把核心素養作為圓心,以學生為半徑,那麼畫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圓滿!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0

  在工作之餘,我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讓我對學科教學的核心素養有了深刻的思考。

  對於核心素養,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知識只能停留在認知領域,而素養卻能鍵入到人的血液神經系統中去,是人的一種天性流露。當一個教師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素養時,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會讓教學有根。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並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並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書中又強調了幾點:

  1、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

  2、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為;

  3、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

  4、要結合學科教學有機地進行價值引導。

  於此,作為一名物理老師,我受到很大啟發:每門學科都蘊藏著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教師要對學科教學內容中具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素材進行發掘,把德育滲透融合在課程教與學的活動中。課堂教學要轉化為學生課外的成長行為,延伸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並逐步變成他們的成長自覺。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著對學生的整個生活發生重大的影響,他所學的東西將會影響他的行為、興趣與選擇;意味著他過去的一切都收到審視和重新估價。

  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於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為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把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將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

  德國教育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的瑰寶,二其它含混晦澀的東西則根本不能進入靈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透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說人就不像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聚焦課堂變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基於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經常反思。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教育工作既要有實幹精神,又要善於開動腦筋,善於在反思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教育教學存在問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一大階梯。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以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為目標。當然,反思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寫教育和教學反思。

  這樣在反思中積累成功的經驗,才能不斷進入教育教學新境地的鑰匙,不斷提高自己對教師道德的認識,規範自身的教師道德行為。良好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淨化心靈,完善人格、激勵意志,並對學生給信任和寬容,讓學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和積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積極改進。透過自己的努力將良好道德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塑造有創造力的學生,並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斷成長。

  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而作為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教師,更應要求以終身教育為目標,將終身學習貫穿於一生,以核心素養為指揮棒,打造高效課堂教學。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1

  “核心素養”是近幾年出現的教育新名詞,剛開始對這個名詞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夠全面。這個暑假拜讀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文中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詳細闡述了什麼是核心素養?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讓我從本書中釐清了什麼是真正的核心素養的內涵,也意識到了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教師擁有什麼,才能夠給予學生什麼。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啟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育素養。下面是本人對此書的一些啟示:

  文中的第二章講到了課程改革與教師素質。

  二十世紀初,國家教育部就高舉新課程改革的旗幟,可是,又有多少學校能夠真正在實踐中落實?書中寫道:“教師素質是決定教學改革的最終力量和最終依靠,教師素質跟不上,一切教學改革都將流於形式。”確實如此,想要課改,必須改變的是教師的觀念,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學校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而教師則是課程改革的實踐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素質高低決定了課程改革的速度和質量,甚至是成敗。

  如今,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上的合作者和引導者,也是學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靈智慧的人師,必須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質。所以,新課程改革賦予了教師更高的使命,我們不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更多地要走進學生的內心,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做一個有智慧、有文化、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高素養型教師。

  文中第二章還提到:“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兩者總是具體地統一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樂學科,由於它的性質決定了音樂教學是兼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音樂教學過程既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又不能輕易淡化“雙基”的學習。因為音樂審美的過程需要音樂的專業知識來支撐。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必須把歌譜中的節奏和旋律唱準確。沒有一定的音樂能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就不能夠深入。新課標指出:“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該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在音樂審美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礎知識也要透過音樂的聆聽體驗來進行,不能脫離音樂情境。只有這樣,兩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鳴的是提到了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聯絡。書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的自由發展是需要豐富的教育活動來滋養和支援的。單一的課堂教學根本不能完成這樣的使命和任務,只有採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才能實現教育的根本目的。”據我瞭解,每個學校為孩子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但是我也發現了很多課外活動只流於形式,很難落實到實處,受很多的內外因素影響。

  比如:家長和主課老師的不支援,認為影響成績;授課老師沒有精心準備活動內容,導致學生參加的積極性不高等等。我曾經就發現一位學生身上的典型現象,正好我曾經教過她一年數學。在我教她數學的時候我發現每次上課提問她都很沒有自信,上課總是走神,成績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負責學校的舞蹈社團,讓我認識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她”:在舞蹈課堂上,她是最認真、最自信的那一個。

  很顯然,她非常地喜歡“舞蹈”這一課外活動,在舞蹈課上,她獲得了快樂、自信和愉悅。所以,我們並不能因為一門功課就否認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現出的優秀。就如書中所言:“教師應該主動去發現每個學生的強項,動腦筋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教學方案,讓每個學生的特長和個性得到充分發揚,為每個在校學習的學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寬闊平臺。”

  第十一章“意義化策略”中講到了教學意義。文中認為:每個學科都不僅具有自己的符號表達、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同時也都有自己內含的價值性和道德意義,這種價值性和道德意義同樣是學科知識的一種內在屬性,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成性因素。這不禁讓我對音樂學科的教學意義進行了思考。

  “音樂”這門學科,從幼兒園乃至高中,都和學生的日常教學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體現出音樂學科的重要性。中國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過:音樂,是人生更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爐。在小學教育階段,很多學生由於過多的作業量和學習量,讓他們小小的身心揹負著很大的精神壓力。

  在所有學科中,音樂課恰恰是最能放鬆身心、陶冶學生的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觀念的滲透,促進學生德智美的發展。因此,在小學教育中,我們音樂教師要重視音樂這門學科帶給學生的影響,正確地運用教學手段,發揮這門學科的真正價值,體現它的真正意義。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教育總在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只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從心出發,從實際行動出發,我們就能不斷進步。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可發展性的教學。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2

  一、最佳化策略,加強體育道德

  書中提到:“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育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體育品德包括體育道德、體育精神和體育品格。體育道德要培養學生遵守規則、誠信自立、公平正義;體育精神主要是透過讓學生參與運動,培養自尊自信、意志頑強、超越自我、勇於進取的精神;體育品格包括培養學生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社會責任感、正確的勝負觀等,這些是體育學科獨有的育人要素.問題在於如何讓孩子們理解與感受,並內化於心,表現於身。

  以低年級的課堂為例,針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教師以親切、富有童趣的課前匯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以遊戲活動的方式增強孩子們守規則意識,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強孩子們的團隊意識和競爭觀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良好的成功體驗,從小樹立正確的勝負觀,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這樣的課堂不僅有趣,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技能,獲得自豪感,也能讓孩子在體育活動中獲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師一味講解技術動作,學生枯燥反覆練習的課堂,教學為主會更高效、更實用,也更讓學生獲益,同時道德滲透兩全其美,何樂而不為呢?

  二、善用競賽,提升體育精神

  體育不是一門只關於運動技能的課程,它還涉及心理健康、體育精神、體育人文等。體育課堂,特別是體育競賽往往有很強的競爭性與挑戰性,有輸有贏,有強有弱,在面對強大的對手時敢於挑戰,在面對失敗時從容面對。在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體育精神。教師應該及時總結引導提升,讓學生在學習體育技能的同時提煉自身所表現的體育精神。並結合優秀人物如:中國女排不畏困難、敢打敢拼,不斷進取,取得一個又一個世界冠軍的拼搏精神;中國奧運代表團從零到有,直至巔峰,失敗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蹟等,提煉“為國爭光”“無私奉獻”“團結協作”等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在體育學習和鍛鍊過程中錘鍊屬於自己的體育精神,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充分發揮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

  三、關注互動,培養體育品格

  課堂教學實施中有兩種互動方式: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這兩種互動貫穿整個課堂。在大部分的課堂中教師一般會較多關注師生互動,以此來讓教學內容順利、有效的實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數能關注到生生互動的內容。而生生互動中又能直觀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態如:學生之間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沒有在活動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能不能協調、溝通各自的想法聯合力量為達到目標而相互作用;互動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學生在分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引下,學生以學習運動技能為核心相互交流探討、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體會運動樂趣與學習的意義。

  以球類課堂為例,在技能學習掌握後進行的小組比賽中,學生透過對自身水平的認知結合自身技術特點分配場上的位置,比賽中團隊合作、相互激勵,在賽後及時總結分析,這些互動都有利於核心素養的發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動都是正面的,也會出現爭論、指責、批評等負面情緒的宣洩。教師要第一時間疏導,這也是學生情緒控制核心素養髮展的良機,教師要抓住“課堂生成”的“關鍵點”及時進行體育品格的培養。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3

  閱讀完《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人必備的三種核心品格,自律、尊重和認真。其中認真關乎做事的態度,現在,大家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就是強調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和精神對待萬事萬物,對待所有的工作。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就要認真工作,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認真輔導每一個學生,認真與學生進行每一次心靈的溝通!

  每每看到夜深了,學生們都已經離開,還有老師伏案疾書,為明天的課潦草做準備,被老師的認真態度而感動!辦公室中,時常看到同學科教師,為了一道題的出題意圖而討論的熱火朝天;因為一個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幾個搭班老師,共同討論共同找辦法解決;曾經沈婷老師為了出一份自己滿意的試卷,一有空就坐在自己的電腦前,經過深思熟慮,認真敲打出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期末要開家長會了,為了給家長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牛主任從手機中搜索了大量的照片和影片,自己學習剪輯軟體,製作出令我們都羨慕的影片!認真的工作態度讓我們不斷的挑戰自我,突破自我!

  從學生的角度講,就要認真學習,正如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所指出的:“字要規規矩矩的寫,話要清清楚楚地說,課文要仔仔細細的讀,練習要踏踏實實的做,作文要認認真真地完成。”而對於數學學科,更要認真的寫字,工整整潔的字型不但能贏的老師的喜愛,更能夠增強自我的信心。可是,學生長期對自己的要求比較低,個別學生的書寫很是潦草!針對這種情況,班老師讓寫字不工整的學生去她的辦公室,握著學生的手一筆一劃的教,不但讓學生感受到了老師對他的嚴格,更是不好意思,慢慢的改正自己的不良的寫字習慣,養成認真寫字的好習慣!正是有了老師的認真與較真,才慢慢促進學生的認真!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是學生掌握科學知識的必備品質。十一班的劉佳和冬煥彪兩個同學,不受其它學生的干擾,上課認真聽講,並記錄下自己不懂的地方,一下課就跑過來問老師問題,一遍聽不懂,就跑過來問第二次,這種對自己認真負責的態度,才有了自己優異的成績!

  俗話說“凡事就怕認真二字”,日本就是一個追求認真的民族,在日本的社會中,一個人如果跳槽兩次,是很難再找到工作的,很多人一輩子只從事一份職業,並做事認真,精益求精,那怕是用過的報紙都會疊的整整齊齊,才使得他們為世界創造了很多品牌!

  做為一名教師,要認認真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對待每一個學生,影響每一個學生,以我們的認真喚起學生的認真!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4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什麼地方?就是培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當前 "核心素養"已成為中小學教育教學研討的主題詞。

  什麼叫"核心素養"?

  什麼叫學科核心素養?

  為什麼要從三維目標走向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

  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一線教師最為關心的。說真的,我還真說不出個子醜寅卯!於是我翻閱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針對以上問題,這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做出系統回應。從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個大方面進行了具體的闡述。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指出: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之關鍵能力中的之一,"不會閱讀的學生是潛在的差生".我們知道,閱讀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主要手段,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必須教會少年閱讀!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就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在小學中就應該使閱讀達到完善的程度,否則就談不上讓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童年時期聰明伶俐、理解力強、勤學好問,而到了少年時期,卻變得智力下降、對待知識的態度冷淡、頭腦不靈活了呢?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不會閱讀。

  可見,學生的閱讀是多麼的重要。人民日報曾撰載文章稱:"小學欠下的 ‘閱讀帳’遲早是要還的!再不多看書,孩子考試時連卷子都做不完!"這也許並不是危言聳聽。

  近兩年,無論是學校、家庭、社會,對於重視閱讀的呼聲越來越高,閱讀的重要性無須贅述。我們在強調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同時,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也應該讀一些書呢,甚至是列給學生的一些必讀書呢?當我們在給學生開的必讀書書目也好,還是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書也好,那麼學生到底讀的怎樣,閱讀中遇到了哪些問題,這需要我們語文教師進行必要的跟蹤指導和監控。當然指導和監控的方式有多種,調查問卷、讀書沙龍、寫讀書筆記等。如果我們教師不也去進行實地閱讀,怎麼對學生的閱讀進行指導和監控,又何談去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

  當我們語文老師真正地讀了這些書後,才能和學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語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氣",才可能和學生產生思維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加之小學生的善於表現自己的心理特點,還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或者還沒有讀這本書的同學,認為自己再不讀書,就會被老師和同學"邊緣化"了,無形之中,就會自覺的進行閱讀。當然,當老師在和學生進行語言、心靈交流的同時,學生會真切感受到閱讀的無窮魅力。

  再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記得去年一年級上學期的第一課《天地人》,我當時在教認識"地"這個字時,當有的同學組出"地下"這個詞時,緊接忽然有一個小手舉了起來,迫不及待地說: "老師,我知道地下有岩漿"!"你是怎麼知道的?""我從書上知道的。"我當時吃了一驚,倘若這要是發生在城裡的小孩身上,也許算正常,但對於農村小孩來說,況且是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這能說是不足為奇嗎?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生的素質也越來越高,也許在某些領域,孩子比我們知道的還多,顯然僅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這種形勢難道不逼著我們去讀書嗎?否則,我們怎麼又能滿足課堂教學發展的需要?

  總之,"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要忘記讀書,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自己讀書的習慣都不晚"!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是不是更應如此!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5

  今年的暑假,我們為期五天的集中培訓深入瞭解當下火熱的話題,核心素養。當我看到余文森教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的這本書時,心中便有了熟悉感,第一時間得到了這本書。靜心開始閱讀,透過閱讀,讓我對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不斷的提升我的思考。

  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經濟迅猛發展,全球化、資訊化步伐明顯加快,這些變化對人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十八個基本要點。“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作為核心素養,如果教師沒有能夠完全理解,知識只能停留在認知領域,而素養卻能鍵入到人的血液神經系統中去,是人的一種天性流露。當一個教師開始重視培養學生的素養時,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會讓教學有根。核心素養是貫穿國家課程標準修訂的一根紅線,是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的總綱和方向。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並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並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

  粗淺瞭解了本書,下面就要細細研讀。因為基於核心素養的課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學是為了學而教的,是為了學生學會學習的,真正做到“教是為了不教”。為了發展學生為適應社會變化終身學習而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對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基本訴求,也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總之,課堂教學變革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切入點,突破點和成長點,只有聚焦課堂,才能真正讓核心素養落地,促進學生智慧地成長。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6

  記得本世紀初第一輪新課程改革的時候,各種培訓和講座向一線的老師們紛至沓來,如一個表面聽話的孩子,老師們學了多少、思了多少就很難說了。而走進課堂,教師怎樣面對手捧的“新教材”,才是反映每個人是否真的走進“新課程”。在第一輪十年課改中,筆者覺得更多的一線教師是被課改的潮流推著往前走,效仿的多,創新的少,實踐的多,思考的少,以至於很多的課堂或“穿新鞋走老路”,或一味求新、偏離了課堂和課程的軌道。當然,在這種搖擺和彷徨中大多數老師們也漸漸尋到了新課程的根本,找到了自己課堂的定位。

  捧起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並覺自己必定能走出“概念不清、理論不明”的混沌。“核心素養”一詞在剛剛過去的一年中充斥在各種教育文字和各種培訓講堂中,但多為“擦邊球”,何為“核心素養”,為什麼要講“核心素養”,怎樣培養“核心素養”等等,聽者仍是一鍋粥、脈絡不清。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餘教授可能已感到需要給“核心素養”“正聲”、“正名”、“正位”,為新世紀第三次的課程改革“正本”。如文中所說“既然本次課程改革是從研製、提煉核心素養開始的,那麼我們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養的內涵”。從素養到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到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閱讀中,我也理清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什麼”、“為什麼”、“怎樣做”。當然,文字的閱讀主要還是告訴我們核心素養“是什麼”、新課程改革為什麼聚焦“核心素養”,而具體的策略只是原則而非模本,面對不同的學科、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環境,具有各自特質的教師恐怕還應遵循原則而“因材施教”。

  眾所周知,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師。如前文所述,第一輪的課改中,老師們為什麼被動跟隨,為什麼沒有準備好。可能是太久的思維定式讓大家習慣於熟套。“教師擁有什麼,才能夠給予學生什麼”。“唯有智慧才能啟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養素養”。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教師應有怎樣的素養,聚焦核心素養的新課程,教師的核心素養準備好了嗎?因為在乎素養,在乎自己教師的核心素養,所以很希望問道於這類“素養”類專著。也許過分相信教師的素養或在乎學生素養的培養,餘教授在本書中也只輕輕帶過“教師的核心素養”。“深刻”、“獨到”、“廣博”是餘教授到來的新課程改革的承擔者的學科素養的期望,三個精煉的詞語覺得也是筆者期望自己課堂中學生所應有的素養。從學生到教師,可以說是每個從教者的成長經歷,他們在怎樣的環境中、或應怎樣做才能具有這樣的素養,文中並未告訴我們。對於教師的教育素養,筆者同樣覺得是自己對教學效果期待和最佳期望。

  歸結以上,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不只是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教師的核心素養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師與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互為因果。在師、生、教材碰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因素更為能動,或者說教師促使學生更為能動,才是素養形成的課堂,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新課程改革,教師的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頭。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 篇17

  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以前常說知識無價,任何知識都是有用的我們應該如飢似渴的加以吸收。但是看過本章後我對知識的價值產生了全新的認識。

  在學科本質一節中作者將物理知識比喻做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根深蒂固,枝葉,枝幹,樹幹,樹根以及水分和養料構成了大樹的全部。作為一棵樹每一部分都重要,作為一個學科構成這五部分的每一版塊也同樣重要,但這之中還是有主次之分。

  而初中階段,正是對物理這門學科產生全新認知的起步階段,相比較循序漸進的構建知識,方法,思想,形成物理觀念應該是這個學段的重點。

  文中將物理觀念比喻做樹根,這很貼切,物理觀念是物理思想的延續但更是物理思想的凝結。它為枝幹樹葉的生成紮下基礎,它能源源不斷的吸收物理精神的養分進而長出枝繁葉茂的物理方法和物理知識。

  那麼該怎麼養成物理觀念?我覺得從一開始接觸學科時就有意識地從細節加以培養是最有效的手段。比如,物理計算區別於數學計算,計算過程中數字也要帶單位。比如每個物理量都有其表示符號,堅決杜絕用XY簡單替代。這是從習慣入手潛移默化形成屬於本學科的特有觀念。但這還不夠,還應該養成用物理的觀念去看待世界。比如別人看月食只當天文奇觀,而我們應該讓學生本能的想起月食的成因,別人看到一隻小鳥飛過,我們的學生應該在心裡加上相對於地面小鳥是運動的。

  這些細節構成了物理觀念的相關要素,有意無意的培養使物理之樹的樹根深埋地下,源源不斷吸取養料,最終使學科之樹茁壯成長。

  碎片化學習的弊端

  這幾年我基本看不進去書。不同於少年時代的如飢似渴挑燈夜讀,現在看見長一點的段落都沒有耐心看完。我以為是年齡和家務的瑣事造成的,可直到我學習了“學科結構”這一塊我才找到了問題的本源。

  由於電腦和手機的介入,我們生活在知識碎片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知識大爆炸,同樣也是知識粉碎機。百度,詞條等工具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大便利,寫論文不需要鑽研長篇鉅著,需要什麼知識點,上網檢索,省時省力。

  可是,這些拿來主義的被我們用到蹩腳論文裡的碎片知識我們真的消化吸收了嗎?沒有!學科知識應該形成經緯交織融會貫通的網路,形成由點、線、面築成的立體式的整體知識結構網路。而知識碎片對這個網路的建成全無用處。

  那些檢索來的學科知識用完了就丟到腦後,下次用到只能再次檢索,在個人成長中沒能留下一點痕跡,而長期接受碎片化資訊會讓人對閱讀尤其是紙書的閱讀喪失興趣。

  自媒體文字的風格是語句短,段落短,它要在最短的時間把它想灌輸的東西灌輸給你,僅此而已。而我們學習研究應該立足書本,立足文獻,立足深奧的艱澀的難啃的大部頭專業書上。可是,碎片化學習帶來便利的同時養成的惰性已經讓我們很難靜心讀書了。

  即便強迫自己,也常常是浮光掠影,看幾行忍不住拿起手機刷刷微信,在看幾行忍不住開啟電視看上幾眼。碎片化時代,粉碎了知識,也粉碎了我們的耐心。如今我和孩子看同一本書,她比我更專注也更快讀完,這還得力於她目前接受的都是學校體系化教育,尚未嘗到知識碎片的“甜頭”也沒因此走上飲鴆止渴的邪路。

  核心素養命題改革的立意就在於:要從關注碎片化,固定化的學科知識技能的習得,到關注複雜,不確定性的學科問題的解決。而放下手機拿起教育教學理論著作是教師應該邁出的第一步。

【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