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重陽節>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1

  重陽糕亦稱“花糕”,漢族重陽節食品,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因在重陽節食用而得名。唐代以前已有此糕點,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製法因地而異,主要有烙、蒸兩種,糕上插五色小彩旗,由於“糕”與“高”同音,寓意吉祥,作為節日禮品一直盛行不衰。

  今年10月2日,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踏秋”,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出遊賞景、登高望遠、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都是重陽節的傳統習俗。

  隨著時代變遷,很多傳統習俗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線,但是重陽節為長輩孝敬一盒重陽糕,這一延續千百年的習俗,至今仍然活在上海人的生活中。

  因各地風俗不同,重陽糕的製作方法也因地而異。上海,自開埠之後就成了移民城市,五方雜處,中西交融。隨著全國各地移民進入上海,重陽糕各式製法也流入上海,而一些滬上本地農家自治糕餅頗有風味。

  如今,除了沈大成、喬家柵、三陽泰、悅來芳等老字號食品店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重陽糕,郊區也有各具特色的農家自制糕點,在重陽節期間被用來饋贈親友,如香糯軟滑、鬆軟香甜的松江葉榭軟糕,甜不膩口、清香淡然的七寶農家糕,還有清香鬆口、糯而不粘的崇明糕。這些傳統糕點的製作技藝因其獨特的配方技藝和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深層意義被先後收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重陽節到來之際,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將這些“舌尖上的非遺”專案合而為一,精心製作了“上海重陽糕新裝禮盒”,傳美食傳統制作技藝,品海派精美糕點名品,融多種非遺創新元素,揚尊老敬老重陽美德。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2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麵餅夾上棗,慄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麵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今年的重陽節,我們不妨自己來親手做重陽糕,增添節日的樂趣。方法如下:

  原料:主科:上白麵粉:千克。

  配料:紅、綠絲各50克,糯米酒汁200克。

  調料:洗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製法:

  (1)麵粉入盆,加溫水,兌入甜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酵,至出現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洗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3)在蒸籠底部抹油,用1/3麵糊攤開籠底刷上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V3的麵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洗沙泥;再將剩餘的麵攤上加蓋,上火蒸熟後,面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稜形塊即成。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3

  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各地流傳著許多重陽風俗,其中最普遍的是吃“重陽糕”了。重陽節吃重陽糕風俗在北宋已十分盛行。據《東京夢華錄》說:當年汴京(今開封市)城內,重陽“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饋送,一插剪綵小旗”。南宋時,重陽糕已成為時令佳品在店肆中供應,“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下彩旗,名曰‘重陽糕’”(《夢梁錄》)。

  定九月九日為重陽節一般認為開始於漢代。據周處《風土記》)說“九月才日……俗於此日,折茱萸以插頭,言避惡氣而御初寒。”又說:“以重陽相會,登山飲菊花酒,謂之登高會,又云茱萸會。”關於重陽節和重陽風俗的起源有這樣一個有存的故事:漢代恆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後。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說,九月九日你家裡有大禍臨頭,你必須立即回家,叫家裡的人用茱萸系在臂上,舉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這一天恆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恆景及家人聽師言而得幸免(事出《續齊諧記》)。

  實際上重陽為節起源於漢代的道學。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陽爻“九”是“陽”和“陽性”的代詞,所以古人稱九月為“陽月”,九日是“陽日”,九月九日是兩陽重疊,因此叫作“重陽”。陽為剛,重陽為二剛相逢,道家稱之“二剛相剋”而被視作“厄日”,也產生了解脫“厄日”的方法,所謂登高插茱萸僅是解脫“厄日”方法之一種。

  茱萸是一種落葉喬木,有山茱萸、吳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是中藥的常用藥材之一,也可用於食品中的調味品。記錄的唐詩中提到重陽插茱萸風俗有數十處之多:“學他年少插茱萸”(朱放),“茱萸插鬢花宜壽”(王昌齡),“舞鬟擺落茱萸房”(白居易),“強插茱萸隨眾人”(楊衡),而杜甫“明年此會知誰處,醉把茱萸子(仔)細看”(《九日蘭田崔氏詩》)和王維的“遙知兄弟維登高處,遍插茱萸隨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至今還是膾炙人口的唐詩名句。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陽節已演變為文人學士登高賞秋,結社吟詩的節日,原來插茱萸驅邪的風俗也一變為遠離他鄉的遊子遙思兄弟父母的日子。“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劉禹錫《九日登同》詩)。

  宋代,重陽節登插茱萸又演變為登高吃重陽糕風俗。據說,重陽節吃重陽糕風俗是出於文人的`筆墨官司。宋人宋子認為劉禹錫作《九日登高》詩,本來想寫“年年上糕處”,但當時經典中沒有“糕”字,被迫寫作“高”字。他還作詩嘲笑說:“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事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實際上以粉面蒸糕唐代已出現,不過並不是重陽節風俗。宋代,城市經濟逐漸繁榮,都市出現了獨立經營糕餅食品的店鋪,“糕”與登高之“高”諧音,於是吃糕逐漸代替登高風俗。店主們為招攬生意。,又仿“插茱萸”故事央每塊糕上插上一而小彩旗以代替“茱萸”,專門在重陽節前出售,美其名曰“重陽糕”。可見重陽糕是宋人依照漢唐故事設計的食品新產品,它既融合了古代重陽風的習慣,又是一種精美的節令食品。古人獨具匠心的食品設計不也值得今人學習嗎!

  “蒸出棗糕滿店香,依然風雨古重陽。百工一欽登高酒,燈火鳴機夜作忙。”重陽節多吃重陽糕,祝君事事如意,步步登高。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4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又稱老人節、登高節。

  重陽節要吃重陽糕,我和爸媽特意去夫子廟買重陽糕。到了蓮湖糕團店,才發現店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好像一條長龍。我們趕緊跑過去排隊,剛站到隊尾,一群人又蜂擁而至。過了好一會兒,才輪到我們,我們買了兩份重陽糕。

  重陽糕還熱乎乎的,是由糯米粉和豆沙做成的,上下是兩層糯米糕,中間是一層豆沙什錦餡,上面還撒了一些紅綠絲。嚐了一口,鬆鬆軟軟的,還有一種清香,讓人吃了還想吃。賣重陽糕的阿姨還送了一面三角形的小紅旗。這面旗子是剪紙做成的,上面有一條鏤空的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回到了家,我將小紅旗插在重陽糕上,送給爺爺奶奶。他們從小就帶我,很辛苦。重陽糕代表代表著我對他們的感謝、敬愛之情。爺爺奶奶接過重陽糕,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直誇我長大了懂事了。

  盡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父母經常教導我要孝敬長輩。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孝敬長輩,將來也要教導我的兒女一定要孝敬長輩,讓孝敬長輩民族優良傳統永遠發揚光大下去。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