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精選34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

  總以為,言傳身教,以自己的做人標準,就足以影響孩子了。某一天,對著兒子,我發現已黔驢技窮,這時,還是選擇了求助於書。耐心地試著讀一下,發現,其實,自己的智慧遠未足夠。有些道理,並非以道德標準就可以解決的。在心理學的範疇裡,我們的確需要專家。而且,在學習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以對自己已養成的思維習慣做一個反省。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是美國心理學博士海姆·G·吉諾特的著作。

  某天,從網上看到了這本書,看完之後,學著用其中的幾個方法,開始與兒子溝通。它令我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對孩子遇到麻煩,第一的選擇不是用道德標準去衡量,而是站在他的角度,弄清前因後果,成為他的同盟軍。只有得到他情感上的認同之後,才能有效地與他討論,最終選擇出合適的解決方式。

  “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父母需要學會把孩子當成客人一樣對待。”海姆·G·吉諾特博士是這樣說的。讀完這本書,也反省了自己的習慣性思維。

  不是嗎?因為自己很愛孩子,所以,自認為給孩子的建議都是正確的。但孩子的反應是———不接受。自己受到刺激的,並非一個命令不被接受,而是自己付出的愛不被接受。

  還有,中國的父母,因為代代相傳的權感心態,尤其是父親,一般不願意彬彬有禮地對低齡的孩子說話,總希望以最簡單的命令,讓孩子第一時間服從。這中間,省掉了禮貌,也省掉了讓他理解的過程,最終造成是,孩子將父母擺在了對立面。

  所以當培養孩子的方法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時,孩子才會茁壯成長。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要彼此尊重。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作為媽媽的我也應該提前做點功課,好好學習學習他人的養子育子經驗,學習把這種有效的溝通方法借鑑到我們與學生的溝通中,與學生實現有效地溝通,那樣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肯定有著獨立精神追求的人!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多麼溫馨的一句話啊!這裡面從充滿著寬容、信任和愛。而真正做到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就告訴我們怎樣讓孩子信任我們,怎樣讓孩子主動把自己成長的手放與我們心間。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撰寫的,他在成為心理學家之前,是一名優秀的老師。這本書共有三部,我手中的是最後一部。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正是處於教育工作崗位的我所急需汲取的知識。此書告訴我們在遇到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怎樣獲得這種有效的技巧呢?帶著此問題我快速的閱讀著。

  在引言中有這麼一句話“有一件事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我對這句話有很深的感觸。讓我想起兒時的自己,因為喜歡一個老師,所以愛上她的課堂。即使老師無意講錯了一個地方,我也會滿心歡喜的原諒她。在她的課堂上我全神貫注的聽講,在她佈置的習題中我次次全對,本科成績更是遙遙領先。數年後,我也成為了現在的老師,這一職責我也深深的記得,並認真的執行著,我努力讓班裡每個孩子愛上我,也能像小時候的我愛上我所教學的這一科。我運用豐富的面部表情、抑揚頓挫的語調、不同的教學手法等等使這群孩子們愛上課堂,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課堂上總能看到孩子們面帶微笑的聽課,在課堂上孩子們總感覺時間過得那麼的快。由此可見,“這個學習的情感氛圍”是多麼的重要啊!

  本書共十二章來講述在工作中遇到問題所應用的技巧,其中我對《最佳狀態的老師》和《家庭作業》這兩章印象最深。

  《最佳狀態的老師》:本章用例項說明了最佳狀態的老師所具有的技巧。“一張安慰的便條”——文中記錄的是一個9歲孩子對發到最後一本書引起自己的不滿,把自己最後得到書歸結為自己姓氏是z,於是恨自己的姓、恨學校、恨所有的人。我在想如果是我,我怎樣來處理這樣事情呢?我也許會單獨找他談話,告訴他並不是因為他的姓的原因,每個人都可能會最後拿這本書,還有講一些道理給他聽。而書中的孩子老師不是這樣做的,她給孩子寫了一張充滿溫暖的一張便條“親愛的保羅:我知道你一定感到非常傷心。你熱切地等待著自己的新書,但是,突然——真讓人失望。每個人都拿到了書,除了你。我要親自去看看,讓你得到你的新書。你的真誠的老師”這張便條的內容讓我想到看過的另一本書《怎樣與孩子溝通》,裡面也講述過類似的內容,就是當孩子遇到沮喪傷心的事情時,先要幫孩子承認接受他的一切,讓他感到安慰,感到你的重視,感到你的愛,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育才是有效。

  記得有一次六一兒童節學部裡選節目,我們班幾個愛跳舞的孩子們非常積極,打三月份就開始學節目、練節目,不惜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就連他們最喜歡的體育課,也會向老師請假加班加點的練習。因為一心想著一定要被選入這一夢想,使他們如此堅持,如此執著!但是,往往是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結果令孩子們抱頭痛苦起來。看到這場景,我也融入其中了,把他們攬入懷中,就像保護受傷的孩子一樣。當時我什麼話都沒有說,任他們在我懷中哭泣。之後,我給他們寫了一封信“親愛的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很傷心。對自己的節目真心的付出了,並抱有很大的希望。但是,突然失望了,別班的節目選中,我們的落選了。而你們的節目在老師心中是最棒的!在同學們的眼裡是最棒的!”在孩子們平靜下來時,看到這些話語,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感受到老師的友善和愛的情況下我也慢聲細語的提出自己的不足,別人的優點。孩子們有了這一經歷和鼓勵,沒有一蹶不振,每年的六一節目,照樣精心的去準備!但心態不一樣了:重在參與,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讀到《家庭作業》這一章時讓我想到那些總不能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作業孩子的名字。家庭作業一般是老師針對白天所講的課佈置的運用、鞏固的習題,但班裡總有幾個孩子完不成,作為班主任經常有任課老師向我反映此問題。文章中講到“尊重孩子的自主”:當父母過於熱心的參與孩子的家庭作業,孩子可能就會反叛。如果嘮叨和檢查作業干涉了孩子的自主權,不及格就可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象徵。還真是,每每完不成作業的孩子都是一些成績不太好的,家長在家喋喋不休的喊孩子寫作業的,原來原因在於此啊,回頭一定要和這部分家長好好交流,告訴他們“家庭作業對於孩子來說,就像自己的工作一樣,都是一種個人的責任”,還要和家長交流要向文章中的例子中的媽媽不要為作業而爭吵,威脅。要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你可以放學後馬上做作業,也可以在晚飯後、看電視前寫作業。你自己決定”我把自己讀到的這些經驗與做作業拖拉的孩子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結果我們班的翔同學從以前做家庭作業需要3、4個小時,到1個小時即可完成的很好!這就是尊重的力量!

  在這一章還有一個小故事我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忘記做家庭作業了,孩子要媽媽給他編一個藉口,媽媽拒絕了,而是建議孩子把真相寫下來,並且簽上媽媽的名字。目的讓老師明白,作為家長會理解人有時候會忘記事情的。孩子有了此便條,滿意的上學了,這位媽媽明白:在危機發生的時候,做好給予幫助,而不是說教。這讓我想起自己的兒子,有一次週末作業他忘記了一項,我很生氣,嚴厲的批評了他,並且一生氣,撒手不管了。孩子就帶著一顆忐忑的心去上學了,跟老師溝通,才知道,他對沒有完成作業的原因自己撒謊了,說是因為自己感冒了沒有做。如果,我早讀到此書,就不會發生如此的事情了。靜下心來反思自己,是自己錯誤的方法導致不知所措的兒子為了避免老師的批評而撒謊了。事後,我找兒子談了心,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然後保證以後不會這樣去做,兒子看到我誠懇的態度,他也對自撒謊的表示悔恨,要徹底改掉。

  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去學習、反思的經典,一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如此輕鬆,也如此沉重!領悟技巧,孩子才會主動地把手交給你,讓你帶他領略四季的變化,讓我們一起感受這個世界的輕鬆自如……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3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海姆.G.吉諾特寫給老師和家長的書。讀了這本書,讓我真正明白了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教育孩子,其實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愛是需要技巧的。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

  第一、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裡,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作為家長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我想作為老師,我們就更應該如此。平時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調皮的學生,有犟脾氣的學生,我們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現在,我們也不仿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第二、鼓勵與指導孩子: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通常總會誇讚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讚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為什麼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讚揚的壓力,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誇獎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與人格。讚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成績的真實情況,稱讚的時候要做到明確、詳盡的描述,孩子能從這些資訊和讚賞中受益,遠比哪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上我覺得我自己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交流時做得還不錯。

  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建議我們不要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我們會不經意間攻擊了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應該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好不要針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對孩子,對學生的教育,有時真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更傷害到了孩子,真的應該心平氣和的對待。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的言行,尤其注意語言的技巧,真正的尊重理解我們的學生,讓我們改變自己,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4

  很多年沒有以這種方式寫一篇文章了,當兒子把作業拿到我面前要求我買這本書時,心裡有一些期待:是不是兒子想要和我表達什麼?是不是我和兒子這幾年的鬥志鬥勇可以在這裡面找到答案和方法?

  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書的封面的圖片很溫暖,孩子和媽媽很溫馨,帶著幸福和期待一口氣看完了整本書,有幾章的內容是我目前急需找的答案,真是讓我做了深刻的反思和學習!

  交流密碼:看完這一章,覺得自己以前和兒子的溝通的障礙太多了,想想平時對兒子用的威逼、利誘、批評……真是覺得很愧疚!導致孩子現在和我的溝通越來越遙遠,孩子每次想和我談話的時候,本來很高興的一個話題,我總是能談到他學習上面去,最後的結局就是以吵架無疾而終!書中看見有個父親如何讓正在怒氣衝衝的兒子消氣的對話,我不僅想起7月十號的時候,我和兒子約定等他休息帶他去看電影的,他自己在醫院看完牙齒在電影院等著我,我告訴他很快會到,可早上我事太多、路上又堵車,當我到達的時候已經遲到電影開始十幾分鍾。當兒子看見我時特別生氣說,”不看了!“怒氣衝衝,我給解釋了,他還是生氣,我沒忍住也給他大聲嚷嚷,孩子含著眼淚一個人走了。很簡單的一個問題看了交流密碼,我真後悔自己怎麼沒早看,其實只需要一個真心的道歉和談到孩子當時的感受,他就能接受!

  語言力量:”稱讚對孩子有用嗎“?這句話在這兩年裡我真感覺沒用了,不管是語言還是物質,我對孩子下了個定義:”現在孩子怎麼都沒慾望了呢“?其實不是,是我平時的稱讚都是用的一些令人不滿意的不快樂的稱讚語!當孩子有一些問題時,都是我在對他說,甚至是希望他立馬就能給些我想要的反應!可看完這章才發現都是錯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我們應該給的是指導而不是批評教育!我平時和孩子交流時,從來沒有想我在說話時,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心情!甚至是在自己很憤怒的情況下說一些傷害孩子的話語!當孩子生氣是我會把他當時的”事情“強調,而不是考慮他的心情,尊重他,關愛他!以後我一定會好好用心呵護我和孩子的感情!

  在書中講到孩子的責任感、紀律、積極教育、妒忌、孩子的一切行為,我都很感動,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我在很認真負責的養育我的孩子,直到我看完這本書,我才知道,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學會跟孩子談話時不要激怒孩子,不要對他們造成傷害,不削弱孩子的自信,讓他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有信心!理解孩子的觀點,幫助他們專注於解決麻煩!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解決我之前的期待,給了我答案!做個快樂健康的父母和孩子!在以後的日子裡希望我和兒子的相處能像書中的封面圖片的母女一樣溫馨和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5

  孩子爸爸不止一次跟我說:我發現你的脾氣真糟糕!我嘴裡不說,但在心裡我完全承認,我越來越容易上火,變得越來越嘮叨,還會莫名其妙的生氣,孩子說:媽媽,你就會喊爸爸來幫忙。孩子爸爸說:你跟女兒在一起,動不動就吵架。我很苦惱,很無助,我曾經也試圖想改變現狀,但總是無疾而終。

  前一陣登陸學校網站,看見網站推薦的圖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留心了一下簡介,瞭解到作者海姆.G.吉諾特一生致力於兒童心理學研究,他所倡導的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新思想不僅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我於是砰然心動,立刻在”噹噹網“上訂購了此書。

  因為充滿了好奇心還有力求改變現實生活的渴望,短短几天時間,我就把書看完了,唯一可惜的是閱讀中間有很多的感想沒有及時的記錄,但掩卷沉思,我充滿了內疚,原來我不應該這樣對待女兒,原來我可以這樣和女兒溝通。

  生活中的我對孩子充滿了嘮叨和批評,早上反覆的催促”快點“,到校時反覆地強調”乖點“,放了學又開始無止境的督促做作業,到了晚上又扯著嗓子讓孩子快點睡覺,這樣的一天匆忙、煩躁,談不上生活的質量,談不上溫馨和睦,還只會讓你話越來越多,口乾舌燥,脾氣越來越壞,最後成了孩子眼中的嘮叨老媽,先生眼中的壞脾氣老婆。讀了這本書,也許真的能讓我在這方面有所改觀,因為她正教你如何用合適的環境、合適的語言和孩子交流、溝通事情,處理問題。譬如早上,也許給孩子一個鬧鐘比一遍又一遍的催促更有效果,也許讓孩子一個人在房間安靜地做作業比一次又一次地進入孩子房間檢查作業更能讓他感覺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放心。學會耐心,學會尊重,我想我應該要認真審視自己。

  在孩子的成長中,磕磕碰碰很多,可能是和同學鬧了矛盾,可能是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可能是在學校裡中午飯沒吃好,這些都足以讓孩子惱心,試想當父母的也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也會常常窩火,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如果我們把他們看成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同事去理解他、幫助他,會不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呢?很多時候,父母都願意和孩子去深究事情為什麼發生,但此書告訴我們,其實正在情緒中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理解他們,不管孩子做了錯事或者取得了成績,他需要的是父母知道他的心情和感受,而不是和他去分析為什麼。譬如,當孩子努力地做一件事情即使可能最後也不是做的很好,父母也應該表示感激而不是譏諷,父母還應該避免使用否定的詞語如”笨“、”懶惰“等等,因為這些詞語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感到無助、感到自身的卑微。孩子在做了錯事時,大多時候他們其實也已經意識到了行為的不準確,有些其實他們在犯錯的時候就已經得到了懲罰,這時候的父母再去反反覆覆地批評他們已經多餘,父母要做的也許只是一兩句安慰的話語、或者一起設法彌補過錯,孩子在這樣的幫助下會感覺溫暖和愛。

  語言的力量如此強大,讀了此書後我才深有感受。該書告訴我們,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許都覺得行動比一切都重要,說再多的話也許都抵不上一個小小的行為,但是當和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時,也許一句話、一個留言就可以化險為夷。當然,關鍵是父母掌握了語言的技巧,學會了在合適的時候使用合適的語言。這也真是我從此書中學到的又一個溝通方法。

  每一個父母都想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但父母光有愛是不夠的,在我們的身邊,做家長的,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庭條件的越來越優越而更加的順從、寵愛孩子,於是孩子養成了任性的脾氣,成了家裡的小皇帝。如果父母們都能來讀一讀這本書,學一學書裡面關於和孩子建立聯絡,實現真正溝通的方法技巧,學一學如何放手,讓孩子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意志,這樣對孩子成長不但提供了條件、幫助,而且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還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自豪感,既然這樣,我們做父母的,為什麼不來試一試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我們列舉了大量的在生活中會碰到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指出瞭解決的方案,告訴我們如何和孩子說話,如何鼓勵和指導孩子,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何處理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等等。對照書上的案例,我不禁汗顏,因為我心裡面總是以為孩子還小,而我因為生活經驗的累加一直認為我的觀點凌駕於他之上,我說的總是對的,我講的他總是要聽的,不經意間,這些隨口說出的話把孩子推得離我越來越遠,好好的氣氛被破壞了,孩子生氣了。所以,學校推薦的這本好書至少讓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至少讓我有了努力改正的方向。

  我感謝學校網站的推薦,更感謝《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好書,好書伴我成長,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我想我需要好好的學習,不斷的進步,不斷的改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6

  每當輔導兒子想發火時,耳畔就想起了公公看似護犢子的一句話:”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學生你就教他,如果你把他當成你的兒子,你就不要再教下去了。“是啊!從教20餘載,從來沒有在教育學生的問題上苦惱過,教學生我是有用不完的方法和耐心,無論學生怎樣,我都有一個原諒的心態,可是教育自己的兒子怎麼就不行了呢?思考之餘我明白:我總把兒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覺得我疼你、愛你,所以怎麼樣對你都是應該的,都是愛你的。

  一旦教育是桂冠於這樣的前提下,那麼教育就沒有了方法而言,所以,才有了後來教兒子學習時的暴躁與不容忍。是啊!爺爺看似在護孫子,但也道出了一個教育的真理:孩子不是誰的輔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你的尊重、承認與鼓勵。於是,什麼時候想發火,就想起公公的那句話,讓自己來個深呼吸平靜一下,久而久之,我竟能發現兒子以前從沒有被發現的優點,無形之中就有了對他的表揚,就這樣,輔導的效果也逐漸見成效了。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無論對於大人,還是對於孩子來說,一句惡毒的語言,將你的魅力立減到0分,哪怕你以後說了一百句的好話,也無法增強別人對你的好感。所以語言所掩藏的力量,是非常神奇的,很多時候被我們忽視,甚至意識不到語言給別人的人生帶來的破壞和摧毀的力量,尤其是你最親最近的人,當你後悔的時候,你用”我瘋了、我真的糊塗了“來表示的時候,就為時已晚。傷害一旦有了,人與人的縫隙和鴻溝就存在了,無法彌補。

  對於我們的孩子,或許你用父母的權威表示你的翻雲覆雨,說明你的地位,但其實,你知道嗎?孩子以後為何會反叛你,不相信,或許那一刻,他對你不信任了。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他無法做到自己是個完美的成年人表現,按時起床,按時睡覺,每天除了看書,不玩遊戲。我們也不能要求他做到如隔壁的誰誰,每天學習到深夜,一早起來讀書預習,想想你自己做到了嗎?

  所以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有讓他難堪的語言,也不能對他過分的嚴厲和斥責,我們是平等的。譬如你在工作中,你喜歡聽領導說你這樣不對,你那樣做的也不好,還是喜歡聽他說:或許,你這麼做就會更好一些;我知道,你肯定會做的更好一些。愉悅的語言,會讓心情飛揚一週。而不悅的斥責,則會讓你每天戰戰兢兢,對於工作也就激情不再。不是嗎?我們成人都無法逾越的坎兒,讓一個孩子去承擔,是不是有點太殘忍了點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強調的就是這樣幾點。

  一、如何化解孩子消極的情緒

  有的時候,孩子哭了,我們或許會認為:大驚小怪,這有啥好哭的,尤其是一個小男生,哭哭啼啼算啥呢?所以,有的時候,我會對孩子說:寶貝,別哭,男生不要掉眼淚,譬如爸爸。或者說:我不喜歡哭泣的男生。或許孩子會立馬擦掉自己的眼淚,而實際上我還是看到了他緊縮的眉頭,他的心結其實還沒有完全化解掉。這樣擁抱或者一些身體語言,其實會更讓孩子好一些。譬如他因為不小心將牛奶灑掉了,你不是斥責他,而是走過來抱走他,去沖洗身體的奶漬,然後告訴他,咱們一起去用紙或者毛巾擦掉地上的斑。孩子會一聲不響的擦掉眼淚,然後搶著跟你去擦牛奶斑點。

  很多時候,我們的不以為怪,總會給孩子帶來傷害。或者總是以母親的名義,去指導這個或者指導那個,譬如孩子摔倒了,是他不小心碰到門或者其他。我們就會大聲的說到:你怎麼不長眼睛呢?門不動怎麼會撞到你呢?這樣孩子就會哭了,他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如果這時的你,走過去,摸摸他的額頭,問道:很痛嗎?他說出很痛很痛,我們想他以後碰到類似的情況,應該會明白一些。就像人們常說:衣服破舊者,觀者重在衣;衣服潔淨者,賞者重在人。在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中,如果我們注重的是孩子的魯莽行為,而不是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上,那麼我們所說的話,則不是從同情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兒,而從理性的研究去分析,對於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我們是他們的父母,而不是研究小白鼠的科學家,我們的責任在於保護他們,而不是剖析他們。

  二、關心在於質而不是量

  有的時候,看到孩子的悶悶不樂,我們想,或許他自己會理解的,所以不會多管閒事,生怕一個詢問會傷害了孩子脆弱的心。有的時候,也會是看著笑話的態度去詢問:呵,今天被老師批評啦?這時孩子會自動避你三尺,遠離你這個隔岸觀火的爸爸媽媽,這樣孩子有了小心思也不會跟你說了。你則轉而會抱怨:是不是孩子大了,不需要我了,小時候可呱呱的跟我說個不停。其實,不經意間,是我們把孩子的心遠離我們的世界。

  碰到放學回來不高興的兒子,你或許可以走過去,幫助他拿下書包,然後說出的情緒:我感覺你好像有什麼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如果這個時候兒子不願意跟你說,因為他覺得自己犯了錯誤,或者理虧,或者丟人。你不要刨根問底,在他後面緊追不捨。我想過了一會兒,孩子會走過來,對你說:媽媽,我想有話對你說。此時的你,一定要停下來手中所有的事兒,因為這是你的關注和尊重。靜靜的聽完,你只需要說一句:哦,被人打到鼻子流血的確是一件痛苦的事兒,但這不是丟人。我想這本書中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事例,只需要說一句話,無需連篇累牘,也無需刨根問底,你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關心一些就足夠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我的手給你,你的人生,我的世界,我們一起去看、去聽、去說話。因為我知道,有愛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對彼此的寬容、尊重和諒解;更需要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7

  是學前組最近組織閱讀的一本書,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有關老師與孩子溝通方法的書籍。該書的作者是美國人吉諾特博士,《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他人生最後一部經典著作,其中吉諾特博士的一句話“不要僅僅成為老師,而要成為一個身為老師的人”,已經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這本書最能打動我的是,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章,每章均用精煉的小短文闡述。透過仔細閱讀,將會獲得這些技巧。每一章節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案例去引導老師,在日常用語上給老師支招,有了這些少許的變化,與孩子的溝通將會變得更加容易一些。

  是的,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孩子的不斷需求,在新的學習環境下,孩子更加需要新的學習方法以及教育方法。不管怎樣,有一件事情將永遠是老師的職責:創造一個有利於孩子們學習的情感氛圍。為了變革,那就加強與孩子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時,就會增加與老師之間、同學之間的關係,在被肯定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生活中,教師怎樣和孩子生活?是尊重、平等、愛護。但是大家都知道,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教師很容易會出現一些情緒上的波動,導致我們在溝通上出現問題,這些並不是老師的初衷,並不是老師憎恨學生,而是在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缺乏孩子真正的生活心態,所以溝通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中,溝通也同樣重要,透過溝通,利用適應於孩子的語言教學,在語言中要充滿了愛,時刻讓孩子感覺到不那麼生分,而是那麼熟悉,就像媽媽一樣。

  這樣,孩子們就會快樂的學習,我們也會開心的工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美國家長與老師人手一本的書籍,注重孩子素質的教育一直是西方國家的教育方向,我們也一直在致力於應試教育的改革當中,教會孩子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還要教會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所以《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教育人生路上的一個方向,我將認真領會書中的知識,把它轉化為實用的教學技巧,摸索出一套新的教學理念。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8

  本學期初,學校邀請教研室主任鄒盛蓉來校講座,鄒主任推薦兩本書《好媽媽,懂比愛更重要》和《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給大家讀。於是我先選擇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一讀,雖然平時工作比較忙,但也閱讀了一些。在閱讀此書中我深深地感覺到“關係大於教育”的重要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如果父母或者老師與孩子的關係融洽,孩子對長輩就產生信任與喜歡,潛意識裡就認同長輩的觀點,就會加大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學習成績、思想道德等就容易提高。反之,倘若師生關係不好,又或者親子關係不好,孩子就不太願意聽話,甚至逆反。尤其是四、五年級學生,自尊心強,自我意識喚醒,如果老師或者家長沒有處理好與孩子的關係,一味命令式地佈置任務,就容易適得其反。

  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是的,教育要在溝通中展開,愛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的交流,善於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9

  這本書是老牌的育兒書,讀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講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講的是一樣的。所以這兩本書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觀點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醫生,但他在書中沒有從生晦的心理語詞來講述。表達方式很淺顯,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為是國外書籍,又是本溝通的書,所以書中語言的表達很西方化,作為中國的家長,只有參考價值,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謊言。"如果我們希望孩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必須作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

  二歲半的兒子有時也會說一些可能認為是謊言的話,他會對我說:我不喜歡媽媽。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對他說:我知道你喜歡媽媽,你想和媽媽一起睡。還親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時他會假裝做些假動作,我會問他:寶寶在幹嘛?他說:把瓜子給媽媽。我問他:你要吃嗎?他說:要。我也假裝給他吃瓜子。然後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謊言也不是大人所謂的謊言吧,他已經有想像力,只是想像與現實有時他還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當現實跟我們一起說。我覺得大人應該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義為這是在說謊。

  當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也儘量不要用謾罵等方式來表達。他做錯事,也會內疚,就像圈圈做了壞事他就哭。他做錯了,他意識到錯了,我和外公外婆只會對他說:不要緊。一句話,就不會讓他那麼緊張。如果用打罵方式來處理,他將來就會用所謂的謊言來掩飾。而圈圈做錯事,當我們問他這是誰做的,他會說:寶寶做的。那做的對嗎?他會說:不對。僅此就夠了。過多的說教,就如作者所說,不一定有效果。

  這就是溝通,溝通需要效果。如果沒有效果,說明這次溝通的方式是失敗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0

  作為一名老師,對於如何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的溝通,我始終感到很困惑。看了《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後,我有了一定的感悟:

  首先,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其次,還要還要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父母、老師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老師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和老師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作為父母更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後,作為父母和老師還要學會傾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是不需要用嘴去說,而是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有時我們作父母和老師的,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讓我們每一個作父母和老師的都來試著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班裡我們儘量的少說,多聽。那麼我們就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1

  最近讀到《養育男孩》《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很好的兩本書。

  男孩子為什麼會那麼淘氣好動,原來男孩和女孩在生理上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不同,我倒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淘氣,當然是很好動的,但是我覺得很正常,很安靜的孩子很少,當然也有,豪豪班上有一個小男孩就是很安靜的,每次我去接豪豪都看到豪豪在到處亂跑,而那個男孩就很安靜的坐在那裡,老師肯定會喜歡那樣安靜的孩子吧,好管束啊,昨天我問老師,老師還說豪豪很淘氣呢,很擔心老師會不喜歡孩子,甚至訓斥孩子,他們畢竟都是沒成家的小女孩,會有耐心理解孩子的行為嗎?

  和孩子溝通也許是每位父母最頭疼的事了,有時我在想,該怎樣和孩子聊幼兒園的事呢,豪豪不怎麼喜歡回家說幼兒園的事,不知道為什麼,問他他也不喜歡說,是他就是這樣的性格嗎,還是我聊天的方式他不喜歡呢,很喜歡聽豪豪說話,小大人一樣的,最近還經常“訓斥”我,指著我的鼻子說我“這樣不對,應該那樣,你知道嗎?給你一個大拇哥,不給你小紅花,”等等的,我想,也許是我平常就是這樣和孩子交流的吧,還是在幼兒園老師是這樣的呢,該反省了。愛孩子就該尊重他,傾聽他,允許他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允許他去按照自己想的去做,當然是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其實,不只是對孩子,夫妻之間,朋友之間,同事之間,也是需要傾聽傾訴,需要尊重的不是嗎?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在任何時候對任何人群都是適用的。

  尊敬的家長們,請你們放低姿態去愛孩子,把聲調調低,讓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你的尊重吧!

  蹲下身子,和聲細語的說話,不只是女人,媽媽們可以做到,爸爸們也可以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2

  最近正在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此書共分了12個章節,從看第一個章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潔諾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每一章節都是圍繞主題,用實際生活中常發生的小事去指導家長,教師,使用日常語言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去教導孩子。書中的家長,老師理解孩子、鼓勵孩子的方法給我很大幫助,作為一名老師,書中很多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的話語更值得我去運用與學習。老師需要一種同情的語言,一種能留下愛意的語言,他們需要能夠傳達感受的話語,能夠改變情緒的回應,能夠誘發善意的表達,能夠帶來洞察力的回應能夠顯出尊重的回應。老師說話要親切,要對孩子的心說話,從自己的親身體驗,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輕的父母望著孩子依依不捨的眼神,對老師千叮嚀萬囑咐的託付。作為一名教師,肩上的責任真是任重道遠啊!父母親手把孩子交給了我們,就是對我們的信任,從這一刻起,我發誓我要用我全部的愛心去關愛每一個孩子,因為我是一名教師,同時我也是一位母親,我能理解千千萬萬做母親的心情,“孩子把手給我,你們放心吧!”

  說句實話,教師乾的是一個良心活,孩子們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達能力比較弱,從父母溫暖的懷抱裡來到學校這個集體大環境中,老師就應該像媽媽一樣無微不至的照顧他、教育他,引領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我們都應當成為家長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師,當一名好老師一點都不難——有愛心、愛孩子,愛自己的事業,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做到!我們將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如果我們不對太陽傾注殷切的期望和愛心,那麼太陽也將不會放射絢麗奪目的光芒,讓我們都來做一個美麗的教育者!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3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當我無意中看到這本書名時,就被他的書名所吸引。雖經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雖已為人母十年,而隨著社會發展和影響,家長的要求的不斷提升,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我總是感覺自己在教育的方法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和欠缺,所以一直在不斷尋求有效的工作方法。

  “在教了幾年書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為與‘現實中’的孩子打交道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句雖是簡單的話卻引起了我的共鳴,讓我反思了很久。是啊,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有多少在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們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再來的呢?當然,包括我自己,雖經歷了十幾年的教育生涯,卻可以說仍然沒有完全做好與孩子打交道的準備,想起來真是讓我感到汗顏……

  海姆。吉諾特博士提到:“我得出了一個可怕的結論。我成了教室裡的決定因素。我個人的方法,決定著教室裡的氣氛;我每天的情緒,左右著教室裡的氛圍。作為一個教師,我擁有巨大的力量,既能讓一個孩子痛苦,也能讓他歡樂。我可以是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勵孩子的手段。我可以羞辱他們,也能遷就他們;我可以傷害他們,也可以治癒他們。在所有情況下,都是我的回應決定了一個危機是升級惡化還是逐步化解,一個孩子是更具人性還是泯滅人性”。總之,“方法、技巧——”是現在的教育者最好的工具。而這本書就以短文的形式來描述,提供了溝通原則的實際指導。讓我們即清晰的看到方法,又能體會到在每個情景之下,每個角色的心理狀態。透過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很害怕。幼兒園的來老師透過親切的言語回答,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兒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麼樣。但是老師的回答讓她很滿意,老師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小女孩看到了壞掉的玩具她又開始發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時老師的回答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說:“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回答,看是簡單,但她詮釋了老師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和溝通,使老師從細微處在不以意間開啟孩子封閉的內心世界。

  很多父母經常會訓斥孩子,不許生氣,不許哭,不要難過。想起自己的童年就這麼莫名被灌輸了一些不恰當的價值觀。這些都無形的存在潛意識中,導致我對某些情緒有罪惡愧疚感,認為自己不該有。揹負了本不應該有的心理壓力。和孩子交流中要善於解析語言和行為隱藏的情感需求,然後說出來孩子的感覺,有助於孩子理解自己是怎麼想的。這樣可以正確認識對待情緒。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4

  粗略看了《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作為父親,我覺得羞愧難當,有一種不安的情緒在蔓延。記得自己非常喜歡魯迅的一段話:自己揹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現在“我該怎樣做父親”一個急迫的命題,擺在我的面前。恰逢《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用大量生動的案例,向我們展現了教育孩子的不同視角,給我這樣一個毫無章法的父親,一次警醒、一劑清醒劑。

  以前,我總認為,女兒快十歲了,現在對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於是,考試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就責怪她不夠努力;在家裡不做事情,就認為她沒有分擔意識;犯了錯誤,就責怪她不吸取教訓……我們之間的談話,變成了一個命令,另一個服從;一個是真理,那另一個只能是荒謬可笑的。

  作家楊紅櫻說過,她寫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給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當孩子和我們談話時,我們更應該讀懂他們的暗示。

  比如:孩子會跟我說:爸爸,這次考試我考砸了。其實,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這一次你就不要責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請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對孩子大發雷霆,不問青紅皂白地說落孩子一通。我想這樣的事情大概會時常發生,我們常常對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試失敗,彷彿就是世界末日的來臨。我們忽略了孩子奮發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書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一段話:我們都沒有養成向對方敞開心扉的習慣,甚至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們已經習慣了“虎爸”、“虎媽”的角色,對待孩子,我們總是嚴肅有餘,從不肯輕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實情感,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展。其實,我們更應該能夠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在我們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對孩子就有著很大的影響。當孩子失望、害怕時,我們應該給他們一個結實的擁抱;當孩子憤怒不滿,我們應該能夠感同身受;當孩子疑惑、不安的時,我們更應該成為他們的“知己”。或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少了一些先入為主的主觀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標準,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為是”。正如書中所說:當我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現實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就是我們期盼的嗎?

  《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借鑑的地方,它告訴我們教育孩子“應該怎樣”,把我們帶入教育的“應該狀態”。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麼做父親”更應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長,用我們的進步換取孩子長足的發展,給孩子更多的幸福時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5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已經全部閱讀完了,保持與孩子的有效溝通,以及處理孩子的緊張關係時使用技巧,可以改變孩子與老師的關係。是我閱讀完後對整本書內容的一個概述。書中提到: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這就是老師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的方法。

  老師怎樣與學生溝通,是找到技巧的途徑;老師們需要具體的技巧,還要不斷創新,以便有效處理一些突發事情——令人心煩的瑣事、衝突和偶然的危機。每一位老師都應該得到一些有效的工具和技巧。但是現在的孩子需求不同,不同家庭的孩子觀念不同,那麼老師就更加需要更多的技巧來處理問題,從溝通中尋找技巧,從處理問題中總結技巧使用的效果,怎樣使用,對不同孩子的使用等等。

  告別未成年,是一個16歲北京女孩的美國交換生日記。作者是北京十中的呂晗子。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通過了國際教科文組織的交換生專案,開始了她“孤身一人”在美國“闖蕩江湖”的經歷。初到“舉目無親”的美國小鎮,身為“英語聾啞少年”的她遇到了很多困難,但她樂觀的性格讓她逐漸克服了學習、生活、心理上的一系列困難,走過了一段灑滿陽光和淚水的自我成長之路。因為住在當地美國人家庭,小作者有機會以“家庭成員”的身份體驗美國普通百姓的生活,包括親情、衣食住行、節日、度假、工作、信仰等。小作者在和美國同齡人交往中感受到了一個與以往生活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世界。

  聯想起來,美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給我們一個啟示,美國家長使用的技巧是放開手腳讓孩子去經歷,孩子遇到挫折時,加強鼓勵及有效的溝通;《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同樣的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我們要善於使用技巧,加強溝通,讓孩子有良好的成長過程。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6

  和同事們交流,很多時間會把話題引向學生,引到最多的一點,那就是現在的孩子怎麼一年比一年難教,怎麼越來越難管理,怎麼樣才能改變這種不太和諧的關係,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溝通呢?最近,我研讀了海姆G吉諾特這位心理學博士、兒童心理學家寫給老師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溝通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老師如何與學生溝通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老師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性化的處理教育中隨時出現的令人煩惱的小事,在處理這些事情時,理論是沒有用的,用的只是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在生活中,教師怎麼和孩子相處,大家都意識到應該是:尊重、平等、民主的,大家都知道,但是一旦到實際生活中,我們的語言就會出現一些偏執,出現的偏執,並不是老師不愛這些學生,主要應該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理解溝通在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用的都是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我對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讚揚的危險”印象深刻。

  在“一致的交流”中說到,如果要改善教室裡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回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才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下,他才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的良好狀態,也源於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首先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則——溝通原則,談境況,不談性格和人品,它是用於老師和孩子打交道的所有場所。知道如何在各種條件下運用這個原則,是有效溝通的核心。其次是,對於學生,老師可以憤怒,但絕不侮辱。然後是如何表達憤怒,作為教師,我們都深有感觸,在一個學生聽講良好的班級講起課來那是滔滔不絕,言語生動,這樣的課堂師生感覺都很好,可是,如果滿心歡喜走到一個嘈雜的教室,我們的心情已受到影響,我們會發怒,發怒時我們的心給就可能像是失去了理智,我們也會大喊大叫,訓斥學生,這樣,整節課的學習效率也就不會好到哪裡,我們發怒之後也會有內疚感,也會在心中正中決定不能再重複這樣的行為,所以,我們要學會剋制自己,換一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書中舉例說:比如說進到一個吵翻了天的教室,老師堅定的說:“聽到這麼高分貝的吵鬧聲,我被激怒了。”教室裡吵鬧聲平息了,因為老師在這裡既表達了自己的憤怒又沒有侮辱孩子們。

  要拯救老師和孩子們的溝通,就要學會不帶任何侮辱的表達具有細微差別的各種憤怒,其實,大多數老師對孩子們都有正確的態度和關心,他們所要的,就是一種能夠表達這種關心的溝通方式,如果即使在被激怒時,一個老師也能避免使用詆譭的語言,這些自我試試的控制,不會使他的表達變得平淡,相反會增加老師的風格。我想這對老師來說是很關鍵的,他學會了運用一種不同的說話方式,一種生動、大膽、不帶上海的表達憤怒的方式。

  溝通,就像健康一樣,取決於未然,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被尊重被關愛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當學生感到被尊重被理解,就能拉近、縮小師生之間的關係,在安全的、放鬆的、沒有疑慮的情況下,孩子們在學習時就會更主動、更積極。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的學習,我們也會快樂的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7

  我一直有這麼個觀點,教育和撫養孩子是人的生命中最為重要的經歷和體驗。然而,剛為人父母年輕的爸爸媽媽,不熟悉或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經驗,以及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會很容易導致極端寵愛孩子。所以,很多時候,我會停下來思索,自己的言行舉動和生活方式對我的孩子會造成怎樣地影響。有時又會想,我幼小的孩子的心理究竟是怎樣?她到底是怎麼看她的爸爸媽媽?

  於是,我細心閱讀了一本暢銷全美由海姆·吉諾特所煮的教子經典書籍,中文名為《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主要透過一些具體的情境展現給我們在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中,如何以健康方式來處理親子關係,並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良好的情感溝通關係。作者告訴我們撫養孩子是一門學問,是一項需要父母去學習的技能,更是需要父母根據孩子的特點不斷去總結校正的生活藝術。而不是以嚇唬訓斥、利誘欺騙、大聲謾罵等不禮貌的行為進行低俗惡性地家長權威似的統治。其中,印象最深的幾個地方,值得分享給大家,以便我們反思。

  在誇獎孩子們的時候,有些父母可能會過度讚揚自己的孩子。比方說,“你是最棒的”,“你在媽媽眼裡是最厲害的”等等。這些讚揚方式,聽起來很有力度,很受褒獎。但是,這很容易讓孩子們陷入這種來自外在虛榮的誇獎裡,而不是發自他們內心的自信和對自我的認可。很顯然,每一個人都不會是這個世界上最最最高級別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旦遇到周圍比自己還要厲害的夥伴,從小聽慣了過度式誇獎的孩子們很容易產生對自己的否定和懷疑,這種差將會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陰影。所以,父母需要轉換角度誇獎,需要父母引導孩子們,透過具體的事件讓孩子們看到他們自身的優點和特長。孩子們這種透過認識自我價值和對自我的肯定,並建立起來自內心深處的自信心,將是慢慢人生長路中面對挫折困難時堅而不摧的力量源泉。

  有時候你會覺得孩子不聽話,讓你很生氣。比如,半夜孩子不睡覺,而上眼皮打下眼皮的你還要陪著她玩耍,甚至還要擔心第二天早起上班的時候;飯點孩子不吃飯,硬盯著電視看動畫片,等等。這些時候,你需要控制你的情緒,並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與孩子們平等開放地交流溝通,還要觀察理解孩子們流露的情緒和內心的想法。尤其是,我們不能對孩子們大聲訓斥或憤怒地行事,而是溫和地對他們說你現在生氣了並且為什麼而生氣。平靜地表達你的自身感受,就相當於無形之中你在潛移默化地教育孩子們,當他們的生氣時候也會進行淡定地溝通。所以,平時應多注意如嘮叨,數落,訓斥,打罵等等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更有意思的一個觀點是,作者明確指出停止幫助和輔導孩子們的小學家庭作業!這種看法顯然很激進。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是希望孩子們能自己獨立的完成作業,而培養成自身具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中國,父母一貫式讓孩子們進行家教、上輔導班、課外訓練等,透過投入更多地學習時間和精力,深怕自己的孩子們會落在起跑線上。這種趨之若鶩的方式,將會扼殺孩子獨立的思考,喪失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興趣。所以,父母應該結合孩子們的特點透過引導,讓孩子們獨立的思考,自發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孩子們自己去發掘自己的才華。

  當然,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形成了迥異的社會習俗,也造就了不相徑庭的家庭理念和親子關係。毫無疑問,兩者均有著各自的優點和不足。正所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西方家庭注重平等、自由、友愛,父母與子女之間都平等地享有主人的地位和權利。西方父母認為只有對子女撫養的天職,而沒有中式“養兒防老”的索取回報的想法。一旦子女成人,就應該離開父母享有自己獨立的生活。很顯然,在注重宗親關係的中國是很難贊同認可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總之,父母與孩子的共同生活過程中,根據孩子的特點和興趣,不斷地去引導孩子們形成獨立思考、堅強勇敢、享受人生的內在品質,這才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和智慧體現。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8

  開學初,由楊君老師給組內老師介紹了一本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拿到此書,我先掃描了封面,上面寫著老師與學生實現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找方法,不正是我們不能求解的困惑嗎?於是,茶餘飯後,它便成了我近期的朋友。

  看到第五章,我的讀書方法由瀏覽變成了細讀,再有細讀變成了精讀加思索,這一章我看了兩遍。也許是自身教育方法不完美,所以才駐足不前了。第五章—讚揚的危險。我第一反應就是讚揚還有危險?什麼危險?先來看一個判斷題:讚揚是毀滅性的,讚揚是有益的。作者說,這兩句話都對,評價式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感激式的讚揚是有益的。想想自己對孩子們的讚揚,評價式的讚揚佔據了主要空間,我想很多老師家長也都在有這樣的評價方式。一個兒童心理治療師,是絕對不會對一個孩子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你做得很棒’‘繼續好好幹’想想自己,這樣的評價說過多少次?原來,這樣評價式的讚揚會造成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無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這樣的讚揚不能使用,那我們應該怎樣給孩子進行評價?讚揚的過程是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所說的話在心裡對自己說的話,這就要求老師的話應該明確表明,對於他的努力、幫助、成績我們有哪些喜歡和欣賞,然後孩子會從我們的話中得出自己的結論。有益的讚揚是認可孩子的感受,並描述他的表現。

  看了書中很多案例,我明確了讚揚的利弊,作為老師,我們都不想我們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所以,我們必須改變,改變以往的陳詞濫調,學會一種有力而生動的語言。當看到孩子整齊的作業後,不再使用‘你真棒’可以換成‘看到你的作業,老師的心情無比美好’孩子看了老師的評語,會覺得他的努力能有這麼大的作用。當孩子幫助老師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以往我會說‘很好’現在,我會告訴他‘你完成了一件很難的事,謝謝你幫助了我’試著想一想,當老師真誠的說出這些話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裡是不是有了一份溫暖的愛。如果孩子在集體面前表演了,老師可能會急於說‘太好了’‘太棒了’何嘗不試著說‘你的音樂或舞蹈給我帶來了那麼多的快樂,並且打動了我’。

  對於讚揚的語言,感激式的讚揚語言,從即刻開始,正式開始播種,期待著好收成!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19

  今年寒假我主要看了一套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其中的第三冊。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掩書而思,書中的:理解孩子、鼓勵孩子在我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在我們看起來是多麼的溫馨啊!而我們並不常用這樣的話語。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感觸很深。讓我知道,從看完此書的這一刻起,我要改變對孩子——也就是我的學生觀和教育觀。

  其中有一篇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裡,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今天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是呀!”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建設性的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從這我就想到我們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通常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我們也不妨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

  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其次讓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確有效地與孩子溝通。這本書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愛是需要技巧的。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育兒常識也是不夠的,自以為有了愛和知識就可以教育孩子的父母其實並不一定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甚至不足以與孩子切實地交流。技巧與知識是兩回事。書中說到對於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我們應該給與指導而不是批評。總之,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此相反,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他一生。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永遠懷著一顆愛你的心,用可行的方法將這種愛恰當地表達出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0

  一直以來就認為有了愛和教育經驗就可以教育孩子,讀了這本書,才讓我真正明白了只擁有愛是不夠的,掌握大量的教育經驗也是不夠的。愛是需要技巧的。這本書寫的就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

  讓我感觸最大的是,對於孩子的感受我們應該做出怎樣的反應。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九歲的男孩,怒氣沖天地回到家裡,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遭的話,例如“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還有“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你為什麼要衝我發火?”然而這次這位父親打算用一種新的方法,他想:我的兒子對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現他的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該死的卻下雨了。” “是呀!”透過這樣的談話,孩子慢慢的冷靜了下來。其實,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他們不會接受任何安慰,也無法接受任何批評。他們希望我們能理解他們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因而無論是家長,還是我們老師,當孩子還沉浸在比如憤怒、傷心、緊張等等濃烈的情緒中時,我們要做的應該是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不恰當的評價。

  讀完書之後,我回過頭來反思一下自己,作為老師,平時對犯了錯誤的學生,調皮的學生,有犟脾氣的學生,我原來的做法是:冷處理,把他放一邊,或是馬上強制他不準發火,卻沒有理會他自己內心的想法。現在,我們也不妨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如:“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心和他在一起,我們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的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因此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

  毫無例外,孩子會向他們生活的環境學習。如果他們生活在批評中,他們就學不會負責任,他們學會的是譴責自己,學會尋找別人身上的缺點;他們學會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輕視自己的能力,懷疑別人的意圖。而最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不停地預料即將發生的厄運,並且忍受於此。

  讓孩子感覺自己出了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就是批評。批評使他們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越來越渺小。讀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在反省自己平日對學生的教育,當發生問題時,有時真的是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身體,更傷害到了孩子,真的應該心平氣和的對待。今後我們應該真正的尊重理解我們的學生,把握一定的技巧,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1

  養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富有同情心、能承擔責任、關心他人的人。而父母和孩子之間似乎總是充滿了無休止的小麻煩、階段性的衝突,以及突如其來的危機。發生危機時要需要作出反應,而反應無一例外都會造成一定的後果,對孩子的個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響。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現自己說出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說過的,發現他們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父母光是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需要特別的方式跟孩子相處,跟孩子交談,而且談時還需要技巧。當父母遇到具體方法解決具體問題時,那些陳詞濫調,像“給孩子更多的愛”、“給她更多關注”或者“給他更多時間”是毫無幫助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就能幫助父母明確跟孩子有關的目標,並提出一些能達到這些目標的方法的建議。如第一章“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中有這麼一個例子,-十歲的安迪問他的爸爸:“在哈萊姆,有多少孩子被拋棄?”安迪的父親是一個律師,他很高興兒子對社會問題感興趣,於是他就這個問題發表了一通長長的演說,然後又去查了資料。但是安迪還是不滿意,繼續問同樣的問題:“在紐約被拋棄的孩子有多少?美國呢?全世界呢?”最後,安迪的爸爸終於明白了,他的兒子不是關心社會問題,他關心的是個人問題。安迪問這些問題並不是出於對被遺棄孩子的同情,而是擔心自己被遺棄。他並不是想得到被遺棄孩子的數字,而是想得到確認他不會遺棄。於是,爸爸仔細考慮了一下安迪的擔心,然後回答道:“你擔心你的父母可能會像其他父母那樣將你拋棄,我向你保證我們不會拋棄你,如果你再為此感到煩惱,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幫你消除擔心。看到這個事例讓我感受頗深,有時候我兒子也經常會問一些如此的問題,看起來好像事不關已,可是深究起來,都有孩子所要表達的意思。這些都需要我們為人父母,靜下心來,好好地想一想孩子的密碼是什麼,而不是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

  另外書中還有許多話我覺得非常經典,“當孩子處於強烈的情感中時,他們聽不進任何人的話。”“禁止並不能使強烈的情緒平息。”“知道他怎麼想,遠比知道他為什麼會這麼想要重要。”“只能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德和人格。”“只要我們不攻擊孩子的人品或性格,我們可以表達我們的憤怒。”“如果獎賞沒有事先通知,如果是一個驚喜,如果代表承認和感激,這樣的獎賞才會非常有益,非常讓人開心。”“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難堪的挖苦和嚴厲的陳詞濫調。”“一句幽默常常抵得上千言百語。”這樣的教育箴言書中還有很多很多,值得年輕的父母們好好反省。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覺得對孩子的教育我還是有點發言權的,畢竟當了這麼多年教師,每天跟孩子在一起,看著各種孩子的表現,他們的家長所灌輸給他們的教育,家長的表現在孩子身上所留下的烙印。因此也時刻提醒自己,別再犯相同的錯誤,別讓孩子因為自己而在性格上有缺憾。可是接觸了這本書後,真的讓我汗顏,原來跟孩子的交流重要而又如此的複雜,簡直是世界上最深奧的一門學問,這不單單是說你愛孩子就足夠了。幸好有了這本書,他從方方面面來向我們介紹:第一章交流密碼:父母和孩子的對話。第二章、語言的力量:鼓勵和指導的更好方法,稱讚對孩子不再有用了嗎?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當出了問題時:要回應,而不是反應;辱罵會傷害孩子;對生氣孩子的回應;方法最重要等。第三章、自取其害:應該避免的錯誤作法。恐嚇:不端行為的邀請函;賄賂:重新思考一下“如果那麼”的謬誤;許諾:為什麼不切實際的期望會給每個人帶來焦慮;挖苦:學習的嚴重障礙;權威需要簡短:少說更有效等。第四章、責任:要求服從,不如傳輸價值觀。第五章、紀律:尋找替代懲罰的有效段等10章內容。有些章節的內容是非常具體的,不僅有生動的例子還會指導父母應該對孩子怎麼說怎麼做,而不應該這樣做那麼做,否則會對孩子造成怎樣的後果,書中都有詳細的說明。

  封面上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本書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高居美國各大圖書排行榜榜首,並被翻譯成31種語言暢銷世界各國”、“如是說在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麼經典著作的話,那麼,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諾特博士的這本著作,它徹底改變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在這個領域,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讀了這本書後感覺這個評價確實是中肯的,真實的,沒有誇大的成份。因此我也覺得有必要向身邊年輕的父母推薦這本書。因為同樣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明確的方向可以幫助父母達到目標。而且我們還需要運氣和技巧。有人可能會問:“有了運氣,為什麼還需要技巧。”這是為了不要糟蹋了運氣。而這本書就是技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2

  朋友推薦了一本書給我,書的名字叫《孩子,請把你的手給我》。據說這本書介紹瞭如何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抽空細細研讀了這本書。書中的很多觀點與解決問題的方式都給了我很多啟發。

  有時候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之所以不順暢是因為父母沒有掌握交流的密碼。首先需要看到孩子的需求,能夠看到孩子問題背後所隱藏的資訊。要接納、理解、聆聽孩子,與孩子共情,讓孩子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在此基礎上進行交流。如同書中舉出的示例,在孩子滿心歡喜的準備參加班級的野餐時,突然下起了大雨,隨之孩子開始變得暴躁。這個時候不應該跟孩子說外面大雨了也沒有辦法,你也不能讓大雨立刻停下,你暴躁有什麼用呢。雖然說出了事實,但是並不能緩解孩子的焦慮,不如順著孩子的思維,附和他的話,慢慢緩解他的情緒,等焦慮情緒稍微好些的時候可以給出其他解決方案,與孩子共同商量,讓孩子參與其中獲得滿足感。

  書中介紹說與孩子的溝通所有的目的都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正派的人,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一個有同情心的人,一個能承擔責任並關心他人的人。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所以我們應該把孩子當做“客人”對待,這是孩子教育的一個基本的基調和態度前提。我們需要給他一個基本的尊重,孩子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他是一個獨立的人。同時,這也是為其將來在社會生活中獨當一面的前提準備。所以在與孩子溝通中要掌握技巧,第一是瞭解,瞭解的第一要素是聆聽。第二是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有一些基本的態度。對於孩子的想法要學會接納。對於孩子應對事情的方式方法,父母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對於孩子的表現,我們的讚許、批評也要有恰當的方法。要學會正確的稱讚方法,避免判斷和評價性的讚譽,誇獎孩子的努力與成就,不要針對品性和人格。給予指導而不是批評,避免批評與評定。因為否定或貶損會傷害孩子。第三是合作與拒絕。拒絕要明確,把傷害降到最小。合作要孩子有發言權和決定權,培養獨立解決事情的能力。第四是給孩子傳輸自我價值觀,孩子不是機器,與其要求孩子服從父母的意志,不如傳輸價值觀。讓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扛起自己的責任感,有自己的發言權和選擇。

  總之,語言具有培養、激發或者威脅、毀壞的力量。當我們注意到孩子的努力,並且表示感激時,我們就幫助了他們培養希望和信心。與之相反,會造成孩子的焦慮和反抗,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影響孩子一生。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懷著愛孩子的心,運用溝通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讓孩子放心的把手給我。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3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是海姆G吉諾特 博士的最後一部經典著作,徹底改變了老師與學生的溝通方式,是美國父母和教師協會推薦給全美教師和父母的讀物。這本書的主旨非常明確,就是講老師如何真正實現正確有效地與學生溝通。書中闡述老師們需要具體的技巧,以便有效而人行化地處理教學中隨時都會出現的事情令人煩惱的小事、日常的衝突和突然地危機。告訴我們,在出現問題時,理論是沒有用的,有用的只有技巧,如何獲得這些技巧是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本書一共有十二個篇章,每一片都圍繞一個主題,都是用小短文的形式來描述的,用這些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小矛盾去指導老師,給老師使用日常用語上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小妙招,有了這些少許的改變,事情可能會變得更好辦一些,掩書而思,書中一致的交流和讚揚的危險讓我收穫頗多。

  一致的交流指的是和諧真誠的交流,言語和感受要相符。書中寫道,如果要改善教室裡的生活,就要從檢查我們對孩子的回應方式開始,一個老師如何與孩子交流,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要了解孩子的想法,老師必須要抓住孩子的心,一個孩子只有感覺良好,他才會正確思考,也只有處在良好的狀態下,他才可能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他們的良好狀態,也源於我們,他們的老師們。

  讚揚的危險這一章告訴我們,評價式的讚揚是毀滅性的。感激式的讚揚才是有益的。一個孩子表現好,我們通常總會誇讚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等評價性的讚揚。但在這本書中說到:在心理療法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學生,你真棒!這些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為什麼呢?他們需要免受評價性讚揚的壓力,這樣孩子才不會總是向其他人尋求認可。誇獎最重要的一條規則就是: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與人格。讚美的話語應該讓孩子看到他成績的真實情況,稱讚的時候要做到明確、詳盡的描述,孩子能從這些資訊和讚賞中受益,遠比哪些對品格的評價要有效得多。這一點上我覺得我自己在課堂上和學生們交流時做得還不錯。

  在教育的路上,我覺得語言太重要了,它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療傷,也可以是傷人的利器。所以,我們要利用好語言,在語言中浸透著尊重和理解,多與孩子做有效溝通,那麼,孩子們就會幸福地學習,我們也會快樂地工作,我們都能身心愉悅,何樂而不為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4

  用了一週的時間,我認認真真地把《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完,整本書用了無數個例子講解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該掌握哪些技巧,裡面大量的例項,細緻地向我們講解了家長面對教育孩子時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時應該怎樣做?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學會一種表達愛的語言方式。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應該是正面的、鼓勵的。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回想一下,我們教育孩子的語言通常是批評、指責、說教、甚至辱罵、恐嚇之類的。這些,只能使孩子離我們所期望的那個自信、樂觀、充滿人性的目標越來越遠。說教和批評只能產生距離和怨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經常受到批評,他們就學會了譴責自己和別人;他們學會懷疑自己的價值,輕視別人的價值,學會懷疑別人,導致人格缺陷。所以和孩子說話就要講究一些技巧,才不會發生一些對孩子不好的事情。

  從而讓我們的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尚的人,一個有著愛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另外,判斷和評價性的讚揚都是要避免的,他們需要依賴自己內心的激勵和評價。透過讀這本書,給我的感觸頗多,我總結以下幾點:

  一、 學會稱讚的方法

  稱讚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說的話,以及孩子聽了我們的話在心裡跟自己說的話。在這本書中,從不會對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為什麼?因為那樣沒有用,那些話會使孩子產生焦慮,助長孩子的依賴性,喚起孩子的防禦心理,對培養孩子自立、自我指導、自我控制的能力以及不受外界看法影響的品質沒有幫助。所以,我們表揚孩子的話應該明確表明。我們的話應該讓孩子能對自己的品格有一個現實的看法。我們的話應該像一塊有魔法的帆布,這塊布雖然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但是,能讓他們給自己畫一幅正面的畫像。因此,比較好的方法是:表達中要充滿欣喜和讚賞,言辭中要傳達對孩子努力的承認、尊重和理解。

  二 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

  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當麻煩發生時,我們要尋求解決的方法,而不是責備和批評。即使無法避免的怒火,也不可以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雖然這樣的語言我的孩子目前來說還聽不懂,但是我想,只要按照這樣的方向和孩子去溝通,一定能為塑造孩子優秀品質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我在努力學習中,因為,我想這樣的語言技巧也適用於對待身邊的人吧!

  三、 如何處理我們自己的憤怒

  作為父母,我深有感觸:當我發怒時,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就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束時,我會感到內疚,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後絕不能重複這樣的行為了。所以,以後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式,可以在爆發前有系統地減輕緊張情緒。

  四、 培養禮貌的方法

  禮貌既是品質特徵,也是社交技巧,孩子可以透過對有禮貌的父母同化、模仿來學會禮貌舉止。所以,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在教育孩子要有禮貌時,我們必須要有禮貌。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在公眾場合對待孩子的有些不禮貌的做法要給予尊重,繼而與孩子進行溝通。

  五、 學會怎樣才能不說謊

  當說真話會受到懲罰時,孩子有時會用說謊來自衛。有時他們說謊,是為了用幻想來彌補在真實中的不足。所以,作為父母,對謊言的理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對它真實的意圖表示理解,而不是否定它的意圖或者指責說謊的孩子們,且我們則能從謊言中獲得的資訊可以幫助孩子分辨現實和希望的區別。

  看完這本書,我就想,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太順從,太溺愛 ,生怕孩子受委屈,孩子就是家裡的小皇帝說怎麼做大人就得怎麼做,所以養成了孩子任性的壞脾氣。如果父母都能向這本書裡講的和孩子建立聯絡,實現真正的溝通,講究一些說話的技巧,會不會能改變一些這些不良的風氣呢?為什麼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幹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培養他們的意志,父母可以適當的給些提醒和幫助,讓他們自己來完成,這樣他們會有成就感、自豪感,所以請父母放手吧。

  也許有人會問我做到了嗎?其實我也是在學習,在進行當中,不會這麼快出成效,需要一段時間改變以前的方式方法,我想我會怒力的來改變和孩子的溝通,建立真正的溝通,做好朋友似的!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5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的作者是海姆·G·吉諾特,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科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兼職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後指導教授。這是一本讓很多家長看後很吃驚的書,我在看完前言時就擔心自己平時的一些言行對孩子的成長會不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書中說道:”我們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會做出傷害孩子的反應。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現自己說出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他們說過的,發現他們正用一種自己也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在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是的,可能很少有父母在責備孩子之前,仔細想過自己說的話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傷害,相反很多家長只是圖自己的一時之氣,噼裡啪啦給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訓。訓完自己感覺輕鬆了,可是孩子有多痛苦,很少有人在關注了。其實不管是作為父母還是老師,我們面對的都是一群可愛的孩子,我們在回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時,都應該要仔細揣摩一下孩子的心理及承受能力,什麼樣的回答對孩子的心靈帶來陽光。

  怎樣改善和孩子的溝通呢?這樣一個例子讓我深思:

  如果我們想改善和孩子的溝通,該從何處開始呢?可以透過觀察我們自己的反應。這些語言,我們都是知道的。我們聽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談時就是使用那樣的語言。那種語言照顧你的感受,而不是對你的行為進行批評。

  我們對一個忘了帶走雨傘的客人會說什麼?你會不會追上去說:”你怎麼回事?每次來我家都要拉下什麼東西,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你為什麼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樣?她來我家時,總是很守規矩,你都四十四歲了!就不能長點記性嗎?我不是跟在你後面撿東西的奴僕!我敢打賭,如果你的頭不是長在肩膀上,你會把頭都弄丟的!“我們不會對客人這樣說話,我們會說:”這是你的傘,艾麗絲。“也不會再加上一句:”你總是不注意。“

  恐怕沒有多少家長會用這樣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如果我們都能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孩子的話,孩子的反應肯定會很快樂,而且很樂意接受我們的意見的。這比起大發雷霆效果好多了,還會給孩子很愉悅的感受。

  那麼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呢?

  第一、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是非常的重要的。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氛圍應該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但是一旦到實際的生活中我們的言語就表現出了專制和不平等,如”大人講話,小孩別插嘴,到一邊去;或者“你的作業寫完沒有?都九點了,你還不去練鋼琴?”等等這類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的語言與行動表現,每一天大多數家庭裡家長和孩子間都會出現叫嚷、爭辯、甚至是吵鬧、矛盾、衝突等。出現這些不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缺乏知識而是缺乏語言智慧,所以在家長在和孩子溝通時的語言是非常的重要的。

  第二、大人應該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在書中談到,我們要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一個八歲的孩子,一天回家吃午飯時生氣的說:“我不要回學校了。”她媽媽沒有跟她陳詞濫調地講,小孩子一定要上學,怎麼不應該發脾氣,而是理解的說:“你看上去很煩,能告訴我怎麼了嗎?”,“老師把我的卷子撕了,我那麼努力地答題,她居然只看了一眼就撕了。”媽媽說:“沒有得到你的允許嗎?怪不得你這麼生氣呢!”這位媽媽沒有發表任何評論,也沒有提出任何疑問,她知道想幫助女兒消除怒氣,就必須帶著理解和同情跟她說話。針對孩子的感受做出反應,而不是針對行為。糾正他們的行為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例如:那一定非常尷尬,那一定你很生氣,那個時候你一定很恨老師吧,那一定很傷你的心……

  第三、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作為教師和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大喊大叫。所以,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依靠周密計劃的程式,可以在爆發前有系統地減輕緊張情緒。從這我就想到我們老師有時對帶有情緒,有怒氣的學生,我們也不妨換一種方式,說一些理解他的話,“這件事的確讓你受委屈了,你的心情很難受吧!”我想這些理解的話,立即能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你理解他,這樣學生心情得到理解,情緒也會緩和,師生的情感關係自然會提升很多。給孩子一定地理解,他們的孤獨和傷痛就會減少,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承認他們的情緒和抱怨,說出他們的失望。說教和批評是毫無效果的,不能起到一點好作用,並且會產生距離和怨恨,我們需要學習用關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談。

  第四、大人要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首先是要尊重孩子。“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父母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父母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最後,作為父母還要學會傾聽。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有時是不需要用嘴去說,而是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方法。有時我們作父母的,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讓我們每一個作父母的都來試著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儘量的少說,多聽。那麼我們就能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了。

  如果每一個孩子享有良好和諧的家庭教育,那我們的學校教育就能事半功倍了,作為教師更是要注意引導家長對孩子進行正確、科學、健康的教育和培養。我們要承認努力、表達感激,但是我們不能評價孩子,不能給他們定性。所以,讓我們改變自己,掌握一定的技巧,讓我們的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6

  在書店裡看到《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時,就有一種親切感。我想到了許多小孩子,書店裡圍坐在地上看書的小娃,還有我的孩子、我的學生。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最純真,最可愛的人就是孩子。

  買到書後,我馬上研讀了海姆·G·吉諾特這位心理學者寫給老師父母的書——《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原來跟孩子的交流如此重要又如此複雜,簡直是世界上最深奧的一門學問,這不單單是你對孩子說“我愛你”就足夠了。這本書從方方面面來向我介紹了和孩子交流溝通的技巧。

  孩子需要成人呵護,也需要正確的引導。愛究竟是什麼?是為自己的孩子規劃好人生?還是用大衣棉被緊緊護著愛子?那都不是愛。愛是自由,愛是寬容,愛能包容一切。《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寫的是如何實現與孩子真正有效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在生活中家長、教師和孩子該怎麼相處。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家庭氛圍該是:民主、尊重、平等、自由。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但是一旦到實際的生活從我們的言語就表現出了專制和不平等,每一天大多數家庭裡家長和孩子間都會出現叫嚷、爭辯、甚至是吵鬧、矛盾、衝突等,父母對孩子總會有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

  作為父母,我們都深有感觸:當我們發怒時,我們的行為就像完全失去了理智。我們大喊大叫。然而當這一切結束時,我們會感到內疚,我們鄭重地在心中決定,以後絕不能重複這樣的行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剋制住自己,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凡是教育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地發展。”是的,教育要在溝通中展開,愛也要建立在彼此尊重、相互信任之上。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7

  今年暑假我讀了《孩子,打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過這本書後心中有許多愧疚,同時又覺得特別幸運,能有幸讀到此書,讓我從錯誤中走出來,本文的作者是海姆·G·吉諾特,他是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書中向我們宣傳的是海姆·G·吉諾特的如何跟孩子溝通的創新思想。

  教書近二十年,在工作中總會遇到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問題,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很多有同感的問題,也找到了許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孩子交流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和孩子對話是一門有規則的獨特藝術,孩子說話的資訊裡經常有需要我們解讀的密碼。孩子提出的問題裡,往往隱藏著他們真實的擔心、煩惱、憤怒、失望或者傷心。

  書中談到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的時候,他一直拉著媽媽的手不肯放開。幼兒園的老師就陪著他們參觀幼兒園。這時候,這個小女孩,看到了牆上貼的小朋友們的作品,非常漂亮。這個小女孩就大聲地說道:“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她媽媽就有點尷尬地說:“把這些漂亮的話說成這麼難看是很不友好的”這時候站在旁面的老師就說到:“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這時候,這個小女孩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是因為她得到了她隱藏問題得到答案:“如果一個女孩畫畫畫得不好會怎麼樣?”

  在接下來的參觀中這個女孩又拿起了一個壞了的玩具消防車,自以為是的問道:“誰弄壞了這輛消防車?”她媽媽就責備地說:“誰弄壞了它跟你有什麼關係呢?這兒你誰都不認識。”事實上小女孩並不是真的對那個弄壞車的小朋友的名字感興趣,她只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理解了這個問題之後,老師是這樣說的:“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個時候這個孩子就鬆開了媽媽的手,高興得和媽媽揮手告別了。因為孩子從這個老師的兩次回答中得到了這樣的資訊:“這個老師很好,即使畫兒畫得難看,即使把玩具弄壞了她也不會馬上生氣,我不需要害怕,呆在這裡很安全。”看到這裡,我想到的是作為教師,我們心裡的座右銘應該是:“讓我理解,讓我表現出我的理解讓我再用詞上不要表現出批評和譴責。”

  作為一個老師,那麼多孩子的童年放在了你的手上,一個不快樂的童年會造成多麼嚴重的後果,相信我們都會深深地擔憂自己會給孩子留下不美好的印象。那麼我們就應該更加小心的、謹慎的去呵護每一個孩子健康地成長!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8

  最近,感覺部分學生越來越有個性,脾氣越來暴躁,行為越來越讓人難以理解,在朋友的推薦下,看了這本書。該書是美國暢銷的教子經典,徹底改變父母、老師與孩子溝通方式,裡面透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況,給出不同的溝通方式所帶來不同的效果。

  書中提倡的溝通技巧幫助成年人以同情和關愛的方式進入孩子的世界,教給成人如何瞭解孩子的感受並對其做出反應。幫助我們學習如何以更關心、更有效的方式對待孩子,如何瞭解自己的感受並更多地理解孩子的感受。作者希望父母能夠學會如何管束孩子而又不讓孩子覺得丟臉;如何批評孩子而又不讓孩子遭到貶低;如何不加評判地讚揚孩子;如何發怒而又不傷害孩子;如何承認孩子的感覺、認知和觀點,而不是和孩子爭論;如何對孩子做出回應,才能讓孩子學會相信自己的內心,才能培養孩子的自信。這些問題都是我想要了解的,因為有時候我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說了為什麼孩子不聽,還伴有強烈的反應,到底應該用什麼方法和方式才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形成對立的關係,使事情繼續往更糟糕的方向發展。

  吉諾特教授均強調父母要針對孩子的具體的行為、具體的事件,而不是針對孩子的人格和人品,而在具體的行為、事件的指導中,來形成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和人品。可以表揚嗎?可以,但應表揚的是孩子的具體行為。可以懲罰嗎?可以,但應懲罰的是孩子的具體行為。因此,吉諾特教授告訴每一個父母,你不應該抽象地誇獎孩子說:“你是個好孩子”或者“你很棒”,你更不應該恐嚇、賄賂、嘲笑和挖苦孩子,因為這直接針對著孩子的人格和人品,你會在無意中過分誇大或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無論是誇大還是傷害,對孩子的發展和影響都是負面和消極的。甚至在培養孩子“紀律”的觀念時,吉諾特教授依然強調:對感受要寬容,對行為要嚴格。

  一、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

  批評和評定性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導孩子時,我們陳述問題以及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會對孩子本人發表任何觀點。如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法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來吧,還要拿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鬆了一口氣,把桌子擦乾淨了。碰到不好的事情發生時,當時並不是教訓肇事者人口的合適時機,應該先處理事情,而不是人。

  二、針對孩子的感受作出反應,而不是針對其行為。

  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另外,還要有技巧:需要同時照顧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說出表示理解的話,然後再提出建議或意見。一個怒氣衝衝的男孩回到家裡,他的班級本來打算去野餐,但是天氣下雨了。以前他的父親總是說一些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話:“天氣不好,哭是沒有用的。以後會有玩的時候,又不是我讓它下雨的,為什麼衝我發火?”今天父親打算用新的方法,他想:兒子今天錯過野餐反應很強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氣向我表達失望,我可以幫助他,只要對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於是,他對兒子說:“你看上去很失望。”“我當然很失望。”“你已經準備好了一切,可該死的下雨了。”“是的,正是這樣。”這時,出現了短暫的沉默,然後埃裡克說:“哦,不過,可以以後出去玩。”他的怒氣看起來消失了,在下午餘下的時間裡,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裡克生氣地回家,一家人都會心煩,遲早他會激怒家中的每個成員,直到深夜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29

  讀畢此書,“感同身受”一次頓時從腦海中冒了出來。對於孩子直接或間接表達出來的情緒,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學會“體諒”孩子當下的感受,可以透過語言或者行為來撫平孩子內心的不安或焦慮。

  文中的一句話對於教育工作者的我來說,感觸良多——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明。言語既可以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治療,也可以用來傷害。語言的功能大大超過了我們本身對它的預想。恰當的語言,孩子聽了會心花怒放,或者放下了心頭的包袱;若一句不恰當的話脫口而出,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說者痛快,聽者傷害,對於孩子的打擊看似無形,卻危害巨大。作為教育者,我們需時刻謹慎自己的言行,站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角度上給予他們信任的懷抱。

  一邊讀著此書,我的腦海裡一邊盤旋著孩子們的身影。一個個場景好似電影回放,清晰地出現在我的面前。我反思著自己過去的言行,你的語言是否將孩子之間的矛盾激化了?你的話語孩子們是否真心接受了,還是為了應付假裝聽進了?你的問話是減輕孩子的心理包袱,還是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從而選擇了說謊……造成這些不堪後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作為成人,自認為說的話、做的決定都是為了孩子好。如此單方面的臆想其實並沒有走進孩子的內心,反而在與孩子的交流中依舊存在著隔閡。

  如何改變這樣的局面呢?我們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他們的真實需求。許多孩子的問題的真正意圖,是他們對放心的渴望。對於這樣的問題,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證我們隊他們永久不變的愛。當孩子講起一件事時,不要就事情本身回應他,而是要就孩子對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應。

  對於不能容忍的行為,家長和老師需要限制。限制時必須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是不可接受的行為;什麼替代行為是可以接受的。作出限定時,語氣必須堅定,這樣即可傳達給孩子一個資訊:這個禁令是認真的,我是認真的。

  透過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達同情和理解,我們就幫助孩子在情感上變得聰明。在對他們不可接受的行為制定限制、執行限制時,我們表示了尊重,這樣就為孩子尊重社會中的規則做好了準備。

  因而,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我們需要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尊重、多一點技巧、多一點信任。如此,我們才會收穫到孩子更多的積極回應。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30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則主要是教會我如何尊重並理解孩子。作為幼兒園老師的我,還是很借得一讀的。

  尊重與理解,很難做到,要給孩子選擇與獨立的機會。不過度干涉他們。比如,與其他小孩玩耍時出現問題,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老師出面的話,是剝奪了他們從交際中學習的機會。

  理解與尊重,聽起來很簡單,誰都知道要理解與尊重,但面對孩子的脾氣時,我們往往關心的是結果,和孩子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急著找原因。其實更重要的,是發現孩子的不對勁,並表達出來。孩子已經受到不良情緒的影響了,他們不再需要來自大人的壞情緒,需要的是同情的話語與理解的心情,如果有人能理解他們,他們的心情會好許多,並與理解自己的人關係更加緊密。

  書中還有對我固定持有的觀點,多誇孩子,如“你真棒”“你真是個好孩子”等,這是另一種給孩子定性,無形中給他們以壓力,實際上沒有人始終很棒,做得很好,也沒有人喜歡別人給自己定性的評價。

  試著把外界對孩子否定性的評價都轉化成為肯定的行為,這樣幫助孩子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改進上,而不是過去的缺點上。這樣做避免了責備,提供了指導和希望。如那位父親,家長會上,老師說:你的兒子不能按時到校,他不做家庭作業,他的筆記本一塌糊塗。父親記錄:他需要改進,要準時到校,做家庭作業,保持筆記本整潔。這是一個偉大的父親,這個“化否定性的評價轉為肯定的行為”,也絕對是值得借鑑的!

  這本書的主旨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允許情緒,限制行為。

  對於孩子的情緒,教師和家長要有同理心。不安的情緒導致了不當行為,在糾正他們的行為前,一定要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因為,只有在情緒平靜時,孩子才能正確思考,才能做出正確動作。

  而同時,當我們對孩子的情緒表示感同身受,誠懇地承認孩子的困境,說出他們的失望時,孩子常常會獲得面對現實的力量。

  對孩子的矛盾情感保持平靜,不批評的態度,對孩子有好處,因為能傳遞這樣的資訊:即使是這樣混亂的情感,也是能夠被理解的。

  允許情緒,但要限制行為,因為只有行為才能受到讚揚或譴責,而感受不能,也不應受此對待。

  如何稱讚:只能誇獎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誇獎他們的品性和人格。

  稱讚包括兩個部分:我們對孩子所說的話,以及孩子心裡對自己說的話。

  如何批評:度。給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孩子需要從父母那裡學會分辨什麼僅僅是讓人不愉快、讓人討厭的事,什麼是悲劇和災難。

  我們如何對待自己,便會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成年人已經被太多的條條框框勒成現在的模樣,突然要改變固有的思維和表達方式的確很困難。可面對可愛的孩子,必要的改變是值得的,愛是人類的本能。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方法並不僅僅對孩子有用,在成年人和成年人溝通的時候,也行得通。我想有些特性是我們骨子裡的,不會消失的,不然怎麼人們真正老的時候,又會露出孩子那樣的純真呢?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31

  寒假裡 ,我抽出書架上久擱在那裡的一本書來閱讀,海姆#9642;吉諾特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他把教育心理學理論轉變為幽默而富有人情味的短劇、對話和故事情節,告訴大家應該如何摒棄拒絕性的語言,轉而使用新的能被接納的語言,向我們充分介紹瞭如何應用語言交流來創造信任和愉悅的氣氛,也為教師提供了同學生進行交流的方法和技巧。讀完此書,頗有感觸。

  吉諾特說:“老師和藹的態度勝過一切爭論與指責。”翻閱書本,一個個翔實生動、幽默風趣的案例傳遞出教師對學生的理解、信任、喜歡、尊重和支援。我也相信,一個始終微笑著的老師,必定是學生喜歡的老師。雖然我才在教育崗位上待了不到兩年的時間,但我真的已經意識到作為老師我們的責任是很神聖而重大的,我們必須謹言慎行,因為我們的一句話,可能成就了一個學生,也可能毀了一個學生。

  就在前幾天,我收到一條家長的簡訊,說要謝謝我。她的孩子在他眼裡是一個內向的孩子,不太和人交流,也不像很多小朋友一樣常常露出燦爛的笑容,他總是一個人,默默無聞。一天在課上做作業,我經過他的時候發現他的字寫得十分端正漂亮,就隨口說了句:“小邢的字寫得真好看那!”沒想到當時我隨口說的一句話卻帶給了他那麼多的力量,後來回想起來,也是那天以後,我的課上能看見他舉起的小手,回答問題的聲音也越來越響亮越來越自信,要不是她媽媽告訴我,我怎麼也想不到竟然是自己讓他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而有時,我也為自己說出的一些話而感到後悔,教師往往以愛的名義輕易踐踏著學生的自尊和信念,“好好讀書,將來才能出人頭地” “你這樣子,對得起父母,對得起我嗎?”“不考上好的大學,將來你怎麼能立足社會啊!”“我這麼辛辛苦苦沒日沒夜地教你們,還不是為了你們?”這些話說出來我們是發洩了,但卻會讓他們陷入厭煩與自責中。吉諾特說:“尊重孩子,摒棄語言上的暴力,比如訓話、責難、嘲諷等,不讓他們的內心產生罪惡感。”我們也想達到這樣的效果,似乎說得輕鬆做起來很難,老師也只是凡夫俗子,我們又何嘗想讓自己暴跳如雷,心生怒氣呢?面對一些永遠不知悔改的學生,也似乎只有揮起緊握的拳頭了。吉諾特說:“以暴育錯,永遠不能達到我們需要的結果。”我們應該學會明智的話語交流,在話語之中洋溢位自己的愛與關懷,在對話之中傳達出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師者的這份真誠,讓他們健康成長。要知道,仁慈只能用仁慈來教導,愛只能用愛來教導,熱忱必須用熱忱來培養。

  為人師者,亦須先反省自身,提升自我,以溫和之情善待學生千般不是,而這一切立足於師者先完成對自己的教育。最後以書中的一句話結束:“我只關注孩子們現在的情緒和主要需要。我不再構想遙不可及的烏托邦,我只想富有人情味的處理好教室裡現時發生的各種問題。”是的,相信溫和的力量吧!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32

  寒假的第一天,女兒鄭重地給我佈置了一個“任務”,那嚴肅,故意賣關子的模樣可逗呢!孩子和老師共同推薦我們家長讀《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我懷著好奇的心理翻開了這本書,直到讀完,感受頗深。

  首先,孩子需要學習,家長更要學習。孩子是第一次做別人的孩子,我也是第一次做別人的母親,我們更要互愛與互助,逼著孩子讀書,不如“身先士卒”,放好榜樣。

  其次,家長要善於運用技巧與孩子溝通。女兒有時很倔強,誰也拗不過她,以前沒辦法時我總是大聲嚷嚷,現在我會運用技巧把正確的思想,優秀的品質與人格,正確地灌輸給她,使她真正明白這一切。

  再者,正確對待孩子的不足。在別的家長面前,我總數落自家孩子的不是,現在我正確地與孩子一溝通後,發現孩子的不少優點呢。我們不能固執地要孩子做到十全十美,反而,身為家長的更應該注意自己的修養與帶給孩子的影響。孩子是我們把他們帶到世界上的,他們是我們的小天使,我們要幫助和愛護他們。讓他們更加更加幸福,要有一個優秀的孩子,完全取決於家長,所以我們更要明事理。真期待下個假期還會有好書相伴,在這裡還要謝謝我可愛女兒和翟老師。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33

  寒假我用了幾天時間,把海姆·G·吉諾特寫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這本書看完了。看完以後我有了一些小小的收穫,現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的作者以眾多的事例來呈現給讀者:例如如何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讓我收穫許多。

  在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第一天去幼兒園,很害怕。幼兒園的老師透過親切的言語回答,讓孩子放心將自己的小手交到了老師的手中。例如她看到難看的畫就大聲地詢問老師:“誰畫了這麼難看的畫?”其實她是想知道如果自己在幼兒園畫了難看的畫會怎麼樣。但是老師的回答讓她很滿意,老師說:“在這兒,你沒有必要一定要畫漂亮的畫,如果你喜歡,你也可以畫簡單的畫。”小女孩看到了壞掉的玩具她有開始發問:“誰弄壞了玩具?”其實她不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孩子的名字,而是想知道弄壞玩具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這時老師的回答有又讓幼兒感到很滿意。老師說:“玩具本來就是拿來玩的,玩的時間長了,它有時候就會壞。”這一系列的回答讓孩子安心的留在了幼兒園。

  看了這個例子讓我反思了自己以前在處理這類事情的方式、方法,覺得自己真的忽視了去讀懂孩子的心。還記得是小班開學的頭一天,好多幼兒都在哭,好不容易,幼兒都不哭了。這時又來了一名新生,我用熱情的態度去迎接他,可是他卻不領情,抓著媽媽的手不放開,我試著去牽他的小手,卻被他甩開了。家長也是很尷尬的笑了笑。接著家長就把他的小手交給了我,轉頭就離開了。一會兒這名幼兒就開始大哭了起來。我先哄哄他說:“媽媽很快就來接你了。”可是他聽不進去,開始大聲地哭鬧起來。這一哭把其他不哭的幼兒也感染了,大家都哭了。想到這裡我反思了自己,如果我一見到那名新生就蹲下來和他介紹自己或者詢問他的名字,讓師幼之間拉近距離;或者我讓他的媽媽留下來和孩子一起參觀一下教室,讓孩子和媽媽一起玩玩幼兒園的玩具,消除孩子對環境的陌生感,讓幼兒喜歡這樣的環境;又或者我能適當的表揚他,你搭得積木很好看,給他豎起一個大拇指,讓他知道自己是被肯定的、被重視的。這些假設如果能夠在那天做到的話,我相信現在會是另外一種結果了。

  其實我們和孩子溝通是一門學問。我們要用耳朵去聽,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我們要對孩子有足夠的重視和尊重。例如我們要以平等的姿態來和幼兒相處,尊重孩子的想法。我們要適當的鼓勵表揚幼兒。例如孩子的活動中出色表現要加以表揚,特別是平時表現不加的幼兒有了閃光點,更加要給與肯定。我們還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例如我們在預設活動的時候需要教師設計的過程適合孩子、和孩子的思維過程相近,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

  這本書的內容還包含很多很多,我想我以後一定還會再讀這本書,我想下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 篇34

  當我在網上看到這本書的簡介後就毫不猶豫的訂購了,這本書是美國作家海姆·G·吉諾特所著,是一本介紹與孩子實現真正有效溝通方法的書,告知家長愛是需要技巧的。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成為一個品質高潔的人,一個有著憐憫心,敢於承擔責任和義務的人,一個有勇氣、充滿活力、正直的人。光有愛是不夠的,洞察力也不足以勝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獲得並使用技巧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這部書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它是以生活中的事例詮釋著與孩子溝通的技巧和智慧,在讀這本書時我心中有著深深的自責,作為一位母親我真的很失敗,看到這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好象都能和我對上號,我總是能夠敏銳地發現孩子的缺點,然後毫不留情的予以批評指正,聲音不自然的會提高八度,有時還會加上一些定性的語言,我自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沒想到卻深深的傷害到了她,就像作者說的,語言就像刀,它們能夠帶來痛苦,即使不是身上的的痛苦,在感情上也會留下很多痛苦的傷痕。

  其實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應給與孩子指導而不是批評,批評和評定性的稱讚是雙刃劍,兩者都是在給孩子下判斷。為了避免下判斷,心理學家不會發表批評意見影響孩子,而是指導孩子。在批評孩子時,父母會攻擊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文中有一例:八歲的瑪麗不小心打翻了她的果汁時,她的媽媽平靜地說道:”我看到果汁打翻了,我們重新拿一杯果汁吧,還要那一塊海綿。“她站起來,把果汁和海綿遞給女兒。瑪麗低聲說:”哎呀,謝謝你,媽媽。“她把桌子抹乾淨,媽媽還在一旁幫她。媽媽既沒有嚴厲的批評,也沒說一些無用的忠告,做女兒的真的很感激。這不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嗎?如果媽媽大發雷霆事情還是得解決,還弄得媽媽生氣女兒傷心。即使無法避免怒火,也可以不帶指責、不帶定性評價地表達出來。所有這些人道的交流方式技巧的背後,是對孩子深深的理解和尊重。

  讀這本書的過程也是我自我反省的過程,我會把書中學到知識,切實地運用到生活中,我會努力的改變與孩子的溝通,希望我們相處的每一天裡都沒有叫嚷、沒有爭辯、沒有戰爭。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