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教育>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精選12篇)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有助於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展的規律,從而掌握並運用這些規律,因此我們需要回頭歸納,寫一份總結了。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學生養成教育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1

  本學期,學校德育工作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援下,以抓好養成教育為突破口,以各種活動為載體,紮實開展德育工作,效果良好。現總結如下:

  一、以身立教,師德垂範。

  學高為師,德高為範。在貫徹落實“規範”中我們首先注重教師隊伍建設,發揮黨員幹部的模範帶頭作用,著力抓好師德教育,強調教師示範作用,透過政治學習,理論學習,提高認識水平,增強教書育人的光榮感和責任感;透過群體組合,優勢互補,形成“規範”教育的整體力量,使校園內正氣上升,團結向上,進取奉獻的氣氛更濃。

  二、把學生良好行為規範“養成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

  (一)、構建得力的領導機構,加強教師規範引領作用。

  1、領導小組成員經常深入各年級組,同時加強自身建設,加強學習,真正成為學校德育工作帶頭人。領導小組成員以自己的能力、人格,高尚的品德,帶好班主任隊伍和加強學校骨幹隊伍建設。形成“全員參與、全程實施、提升觀念、注重實效”的德育工作作風。

  2、強化師德建設。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要確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事事、處處都育人的管理理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因此,教師首先行為要規範。教師每天自己打掃辦公室,升旗儀式時排在學生隊伍後面,與學生一起高唱國歌,按時值勤,護導護送按時到崗,半年來,我校教師從課堂到課間,從學校到社會,總能給學生以良好的行為示範。

  (二)、我校組織的各類傳統活動、主題活動,始終把對學生的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作為教育的主線。

  三、做好典型事例的表揚與批評活動

  1、在開展一日常規訓練活動,少先隊總部充分發揮晨會、廣播、宣傳窗、手抄報等宣傳陣地作用,倡導學生從身邊事、日常事、小事做起,從學會做人開始,樹立以什麼為榮,什麼為辱的意識。開展“四不、五節約”實踐活動,倡導文明禮貌、摒棄違法亂紀;倡導勤儉節約、摒棄鋪張浪費。對於在活動中出現的好人好事,嚴重違紀行為等典型事例要及時地開展表揚與批評。

  2、注重養成教育,強化行規訓練力度

  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靠平時日積月累的知、行轉化中逐步養成的。因此,我們利用各種渠道,各種途徑,加強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體鍛衛生習慣等方面進行訓練和教育。

  3、訓練目標細化、具體化

  各班則由班主任與學生一起根據本年級本班的實際,對照《學校行為規範教育分層目標》制定班級目標及每週教育重點,有計劃、分階段地落實行規教育內容。這樣使目標更細化,使內容更具體,要求更明確,這樣的訓練,操作性強,學生更易接受。如:對學生進行“課間午間文明休息”的教育。我們按低、中、高年級細化成具體要求,如,低年級做到:不罵人、不尖叫,不打架、不追逐,不在地上打滾,不進入大花壇,不玩教具、媒體,準備好下節課的學習用品,迅速做好生活上的事情(喝水、上廁所等)。根據這些要求制定一張表格,午會課上教師對這幾條反覆抓、反覆講,同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行為對照評價,自我衡量,認識到哪些做到了,哪些還需努力。我們發現透過一個階段的訓練,學生的文明休息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學校、家庭、社會配合開展行為規範養成教育

  學校是教育主要的實施機構,但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合一體,緊密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工作的合力,實踐證明,學校德育工作由單一化向社會化轉變,是學校實施德育的一條極其有效的途徑。我校透過成立家長委員會、辦好家長學校,大力加強宣傳工作,把行為規範的內容和要求,透過家長學校或家長會、致家長信等形式向家長宣傳,請家長竭力配合、耐心指導、正確評價學生行為。家長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生在校外受到的不良影響就會大大減少,校內教育就更加有效了。

  五、養成教育系統化、經常化

  學生行為規範是一個反覆抓,抓反覆的過程。我們努力發揮午會課的陣地作用,經常性,有針對性地開展行為規範教育訓練。一方面,學校分層次細化行為規範教育要點,分為低、中、高三個年級段。劃分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庭中做個好孩子,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從學習習慣、文明禮儀、體鍛衛生和勞動習慣三方面,確立了具體內容。每個課目低、中、高年級有不同要求,循序漸進,形成了分層要求的系統目標。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整體行為規範薄弱環節,確定階段要點加以強化。這樣有針對性的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六、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學校德育工作

  (一)“禮儀教育”正行為

  我們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為了讓這種優良的傳統美德在學生中繼續發揚下去,學校以“禮儀教育”為先導,引導學生學習文明禮儀,學會以禮待人。多年來,我們一直開展各種文明禮貌教育活動,努力提高學生禮貌意識,積極促進學生文明禮貌習慣的養成。

  1、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學校歷來堅持多形式、多渠道的正面教育,引導學生人人懂文明,人人爭做文明學生。一是每學期開學初,,組織學生學習《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汾水道小學學生一日常規》,讓學生明白做文明學生的準則;二是在校園內設立文明、禮儀標語牌:如“請使用文明語言”“請講普通話”“輕聲、慢步、禮讓、右行”,等,讓環境感化人;四是利用班會時間,讓學生自由發言、討論,對校內外事件發表評論。五是設立每週一為學校文明日,強化學生文明習慣。

  2、設立禮儀崗、監督崗

  學校在校門口設立禮儀崗,全校各班輪流值周,進行禮儀示範,與學校老師、來賓鞠躬問候,讓大家一進校便有一種親切、溫馨之感;在校園內主要位置設立監督崗,志願者輪流值崗,對個別學生的亂扔、亂丟等不良行為進行監督,制止一些不文明行為的發生。

  七、與德育制度建設相結合,落實學生習慣養成教育

  繼續制定、完善《少先隊評比、隊幹部監督制度》、《行政巡視制度》、《班主任三到崗》和《班主任課間管理制度》,落實《路隊進出校》、《升國旗制度》。使德育制度管理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

  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促進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養成以少先隊為載體,開展弘揚民族精神、“我與祖國共成長”“好習慣伴我成長、手抄報比賽、推薦參加讀書徵文比賽、演講比賽,開展日新月異新天津攝影比賽,召開主題班會,總結活動收穫,交流教育體會。

  (1) 開展班級良好行為習慣積分儲蓄活動

  為使習慣養成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我們在教育中把教育和接受教育的權利還給學生,建立積分儲蓄卡和成長記錄冊,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並譜寫自己的成長之路。我們緊密結合《德育規程》和《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內容分學段幫助學生制定自我約束、評價目標。內容包括學習、生活、體育、衛生幾部分,每週班級以小組形式小結每位學生習慣養成教育落實情況,以公開、公正為原則,以紅星、黃星為形式量化在班級展示牌中。為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班主任老師精心設計班級展示牌的內容,一、二年級採用登山、賽跑、比一比誰最棒的活動形式,中高年級學生採用摘星等形式,豐富活動內容,每月學校開展“文明飄香校園”評比活動,爭做行為習慣小標兵活動在校園中蔚然成風。學生在自我評價過程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自己有那些進步、有哪些不足,不斷設計新的目標,在學生自我管理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2)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髓,薰陶感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習慣

  我們開展了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髓,學習誦讀《弟子規》《三字經》活動。學校統一印發教材,設立晨讀時間,落實誦讀,採用學校集中學習和班級自學兩種學習形式,每天有內容,每月有檢查,班級紛紛在路隊行進中整齊誦讀,展示班級學習成果,每天清晨,學生們踏者整齊的步伐、校園內外詩聲朗朗,形成一道亮麗的校園風景線。古詩文誦讀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學生們在誦讀中感悟,逐步內化為良好行為習慣。

  (3)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開展校園讀書活動,搭建教師、學生讀書的平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以校園圖書館為陣地,為師生閱讀交流提供便利。班級建立圖書角,營造讀書氛圍,鼓勵學生開展讀好書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熱愛書籍,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指導他們從書中獲取資訊。探索求知,使書籍成為師生的生活需要,使閱讀成為師生的重要生活方式,使書香溢滿校園。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2

  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不斷探索,不斷努力,透過多種途徑採取各種方式,持之以恆,一步一個腳印地去抓好它,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小懂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從而自覺養成守規範的好習慣。這一段時間班主任工作做下來總結如下:

  一、生活﹑學習習慣的初步養成。

  這些習慣只能是相對於以前的表現而言。首先,在衛生習慣方面,我就以“我也是班集體中的一員”的身份加入到班級隊伍中去。就說曾為了讓班中同學做到不亂扔紙屑,見到紙屑又能主動拾起這點吧,在每次進教室後,首先觀察地上有無紙屑,如若發現,我就會先走過去把紙拾起來,然後走到衛生角投進垃圾桶,再回到講臺開始上課。經過多次觀察,我總髮現在這一來一往中,學生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教師身上,不時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學生似乎所觸動,長期以往,學生中的一部分就會自覺地和老師一樣去主動拾紙了,因為我心中牢記著這麼一句話:“與其說上十次,不如做它一次。”

  有時,我也會學著馬老師以前說過的,給衛生差的地方拍照片放在電腦上給學生們觀看,看見自己的地方那麼髒,那幾個孩子羞愧的低下了頭。

  二、在學習習慣方面。

  我主要是糾正了學生們在聽、說方面的不恰當的做法。如老師講課時,同學回答問題時,他們時常中途攔截;甚至不聽清楚問題就開始自顧自地發表意見。針對這種現象,我對回答問題的學生有這樣一些要求:

  (1)學生坐好手裡不準拿東西。

  (2)必須認真聽完一個同學的回答後再舉手,或補充糾正,舉手時不得高聲叫嚷。

  (3)回答問題的同學不得重複別人說過的話。

  (4)回答時把一句話想清楚後,再說完整。就用這樣的方式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雖說是二年級,但對他們的要求是從最基本地做起,養成的壞習慣很難一下子改變過來,只能從易到難,一步一步來。

  三、班乾的培養。

  請教了許多老教師的經驗,有一些能運用到自己班級中,有一些實際運用起來有難度。這幾個月來,針對我班的具體情況,主要培養了班長和路隊委員,還有衛生委員。他們對自己的工作都積極認真負責。因此,我鼓勵他們大膽工作,教給他們一些工作方法,幫助他們樹立威信,同時對班幹部嚴格要求,告訴他們要以身作則,這樣才有資格去說服其他同學。現在在清潔衛生方面,勞動委員會做好值日;在檢查作業時學習委員能管理好大多數同學的作業情況。同時,其他的班幹部也能協助他們共同管理,盡他們最大努力搞好班級。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3

  一、 課題研究的背景:

  學生的養成教育極為重要。《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素質教育既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的終生髮展。當前,中小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許多家庭放鬆了對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輕情商,重言教輕身教,重享受輕節儉,家庭教育嚴重錯位;社會領域誠信缺失,假冒偽劣、欺詐哄騙活動蔓延,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扭曲,極端個人主義、極端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正侵蝕未成年人的心靈;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而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他們的行為習慣,外在素養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以學生行為習慣必須從小抓起,必須從現在抓起。由於我校所處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我們發現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方面存在一系列問題:

  (1)由於我校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缺失親情養成習慣差,多數學生行為習慣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有很大差距,許多獨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懶惰,許多家庭放鬆了對子女的行為習慣教育;

  (2)部分教師只教書不育人,放棄了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3)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單一,評價滯後,沒有長遠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動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

  (4)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離,許多學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養成教育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鑑。如瑞士學者皮亞傑提出的兒童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我國的學者陳鶴琴關於兒童教育的研究等。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開展兒童道德和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鑑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參考。基於以上原因,我確定了“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課題研究。決心透過一年的課題研究,切實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淨化育人環境,提高學校德育水平,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為學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礎,達到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有較大提高的目的。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中小學生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全體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公德、文明行為習慣和遵紀守法的好公民。”檔案中還明確指出:“德育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中小學德育中的主體工程,貫穿在德育的全過程中。可見,強化養成教育,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學習,就是學校德育的基本任務,也是強化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歸宿。

  少年兒童的道德教育是一個“知、情、意、行”相統一的過程。在習慣的養成中,應該提高少年兒童道德認知,豐富少年兒童道德情感,堅定少年兒童意志和毅力。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最終必然落實到優良的外在行為上,道德行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終效果。品德的發展,是一個有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認識活動的有效性與其主動性有著必然聯絡。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習慣。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能使品德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最高境界。透過道德行為的訓練和培養,可以提高和鞏固道德認識,加深和豐富道德情感,鍛鍊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應成為研究“知行脫節”現象的著眼點和著力點。

  三、課題的界定

  習慣是由於無數次的重複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變成自動化或半自動化的行為方式。課題中的習慣是指小學生的行為由教師引導、學生自主練習轉化為自動化或半自動化行為方式。

  課題中的養成教育是指透過教師根據社會的要求設計好模式,引導小學生去模仿、去實踐,從而形成相應的行為舉止,最終形成相應的行為習慣。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研究是指學校按照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全面研究採取科學可行的行為和活動方式,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為習慣,使學校教育教學活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新時期小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良好行為”具體講就是指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按照社會公德去處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關係的行為,是必須遵守的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是作為一個公民最基本的行為規範。

  四、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找到一條培養農村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最佳途徑,增強學校教育的主體作用,加大學校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促進學生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行為舉止,培養具有時代特徵和符合現代要求的良好個人品質。培養學生具有紀律意識,規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幫助學生樹立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和毅力,幫助學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博覽群書、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推進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從而培養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養良好、業務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透過本課題的深入研究,有利於增強養成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推進素質教育,推動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也有利於促進我國家庭教育的改進。因此,從行為習慣的培養入手,來探討和研究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的培育,不僅可以克服長期以來少年兒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適應新的時代環境和形勢。這一研究,從現實和長遠看,無疑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研究本課題過程中,從多角度出發,透過各種渠道——宣傳教育,實踐磨練,對照評比等培養學生自覺守紀、自覺學習、自覺維護校園和公共場所衛生、自覺講究文明禮貌等良好習慣,對農村學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規範,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同時,此項課題的研究,也對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有獨特的參考和利用價值。同時必將對培養科研型的教師有著深遠的意義,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擬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探索少年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方法和途徑,尤其要研究“認識行為——習慣”是如何轉化的,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觀念和新思想。具體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研究:

  1、明確小學生形成不良行為習慣和“知行脫節”的原因及矯正策略。

  2、探索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方法和途徑。

  3、探索如何指導家庭與學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工作。

  “養成教育” 是一個教育過程,這個教育過程是藉助訓練活動完成的。它必須具備“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訓練活動。”即教育者將養成教育的目標具體化,藉助語言、行動、教育媒體“外化”,透過訓練活動傳遞出教育資訊。受教育者接受資訊後,“內化”成自己接受的東西,然後“外化”成為“規範化的日常行為”。由於小學生年齡特點的侷限,加上訓練的內容廣泛、細緻,而這種訓練活動,又是大量而多樣的,同時,又不能一次訓練就可達標。因此,這個教育過程就必須是不斷反覆、循序漸進、十分漫長,必須滲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個小學階段,甚至更長歲月,直至“終生”。這是研究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六、課題研究的評價辦法

  小學生正處於不斷髮展變化的過程中,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所以我們在評價學生的行為時,強調對學生行為過程的評價,重視學生在行為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和行為表現,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從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我們採用全員評價,即自己評、學生評、家長評、老師評。無論誰評價都應該實事求是,從發展、鼓勵的方面給以評價,同時提出建議。自己評,每週一次;學生評,每週一次;家長評,每月一次;老師評,每月一次。以班為單位進行。學校少先隊應結合日常工作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監督、管理和考評。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 現代教育理論也為課題組老師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這些都為研究工作的展開準備了良好的條件。

  2、行動研究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行動實踐法”將成為課題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員將在新思路產生的過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養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尋養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從而進一步推進理論研究。

  3、分析法:個案分析、觀察分析、資料分析在課題研究中是必須要用的方法。在由點到面的實踐過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將是很大的。

  4、調查法:要透過全面或個案調查方式,對學生行為習慣現狀,師生心態要求,及本地農村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等作全面瞭解:然後制訂具體研究方案,力求科學、可行。

  八、課題研究遵循的原則

  1、方向性原則。以《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指導,把養成教育與愛黨、愛社會主義、愛祖國的教育結合起來。

  2、科學性原則。以教育學、心理學、教育理論為基本理論依據,以探索適應小學各個年級段養成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為目的,使實驗研究服從教育規律,符合少年兒童的認識規律和身心發展的規律。

  3、系統性原則。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內,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課老師要互相配合,少先隊要發揮作用。在校外,要透過家長會、家訪等了解學生的行為表現,發揮德育陣地的作用,促使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形成合力。

  4、活動性原則。單純靠說教,學生不容易接受,還會使學生感到厭倦,那麼效果也當然差了。所以學校、班級要多開展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寓教於樂、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並在不知不覺中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循序漸進原則。糾正學生的不良習慣,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而且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先要進行調查研究,發現他們有哪些不良行為習慣以及形成的原因,再進行教育,幫助其慢慢改掉,可千萬不能要求過高、過快,追求立竿見影。

  九、 課題研究實施的策略

  1、 營造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氛圍

  (1)利用各種陣地進行規範的宣傳。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小學生守則》,規範學生的行為,要求學生從點滴做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利用班會、班隊活動,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欄等,讓每一面牆壁都會講話,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行為規範,獲得正確的情感體驗,形成符合規範的行為導向。

  (2)多種教育方法並舉形成教育合力。班會講,老師講,學生講,班幹部講,家長講等多種方法結合,讓學生明白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道理,產生積極的心理動機,自覺配合學校的養成教育。

  (3)發揮榜樣的力量。教師要為人師表,率先垂範,同時要推出示範學生,使全體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

  2、 對學生進行行為規範的認知教育。

  透過國旗下講話,品生、品社課,常規教育等活動,讓學生端正認識態度,明確行為目標。認真研究自主化班級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學生是主體,他們是班級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促進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讓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班級管理,成為班級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評價中進行自我教育,從而促進知行的統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 對學生的行為規範要常抓不懈,強化訓練。

  “習慣”要“習”才能“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在教師嚴格的訓練,學生有意識的反覆訓練中養成的。小學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為習慣易產生,也易消退,所以對他們要嚴格要求,反覆訓練,經常督促,直到鞏固為止。強化學生的行為訓練,能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鍵的一環是“導之以行”:

  (1) 寓規範訓練於陣地建設之中。具體包括班主任的班會課,少先隊活動。

  (2) 寓規範訓練於日常生活之中。

  (3) 寓規範訓練於各種活動之中。升旗儀式、值日、課間操、課間活動、學校的各種實踐活動、校外活動。

  (4)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養成教育 :學校教育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而課堂教學則是養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師在開展養成教育時一定要根據學科特點,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養成教育因素,把養成教育貫穿於各科教學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透過每一件事,每一節課的長期薰陶使養成教育達到目的。

  4、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陶冶學生的情操,達到養成教育目的 。

  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素質,在體驗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確如何做到知行統一,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從而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一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如: 春遊、秋遊、掃墓、慶“六一”, 慶元旦, 特長生比賽 手抄報比賽,演講比賽 ,文藝匯演、“獻愛心”等活動。二是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獨立組織開展班級活動。如:開展班級的小設計和小製作比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完成,體驗合作成功的快樂。三是利用每週的文體活動課,讓小組輪流組織設計比賽專案,如:拔河、跳繩、籃球、文藝小活動等等,從而達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

  5、樹立榜樣,啟發自覺,及時總結,激勵奮進。

  模仿是小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為學生樹立榜樣,透過榜樣的表率作用使養成教育變得“可見、可學、可仿、可行”。一是樹立現實生活中的榜樣。在班上多表揚具有良好行為習慣的學生,使其他學生自覺模仿,形成習慣。對學生的每一點良好行為,不僅要及時給予表揚,而且要在班上營造一種良好的輿論氛圍。二是給學生講名人名家的故事,透過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是注重言傳身教,做好學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習慣“傳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實施的過程中對於學生表現出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要及時的進行總結,做到每週一總結,每月一總評,學期末進行總表彰。注意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等形式讓全體學生了解,對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給予表揚、肯定、鼓勵,對於增強其自信心,激勵其進取心,將產生直接作用,而這些心理因素對取得新成績,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起到推動作用。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4

  “習慣構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生時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有用心影響,下面談幾點自己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體會。

  一、注重良好習慣培養的時機

  1、時間上越早越好

  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從分班的第一天開始,我就著重觀察學生的衣著打扮、言行舉止,讓學生們認識到,老師從一開始就在關注他們的言行。“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從一開始趁壞習慣還立足未穩,及時進行糾正,有利於良好習慣的培養。

  2、注意順序上的遞進

  良好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對於學生習慣的培養,要有耐心,有條理,有思路;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必須不能囫圇吞棗,半途而廢。

  二、注重多方面習慣的培養

  1、行為習慣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要求學生做好行為規範之前,我先為他們起到了示範榜樣的作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學生。然後再強調學生注意平時的言行舉止要得體,要適宜。對於長輩和老師,要報以尊敬和善的態度;對於同輩,要友善親切,團結互助。例如,上下樓梯靠右行;進辦公樓要輕聲慢走,不能大聲喧譁;進辦公室要先敲門,得到老師的允許再進去;上學放學要遵守交通規則;升旗集會時持續安靜等。“細節決定成敗,”我堅持從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著手,讓學生從小事中明白“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從而漸漸培養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

  2、生活習慣

  “好的生活習慣有利於一生的身體健康。”對於學生,在校園裡就務必注重自己的衣著整潔,頭髮、指甲不要過長,不要在衣著上與他人攀比。自己的學習用品也要擺得整整齊齊。另外,生活在群眾中,除了持續好個人衛生,還要愛護班級的.衛生。做到用心做值日,不亂扔雜物。

  3、學習習慣

  (1)制定計劃的習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漫長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應定期樹立目標,確立自己的趕超物件,給自己的前方豎一面紅旗。這樣有了目標就有了動力,就不會再感到無所事事,沒有壓迫感,而成績也在追趕目標的過程中提高了。

  (2)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辦事要講究效率,學習也是一樣。學生學習的主要時間在課堂上,而利用好課堂40分鐘就顯得尤其重要。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用心思考是提高學習效率、成績優異的必備條件。為了讓整個班級在課堂上構成一種爭先恐後,用心發言的良好氛圍,用心做好班級幹部和頭20名同學的思想工作,讓他們起好帶頭作用。

  (3)用心完成作業的習慣。作業是對新知識鞏固複習的一個過程,是檢查自己一天的知識是否掌握了的過程,也是一個預習第二天功課的過程。

  三、注重校園與家庭的有機結合

  一個人成長過程要理解三方面的教育,即校園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只有這三方面的教育一致互相配合,持續教育影響的一致性、連續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如此,單靠校園教育是難以收到滿意的效果。而學生的主要活動範圍是校園和家庭,所以校園教育更應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不能只依靠校園一個陣地,要隨時和家長取得聯絡,做好家長工作,請求家長在家裡也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培養,把家庭教育納入到校園教育的軌道上,成為校園教育的得力助手。

  四、開展生命教育

  開展生命教育是促進青少年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現代社會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社會環境的紛繁複雜,使青少年學生的生理成熟期明顯提前,極易產生生理、心理和道德發展的不平衡現象。長期以來,由於生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時指導,對無法預料且時有發生的隱性傷害往往難於應對,導致一些學生產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為失控等現象。因此,需要用心引導學生科學理解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和生命的好處。

  育苗有志閒逸少,潤物無聲辛勞多。教師教育學生是十分辛苦的,但教師默默的奉獻也是有好處的。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養成一種習慣,收穫一種人生。我們這天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培養教育學生,使他們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他們的一生,乃至於對整個人類社會,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好處。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5

  “誠信”是社會公德的重要資料,也是基本道德規範之一。“誠信”是為人處世之本,是“為人之德”的核心,是人的內心狀態,不僅僅本身是一種道德操守,並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質的基礎。講究“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今日社會主義精神禮貌建設的重要資料。

  根據上述精神,按照學生處學生工作的要求,我係每學期都會安排“誠信教育主題周”,經過此項活動提高了同學的道德水平,培養了同學“誠信”的道德品質。本學期我係“誠信教育主題周”活動安排如下:

  一、做好宣傳

  1、充分利用網路,在系部、班級、個人網頁上,開闢誠信論壇,推薦話題,輔導員可常常看看,給一些引導,主要由學生互動。

  2、利用黑板報,宣傳畫等渲染課室文化,創造輿論氛圍,並在課室名言錦句欄裡以“隔日一換”的形式書寫與誠信有關的名言錦句。

  要求:在11月23日開始,第十三週結束前完成。

  二、利用好每週班會日

  1、從第十三週星期一開始全面開展誠信教育活動。堅持誠信教育與美德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讓同學在喜聞樂見的“身邊事”中感受誠信。

  2、輔導員結合我院團委學工部下發的學習見義勇為英雄團體的主題活動精神,利用每週班會日,開展“立言、立行、立德”誠信榜樣教育。

  形式:輔導員主持(或提出問題或給出案例、事蹟),學生討論。上交書面記錄或圖片。

  三、教育形式多樣化

  經過班會日的教育後,學生們心中已樹立了良好的誠信榜樣。趁熱打鐵,在同學中開展不一樣形式的以“誠信――做人之本”為主題的活動,如思想交流會或徵文比賽、主題演講活動等。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6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自20XX年開始實施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以來我們做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對於學校教育而言,也應該看作是一個持續,漸進、積累的過程。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以下是我校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情況的工作小結。

  一、確定指導思想

  1、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是養成教育,須遵循“從他律到自律”這一規則。

  2、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應從實處,細微處入手,可以透過訓練養成,加強訓練,指導與主體意識相結合。

  3、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感受。

  二、制定計劃,明確目標

  根據學生年齡結構,心理特點,我校確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目標訓練主要有十大方面的內容,分別是:衛生習慣養成目標,行為習慣養成目標和學習習慣養成目標等等。

  三、抓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做法

  (一)、明確職責,培養習慣

  九月份我校各班開展了“衛生好習慣活動月”活動:一人一崗各負其職。讓學生明白每一個學生在集體中都是“小主人”,他們有權利和義務為集體做出自己的貢獻。集體的光榮與恥辱是和他們各自的表現是分不開的,我對學生說,你的一點點失誤就可以給集體摸黑。相反,你的一點點進步就可以給集體榮譽。所以說每一個人都關係著集體的榮辱,只有大家全都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集體才可能有更多的光榮。

  各班對每個學生在保持教室的清潔中都有明確的責任分工,落實到每一個人上,如每人座位下邊必須做到沒有紙屑,擦黑板,收拾講臺,倒垃圾等。衛生委員及時檢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了自己查。既培養了責任感,鍛鍊了能力,又有助於良好習慣的養成。

  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能力水平的不同,難免會有不負責任的學生,對自己所管理的不去盡職。如果這樣的話,就很難起到活動的效果,所以,在活動中還需要所有的同學們在站好自己崗位的同時去監督和提醒其他的同學,做到“互幫互助整體進步”。

  我們開展了文明班級評比活動,對每天的檢查情況做到一天一公示、一週一小結、一月一評比,肯定做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的不足之處,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2)、樹立典型,帶動整體

  十月份我校各班開展了“文明禮儀好習慣活動月”活動:對班級中講文明有禮貌的同學大力進行表揚,一方面使他們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表現更出色。另一方面在學生中樹立起學習的榜樣,讓這些學生去影響、帶動其他學生共同進步。如三年級學生曾佳、四年級李霜晴、六年級廖薇等已成了同學們心目中的好榜樣。對於每個學生的點滴進步我都看在眼裡,喜在心裡,總會給予肯定、表揚。特別對於個性強的學生學校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這些學生的一舉一動,往往會影響一大批學生。如五年級李佳斌同學,平時頑皮淘氣,紀律鬆懈,和同學常有吵鬧現象。可我發現他每次遇到我都會有禮貌的叫“校長好”。這對一個孩子來說,不簡單。我在校會上表揚李佳斌,給孩子們樹立了一個榜樣,並要求全體同學向他學習,起到了帶動整體的作用。在那一刻孩子的臉上的微笑是燦爛的,這又何嘗不是孩子學習旅途中一個新的起點呢?開學到現在,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紀律上李佳斌同學都有了一定的進步,雖然他的表現還時有反覆,但終究在進步,令老師、同學感到高興。

  四、取得的成效與努力方向。

  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應該說開學以來在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師學生能主動拾地上的果皮紙屑,校內乾淨整潔,學生遇到老師、長輩會有禮貌地打招呼,不說髒話,不高聲喧鬧,各班班風班貌良好。當然也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如行為習慣訓練還需關注細節,注意從細小處入手。還有我們是農村學校,家長素質差次不齊,普遍不高。很多活動都在嘗試、探索當中,還有很多缺陷與不足,有待不斷完善。

  根據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行為習慣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貴在堅持,持之以恆。今後如何將活動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更好結合,這將是學校今後努力的方向。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7

  我校堅持從學生實際和學校實際及社群實際出發,按照細、活、實、新的管理思路,在“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月”活動中,堅持全面貫徹實施新《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大力開展學生養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重學習指導,以學促練講規範。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請別忽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否,關係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的成敗。”葉聖陶也曾經說過,教育的真諦就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由此可見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做人。透過有效的培養和訓練,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克服不良行為,這就是養成教育的基本內涵和主要任務。

  從每學年一開始,我校以學習新頒佈的《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重點,不斷規範學生的行為習慣,以樹立良好的形象。認真組織學生學習《守則》、《規範》,要求做到熟記於心。

  二、用制度約束,以評促練上規範。

  規範常規制度,強化學生法紀意識,是養成教育的前提保障。學校制定了各項制度,依據新頒佈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學生守則》,重新調整和修改了校規、校紀,班規、班紀,力爭做到時時、處處、事事都有規範要求。為加強制度落實,學校對每班學生的好人好事,行為習慣進行監督記載查評和常規管理評分,並把各班每天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各班主任,以利各班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同時學校堅持以《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亞父中心學校中學學生一日常規》作為“校紀”、“校規”,以《文明班級評比條例》及《文明學生評比條例》的量分作為手段,進行“文明班級”和“文明學生”評比。尤其是對於違反《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同學,及時進行幫助分析、跟蹤監督、定時檢查;對於“情節比較嚴重”的學生,或經教育暫時還難改的學生,學校領導將密切配合班主任老師進行重點教育與疏導,必要時請心理老師進行心理輔導。另外,學校堅持每日值日通報制度:即每天的值日教師對值日和巡視情況在學校學習櫥窗向全校進行公開通報,既反饋好人好事,也具體指出各班學生在行為習慣上存在的問題,不僅在各班主任老師在對學生的教育上有針對性,在思想上引起重視,而且對全校學生也起到了教育和警示作用。這一制度的實行,效果尤為顯著。

  三、靠環境薰陶,以小見大守規範。

  高雅的環境可以薰陶人、特定的環境可以教化人。在精心打造高雅校園環境的同時,針對學生個別現象,我校採取佈置特定環境的辦法,利用學校學習櫥窗張貼全校學習標兵、及好人好事,巧妙地感染和引領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我校在上下樓梯及走廊牆壁上粘掛右側通行的“請靠右慢行”教育宣傳標語,並在樓梯及走廊標明靠右行分界線,有效地控制了學生行走不規範的現象,基本養成了靠右走的習慣。針對有的學生隨意丟棄廢物的不良習慣,學校要求全體教師不要光靠制度來約束,還要以身作則來引領。老師,發現同學喜愛吃零食,經常隨意丟棄果皮紙屑,他總是就不厭其煩地在學生面前把廢物撿起,後來這些同學也就不好意思再隨意吃零食了而亂扔東西了。這樣的事例在我們的學校很多,我們說,老師的良苦用心感動了學生,在我們的校園裡漸漸地學生往地上亂扔廢物的現象基本沒有了。

  四、抓實踐體驗,以情促行求內化。

  我校在全體學生中組織開展了以道德實踐體驗活動。例如,我校在今年組織了七年級學生開展了“校園環境清理死角”活動,參與活動的學生熱情很高,他們清理淤泥、撿垃圾、拾塑膠袋,不怕髒、不怕累,活動完畢後,學生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也十分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經常組織開展幫困活動,對貧困學生進行慰問和資助。3月18號團支部組織學生到亞父街道敬老院進行慰問並幫助老人掃地、疊被子,透過學生自己行動,讓學生不僅感受到做父母的養育之恩,更感受到了父母的勞累辛勤,從而激發了學生對長輩的敬愛之情,並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利用學生共青團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主題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積極營造一種互相關心、互相愛護、自我教育、關心集體、愛護公物、自覺遵守紀律和各種規章制度的良好氛圍。讓學生積極參與基礎文明、道德、紀律等問題的監督與管理,在參與中受到教育,杜絕一些不道德行為而培養一種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範。校園精神文化由校園的學風、教風和校風加以體現,是師生共享價值觀、道德規範、行為規範、文化傳統、集體輿論及各種認同的文化意識。優良的校園精神文化能使學生養成優良的道德修養和學習習慣,促進他們的基礎文明教育和養成教育,透過這些工作,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有了明顯轉變。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8

  這學期我校非常重視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積極開展行為規範月活動,下面就我班同學在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方面的情況作一總結。

  一、確定指導思想:

  1、良好行為規範的養成,關鍵是養成教育,須遵循“從他律到自律”這一規則。

  2、良好行為規範的養成,應落到實處,細微處入手,可以透過訓練養成,加強訓練,指導與主體意識相結合。

  3、良好行為規範的養成,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實踐中體驗,在活動中感受。

  二、如何做好養成教育的具體做法:

  1、學生激發自我教育的動機。

  自我教育能力是學生在自我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讓學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我班充分班隊課、板報開展知識競賽等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現實、體驗生活、不斷提高自我教育活動。

  同時,也使老師們認識到,養成教育不是校長、德育處、少先隊或某個老師的事,應是全校師生共同的事情。同時,明確要抓學生成績,抓教學質量,必須從抓學生的行為習慣入手。樹立“行為規範教育我有一份”的觀念,形成“人人關心養成教育,從抓養成

  教育”的氛圍。

  2、制定計劃,明確目標。

  根據學生年齡結構,心理特點,我校確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目標和訓練的內容與重點主要訓練有三大方面的內容,分別是:衛生習慣養成目標,行為習慣養成目標和學習習慣養成目標。

  3、建章立制,規範言行。

  良好的行為規範養不是靠幾次教育,幾個活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師和學生持之以恆來完成。

  (1)值日製度:由本班小幹部負責每天的“五項”競賽檢查,主要是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作好記錄,並且作好教育,一週作好總結工作,真正從細小處入手,把行為規範落到實處。

  (2)學生文明行為考評制度:每月都要對學生行為進行考核,作好記錄,評出文明小標兵並且進行存檔,與“文明班級”和“優秀中隊”相結合,使學生的行為表現處於集體的輿論監督下,使學生能較自覺地遵守規範。

  4、嚴格訓練,及時反饋。

  行為規範養成教育,必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強化訓練,我們主要採取以下做法:

  (1)、在活動中讓學生感受、體驗。

  (2)、在學校生活中訓練。要求學生在校生活中規範化、科學化、有序化,如學生中午就餐時,要求學生做到文明就餐。

  (3)、及時反饋,矯正強化。良好行為養成,我班及時表揚、鼓勵,使其產生強化作用,對不良行為我班及時指出,要求及時整改、矯正。

  三、取得的成效與努力方向。

  在各個學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每人都能根據訓練目標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透過“規範月”的強化訓練,都能夠在思想上形成共識,清楚在知道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學生今後的自身發展非常重要。

  雖然“規範月”活動只有短短的一個月,取得的成績也是可圈可點的,但並不表示沒有問題。今後,在這方面的工作更需要注意積累,不斷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學習,吸收別人的經驗,把我校的養成教育做得更好。

  另外,對行為規範訓練不夠到位,落實不是非常到位,沒有從細小處入手,還有我班是一個外來工子弟班,家長素質差次不齊,普遍不高。很多活動都在嘗試、探索當中,還有很多缺陷與不足,有待不斷完善。

  根據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行為規範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貴在堅持,持之以恆。今後如何將活動與行為規範養成教育更好結合,這將是今後努力的方向。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9

  學校形成了“以德立校、全面育人”的辦學思想和“規範管理、開放教育”的管理模式,11月中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總結。在辦學實踐中秉承這一思想,重視德育工作,重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努力把學生培養成“志向高遠、道德高尚、體魄健美、心理健康、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基礎紮實、特長突出”的優秀中學生。在常抓不懈的德育實踐中,育人為核心,以養成教育為主線,以校園生活課程為載體,以貫徹《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校規校紀為抓手,抓基礎,抓常規,對學生的養成教育堅持從理論上進行指導、從思想上進行啟迪、從情感上進行交流、從行為上進行訓練,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完善制度建設,強化育人意識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人有了好的習慣,必然會產生好的結果。學校是培養人的地方,養成教育是育人的基礎工程,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對學生的養成教育,不是某個人或是某些人的工作,而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需要學校全體教職員工參與的工程。為此,確立了“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育人理念,要求全體教職員工都要以嚴謹的行為和良好的表率成為養成教育的實施者,教師要做到教書育人,職員要做到管理育人,工人要做到服務育人,讓學生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受到教育,工作總結《11月中學生養成教育工作總結》。為此,學校在管理制度方面,制定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以“勤政、奉獻、開拓、高效”為宗旨制定了學校領導崗位職責;以“立志、尚學、求實、創新”為宗旨制定了學生行為規範;以“愛校、愛生、愛事業、講奉獻”為宗旨制定了教師崗位職責。學校還制定了《教師十要十不要》、《教師文明用語與文明忌語》、《禁菸規定》、《職能部門崗位職責》、《教職工工作考評制度》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並透過全校大會,以及其他各種教育形式,貫徹到幹部教師的工作中,使全體幹部、師生的行為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這些規章制度也督促教職員工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為學生做好表率,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和諧有序的工作學習氛圍,保證了養成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構建德育網路,狠抓隊伍建設

  為了有效地挖掘和整合學校德育工作力量,形成全員育人的“大德育”體系,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組員包括副校長、各職能部門主任、團委書記、年級主任,並明確領導小組成員分工,將學校德育工作細化為每個人的職責,形成“校長―政教處―年級―班主任”的管理網路和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參與實施德育的格局。在注重德育領導機構力量配備的同時,學校十分重視德育隊伍的建設。重點加強了“二支隊伍”建設:即教師隊伍和班主任隊伍。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師本人是學校裡最重要的師表,是直觀的最有教益的模範,是學生最活生生的榜樣。”塑造良好的師德形象,是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關鍵,正所謂“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教師的行為表率是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養成教育的有效方式。教師的模範行為是推進學生進行道德實踐和行為仿效的榜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愛好,他們必然在教師中尋找自己的榜樣。各學科教師的群體形象及教師平時的一言一行,本身就是養成教育豐富的資源和最形象、最生動、最富有感召力的教育。因此,學校在狠抓學生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的同時,重點強調了師德建設,大力提倡“愛學生、愛學校、愛事業”的三愛教育,力求以優良的師德師風去感染、教育學生。在師德教育中,做到治本為先,抓起點、抓風氣,對教師高要求、嚴要求,大力倡導“學校無小事,教師無小節”的育人觀念,從教師的自我養成,自我完善著手。特別是在儀容儀表、言談舉止、遵紀守法、愛護學生等方面,教師要做到彬彬有禮,溫文爾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10

  我校是一所新建成的移民小學,學生大部分都是20xx年陸續遷入的移民學生,他們在行為習慣上有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因此我校在養成教育工作方面,堅持從學生和學校的實際出發,堅持教育與管理、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原則,以養成教育為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養成習慣,學會做人。使學校的養成教育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成為培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模範。

  一、深化認識,加強領導

  本學期在推行養成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我校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緊密結合到一起,把養成教育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由“讓你做”轉變為“我要做”,教學生學會做人的基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抓住了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首先,學校成立了養成教育領導小組,由校長擔任組長,政主任任副組長,大隊部、班主任、各年級任課教師擔當組員,真正做到全員育人,全程育人。

  其次,明確養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努力做到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

  第三,樹校風、抓學風,嚴格執行校規校紀,規範管理,強化要求,嚴格訓練,常抓不懈,不斷創新,建設良好校風和學風,實施素質教育,實現“兩基”目標。

  二、用制度約束,以練習促養成規範常規制度,強化學生法紀意識,是養成教育的前提保障。

  學校制定了各項制度,依據新頒佈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小學生守則》,以及《班級常規管理細則》、《紀律、衛生流動紅旗評比細則》,力爭做到時時、處處、事事都有規範要求。為加強制度落實,學校對每班學生行為習慣進行監督記載查評和常規管理評分,並把各班每天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各班主任,以利各班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

  與此同時,學校堅持把每天的日常行為作為一種業務訓練來開展。如上下樓梯,學校把學生每天的上下操上下樓梯整隊當成一次練習,班主任為學生講明如何規範的上下樓梯,上下樓梯注意的細節,然後監督學生練習上下樓梯。現在我校學生上下樓梯都能靠右行走,不互相推搡打鬧,秩序井然。

  另外,學校堅持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班級管理實施細則》作為“校紀”、“校規”,以《紀律、衛生流動紅旗評比細則》的量分作為手段,進行“文明班級”的評比。尤其是對於違反《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的同學,及時進行幫助分析、跟蹤監督、定時檢查。

  三、開展“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月”活動

  學校利用一個月時間分別進行衛生、文明禮儀、安全、學習習慣的培養為主的突擊養成教育。學校運用升旗儀式、班會、板報等形式,加大宣傳,營造氛圍。另特別召開《文明禮儀伴我行》主題班會和黑板報,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教育,要求學生書寫《文明禮儀伴我行》作文,講述自己對此的看法和做法。學校還充分運用典型人物的引領作用,開展向典型人物學習活動,增強活動實效。結合我校實際,開展了“文明禮儀標兵”“文明禮儀之星”、“小道德模範”等評選活動,樹立學生公認的典型,開展“向身邊文明禮儀標兵學習,向身邊道德模範人物”學習活動。

  雖然僅僅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是這一個月全校師生以此為重點,著力於此,共同努力,學生在文明禮儀和行為習慣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四、讀寫結合,學習習慣落到實處

  本學期我校結合自身特點,把養成教育的重點落到學生的寫和說中去。針對目前的學生聽、說、讀、寫能力較差的實際情況,學校有目的的在二、三、在四、五、六年級,要求學生寫預習,一、二年級要完成讀、說的作業,這樣,使學生養成了認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11

  眾所周知:“習慣決定命運。”而習慣則是人們經過反覆練習才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徵。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變成人生道路上前進的巨大力量,終生受益;反之,從小忽略良好習慣的培養,而讓不良習慣發展成惡習,將貽誤終身。

  實踐表明,學生習慣的養成教育抓得越早越好。我們的教育不能等孩子上了大學,走向社會,再回過頭來強調“尊師愛友、節約糧食、保護環境”之類的要求,那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一年來,在胡校長的帶領下,我校的學生養成教育紮實穩步推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因此,這學年我校非常重視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積極開展學生行為的規範活動,下面就我校開展的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養成教育工作情況作一總結。

  一、指導思想

  自從胡校長在我校上任以來,就提出了標榜我們學校的一些精神理念:

  學校精神:校興我榮,校衰我恥。

  辦學理念:夯實人生起步,留下美好童年。

  治校方略:以德立校,依法治校,教研興校,質量強校。

  管理理念:事事有人幹,人人有事幹,時時人在幹。

  教育思想:人無全才,人人有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

  教育目標: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校訓:厚德,博學,務實,尚美。

  校風:勵志,和諧,求實,爭先。

  教風:勤懇,愛生,善教,創新。

  學風:惜時,刻苦,善思,進取。

  二、具體做法

  (一)“每週之星”的創評活動。

  學校在會議上提出,各年級、各班每週五班會課,首先進行一項創評活動――“每週之星創評”。即各班根據本班一星期來在勤奮學習方面、遵守紀律方面、樂於助人方面、講究衛生方面、熱愛勞動方面、精神風貌方面等六個方面表現最為突出的,評定為本班“勤學習之星”、“守紀律之星”、“做好事之星”、“講衛生之星”、“愛勞動之星”、“樹新風之星”,再將名單上報學校德育處,由學校德育處對每星期各班評出的“每週之星”進行表彰。

  (二)“新三好學生”的評選活動。

  學校對照現時期學生的表現,每半學期開展一次“新三好學生”的評選活動。評選內容概括為“在校是個好學生”、“在家是個好孩子”、“在社會是個好公民”。各班根據本班學生半學期以來的表現,遞交兩名候選人的事蹟材料的形式到學校德育處,再由德育處甄別確定十二名作為學校半學期以來的“新三好學生”,名單張榜公佈,並對這些“新三好學生”進行精神與物質表彰。

  (三)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教育。

  1、學生行為調研

  上學期,在各班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進行調查,由學生相互發現,班主任進行登記,再統一將情況彙報學校教導處。教導處根據各班上報的情況進行梳理彙總,整理出了十一種學生的不良行為、學習習慣(浪費水電,亂花錢,不愛護公物、破壞環境衛生,課間追打、罵人說髒話,上課開小差、講閒話,玩危險的遊戲,課後不復習、回答問題信口開河,缺乏競爭精神,閱讀興趣不濃,嬌氣懶散,不按時進教室)。

  2、激發教育動機。

  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動機。自我教育能力是學生在自我教育活動過程中形成的,因此,讓學生保持自我教育非常必要。充分利用語文課、各種板報、開展知識競賽等形式,引導學生觀察現實、體驗生活、不斷提高自我教育活動。

  激發老師教育的動機。同時,讓老師也認識到,養成教育不是校長、政教處、少先隊或某一個老師的事,應是全校師生共同的事情。明確要抓學生成績,抓教學質量,必須從抓學生的行為習慣入手。樹立“行為規範教育我有一份”的觀念,形成“人人關心養成教育,人人抓養成教育”的氛圍。

  3、定時專項整改

  本學期,學校對照上學期調研出的學生的十一種不良行為、學習習慣,並根據學生年齡結構,心理特點,每星期安排一種專項內容(學生不良行為、學習習慣內容)在各班進行專題教育整改。

  4、建規章正言行

  良好的行為規範養不是靠幾次教育,幾個活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老師和學生持之以恆來完成。

  (1)行為表現制度:由本班小幹部負責每天的“五項”競賽檢查,主要是學生的行為表現,及時作好記錄,並且作好教育,一週作好總結工作,真正從細小處入手,把行為規範落到實處。

  (2)學生文明行為考評制度:每月都要對學生行為進行考核,作好記錄,評出文明小標兵並且進行存檔,使學生的行為表現處於集體的輿論監督下,使學生能較自覺地遵守規範。

  三、教育成效

  在各教師與全體學生的共同努力、積極配合下,每人都能根據訓練目標完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學生都能夠在思想上形成共識,清楚在知道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學生今後的自身發展非常重要,並改正自身的不良習氣。全校長學生都在努力爭做一名同學羨慕、教師喜歡、家長欣慰、社會認同的好孩子。校園裡的景象越來越令人欣慰:學校公物人人愛護、校園環境整潔衛生、個個都比好學上進、人人都講文明禮貌。

  學生的行為規範訓練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貴在堅持,持之以恆。今後,我校在這方面的工作更需要注意積累,不斷提高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學習,吸收別人的經驗,把學生的養成教育做得更好。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 篇12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

  加強學習,轉變教師觀念。組織實驗教師學習相關理論,幫助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發展性評價”觀念,做好實施的思想與理論準備。領會新課程學生評價改革的思想,即關注評價的教育功能,發展和發現學生身上多方面的潛能,瞭解學生髮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等等。明確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目標、途徑和方法,樹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理念,確立全面、科學、客觀、公正的素質教育評價觀念。本學期我有如下體會:

  (一)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校園教育環境。

  1、學生透過自己的全程參與,學會了反思和判斷自己的進步與努力。因為學生有權決定成長記錄袋的內容,特別是在作品展示或過程記錄中,由學生自己負責判斷提交作品或資料的質量和價值,從而擁有了判斷自己學習質量和進步、努力情況的機會。其次,成長記錄袋為教師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關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資訊,既有助於教師形成對學生的準確預期,方便教師檢查學生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更是將評價與教育、教學融合在一起,與課程和學生的發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評價的效度。

  2、嘗試一種新的“爭章奪星”評價模式。

  “爭章奪星”活動的主要目標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得到關懷,讓每一個孩子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讓每一個孩子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得到和諧發展。該校根據兒童認知規律與身心發展特點,強調過程評價,把評價的獎項分為基礎獎、發展獎、特長獎和綜合獎四類。基礎獎、發展獎、特長獎屬單項獎,其評價以“章”為載體;當學生所獲“章”達到一定數量時,可評綜合獎,其評價以“星”為載體,分為金星、銀星、銅星三個級別。三類章與三類星構成倒T型目標結構,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孩子完全可以自主選擇、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爭章奪星,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又不斷追求新的目標。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小學生的評價基本沿用了終結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髮展的個體差異,主體性和主動性。忽視了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傳統的好壞評價標準也在發生變化,前期研究成果啟發我們開始嘗試建立小低段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機制的研究。時代要求我們,現狀迫使我們,著重研究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小學生行為習慣的評價的內容體系問題,探索如何發揮評價對學生的主體作用問題,使小學生的行為習慣的評價充分體現時代的特點,體現現代教育的理念,符合兒童的共性與個性。為此,根據我校低段學生班額大的特點,開展“運用介質性評價促進小學低段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其價值在:課題既有時代性和前瞻性,又有現實性和針對性,它是一種對於傳統教育實踐的改革和創新。美觀、實用有趣、看得見、摸得著的介質——“獎票、小紅花、小獎品”,對於小學低段的兒童來說,覺得非常新奇,很感興趣。

  3、組織學生觀看對行為習慣養成有益的教育片。

  教育片直觀、生動活潑,對孩子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教育片《籃球女孩》讓孩子們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發奮學習。又如:觀看東莞市朝天小學大課間的廣播操錄影,讓孩子們出操、列隊快、靜、齊。還有《少女穆然》等教育片。這些教育片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英雄的事蹟激勵人,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能學習到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抓住課堂這一主陣地,面向全體學生設計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

  在班會、思想品德、隊會等課堂上,我們面向全體學生設計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1、大力宣傳 營造氛圍

  常言說“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統一認識就是規範學生行為準則,可以由此內化為行動。在班會、思想品德、隊會等課堂上,我們針對年級特徵經常給學生講《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等內容。

  2、強化訓練 形成習慣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只停留在內容上、宣傳上,更重要的是落實到行動上。“百說不如一練”,學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要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覆進行行為訓練。班主任應從頭抓起,從小事抓起。根據學生的實際,充分利用班會加強對學生行為的訓練,如:行隊禮的訓練,整理書包的訓練,讀寫姿勢的訓練……又如:培養在樓道里靠右行走,右行禮讓的習慣,首先讓學生知道樓道那裡是右,在行走中遇到同學和老師怎樣禮讓。再利用班會時間,多次領著隊伍到樓梯練習上樓、下樓,並抓住不守規則的典型講清危害,這樣一來,孩子們的上下樓梯就形成了好習慣。

  3、討論交流 他律變自律。

  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時,一方面以課堂為主,講、練、談多方面結合。另一方面當學生行為出現偏差或者不良影響時,也要選取到課堂上來,及時進行教育,幫助學生明白道理,認清問題,將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階段。

  如一年級下學期開學初,我在班上要求每人負責自己的座位周圍環境衛生,大部分孩子能做到。可是,我也常常發現有那麼二、三個孩子的座位上明明有垃圾卻沒有清潔,一詢問,這些孩子還理直氣壯地說:“這是別人掉在我這裡的!”針對這個問題,我組織孩子們討論交流,在小夥伴的幫助下,這些孩子認識了自己的錯誤,紅著臉把垃圾撿到垃圾桶。然後,我們開展“我是衛生小天使”的保潔活動,結果,孩子們漸漸養成了講衛生的好習慣。

  (三)、個別談話,因材施教。

  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學生的實際情況是存在差距的。對於習慣較差的學生,可以採用個別談話的方法,瞭解學生的思想實際,瞭解學生的困難,幫助學生儘快形成好習慣。

  如:小聰對做作業要“認真、及時、正確完成作業”這個要求總是達不到,他告訴我,很難做到。我根據具體情況,把這個目標化為三級具體的小目標,第一階段為認真完成作業,等他達到後,我請他認真、按時完成作業,到第三階段為認真、及時、正確完成作業。這樣一來,呈階梯式上升,小聰踏著這一個個階梯,不斷進步。

  (四)、必要懲罰,糾正不良行為。

  著名學者孫雲曉教授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對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進行恰如其分的懲罰行為,也是一種行為訓練的方式。比如“做作業要工整的習慣”,有個別的學生透過教育仍然作業馬虎,字跡潦草。這時就要在進一步教育、講道理的基礎上,進行行為懲罰。如讓學生重做作業一次,甚至兩次,透過行為懲罰,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五)、翹起大拇指,賞識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中國家庭教育第一品牌——賞識教育揭示和證明了一條極其重要的教育規律: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周弘老師創立的賞識教育給我很大的啟發。我在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時也十分重視運用賞識的方法去激勵學生。如:當看見學生放學後在班級圖書角靜靜地看書時,我往往會用十分興奮的語氣對他們說:“你真是愛學習的好孩子!”“你愛看書的習慣會讓你越來越聰明!”“老師真喜歡看你看書時的樣子!”又如:根據班級實際情況,把行為習慣的教育內容分解成幾個方面,分別進行評比。採用等級記分,星級評比。……

  經常翹起自己的大拇指,賞識學生好的行為。特別是很多學生都做不好的時候,更是以賞識為主去激發、鞏固學生好的行為習慣。

  教學效果

  透過一年的實踐研究,我們低年段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較大提高,低年段的教師也取得可喜進步。做人、做事、學習三大方面的行為習慣有了較大進步。實踐使我們認識到,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德育教育,孩子們的行為習慣就會朝好的方面養成!

【學生養成教育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