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書筆記>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5篇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1

  近期,好友推薦我有空看一下,餘秋雨先生系列書籍。其正在閱讀《中國文脈》一書,故亦從此書讀開去,以窺端倪。自上週從淘寶天貓購得《中國文脈》一書,即閱之。

  深深被餘先生文筆吸引,第一次看到有人以人為脈,以史為鑑,融會貫通將史上孤立的人物,孤立的事件,透過文化的啟承轉接發展串聯在一起。使每一個歷史人物,宛如昨天,就在眼前,是那麼有血有肉活靈活現,個性實足,彷彿隔空在與歷史人物對話,彷彿餘先生穿越到4000年前的古國,一步一步沿著每個朝代,一路一風景,詳細記下了沿途所見所思。真實所見的就如實記敘,道聽途說的,難以見證的,多方求證,力求真實。史上沒有結果的,想象無窮而符邏輯。

  其將文人、政治家等,置身於當時當刻來分析,顯其質,傳其神。將歷史人物以史學家般的研究並給予文學家的獨到見解,讓枯燥的歷史人物生動而易讀易懂。

  復原人物情感,凸顯歷史地位,摘其一二感受如下:禹傳位於子,結束了禪讓選賢,開創了世襲制,實是無奈防爭鬥;老子之學乃吾友,道法自然,沁人心脾。孔子之學乃吾師,深深教誨,發自肺腑。兩者秋水共長天一色,相映趣;一身俠氣,四海為家,充滿理想,自視過高而缺乏判斷力和執行力的李白,時時想報效朝廷,卻輸得一敗塗地;南山腳下,悠然採菊,怡然自得的陶淵明,數百年後才被人記起;聊發少年狂,欲要射天狼的蘇東坡,多次被貶謫,等不到馮唐持節雲中;當年萬里覓封侯,卻身老滄州的陸游,至死也未見九州同;本想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辛棄疾,可憐白髮生;八千里征途,三十年征戰,而怒髮衝冠,欲雪靖康恥的岳飛,終究不抵流言,空悲切;不畏漢武,嚴謹記實,受奇恥大辱後仍不停筆寫《史記》的司馬遷,人情失恰,不知所蹤;死而後已,鞠躬盡瘁的諸葛亮,終究敵不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前者忠心耿耿,留下《出師表》受人敬仰,後者雄才偉略,成就一代文豪;墨子兼愛非攻過於理想而不宜推行,孔子仁愛人本現實而易行;持《離騷》,問九天的屈原,一路在問卻無人回答,曲高和寡,鬱鬱寡歡,投江而去!

  綜觀餘秋雨先生在本書所寫的文人志士,大多壯志未酬,空留遺憾!但是正是這幫豪情高漲,充滿鬥志卻顯無奈,似是不懂風情的文人志士,傳承發展了中華文化,是真正的民族脊樑!他們那種國家民族利益高於一切,置生死與度外,不失氣節大義的氣概,是我等學習的楷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2

  8月份赴歐洲三國旅遊,領隊佈置回國後的作業閱讀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行者無疆》,老婆則一口氣買回了餘先生4本書。

  先把領隊佈置的作業做完,這次回南京時,老婆在行李箱裡放進了第三本書,閒暇時,取出來一看,書名《中國文脈》,不知是些什麼內容,只是按照看前面兩本書的習慣,計劃每次閱讀50頁,剛開始有些費力,感覺內容繁雜,看十幾、二十頁,就想放下,想一想。

  近兩天,閱讀的時候,順暢了許多,餘先生把先人、歷史寫的鮮活,寫的生動,拉近了遠古與當代的距離。

  《詩經》是世界文明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以前覺得好,未認真閱讀過,以後有機會,靜下心來,認真拜讀。

  殷王遷都,竟是從奄(今山東曲阜),遷至殷(河南安陽小屯)。奄(今山東曲阜)距離老家只有區區60公里,自己家鄉竟然在遠古就有些大事件。

  甲骨文,一直的瞭解僅限這字面三個字,現在知道它是祖先佔卜的記錄,在河南安陽小屯村出土,竟然有幾萬片,當時殺掉了多少隻龜呀?!

  李白、杜甫、屈原、王羲之、王獻之、曹操、曹植、曹丕、李煜、韓愈、柳宗元、司馬遷小時候讀書時,或多或少讀過些上述文化巨匠的詩、詞、典故,餘先生把他們放在一起,陡然間覺得還要回頭再去讀一讀,範圍也要再擴大一些,甚至還有要練練書法的念頭。

  孔子、孟子、莊子、老子、墨子諸子百家,膚淺的瞭解一些,《老子》好像見過,厚厚的一個大部頭,印象裡好像有些晦澀難懂,在學生時代讀不進去,跟老婆商議買一本,現在再嘗試著讀一讀,希望能有收穫,體驗老祖宗的思想精髓。

  稷下學堂,戰國時代的大學,獨立於政治,世界文明史上最早出現,為老祖宗驕傲。

  《中國文脈》,與我現在的工作沒有直接關係,與我理科出身、高中作文很少及格相距甚遠,無心讀來,有些收穫,他正走入我的生活。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3

  談到文化,勢必是一個極為博大深遠的話題。它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根源,是我們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歷經千餘載歲月的滌盪,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文化瑰寶。面對如此之繁華盛景,一箇中國人,若是對自己的文化淵源一無所知,甚至鄙薄,顯然是極端可怕的。這不禁讓我們意識到,品鑑和把握先祖賦予我們的財富,並將其不斷延續,推向高峰,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古往今來,文化洪流奔湧不息,其之大,浩浩蕩蕩,其之深,難尋其底,其之絢麗多姿,琳琅滿目。正如我上文所說,把握和品鑑其精髓是關鍵所在。而文學的發展變遷正是華夏文化延續變化的一條清晰而又重要的主線,它的活力充分展現了我國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璀璨的精華。因此,抓住這條主線,有助於我們更準確,更深刻地領悟文化的神韻精髓。

  於是,我仔細研讀了餘秋雨先生的《中國文脈》。

  然而我驚喜的發現,這本書從一開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開篇第一句即指出“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劉和審美潛流。”這正與我的想法不謀而合,指明瞭我所追尋的方向,將文學的主線昇華為了文脈,這正是其根源所在。

  點明主題之後,《中國文脈》以中國文字起源為原點,從《詩經》講起,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楚辭,再到秦漢時期的統一與書同文對文學的影響,漢賦及《史記》,魏晉時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賢”等文人雅士的詩作文采,再到唐宋詩詞,元曲及明清小說,一氣呵成,展現出一條清晰的脈絡,既是文學的發展,亦是歷史的變遷,生動地為我解讀了中國文化的演化過程。

  縱觀全書,開始的兩個篇目,《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是總體綱領,它們酣暢淋漓地揭示了三千年中國文學的精神主脈,以及作為文脈載體的中國書法史,之後是對每個時代文脈分別以個體進行精細論述,使全書更加豐滿充實。

  作者站在研究者個人的角度,展現的是研究者個人的史觀和研究心得,並不過分強調說教,雖有爭議,但對於像我這樣非專業平民,能夠站在研究者的肩膀上,努力藉助研究者的眼睛,鳥瞰浩瀚的中國文脈,“竊取”某些研究者的點滴 1

  研究成果已經獲益匪淺。

  大浪淘沙,歷史沉浮,那一條貫穿中國文化的文脈正逢抉擇的關鍵。我們面對著繼承與發揚的機遇與挑戰,餘先生的作品點明瞭社會的現狀與背景的潮流。經典不可複製,此話擲地有聲,既承認了人類一切文化壯舉由盛而衰的必然規律,同時也提出,應當敬畏經典,保護經典,如此,才能重整重組,在大力改革中創造與推進新的中國文脈。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4

  乘隙讀畢餘秋雨先生《中國文脈》,特來作結。

  此書位列餘秋雨書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綱挈領、開宗明義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雖為後成之書,在先生心中分量卻是極重。先生今年將69歲,讀古人嘆世代風華,臨舊跡感往事來去,行萬里成久遠之思,籍散文展樸正情懷。我年淺筆拙,只能簡談所感,向有歷史擔當的前輩文人致敬。

  文學之中,我與詩最有緣。兒時我不懂詩,初讀《新編唐詩三百首》,讀得不解風味。長大一點後,什麼詩都讀。就這樣長到17歲那時正讀高二,冬日裡某一天,我紅衣紅褲紅靴紅帽,執飯盆快步從飯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後牆之時,我突然拍拍腦瓜子,告訴自己:哦,這就是詩啊。從此我認為自己懂了詩。我也寫詩,13歲和兩個女孩結了詩社,關注洋娃娃也關注世界。這段詩旅18年後戛然而止。

  與詩的糾葛並非解決我人生大問的單純線索,軍、史、哲等著作也淨化了我的心靈。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讀這些血火交織的文字,我至今仍將是當初那顆單薄頭腦。同時我感恩身邊不懈奮鬥的人們,他們以待人行事來為我定義,什麼叫做心胸與夢想。

  述說以上經歷,是想說明在有所準備之後,閱讀較不易辜負著者苦心。餘先生縱橫古今,將文脈正統,聯接於品格性靈;把傳世之作,勾嵌於人生沉浮。由於情境皆活,讀者可盡覽數千年名士風采。名士之間,落筆則有輕有重。例如屈原一節,他甚至附上《離騷》全文今譯;而不可繞過的蘇軾,卻僅寥寥數語。約取之間,彰顯著者思考結論餘先生重視的當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質,靜候佳音,正在其中。

  讀畢掩卷沉思,印象最深處,一為《離騷》天真爛漫之情,與《夢遊天姥吟留別》遙牽一線。二為歐陽詢楷書我多年珍愛,不想先生亦重。三為陶淵明不為人孰知的短詩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5

  《中國文脈》整書對中國浩瀚的歷史中的文化按時間順序做了一次梳理,讀完這近40萬字的鉅作,花了不少時間,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用來細讀了前面的兩篇“中國文脈”和“筆墨歷史”。

  如果說坐上火箭就能看清地球的全貌,那麼前兩篇文章就像火箭一樣,把人帶入了高空,讓中國的整個文學脈絡一覽無遺。個人比較喜歡從大局上去看待一個文學時代,這樣會比較客觀,等細緻到個人時,也許就會帶上一些主觀色彩了。

  古代的文學其實從小就接觸到了,“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上學以後漸漸的.接觸到了更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但以前並不明白,李白的詩到底美在哪。《詩經》在中國文學路上佔著多重要的地位。《中國文脈》一書中就很好了為我們闡述了其中的緣由。

  有人評論說《中國文脈》是“最好看的中國文學簡史”,當然我也是同意的,但必須解釋一番,"好看"可以看做是“好看懂”,整書的時間線索十分清晰,文學的發展從遠至近,一步一個腳印。分類也是相當的清楚。

  為什麼沒有用很多時間去細讀後面的一些文章,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很多都帶上了作者的一些個人喜好,當然,作為一種的文化的梳理,這也是自然。相對的這也能體現出作者的獨到見解。會讓人有不同的感悟。當讀到作者和我是一樣想法的時候,就會開心的笑笑,想法不同的時候,會失落,會思考一番。

  書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對曹操的評價。作者不僅肯定了的曹操的文學造詣,更是對他的筆墨讚美了一番。曹操在人的刻板映象中就是“壞”'"奸詐",這也只能歸功於《三國演義》。曹操做為建安文學的核心人物,其詩文都有開創一代風氣之功勞。其以樂府古題寫時事,不僅開創了樂府詩歌創作的新風,而且為後世詩歌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和啟示。他活在五言騰踴的時代,又使四言詩重放光彩,對嵇康、陶淵明、韓愈等人的四言詩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如果有人說孔明的文學造詣高於曹操,我也只能“呵呵”一笑。

  歷史淘盡了無數的英雄,文學何嘗不是呢,“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文學又何嘗不是呢!

【中國文脈讀書筆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