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哲學>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範文4篇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範文1

  暑假伊始,在網上看到李鎮西校長推薦了周國平先生的《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和《幸福的哲學》兩本人文講錄集,周國平先生一直都是我喜歡的作家之一,每每讀到他的文字,都能有一種洗滌心靈的靜感。於是毫不猶豫的買了《幸福的哲學》,整個暑假我都沉浸在文字的幸福裡。每讀完一個關於“幸福”的講座,合上書,都讓我思考在這個物慾橫流,心靈極度刺激的時代,如何保持好心靈的安寧和幸福。

  《幸福的哲學》是一本週國平先生根據自己的講座自行整理的講稿。在文中有很多當時的與大學生的現場互動,很有針對性,我想周老師的講座對當時即將拓展自己人生的大學生肯定能注入新鮮的血液,突然對這些學子有了一份豔慕之情。他告訴我們人活著是否能獲得幸福最重要的是看價值觀。也就是說想明白生命裡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次要的。

  首先是生命的快樂,周老師覺得一個人的生存離不開物質世界,但是生命它本身的一些需要,它們的滿足給人帶來的快樂是最大的,而這其實不用很多物質,很多錢。有一些需要,可以說是生命骨子裡的東西,比如健康,享受生命最基本的一個方面是享受健康。是的,現在每每聽到家人身體不適時,就覺得很緊張,也時常聽到有人為了事業過於勞累等等,當然我們很敬佩這樣的工作者,但又覺得有些許的遺憾,更有甚者,不顧自己的身體,紙醉金迷,更是不該了。我特別欣賞托爾斯泰的一句話,他說真正的物質幸福不是金錢,從物質角度來看什麼是幸福,那也不是金錢,是什麼呢?他說對個人來說是健康,對人類來說是和平。

  經歷過許多種快樂的人,到最後會意識到真正的快樂是精神的快樂。周國平先生說了他人生中兩段最快樂的時光。一個是他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礙於時代和他自身的年齡問題,他就只是單純的欣賞。在大學期間,他讀了大量的書,稱這段時期是青春期的閱讀,沒有目的,只是一種飢渴,一種想要和整個世界談戀愛,和人生談戀愛的衝動。他形容翻開一本書時的感覺為豔遇!“豔遇”這兩個字讓我想起自己年輕時在偌大的校園裡總想著能與傾慕的男子不期而遇,那是心底的夢想,是少女的情懷,忐忑而不安,青澀而美好。周國平先生說豔遇的時候是一種精神得到刺激與滿足時的驚喜。這種感覺,每一個深夜閱讀過的人應該都有過的,在你沒去過的地方,有那麼一個人,寫出了你的心聲,或者讓你對生活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這種感覺,都可稱之為豔遇。

  他的第二段最快樂的時光是初為人父時。他說,當女兒降臨之後,每一天都是新的,透過這個小小的嬰孩,他對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個小生命讓他的生活回到一種動物的最純粹原始的狀態。他喜歡給孩子餵奶,換尿布等等一起瑣碎的事情。他說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甚至戲稱自己是大奶瓶。他以為男性不能懷孕,孕育生命,餵奶,實在是遺憾!讓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對女人的珍愛。在他的孩子會說話之後,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當孩子的秘書,記錄孩子的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說,最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只是想在孩子長大後,給孩子一份禮物,讓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長起來的。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寶。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記錄下來,他不捨得讓孩子的妙語就這樣白白流逝。多麼細膩的父親,我也已為人母,與孩子的朝夕相處,陪伴著她的成長,有過無奈,有過不耐煩,但正如周老師所言更多的是驚喜,是快樂,這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現在很多的大家給我們關於孩子的生命啟迪,如龍應臺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

  《目送》,更有尹健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都是異曲同工的讓我們去體會生命的快樂。

  周國平老師要求我們若要獲得幸福也要學會閱讀與寫作,閱讀能養心,能養生,還要加上養顏。一個人讀不讀書,你從他的面容就能看出。一個人美不美不只是外在的東西,他有氣質,讀不讀書氣質就是不一樣,從表情、神態、風度都會顯示出來的。許多老學者老得非常美,讓你驚歎人老了還可以這樣光彩照人。我們作為一線的老師更是能夠感同身受,每每聽課之時,欽慕那些淵博之士,在他們背後的故事就是有著讀書的情結,我想每一個人都應該透過閱讀來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閱讀可以惠及子女。作為一名家長,如果你透過閱讀擁有活潑的智力生活和豐富的心靈生活,一定會給子女非常好的影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最主要的環境,父母的素質形成了家庭裡的一種精神氛圍。

  幸福真的是一門哲學,它啟迪的東西實在太多,關於生命的,人生的,教育的,文化的等等,社會生活都與之相關,但幸福不是像我們想的那麼的困難,只是對自己不正確的認知,是自己一直處於迷惘中,而無法定義自己的幸福。感知幸福,樂觀生活,努力做一個幸福的人。

  總之讀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就像德國著名詩人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智者對話,讀完此書,我明白了什麼是幸福,同時也感受其實現在自己已經很幸福了,珍惜現在的生活,在家庭生活與事業中發揮自己的能力,周國平老師希望您能再寫出有哲理性的書籍,寧靜我們的心靈。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範文2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於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數學教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數學知識生活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在孩子的眼中,數學是一些符號與文字的結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卻是豐富多采、充滿情趣的,是學生天天經歷的。他們對生活充滿著具體的、感性的認識。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及舊知出發,將生活中有關數學知識的內容引入課堂,並與課堂所教知識相融,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如“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對小學生來講是比較抽象的,我根據小學生愛聽童話的心理特點,設計了一個童話故事。先在黑板上出示26、83兩個數進行大小比較,接著敘述童話故事情節:由於2683比26、83大,經常欺負26、83,有個名叫“小數點”的魔術師,看了很生氣,決定要治這個2683。於是趁著2683不注意時,“小數點”(用紅色的小圓片)就悄悄地從3的右下角跑到2的右下角住下(師演示紅色的小圓片從3的右下角移到2的右下角)。這個數(指著2。683)還能神氣嗎?為什麼?學生回答後,我因勢利導引入新課。可見,小數點本事真大,只要移動一下它的位置就能使這個數大小發生變化。小數點位置移動與這個數大小變化之間有什麼規律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新知識。這樣把新知識融入於童話形式中,使單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有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1、讓學生從生活走進數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我先與學生隨意聊天,並提起請他們幫忙。學生們一聽老師請他們幫忙熱情頓時高漲,“老師你說,幫什麼忙?只要我們能做到絕對沒問題。” “我的爸爸過生日,他非常愛喝酒,我想送他兩瓶酒,可又怕他喝醉,我該選擇怎樣的酒?請同學們幫我出個主意。”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的經驗,紛紛說要買度數低點的酒。那麼,為什麼要買度數低的?酒的度數又代表什麼意思呢?學生被我反問住了。此時,一種新的數——百分數的學習,成了學生自身的需要。又如,夏天到了,學生需要喝大量的水。我校為了學生身體健康給學生送來了純淨水。大家都很高興,但一聽說要交錢都“啊”了起來。我便問怎麼了,學生問到“會不會很貴?”這一問讓我靈機一動,心想這是個好機會,何不讓學生自己去算一算呢?我在黑板寫出“一桶水3元錢,全班41人,假設一天最多喝2桶,請你算一算每個人一個月喝水大概會交多少錢?”問題出來後,學生興致勃勃算了起來。我發現要解決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很廣泛,例如“一星期上幾天課?一個月大概是幾星期?一個月在學校呆幾天(考慮到這月是大月還是小月)?算出總錢數後怎麼辦?用什麼辦法算得快?(估算),如果沒估算,算出詳細價錢結果除不進或小數太多,如何保留?保留到哪一位合適?”等等。於是要求他們小組合作,看誰想的最周全,算得最快。同學們互相啟發,互相吸收,觀念逐步完善,認識不斷深化,培養了學生之間團結友愛、互助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

  2、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自主探究,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由於學生的數學思維是一種心智技能活動,是內在的隱性活動,因此,必須藉助外在的動作技能、顯性活動作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內容要面對生活實踐,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營造一種寬鬆平等而又充滿智力活動的氛圍,引導他們藉助生活表象來學習知識,激發探究慾望。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演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35-95=135-100+5”,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5,難以理解。因此,我讓學生聯絡買東西找零的生活實際自主探究:媽媽帶了135元錢去商店買了一隻95元的特價電熨斗,準備用來熨衣服。她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35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5元,(應加上5元)。所以,多減去的5應該加上。這樣教學,抽象的運算獲得了經驗的支援,具體的經驗也經過一番梳理和提煉,上升為理論上的簡便運算;這樣教學,讓學生對數學的抽象思維找到了具體形象的生活依託,在腦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實現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

  在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很少關注這些數學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哪些聯絡。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教師應在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學生熟悉與感興趣的具體生活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其透過學習理解了的數量關係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實際問題,並且在解決豐富多變的生活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例如在教了“三步計算應用題”後,我上了一節《我們去秋遊》的實踐活動課,由於時值秋遊季節,而學校秋遊方案遲遲未定,於是我請學生透過上本地旅遊網站查閱資料,打電話諮詢有關景點選擇值得一遊的秋遊地點,並設計一套秋遊方案,供學校參考。學生們的學習慾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在教師的指導下紛紛收集制訂方案的所需資料,諸如團體門票價格、包車價格等,並自發地組成小組共同商討制訂方案。最後,學生送上來的秋遊方案,令我大開眼界,不光計算準確,而且還考慮到了許多我所沒有預料到的:包車時根據學校學生數,大小車搭配;學生身邊帶多少錢,怎樣合理使用……有的秋遊方案甚至還在最後寫了這樣設計的理由和好處。這樣的活動,學生不但熟練掌握了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在充滿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運用數學、實踐數學,讓學生在富於彈性空間的教學情境中運用已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合作與處理資訊中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體驗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快樂,激發了他們的自主探究和創新意識。

  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這樣,不僅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需要心理,而且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良好機會和氛圍。布魯納曾經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沒有探索,便沒有數學的發展。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動參與到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創設學習氛圍,創設開放性問題,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發揮小組合作精神,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高,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只有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範文3

  幸福的哲學告訴我們:貪婪的人永遠不會滿足。

  真正的幸福是身體健康,靈魂安寧。為了達到這種狀態,我們需要保護好完整的天性,不要用物質去損壞它。物質的滿足永遠都只是暫時的。

  經歷過許多種快樂的人,到最後會意識到真正的快樂是精神的快樂。周國平先生說了他人生中兩段最快樂的時光。一個是他剛剛進入大學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漂亮的姑娘。但是礙於時代和他自身的年齡問題,他就只是單純的欣賞。在大學期間,他讀了大量的書,稱這段時期是青春期的閱讀,沒有目的,只是一種飢渴,一種想要和整個世界談戀愛,和人生談戀愛的衝動。他形容翻開一本書時的感覺為豔遇!“豔遇”這兩個字讓我想起鍾立風,想起去現場聽他唱歌的感受,想起他的《像豔遇的一樣憂傷》。周國平先生說豔遇的時候是一種精神得到刺激與滿足時的驚喜。這種感覺,每一個深夜閱讀過的人應該都有過的,在你沒去過的地方,有那麼一個人,寫出了你的心聲,或者讓你對生活有了一種新的認識,這種感覺,都可稱之為豔遇。

  今天沒有爭取到機會告訴周國平先生,我的青春期閱讀可以說是從他的書開始的,一本一本,認真的讀,跟隨著書裡的思想成長。現在雖然不讀他的書了,但我知道,我寫文的風格受他的影響很深。因為有那麼久的時光,每天都在閱讀他的書,感受他的世界。

  他的第二段最快樂的時光是初為人父時。他說,當女兒降臨之後,每一天都是新的,透過這個小小的嬰孩,他對世界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這個小生命讓他的生活回到一種動物的最純粹原始的狀態。他喜歡給孩子餵奶,換尿布等等一起瑣碎的事情。他說這是一種,莫大的幸福。甚至戲稱自己是大奶瓶。他以為男性不能懷孕,孕育生命,餵奶,實在是遺憾!讓女人孕育子女是上天對女人的珍愛。說完這段話,響起了掌聲,這掌聲是在做的女同學自發的。他對女性的肯定,對女性智慧的評價,是他書中很大的一部分,熟讀他書的人,都是知道這點的。很少有作家這麼直白這麼誠懇的誇讚女性,寫出女性最寶貴的品質,並且發自內心的欣賞女性。

  在他的孩子會說話之後,他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當孩子的秘書,記錄孩子的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他說,最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只是想在孩子長大後,給孩子一份禮物,讓她看到她是如何成長起來的。這些才是生命中的珍寶。人的記憶是有限的,所以他要用文字記錄下來,他不捨得讓孩子的妙語就這樣白白流逝。

  每個人生來都是簡單的,複雜是後來造成的。在迎來這個小生命,他開始反省美好的人生。在講這段的時候他引用了一位哲學家的話,大意是說,嬰兒是最乾淨的,嬰兒的孕育是為了讓人們看清楚生活的本質,讓生活回到最簡單的狀態,讓生命恢復純粹,而天國是需要懷有嬰孩兒的心的人才能進入的。他說這個小生命讓他重返天國。

  曾經有一個讀者給他寫了一封信,落款是“生命本來沒有名字,你是,我是、、、”後來他用“生命本來沒有名字”這句話做題目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我有印象。人生來就沒有名字,是純粹的個體,至於隨著年齡增長而帶來的身份,權利,財富,都是社會的堆積物。人不能擺脫社會生活,但我們應該對身外之物保持客觀的態度與一定的距離。

  保持單純很難。有一個說法是動物自己需要多少、需要什麼,動物清楚,因為動物僅僅是要生存。但是人不清楚,人除了生存以外還有很多需要,精神的需要,物質的需要,這裡面就包括了許多假的需要。為了過的幸福,人生需要兩個簡單。物質生活的簡單和人際關係的簡單。假如這個社會里每個人都能好好的做人,社會就能太平許多。

  作為人,要想幸福,就需要珍惜平凡生活的價值,因為所有的不平凡都要回到平凡。不論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到最後是否幸福都是需要用平凡生活的好壞來衡量。在這其中,能夠和家人和睦相處是個重大成就。有野心的人把心思都獻給敵人,自然就少了好多時間獻給自己的家人。

  有三樣是幸福的根基:相愛的伴侶,和睦的家庭,知心的朋友。試想想,在外奮鬥回到家中,如果沒有笑聲,該多麼的悲慘。沒有可以交心的朋友,是多麼的孤獨。

  第一點,生命的'簡單說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講的是第二點,精神的豐富。做人的幸福,是區別於其他生靈的思考的能力。作為高階的生靈,享受老天給予的區別於其他生物的品質。總結了一下人的屬性有三個方面。第一是智力,思考能力。第二是情感,也就是感受力。第三是德,是實踐能力。

  智力,換句話說是自由的頭腦。人要有好奇心,對事物、對世界有了解的興趣,對知識有深切的渴望。還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善於動腦子。在周國平先生眼中,知識分子,不光要有知識,更重要的是思考的習慣,對事物有自己獨立的認識,並且執著的追求知識。他還講到丁肇中先生的故事,說做科學研究,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不是為了名利。作為一個人,需要對世界、對宇宙感興趣,對我們身邊的所有存在感興趣。而什麼是合格的學生,他說是有快樂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跟著老師跑的學生不是好學生。離開學校忘記那些公式與解題方法之後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羨慕所謂的專家,專家就是訓練有素的狗。

  在現今社會中,談幸福的工作很難。大部分對工作的要求就是工資多一些,待遇好一些。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快樂最重要的領域就是快樂工作,也就是擁有自己的事業,至少要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沒有快樂工作的能力。僅僅想謀生,就不會快樂。他說了一句話,我非常的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能夠養活自己。和喜歡的人在一起,能夠讓他們也感到幸福。”這兩句話,概括了平凡生活中的幸福真諦。

  第二是情感,一個人要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善於感悟世界的美,這樣才能更大程度上的感受到做人的快樂。一個人內心是豐富還是貧乏,所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有的人只能看到利益,看不到其他。這樣的人不能體會到真正的幸福。要如何使內心豐富呢。周國平先生說,一個方法是透過閱讀來薰陶心靈。豐富內心,讓內心有財富。關於閱讀,他說了三點:一是養成讀書的習慣,讀無用的書,與專業無關。二是選擇書,讀大師的書,第三把大師的書當做閒書。讀的多了,就有一定的沉澱。在讀書的過程中,會有作家說出了自己的心聲的感覺。這是自我發現、自我覺醒、自我豐滿的過程。另外一個方法就是寫作。記日記是為了記錄生活的美好,讓生命有回味的資本。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是經歷,是思考感受。留住感受與思考,生命裡一件重要的事。寫日記在某種程度上是輔助人進行獨立思考的。夜深人靜,獨處。心靈的賬簿,全是收入,沒有支出。寫日記是與自己的對話,透過對話,瞭解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樣在生活的時候就能夠更加投入。人有兩個朋友經常被忽略,一個是好書,活在好書中的偉大的朋友。另一個是自我,跟自己交談,發現身上更高的自我。

  第三點,幸福最高點是道德。做好事最快樂。人應有善良高貴的品質。善良讓生命和靈魂都處於應當的狀態。生命與生命之間要有同情心,能夠體會他人的不易,從而愛人。做人是有尊嚴的。而人殘酷起來比任何動物可怕。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範文4

  還記得20xx年中央電視臺曾做過一項“你幸福嗎”的調查問卷,在當時曾一度被熱議,甚或非議。

  上學時對於哲學這門科目是很迴避的,總覺得懂哲學的人都是高深莫測的,像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尼采等神一級的人物。

  《幸福的哲學》作者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散文家、哲學家、作家,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幸福的哲學》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輯談幸福;第二輯談人生;第三輯談人文精神;第四輯談閱讀和寫作;第五輯談教育和文化。

  周國平認為哲學就是談心,一種和自己談心的活動方式,哲學實際上就是從具體的日子、具體的事情跳出來,想一想人生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哲學就是幫助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一個人有了正確的價值觀,就會有好的心態,哲學讓人對人生有個準確的定位,實際上哲學就是教人如何從價值觀的角度去談幸福的問題。

  有人會說,幸福這個東西,很難說,好像是很主觀的感覺,很難有統一的標準。確實是這樣,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但是,你若深入地問一下,為什麼會不一樣?還是有標準的。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大的方面來說,其實是體現了價值觀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麼。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是人的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正是為了它,人們才做所有其他是事情。他的意思是說,人人都想要幸福,每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最後的目的都是要生活得幸福。有的人想發財,想做官,但發財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透過發財和做官過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有的人不想發財和做官,但並不是不想要幸福,他認為發財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別的事。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們對幸福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於什麼是幸福,主要有兩種看法、兩個派別。一派叫做“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休謨對此也有所闡發。這一派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什麼是快樂?快樂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煩惱。身體健康、靈魂安寧,就是快樂,就是幸福。他們還特別強調一點,人要從長遠來看快樂的問題,要理智地去尋求快樂。你不能為了追求一時的、眼前的快樂,而給自己埋下一個痛苦的禍根,結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

  另一派叫做“完善主義”。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說道德上的完善。他們認為,人身上最高貴的部分,是人的靈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這部分滿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的是人的精神滿足。

  在中國的哲學裡,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保護好生命的本真狀態。莊子在這同時還強調精神的自由,崇尚與造物者遊、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儒家接近完善主義,認為人生的理想境界是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安貧樂道就是幸福。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幸福的尺度》這篇文章談到:你今天幸福,但你並不能保證明天幸福。面對幸福你不可以貪婪,因為幸福本身就是有節制的。你不可以炫耀,因為幸福本身是樸素和寧靜的。不能忘了自我的幸福是許許多多人和機緣襄助的善果。幸福不是蜂蜜、糖和所有甘甜物質的混合體。它的尺寸始終在我們的內心的神聖之處。那就是對自己生命狀態的全然把握,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這個方式又是給自己帶來快樂,並對所有人有所裨益。

【幸福的哲學讀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