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音樂> 欣賞鋼琴師中的古典音樂

欣賞鋼琴師中的古典音樂

欣賞鋼琴師中的古典音樂

  1前言

  弗雷德裡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Chopin, 1810一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不滿20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電影《鋼琴師》中古典音樂欣賞。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度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經典電影《鋼琴師》,作為一部波蘭大導演攝製的反映波蘭猶太人在二戰期間遭受德國人殘酷迫害的電影,不可避免地選擇肖邦的音樂為電影的主導音樂。

  我要說,波蘭斯基在選擇音樂上匠心獨具,使歷史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發展巧妙結合,對於音樂素材的運用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波蘭斯基從眾多肖邦的作品中選用了三首夜曲、兩首敘事曲、一首圓舞曲、一首前奏曲、兩首馬祖卡和電影結尾時的鋼琴與樂隊的Grande Polonaise,每一首都選用得恰到好處,和電影的結構、情節和場景的轉換、主人公的心境環環相扣。

  2《 鋼琴師》 音樂賞析

  電影伊始,1939年9月23日,正當鋼琴家斯皮爾曼在華沙的錄音棚裡錄製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納粹的炸彈無情地降落下來。爆炸了,他還不走,外面有震動聲音,錄音師勸他趕緊出來,他還不走,玻璃碎片夾著濃煙衝進錄音間,這個場景給人印象很深。其實,波蘭斯基在這裡採用的完全是史實:《升c小調夜曲》平靜舒緩的開始,憂傷寬廣的基調,似乎預示著千百萬猶太人的生命即將終止的厄運。德軍佔領了華沙,猶太人被迫戴上大衛星的袖標,禁止在人行道上行走,禁止去餐館和公園鋼琴家賣掉鋼琴,全家人被趕到城中央幾個高牆圈起來的集中營,他只能在餐館裡彈鋼琴,換回一點點糧食。在這個時候,音樂,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

  影片的高潮出現在將近結尾處,1944年的冬天,德軍在東線節節敗退,華沙已經被蘇軍包圍,勝利解放指日可待,對於主人公斯皮爾曼來說這可能是黎明前最後的黑暗,但是一個意外發生了。這是電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個片段,是在鋼琴家為了開啟一聽罐頭,在火爐旁被德國軍官發現。波蘭斯基在這個場景之前,已經透過音樂為這位德國軍官是個什麼樣的人作了巧妙鋪墊。當時鋼琴家發現有德國人回來,便抱著罐頭躲進閣樓裡。這時,樓下隱約飄來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的琴聲,德國軍官將這段音樂彈奏得清冷幽怨,充滿了人情,瀰漫著惆悵和無奈,既暗示了他心有音樂靈犀、是一個藝術的欣賞者和同情者,又暗示了他骨子裡沒有其他德國劊子手那種兇殘本性。

  有了這個鋪墊,他作為一個德國軍官,冒險拯救一個苟延殘喘的猶太藝術家的薄命,才不顯得唐突。不知道過了多久,飢餓的斯皮爾曼也許是認為德國人已經走了,於是下樓在房間裡找工具撬罐頭蓋的時候,罐頭不小心掉在地上,裡面的水撒了出來。斯皮爾曼心疼地把罐頭撿起來,抱在懷裡。突然,一個全身穿著德軍制服的德軍軍官出現在他的面前,對於他來說一個身穿德軍制服的人意味著什麼?當軍官得知自己面前這個瘦弱無助的猶太人是鋼琴家時,便請他彈點什麼。我開始在猜想他會彈一個夜曲,經過這麼多的磨難,他難道不厭倦和疲憊嗎?鋼琴家略微遲疑了一下,似乎是驚魂未定,因為這個時刻也許就是他弱小生命的最後一刻。

  沉靜下來後,他選擇了彈奏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g小調第一敘事曲》是肖邦根據密茨凱維支的敘事史詩《康拉德華倫洛德》而寫。1828年,《康拉德華倫洛德》問世,敘述13世紀立陶宛愛國者華倫洛德領導民眾抗擊入侵的日耳曼十字軍騎士的故事。斯皮爾曼在此時此地選擇演奏它的`用意無疑只有一個一一反抗!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斯皮爾曼式的反抗!為什麼是反抗?他沒有選擇莫扎特或貝多芬等德奧系的音樂家而選擇了自己最拿手的也是本民族的驕傲肖邦的作品,如果導演選擇讓斯皮爾曼演奏莫扎特或貝多芬的曲子,那麼斯皮爾曼就純粹是賣藝求生了,無疑全片的魅力會大打折扣。但不是,他選擇了肖邦,而在肖邦的作品裡又恰恰選擇了《g小調第一敘事曲》,因為這首曲子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的樂曲,音樂論文《電影《鋼琴師》中古典音樂欣賞》。這一切都是斯皮爾曼在坐在鋼琴前那短短的一刻決定的,我想導演的意圖就是斯皮爾曼在這一刻已經決定選擇自己的方式反抗!他已經不再軟弱了。但他同時也知道演奏以後這個懂得音樂的德國人很有可能會打死他,於是先前摔瘸一條腿的形容憔悴的斯皮爾曼不見了;詢樓著身子四處找食物的斯皮爾曼不見了;對德國人P}若寒蟬、唯唯諾諾的斯皮爾曼不見了。現在這個坐在鋼琴前的斯皮爾曼是堅強的,重新獲得自尊的斯皮爾曼,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給他帶來痛苦的人!而在這種反抗中無疑他的祖國偉大音樂家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是他最佳的武器!

  鋼琴家坐下來,把顫抖的、帶著傷疤和凍瘡的手放在鋼琴上,第一敘事曲開始的琴音緩緩奏出來,一段略顯遲疑的開場白後,曲調變得流暢起來。這時,德國軍官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下,開始聆聽斯皮爾曼的演奏。在短促的、我們聽到了內心的憂慮的曲調後,憂慮不斷地增長,變成了暴風雨般的悲憤。預示著未來的悲劇性的衝突。一段憂傷嘆息之後,主題聽起來特別寧靜而明朗。

  這時的鏡頭裡是華沙城的廢墟上撒滿的月光,一束月光透過窗戶投射在演奏中的斯皮爾曼身上,像罩著一層薄紗,此時的鋼琴家也許在回憶過去美好寧靜的生活。突然琴聲的表現懷有警覺的沉靜,繼而旋律充滿了驚心動魄的悲憤之情,而最終失去了明確的輪廓,成為勢不可擋的滾滾波濤!最後結束部分還原為原來那樣真摯、憂傷。但平靜的氣氛只延長了幾小節,旋風般的尾聲又重新捲入狂風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劇性衝突的氣氛裡!我相信不只是那個德國軍官,根本沒有人能不為之動容。第一敘事曲的開頭和結尾,這是不是也預示了他的經歷,他的回憶,他已經不知道能不能再見到自己的家人,沒有食物,沒有保暖的衣服,甚至連鋼琴也沒有了,開頭的沉重和結尾的瘋狂,從沉寂到爆發就在這短短的兩頁譜子中了。

  鋼琴家選擇這首曲子是一個大義凜然的選擇,他要用生命的最後一刻,不屈地抗擊日耳曼惡魔,表達自己對迫害者的反抗,準備從容赴死!以前那個曾經對自己的同胞的反抗不理解的斯皮爾曼不見了,他的靈魂似乎變得堅強起來,五年來的痛苦遭遇,自己和家人悲慘的命運,對德國人暴行的仇恨和憤怒,都由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暢快地表達了出來。德國軍官顯然是被他的琴聲所打動了,是人性的光輝還是音樂的力量?是出於對戰爭的厭惡還是出於對美好事物的珍惜?我想還是不用說明才是對故事最好的理解吧!

  3小結

  電影的末尾,由阿德里安布勞迪扮演的鋼琴師斯皮爾曼正坐在金碧輝煌的音樂廳裡演奏。在管弦樂團的伴奏下,戰後演奏會上斯皮爾曼和樂隊演奏的是肖邦平靜的行板與華麗的《波蘭舞曲》。戰爭結束了,寧靜和平的生活再次回到人們身邊。他試圖去尋找和幫助那位德國軍官但沒有成功,在肖邦輝煌的波蘭舞曲聲中,影片結束了,迎接斯皮爾曼的依然是鮮花和掌聲。

【欣賞鋼琴師中的古典音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