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築介紹

徽派建築介紹

  徽州文化是歷史上的徽州(前稱新安郡)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在器物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還是在精神文化層面,都有深厚的底蘊和傑出的創造。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徽州文化亦然。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給徽州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使這塊土地逐漸成了華夏名區。可以說,徽州文化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後,這裡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於北宋後期,在明清時期達到鼎盛,作為一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在全國領取風騷約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是炎黃文化進入全面發展階段的一個縮影,它是中國傳統儒、釋、道思想文化的沉澱區。徽州文化所包涵的新安理學、新安志學、新安醫學、新安建築、新安樸學、新安教育、新安畫派、新安藝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藝、以至文房四寶、徽菜等在全國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國內外學者對徽州問題的研究,始於本世紀30年代。進入80年代後,以研究徽州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徽學”,且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原徽州地區、國內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研究徽州的組織機構。90年代後,徽州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徽學“被譽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的中國三大地方學之一。

  徽派建築是中國古建築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藝特徵和造型風格主要體現在民居、祠廟、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物中。它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其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設計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為中外建築界所歎服。它在總體佈局上,依山就勢,構思精巧,自然得體;在平面佈局上規模靈活,變幻無窮;在空間結構和利用上,造型豐富,講究韻律美,其中,馬頭牆、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上,融石雕、木雕、磚雕為一體,顯得富麗堂皇。

  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樑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託、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樑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互交融,達到珠聯璧合的妙境。樑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佔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鬥上的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杆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其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透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杆、水池、花臺、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整體顯得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徽派建築介紹】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