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淺談諸葛亮是阻擋歷史發展程序的罪人

淺談諸葛亮是阻擋歷史發展程序的罪人

淺談諸葛亮是阻擋歷史發展程序的罪人

  一部《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寫的聰慧近乎妖人,而實際確乎也是如此,而諸葛的智慧具體表現在政治謀略上。

  諸葛亮自由胸懷大志,自比管仲,可見其抱負鴻遠。當時曹操已經統一中原,僅剩下孫權可以爭鋒,而劉表和劉備根本還手之力。曹操伐吳侯,那是氣勢所然,除掉孫權,曹操就可以一統天下了。

  而此時的諸葛亮,為何沒去選擇曹操呢?其實曹操這個人是非常愛才的,那時徐庶正跟劉備,曹操就設計把徐庶給弄走了,徐庶為了孝順母親,不得不離開劉備,這才向劉備推舉了諸葛亮。那時的諸葛亮籍籍無名,這點連劉備都懷疑,這才有水鏡先生吹噓“臥龍雛鳳”的故事——水鏡先生是臥龍雛鳳的老師。

  於是劉備就去請諸葛亮。這諸葛亮深諳用人之機謀,劉備不得不玩“三顧茅廬”,而諸葛亮早就心中有數,於是連連“火燒博望”和“火燒新野”,龐統現出連環計,最後促成孫劉聯軍演繹了歷史奇蹟“火燒赤壁”,從而開創了“三足鼎力”軍事局面。

  諸葛亮出山的三把火,燒出了三國鼎力,從而為其在政治上成為蜀國的真正統治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赤壁之戰,“捉放曹”是諸葛亮為最終實現政治抱負的機謀,這不僅能開拓三國鼎力的局面,同時也使得最不服諸葛的關羽無話可說,後來在劉備進川時也不得不成為諸葛的一顆棋子。在諸葛亮的軍事謀略下,劉備迅速佔據了荊襄九郡,鼎足雛形形成。

  這時諸葛亮的師兄龐統也因連環計的成功,使得劉備刮目相看,同時也看出龐統的政治才華遠在諸葛之上,於是都封為軍師中郎將,與諸葛亮齊名。要知道劉備用人是十分精明的,喜歡龐統多一些。於是劉備進川時,就只帶龐統和魏延等進川,而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等大將都留在了荊襄。諸葛亮對於劉備的選擇,自是心知肚明,更知道自己的'師兄善於機謀而不善用兵(這點劉備未想到),因此在進川的安排上並未表達任何意見,這樣在圍雒城(四川德陽廣漢)攻城戰中,龐統被飛箭射中,死時年三十六歲。看看,哪有文士親臨一線戰場的道理?不死才怪。

  龐統的死(遲早要死:入川后和劉備再次分兵兩路,不雒城死,也會死於成都馬超槍下)促使諸葛的機謀展開:於是留下了關羽,帶走了趙雲和張飛。這才有關羽的“走麥城”。要知道留守荊襄的最佳人選應該是趙雲,因為趙雲才是一個嚴格執行命令的將才,而不是關羽自我狂妄的那種帥才。這個時候的關羽,也不得不聽從諸葛亮的安排了,而且荊襄的重要性,作為關羽,自然也會認為只有他可為,然而終究還是忘記了聯合孫權的精要——實際也是不可能真正聯合的,孫權早晚要取荊州的!因此這一切都在龐統之死就定下了。

  諸葛亮進川,迅速取得成功,為劉備打下了江山,終於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鋪平了道路。我們再看,關羽死後,劉備帶領張飛去送死,諸葛並沒有死力勸阻,而且把趙雲留下了,這裡絲毫看不見諸葛亮的政治謀略,反而是陰謀——那就是徹底消滅劉關張集團,形成諸葛勢力,以後的結局更是按照諸葛亮的願望發展。

  劉備死時,這才知道諸葛的用心,於是演繹了“託孤”戲,把諸葛亮牢牢拴住——諸葛亮也就只能去演臣子的角色了。

  從此以後,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不得不去北伐——同時為了自己的利益,事無鉅細,大權在握,最終導致“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淒涼景象。

  相反,如果諸葛亮當了蜀國之主,局勢自又不同,遺憾的是遇見劉備這樣一位精明的用人專家。

  再反過來看,如果不是諸葛亮那三把火,那麼魏晉時代會在赤壁之戰時到來。因此,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看,諸葛亮是自負其才,為了個人目的,逆天而行,阻擋了歷史的統一程序,是歷史的罪人!

【淺談諸葛亮是阻擋歷史發展程序的罪人】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