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歷史> 保和殿鮮為人知的歷史

保和殿鮮為人知的歷史

保和殿鮮為人知的歷史

  保和殿,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位於中和殿後,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為保和殿。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栱,下簷為重昂五踩斗栱。內外簷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緻,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採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簷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保和殿於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於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清順治三年(1646)至十三年(1656),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清代殿試自乾隆年始在此舉行。

  凝鼎銘而當陽,聖籙同符日月;

  握乾樞以御極,泰階共仰星雲。

  ——乾隆題保和殿

  祖訓昭垂,我後嗣子孫,尚克欽承有永;

  天心降鑑,惟萬方臣庶,當思容保無疆。

  ——乾隆題保和殿

【保和殿鮮為人知的歷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