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西周都有哪些文化成就

西周都有哪些文化成就

西周都有哪些文化成就

  一、“五行”與《周易》

  西周末年就已出現了對“五行”的認識。《尚書?洪範》把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稱為“五行”,並認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效能,認為“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牆;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牆作甘”。“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火曰炎上”,是指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木曰曲直”,意思是指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金曰從革”,是指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西周時期的人們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

  此外,儒家經典五經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時出現的,其內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武術、煉丹、養生、哲學、歷史、文學、藝術、教育、民俗、心理、倫理、軍事、宗教、卜筮、堪輿等諸多方面。《周易》是以八卦構成的,每卦有卦辭,每爻有爻辭。卦辭與爻辭是經文,稱為《易經》,後人對卦辭和爻辭進行說明、解釋,甚至加以發揮,這些文字叫做傳文,稱為《易傳》。現存的《周易》十卷,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

  《周易》內容豐富切如此,是人們瞭解宇宙、世界的一個通道。是故深得孔子喜愛,孔子為讀它竟然三次磨斷了扎書簡的繩子。“韋編三絕”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中國儒家的經典是四書五經,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是《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易》被儒家尊為五經之首,可見儒家對它的看重。

  《周易》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彌久而不衰。

  二、文字與文學

  西周流傳下來的甲骨文與青銅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金文的文字內容比甲骨文更豐富。從殷商器上的一兩字到西周春秋器上的數百字,記錄了祭典訓誥、征伐功勳、賞賜策命、盟契誓約、婚嫁家用等史事。跟青銅器一起鑄成的銘文,其形式要求莊嚴,穩重,端肅,有序,精美,以符合“藏禮於器”的禮儀文化的特點。

  較長篇幅的西周金文的代表是陝西岐山出土的有近五百字的毛公鼎,記述了關於西周的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史實,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陝西臨潼出土的記述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衛諸器等器,都載有銘文。透過這些文字,更加豐富了後人關於西周社會歷史研究的內容。

  今人容庚《金文編》 收錄了二十世紀五十代以前出土的銅器銘文近三千單字。此後數十年間中國又出土了大量的商周銅器,又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這就說明西周時期是中國古文字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世傳周太史籀作大篆,經過長期流傳下來的籀文,在書法上與金文或有某些不同之處,但在當時是一般比較通行的文字,與銘刻在器物上的金文是一致的。西周金文形體演變的主要趨勢是線條化。

  現存《尚書》中的“周書”和“逸周書”等,就是經過後人選編而儲存下來的西周文獻典籍的`一部分。這些篇章是當時的重要歷史文獻,文章結構複雜,文辭簡練,表現了當時嚴謹的文風。

  三、禮樂

  周代禮樂制,等級森嚴,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禮儀有別,所用的音樂也不一樣,所用樂器也不同。如祭祀天神,“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 ;祭地示,“乃奏太簇,歌應鐘,舞《咸池》” ;祭山川,“奏蕤賓,歌函鍾,舞《大夏》,” 兩君相見,用大雅《文王》;諸侯設宴招待來訪使臣用小雅《鹿鳴》、《四度》、《皇皇者華》。又如天子祭祖用的《雍頌》,士大夫則不能用。

  在周雅樂中,器樂、舞蹈、歌唱往往分別進行,並不完全合在一起,舞蹈由與笛相似的管和歌唱配合,歌唱由彈奏樂器瑟或簧管樂器笙伴奏,器樂即所謂“金奏”,是鍾、鼓、磬的合奏。“金奏”規格很高,只有天子、諸侯可用。大夫和士只能單單用鼓。鍾和磬以其宏大的音量和特有的音色交織成肅穆莊麗的音響,加上鼓的配合,確實能造成天子、諸侯“至尊至高”、“威嚴”無比的功效。當時可以看到“六代樂舞”,即黃帝時的《雲門》、堯時的《咸池》、舜時的《韶》、禹時的《大夏》、商時的《大濩》、周時的《大武》。

  西周所用雅樂的歌唱部分均屬於《詩經》中的《周頌》、《大雅》和《小雅》。而《國風》中只有《周南》、《召南》在西周後期用於等級較低的“禮”。清代學者方玉潤在分析《周南·芣苡》一詩時對詩所表現的情形進行了想象性的描述:“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曠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今天,我們只能從文字中去品察其中的節奏和韻律。

  周代還興辦了音樂機構“大司樂”,在音樂方面系統的訓練貴族子弟。《周禮·春官·大司樂》中記載了大司樂教授樂舞的具體內容:以樂德教國子:中和、祗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雲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樂》防民之情,而教以和。” 說明《周禮·地宮·大司徒》已注意到音樂對人情志的影響。

  四、服飾

  中國服飾制度,在周代逐步完善,帝王、諸侯、貴族都依照場合與身份穿著服飾。

  周代的服飾,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領開向右邊;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韍”,用來遮蔽膝蓋,所以又叫做“蔽膝”。

  冕服是男服服飾中最尊貴的一種。冕服主要在祭典中穿著,比如祭祀天地、五帝,享先王、先公,祭祀山川、社稷等,是主要的祭服。但是天子受諸侯朝覲、大婚親迎時也要穿冕服,其服飾主要由冠、衣、裳、蔽膝、革帶、大帶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飾,周代共有九章花紋,即龍、山、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含義。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女服也是與“禮”相合。《周禮·天官》中記載道:“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禕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祿衣、素紗。辨外內命婦之服,鞠衣、展衣、祿衣、素紗。”王后跟從天子祭先王的祭服是“禕衣”。王后跟從天子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的祭服是“揄狄”,是青色衣,畫揄狄紋十二章紋,揄狄羽色亦為五采。王后跟從天子祭群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的祭服是“闕狄”,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狄紋。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是“鞠衣”,也是諸候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王后禮見王及宴請賓客的禮服是“展衣”,也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王后燕居時的常服是“祿衣”,也是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素紗”主要是襯在六服的面,這樣可以顯示出六服的色彩。

【西周都有哪些文化成就】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