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語文> 紫藤蘿瀑布的教後記

紫藤蘿瀑布的教後記

關於紫藤蘿瀑布的教後記

  第一部分

  目前,在主流視線關注下的中學語文課堂,確實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裡,師生的課堂行為大都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幟下發生和進行。在一些地方,上述六個字已經獲得了可以對課堂教學行使一票否決的威權。如實地說,出現在教室裡的這番新景象對於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具有革命性的、建設性的意義。關於這一點,人們已經談得很多了。但是,同樣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現有的課堂實踐資料,卻未必都是真正指向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所確立的目標的。即便是從那些經過反覆演排並精煉出來的課例裡面,我們在經歷了“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短暫欣喜之後,仍不免有“淺草才能沒馬蹄”之慨。我的這種感受,在史紹典先生的《想到了野狐禪》(載《中學語文》2003.8上)一文中得到了確認。我也固執地認為,在“丟掉了文字”、“不讀書”的前提下,是沒有“自主探究”可言的。

  不僅如此,語文課堂裡,學生在自主閱讀和合作學習的基礎上的“探究”,不應該僅僅或常常是停留在“暢所欲言”的層面上,它還應該有更深層次的嘗試。例如,對於學生之間的不同觀點,如果不能統一,也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別人的不同觀點,試圖去發現並理解這些觀點產生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許會修正自己的看法,也許會認同對方的觀點,也許繼續堅持自己的觀點。總之,他將體會到“共存”和“妥協”的意味,體驗到尊重和寬容是有益的。再如,我們常常提倡,閱讀要和文字對話。其實,“對話”除了走向文字展現的境域之外,除了將作者所表現的情致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嫁接之外,還有一個幽微的層面,文字的背後是作者,我們的閱讀是在和作者握手,上升到對話則是在同文本的作者交流、談心。在經歷了《紫藤蘿瀑布》的教學之後,我更加確信“探究”是有層次的,並且驚歎學生的“自主”可以怎樣地超出並改變老師的意料。

  第二部分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將《紫藤蘿瀑布》安排在七年級上冊的“人生”主題單元。這篇出自學養深厚的名家之手、幾於“大象無形”的散文名篇,引得不少專家學者津津樂道,即使將它作為大學生的功課,也是很有文章可作的。備課時,我計劃安排課前預習,然後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重點是朗讀和整體感知課文,同時留下充裕的時間讓學生默讀課文,醞釀閱讀感受,發現問題。第二課時,學生交流感受,提出並研討疑難問題。最後,將本文同前面的幾篇課文作簡單比較,讓學生了解、認識本文“借景抒情”(或“託物言志”)的寫作特點,最後佈置作業。

  要求學生仔細觀看教科書前面的彩色插頁上的“紫藤蘿”圖片。思考:你從圖片上看到的紫藤蘿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

  學生很快就抓住了一些特點:⑴花多(文雅的表述是“繁盛”),⑵由“株”、“穗”、“朵”組成,⑶每一穗上的花上面的盛開,下面的待放, ⑷每一朵花的顏色是“上淺下深”。 學生的正確回答顯然得益於預讀課文的“先入”作用,它為學生觀察紫藤蘿提供了觀察方法的幫助,是真實的收穫。同時在不經意中獲得了關於課文的第一條線索——景物描寫的順序。

  接著,我範讀課文,學生思考問題:文章對紫藤蘿的描寫同我們對紫藤蘿圖片的觀察,有那些不同之處?學生的發現如下:

  ⑴文章寫了紫藤蘿的花瓣和花蒂,圖片上則看不清楚;

  ⑵文章寫的是一棵完整的大樹,圖片上的只是一棵小樹,或者是一根樹枝;

  ⑶文章還寫了花香,圖片上卻聞不到;

  ⑷文章中的紫藤蘿是動的,有活力的,圖片上的則是靜止的、呆板的;

  ⑸文章寫的紫藤蘿與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

  學生的發現超出了我的設想,我有點喜出望外。我據此指出,很多時候,文字的表現力、感染力比顏色、線條、聲音等更全面、更準確、也更深刻,因而更有益於智慧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喜歡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本文的作者正是這方面的榜樣。

  在介紹了作者的有關情況之後,我問學生: 剛才我們說課文中的紫藤蘿與作者的心情是相通的,那麼,課文中作者的心情到底是怎樣的呢?有什麼變化?學生很快就找到了重要詞語“焦慮悲痛”和“寧靜喜悅”。我接著告訴他們:人的感情變化有時藏在心裡,流露在表情神態上,有時則表現在言談或動作上。學生馬上明白了,文中的“停住了腳步”、“加快了腳步”也是表現思想感情的。這樣,就有了關於課文的第二條線索——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線索。

  接下來是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經過短暫的思忖,學生開始各抒己見。幾番辯詰之後,概括如下:“賞花憶花,感悟生命。”

  最後,默讀課文,整理讀書筆記;根據個人感受,提出與課文有關的疑難問題,用於下節課交流。

【紫藤蘿瀑布的教後記】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