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文化> 山西飲食文化與春節民俗

山西飲食文化與春節民俗

山西飲食文化與春節民俗

  豐富的春節飲食是山西春節民俗的一大亮點,“天下面食,盡在三晉”,名目繁多的麵塑和麵食製作精良,烹飪考究,風味獨特,除夕餃子、臘八飯、棗山饃饃、炸油糕……兼有實用和審美的雙重功能,彰顯著山西民眾的睿智與熱情。晉南春節要蒸棗糕、年饃,包餃子,到了添倉節還要吃春餅、春捲。晉北春節的飲食特色是吃油糕、莜麵栲栳栳等。晉東南的沁縣、武鄉等地,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隔宿麵條或掛麵,取連年有餘、長壽吉祥之意。

  春節,所有家庭中最普遍的飲食就是餃子。對於餃子的叫法,山西各地有所不同,平遙縣和古交市稱“角兒”“扁食”,晉城叫做“圓食”,“圓”指過年圓滿結束,“食”諧“十”音。餃子依據包成的形狀,又有不同稱法,有的把餃子捏成圓形,再捏出對稱的像相公帽的兩稜兩角,意味著做人辦事要有稜有角、肚裡有貨,即稱“相公帽餃子”;還有的把餃子捏得像元寶和麥穗,取意來年財源滾滾、五穀豐登,故稱“元寶餃子”“麥穗餃子”。在包餃子的時候,各家會包入硬幣或糖棗等物,吃著硬幣預示“財運高照”,吃著糖塊象徵“甜甜美美”,吃著棗子則表示“子孫興旺”。大部分人家以包硬幣居多,以卜一年之吉,大人吃出銅錢,供於財神香爐內;小孩則裝在身上辟邪。煮餃子的`時候忌諱煮破,如果煮破了不能說“破”,而說“掙”或“開花了”。民間百姓一般在除夕晚12時煮熟餃子來吃,取意交子,因為除夕晚12時恰好是過去的“交子”時辰,子時過後便進入新的一年,迎接喜氣,因此應縣當地也稱之為“接氣餃子”“更年餃子”。侯馬市第一鍋煮好的餃子要盛出一盤供奉先祖,餃子要多煮一些,吃的剩下意為年年有餘,盛餃子時除了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碗,意為希望來年家中添丁。除了除夕吃食,初一也要繼續食用,取意“混混全全”,吃餃子時要沾上老陳醋才夠地道。

【山西飲食文化與春節民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