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資訊科技> 淺談資訊科技在國小數學中的運用

淺談資訊科技在國小數學中的運用

淺談資訊科技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資訊科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目前,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已融入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它以語言、文字 、影片訊號和聲音等新穎獨特的方式給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 ,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被譽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因此,作為教育教學的內容及方式也必須隨著改變,同時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善於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現代資訊科技進行有效教學,要善於把現代資訊科技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教和學都能高效進行。

  同時,我們又發現現代資訊科技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視,目前有的學校規定:凡是公開課必須用多媒體。這就使得有些教師為了證明自己是在用現代資訊科技,就用電腦展示幾道口算題,感覺自己也是現代化教學。就連平時的日常教學,用多媒體覺得是一種時髦,以至於有的老師課課都運用資訊科技,造成老師們搶佔多媒體教室的現象。這樣的做法不僅“大材小用”,而且浪費了教師們的大量精力和寶貴時間,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諧局面。那麼,在數學教學中應如何正確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呢?藝術不只在於傳授本領,更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時,他們的創新意識才更容易被“喚醒”。但怎樣才能使這種任務驅動式教學真正有效地進行呢?藝術不只在於傳授本領,更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時,他們的創新意識才更容易被“喚醒”。但怎樣才能使這種任務驅動式教學真正有效地進行呢?

  一、運用資訊科技促進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華羅庚曾經說過: 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脫離實際。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 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 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 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十分注意聯絡學生生活實際, 注重實效性。例如, 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 教師先用計算機展示一幅影象清晰、色彩鮮豔的秋天風景, 並聲情並茂地說: 現在是秋天, 你們看, 秋天多美啊, 火紅的楓葉, 美麗的蝴蝶, 青翠的松樹來到秋天的大自然中, 你會發現很多美景。同時, 電腦一一抽出楓葉、蝴蝶、松樹的圖案,接著讓學生找出它們的特點。這樣美的畫面和學生生活經驗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學生們的審美感, 歡悅的笑容在他們的臉上綻開, 他們饒有興趣地進入了求知的境界。這樣利用資訊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 將資訊科技融合到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來, 充分利用各種資訊資源, 引入時代活水, 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 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 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寬知識面, 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 使教材“活”起來, 讓數學學習更貼進生活。

  二、 創設“任務”情境,喚醒創作意識。

  任務的匯入是課堂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第一步驟。“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任務匯入就能吸引學生,對整節課將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在完成一個與他們的實際生活與學習密切相關而且比較有趣的學習任務時,他們會非常專心致志、樂此不疲,比如講授Flash動畫製作時,我首先演示的是學生喜愛的籃球運動動畫,透過形象生動的範例作品的展示,不僅能很有效地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能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激情。

  三、 設計“任務”層次,不斷深化學習。

  教師進行例子教學時,可以在一節課裡設計好幾個任務,但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能力,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等原則。比如學習WORD 自選圖形時,我給出的例子是:根據自己的理想,設計一張未來身份的名片,但分為三個任務:①有單位、職務、姓名、單位標誌圖片 ②名片要有邊框或陰影效果 ③有文字框、藝術字、自選圖形、填充效果設定等。 學生馬上被這些“任務”所吸引住,他們設計的名片什麼形狀都有,想法很有創意,製作非常美觀,知識應用恰到好處。

  四、提高“任務”難度,激發創造性學習。

  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如果太過順利,往往會降低他們學習的熱情。如果在教學中適當地提高任務要求、增加難度,反而會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去創造性地完成學習任務。當然在具體教學中設計任務時,要堅持讓學生“跳一跳,能夠著”的原則。比如教學完插入藝術字後,我又佈置學生練習“選擇教室需要佈置的一個欄目,設計標題,插入藝術字”,學生為了將身邊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他們很主動地學習藝術字的插入、編輯的方法和技巧,很有興趣地討論藝術字的大小、顏色、樣式和藝術效果,齊心協力地很好地完成這一任務。又如,如教學用Powerpoint製作簡報時,因當時學校正處於“綠色學校”複評時期,於是佈置學生用兩週時間完獨立或合作完成一以“環保”為大主題的電子簡報,學生為了完成這一課題,查閱資料,確立小主題,編寫小文章,繪畫小插圖(個別同學甚至製作小動畫),設計排版,製作幻燈片,在完成過程中,他們或同學間相互討論學習,或請教不同學科老師,或到圖書館,或上網際網路對於這樣的小課題和長作業,學生在參與積極性、知識掌握程度、技能整合應用、能力鍛鍊發展等方面,都不是課本上任何的上機練習題所能比擬,最後評析作品時,學生的成功喜悅盡寫在臉上。

  “任務驅動”教學法,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如果發揮好這一教學優勢,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將切實落到實處。

  五、善用多媒體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書本問題時非常流利,但在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就束手無策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只要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責任是我們教師,是我們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過分的把知識“純粹”化,而忽略了知識與生活的關係。 新課程理念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內容應當來源於學生的現實生活,我們在教學中,應把學生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態的數學現象和數學問題再現於課堂,來拉近學生生活與數學知識的距離,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變得通俗易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感受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絡,而這些教學資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現象和問題的呈現就可以利用資訊科技來完成。

  比如在教學“小明的一天”也就是學習24時計時法,對小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我把班上一個學生一天的起居作息情況製成七組鏡頭:午夜12時,夜深人靜,人們進入了夢鄉;早上6時30分,天漸漸亮了,小學生起床洗臉;早上7時30分,小學生背上書包上學;上午11時30分,小學生放學;下午2時30分,學生背上書包上學;晚上7時,全家在看中央臺的新聞聯播節目;又是午夜12時,一天過去了。每組鏡頭,都配有鐘面,看到時針、分針不停地轉動。同學們邊看邊論,熟悉的人、熟悉的場面,普通計時法與抽象的24時計時法就在自己身邊。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如:三年級數學中平移與旋轉介紹的就是學生身邊的生活現象,可是什麼是平移?什麼是旋轉?在生活中有什麼用處?對三年級學生來講還是比較陌生的,我們就利用攝像機攝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轉現象讓學生觀察,把學生的視角從課內擴充套件到課外,讓學生的思維回到數學知識的原生狀態中去認識概念、瞭解作用,增加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看到了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六、善用網路互動,提高練習效果,延伸數學知識

  練習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並發展為智力的一種活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強大的互動功能,可以進行不同形式的練習,也可以進行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訓練,這樣既鞏固了新知,又發展了思維,培養了能力。如在安排課堂練習時。可以利用計算機將正確、錯誤的評價以及提示、指導、建議等資訊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的不同解題過程,透過網路在螢幕上顯示,起到了互動作用。不僅使學生很快地瞭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加深學習體驗,而且教師也可從中獲得教學反饋資訊,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使教學過程向教學目標靠近,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學生平時在鞏固練習時對做題目最感到厭煩,覺得沒有意思,我們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就利用多媒體將練習的形式不斷變換。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利用計算機網路將練習設計為闖關遊戲,按練習的難度把題目分為幾關,有過獨木橋、摘草莓、登高山、遊兒童樂園,並設定了只有闖過第一關才能闖第二關,關關都有鼓勵的程式。學生在好勝心的驅使下,根據自己的能力,不斷地克服困難,奮力拼搏,很多同學都順利透過關口,到達了目的地。練習量雖然很大,但是學生絲毫沒有厭倦的情緒,而感受到的是興奮是成功的愉悅。下課後大部分學生說:這樣的練習真有意思,能不能以後多上點這樣的課。教師也可以隨時根據學生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輔導,較好地體現不同學生完成不同數學的教學新理念。 在數學課《認識圖形》的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學生上網搜尋“平面圖形”的相關知識,我就利用這個功能把學生網上搜集到的“交通標誌牌”、“傢俱圖片”等許多資料,調到大螢幕上,實現資源共享。

  實踐證明,最佳化課堂教學,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最優的課堂氛圍中完成學習和創造,收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率和課堂教學效果。

【淺談資訊科技在國小數學中的運用】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