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元宵節> 超級簡單元宵節手抄報

超級簡單元宵節手抄報

超級簡單元宵節手抄報

  元宵節是新年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是新年之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在這個月圓之夜有著精彩的傳統表演,還有著美味的食物,是個有趣的節日。下面整理了超級簡單元宵節手抄報,希望對您有幫助~

  超級簡單元宵節手抄報

  元宵節的傳說和寓意

  1、自我國古代,每年農曆的'正月成為”元月“,月圓之夜成為”宵“,所以正月十五成為元宵節,自此以後,一元復始,永珍更新,是春節的延續,人們採取各種方式來慶祝,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上風上水,所以也成為”上元節“。

  2、元宵作為一種傳統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在宋代就流行元宵節吃元宵的風俗,當時稱其為“浮元子”,後人成為“元宵”,又稱“湯圓”。以花生、芝麻、桂花、紅棗、果仁等各種豐富的餡料、用糯米粉包成,可葷亦可素,風味不同,可蒸煮、煎炸等食用方式,寓意團圓、美滿之意。

  在江南地區,吃湯圓是冬至的習俗,有古詩為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有團圓、美滿之意,相傳冬至吃元宵寓意家庭團圓、和睦,又稱為“冬至團”,可以用來互贈親朋好友,也可祭祖。

  3、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傳說很多,小編來給大家說兩個有趣的。

  據說漢武帝時期。宮中有一名宮女名叫“元宵”,此女長期在宮中不得與家中父母相見,因為思念家人整日悲痛不已。有位大臣東方朔比較同情這位宮女,決定幫她,於是對漢武帝說,玉皇大帝要派火神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或火燒長安,想要逃過此劫,需由元宵姑娘在這一天做一些湯圓,因為火神喜歡吃,並要長安城內全體臣民要張燈結綵,供奉火神。

  漢武帝決定準奏,於是元宵姑娘見到了家人,從此以後,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流傳下來這一天要吃元宵。

  4、傳說之二,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正月十五這一天,楚昭王經過長江,見到一些漂浮的食物,是一種帶餡的白色甜食,於是請教孔子,孔子曰,此食物外白內紅,乃復興之兆頭。楚昭王大喜,此後每年正月十五,便命臣民仿製這種食物來吃,從此以後,便有了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5、元宵雖然寓意好、味道好,但是不宜多吃,糯米的粘性高,尤其小孩子和老人消化系統功能弱,多吃會引起胃酸、燒心等不適。

  元宵是高熱量、含糖分多的食物,吃完最好喝點湯,並且不要馬上睡覺,適當的活動以後方可休息。

  6、總之,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每個人都要吃一碗熱騰騰的元宵,而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小孩子們挑燈籠,逛廟會、看花燈、踩高蹺、舞獅子,簡直太熱鬧了,是春節後的最後一次狂歡。這一天以後,人們又要進入新的一年的辛勤勞作,所以這一天要慶祝一下,表示對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希望。

  吃元宵傳承與發展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號。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也稱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糰、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元宵)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裡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裡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超級簡單元宵節手抄報】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