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讀後感> 讀《道德經》後感

讀《道德經》後感

讀《道德經》後感

  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德經讀後感(二)。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10月17日顧老師講解了《道德經》的第三章至第七章,我來分別談談自己的感想:第三章,講了聖人治理國家的辦法。我覺得,當今社會,和這章所要達到的境界有蠻大的差距。問題就出在:沒有做到“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現在的電視、報紙、網路充斥著物慾,住豪宅、開名車、出國豪華遊,成為成功人生的標誌,也是很多人的夢想,但是,能實現這些夢想的人畢竟只能是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人,這就容易造成貧富差別加大,不患寡患不均,於是產生了諸多社會治安問題、員工跳樓自殺問題、甚至惡性開採資源、礦難事件、毒牛奶事件等等,作為律師,我還辦理了不少家庭成員之間的官司,有個客戶就說:以前沒錢的時候,家裡人很和睦。

  現在有錢了,反而不太平了。我覺得都是和整個社會過渡追求物質享受、一切向錢看有關。佛教裡也說人生有幾大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見了,會心生求的慾念,求不得就很苦。索性不見,心就不亂也不苦了。可是,畢竟現在的社會已經發展到了這個地步,很多東西我們已經見了,那麼怎麼辦,怎麼才能做到心不亂?這就要修煉了吧。物質生活一概否定也不是辦法,畢竟住得寬敞點總比三代擠一室舒服、開車總比騎腳踏車舒服,活動的半徑也增加了,但是我們不能過渡追求,對財富和物質享受要有點超脫的.心態,要學會從簡單的生活中享受樂趣:自家陽臺種的花不比別墅的院子裡種的差;吃青菜也能吃得津津有味,不需要鮑魚魚翅才能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有機會就出去走走,和大自然多親近,也不一定非要出國豪華遊,不要和別人比較,其實,每個人的外在無論怎麼光鮮,都有其煩惱和不如意的一面,我們在自己的格局裡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這樣,自己的心理壓力也會降低。第四章,最讓我受用的兩句是“和其光,同其塵”,這是讓我們在人際關係中,要學會和普羅大眾和諧相處,包括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知識分子,有時不免有點清高,談得來的人多交流,談不來的人就不願多交往,我想,這句話給我的感受就是:對所有的人都要尊重,況且每個人都有他光輝的一面,我們要學會欣賞其好的一面。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前讀經時一直不能理解,老師一解釋,知道“芻狗”是祭祀時用草扎的狗,在祭祀時非常神聖,可是祭祀完了,就會被人丟棄一旁,一文不值。我豁然開朗。真的,萬事萬物都是“芻狗”,你覺得他有多尊貴,他就有多尊貴,你覺得他有多低賤,就有多低賤,此一時彼一時也,萬物皆由心!“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和很多名言是異曲同工之妙:“沉默是金”,“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老師還解釋了從中醫角度講,話說多,就容易氣虛,深有同感。作為律師,如果開一個比較長時間的庭,滔滔不絕地說話的話,庭審結束後,就會很累很虛,什麼話都不想說了。當然,西方心理學裡比較強調:我們要學會良好的溝通。所以,我覺得我們這些凡人,在與朋友和家人相處時,該說的還是要說,否則氣氛太沉悶了也不行,如果有誤會也需要做些解釋,只是別說得太多,但是也不能什麼都不說。

【讀《道德經》後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