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中元節> 中元節作文

中元節作文

中元節作文集合15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元節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元節作文1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著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戶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上網去查有關的資料。經過查詢我知道了“中元節”它是每年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就是俗稱的“鬼節” 。

  說道“鬼節”我想同學們可能更熟悉的是“萬聖節”吧!它是西方的“鬼節”,在這一天小朋友可以裝扮成各種奇怪的樣子問鄰居索要糖果……完全沒有我們中國的“鬼節”的“硝煙瀰漫”“雲山霧繞”讓人不敢深呼吸,因為一不留神就會吸入過量的煙霧讓人極不舒服。

  真希望我們的“鬼節”也像西方一樣是一個鄰里之間和睦,開心的節日,而不是“硝煙瀰漫”、“雲山霧繞”讓人不敢出門的日子。

中元節作文2

  農曆七月,在古代這是陰陽交替的一個月份,也是地獄開啟大門,鬼魂遊歷人間的時節。小的時候經常聽長輩們說,七月到,不準走水邊,不準說“鬼”、“死”字,不準晚歸。如今,我已經漸漸長大,卻依然謹記著他們的這些話語。我想,某一天我可能也只有如此來回憶他們了。

  正規的鬼節在正七月半,也就是農曆七月十五。然而,在我的家鄉,很多家庭並不是在那天。就如我家。我家是七月初九“接客”,初十“送客”,而隔壁鄰居家則推了一天。

  什麼是接客與送客?這是我們當地話語。接客,接的是逝去的長輩們的魂;送客亦然。

  在初九的晚上,作為家中後輩女子,因我已經長大便可以隨著父母、弟弟一起去接客。在以前,這是不可能的。我說不出其中的原因,只知道這是習俗。

  父親走在最前面,母親緊挨著父親,接著便是我與弟弟。父親手中擎著紅燭、香,母親則拿著一沓紙錢。母親邊走邊點燃紙錢,隔段距離便停下來在路邊燒些紙錢,一直到接客的地方。其實,這個地方並不固定,但總歸要與家有段距離,而且必須空曠,以免待會燒紙錢把其他東西給燒了。

  等到我們拜了幾拜,燃起香燭與香之後便放起爆竹。等到鞭炮響完,我們便開始一個個輪流鞠躬拜祭。之後便以弟弟打頭回家,途中,誰也不許往後看,否則父母定要責罵。

  這天晚上,八仙桌上的香不能斷,桌子邊的椅子也不能碰。

  到了第二天,重新換一隻香,把茶水杯洗淨倒上乾淨的茶水,等待親戚的到來。這天中午,依照家裡的習俗,我們一般是吃麵。媽媽將肉剁得碎碎的,放上些酸菜、蔥等調料,先炒然後放入水做湯。這樣的臊子只有家裡的味道才最好吃。

  等到下午時分,我們會挑選幾個人去接客的地方燒包。燒完後差不多就快到五點了,此時晚飯已經擺上了八仙桌,但必須先讓先人們“享用”,十分鐘後差不多就可以燒紙錢放鞭炮了。等每個親戚一一祭拜後,我們就可以撤掉香臺上桌吃飯了。

  吃完飯差不多大部分親戚都會回家,準備他們家裡的中元節。而我家則會切好水果,洗好碗,將撤掉的香臺再次擺到八仙桌上,然後一起出門送客。送完客就可以將桌子放回原位,吃祭品。而這個中元節也就過去了。

中元節作文3

  閩南地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我們這美麗的家鄉——閩南同樣也具有別具一格的民俗民風:有跑王的端午節、看煙花的元宵節…但我還是喜歡最有閩南特色的走火炬中元節。

  盼啊,盼啊,盼……終於盼來了家鄉熱鬧的中元節了。這一天,可熱鬧了…

  中元節,俗稱“鬼節”。傳說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被關在了地府裡。地藏是個孝順兒子,不忍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徇私把母親放了出來。沒想到牢房裡的小鬼蜂擁而出,成了各個地方的“遊鬼”。所以,人們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遊鬼以保平安。我覺得地藏菩薩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覺得連傳說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麼可怕了。

  到了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擺出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發粿、水粿、雞蛋糕,特別是我最愛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聽說做的大米要放到井裡浸泡幾天呢。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軟、冰,夏日裡能吃出一片冰涼,比冰淇淋還好吃,且更綠色。現在因為商場多了起來,購物比做這些小吃簡單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大人們則會次數繁多地帶我們去逛商店,讓我們“大開殺戒”。但我還是很懷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們製作中的樂趣。

  說說中元節這天晚上吧。這天晚上,不等太陽公公說再見,大家就開始準備上香了。六點多時,剛開始還只是一兩戶人家,可過了一會,就陸陸續續的愈發多了起來。香菸繚繞,燭火搖曳,煞是熱鬧。絡繹不絕的香客摩肩接踵,鄉音中熱情地相邀,於是乎甩開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開懷,圍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爾。夜色漸漸的來了,孩子們喜上眉梢,因為屬於我們時光到了,小夥伴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點燃了,呼朋喚友,蜂擁著遊走於阡陌、田間,嘻嚷著誰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條夜行的火龍映照著燦爛的童顏,徹夜不眠。於是,大人們品味著鄉俗,放鬆著盛夏下的身心,孩子們追逐著鄉俗,娛悅著無憂無慮的童年……

  故鄉的文化底蘊深厚,“鬼節”的傳說中也洋溢著濃濃的鄉情!我希望我們的故鄉——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元節作文4

  今天是中元節,俗稱鬼節。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又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小時候我三爺爺說過鬼節到來前後閻王放出的鬼魂會找替身,晚上不能出去,聽起來很慎人,每次聽完了故事,不要說出去玩、就是睡覺都要蒙著被子,腦子裡想象的鬼魂比講的還可怕,懵懂間流著冷汗戰戰兢兢睡著,等到天明睜開眼睛,窗外豔陽天把夢中的恐懼逸散而光,所有鬼魂在陽光下化為烏有,心靈深處的魅影隨之消散。

中元節作文5

  老師說七月半也叫“鬼節”、“中元節”,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日,也是閤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可是我很懷疑老師的話,因為我家的中元節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麼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為曾祖,稱爺爺為祖考,結尾為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為老孺人。

  寫了包之後就是數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乾淨,倒乾淨香爐裡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在傍晚時分,我家會將八仙桌擺在堂屋的正中間,香爐倒上一些沙子擺在桌面的上方處。而在桌子的左右和下方處則分別擺上一條長凳。在桌子正對大門的那一方,會在桌子腿上方繫上一面方正的步,我們如果要燒紙錢,就要從布的兩側遞到桌子下的盆子中。

  等到準備完畢,吃過晚飯、洗過澡我們家就會由爸爸帶頭引著我們去外邊“接客”。爸爸的手上會拿著幾支香燭、一些紙錢,一邊走,一邊嘴裡唸唸有詞,似乎是說“XXX接您回來看看”之類的……

  等走到一定距離後就會開始在地上或小土堆上插上香燭,然後點鞭炮。鞭炮點過後,我們就要鞠躬拜祖。

  回到家,吃些瓜果,這第一天接客就算完成了。而這個夜晚,八仙桌香爐裡的香不能斷,要一直燃到第二天。

  第二天,則是接待來過節的親戚和“送客”。這一天,在八仙桌上要擺上小茶杯,不時地祭上熱茶水。在祭過之後,我們要喝完茶水。而且,在這期間,我們不能碰到長凳。

  在中午,我們家一貫的習俗是吃麵條,媽媽做的麵條很好吃,尤其是臊子,特別香。就連不愛吃麵的我,在這一天都會把碗裡的面吃光光。

  到了下午四點時候,媽媽就會開始做晚飯;而等到四點半或五點的時候,親戚們就會派幾個人帶著各家寫好的包或紙箱,帶到接客插香燭的地方開始燒包。

  之後就是等待先人將八仙桌上所祭上的飯菜“吃完”,接著我們則撤掉桌腿上系的布,撤掉香爐,圍著八仙桌開始吃飯。飯畢,親戚會回家去為他們家的中元節做準備,而我們家則會再次擺上香燭,祭上瓜果,等到祭完,這個中元節才算是過去了。

中元節作文6

  說是“鬼節”,其實就是家鄉的七月半,即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三。因家鄉的俗語“七月半,鬼亂躥。”而得名。聽外婆說,每到這一天晚上,鬼們都會來吃刺梨。倘在寂靜無聲的時候,手拿一面竹篩,一塊明鏡,來到刺梨蓬邊,細聽有“沙沙”作響的聲音,便用竹篩迅速地罩住刺梨蓬,再掏出明鏡一照,便可捉到鬼……我往往被嚇得毛骨悚然,因此也不敢鑑定外婆的話的真偽,只是每年月半過後,刺梨便全是蟲蟲眼眼,大人們都說,那是鬼吃過了的,我便也確信了。可這驚嚇並未減輕我對家鄉“鬼節”的喜愛,它讓我樂趣無窮。

  月半這天,依據家鄉的習俗,每家每戶都要插香瓜、插搖錢樹、給先人們燒錢紙(香紙)。所以這天要是誰家小孩摘了誰家的瓜,大人們都不會較勁。一大早,我和小夥伴們就到附近菜地去偷南瓜。大孩子就往個大渾圓的中等瓜摘,小小孩力氣小,就往個小的摘,拿回來後分好類,拳頭大的瓜就把它插在竹杆頂上,然後往瓜上插滿香,又一小撮一小撮小心地把香捆綁好,再一小撮一小撮香點然後解開帶子,一個星星點點的空中火球就做好了,這時大人們就會幫著扛到寨子的大樹腳下參加展覽,比一比誰家的香瓜插得又圓又好。而稍大的瓜,我們就用刀小心翼翼地把瓜帝揭開,把裡面的瓜瓤掏出來,然後就在瓜壁上精心雕刻各種字樣和簡單的圖形,有“七月瓜燈節”、“雙龍戲珠”、“某某瓜燈”……裡面點根蠟燭,遠遠看去就像一個燈籠,用繩子繫好瓜燈後就可在小夥伴面前相互炫耀。至於搖錢樹,則是把點然的香一層層掛在竹丫上,香火在夜色中閃閃發光,亦真亦幻,窄一看,還真像一棵聖誕樹。

  此外,每家每戶還會從自家門口路兩旁一直把香插到岔路口,把為先人準備好的包(裡面裝有錢紙,用一個像信封一樣的包裝好,封面像寫信封一樣要寫上各先人的名字,據說這樣他們才能收到錢,要不會被孤魂野鬼們搶去)也拿到這裡來燒。而我們這時早也忘卻了那讓人恐怖的鬼,搶著和大人們插香、燒紙,這些火光成了我們夜色中最溫馨的夥伴,我們就在這火光中放縱著自己的快樂。

中元節作文7

  很多人一提起盂蘭盆節就會想到日本,其實,這個節日發源於我國,在道教中也稱之為中元節。據傳,在中元節這一天,地獄的大門會被開啟,許多鬼就可以趁此時機回到他們生前的家裡,享受後人的祭拜。而這個節日我家自然也不會錯過。今天我們家準備燒包。每到這幾天,天氣就會有些發涼,空中也可見一絲絲的細毛毛雨。陰陽相隔,想要見的人都已不在,也許老天也在為此而悲傷吧!爸爸媽媽在家裡準備晚飯,我和弟弟跟著親戚帶著紙包、紙箱等來到野外開始燒包。我和小孩子負責把附近的樹枝、樹葉掃開去,以免待會燒到別的地方去。而大人則開始分開那些捆成一捆捆的紙包,待拆開繩子後,則將紙包或側放或豎放的擺好,確定待會燒起來之後能夠更容易燒開。伯伯用打火機點了三支香和一支燭,插在土裡拜了幾拜,然後引燃紙錢,一把把地撒向紙包,確保紙包能夠燃起來。我則和孩子們一人拿著一枝小樹枝,撥弄紙包,將那些沒有燒起來的紙包撥到火那邊,或是將倒下來的紙包撥正……火光映照在我們的臉上,空氣暖了起來,希望逝者和生人都能這樣溫暖下去……

中元節作文8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中元節是本土文化的產物。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民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同意。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迴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如果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中元節作文9

  中元節又稱亡人節、月半。農曆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民間普遍開展祭祖活動。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說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說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

  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兒,說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裡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說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

  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麵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紮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

  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唸佛經,佛師一邊唸經,一邊朝臺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

  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小結:在祭祖的節日裡,每家每戶都會準備好祭品,有些祭品是習俗要求,有些祭品是去世的人生前喜歡吃的,不管是什麼祭品,送去的都是親人的想念。

中元節作文10

  這兩天不知道為什麼空氣重總是瀰漫著一股紙張燒焦了的味道,還時不時地又人燃放鞭炮,讓我不敢開窗戶也不敢出門,因為空氣質量太差了.於是我就問媽媽這是為啥?媽媽告訴我中元節快到了,大家在燃燒紙錢祭奠先人,所以空氣總是不太好.我很好奇到底什麼是“中元節”呀,於是我就問媽媽什麼時候是中元節啊媽媽說讓我去看日曆我一看日曆發現本月31號是中元節,之後我問媽媽媽媽說她也不知道了,我便跑到網上去查.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作文11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元節我要去給姥姥掃墓。

  一大早媽媽就把我叫起來,倒計時上去買燒紙也就是所謂失去親人的“錢”到啦集市上各種各樣錢看得我眼花繚亂。有一元。兩元一千元的紙幣上面還有玉皇大帝的頭像。還有金銀元寶,紙銅板……

  買好燒紙後我們往回返。

  姥姥的墳墓在一大片玉米地裡,由於玉米的葉子非常鋒利,很容易刮傷我們於是我們各自都做好啦防護。姑姥姥和媽媽都穿個破褂子,帶頭衝進了玉米地我也不甘示弱披上雨衣也衝進玉米地在地裡,在地裡我雙手向前伸直,把玉米葉撥向兩邊這樣就傷不到我了。

  這樣過了十分鐘左右,我們來到拉墳前用手劃拉一個十子架,接著用打火機點燃啦“錢”火嘩的一下燒拉起來由於玉米地裡本來就悶熱再加上燃燒的火焰使本來就汗流浹背的我們更熱啦,汗珠啪嗒啪嗒的往下落,但媽媽卻說“媽媽收你的錢在那邊要捨得花錢,別省吃儉用……”此時媽媽的表情是那麼嚴肅。痛苦。

  中元節,這個悲傷哀痛的日子;這個思念親人的日子;這個令我永生難忘的日子。

中元節作文12

  吃了午飯,奶奶準備好了要用的東西。我一看,準備得可真周到呀:除了天地銀行的錢和金銀財寶,連衣服、褲子、襪子、鞋子都考慮到了。我就和爸爸媽媽、奶奶、小姑媽乘上了爸爸的車出發了。在車上,奶奶告訴我:“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奶奶便向我說起了寒食節的故事。

  來到了我們永康的花街那兒的一座山上,那裡樹木成群,山路歪七扭八,偶爾也能聽見幾聲清脆的鳥鳴聲,因為今天早上剛剛下過雨,所以地上的泥土有些變得泥濘起來了。

  我們找到了太公、太婆的合墓,我便開始幫起忙來了。奶奶把準備好的飯菜擺在了墓前,敬上了酒,點上蠟燭。接著,就讓爸爸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這家人已經來過了。”標好了以後,奶奶讓小姑媽拿出12支香給她,奶奶點燃了香,只見往上一衝,火就滅了。奶奶把12支香分別發給我們4個人每人3支,便讓大家拜起來。當時,我在心中默默地說道:“太公、太婆,今天我們來看你們,給你們帶來了好吃的、好穿的、好花的,你也要給我們一點嗎!我希望全家人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每一家人都生意興隆,讓家裡的孩子都學習優秀,特別是今年就要考大學的表哥,讓他一次性就考上重點線,上一所好學校。你們能答應我嗎?太公、太婆?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答應我的。給你們的東西你們儘管用吧!”說完,奶奶收了香,把它插在一邊,讓我去敬一次酒,還囑咐爸爸把帶來的鞭炮放起來,爸爸便聽了奶奶的話,乖乖地把鞭炮放了起來。放完了鞭炮,媽媽有敬起了酒來。除了爸爸,我們就燒起了帶來的東西,燒了差不多有一半了,奶奶嘴中便說道:“東西太多了,拿個帶子給他們裝一下吧!”說罷,便把手中的塑膠帶丟進了火堆中。幹完了,奶奶把把一個托盤拿了回來,其餘的就放在了那兒。快要走了,我對太公、太婆說:“太公、太婆,再見了,明年的今天,也就是明年的清明節,我們還會來看你們的。”

中元節作文13

  大家知道嗎?在暑假裡也有許多節日,如:七夕節、建黨節和中元節,下面我就來介紹中元節要幹什麼、怎麼由來的。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佛教成為盂蘭盆節。日期為農曆七月十五日,在江蘇,每逢中元節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徵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唸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麵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為“度尾”。

  在中元節,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曆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這就是中元節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中元節作文14

  8月28日(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或“七月半”。每逢這天前後,不少湘潭人都會在路口或水邊“燒包”,綿延千年祭祖的傳統習俗。

  吳秀蘭今年60歲,住在雨湖區建設北路延長線附近。

  9年前,自從她的父親過世後,每年的農曆七月初八下午,全家人都前往離家不遠的池塘邊,燒些香燭冥幣祭祀亡者,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這是一代代留下的習俗,也算是一種信仰。”吳秀蘭認為,中元節好比清明節,燒包等習俗不能忘。

  在嶽塘區芙蓉路胡東海家,保留著一套代代相傳的瓷碗,共8個。隔年的“七月半”,他家會把這套瓷碗拿出來,並裝滿豐富的祭品“接客”。

  “農曆七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家裡的老人告訴胡東海,傳說地府會放出全部鬼魂,家人焚香祝告,可以把亡魂請回家中飽餐一頓。此外,根據當地老人們的說法,這段時間,老人和小孩晚上不要出門。

中元節作文15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也稱“中元節”有些地方又州俗稱"鬼節","施孤"。本是印度一種佛教儀式。,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蓮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中國從梁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臺上立著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戶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臺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重厲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著,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著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說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著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裡。

【中元節作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