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屋>國學> 母愛經典國學小故事

母愛經典國學小故事

母愛經典國學小故事

  1、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將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 ,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孟子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弟子規》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2、鹿乳奉親

  春秋時期的郯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曆史上盛傳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弟子規》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孝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3、倚門倚閭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齊策六》。

  【釋義】閭:古代里巷的門。形容父母盼望子女歸來的迫切心情。

  【歷史典故】

  戰國齊湣王時,燕、秦等國聯合攻齊,燕將樂毅領兵侵入齊都臨淄,齊湣王逃亡衛國。楚國派大將淖齒率領軍隊前去援助齊國,其實楚國並非真心救齊,淖齒殺死了齊湣王,和燕國分佔齊國領土和寶器。直到田單大破燕軍,才收復了齊國的失地。

  齊王的宗族王孫賈,十五歲就被召進宮當齊王的侍臣。他母親很愛他,每當他入朝,總要再三叮囑他早些回來。如果他回家晚了,母親就會焦急地倚在門外等他。

  齊湣王外逃時,王孫賈沒有跟在身邊,後來想要去尋找的時候,卻失去了齊王的訊息,於是便回家了。王孫賈的母親見兒子回來了,便問他:“燕兵來了,你為何不保護齊王?”王孫賈回答說:“我不知道大王在什麼地方。”

  母親聽了很生氣地說:“平時你早上出去,回來晚了,我都會倚在家門口等你;如果你傍晚出去,好半天不見回來,我更要到巷口去等你。你十五歲起就跟在大王身邊,身為大王的侍臣,竟然不知道他去哪裡了,那你還回家幹什麼!”王孫賈聽了,很慚愧,連忙去尋找齊湣王,多方打聽下落。當得知齊湣王已經被害時,立即號召百姓,宣誓起義,當場就有四百人響應。

  4、岳母刺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昏庸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

  "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

  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兒子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岳飛解開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請母親下針。

  姚太夫人問:"孩子,針刺是很痛的,你怕嗎?"

  岳飛說:"母親,小小鋼針算不了什麼,如果連針都怕,怎麼去前線打仗!"

  姚太夫人先在岳飛背上寫了字,然後用繡花針刺了起來。但“國”字沒有一點,象徵國內無首。刺完之後,岳母又塗上醋墨。從此,"精忠報國"四個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飛的後背上。 母親的鼓舞激勵著岳飛。岳飛投軍後,很快因作戰勇敢升秉義郎。這時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讚他"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後來成為著名的抗金英雄,受歷代人民所敬仰。

  “岳母刺字”的故事,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麼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岳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在儒教的思想影響下,“岳母刺字”被賦予眾多的形而上學的文化內涵也是其 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後人評書將“盡忠報國”稱為“精忠報國”。並編成一支曲在民間流傳。

  5、母熊護子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為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 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動物界中的母與子,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人類為了貪慾卻捕捉動物,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6、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位傑出的文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和史學上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母親鄭氏帶著他到隨州,跟隨叔父生活。歐陽修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母親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沙地上寫,教兒子識字。母親的言傳身教激發了歐陽修的求學慾望,他勤奮苦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母愛經典國學小故事】相關文章: